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与呈现,认为人物的行为、情感和命运不仅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源于其复杂的心理结构。与传统的人物塑造方式相比,“心理型”人物观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机以及潜意识等层面的刻画。这种人物观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能够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们在战争背景下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娜塔莎在经历爱情的挫折后,内心的痛苦、悔恨、自责以及重新寻找生活意义的挣扎,都被托尔斯泰深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她的情感起伏,这种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使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超越时代的魅力。然而,“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相对薄弱,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另一方面,对人物心理的复杂刻画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某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了追求对人物心理的极致表现,采用了过于复杂的叙事结构和隐晦的象征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和吃力。这就需要作家在运用“心理型”人物观进行创作时,要把握好度,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同时,兼顾作品的可读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心理型”人物观:文学创作中的深度探索》)材料二:“心理型”人物观的兴起与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心理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作家们开始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来塑造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型”人物观的影响尤为显著。该学说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情感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启发了许多作家深入探索人物的潜意识层面,揭示那些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和冲突。在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潜意识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心理动机。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独特呈现方式,不仅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边界,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摘编自《“心理型”人物观:文学创作中的深度探索》)材料三:在叙事研究领域,“心理型”人物观指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强调人物性格的一种认识倾向。传统小说理论重视人物内心活动,这是小说理论界不争的事实。这一观念的形成源于小说艺术的自律。众所周知,欧洲小说是从“传奇”演化而来。在大部分“传奇”故事中如《堂吉诃德》《巨人传》,小说家通过构建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至于事件是否真实,人物是否可信则是次要考虑。与此不同,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十分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小说家们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对人物外部行为和内心思想进行充分展现。小说中的人不仅是故事世界里的主体,同时也是小说家们揭示人性、针砭时弊的一个重要手段。依照哈维的观点,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不仅使得小说具有了道德伦理功能,而且为人们搭建了个人与他者进行交流的一个渠道。这种观念把人物看作小说艺术伦理维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叙事作品中的其他成分,则被视为服务于人物逼真性的辅助手段。重视故事,强调人物似真效果,使读者宛如置身于故事世界——这些观点不仅突出了人物在“心理”层面的真实性,同时也成为传统小说艺术的美学原则之一。真正从理论上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论述的评论家是前述提到的福斯特。福斯特明确指出“既然故事中的行动者通常是人,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妨把人物叫作人。小说中虽然也不乏动物作为行动者的现象,但是塑造成功的并不多,因为我们对动物心理的了解实在有限……故事中的行动者是人,或者说假装是人。”无须赘述,福斯特不仅把人物放在了故事层的中心位置,而且强调了人物心理的重要意义。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以“人”为标题,用两章的篇幅阐述小说家如何运用技巧使人物首先在外部行为方面具有真人特征(如生、死、饮食、睡眠)。需要指出的是,福斯特对人物心理似真性的高度重视,主要是从读者立场进行考虑的。在他看来,如果小说艺术把人物外部行动作为叙述的主要对象,那么,就小说与读者的关系而言,这样的小说只能满足读者粗浅层次上的好奇心,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则必然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矛盾,揭示虚构人物与现实人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也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将读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福斯特指出,人物是叙事作品中的首要因素,因为具有丰富内心活动的人物通常包含深刻的心理感受,如幸福或痛苦;小说艺术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而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叙述则有利于读者从小说中获得道德知识。(摘编自《“心理型”人物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理型”人物观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认为人物的行为等更源于复杂心理结构,且能使人物形象更立体真实。B.因为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采用复杂叙事结构和隐晦象征手法,所以读者阅读起来必然感到困惑和吃力。C.《尤利西斯》运用意识流手法展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潜意识活动,证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型”人物观影响巨大。D.福斯特从读者立场出发,认为优秀小说应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将读者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具有道德伦理功能,为人们搭建交流渠道,也突出人物“心理”层面真实性。B.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促使作家更多关注人物潜意识,这是“心理型”人物观面临挑战的原因之一。C.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娜塔莎的心理描写,证明了“心理型”人物观的优势,即能引发读者强烈共鸣。D.在“心理型”人物观下创作的作品,如果能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同时增强故事性,将更具艺术魅力。3.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哪位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A.《三国演义》中,描写足智多谋的诸葛亮。B.《简·爱》中,描写与罗切斯特恋爱的简·爱。C.《聊斋志异》中,描写寻求促织的成名。D.《鲁滨逊漂流记》中,描写荒岛上生存的鲁滨逊。4.结合材料,概括“心理型”人物观对文学创作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5.三则材料都谈到“心理型”人物观,但侧重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B3.B4.