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研究_第1页
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研究_第2页
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研究_第3页
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研究_第4页
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研究TOC\o"1-2"\h\u9353第一章电子支付平台概述 228061.1电子支付平台发展背景 2188521.2电子支付平台的基本功能 33366第二章安全威胁与风险分析 39412.1电子支付平台面临的安全威胁 3240372.2电子支付平台的安全风险类型 421252第三章密码技术与身份认证 5288663.1密码技术概述 5181553.2身份认证机制 55683.3密码技术应用 629477第四章加密与安全传输 6254264.1加密技术概述 619524.2加密算法应用 7171904.3安全传输协议 717010第五章安全防护策略 7280085.1防火墙技术 8303775.1.1概述 8282685.1.2包过滤 8304045.1.3状态检测 8205495.1.4应用代理 8265785.2入侵检测与防御 84945.2.1概述 8272605.2.2入侵检测技术 8165405.2.3入侵防御策略 8126895.3安全审计与监控 8237145.3.1概述 966085.3.2安全审计 9160255.3.3安全监控 9135575.3.4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 930378第六章反欺诈与反洗钱 926586.1反欺诈技术 9120666.1.1概述 986656.1.2交易行为分析 9257926.1.3设备指纹识别 9207596.1.4生物识别技术 967496.1.5风险控制模型 10192936.2反洗钱措施 10109676.2.1概述 10107906.2.2客户身份识别 10131706.2.3大额交易报告 1083436.2.4资金流向监测 1087036.2.5反洗钱合规培训 10223836.3欺诈与洗钱案例分析 103474第七章数据保护与隐私 1175577.1数据保护技术 11300907.1.1数据加密技术 11146077.1.2数据完整性验证 1187607.1.3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 11185027.1.4数据备份与恢复 11315977.2隐私保护措施 11215537.2.1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1132467.2.2数据脱敏技术 1137227.2.3用户行为分析及隐私保护 12276257.2.4隐私合规性检查与评估 12153987.3数据安全合规 1278927.3.1合规性要求 1259607.3.2合规性评估与审计 12154667.3.3合规性培训与宣传 1245377.3.4合规性持续改进 1213085第八章法律法规与政策监管 12237278.1电子支付相关法律法规 1286238.2政策监管体系 1332608.3法律风险防范 1324538第九章电子支付平台安全案例研究 1387989.1国内外电子支付平台安全案例 13320439.1.1国外电子支付平台安全案例 14173839.1.2国内电子支付平台安全案例 14286039.2案例分析与启示 147127第十章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141476310.1电子支付平台技术发展趋势 14995510.2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 15第一章电子支付平台概述1.1电子支付平台发展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电子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主流支付手段。电子支付平台作为电子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承担着连接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的桥梁作用,为各类交易活动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电子支付平台的发展背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电子支付平台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2)政策环境的优化:我国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电子支付平台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3)消费观念的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便捷性、安全性、个性化等需求日益增长,电子支付平台满足了这些需求,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4)商业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电子支付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了支付行业的创新和发展。1.2电子支付平台的基本功能电子支付平台作为支付服务的重要载体,具备以下基本功能:(1)用户身份认证:为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电子支付平台需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保证交易双方的真实性。(2)资金结算:电子支付平台承担着资金结算的功能,将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进行实时或批量清算。(3)信息传输:电子支付平台需保证交易信息的实时、准确、安全传输,保证交易双方能够获取到交易信息。(4)交易监控与风险控制:电子支付平台对交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交易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5)个性化服务:根据用户需求,电子支付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方式、缴费服务、理财服务等,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6)数据分析与挖掘:电子支付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交易数据,为用户提供精准的营销策略,提高用户体验。(7)跨境支付:电子支付平台支持跨境支付,为我国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便捷的国际支付服务。(8)支付安全:电子支付平台采用加密、签名、认证等技术,保证支付过程的安全性,防范欺诈、盗刷等风险。第二章安全威胁与风险分析2.1电子支付平台面临的安全威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支付平台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享受便捷的支付服务的同时电子支付平台也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以下是电子支付平台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1)网络攻击:黑客通过攻击电子支付平台的网络系统,窃取用户信息、篡改数据,甚至导致系统瘫痪。(2)恶意软件:恶意软件如木马、病毒等,通过植入用户设备,窃取用户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3)身份冒用: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进行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4)数据泄露:电子支付平台在处理海量交易数据时,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给用户带来损失。