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你们来信常追问我: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我曾经强调过这样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而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极其复杂的。现在就从节奏感这一方面来谈一谈。节奏是音乐、舞蹈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通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则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这也是一种节奏。现在再来回答开头时所提的那个问题。首先,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美人的客观存在。其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如果这种美人处在空无一人的大沙漠里,或一片漆黑的黑夜里,她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能产生什么美感呢?凭什么能说她美呢?就是在闹市大白天里,千千万万人都看到她,都感到她同样美吗?(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材料二: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对于柳宗元的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棵树是客观的,那么这棵树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象”,西方艺术家喜欢称之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则常常称之为“物色”或“景色”。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浮现出来了。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象”不能离开观赏者。“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他说:“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照他们的常识,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是不会变化的。其实这种常识也是片面的。泰山的日出,它作为“物”,对每个观赏者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观赏者,老人与小孩,诗人与音乐家,他们所看到的泰山日出的景象,往往很不相同。所以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费尔巴哈说:“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卡西尔说:“如果我们说,两个画家在画‘相同的’景色,那就是在非常不适当地描述我们的审美经验。”(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奏不仅见于音乐、舞蹈、建筑、文艺作品等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B.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是人与自然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C.“物”是实在世界,“象”是知觉世界,有“见”的活动,“物”方能为“象”。D.美对不同人而言是不一样的,比如泰山日出,不同的观赏者所看到的都不相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决问题,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不能形而上学地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B.在审美中,要使人感到愉快,就要使审美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C.人有意识地使自然景物从实在物变成“意象”,才能够使自然景物成为审美对象。D.审美活动中,既要关注“象”,也要关注“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美是一种客观自在的规律或理念,审美的高下之分就在于对这个理念的把握程度。B.美的事物之为美,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美的品质。C.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D.狗眼里的狗是美的,牛眼里的牛是美的,驴眼里的驴是美的,猪眼里的猪是美的。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审美中的“主观与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D2.D3.C4.①首先点出中国传统美学观点:“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②然后列举与分析中国古人关于审美中“物”与“象”关系的相关讨论,③紧接着就柳宗元的观点来,分点阐述与论证自己的认识,④与朱光潜与柳宗元的观点形成照应。5.①材料一侧重于强调在审美中客观与主观缺一不可,回答了“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这一问题。②材料二侧重于强调审美具有创造性、独特性,证明了“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这一观点。【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D.“都不相同”表述绝对,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往往很不相同”,并不是都不相同。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也要关注‘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说法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二第五段“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是不被注意”而不是“要关注”。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现在再来回答开头时所提的那个问题。首先,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美人的客观存在。其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A.强调美是客观的,审美有高下之分。材料一并没有“审美有高下之分”的观点。B.强调美是客观的,没有审美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一观点。C.“美之中要有人情”是指主观审美,“也要有物理”强调要有一个客观对象,符合材料一观点。D.强调美是主观的,不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首先点出中国传统美学观点:“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第二段列举柳宗元的审美命题,第三段“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进一步分析中国古人关于审美中“物”与“象”关系的相关讨论。