积极影响: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能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②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边界,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③将读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和有利于读者从小说中获得道德知识。消极影响:①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相对薄弱,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5.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面临的挑战。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心理型”人物观的兴起与心理学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其的影响。③材料三侧重阐述“心理型”人物观在传统小说理论中的体现以及哈维、福斯特对其的论述。【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文章指出,这种人物观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它与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然而,文章也指出,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作品晦涩难懂,缺乏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因此,作家需在刻画人物心理与保持作品可读性之间取得平衡。【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读者阅读起来必然感到困惑和吃力”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指出某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了追求对人物心理的极致表现,采用了过于复杂的叙事结构和隐晦的象征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和吃力,并不是说只要采用这些手法读者就必然感到困惑和吃力。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是‘心理型’人物观面临挑战的原因之一”说法错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促使作家更多关注人物潜意识,这是“心理型”人物观兴起和发展的推动因素,而不是其面临挑战的原因。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主要是以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以及对刘备的忠诚等形象示人。作品更多地侧重于展现他的智慧谋略在各种政治、军事事件中的运用,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情节,更多是对其行为和事迹的描写,对于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潜意识等复杂心理层面的刻画相对较少,不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注重人物内心矛盾、冲突、动机以及潜意识等层面刻画的要求。B.在《简·爱》中,简·爱的人物塑造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在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恋过程中,作者深入挖掘了简·爱的内心世界。例如她的自卑与自尊交织的复杂情感,她对平等爱情的强烈渴望以及面对爱情中的种种状况时内心的挣扎等心理活动。她在舅妈家寄人篱下的痛苦与反抗心理,在寄宿学校时的孤独、坚韧等心理状态都有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使得简·爱的形象非常立体,符合“心理型”人物观强调的对人物内心世界深入挖掘与呈现的特点。C.在《聊斋志异》中的《促织》里,成名这一人物更多地是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被描绘。故事重点在于他为了寻找促织所经历的种种奇遇和磨难,更多的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以及他在这些事件中的行为表现,对他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相对不足,没有充分展现出其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机以及潜意识等复杂的心理层面,不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的特点。D.《鲁滨逊漂流记》主要描述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过程。如他如何建造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动物等生存活动,重点在于他的生存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坚韧品质,虽然可能会涉及一些简单的心理描写,如孤独感等,但总体上没有对其内心世界进行深度的、多层面的挖掘,不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所要求的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要求。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积极影响:①材料一第一段中原文“这种人物观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能够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可知,“心理型”人物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能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②材料二最后一段“这就需要作家在运用‘心理型’人物观进行创作时,要把握好度,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同时,兼顾作品的可读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可知,“心理型”人物观的积极影响还在于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边界,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③材料三最后一段原文“真正优秀的作品则必然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矛盾,揭示虚构人物与现实人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也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将读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叙述则有利于读者从小说中获得道德知识”可知,福斯特强调人物心理的重要性,认为优秀的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矛盾性,能够提升读者的审美体验,并帮助读者获得道德知识。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一原文“‘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相对薄弱,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另一方面,对人物心理的复杂刻画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明确可知消极的影响:①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相对薄弱,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材料一:主要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根据首句“‘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知是阐述“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段根据“‘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可知,主要阐述“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面临的挑战。②材料二:这两个自然段是总分的关系。主要考虑第一段的内容。第一段第一句主要强调“心理型”人物观的兴起与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句以及第三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型’人物观的影响尤为显著”可知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手法上的显著影响。③材料三:三个自然段按照总分的结构组织文段,第一段中结尾句“这些观点不仅突出了人物在‘心理型’层面的真实性,同时也成为传统小说艺术的美学原则之一”可知主要是论述“心理型”人物观在传统小说理论中的体现。根据“依照哈维的观点,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可知又列举了哈维的观点。