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八校协作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八校协作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八校协作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八校协作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八校协作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八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人们以为海洋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因此认为它是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化工业、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成了各国有毒废料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倾倒空间。核工业产生的废料,还有核武器和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进入海洋。从1946年大约80千克低放射性的核废料在加利福尼亚投入太平洋开始,到1982年约550千克核废料投入大西洋的西欧陆架为止,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备注〗,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目前,大多数核废料都是装在金属桶里沉到海底,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核废料不加包装就直接投入海洋。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此后虽然“禁而不止”的事件偶有发生,会有极个别国家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废物秘密投进海洋,但总的来说,明目张胆往海洋丢弃核废料的时代已经结束。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有的装入核废料桶后投入海底,但由于遭受生物化学的腐蚀,很多也已经发生渗漏。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著名的比基尼环礁就是一例。1946年7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总共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试验,最大的一次爆炸量达1500万吨,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1954年的一次试验炸掉了比基尼两座珊瑚礁,炸出一个100米深的大坑,这一带的岛礁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统计结果显示,比基尼环礁及其周边海域至少有42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消失,其中有28种生物出现了灭绝现象。1977年开始,美国军人在各岛上收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统统投进被核试验炸出的一个深坑里,上面盖起一个穹隆状的圆顶,修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核“坟墓”。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何止是核废料,更何止一处马绍尔群岛。就在其本土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弗迪斯半岛外,仅1947—1971年间美国就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导致该海域成为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无论对高放还是中低放核废料,至今各国的对策都还只是暂时存放。那么最终的出路又在哪里?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无非是“上天,入地,下海”三条出路。“上天”是指去太空,将核废料用火箭送上太空,在宇宙里稀释。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惜数量太大、不胜负担,再说万一发射失败,就会给全世界散布放射性物质,过于冒险。“入地”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但是不清楚的是深层地下水的可靠程度,弄不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流动。剩下的“下海”很有吸引力,一种办法是送入大洋底里的红黏土层,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有上百万年的稳定性。世界海洋各不相同,有发生“深海风暴”的洋底,也有地质稳定的红黏土区,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但我们至今对深海地质的了解过于肤浅,难以应对全人类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快马加鞭,尽早拿出合格的答案来。(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材料二:根据放射性的高低,核废料分为高放和中低放两类,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中低放核废料主要是指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工具、手套、服装等,以及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废水和气体。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相对较低,一般经过固化或稳定化后,储存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的设施中,等待其自然衰变至安全水平。高放核废料主要是指从核反应堆中取出的已经燃尽的核燃料,以及核废料的再处理产物。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以防止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我国对高放核废料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据估计中国每处理一吨高放核废料,需要花费约50万美元,而每建设一座深层地下处置库,需要花费约100亿美元。同时,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核废料的危险性和敏感性,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在自己的附近建设核废料储存库或处置场。(摘编自《中国每年产生3500吨核废料,是如何处理的?》)〖备注〗Bq: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生物化学的腐蚀,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处理核废料的好出路。B.为控制核废物的海洋投放,各国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该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C.美国出现了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可以采取铺砂的措施处理,但所需费用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美国并没有处理。D.如何实现对放射性废弃物永久安全存放,目前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都还没有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核废料最终处理的三条出路,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风险,相比之下,“入地”是当前最安全可靠的处理方式。B.为增强说服力,两则材料均运用了数据论证的方法,例如材料一指出美国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证明了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C.文章认为,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D.材料二介绍我国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的核废料处理方法,既表明我国核废料处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客观陈述了目前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3.下列污染事件中与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相同的一项是()A.印度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B.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C.