四到八段紧接着就柳宗元的观点来,分点阐述与论证自己的认识:“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与朱光潜与柳宗元的观点形成照应。【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你们来信常追问我: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现在就从节奏感这一方面来谈一谈”“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的传达媒介”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强调在审美中客观与主观缺一不可,“现在再来回答开头时所提的那个问题。首先,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美人的客观存在。其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回答了“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这一问题。根据材料二“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强调审美具有创造性、独特性,证明了“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这一观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六谷糊蒋冬青妈妈说:①“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你不信?去问问膘肥体壮的战马“黑旋风”——五六岁那会儿,妈妈带我去做观音会。那时穷,席上没有肉,全是各家各户凑的山粉、山茅、六谷子做的菜。现在只记得有一大脸盆六谷糊,甜甜的,乳糯糯的,我特别喜欢吃,常常吃得肚子像葫芦。这就沾上神气了。妈妈讲,观音娘娘最心疼穷人,让江心洲长出了六谷子,不让穷人饿死。回来的路上,妈妈放火烧掉地里的杂草,要种六谷子了。火光映红了江面上的白帆。新中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一天,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对我妈妈说她不是要饭的,是给人做针线活儿的,只要给口六谷糊吃就行。妈妈看她和善端庄的样子,把她请进屋里,用大海碗装了一大碗六谷糊,让她慢慢吃。妈妈讲:“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她的针线活儿果然不错,会缝补,还会给小孩儿做新衣。妈妈替她对人家说,除管六谷糊以外,还应每天付点儿工钱,随便给。那时候,江心洲的土地属于县教育部门、江心洲的住户都是它的佃户。因为农活儿多,许多人家都请她做针线活儿。她除了天天能吃到六谷糊,还挣了些工钱。她睡在我家,晚上给我和妹妹每人都缝了新衣。②妈妈要付她工钱,她说什么也不要。于是,妈妈让我认她做大姨。半年后,大姨被家里人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她瞒着妈把挣的工钱扣在碗里留下了,还对妈妈千恩万谢。妈妈说:“要谢,你就谢六谷糊。”1949年秋天,解放军渡江南下。太阳照在晚秋的六谷秆上,六谷散发着清香。“妹子……”有人叫妈。妈转头一看,把手中掰六谷子的篮子扔在地头,去迎接大姨。大姨身穿军装,打着绑腿,腰束皮带,挂着手枪,好不威武。她把战马的缰绳递给我,自己跨过田塍,扶起篮子,一根根地捡拾撒在地头的六谷棒子。“她大姨呀,你是解放军啦,不是做针线活儿的?”妈边说边马前马后地相起马来,“这马,咋这么瘦?皮包骨头!哎哟哟,背上的肉都烂了!畜生通人性。马呀马,这疼痛要多大忍劲儿啊!”这是一匹黑色的战马,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挺胸昂首,不屈地瞪着双眼。“这马叫‘黑旋风’,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一路驮炮,走到了这里。它的故事,我回头告诉你。”大姨走到马前,爱怜地抚摸着它的鬃毛,说,“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我就说吧,你不是一般人。”妈弯腰在地头拔起一大把车前草,在水沟里洗去泥土,用嘴一口一口地嚼烂,敷到马的伤口上,又脱下自己的褂子,扎好,说道,“没问题,明年交给你膘肥体壮的‘黑旋风’!”大姨夸妈是烧荒的火,在她面前就没有荒芜和颓废。“谁也想不到你是大军渡江的侦察兵!”妈妈高兴坏了。大姨说妈妈掩护了她的行动,是渡江战役的功臣。妈妈同大姨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个晚上,说得最多的是大黑马的故事。妈妈被大黑马的故事感动了,向大姨隐瞒了家里的困境。1948年和1949年接连两年长江发大水,江心洲的人家只收了一些晚秋玉米,顿顿半是野菜半是糊糊地艰难度日。妹妹出世时,妈妈产后虚弱,奶水不够,妹妹日夜啼哭。那时候,红糖买不到,只能给妹妹喂开水。喂多了,妹妹就呕吐。③妹妹一天天变得瘦弱,身上长了一层黑色的绒毛,哭声像小猫一样。妈妈说:“孩子要调养!晚秋收了百来斤六谷子,全留给孩子吃。大人吃山茅白萝卜。”妈妈用筛罗筛下六谷子细粉,煮成稠度适中的六谷糊,用小勺子慢慢地喂妹妹。这当口儿,“黑旋风”来了。妈妈说:“女儿和马都是我的心头肉,都要调养好。”“他爸,趁着天晴,把六谷秆砍倒晒干,做马冬天的粗饲料吧。芦柴棚透风,立冬之前给马做一间土墼屋,用茅草盖得厚厚的。”“吱呀,吱呀……。”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妈妈挖草药给马敷伤口,经常给马洗澡、刷毛,还让我牵着它,到江边吃最嫩的草……三九隆冬。妈妈和爸合计,马越冬的粗饲料——六谷子,大姨从县里派人送来了二百斤,精打细算,也差不多够。问题是,马的伤口长得太慢,体膘恢复得不快,怎么办呢?家里还有“鸡屁股银行”,有三只老母鸡、两只鸭。爸爸决定全部宰杀,让妈妈吃了催奶,一半给女儿喝,一半拌六谷糊给马吃。鸡鸭吃完了,又拿什么催奶呢?妈妈和爸爸就到沟渠里捉鱼。如果捉不到鱼,就摸螺蛳、河蚌,要不就挖田鼠,挖青蛙,挖蛇……妈妈什么都忍着吃,只要能出奶。妈妈说:“它曾被日本鬼子俘获过。鬼子要它跪下身子驮炮,它竖起前蹄昂首咆哮,宁死不跪。后来,它挣脱缰绳,跑回了八路军驻地。在辽沈战役中,另一匹战马落到国民党军队手里,敌人要枪杀它吃肉,黑马奋蹄冲入敌阵,踏伤敌人,救回了战友。”妈妈说:“我们要让它重振雄风!”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这天早晨,东边出现了火烧云,朝霞好像燃烧的火焰,④似乎是妈妈在烧荒。我们将“黑旋风”交给了大姨。大姨抚摸着马鬃毛,赞不绝口,继而翻身上马。“黑旋风”一声长鸣,奔腾而去。我们一家人欣喜地看着它在“火焰”中扬蹄飞奔……(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江心洲是一个物阜民丰的地方,在其他地方遭受灾害,闹饥荒时,江心洲几乎没有受到影响。B.妈妈给“她”一大碗六谷糊,帮“她”一家一户地问活儿,表现出妈妈热情善良的美好品质。C.妈妈不仅掩护了大姨的行动,还把大黑马养得膘肥体壮,所以大姨夸妈妈是渡江战役的功臣。D.我们一家子省吃俭用,凭己之力全力调养大黑马,在精心呵护下,终使大黑马重振往日雄风。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写六谷糊沾有神气,这样写既写出六谷糊具有传奇色彩,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句子②写“她”说什么也不要妈妈的工钱,这为后文交代“她”是侦察兵的身份埋下伏笔。C.句子③写妹妹瘦弱不堪,哭声像小猫一样,是为了反衬“黑旋风”被我们家养得膘肥体壮。D.句子④中的“烧荒”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朝霞像火焰一般,同时也烘托了妈妈的形象。8.小说是如何塑造“妈妈”这个人物的?请简要分析。9.