第二段“真正从理论上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论述的评论家是前述提到的福斯特。福斯特明确指出……”可知又阐述了福斯特的观点,强调人物内心活动在小说艺术中的重要性及其对读者审美体验的提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时,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慰着李响。“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有删改)〖备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后文李直父子不关心李响等情节描写奠定了感情基础。B.小说开头用“李响”,后面又用“爷爷”称呼,体现了作者由漠不关心到仰慕尊重的情感变化。C.写“李响的身体很轻。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为文章结尾写他的牺牲以及开荒故事埋下伏笔。D.小说写李响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目的是为了体现家人对李响的不理解和埋怨。7.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响把一杯茶喝光后,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这个情节看似随意,实则有心,体现了小说的荒诞离奇的特点。B.小说运用插叙,通过李响的讲述,补充了他参加抗战、前往南泥湾开荒等情节,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加完整。C.小说运用双线结构,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D.小说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既体现了老一代革命者艰苦奋斗的壮志豪情,又体现了李响这个十八岁青年人的活泼。8.小说采用对话形式展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妙处?9.本文曾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故事在真实与幻想之间创造了奇妙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答案】6.C7.B8.①情节方面:对话形式使故事紧凑,衔接自然,为后文写“我”的公司对南泥湾的援建作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人物方面:文本通过对话,丰富了人物李响的形象,让我们看到老一代革命者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特点。③环境方面:对话形式补充交代了故事背景,体现了小说中革命战争和南泥湾建设的艰苦奋斗历程。④主题方面:对话中体现了深化主题,歌颂了先烈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⑤拉近了读者距离,更直观地展示角色性格和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9.真实:①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八路军三五九旅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背景。②真实的人物经历:李响参加抗日战争、南泥湾开荒等,经历真实。幻想:融入想象、虚实结合等超现实描写,如李响在办公室蹦跳等情节,情节荒诞离奇。艺术效果:①真实与幻想的结合,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也使小说富有奇幻色彩。②深化主题,表达对革命先辈敬仰缅怀,传承弘扬南泥湾精神,更具感染力和想象力。③丰富阅读体验,让读者感受历史厚重与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李响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个人牺牲。李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以幽灵般的形象出现,与现代的李游对话,揭示了他在南泥湾开荒的经历和牺牲。小说通过对话和插叙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赋予李响以生命力,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伟大。李游的态度转变,从最初的漠视到最后的敬仰,反映了对革命先辈的重新认识和尊重。小说在真实与幻想之间游走,创造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奠定了感情基础”错误,本文的情感基调是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而不是讨厌。B.“体现了作者由漠不关心到仰慕尊重的情感变化”错误,作者开头称“李响”不是漠不关心。从“我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不能弄丢李响”等情节可以看出,作者是关心李响的,称呼的变化是情感由客观冷静到热烈仰慕的转变。D.“目的是为了体现家人对李响的不理解和埋怨”错误,小说写李响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目的是为了颂扬革命先辈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情怀。而不是为了表达家人的不理解和埋怨。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小说运用插叙”错误,李响的讲述起到补充情节的作用,是补叙的手法。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从情节来看,通过李响的对话“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为后文写“我”的公司对南泥湾的援建情节作铺垫。②从人物形象来看,通过“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的对话描写,让我们看到李响这样的老一代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奉献精神。从李响对话中看出他先去抗日,后来又参加了百团大战,然后去了晋西北,去了延安,后来又去了南泥湾种地,可以看出他吃苦耐劳的精神特点,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③从环境来看,通过对话中“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的环境描写和拿着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的描写,可以看出对小说对南泥湾建设的艰苦历程的再现。④从主题来看,整个小说以对话为主体,通过李响的讲述,让读者重新认识到那段艰苦的历史和前辈们的奋斗精神,从而深化了主题,歌颂了先烈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⑤从读者角度来看,对话是一种直接的交流方式,就像读者在现场聆听人物的交谈一样。在小说中,“我”与李响的对话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态度和想法,使故事更具真实感,仿佛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而非虚构的情节。如李响讲述自己在南泥湾的经历时,读者能够通过他的话语感受到他的真诚和对过去的深刻记忆,从而更容易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效果的能力。真实体现在故事中提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思想情怀方面。从人物对话中提到的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到晋西北战役,到延安会师,再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事情和背景。小说中,李响对革命的执着和奉献牺牲的精神正是老一代革命者精神的真实写照。我对李响故事的缅怀和对李响精神的传承也是新时代青年人对老一代人革命精神的传承的真实写照。幻想体现在小说中李响十八岁便在南泥湾牺牲,却与“我”在办公室对话,还跟随“我”到南泥湾等情节荒诞而离奇,是作者通过想象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虚构出来的故事,富有奇幻色彩。在艺术效果方面:①真实的情节如李游与李响的对话、李响对南泥湾经历的回忆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历史感。而幻想的情节则为故事增添了神秘和奇幻的氛围;②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李响的真实经历,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期的艰苦卓绝以及老一辈革命者的奋斗精神;③真实与幻想结合手法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神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李响内心的渴望、孤独和坚持,从而引发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当读者看到李响在幻想中依然对南泥湾充满热情,而在现实中却找不到曾经的痕迹时,会对李响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感慨,进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材料二:(孔子)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桓子②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③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备注〗①五羖(gǔ),亦作五羖大夫,指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夫百里奚。