瑞士巴塞尔附近的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事件,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构成了70公里长的微红色污染带。D.2023年8月24日13点,日本政府根据“当天的天气气候、水文条件等因素”将200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预计2023年分4次排放3.12万吨。4.材料一摘编自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撰写的《深海浅说》一书,名曰“浅说”,实则深入浅出,堪称目前国内最为全面且精准的海洋科普力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科学性”与“普及性”。5.核废料的处理问题事关全人类的生命安全,中国作为有责任担当的大国,应该如何做?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科学性:①知识性:科普文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本文介绍了大量知识,如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等。②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科普文的科学性体现在知识传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文中大量使用具体的年份和数据,充分体现知识的准确性。普及性:①通俗性:文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深入浅出,专业知识通俗化,实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②生动性:本文运用具体事例分析让文章生动有趣,普及大众,如文中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可以让大众深刻理解核污染对海洋的破坏性和我们付出的代价。5.①制定更严格的法规政策,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核废料处理的监管,确保核废料处理符合国际标准,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②加强技术研发,继续提升核废料处理技术,如更稳定的地下深埋方法,确保10万年以内的安全性。③增强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核废料处理需要高昂的成本和公众的理解支持。需要加大科普宣传,增强公众对核废料处理必要性和安全性的认知。④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加强在核废料处理上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核废料的安全问题。【解析】【整体分析】这两则材料分别从历史、现状和技术角度探讨了核废料处理问题。材料一通过具体事例和数据,揭示了核废料对海洋环境的严重危害,并提出了三种处理核废料的可能途径,强调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材料二则详细介绍了核废料的分类及我国的处理方法,展示了我国在核废料处理技术上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有深刻的科学性,又具备普及性,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核废料处理的复杂性和紧迫性。【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所以美国并没有处理”错误,根据原文“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可知,美国的DDT污染问题确实可以通过铺砂处理,但所需费用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并不能推断出美国没有处理。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C.“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错误,根据原文“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可知,文章明确认为将海洋作为废弃物的归宿是不合理的。这种做法不仅被视为错误的行为,而且因其对全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已被国际社会严格禁止。因此,向海洋倾倒放射性废物不具备合理性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原文“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可知,基尼环礁事件是核污染性质。A.性质不同,这是一起化学品泄漏事故,涉及氰化物污染,属于化学污染。B.性质不同,这是一起石油泄漏事件,涉及原油污染,属于能源污染。C.性质不同,这是化学品泄漏事件,主要污染物为有毒农药,属于工业污染。D.性质相同,两者都涉及核物质的污染事件,比基尼环礁与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事件均为核污染性质。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科学性指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科普文应该基于科学事实和研究成果,内容应该准确无误,不应该夸大事实或者误导读者。本文向读者介绍了大量知识,第一段介绍了过去几十年进入海洋的核废料,第三段介绍了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第四段介绍了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第一段、第三段中大量具体数字的列举,第四段中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分析,充分体现了科普文在知识传达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本文中介绍的知识极具专业性,但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如作者介绍“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时,怕专业术语不易被大众理解,后边加一句“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进行说明,深入浅出地说明,使专业的核废料知识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本文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来说明,用“上天,入地,下海”形象介绍核废料最终处理的三条出路。通过具体事例、比喻说明,让文章生动有趣。【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可知,法律法规在限制不负责任的核废料处理行为上有显著效果。中国应制定更严格的核废料处理法规,确保处理和储存过程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减少环境和健康风险。根据材料二原文“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可知,虽然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有许多困难,中国需要继续投入研发,优化现有的技术手段,提升地下深埋的安全性和成本效益,如开发更稳定的隔离材料和处理技术。根据材料二原文“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可知,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并不了解,因此,核废料处理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公众接受度的问题。应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核废料处理安全性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核废料处理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核废料管理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开展跨国技术合作,共同寻求更为安全和有效的处理方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封信老舍亢德兄:由家出来已四个月了。我怎样不放心家小,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你现在也把眷属放在了孤岛上,而独自出来挣扎。我的唯一武器是我这枝笔,我不肯教它休息。你的心血是全费在你的刊物上,你当然不肯教它停顿。这四个月来,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你知道,我素日生活最有规律,夜间十点前后,必须去睡。可是,一见表针指到该就寝的时刻,我不由得便难过起来。不错,我差不多是连星期日也不肯停笔,零七八碎的真赶出不少的东西来;但是,这到底有多大用处呢?笔在手里的时节,偶尔得到一两句满意的文章,我的确感到快乐,并且渺茫地想到这一两句也许能在我的读众心中发生一些好的作用;及至一放下笔,再看纸上那些字,这点自慰与自傲便立时变为失望与惭愧。眼看着院内的黑影或月光,我仿佛听见了前线的炮声,仿佛看见了火影与血光。多少健儿,今晚丧掉了生命!此刻有多少家庭都拆散,多少城市被轰平!全民族都在血腥里,炮火下,到处有最辛酸的患难,与最悲壮的牺牲。我,我只能写一些字!这种难过,是我以前所未曾有过的。