小说以“六谷糊”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正面描写。通过对妈妈言行、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现妈妈善良朴实、勤劳能干、深明大义的特点。②侧面描写。通过写大姨、大黑马、爸爸等形象来衬托妈妈的形象,突显人物品质。9.①六谷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六谷糊是穷人的粮,普通却不平凡,与人物普通却不平凡的形象特点相互衬托;③六谷糊是战争年代里穷人的珍贵粮食,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六谷糊象征着坚韧而善良的美好品质,暗示小说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江心洲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新中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1948年和1949年接连两年长江发大水,江心洲的人家只收了一些晚秋玉米,顿顿半是野菜半是糊糊地艰难度日”可知,在其他地方遭受灾害,闹饥荒时,江心洲受到了影响。C.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大姨说妈妈掩护了她的行动,是渡江战役的功臣”“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可知,妈妈把大黑马调养得膘肥体壮是在大姨对她的夸赞之后。D.“凭己之力”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妈妈和爸合计,马越冬的粗饲料——六谷子,大姨从县里派人送来了二百斤,精打细算,也差不多够”可知,调养大黑马不仅是凭己之力。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是为了反衬‘黑旋风’被我们家养得膘肥体壮”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妹妹出世时,妈妈产后虚弱,奶水不够,妹妹日夜啼哭。那时候,红糖买不到,只能给妹妹喂开水。喂多了,妹妹就呕吐”“妈妈说:‘孩子要调养!晚秋收了百来斤六谷子,全留给孩子吃。大人吃山茅白萝卜。’”可知,写妹妹瘦弱不堪,哭声像小猫一样,是为了表明我家此时处境艰难;另外,此时大黑马刚来我家,还没有被养得膘肥体壮。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候还运用一些对比等手法。对妈妈正面描写主要包括语言和行动。根据原文对妈妈的语言描写“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我就说吧,你不是一般人”“女儿和马都是我的心头肉,都要调养好”,动作描写“妈转头一看,把手中掰六谷子的篮子扔在地头,去迎接大姨”“妈弯腰在地头拔起一大把车前草,在水沟里洗去泥土,用嘴一口一口地嚼烂,敷到马的伤口上,又脱下自己的褂子,扎好”“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等对妈妈的正面、细节描写,展现了妈妈善良朴实、勤劳能干、深明大义的特点。对妈妈的侧面描写主要通过其他人物的烘托。根据原文写大姨的内容“半年后,大姨被家里人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她瞒着妈把挣的工钱扣在碗里留下了,还对妈妈千恩万谢”,写大黑马的内容“这马,咋这么瘦?皮包骨头!哎哟哟,背上的肉都烂了!畜生通人性。马呀马,这疼痛要多大忍劲儿啊!”“问题是,马的伤口长得太慢,体膘恢复得不快”“‘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写爸爸的内容“爸爸决定全部宰杀,让妈妈吃了催奶,一半给女儿喝,一半拌六谷糊给马吃”可知,文章通过写大姨、大黑马、爸爸等形象来衬托妈妈的形象,突显人物高尚的品质,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塑造“妈妈”这个人物。【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情节上,“六谷糊”是行文线索。原文“妈妈说:‘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妈妈讲,观音娘娘最心疼穷人,让江心洲长出了六谷子,不让穷人饿死”,“六谷糊”养育穷人,养育江心洲;“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六谷糊”帮助了大姨;“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六谷糊”养好了大黑马,养活了妹妹,六谷糊始终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小说以“六谷糊”为题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原文“妈妈说:‘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以及文章内容妈妈用六谷糊帮大姨,用六谷糊养妹妹,用六谷糊帮大黑马疗伤,可知六谷糊是穷人的粮,普通却不平凡,与文中的妈妈这一人物普通却不平凡的形象特点相互衬托;根据原文“五六岁那会儿,妈妈带我去做观音会。那时穷,席上没有肉,全是各家各户凑的山粉、山茅、六谷子做的菜。现在只记得有一大脸盆六谷糊,甜甜的,乳糯糯的,我特别喜欢吃,常常吃得肚子像葫芦”“妈妈讲,观音娘娘最心疼穷人,让江心洲长出了六谷子,不让穷人饿死”“新中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可知,六谷糊是战争年代里穷人的珍贵粮食,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根据文章中对妈妈的描写体现出的人物坚韧而善良的美好品质可知,六谷糊象征着这种坚韧而善良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暗示小说对这种美好品质的赞扬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为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贷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觇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徙知陈州。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院,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具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曰武恭。(摘编自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亦尝自A请B临边C不许D凡E大谋F议G必H以咨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意为担任,与“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中的“为”字意思不同。B.枢密院,古代管理军国要政的国务机构之一,始于唐朝,止于明朝。C.于,意为:在,与《师说》“不拘于时”中的“于”字意思不同。D.哀,为……而哀伤,与《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中“死”字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恭公随武康公出征,担任先锋,军队到达乌白池,诸将领耽误了行军日期,不能前进,武恭公担心军中会生混乱,就率军守住关隘,奏请武康公发号:“乱行者斩”的施令。B.邢洺男子张洪霸在两州之间聚众为盗,历经多年,府吏都不能抓到他。武恭公用毛毡篷的车子载着穿着女子衣服的勇士们,在邯郸的道路上引诱贼人,一举将其党羽抓获。C.