(5)内部泄露:电子支付平台内部员工泄露用户信息,可能导致用户财产损失。2.2电子支付平台的安全风险类型电子支付平台的安全风险类型多样,以下列举了几种主要的风险类型:(1)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漏洞、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技术方面的风险。(2)操作风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因操作失误、密码泄露等原因导致的风险。(3)法律风险:电子支付平台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面临法律法规方面的风险。(4)信用风险:电子支付平台上的交易双方可能存在信用问题,导致交易风险。(5)市场风险:电子支付市场竞争对手激烈,可能导致业务风险。(6)合规风险:电子支付平台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需遵循相关法规,否则可能面临合规风险。(7)流动性风险:电子支付平台在处理大量交易时,可能面临资金流动性风险。(8)声誉风险:电子支付平台在面临安全事件时,可能对品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9)跨境支付风险:电子支付平台在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时,可能面临汇率波动、国际政策变化等风险。(10)监管风险:电子支付平台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监管政策变化的风险。第三章密码技术与身份认证3.1密码技术概述密码技术是保障电子支付平台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密码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签名和验证等操作,实现对信息的保护。根据加密和解密密钥的相同与否,密码技术可分为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哈希算法三类。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其优点是加密和解密速度快,但密钥分发和管理困难。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3DES、AES等。非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一对密钥,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非对称加密算法解决了密钥分发和管理的问题,但加密和解密速度较慢。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CC等。哈希算法:哈希算法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数据的函数。哈希算法具有单向性、抗碰撞性等特点,常用于数字签名和消息摘要。常见的哈希算法有MD5、SHA1、SHA256等。3.2身份认证机制身份认证是电子支付平台安全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保证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身份认证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密码认证:用户输入预设的密码进行验证。密码认证简单易行,但安全性较低,容易被破解。(2)数字证书认证:数字证书是一种具有公钥和私钥的电子证书,用于验证用户身份。数字证书认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需要建立可信的第三方认证机构。(3)生物特征认证:生物特征认证是通过识别用户的生理或行为特征(如指纹、虹膜、面部等)进行身份认证。生物特征认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安全性较高。(4)双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结合了两种或以上的认证方式,如密码生物特征认证、密码数字证书认证等。双因素认证提高了身份认证的安全性。3.3密码技术应用密码技术在电子支付平台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加密:对用户的敏感信息(如账号、密码、交易金额等)进行加密,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泄露。(2)数字签名: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签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数字签名广泛应用于交易确认、合同签订等场景。(3)身份认证:采用密码技术实现用户身份的验证,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电子支付平台。(4)安全通信:采用SSL/TLS等加密协议,保障用户与电子支付平台之间的通信安全。(5)安全存储:对用户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或被非法篡改。(6)权限控制:通过密码技术实现用户权限的控制,保证用户只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资源。(7)风险防范:利用密码技术对交易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觉异常行为,防范欺诈风险。通过以上密码技术的应用,电子支付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第四章加密与安全传输4.1加密技术概述加密技术是保障电子支付平台数据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加密过程是指将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算法转换成不可读的密文,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三种。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相同的密钥。其优点是加密和解密速度快,但密钥的分发和管理较为困难。非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对不同的密钥,即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非对称加密的优点是密钥分发和管理较为容易,但加密和解密速度较慢。混合加密则是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加密方式,既保证了加密速度,又简化了密钥管理。4.2加密算法应用在电子支付平台中,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以下几种:(1)AES算法:AES(AdvancedEncryptionStandard)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具有高强度、高速度和易于实现的特点。在电子支付平台中,AES算法常用于保护用户敏感信息,如账户密码、交易数据等。(2)RSA算法:RSA(RivestShamirAdleman)是一种非对称加密算法,广泛应用于数字签名、密钥交换等领域。在电子支付平台中,RSA算法可用于加密用户身份认证信息,保证交易安全。(3)ECC算法:ECC(EllipticCurveCryptography)是一种基于椭圆曲线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快的运算速度。在电子支付平台中,ECC算法可用于数字签名和密钥交换。4.3安全传输协议安全传输协议是保障电子支付平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手段。以下几种安全传输协议在电子支付平台中具有广泛应用:(1)SSL/TLS协议:SSL(SecureSocketsLayer)和TLS(TransportLayerSecurity)是两种基于公钥加密的传输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安全连接。