因百里奚是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故称。②桓子,即季桓子,春秋时鲁国卿大夫。③粥:同“鬻”,卖。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聪明深察[A]而近[B]于死者[C]好议[D]人者也[E]博辩广大[F]危[G]其身者[H]发人之恶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慎,谨慎之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中“慎”用法与之不同。B.“仁以为己任”意为“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当察乱何自起”(墨子《兼爱》)与之句式相同。C.适,前往、去之意。“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一句中的“适”与之同意。D.摄,表示代理、兼理某职务,此处指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文言文中表示兼代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权、假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像小人一样只追求外在的物质享乐,比如饱食安居,而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崇高的追求,如“义”和“仁”。B.孔子认为,《诗经》在个人情感表达、社会观察、人际交流和对社会问题的批评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高度认识和总结。C.秦国虽国小处辟,但穆公志向远大且行为正直,还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任用身份卑微的百里奚。孔子认为,这样的秦穆公可以称王,但离称霸还差一点。D.孔子因不满鲁国从大夫以下都超越本分不守正道,所以就退闲在家整理文献资料,这对传承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其教育思想。【答案】10.CEH11.C12.C13.(1)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用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规范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14.①谦虚、勤勉的学习态度;②强调学习榜样的重要性(就有道而正焉);③举一反三、注重启发、因材施教;④以“进德”为目的(重视德育);⑤重视《诗》的教育作用;⑥强调循序渐进地诱导。(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分别选自《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孔子强调君子应追求道德和学问,而非物质享受,提倡“仁”和“义”的价值观。他认为《诗经》具有多重社会功能,能启发个人和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不拘一格用人,推崇正直和远大志向。作为教育家,他注重因材施教,强调文、行、忠、信的教育方法,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的重视。【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是名词性“者”字结构,做主语,是此句的中心语,且“……者,……者也”是判断句,故在CE处断开;“博辩广大危其身者”是名词性“者”字结构,做主语,是此句的中心语,同样“……者,……者也”是判断句,故在H处断开;故选CE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慎:形容词,谨慎/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对待;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谨慎对待事情的结束就如同事情开始那样,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B.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当察乱自何起”;句意: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应当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C.错误适:前往、去/享受;句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离称霸还差一点”错,原文是“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意为“秦国这样就是称王也可以,称霸还算小的了”。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循循”,循序渐进;“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丰富、拓展;“罢”,停止;“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为“以文博我,以礼约我”。(2)“道”,根本宗旨、准则;“明明德”,彰明美德;“止”,达到;“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敏于事而慎于言”可知,孔子要求弟子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故可以概括为“谦虚、勤勉的学习态度”;②由“就有道而正焉”可知,孔子要求弟子到有道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故可以概括为“强调学习榜样的重要性”;③由“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可知,孔子在教学时不去启发那些求知欲望不强、不刻苦研读的人,弟子不能举一反三地推演出相似的道理,他就不再重复讲解,故可以概括为“举一反三、注重启发、因材施教”;④由“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知,孔子注重人的品质,在教学中重视德育,故可以概括为“以‘进德’为目的”;⑤由“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知,孔子认为《诗》可以在多个方面影响人,故可以概括为“重视《诗》的教育作用”;⑥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可知,在教颜渊时采用诱导的教学方法,使颜渊在学习上欲罢不能,故可以概括为“强调循序渐进地诱导”。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学而》)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里仁》)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泰伯》)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使人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和鼓舞;可以观察人情风俗的盛衰,认识社会现实;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和谐相处;可以抒发心中不平,讽刺不良政治。(《阳货》)材料二:孔子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是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婴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以前秦穆公国家小,地方又偏僻,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从监狱中启用百里奚,并授予大夫爵位,和他谈论了三天,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秦国这样就是称王也可以,称霸还算小的了。”景公听了很高兴。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与阳虎有矛盾。阳虎想赶走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天,仲梁怀更加骄横,阳虎把他给抓了起来。季桓子大怒,阳虎就把季桓子也给囚禁起来,阳虎与桓子谈定条件后放了季桓子。阳虎因此更加轻视季氏。季氏也有超越鲁君的权力,家臣阳虎执掌了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都超越本分不守正道。所以孔子不愿出任鲁国的官职,退闲在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们越来越多,直到遥远的地方,无不向孔子求教。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面有喜色,于是诛杀鲁国扰乱政事的大夫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卖羊羔猪豚的不随意抬价;男女行路分道而走;遗留在路上的东西没人捡拾;从四方来到城邑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全都给予接待,如同回到了家。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方面:学问、品行、忠恕、信义。