契丹派人窥探武恭公的军队,被发现了,有人劝武恭公抓住窥探的人并且杀了他,武恭公却认为,我军整肃和睦,让窥探的人了解我军的实情再回去,可不战而屈人之兵。D.武恭公因疾离世,留下遗言,希望朝廷不要派使者来护丧,也不要厚赏。皇上很伤心,赏赐武恭公家人,但家人坚决推辞。第二年,皇帝下诏为他雕刻墓碑,并赐谥号武恭。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2)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14.为什么士大夫们都佩服武恭公有度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CDG11.D12.A13.(1)因此士兵们都不敢争先恐后,即使是武康公也因此扣紧马缰缓行。(2)士人都替武恭公感到害怕,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都像平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14.①武恭公因孔道辅等人进言而被贬。②孔道辅死后,有人对武恭公说其坏话,武恭公却不赞同,还很伤心,认为孔道辅是直谏之臣。武恭公并没有因为以前的嫌隙而怨恨孔道辅。【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也曾经自己请求到边境作战,(皇帝)没有允许,凡是有重大的计划决议,一定会询问他。“自”作状语,“请”作谓语,“临边”作宾语,其后断开,选C;“不许”作状语和谓语,省略了主语“皇帝”,单独成句,其后断开,选D;“凡大谋议”作主语,其后可断开,起强调作用,选G。故选C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中的“为”是举止、行为的意思。句意:担任先锋。/士大夫都佩服武恭公举止很有度量。B.正确。C.正确。“不拘于时”中的“于”是被的意思。句意:武恭公在当时。/不被时俗限制。D.错误。“哀”与“死”都是为动用法。“死”,为……而死。句意:哀悯他的想法。/为国事而死可以吗?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奏请武康公发号‘乱行者斩’的施令”曲解文意。原文“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可知,不是“奏请武康公发号”,而是武恭公自己发号的命令。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由”,因此;“虽”,即使;“按辔”,扣紧马缰。(2)“惧”,害怕;“色”,面色;“惟”,只是。【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可知,武恭公因孔道辅等人进言而被贬。原文“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可知,孔道辅死后,有人对武恭公说其坏话,武恭公却不赞同,还很伤心,认为孔道辅是直谏之臣。武恭公并没有因为以前的嫌隙而怨恨孔道辅。参考译文:王氏的祖先是常山真定人。武恭公的父亲武康公侍奉太宗皇帝,秉持操守治理军队,很辛苦很用心,(死后)被皇帝怜恤追封。武恭公年少的时候因为父亲任职的原因担任了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时,(朝廷)派遣五位将领讨伐李继迁,武恭公跟随武康公出兵铁门,担任先锋,杀敌很多。军队到达乌白池的时候,诸位将领耽误了行军的日期,不能继续前进,武恭公对他父亲说:“作战归来的军队经过险境,如果争抢必将产生混乱。”于是就率领军队在前方守住关隘,号令军队说:“胡乱行动的人要被斩首!”因此士兵们都不敢争先恐后胡乱行动,即使是武康公也因此号令扣紧马缰缓行。追兵远望到武恭公的军队很严整,(就)不敢接近了。武康公赞叹说:“王家后继有人了。”之后(武恭公)又在御前忠佐军中担任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在两州之间聚众为盗匪,历经一年,府吏都不能抓到他。武恭公用毛毡篷的车子载着穿上女子衣服的勇士们,(勇士们)打扮华丽地在去往邯郸的道路上引诱贼人,贼人争着上前去劫持,于是都被抓捕了,(武恭公)因此被大家知晓。御史中丞孔道辅等人因为一些事情参奏(武恭公),(朝廷)于是就罢免了武恭公枢密使的职务。参奏的人络绎不绝,(朝廷)又任命武恭公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人都替武恭公感到害怕,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却)都像往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不久,孔道辅死了,有门客对武恭公说:“这是害了您的人啊。”武恭公(却)伤心地说:“孔公遵守职责参奏事情,哪是害我呢?可惜朝廷失去了一位直谏之臣。”因此说这话的人终身都以(自己说这种话)感到愧疚,士大夫都佩服武恭公举止很有度量。庆历二年,契丹在幽、涿两地聚集军队,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要求,从黄河往北的地区都高度警戒,(朝廷)于是封武恭公为保静军节度使,管理澶州。武恭公治理军队,不扰乱士兵个人的事,也不饶恕他们的过错,过了一段时间,兵士就都(服从管理)可以任用了。契丹派人窥探武恭公的军队,(被发现了,)有人劝武恭公抓住窥探的人并且杀了他,武恭公说:“我军整肃和睦,让窥探的人了解我军的实际情况回去,这是不用作战就使敌人的军队屈服的办法。”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号令简单明了,(部队)进退坐起,整肃安静,(武恭公)就下令:“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旗子指挥的方向!”契丹听说这些情况后非常震惊害怕。正好赶上两国再次议和,撤掉了军队,(武恭公)迁任陈州知州。在宝元、庆历年间,元昊在河西叛乱,军队出动久战无功,士大夫们争相进计献策,(朝廷的作战方针)屡屡更改。武恭公笑着说:“为什么如此众说纷纭呢?兵法不是这样的。要让士兵知道敬畏爱戴,怯懦的人就会勇敢,勇敢的人就不骄纵。凭借(这些)我可以战胜敌人,根据敌人的具体情况而战胜他罢了,哪里用说那么多话!”武恭公担任枢密使时,也曾经自己请求到边境作战,(皇帝)没有允许,凡是有重大的计划决议,一定会询问他。武恭公在京外任职的时候,皇帝就会派遣朝中近臣去问询(他的意见),他的意见多被采纳实施。武恭公在当时,卓然超凡,是朝中的杰出士人和著名将领,虽然没有亲身拿着武器,攻城破敌,但是(他的)恩威和信义已经足够安抚士卒,声名威望已经足够震慑四方外夷。武恭公活了七十多岁,因为疾病在家里去世了。他的遗言说:“我有俸禄,足够用来准备丧事,不敢再拖累朝廷,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皇帝很伤心,哀悯他的想法,(就)用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赏赐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第二年,(皇帝)又下诏令让史臣雕刻他的墓碑,(给他)封谥号为武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友人入关杜荀鹤此去青云莫更疑,出人才行足人知。况当朝野搜贤日,正是孤寒取士时。仙岛烟霞通鹤信,早春雷雨与龙期。我今不得同君去,两鬓霜欺桂一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诗歌的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入关进京,参加科举考试。B.诗人希望友人不要怀疑自己,好友出众的才华和品行会为人所知。C.朝廷搜罗贤才之日,便出身低微、孤高耿介之人考取功名之时。D.尾联既表现了诗人对自身的感伤,也交代了不能同去应考的原因。16.诗歌颈联写景,与其他各联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答案】15.C16.