我简直怕见天黑了,黄昏的暮色晚烟,使我心中凝成一个黑团!我不知怎样才好,而日月轮还,黑夜又绝对不能变成白天!不管我是怎样的想努力,我到底不能不放下笔去睡,把心神交与若续若断的恶梦!身体太坏,有心无力,勇气是支持不住肉体的疲惫的。在这大家都当拼命卖力气,共赴国难的期间,便越发使人苦恼。于此,我特别要诚恳地对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说——或者不惜用“警告”这个字:要成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可先别忽略了战士应有的钢筋铁臂啊。“白面”书生是含有些轻视的形容。深夜里狂吸着纸烟,或由激愤而过着浪漫的生活,以致减低了写作的能力,这岂但有欠严肃,而且近乎自杀呀!日本军人每日在各处整批地屠杀我们,我们还要自杀么?我们应当反抗!战士,我们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我们强壮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坚定的意志。笔粗拳头大,气足心才热烈。我们都该自爱自惜。成为铁血文人,在这到处是血腥与炮火的时候,我们才能发出怒吼。惭愧,我到时候非去休息不可,因为身体弱;我是怎样地期待着那大时代锻炼出来的文艺生力军,以严肃的生活、雄美的体格,把“白面”与“文弱”等等可耻的形容词从此扫刷了去,而以粗莽英武的姿态为新中国高唱前进的战歌呢!浪漫,为什么不可以呢?!然而我们的浪漫必是上马杀敌、下马为文的那种磊落豪放的气概与心胸,必是坚苦卓绝,以牺牲为荣,为正义而战的那种伟大的英雄主义。以玫瑰色的背心,或披及肩颈的卷发,为浪漫的象征,是死与无心肝的象征啊。自恨使我睡不熟,不由得便想起了妻儿。当学校初一停课,学生来告别的时候,我的泪几乎终日在眼圈里转。“先生!我们去流亡!”出自那些年轻的朋友之口,多么痛心呢!有家,归去不得。学校,难以存身。家在北,而身向南,前途茫茫,确切可靠的事只有沿途都有敌人的轰炸与扫射!啊,不久便轮到了我,我也必得走出来呀!妻小没法出来,我得向她们告别!我是家长,现在得把她们交给命运。我自己呢,谁知道能走到哪里去呢!我没法不狠心。我不能把自己关在亡城里。妻明白这个,她也明白,跟我出来,即使可能,也是我的累赘。我照应她们,便不能尽量做我所能与所要做的事。她也狠了心。只有狠心才能互相割舍,只有狠心才见出互相谅解。她不是非与丈夫揽臂而行不可的那种妇女,她平日就不以领着我去看电影为荣,所以今天可以放了我,使我在这四个月间还能勤苦地动我的笔。我想念我的妻与儿女,我觉得太对不起她们,可是在无可奈何之中,我感谢她,我必须拼命地去做事,好对得起她。由悬念而自励,一个有欠摩登的妇人,是怎样的能帮助像我这样的人哪!严肃的生活,来自男女彼此间的彻底谅解,互助互成。国难期间,男女间的关系,是含泪相誓,各自珍重,为国效劳。男儿是兵,女子也是兵,都须把最崇高的情绪生活献给这血雨刀山的大时代。夫不属于妻,妻不属于夫,他与她都属于国家。香艳温柔的生活只足以对得起好莱坞的苦心,只足以使汉口香港畸形的繁荣;而真正的汉奸所期望的也并不与这个相差甚远吧?现在,又十点钟了!空袭警报刚解除不久。在探射灯的交插处,我看见八架,六架,银色的铁鹰;远处起了火!我必须去睡。谁知道明日见得着太阳与否呢?但是今天我必做完今天的事,明天再做明天的事。生与死都不算什么,只求生便生在,死便死在,各尽其力,民族必能于复兴的信念中。今天或者不再难以入梦了,我的忧思感触已写在了这里一些;对老友谈心,或者能有定心静气的功效的。假若你以为这封信被别人看到,也能有些好处,那就不妨把它发表吧。1938年3月15日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一两句满意的文章”虽然能让我感到快乐和欣慰,却因为无法对风雨飘摇的祖国产生作用而让我失落。B.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战士就应该刚强矫健,所以作者期待的文艺生力军要拥有雄美的体格与坚定的意志。C.战士们浴血奋战、学生们向南流亡、爱国文人以笔为武器,虽然战火纷飞,但大家都坚信民族必然复兴。D.国难当头,若追求好莱坞式的香艳温柔的生活以及汉口香港的畸形繁荣,便是将自己置身于汉奸的境地。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马杀敌、下马为文的气概与心胸”与“玫瑰色的背心,或披及肩颈的卷发”形成对比,揭示了铁血文人的浪漫实质。B.本文没有直接写战争,却通过“空袭警报”“银色铁鹰”“远处起了火”等从侧面展示当时的战况,给人留下想象空间。C.“自恨使我睡不熟,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妻儿”一句与前后文相互照应,使得本文虽然是至情至性的书信,却也不失严谨。D.本文属于书信体散文,与林觉民的《与妻书》都是“至性之文”,二者都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体现了国难当前的大义。8.作者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几次提到“每晚十时左右”“夜间十点前后”“十点钟了”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9.本文载于《宇宙风》第六十七期,编者评价“句句血泪,语语沉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每晚十点左右”是我规律的睡眠时间,我认为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②“夜间十点前后”也是我工作结束的时间,国难当头,让我不得不省思自己每天工作的意义,以及国家的现状与未来命运;③几次提到十点这一时刻,将个人的忧思感触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情感。9.①日军的残忍侵略,使国家到处都充斥着患难与牺牲,作者深感沉痛但又觉得自己力量微薄无力救国。②国难当前,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甚至有欠严肃近乎自杀,作者对此十分担忧。③学校停课,学生流离失所前途茫茫,自己也必须出走,但对全家人未来的命运茫然自失,痛苦不堪。【解析】【整体分析】老舍的《一封信》以书信体形式,表达了在国难当头时的深切忧虑和对家庭的思念。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战火纷飞中的内心挣扎与无奈,展现了文人以笔为武器的抗争精神。老舍强调了文艺工作者应具备的坚强体魄和坚定意志,呼吁年轻一代成为铁血文人。文章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也有对家庭的深情厚谊,读来令人动容。【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无法对风雨飘摇的祖国产生作用”错,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与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相比较,力量是弱小的、间接的,但并没有完全否定文字的力量。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二者都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错误,《与妻书》侧重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愧疚和希望,本文中老舍侧重表达对妻子的感谢。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找到和“十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即可。文中“我素日生活最有规律,夜间十点前后,必须去睡”“以严肃的生活、雄美的体格……粗莽英武的姿态为新中国高唱前进的战歌呢”,说明“每晚十点左右”是“我”规律的睡眠时间,规律作息,才会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在这非常时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老舍“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这样的时刻成为了他情感波动最为剧烈的时候。晚上十点本应是一个放松和休息的时段,但是对于老舍来说,这个时候却变成了反思与忧虑的时间,因为这时候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战争带来的苦难,不得不省思自己每天工作的意义,以及国家的现状与未来命运。十点这个时间点,是我的睡眠时间,现在因为战争的原因,我连星期日也不肯停笔,抓紧时间写文章,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现在,一到这个时间点,“我不由得便难过起来”。强化这个时间点,是将个人的忧思感触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体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多少健儿,今晚丧掉了生命!此刻有多少家庭都拆散,多少城市被轰平!全民族都在血腥里,炮火下,到处有最辛酸的患难,与最悲壮的牺牲”,全民族都在血腥里,炮火下,到处有最悲壮的牺牲。日军的残忍侵略,使国家到处都充斥着患难与牺牲,而“我,我只能写一些字!这种难过,是我以前所未曾有过的”,作者深感沉痛但又觉得自己力量微薄无力救国。文艺界的朋友们“深夜里狂吸着纸烟,或由激愤而过着浪漫的生活,以致减低了写作的能力,这岂但有欠严肃,而且近乎自杀呀”,由作者的感慨可知,当时国难当前,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甚至有欠严肃近乎自杀,作者对此十分担忧。学校初一停课,当时的学生们有家,归去不得,学校,难以存身,前途茫茫,“不久便轮到了我,我也必得走出来呀!妻小没法出来,我得向她们告别!我是家长,现在得把她们交给命运。我自己呢,谁知道能走到哪里去呢”,学生流离失所前途茫茫,自己对全家人未来的命运茫然自失,痛苦不堪。