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一:文言断句
一、名代前后多联系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另外,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则中间可以断开。常见的代词有三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等。第三人称:之、其、彼。(2)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3)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小试牛刀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西源出陇西西县蟠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可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西A源B出C陇D西E西县G嶓H冢I山J会K白水M经N葭O萌P入Q汉
二、借助虚词定首尾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乎哉、夫(其后一般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小试牛刀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
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三、固定句式要明确被动句的标志:为……所……,受……于……,见……于……固定句式的标志: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得......乎。小试牛刀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青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奈A何B浚C民D之E青F泽G养H此I无J用K之L物M乎N且O健P懦Q不R分S众T何U所V劝W
四、排偶句式要明辨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也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
小试牛刀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为A治B之C要D莫E先F于G用H人I而J知K人L之M道N圣O贤P所Q难R也
五、对话标志灵活用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例外情况:“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考点二:句子翻译一、翻译的原则和要求(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2.意译:灵活变通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二)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不误译,不漏译,不赘译;“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二、翻译的三大采分点1.重要实词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需要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以及多义词,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2.关键虚词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这两类需要译出。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不必译出。总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3.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后,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①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②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③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④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固定句式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小试牛刀1.《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2.《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五代史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考点三:主观概述题一、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域
文言阅读主观题,题目会就探寻事件原因、概括为文(为官为学为人)特点、解读驳论艺术、概括主要情节(事件)、探究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鉴赏语言艺术、分析形象特征(性格、作用等)、提炼作者观点、勾联前人点评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明确题要求后,要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答题区域,细读文本内容,然后进行概括。二、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文言阅读的主观题,只要懂得文意,回答起来不算难。说一千,道一万,读不懂原文也白搭。“读懂”是王道。也许这也正是这道理题的初衷,重点考查是否“读懂”。简单的文言段落还好对付,遇到难一点的阅读障碍时,要注意勾连前后文的情节内容加以推断分析。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从选择题对文意的理解,多方面来找到正确的理解。不能只盯一点,不顾全篇,脑子转不过弯来。三、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主观题分值这3分,得分点多为两至三个。作答时要有踩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然后依据文段内容,对照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条分缕析,概括出两到三点内容。四、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文言主观题与文言翻译虽都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但不同的是,文言翻译一定要忠于原文,贴近原文逐安逐句译出;文言主观题在文言翻译的基础上,既要忠于原文但又不能照搬原文也不能只是简单的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同是对文意理解,文言主观题考查层次高于文言翻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意的梳理与概括。答题时既要引用原文,但不能简单翻译。
2023·新高考Ⅰ卷例题精析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关于试题】2023年初教育部命制的试题断句新题型,将客观选择题改成主观题,考生没有任何投机可能(选择题是给出断句位置,考生找不同,排除法,有蒙混过关的可能)。这一新题型在2023年新高考试题中得到印证,估测会在今后高考中延续一断时间。因断句只有三处,句子相对较短,这实际上降低了难度。字母定位法,为机读阅卷提供了方便。技法:(1)只需三处,我们可以运用由大到小倒推法。先确定“大”的范围,再来找其他两处。(2)答题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记住,只涂三处,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不能乱涂。【解析】先断最容易的一处,“岂………哉?”是固定句式,“岂”前G处必断。再来逆推,找出两处。“然后”是一个很准常见的时间词,承接两个动作,前面D处可断。再来看句子主语韩非子,有三个动作词,分别是“云”“引”“难”,三个动作要断开,由此可推知,“引”前C处要断。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善赏哉襄子!赏人而天下为人点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答案】CEG(每答对一处1分;答错不扣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断句】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句意】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关于试题】考点: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题目考察形式灵活,既有与课内篇目比较分析,也有结合文章推断。其中结合文章推断题目难度较高,主要考察考生读没读懂文章。从本题的四个选项来看,运用排除法,能找到答案B项。B项的推断比较简单。【解析】“不可以不劝爱人”是“劝勉”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不能不去鼓励爱别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关于试题】考点:推断文意。这是一道保留题目,旨在考察考生是否读懂文章。将选项与原文比对分析,很容易找到答案,题目难度不高,但考生要心细,选择题设计的陷阱往往很隐蔽。一句话:难度不高,心要够细,视力要好。【解析】“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他们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高明,他们想以此让愚昧的民众相信自己的话,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不是“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①之意者,唯②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③先之④。(4分)【参考答案】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做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可设置的得分点:①“骄侮”,高傲轻慢;②“唯”,只有;③“是以”,因此,所以;④先之,省略句,先(赏)之;外加句意1分。】(2)请略说一隅①,而君子审②其信③否焉。(4分)【参考答案】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可设置的得分点:“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审题】扣题目关键词“事实依据”,找文是对应区域,分条概括。【解析】分析原文:子鲋曰:“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思考: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谢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结合注释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思考:进一步了解晋阳之战历史事实,关键人物是赵襄子和知氏(荀瑶),这一注释有助于我们理解子鲋所言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找到答案:(1)春秋哀公时期,孔乙去世11年后,才发生晋阳之战的历史背景事件——荀瑶与韩、赵、魏伐郑;(2)至春秋末年鲁悼公十四年,才有晋阳之战,这时孔子去世已多年;(3)孔子在世与晋阳之战历史事件先后时间甚远,不可能对赵襄子晋阳解围后奖赏群臣一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模板锦集三篇
-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主题演讲稿12篇
- 2021年员工年终工作总结范本十篇
- 初一日记600字左右【范文5篇】
- 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小学生主题班会课件-元宵节
- 物流配送服务合同
- 第九章约瑟夫森效应
- 电力行业辞职报告
- 实习学生自我鉴定7篇
- 企业员工上下班交通安全培训(简详共2份)
- 城市高密度建成区合流制溢流污染系统研究-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践
- T∕ZSQX 008-2020 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行为导则
- ISO-IEC17025-2017实验室管理体系全套程序文件
- 业务员手册内容
- pH值的测定方法
- 输出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
- 元旦文艺汇演校长致辞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管理案例分析》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编号:1304
- 离合器接合叉机械工艺说明书
- PWM脉宽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 matlab仿真验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