孔子不去启发那些求知欲望不强、不刻苦研读的人,弟子不能举一反三地推演出相似的道理,他就不再重复讲解了。子贡说:“老师在文献方面的成绩很显著,我们是知道的。老师讲论有关天道与人的命运的深微见解我们就不知道了。”颜渊感慨地长叹一声说:“我越是仰慕老师的学问,越得它无比崇高,越是钻研探讨,越觉得它坚实深厚。看见它是在前面,忽然间又在后面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用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规范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江村杜甫(唐)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初夏江村高启(明)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渡头正是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诗写江村的形势,“清江一曲抱村流”中一个“抱”字,形象地再现了江村的地理形势,为诗歌艺术氛围的营造奠定了基础。B.杜甫半生飘泊流离,幸好有“故人供禄米”。尾联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别无所求的幸福与满足。C.高诗叙述诗人在乡村行走,用一“步”字,可见诗人被乡村美景所吸引,不忍破坏环境的清静,行走起来也是轻脚细步,显出一种既悠闲自得又小心翼翼的情状,与“轻衣软履”又很好地照应。D.高启的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形式整饬而优美,看上去舒心,读起来朗朗上口,堪称古代诗苑精品。16.杜诗和高诗都描写了江边乡村景和事,但诗作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情感异同。【答案】15.B16.相同点: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不同点:①杜诗表达了在经历动荡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因颠沛流离,投靠他人的无奈,以及对自身处境的一丝惆怅。②高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对江村风光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内心充满轻松和喜悦。【解析】【导语】杜诗描绘了江村的宁静与闲适,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与淡泊。首联描写江村的环境,颔联和颈联分别写景物之幽和人事之幽,尾联抒发自己别无他求,心满意足的心境。高诗描绘了一幅色调明快的初夏江村黄梅时节乡村风光图,首联写江边的人在戏水,颔联写江边看到的动物和植物,颈联写江边的整体意境,尾联点明时间。【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达了诗人内心别无所求的幸福与满足”错。“但有故人供禄米”说明前面的和乐安宁是建立在故人接济的基础之上,诗人经历半生飘泊流离,被社会时代冲击得生活无着。“微躯”一词表明了诗人对个人处境的无奈与辛酸,尾联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命运隐隐的担忧,而不是幸福与满足。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两首诗都描绘了江边乡村典型的景物和生活场景,杜甫写了江村的江水、燕子、鸥鸟、家人等;高启写了江沙、村庄、乳凫、飞燕、渔艇、纬车、鸣蛙等。这些景物和场景都具有乡村生活的特点,是构成乡村生活美好的要素,都体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不同点。①杜诗中描绘美好的江村生活,情感层次丰富,不是单纯的赞美,而是在赞美中有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感慨。如“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看似在写燕鸥的自由和谐生活,也可能在对比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羡慕燕鸥的同时,有一种自己身世飘零的暗示。“但有故人供禄米”体现出他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依靠他人,这种生活状态是不稳定的,所以有无奈之感,而“微躯此外更何求”又有一种在无奈中寻找安慰的惆怅。②高诗主要写诗人游览江南乡村,漫步江边,突出描绘初夏江村的自然风光,以及乡村生活的生气勃勃。首联写诗人轻装足穿软履漫步在江边,隐约透露出乡村生活别有一番景象;颔联写农村动物之乐,如初生的水鸟在藕叶间游来游去,飞燕掠起桐花飞扬;颈联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由小艇停而联想捕鱼的欢欣场面,由传来缫丝的纺车声可见农妇们的辛苦劳作;尾联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鸣蛙声,更增添了一份生机、一份乐趣。纵观全诗,整体氛围轻松明快,描写了初夏时节江村优美、宁静的自然景象,以及乡村忙碌而充实的田园生活,内心充满轻松和喜悦。(三)名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新唐书·元行冲传》中有一名句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老子看来,能够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尤其可贵。(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闪烁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槿花在《诗经》中被称为“舜华”“舜英”,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舜”也即“瞬”,寓意(A),刚好也符合木槿花朝开暮落的自然特性。木槿花都是早上绽放,傍晚凋谢,而且是整朵花一起掉落,有“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之说,因此又名“朝开暮落花”。虽然作为个体的木槿花寿命只有一天,但作为整体,(B),永远都是满树繁花的状态,花苞会连续不断地开放,全株花期可以从初夏持续到深秋,唐代诗人徐凝有诗云:“甲”。木槿文化内涵丰富,古人对木槿一般有三种情感意向。第一种是朝开暮落短暂的伤感派,如李商隐的《槿花》“乙”。第二种为暮落朝开不息的积极派,如洪咨夔《槿花》“丙”。第三种是(C),如南朝女诗人张文姬的《双槿》“不学桃李花,乱向春风落”。木槿既有观赏价值,还有实用价值。如“丁”,生动描绘了木槿篱笆的实用价值和美观性。18.将以下诗句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对应的位置,正确的一项是()①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②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③谁道槿花生感促,可怜相计半年红④一秋朵朵红相续,比着人情大段长A.③②①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 D.④②①③19.请在文中A、B、C处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答案】18.C19.A.美丽的容颜转瞬即逝B.木槿花却是生生不息C.不与桃李争春的高洁派(赞誉不与桃李争春的美好品格)【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木槿花作为整体,花苞会连续不断地开放,全株花期可以从初夏持续到深秋。这强调的是木槿花整体花期长的特点。诗句“谁道槿花生感促,可怜相计半年红”意思是谁说木槿花生命短促呢,算起来它的花期能有半年之久,正好符合此处对木槿花整体花期长的描述,所以甲处应填③。乙处,前文说古人对木槿的第一种情感意向是朝开暮落短暂的伤感派。诗句“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描绘了秋景中木槿花朝开暮落的可怜情状,体现了朝开暮落的短暂及伤感之情,所以乙处应填②。丙处,前文提到第二种情感意向为暮落朝开不息的积极派。诗句“一秋朵朵红相续,比着人情大段长”体现了木槿花在秋季一朵朵连续开放的不息状态,有一种积极的意味,所以丙处应填④。丁处,前文说木槿既有观赏价值,还有实用价值,且后文又提到了木槿篱笆的实用价值和美观性。诗句“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描绘了栽种木槿形成篱笆,既能有清阴又能观赏到花的情景,突出了木槿篱笆的实用和美观价值,所以丁处应填①。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木槿花在《诗经》中被称为‘舜华’‘舜英’,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瞬 ”的寓意应该是时间短暂,下文又提到“刚好符合木槿花朝开暮落的自然特性”,可见,语境强调的是女子美丽的容颜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转瞬即逝,故可填“美丽的容颜转瞬即逝”。B处,语境强调的是木槿花作为整体的情况,下文提到“永远都是满树繁花的状态,花苞会连续不断地开放,全株花期可以从初夏持续到深秋”等内容可知,语境强调的是木槿花的花期很漫长且生生不息,故可填“木槿花却是生生不息”。C处,前文提到古人对木槿有三种情感意向,第一种是朝开暮落短暂的伤感派,第二种是暮落朝开不息的积极派,语境强调是第三种,结合下文所给诗句“不学桃李花,乱向春风落”可以看出语境强调是对木槿花不与桃李花争春的美好品质的赞美,所以可填“不与桃李争春的高洁派”。(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内圣外王”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指加强自我修养,践行君子人格,追求圣贤气象,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孔子对于“内圣”的构建寄托在“仁”的层面。