①情感表达:颈联作者融情于景,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希望朋友入关后能与自己保持通信,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愿;②结构安排:与前两联记叙不同,本联转为写景,舒缓诗歌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孤高耿介”理解错误,颔联中“孤寒”是指出身低微的贫寒士人,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分析诗歌结构安排的能力。情感表达:颈联的诗意是仙岛上云雾弥漫,鹤信传达佳音,初春时节,雷雨与龙共舞。此联的景物描写是欢喜愉悦的情感,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用“鹤信”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希望朋友入关后能与自己保持通信,用“仙岛烟霞”“早春雷雨”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结构安排:前两联诗意是“无需再怀疑,一去青云路已显。走遍大千世界,方能让人了解。如今是海内搜寻贤才的时日,正值追寻才子之际”,采用了记叙的手法,此联与前两联记叙不同,本联转为写景,这是一首送别诗,这样由记叙转为写景的结构安排使诗歌全篇的节奏变舒缓,整首诗歌委婉从容的表达了对友人的真诚祝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记载:在戊申日月底的这一天,五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等待日出。“_______________”。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2)古人常借流水来抒情。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情比作流水,表现内心愁情无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一句借流水,抒发万事一去不复返的感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江水流去,抒发豪情,奠定诗歌情感基调。(3)“江”“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同时写到了江与月。【答案】(1)与子颍坐日观亭大风扬积雪击面(2)古来万事东流水大江东去(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①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②,那么,(甲)?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③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乙)。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不但这种方式难以长期坚持,而且会造成身体健康,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④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丙),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或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必不可少(不可或缺)②视而不见(满不在乎、若无其事等)③如果④甚至19.甲: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乙:就可以考虑减肥了丙:在同样的体重下20.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及关联词语的能力。第①处,根据空前句“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可知,此处是指吃饭聚餐是不能少了的,故可填“必不可少(或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绝对需要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第②处,根据空前句可知,句中的“此”是指肥胖,此空是指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肥胖丝毫不放在心上,一点也不重视,故可填“视而不见(满不在乎、若无其事等)”。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满不在乎: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若无其事:形容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的样子。第③处,根据空前句“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和空后句“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可知,此空是指在以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标准数据的情况下的假设,故可填“如果”。如果:表示假设的连词。第④处,根据空前句“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和空后句“比以前更胖”可知,此空是指比在恢复以前的体重的基础上更严重,故可填“甚至”。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问号可知此句是一个问句,根据空后的答句“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可知,此空是指如何判断是否肥胖需要减肥,故可填“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乙处,根据空前“而”和空前句“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可知,此处是说如果健康体质指数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故可填“就可以考虑减肥了”。丙处,根据空前句“体重反弹后”和空后句“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可知,此空是假设体重反弹后体脂率的变化情况,故可填“在同样的体重下”。【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包含以下语病:关联词“不但”与主语“这种方式”语序不当,应该调换顺序,即改为“这种方式不但”;“造成”与“身体健康”搭配不当,应把“造成”改为“影响”。(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凭着窗沿,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看守着”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答案】21.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强调不论以何种方式去听虫声,就是听不到;②更能表现出秋虫声息的微弱与秋天的宁静。22.C【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靠着枕儿”“凭着窗沿”“贴着墙角”是三个结构一致的句子,强调了以多种方式去听虫声,其间逗号的使用让这三个句子独立成句,起到强调作用;结合关联词“无论”和后句“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可知这三个句子强调不论以何种方式去听虫声,就是听不到。