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五千人因衔枚A击之B城中C鼓噪D从之E老弱F皆击G铜器为声H声动天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胜,尽,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胜”意思相同。B.归,回去,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C.操,拿着,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的“操”意思不同。D.行伍,古代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因此“行伍”泛指整个军队。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类比论证,生动地阐述了战争中既要正面交战,又要会用奇兵出奇制胜,奇正结合,变化无穷的道理。B.田单听说惠王和乐毅有矛盾,于是在燕国散布谣言,燕人信以为真,果真按田单所说的去做,即墨人看到后极其愤怒。C.田单为了鼓舞士气,在即墨士兵们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亲自拿着工具,并且把城中的女性也编在军队中以抵御燕军。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战中出奇制胜的问题,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来阐述,而材料二则主要通过作战案例来具体说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2)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14.田单是如何做到“以奇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BEH11.B12.C13.(1)城中的人看见齐国那些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掉鼻子,都坚守城邑,只怕被活捉。(2)令披甲的士兵都埋伏好,让老弱妇幼登上城墙,派遣使者向燕约定投降。14.①田单通过散布谣言,成功离间燕王和乐毅,使燕王更换将领,削弱了燕军的战斗力。②田单通过宣言和实际行动,激发即墨城中士兵和百姓的愤怒和斗志,使他们坚守城池。③田单假意投降,令燕军放松警惕,进一步削弱了燕军的防备。④田单利用夜晚放出装饰有龙文的牛群,制造混乱,趁机发动突袭,打败燕军。【解析】【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孙子兵法》的理论和田单的实际战例,生动地展示了“以奇胜”的军事策略。材料一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奇正相生、变化无穷的作战原则,强调了灵活运用奇兵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田单在即墨之战中的具体操作,展示了如何巧妙利用敌人的心理和实际战术,最终取得胜利。两者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刻揭示了古代军事智慧的精髓。【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五千人衔着枚趁机攻击燕军,而城中人擂鼓呐喊追击燕军,老弱都击打家中各种铜制器具制造声响,声音震天动地。“击”作谓语,“衔枚”作状语,B处断开;“城中”作主语,“鼓噪”作状语,“从”作谓语,E处断开;“老弱”作主语,“击铜器”作状语,“为”作谓语,“声”作宾语,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两个词语均为“尽”的意思。句意:永远也听不完。/对人用刑好像唯恐不能用尽(所有刑罚)。B.错误。回去。/女子出嫁。句意: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回去。/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了。C.正确。拿着。/持有。句意:就亲自拿着筑板和铁锹。/因为我们持有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D.正确。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把城中的女性也编在军队中以抵御燕军”错误。由“妻妾编于行伍之间”“使老弱女子乘城”可知,是把妻妾编在军队里,让老弱妇幼登上城墙,选项中对句子的理解有误。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劓”,割掉鼻子,此表示被动;“皆”,都;“见”,表示被动。(2)“甲卒”,披甲的士兵;“遣”,派遣。“遣使约降于燕”一句中“于燕”作状语后置。【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可知,田单听闻惠王与 乐毅有嫌隙之后便散布乐毅要做齐王的谣言,以此使燕王失去对乐毅的信任,更换将领,削弱燕军的战斗力。②由“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怒自十倍”可知,田单故意扬言“我只害怕燕军将所俘虏的齐国士兵割掉鼻子,并把他们放在燕军前面的行列来同齐军作战”“我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坟墓,侮辱我们的祖先”,诱导燕人按他的话去做,以此激起即墨人的怒气;又由“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可知,田单也通过亲自拿着筑板和铁锹,和士兵分担辛劳,把妻妾编在军队里服役,要他们把饮食全都拿来犒劳将士等实际行动激发即墨人的斗志。③由“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可知,田单让老弱妇幼登上城墙,派遣使者假意向燕约定投降,并且命令即墨富豪赠给燕国将领财物,目的是麻痹燕军,使敌军放松警惕,为自己的突袭做准备。④由“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可知,田单夜晚放开牛,牛尾灼热,牛愤怒地冲向燕军,燕军看见狂奔的火牛全身都是龙纹,被它冲撞的不是死就是伤,再加以各种震天动地的声音,在混乱中,五千士兵趁机攻击燕军,这使燕军非常惊异害怕,失败而逃。参考译文:材料一:但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死了,惠王即位,与乐毅有隔阂。田单听说后,对燕国施用反间计,扬言说:“齐王已死,城邑没有被攻下的只有两座了。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回去,用攻打齐国做幌子,实际是想联合守军,自己来做齐王。齐人没有归附,所以暂且缓攻即墨以等待即墨一带的人慢慢归附乐毅。齐人所害怕的,是只怕别的将领来了,那样即墨城就毁灭了。”燕王以为这是对的,派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回燕国)于是回到故国赵国去,燕国将士(因此感到)气愤。田单于是又扬言说:“我只害怕燕军将所俘虏的齐国士兵割掉鼻子,并把他们放在燕军前面的行列来同齐军作战,即墨(会因此而)被攻下了。”燕人听说了它,按照田单散布的话去做。城中的人看见齐国那些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掉鼻子,都坚守城邑,只怕被活捉。田单又说:“我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坟墓,侮辱我们的祖先,当会为此感到痛心。”燕军挖掘全部的坟墓,焚烧死尸。即墨人从城上望见,都流泪哭泣,都想出战,怒气自然比原来大了十倍。田单知道士兵激起了斗志,可以用于作战了,就亲自拿着筑板和铁锹,和士兵分担辛劳,把妻妾编在军队里服役,要他们把饮食全都拿来犒劳将士。令披甲的士兵都埋伏好,让老弱妇幼登上城墙,派遣使者向燕约定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收集百姓的黄金,得到千镒,命令即墨的富豪赠给燕国将领,说:“即墨马上投降,希望不要掳掠我同族的妻妾。”燕国的将领非常高兴,答应他。燕军由此而更加松懈。田单于是在城内收集到一千多头牛,叫人做了深红色绸衣给牛穿上,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龙形花纹,把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把淋了油脂的芦苇扎在牛尾上,再给芦苇梢点火燃烧。在城墙上挖数十个洞,夜晚放开牛,五千多名壮士跟随在牛的后面。牛尾灼热,愤怒地冲向燕军,夜里燕军非常惊异。牛尾上有火把,明亮耀眼,燕军看见狂奔的火牛全身都是龙纹,被它冲撞的不是死就是伤。五千人衔着枚趁机攻击燕军,而城中人擂鼓呐喊追击燕军,老弱都击打家中各种铜制器具制造声响,声音震天动地。燕军非常惊惧,失败逃走。齐人接着诛杀了对方的将领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即事吕本中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①自无知。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备注〗①两种植物名。语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中的话:“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强来”流露出诗人因担心花期将逝而急切赏春的心情。B.颔联上句描述初春冰雪消融的景象,下句则写诗人对春光的眷恋来衬托庭院的景致之美。C.颈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借自然界事物的“有意”和“无知”写出了诗人赏春的感受。D.这首诗笔调凝练,意新语工,既景中含情,又情中有景,构成一幅情景相融的生动画面。16.诗人为何“多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A16.(1)缠绵病榻多日,今天身体好些,能够外出走走;而外面是足以感人、使人留恋的初春美景,诗人自然生发赏春之情。(2)漫步庭院,欣赏着早春景色,沉醉其中,诗人眷恋春光之情油然而生。(4)面对热闹的蜂蝶,诗人心生孤独伤感。