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这是正面的阐释。也有反面阐释的,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①的样子,这自然非仁人君子所为。孔子敬畏天,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外王”指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孔子认为,作为国君应“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即社会财富分配合理,社会秩序安定,这才是百姓②的基础。他提倡“德政”,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主只有行德政,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结合在于提倡表率与民本的道德教化思想。他认为道德示范在于③,如果上位统治者僭越肆欲,肯定会激起庶民的贪欲失序。在位者如果秉持仁义,营造良性的政治生态环境,庶民备受环境的浸染,自然会有如影随形的仁义。20.请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在故宫古建筑命名中,“内圣”的思想有着相当广泛的体现。如“养心殿”,“养心”一词,出自《孟子》中“养心莫善于寡欲”,即有意识地控制欲望,这是古代儒家思想中修心养性的至高境界。养心殿内有“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意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三希堂”这个名字的理解。【答案】20.①和颜悦色(和蔼可亲)②安居乐业(安身立命、安家立业、丰衣足食)③上行下效21.如果在位者秉持仁义,营造良性的政治生态环境,庶民受到环境的浸染,自然会有如影随形的仁义。22.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乾隆以此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体现“内圣”道德修养路径追求逐步递进的特点。“士希贤”是开端,“贤希圣”是发展,“圣希天”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成语和“花言巧语”相对,“花言巧语”的意思是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很少有仁慈之心。也和“也有反面阐释的,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相对,“巧言令色”的意思是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很少有仁慈之心。由此可填“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容易接近。②处,这里是说社会财富分配合理,社会秩序安定,百姓自然能够安稳地生活,因此,可填“安居乐业/安身立命/安家立业/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安家立业:建立自己的事业。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③处,“提倡表率与民本的道德教化思想”“如果在位者秉持仁义,营造良性的政治生态环境,庶民受到环境的浸染,自然会有如影随形的仁义”强调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影响,故可填“上行下效”。上行下效: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丙修改病句的能力。该句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多主语,关联词语“如果”应放在主语“在位者”之前,主语位置更加明确。②搭配不当,“备受”与“环境”搭配不当,“备受”应改为“受到”。“备受”多用于负面情感或不利情况,此处描述的是正面影响,用“受到”更为恰当。【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①“‘内圣’指加强自我修养,践行君子人格,追求圣贤气象,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孔子对于‘内圣’的构建寄托在‘仁’的层面”内容中,“内圣”强调加强自我修养,践行君子人格,追求圣贤气象,做一个有德性的人。②“三希堂”名字中的“希”有追求、向往之意。“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体现了一种递进式的自我修养提升的理念。③“士希贤”,“士”是说他们渴望成为贤人。贤人在品德和才能上高于一般士人,这是一种对更高道德品质和智慧的追求。“贤希圣”进一步表明贤人还在追求成为圣人的境界。这体现了一种不断向上进取,向更高道德标准靠拢的精神。“圣希天”则显示即使达到圣人境界,仍要敬畏上天,追求与天理契合的境界。这体现了一种对最高道德和宇宙真理的敬畏之心。圣人也要不断追求与天的意志相一致,从而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②子曰:“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老子强调,“无为”“无执”才能“无败”“无失”,体现了“退”的智慧;而孔子却强调“进”,认为即使进一小步,也是自己的收获。老子的“退”和孔子的“进”,对新时代的个人、社会都有着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篇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此题的设计体现了教考衔接的出题意图,对标统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以及对不同思想的“思辨性”认识。材料给出了老子和孔子的两句话。老子强调“无为”“无执”才能“无败”“无失”,体现了一种“退”的智慧,即不刻意去作为、不执着于结果,以避免失败和损失,代表着“不敢为天下先”的态度。孔子则强调“进”,以堆山和平地为例,说明哪怕只是前进一小步,也是收获,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层面都需要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对于个人而言,“进”意味着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对于社会而言,“进”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增长、文化的繁荣,无一不是人们积极进取的结果。然而,一味地“进”也可能带来问题。过度进取可能导致压力过大、身心疲惫,甚至迷失自我。这时,老子的“退”便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退不是消极逃避,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在个人层面,退可以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对于社会而言,同样需要在“退”与“进”之间寻求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既要积极作为,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避免过度干预市场的微观运行,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与对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又要防止文化的过度商业化与功利化,保持文化的纯粹性与独立性。总之,老子的“退”与孔子的“进”并非相互对立、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深刻领悟并灵活运用这两种智慧,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新时代的个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外在的成功,社会才能在稳定有序的基础上不断迈向繁荣与进步。这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犹如一盏明灯,将持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精彩篇章。写作时可以采用辩证对比的结构。开头引出老子的“退”和孔子的“进”的观点,并指出其对当下的启示。主体部分,一方面阐述老子“退”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如缓解压力、保持内心宁静等;另一方面论述孔子“进”的精神在推动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方面的作用,如激发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等。然后分析“退”与“进”的关系,强调二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结尾总结,呼吁在新时代中,我们要合理把握“退”与“进”的平衡,实现人生的和谐与发展。立意:1.以退为进,智在其中。2.在退中洞察,于进中突破。3.适时而退,养精蓄锐图前进。4.进以逐梦,退以守心。5.退非懦,进非莽。四川省安宁河高中振兴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与呈现,认为人物的行为、情感和命运不仅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源于其复杂的心理结构。与传统的人物塑造方式相比,“心理型”人物观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机以及潜意识等层面的刻画。