“靠着枕儿”“凭着窗沿”“贴着墙角”这三个独立句子中间的逗号,不仅强调了以任何方式都听不到虫声,与后一句“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结合,更能表现出秋虫声息的微弱,表现出秋天的宁静。【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看守着”的主语是“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无情”“护”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怨”字将羌笛声拟人化,赋予其以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诗意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有充足的鸡肉、猪肉招待客人。D.“知”将鸭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C。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跟着前人脚步走的人,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也有人说,跟着前人脚步走的人,才不会误入歧途。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你们来信常追问我: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我曾经强调过这样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而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极其复杂的。现在就从节奏感这一方面来谈一谈。节奏是音乐、舞蹈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通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则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这也是一种节奏。现在再来回答开头时所提的那个问题。首先,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美人的客观存在。其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如果这种美人处在空无一人的大沙漠里,或一片漆黑的黑夜里,她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能产生什么美感呢?凭什么能说她美呢?就是在闹市大白天里,千千万万人都看到她,都感到她同样美吗?(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材料二: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对于柳宗元的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棵树是客观的,那么这棵树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象”,西方艺术家喜欢称之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则常常称之为“物色”或“景色”。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浮现出来了。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象”不能离开观赏者。“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他说:“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照他们的常识,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是不会变化的。其实这种常识也是片面的。泰山的日出,它作为“物”,对每个观赏者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观赏者,老人与小孩,诗人与音乐家,他们所看到的泰山日出的景象,往往很不相同。所以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费尔巴哈说:“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卡西尔说:“如果我们说,两个画家在画‘相同的’景色,那就是在非常不适当地描述我们的审美经验。”(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奏不仅见于音乐、舞蹈、建筑、文艺作品等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B.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是人与自然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C.“物”是实在世界,“象”是知觉世界,有“见”的活动,“物”方能为“象”。D.美对不同人而言是不一样的,比如泰山日出,不同的观赏者所看到的都不相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决问题,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不能形而上学地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B.在审美中,要使人感到愉快,就要使审美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C.人有意识地使自然景物从实在物变成“意象”,才能够使自然景物成为审美对象。D.审美活动中,既要关注“象”,也要关注“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美是一种客观自在的规律或理念,审美的高下之分就在于对这个理念的把握程度。B.美的事物之为美,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美的品质。C.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D.狗眼里的狗是美的,牛眼里的牛是美的,驴眼里的驴是美的,猪眼里的猪是美的。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审美中的“主观与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D2.D3.C4.①首先点出中国传统美学观点:“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②然后列举与分析中国古人关于审美中“物”与“象”关系的相关讨论,③紧接着就柳宗元的观点来,分点阐述与论证自己的认识,④与朱光潜与柳宗元的观点形成照应。5.①材料一侧重于强调在审美中客观与主观缺一不可,回答了“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这一问题。②材料二侧重于强调审美具有创造性、独特性,证明了“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这一观点。【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D.“都不相同”表述绝对,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往往很不相同”,并不是都不相同。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也要关注‘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说法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二第五段“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是不被注意”而不是“要关注”。