当准备折柳相送,却又不知送给谁,不得不迷惘感伤、凄然泪下。【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花期将逝而急切赏春的心情”理解错误。“强来”一词写的是诗人病后身体衰弱而来庭前赏花时的状态。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诗人病体初愈,带着极大的兴趣,勉强漫步庭院,探寻春天的消息。从此足以看出诗人渴望欣赏春天的美景。因为病情,更显得春光可贵,生发赏春之情。(2)“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池边的亭台楼阁积雪已经消融,透露初春的活力;诗人流连忘返,倚着栏杆,一直到夕阳西下,暮云低迷。诗人漫步庭院,欣赏美好早春景色,期望春光永驻。(3)“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那上下翻飞的蝴蝶,那嗡嗡盘旋的蜜蜂,似乎都充满了情意;满地的菟葵,丛生的燕麦,一个劲生长,却不知诗人的心思。春天生气蓬勃,昆虫交织的热闹气氛衬托出自己凄然的神思;“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池塘边的垂柳在风中摇动着它婀娜的腰肢,诗人想把它折下送人,可心中的人却不知在哪?诗人因为怀人多思,却不知人在何方,更加感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的诀窍不是让树木活得久、长得快,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观点对育人治国颇具启示意义。(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3)唐代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唐宋诗词中,像这样揽镜自照、感慨世事人生的诗句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2)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他一直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对这份家国情怀发自内心的默默认同和____①___的执着追求。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理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文章发表30多年后,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仍然离不开费孝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个出发点。他关注到了中国那种独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是以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____②___的关怀为前提,关怀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等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时,便得到一种反哺式的养老。费孝通的学术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了一种一体性涵盖并包容多样性的家国认同。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之中,传统儒家观念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观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以家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的一层一层向外扩展或推开去的世界观,就有了___③___的默契。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费孝通在晚年一直试图借助“补课”的方式来达到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B.费孝通特别关注以家庭为核心的乡镇企业那种基于家庭关系的“前店后厂”模式。C.儒家观念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一代有志于学之人在做人方面的共同理解。D.中国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在费孝通的研究中,也是从“家”这个概念入手去研究的。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锐意进取②无微不至(体贴入微)③不谋而合(所见略同、不谋而同)19.B20.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一格局颇具包容性,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这些研究包括了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强调费孝通先生追求上进,所以此处可填“锐意进取”。锐意进取:指意志坚决地追求上进,下决心强化,力图有所作为。②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内容为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的关怀,横线处的成语作定语修饰“关怀”,所以此处可填“无微不至”或“体贴入微”。无微不至:对人非常关心,照顾周到。体贴入微: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③根据前文“传统儒家观念里……的家国观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世界观”,可知此处强调两种观念一致,所以此处可填“不谋而合”或“所见略同”或“不谋而同”。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所见略同: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不谋而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A.表特殊含义。B.表特定称谓。C.表引用。D.表强调。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出主干,单独成句: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然后根据语意,把“研究”和“这个出发点”的定语修改为三个短句:①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了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③这一格局颇具包容性。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调整语序。改后的短句为: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一格局颇具包容性,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这些研究包括了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①,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习俗风尚,对古代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城市考古发掘和古代文化论证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人面瓦当的当面设计②,包括人面和半人半兽(人面往兽面过渡的形态),还有一些特别夸张的人面图案,比如大眼人面瓦当。人面图案的发展趋势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纯人面,第二阶段是半人半兽,③。章安的纯人面瓦当,工艺精良,人面图案生动、富有高古神秘气息。章安的半人半兽瓦当,通常也被认为是人面瓦当的一种。章安的纯兽面纹瓦当,一般被认为是最晚出现的,目前来看数量不多,出土地也更窄。图案内容更加野性洒脱,制作工艺略微粗糙。21.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一般”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小姑娘那双眼睛,如秋水一般的明澈。B.防火工作非常重要,不要把它当一般的事情看待。C.按照一般的想法,诗歌总是美的。D.他们两人年纪相同,长得也一般高。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2.①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②图案非常丰富③第三阶段是纯兽面【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画波浪线处的“一般”表示“通常”。A.表示“像……一样”。B.表示“普通”。C.表示“通常”。D.表示“一样,同样”。故选C。【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句,此处和前面的分句“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过渡句,“很高的艺术价值”照应前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填入的内容则照应后文“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习俗风尚……相当高的参考价值……极高的参考价值”,句式上可用“还有……”和“不但”搭配,内容上可总结为“学术价值”,故可填: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②句,根据后文“包括人面和半人半兽(人面往兽面过渡的形态),还有一些特别夸张的人面图案”,可知此处指出“人面瓦当的当面设计”的图案丰富多样,故可填:图案非常丰富。