SSL/TLS协议能够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被窃听和篡改。(2)IPSec协议:IPSec(InternetProtocolSecurity)是一种用于保障IP层安全的协议,提供了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性、认证和抗重放等功能。IPSec协议适用于构建安全的虚拟专用网络(VPN),保障电子支付平台内部数据传输的安全。(3)SM协议:SM(SecurityMeasures)是一种我国自主研发的安全传输协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SM协议提供了数据加密、认证、完整性保护等功能,适用于电子支付平台的数据传输。通过采用以上加密技术和安全传输协议,电子支付平台能够有效保障用户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第五章安全防护策略5.1防火墙技术5.1.1概述防火墙技术作为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保障的基础手段,其主要功能是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电子支付平台采用的防火墙技术主要包括包过滤、状态检测、应用代理等。5.1.2包过滤包过滤防火墙通过对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等字段进行过滤,实现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的控制。此方法简单易行,但无法对应用层协议进行深入检查,安全性较低。5.1.3状态检测状态检测防火墙通过跟踪每个连接的状态,对数据包进行深度检查,保证合法数据包的正常传输,同时阻止非法访问。相较于包过滤,状态检测防火墙具有更高的安全性。5.1.4应用代理应用代理防火墙位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对应用层协议进行解析和重构,实现数据的安全传输。应用代理防火墙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功能开销较大。5.2入侵检测与防御5.2.1概述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是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并阻止恶意行为。5.2.2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包括异常检测和特征检测。异常检测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数据,发觉异常行为;特征检测则基于已知攻击特征,对网络数据进行分析。5.2.3入侵防御策略入侵防御策略包括动态封禁、流量清洗、协议修复等。动态封禁通过对恶意IP进行封禁,阻止其访问网络;流量清洗则对恶意流量进行过滤,减轻攻击影响;协议修复则对受损协议进行修复,保证网络正常运行。5.3安全审计与监控5.3.1概述安全审计与监控是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平台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发觉安全隐患,保证支付安全。5.3.2安全审计安全审计主要包括对用户操作、系统配置、网络流量等数据的审计。通过对审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发觉潜在的安全问题,为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5.3.3安全监控安全监控涉及对平台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包括服务器功能、网络流量、安全事件等。通过安全监控,可以及时发觉异常情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5.3.4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包括日志分析、流量分析、异常检测等。日志分析通过对系统日志进行挖掘,发觉安全隐患;流量分析则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测,识别恶意行为;异常检测则通过分析用户行为、系统状态等数据,发觉异常情况。第六章反欺诈与反洗钱6.1反欺诈技术6.1.1概述电子支付平台的普及,欺诈行为也日益猖獗。反欺诈技术是保障电子支付平台安全的重要措施,旨在识别和防范各类欺诈行为。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反欺诈技术。6.1.2交易行为分析通过对用户交易行为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可以识别出异常交易行为。这些异常行为可能包括频繁的大额交易、短时间内多次转账等。通过设置阈值和规则,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预警这些异常行为。6.1.3设备指纹识别设备指纹技术通过对用户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信息进行采集,唯一的设备指纹。当用户在电子支付平台上进行交易时,系统可以比对设备指纹,判断是否为同一用户操作。若设备指纹不符,则可能存在欺诈行为。6.1.4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面部识别、声纹识别等。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电子支付平台,可以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当用户进行交易时,系统可以通过生物识别技术验证用户身份,防止欺诈行为。6.1.5风险控制模型构建风险控制模型,对用户交易进行实时风险评估。模型可以根据用户历史交易数据、设备信息、行为特征等因素,计算出交易的风险等级。当风险等级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限制交易金额、暂停服务等。6.2反洗钱措施6.2.1概述洗钱是指将非法所得通过一系列手段合法化的过程。反洗钱措施旨在防范和打击洗钱行为,保障电子支付平台的安全。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反洗钱措施。6.2.2客户身份识别电子支付平台应对新注册用户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包括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的核实。对于高风险用户,还应进行更为严格的身份核查,如实地调查、资料审核等。6.2.3大额交易报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电子支付平台应对大额交易进行报告。当用户进行大额交易时,系统应自动报告,提交给监管部门。同时对频繁的大额交易进行重点关注,防止洗钱行为。6.2.4资金流向监测电子支付平台应对用户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测,发觉异常资金流向时,及时采取措施。例如,对频繁转账、跨境交易等行为进行重点关注,防止资金流向非法领域。6.2.5反洗钱合规培训加强对员工的反洗钱合规培训,提高员工对洗钱行为的认识。员工应掌握反洗钱法律法规,了解洗钱行为的特征,以便在发觉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6.3欺诈与洗钱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欺诈与洗钱案例分析:案例一:某电子支付平台用户A,在短时间内频繁进行大额转账,且转账对象均为不同账户。经调查,发觉用户A利用电子支付平台进行洗钱行为。案例二:用户B在电子支付平台上注册时,提供的身份证信息为虚假证件。平台在身份验证过程中发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欺诈风险。案例三:用户C在电子支付平台上进行交易时,设备指纹与历史交易记录不符。平台通过生物识别技术验证用户身份,发觉为欺诈行为,立即暂停了交易。第七章数据保护与隐私7.1数据保护技术7.1.1数据加密技术电子支付平台的数据保护首先依赖于数据加密技术。