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现在再来回答开头时所提的那个问题。首先,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美人的客观存在。其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A.强调美是客观的,审美有高下之分。材料一并没有“审美有高下之分”的观点。B.强调美是客观的,没有审美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一观点。C.“美之中要有人情”是指主观审美,“也要有物理”强调要有一个客观对象,符合材料一观点。D.强调美是主观的,不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首先点出中国传统美学观点:“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第二段列举柳宗元的审美命题,第三段“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进一步分析中国古人关于审美中“物”与“象”关系的相关讨论。四到八段紧接着就柳宗元的观点来,分点阐述与论证自己的认识:“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与朱光潜与柳宗元的观点形成照应。【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你们来信常追问我: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现在就从节奏感这一方面来谈一谈”“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的传达媒介”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强调在审美中客观与主观缺一不可,“现在再来回答开头时所提的那个问题。首先,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美人的客观存在。其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回答了“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这一问题。根据材料二“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强调审美具有创造性、独特性,证明了“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这一观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六谷糊蒋冬青妈妈说:①“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你不信?去问问膘肥体壮的战马“黑旋风”——五六岁那会儿,妈妈带我去做观音会。那时穷,席上没有肉,全是各家各户凑的山粉、山茅、六谷子做的菜。现在只记得有一大脸盆六谷糊,甜甜的,乳糯糯的,我特别喜欢吃,常常吃得肚子像葫芦。这就沾上神气了。妈妈讲,观音娘娘最心疼穷人,让江心洲长出了六谷子,不让穷人饿死。回来的路上,妈妈放火烧掉地里的杂草,要种六谷子了。火光映红了江面上的白帆。新中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一天,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对我妈妈说她不是要饭的,是给人做针线活儿的,只要给口六谷糊吃就行。妈妈看她和善端庄的样子,把她请进屋里,用大海碗装了一大碗六谷糊,让她慢慢吃。妈妈讲:“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她的针线活儿果然不错,会缝补,还会给小孩儿做新衣。妈妈替她对人家说,除管六谷糊以外,还应每天付点儿工钱,随便给。那时候,江心洲的土地属于县教育部门、江心洲的住户都是它的佃户。因为农活儿多,许多人家都请她做针线活儿。她除了天天能吃到六谷糊,还挣了些工钱。她睡在我家,晚上给我和妹妹每人都缝了新衣。②妈妈要付她工钱,她说什么也不要。于是,妈妈让我认她做大姨。半年后,大姨被家里人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她瞒着妈把挣的工钱扣在碗里留下了,还对妈妈千恩万谢。妈妈说:“要谢,你就谢六谷糊。”1949年秋天,解放军渡江南下。太阳照在晚秋的六谷秆上,六谷散发着清香。“妹子……”有人叫妈。妈转头一看,把手中掰六谷子的篮子扔在地头,去迎接大姨。大姨身穿军装,打着绑腿,腰束皮带,挂着手枪,好不威武。她把战马的缰绳递给我,自己跨过田塍,扶起篮子,一根根地捡拾撒在地头的六谷棒子。“她大姨呀,你是解放军啦,不是做针线活儿的?”妈边说边马前马后地相起马来,“这马,咋这么瘦?皮包骨头!哎哟哟,背上的肉都烂了!畜生通人性。马呀马,这疼痛要多大忍劲儿啊!”这是一匹黑色的战马,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挺胸昂首,不屈地瞪着双眼。“这马叫‘黑旋风’,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一路驮炮,走到了这里。它的故事,我回头告诉你。”大姨走到马前,爱怜地抚摸着它的鬃毛,说,“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我就说吧,你不是一般人。”妈弯腰在地头拔起一大把车前草,在水沟里洗去泥土,用嘴一口一口地嚼烂,敷到马的伤口上,又脱下自己的褂子,扎好,说道,“没问题,明年交给你膘肥体壮的‘黑旋风’!”大姨夸妈是烧荒的火,在她面前就没有荒芜和颓废。“谁也想不到你是大军渡江的侦察兵!”妈妈高兴坏了。大姨说妈妈掩护了她的行动,是渡江战役的功臣。妈妈同大姨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个晚上,说得最多的是大黑马的故事。妈妈被大黑马的故事感动了,向大姨隐瞒了家里的困境。1948年和1949年接连两年长江发大水,江心洲的人家只收了一些晚秋玉米,顿顿半是野菜半是糊糊地艰难度日。妹妹出世时,妈妈产后虚弱,奶水不够,妹妹日夜啼哭。那时候,红糖买不到,只能给妹妹喂开水。喂多了,妹妹就呕吐。③妹妹一天天变得瘦弱,身上长了一层黑色的绒毛,哭声像小猫一样。妈妈说:“孩子要调养!晚秋收了百来斤六谷子,全留给孩子吃。大人吃山茅白萝卜。”妈妈用筛罗筛下六谷子细粉,煮成稠度适中的六谷糊,用小勺子慢慢地喂妹妹。这当口儿,“黑旋风”来了。妈妈说:“女儿和马都是我的心头肉,都要调养好。”“他爸,趁着天晴,把六谷秆砍倒晒干,做马冬天的粗饲料吧。芦柴棚透风,立冬之前给马做一间土墼屋,用茅草盖得厚厚的。”“吱呀,吱呀……。”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妈妈挖草药给马敷伤口,经常给马洗澡、刷毛,还让我牵着它,到江边吃最嫩的草……三九隆冬。妈妈和爸合计,马越冬的粗饲料——六谷子,大姨从县里派人送来了二百斤,精打细算,也差不多够。问题是,马的伤口长得太慢,体膘恢复得不快,怎么办呢?家里还有“鸡屁股银行”,有三只老母鸡、两只鸭。爸爸决定全部宰杀,让妈妈吃了催奶,一半给女儿喝,一半拌六谷糊给马吃。鸡鸭吃完了,又拿什么催奶呢?妈妈和爸爸就到沟渠里捉鱼。如果捉不到鱼,就摸螺蛳、河蚌,要不就挖田鼠,挖青蛙,挖蛇……妈妈什么都忍着吃,只要能出奶。妈妈说:“它曾被日本鬼子俘获过。鬼子要它跪下身子驮炮,它竖起前蹄昂首咆哮,宁死不跪。后来,它挣脱缰绳,跑回了八路军驻地。在辽沈战役中,另一匹战马落到国民党军队手里,敌人要枪杀它吃肉,黑马奋蹄冲入敌阵,踏伤敌人,救回了战友。”妈妈说:“我们要让它重振雄风!”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这天早晨,东边出现了火烧云,朝霞好像燃烧的火焰,④似乎是妈妈在烧荒。我们将“黑旋风”交给了大姨。大姨抚摸着马鬃毛,赞不绝口,继而翻身上马。