③句,此处指出“人面图案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根据后文“章安的纯人面瓦当……章安的半人半兽瓦当……章安的纯兽面纹瓦当……”,可知应填:第三阶段是纯兽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知善知恶是良知。拥有良知的人,不仅为自己的未来着想,更为他人和社会的未来着想。没有良知的人,只会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给出“知善知恶是良知”的定义,强调了“知”的重要性,即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是良知的基石。其次,材料对比了“拥有良知的人”和“没有良知的人”的行为表现。前者心怀他人和社会,而后者只顾自身利益。材料通过对比,暗示了良知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即拥有良知是个人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良知”是核心词,指的是人天生具有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知善知恶”强调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是良知的体现;“他人和社会”突出了良知的外延,即良知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他人和社会福祉。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从“良知是什么”入手,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象,阐释“知善知恶”的内涵;也可以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述拥有良知和缺乏良知对个人、他人和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还可以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坚守良知,并呼吁人们用良知去引导自己的行为。行文思路上,文章开篇可以引用材料中的“知善知恶是良知”,引出良知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可以运用举例论证法,探讨拥有良知的人如何积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未来。以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为例,说明良知在商业决策中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接着使用对比论证法,分析缺乏良知的人对社会的危害。以安然公司为例,展示自私行为对企业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强调短视行为的失败教训。然后,进一步联系当前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运用事实论证法进一步讨论良知的重要性。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良知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文章结尾部分,呼吁通过道理论证法坚守良知,强调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不可替代性,号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将良知融入日常行为中。立意:1.良知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道德指南。2.缺乏良知会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失衡。3.良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八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人们以为海洋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因此认为它是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化工业、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成了各国有毒废料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倾倒空间。核工业产生的废料,还有核武器和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进入海洋。从1946年大约80千克低放射性的核废料在加利福尼亚投入太平洋开始,到1982年约550千克核废料投入大西洋的西欧陆架为止,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备注〗,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目前,大多数核废料都是装在金属桶里沉到海底,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核废料不加包装就直接投入海洋。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此后虽然“禁而不止”的事件偶有发生,会有极个别国家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废物秘密投进海洋,但总的来说,明目张胆往海洋丢弃核废料的时代已经结束。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有的装入核废料桶后投入海底,但由于遭受生物化学的腐蚀,很多也已经发生渗漏。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著名的比基尼环礁就是一例。1946年7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总共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试验,最大的一次爆炸量达1500万吨,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1954年的一次试验炸掉了比基尼两座珊瑚礁,炸出一个100米深的大坑,这一带的岛礁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统计结果显示,比基尼环礁及其周边海域至少有42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消失,其中有28种生物出现了灭绝现象。1977年开始,美国军人在各岛上收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统统投进被核试验炸出的一个深坑里,上面盖起一个穹隆状的圆顶,修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核“坟墓”。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何止是核废料,更何止一处马绍尔群岛。就在其本土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弗迪斯半岛外,仅1947—1971年间美国就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导致该海域成为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无论对高放还是中低放核废料,至今各国的对策都还只是暂时存放。那么最终的出路又在哪里?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无非是“上天,入地,下海”三条出路。“上天”是指去太空,将核废料用火箭送上太空,在宇宙里稀释。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惜数量太大、不胜负担,再说万一发射失败,就会给全世界散布放射性物质,过于冒险。“入地”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但是不清楚的是深层地下水的可靠程度,弄不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流动。剩下的“下海”很有吸引力,一种办法是送入大洋底里的红黏土层,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有上百万年的稳定性。世界海洋各不相同,有发生“深海风暴”的洋底,也有地质稳定的红黏土区,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但我们至今对深海地质的了解过于肤浅,难以应对全人类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快马加鞭,尽早拿出合格的答案来。(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材料二:根据放射性的高低,核废料分为高放和中低放两类,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中低放核废料主要是指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工具、手套、服装等,以及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废水和气体。