这种人物观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能够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们在战争背景下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娜塔莎在经历爱情的挫折后,内心的痛苦、悔恨、自责以及重新寻找生活意义的挣扎,都被托尔斯泰深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她的情感起伏,这种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使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超越时代的魅力。然而,“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相对薄弱,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另一方面,对人物心理的复杂刻画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某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了追求对人物心理的极致表现,采用了过于复杂的叙事结构和隐晦的象征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和吃力。这就需要作家在运用“心理型”人物观进行创作时,要把握好度,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同时,兼顾作品的可读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心理型”人物观:文学创作中的深度探索》)材料二:“心理型”人物观的兴起与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心理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作家们开始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来塑造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型”人物观的影响尤为显著。该学说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情感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启发了许多作家深入探索人物的潜意识层面,揭示那些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和冲突。在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潜意识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心理动机。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独特呈现方式,不仅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边界,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摘编自《“心理型”人物观:文学创作中的深度探索》)材料三:在叙事研究领域,“心理型”人物观指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强调人物性格的一种认识倾向。传统小说理论重视人物内心活动,这是小说理论界不争的事实。这一观念的形成源于小说艺术的自律。众所周知,欧洲小说是从“传奇”演化而来。在大部分“传奇”故事中如《堂吉诃德》《巨人传》,小说家通过构建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至于事件是否真实,人物是否可信则是次要考虑。与此不同,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十分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小说家们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对人物外部行为和内心思想进行充分展现。小说中的人不仅是故事世界里的主体,同时也是小说家们揭示人性、针砭时弊的一个重要手段。依照哈维的观点,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不仅使得小说具有了道德伦理功能,而且为人们搭建了个人与他者进行交流的一个渠道。这种观念把人物看作小说艺术伦理维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叙事作品中的其他成分,则被视为服务于人物逼真性的辅助手段。重视故事,强调人物似真效果,使读者宛如置身于故事世界——这些观点不仅突出了人物在“心理”层面的真实性,同时也成为传统小说艺术的美学原则之一。真正从理论上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论述的评论家是前述提到的福斯特。福斯特明确指出“既然故事中的行动者通常是人,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妨把人物叫作人。小说中虽然也不乏动物作为行动者的现象,但是塑造成功的并不多,因为我们对动物心理的了解实在有限……故事中的行动者是人,或者说假装是人。”无须赘述,福斯特不仅把人物放在了故事层的中心位置,而且强调了人物心理的重要意义。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以“人”为标题,用两章的篇幅阐述小说家如何运用技巧使人物首先在外部行为方面具有真人特征(如生、死、饮食、睡眠)。需要指出的是,福斯特对人物心理似真性的高度重视,主要是从读者立场进行考虑的。在他看来,如果小说艺术把人物外部行动作为叙述的主要对象,那么,就小说与读者的关系而言,这样的小说只能满足读者粗浅层次上的好奇心,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则必然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矛盾,揭示虚构人物与现实人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也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将读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福斯特指出,人物是叙事作品中的首要因素,因为具有丰富内心活动的人物通常包含深刻的心理感受,如幸福或痛苦;小说艺术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而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叙述则有利于读者从小说中获得道德知识。(摘编自《“心理型”人物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理型”人物观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认为人物的行为等更源于复杂心理结构,且能使人物形象更立体真实。B.因为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采用复杂叙事结构和隐晦象征手法,所以读者阅读起来必然感到困惑和吃力。C.《尤利西斯》运用意识流手法展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潜意识活动,证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型”人物观影响巨大。D.福斯特从读者立场出发,认为优秀小说应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将读者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具有道德伦理功能,为人们搭建交流渠道,也突出人物“心理”层面真实性。B.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促使作家更多关注人物潜意识,这是“心理型”人物观面临挑战的原因之一。C.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娜塔莎的心理描写,证明了“心理型”人物观的优势,即能引发读者强烈共鸣。D.在“心理型”人物观下创作的作品,如果能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同时增强故事性,将更具艺术魅力。3.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哪位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A.《三国演义》中,描写足智多谋的诸葛亮。B.《简·爱》中,描写与罗切斯特恋爱的简·爱。C.《聊斋志异》中,描写寻求促织的成名。D.《鲁滨逊漂流记》中,描写荒岛上生存的鲁滨逊。4.结合材料,概括“心理型”人物观对文学创作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5.三则材料都谈到“心理型”人物观,但侧重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B3.B4.积极影响: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能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②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边界,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③将读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和有利于读者从小说中获得道德知识。