“黑旋风”一声长鸣,奔腾而去。我们一家人欣喜地看着它在“火焰”中扬蹄飞奔……(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江心洲是一个物阜民丰的地方,在其他地方遭受灾害,闹饥荒时,江心洲几乎没有受到影响。B.妈妈给“她”一大碗六谷糊,帮“她”一家一户地问活儿,表现出妈妈热情善良的美好品质。C.妈妈不仅掩护了大姨的行动,还把大黑马养得膘肥体壮,所以大姨夸妈妈是渡江战役的功臣。D.我们一家子省吃俭用,凭己之力全力调养大黑马,在精心呵护下,终使大黑马重振往日雄风。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写六谷糊沾有神气,这样写既写出六谷糊具有传奇色彩,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句子②写“她”说什么也不要妈妈的工钱,这为后文交代“她”是侦察兵的身份埋下伏笔。C.句子③写妹妹瘦弱不堪,哭声像小猫一样,是为了反衬“黑旋风”被我们家养得膘肥体壮。D.句子④中的“烧荒”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朝霞像火焰一般,同时也烘托了妈妈的形象。8.小说是如何塑造“妈妈”这个人物的?请简要分析。9.小说以“六谷糊”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正面描写。通过对妈妈言行、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现妈妈善良朴实、勤劳能干、深明大义的特点。②侧面描写。通过写大姨、大黑马、爸爸等形象来衬托妈妈的形象,突显人物品质。9.①六谷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六谷糊是穷人的粮,普通却不平凡,与人物普通却不平凡的形象特点相互衬托;③六谷糊是战争年代里穷人的珍贵粮食,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六谷糊象征着坚韧而善良的美好品质,暗示小说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江心洲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新中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1948年和1949年接连两年长江发大水,江心洲的人家只收了一些晚秋玉米,顿顿半是野菜半是糊糊地艰难度日”可知,在其他地方遭受灾害,闹饥荒时,江心洲受到了影响。C.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大姨说妈妈掩护了她的行动,是渡江战役的功臣”“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可知,妈妈把大黑马调养得膘肥体壮是在大姨对她的夸赞之后。D.“凭己之力”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妈妈和爸合计,马越冬的粗饲料——六谷子,大姨从县里派人送来了二百斤,精打细算,也差不多够”可知,调养大黑马不仅是凭己之力。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是为了反衬‘黑旋风’被我们家养得膘肥体壮”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妹妹出世时,妈妈产后虚弱,奶水不够,妹妹日夜啼哭。那时候,红糖买不到,只能给妹妹喂开水。喂多了,妹妹就呕吐”“妈妈说:‘孩子要调养!晚秋收了百来斤六谷子,全留给孩子吃。大人吃山茅白萝卜。’”可知,写妹妹瘦弱不堪,哭声像小猫一样,是为了表明我家此时处境艰难;另外,此时大黑马刚来我家,还没有被养得膘肥体壮。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候还运用一些对比等手法。对妈妈正面描写主要包括语言和行动。根据原文对妈妈的语言描写“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我就说吧,你不是一般人”“女儿和马都是我的心头肉,都要调养好”,动作描写“妈转头一看,把手中掰六谷子的篮子扔在地头,去迎接大姨”“妈弯腰在地头拔起一大把车前草,在水沟里洗去泥土,用嘴一口一口地嚼烂,敷到马的伤口上,又脱下自己的褂子,扎好”“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等对妈妈的正面、细节描写,展现了妈妈善良朴实、勤劳能干、深明大义的特点。对妈妈的侧面描写主要通过其他人物的烘托。根据原文写大姨的内容“半年后,大姨被家里人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她瞒着妈把挣的工钱扣在碗里留下了,还对妈妈千恩万谢”,写大黑马的内容“这马,咋这么瘦?皮包骨头!哎哟哟,背上的肉都烂了!畜生通人性。马呀马,这疼痛要多大忍劲儿啊!”“问题是,马的伤口长得太慢,体膘恢复得不快”“‘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写爸爸的内容“爸爸决定全部宰杀,让妈妈吃了催奶,一半给女儿喝,一半拌六谷糊给马吃”可知,文章通过写大姨、大黑马、爸爸等形象来衬托妈妈的形象,突显人物高尚的品质,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塑造“妈妈”这个人物。【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情节上,“六谷糊”是行文线索。原文“妈妈说:‘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妈妈讲,观音娘娘最心疼穷人,让江心洲长出了六谷子,不让穷人饿死”,“六谷糊”养育穷人,养育江心洲;“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六谷糊”帮助了大姨;“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六谷糊”养好了大黑马,养活了妹妹,六谷糊始终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小说以“六谷糊”为题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原文“妈妈说:‘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以及文章内容妈妈用六谷糊帮大姨,用六谷糊养妹妹,用六谷糊帮大黑马疗伤,可知六谷糊是穷人的粮,普通却不平凡,与文中的妈妈这一人物普通却不平凡的形象特点相互衬托;根据原文“五六岁那会儿,妈妈带我去做观音会。那时穷,席上没有肉,全是各家各户凑的山粉、山茅、六谷子做的菜。现在只记得有一大脸盆六谷糊,甜甜的,乳糯糯的,我特别喜欢吃,常常吃得肚子像葫芦”“妈妈讲,观音娘娘最心疼穷人,让江心洲长出了六谷子,不让穷人饿死”“新中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可知,六谷糊是战争年代里穷人的珍贵粮食,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根据文章中对妈妈的描写体现出的人物坚韧而善良的美好品质可知,六谷糊象征着这种坚韧而善良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暗示小说对这种美好品质的赞扬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为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贷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觇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徙知陈州。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院,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