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相对较低,一般经过固化或稳定化后,储存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的设施中,等待其自然衰变至安全水平。高放核废料主要是指从核反应堆中取出的已经燃尽的核燃料,以及核废料的再处理产物。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以防止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我国对高放核废料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据估计中国每处理一吨高放核废料,需要花费约50万美元,而每建设一座深层地下处置库,需要花费约100亿美元。同时,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核废料的危险性和敏感性,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在自己的附近建设核废料储存库或处置场。(摘编自《中国每年产生3500吨核废料,是如何处理的?》)〖备注〗Bq: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生物化学的腐蚀,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处理核废料的好出路。B.为控制核废物的海洋投放,各国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该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C.美国出现了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可以采取铺砂的措施处理,但所需费用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美国并没有处理。D.如何实现对放射性废弃物永久安全存放,目前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都还没有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核废料最终处理的三条出路,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风险,相比之下,“入地”是当前最安全可靠的处理方式。B.为增强说服力,两则材料均运用了数据论证的方法,例如材料一指出美国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证明了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C.文章认为,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D.材料二介绍我国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的核废料处理方法,既表明我国核废料处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客观陈述了目前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3.下列污染事件中与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相同的一项是()A.印度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B.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C.瑞士巴塞尔附近的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事件,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构成了70公里长的微红色污染带。D.2023年8月24日13点,日本政府根据“当天的天气气候、水文条件等因素”将200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预计2023年分4次排放3.12万吨。4.材料一摘编自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撰写的《深海浅说》一书,名曰“浅说”,实则深入浅出,堪称目前国内最为全面且精准的海洋科普力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科学性”与“普及性”。5.核废料的处理问题事关全人类的生命安全,中国作为有责任担当的大国,应该如何做?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科学性:①知识性:科普文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本文介绍了大量知识,如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等。②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科普文的科学性体现在知识传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文中大量使用具体的年份和数据,充分体现知识的准确性。普及性:①通俗性:文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深入浅出,专业知识通俗化,实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②生动性:本文运用具体事例分析让文章生动有趣,普及大众,如文中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可以让大众深刻理解核污染对海洋的破坏性和我们付出的代价。5.①制定更严格的法规政策,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核废料处理的监管,确保核废料处理符合国际标准,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②加强技术研发,继续提升核废料处理技术,如更稳定的地下深埋方法,确保10万年以内的安全性。③增强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核废料处理需要高昂的成本和公众的理解支持。需要加大科普宣传,增强公众对核废料处理必要性和安全性的认知。④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加强在核废料处理上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核废料的安全问题。【解析】【整体分析】这两则材料分别从历史、现状和技术角度探讨了核废料处理问题。材料一通过具体事例和数据,揭示了核废料对海洋环境的严重危害,并提出了三种处理核废料的可能途径,强调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材料二则详细介绍了核废料的分类及我国的处理方法,展示了我国在核废料处理技术上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有深刻的科学性,又具备普及性,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核废料处理的复杂性和紧迫性。【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所以美国并没有处理”错误,根据原文“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可知,美国的DDT污染问题确实可以通过铺砂处理,但所需费用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并不能推断出美国没有处理。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C.“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错误,根据原文“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可知,文章明确认为将海洋作为废弃物的归宿是不合理的。这种做法不仅被视为错误的行为,而且因其对全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已被国际社会严格禁止。因此,向海洋倾倒放射性废物不具备合理性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原文“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可知,基尼环礁事件是核污染性质。A.性质不同,这是一起化学品泄漏事故,涉及氰化物污染,属于化学污染。B.性质不同,这是一起石油泄漏事件,涉及原油污染,属于能源污染。C.性质不同,这是化学品泄漏事件,主要污染物为有毒农药,属于工业污染。D.性质相同,两者都涉及核物质的污染事件,比基尼环礁与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事件均为核污染性质。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科学性指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科普文应该基于科学事实和研究成果,内容应该准确无误,不应该夸大事实或者误导读者。