本节将对数据加密的原理、方法及其在电子支付平台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以及混合加密技术,以及如何保证密钥的安全管理。7.1.2数据完整性验证数据完整性验证技术是保证电子支付过程中数据不被篡改的关键。本节将介绍数据完整性验证的常用方法,如哈希算法、数字签名技术等,并分析其在电子支付平台中的应用。7.1.3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技术旨在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电子支付平台的数据。本节将探讨访问控制策略、用户身份认证技术以及权限管理方法,以保障数据安全。7.1.4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与恢复是应对数据丢失、损坏等风险的有效手段。本节将介绍电子支付平台的数据备份策略、备份存储技术以及数据恢复流程,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7.2隐私保护措施7.2.1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电子支付平台应制定完善的用户隐私保护政策,明确用户隐私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和销毁等方面的规定。本节将对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制定原则、内容以及实施方法进行探讨。7.2.2数据脱敏技术数据脱敏技术是保护用户隐私的重要手段。本节将介绍数据脱敏的原理、方法及其在电子支付平台中的应用,如数据掩码、数据替换等。7.2.3用户行为分析及隐私保护电子支付平台需要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以提供个性化服务。本节将探讨如何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隐私保护措施。7.2.4隐私合规性检查与评估为保证电子支付平台在隐私保护方面的合规性,本节将介绍隐私合规性检查的方法、评估指标以及如何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整改。7.3数据安全合规7.3.1合规性要求电子支付平台的数据安全合规性要求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要求。本节将详细介绍这些要求,以及如何保证电子支付平台的数据安全合规。7.3.2合规性评估与审计为保证电子支付平台的数据安全合规性,需要进行合规性评估与审计。本节将探讨评估与审计的方法、流程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整改。7.3.3合规性培训与宣传电子支付平台应加强合规性培训与宣传,提高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本节将介绍培训与宣传的方法、内容以及如何保证培训效果。7.3.4合规性持续改进电子支付平台的数据安全合规性需要持续改进。本节将探讨如何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包括合规性监测、问题整改、风险评估等方面。第八章法律法规与政策监管8.1电子支付相关法律法规电子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其安全性、合规性一直是公众和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我国电子支付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为电子支付提供了法律基础。(2)行政法规。如《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等,对电子支付业务进行了具体规定。(3)部门规章。如《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电子支付指令管理办法》等,对电子支付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如《上海市电子支付管理办法》等,对地方电子支付业务进行了补充规定。8.2政策监管体系电子支付政策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管机构。我国电子支付业务的监管机构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负责制定电子支付政策、监管电子支付业务。(2)监管政策。包括市场准入、业务范围、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政策,以保证电子支付业务的合规性和安全性。(3)监管手段。监管机构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行政处罚等手段,对电子支付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防范。(4)自律组织。电子支付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规范、自律公约等方式,引导电子支付企业合规经营。8.3法律风险防范电子支付法律风险防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电子支付企业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保证业务合规。(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电子支付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保证业务操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3)加强风险监测。电子支付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觉和处置法律风险。(4)加强信息安全。电子支付企业应采取技术手段,保证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安全,防范信息泄露等风险。(5)加强合作与沟通。电子支付企业应与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等保持密切合作与沟通,共同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第九章电子支付平台安全案例研究9.1国内外电子支付平台安全案例9.1.1国外电子支付平台安全案例(1)2014年,美国知名电子支付公司PayPal遭受了一次严重的网络安全攻击,导致大量用户信息泄露,包括用户名、密码和信用卡信息。此次攻击利用了PayPal网站的漏洞,通过钓鱼邮件诱骗用户恶意,从而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2)2016年,俄罗斯一家电子支付公司YandexMoney遭受了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导致该公司服务中断,用户无法正常进行支付。此次攻击持续了数小时,给YandexMoney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9.1.2国内电子支付平台安全案例(1)2013年,国内某知名第三方支付平台遭受黑客攻击,导致大量用户信息泄露,包括用户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此次攻击利用了支付平台系统的漏洞,通过SQL注入获取用户数据。(2)2018年,国内一家电子支付公司遭受钓鱼攻击,导致部分用户资金损失。攻击者通过伪造官方网站,诱骗用户输入账号、密码等信息,进而盗取用户资金。9.2案例分析与启示通过对上述国内外电子支付平台安全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觉以下几点启示:(1)技术防护是电子支付平台安全的基础。各电子支付平台应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系统安全性,防止黑客攻击。(2)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电子支付平台安全的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