消极影响:①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相对薄弱,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5.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面临的挑战。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心理型”人物观的兴起与心理学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其的影响。③材料三侧重阐述“心理型”人物观在传统小说理论中的体现以及哈维、福斯特对其的论述。【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文章指出,这种人物观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它与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然而,文章也指出,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作品晦涩难懂,缺乏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因此,作家需在刻画人物心理与保持作品可读性之间取得平衡。【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读者阅读起来必然感到困惑和吃力”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指出某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了追求对人物心理的极致表现,采用了过于复杂的叙事结构和隐晦的象征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和吃力,并不是说只要采用这些手法读者就必然感到困惑和吃力。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是‘心理型’人物观面临挑战的原因之一”说法错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促使作家更多关注人物潜意识,这是“心理型”人物观兴起和发展的推动因素,而不是其面临挑战的原因。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主要是以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以及对刘备的忠诚等形象示人。作品更多地侧重于展现他的智慧谋略在各种政治、军事事件中的运用,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情节,更多是对其行为和事迹的描写,对于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潜意识等复杂心理层面的刻画相对较少,不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注重人物内心矛盾、冲突、动机以及潜意识等层面刻画的要求。B.在《简·爱》中,简·爱的人物塑造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在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恋过程中,作者深入挖掘了简·爱的内心世界。例如她的自卑与自尊交织的复杂情感,她对平等爱情的强烈渴望以及面对爱情中的种种状况时内心的挣扎等心理活动。她在舅妈家寄人篱下的痛苦与反抗心理,在寄宿学校时的孤独、坚韧等心理状态都有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使得简·爱的形象非常立体,符合“心理型”人物观强调的对人物内心世界深入挖掘与呈现的特点。C.在《聊斋志异》中的《促织》里,成名这一人物更多地是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被描绘。故事重点在于他为了寻找促织所经历的种种奇遇和磨难,更多的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以及他在这些事件中的行为表现,对他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相对不足,没有充分展现出其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机以及潜意识等复杂的心理层面,不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的特点。D.《鲁滨逊漂流记》主要描述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过程。如他如何建造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动物等生存活动,重点在于他的生存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坚韧品质,虽然可能会涉及一些简单的心理描写,如孤独感等,但总体上没有对其内心世界进行深度的、多层面的挖掘,不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所要求的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要求。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积极影响:①材料一第一段中原文“这种人物观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能够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可知,“心理型”人物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能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②材料二最后一段“这就需要作家在运用‘心理型’人物观进行创作时,要把握好度,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同时,兼顾作品的可读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可知,“心理型”人物观的积极影响还在于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边界,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③材料三最后一段原文“真正优秀的作品则必然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矛盾,揭示虚构人物与现实人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也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将读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叙述则有利于读者从小说中获得道德知识”可知,福斯特强调人物心理的重要性,认为优秀的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矛盾性,能够提升读者的审美体验,并帮助读者获得道德知识。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一原文“‘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相对薄弱,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另一方面,对人物心理的复杂刻画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明确可知消极的影响:①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相对薄弱,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材料一:主要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根据首句“‘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知是阐述“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段根据“‘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可知,主要阐述“心理型”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面临的挑战。②材料二:这两个自然段是总分的关系。主要考虑第一段的内容。第一段第一句主要强调“心理型”人物观的兴起与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句以及第三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型’人物观的影响尤为显著”可知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手法上的显著影响。③材料三:三个自然段按照总分的结构组织文段,第一段中结尾句“这些观点不仅突出了人物在‘心理型’层面的真实性,同时也成为传统小说艺术的美学原则之一”可知主要是论述“心理型”人物观在传统小说理论中的体现。根据“依照哈维的观点,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可知又列举了哈维的观点。第二段“真正从理论上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论述的评论家是前述提到的福斯特。福斯特明确指出……”可知又阐述了福斯特的观点,强调人物内心活动在小说艺术中的重要性及其对读者审美体验的提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时,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