本文向读者介绍了大量知识,第一段介绍了过去几十年进入海洋的核废料,第三段介绍了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第四段介绍了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第一段、第三段中大量具体数字的列举,第四段中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分析,充分体现了科普文在知识传达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本文中介绍的知识极具专业性,但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如作者介绍“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时,怕专业术语不易被大众理解,后边加一句“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进行说明,深入浅出地说明,使专业的核废料知识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本文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来说明,用“上天,入地,下海”形象介绍核废料最终处理的三条出路。通过具体事例、比喻说明,让文章生动有趣。【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可知,法律法规在限制不负责任的核废料处理行为上有显著效果。中国应制定更严格的核废料处理法规,确保处理和储存过程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减少环境和健康风险。根据材料二原文“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可知,虽然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有许多困难,中国需要继续投入研发,优化现有的技术手段,提升地下深埋的安全性和成本效益,如开发更稳定的隔离材料和处理技术。根据材料二原文“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可知,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并不了解,因此,核废料处理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公众接受度的问题。应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核废料处理安全性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核废料处理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核废料管理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开展跨国技术合作,共同寻求更为安全和有效的处理方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封信老舍亢德兄:由家出来已四个月了。我怎样不放心家小,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你现在也把眷属放在了孤岛上,而独自出来挣扎。我的唯一武器是我这枝笔,我不肯教它休息。你的心血是全费在你的刊物上,你当然不肯教它停顿。这四个月来,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你知道,我素日生活最有规律,夜间十点前后,必须去睡。可是,一见表针指到该就寝的时刻,我不由得便难过起来。不错,我差不多是连星期日也不肯停笔,零七八碎的真赶出不少的东西来;但是,这到底有多大用处呢?笔在手里的时节,偶尔得到一两句满意的文章,我的确感到快乐,并且渺茫地想到这一两句也许能在我的读众心中发生一些好的作用;及至一放下笔,再看纸上那些字,这点自慰与自傲便立时变为失望与惭愧。眼看着院内的黑影或月光,我仿佛听见了前线的炮声,仿佛看见了火影与血光。多少健儿,今晚丧掉了生命!此刻有多少家庭都拆散,多少城市被轰平!全民族都在血腥里,炮火下,到处有最辛酸的患难,与最悲壮的牺牲。我,我只能写一些字!这种难过,是我以前所未曾有过的。我简直怕见天黑了,黄昏的暮色晚烟,使我心中凝成一个黑团!我不知怎样才好,而日月轮还,黑夜又绝对不能变成白天!不管我是怎样的想努力,我到底不能不放下笔去睡,把心神交与若续若断的恶梦!身体太坏,有心无力,勇气是支持不住肉体的疲惫的。在这大家都当拼命卖力气,共赴国难的期间,便越发使人苦恼。于此,我特别要诚恳地对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说——或者不惜用“警告”这个字:要成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可先别忽略了战士应有的钢筋铁臂啊。“白面”书生是含有些轻视的形容。深夜里狂吸着纸烟,或由激愤而过着浪漫的生活,以致减低了写作的能力,这岂但有欠严肃,而且近乎自杀呀!日本军人每日在各处整批地屠杀我们,我们还要自杀么?我们应当反抗!战士,我们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我们强壮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坚定的意志。笔粗拳头大,气足心才热烈。我们都该自爱自惜。成为铁血文人,在这到处是血腥与炮火的时候,我们才能发出怒吼。惭愧,我到时候非去休息不可,因为身体弱;我是怎样地期待着那大时代锻炼出来的文艺生力军,以严肃的生活、雄美的体格,把“白面”与“文弱”等等可耻的形容词从此扫刷了去,而以粗莽英武的姿态为新中国高唱前进的战歌呢!浪漫,为什么不可以呢?!然而我们的浪漫必是上马杀敌、下马为文的那种磊落豪放的气概与心胸,必是坚苦卓绝,以牺牲为荣,为正义而战的那种伟大的英雄主义。以玫瑰色的背心,或披及肩颈的卷发,为浪漫的象征,是死与无心肝的象征啊。自恨使我睡不熟,不由得便想起了妻儿。当学校初一停课,学生来告别的时候,我的泪几乎终日在眼圈里转。“先生!我们去流亡!”出自那些年轻的朋友之口,多么痛心呢!有家,归去不得。学校,难以存身。家在北,而身向南,前途茫茫,确切可靠的事只有沿途都有敌人的轰炸与扫射!啊,不久便轮到了我,我也必得走出来呀!妻小没法出来,我得向她们告别!我是家长,现在得把她们交给命运。我自己呢,谁知道能走到哪里去呢!我没法不狠心。我不能把自己关在亡城里。妻明白这个,她也明白,跟我出来,即使可能,也是我的累赘。我照应她们,便不能尽量做我所能与所要做的事。她也狠了心。只有狠心才能互相割舍,只有狠心才见出互相谅解。她不是非与丈夫揽臂而行不可的那种妇女,她平日就不以领着我去看电影为荣,所以今天可以放了我,使我在这四个月间还能勤苦地动我的笔。我想念我的妻与儿女,我觉得太对不起她们,可是在无可奈何之中,我感谢她,我必须拼命地去做事,好对得起她。由悬念而自励,一个有欠摩登的妇人,是怎样的能帮助像我这样的人哪!严肃的生活,来自男女彼此间的彻底谅解,互助互成。国难期间,男女间的关系,是含泪相誓,各自珍重,为国效劳。男儿是兵,女子也是兵,都须把最崇高的情绪生活献给这血雨刀山的大时代。夫不属于妻,妻不属于夫,他与她都属于国家。香艳温柔的生活只足以对得起好莱坞的苦心,只足以使汉口香港畸形的繁荣;而真正的汉奸所期望的也并不与这个相差甚远吧?现在,又十点钟了!空袭警报刚解除不久。在探射灯的交插处,我看见八架,六架,银色的铁鹰;远处起了火!我必须去睡。谁知道明日见得着太阳与否呢?但是今天我必做完今天的事,明天再做明天的事。生与死都不算什么,只求生便生在,死便死在,各尽其力,民族必能于复兴的信念中。今天或者不再难以入梦了,我的忧思感触已写在了这里一些;对老友谈心,或者能有定心静气的功效的。假若你以为这封信被别人看到,也能有些好处,那就不妨把它发表吧。1938年3月15日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一两句满意的文章”虽然能让我感到快乐和欣慰,却因为无法对风雨飘摇的祖国产生作用而让我失落。B.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战士就应该刚强矫健,所以作者期待的文艺生力军要拥有雄美的体格与坚定的意志。C.战士们浴血奋战、学生们向南流亡、爱国文人以笔为武器,虽然战火纷飞,但大家都坚信民族必然复兴。D.国难当头,若追求好莱坞式的香艳温柔的生活以及汉口香港的畸形繁荣,便是将自己置身于汉奸的境地。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马杀敌、下马为文的气概与心胸”与“玫瑰色的背心,或披及肩颈的卷发”形成对比,揭示了铁血文人的浪漫实质。B.本文没有直接写战争,却通过“空袭警报”“银色铁鹰”“远处起了火”等从侧面展示当时的战况,给人留下想象空间。C.“自恨使我睡不熟,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妻儿”一句与前后文相互照应,使得本文虽然是至情至性的书信,却也不失严谨。D.本文属于书信体散文,与林觉民的《与妻书》都是“至性之文”,二者都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体现了国难当前的大义。8.作者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几次提到“每晚十时左右”“夜间十点前后”“十点钟了”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9.本文载于《宇宙风》第六十七期,编者评价“句句血泪,语语沉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每晚十点左右”是我规律的睡眠时间,我认为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②“夜间十点前后”也是我工作结束的时间,国难当头,让我不得不省思自己每天工作的意义,以及国家的现状与未来命运;③几次提到十点这一时刻,将个人的忧思感触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情感。9.①日军的残忍侵略,使国家到处都充斥着患难与牺牲,作者深感沉痛但又觉得自己力量微薄无力救国。②国难当前,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甚至有欠严肃近乎自杀,作者对此十分担忧。③学校停课,学生流离失所前途茫茫,自己也必须出走,但对全家人未来的命运茫然自失,痛苦不堪。【解析】【整体分析】老舍的《一封信》以书信体形式,表达了在国难当头时的深切忧虑和对家庭的思念。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战火纷飞中的内心挣扎与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