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摘自毛泽东《实践论》)材料二:《实践论》是1937年7月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文章是要从认识论上来探索,弥补进行中国革命的理论准备不足问题。《实践论》是经过了毛泽东长时间理论思考,反复酝酿而形成的。早在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是什么“先哲”、天生的圣人,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斗争。1936年,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认识战争的规律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一是制定战争的计划。“指挥员的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二是执行战争的计划。“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关于战争认识发展的两个过程,后来演化成《实践论》中通过实践这个基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还有十六字口诀形象地描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些论述都为《实践论》写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准备。《实践论》是为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而作,同时毛泽东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为了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思考,整理改造感觉材料,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毛泽东把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即从认识高度上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他在《实践论》中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有着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不同的特点,要充分认识中国国情,掌握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必须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基本原理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实践论》就是这方面的集大成。它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阐述。《实践论》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学论证,是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的光辉著作。(摘编自刘毅强《标志思想路线成熟的一个独创性贡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一个具体战争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不了解,说明他们没有任何战争经验。B.经历许多战斗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步,对这些战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步。C.文中画线的“这方面”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革命的指导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充实和发展。D.材料二中谈到的“十六字方针”为材料一中的“整理和改造”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能够更好地指导战争,就有必要经历许多战争,包括经历许多败仗,获得战斗经验。B.只有在实践中感知的材料十分丰富并合于实际,才有可能据此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C.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对于感性认识的作用,唯心论者和唯物论者的观点是对立的。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都体现了脱离实践造成的认识偏差。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运用比喻手法揭示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强调理性认识不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无法立足。B.材料一中“闭目塞听”“根本绝缘”等词语,凸显这类人是不会形成理性认识的,突出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C.《实践论》既有针砭的力度,又有理论的高度,使得文章既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性,又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性。D.材料二从《实践论》写作背景切入,谈其理论形成,明其批判对象,言其突出贡献,思路清晰。4.归纳法是一种从一系列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方法。请简要说明材料一使用归纳法进行推理的过程,并分析其效果。5.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说“这里有两个要点”,但文段只给出了一个要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补写出第二个要点,并说明依据。【答案】1.A2.D3.B4.材料一通过战争领导者的经验积累、一些同志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等具体的事例,归纳出了认识的两个过程。这种归纳利于发现事物规律,使人容易理解。5.示例:(1)要点: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依据:①材料一指出认识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强调第一个要点;第二步,从“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则体现出认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②材料二第三段批判了“经验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观点,强调了要改造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理论背景。材料一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历史背景、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实践论》的写作动机和贡献,突显其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意义。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全面展示了《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独特地位和实践价值。【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说明他们没有任何战争经验”错,原文“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没有战争经验”就可能在开始阶段不了解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但“不了解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任何战争经验”,也可能是因为这个人不会透过形象看本质,不会总结战争规律。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都体现了脱离实践造成的认识差”错,“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因为文化知识不够不能正确表达,不是因为“脱离实践”。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B.“突出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错,原文“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强调的是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主要信息、分析论证方法效果的能力。材料一的例子有第一段“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即战争领导者的经验积累;第二段“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即一些同志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归纳出了认识的两个过程:“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效果:这种从一系列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方法,利于发现事物规律,使人容易理解。【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补充内容要点的能力。依据:①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认识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对应的是第一个要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从“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则体现出认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②材料二第三段批判了“经验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为了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思考,整理改造感觉材料,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强调了要改造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由此总结出要点: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绿色的夜晚窦娟霞草绿色的柳条、草绿色的蚱蜢、草绿色的蝈蝈、草绿色的胖胖的菜虫在草绿色的包包菜上啃噬出来的有着细黑色边沿线条的草绿色的齿痕、草绿色的睡衣、草绿色的被单,以及草绿色的万物,和它们的草绿色的起始和根须,好像连发丝都成了草绿色了。于是,相继地说起童年,说起放牛,说起放牛的时候把牛鞭放在草地上,赤裸的小肚紧贴在草绿色的大地上,用稚嫩的笔尖在废旧的纸的碎片上绘画出来的草绿色的盆兰……在那关于草绿色的讨论里,所有的物象都清澈见底,所有的人都回到了童年,所有的雨水都恰到好处,所有的阳光都只晾晒被单和鞋子,所有的苹果都只生长在八月也成熟在八月,所有的,所有的雪花,都会在最后落向大地的时候轮回到旧路,深情地把来时的路再走一遍……其实,那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草绿色的了。黄土高原起伏的曲线,在经历了一天的动荡以后,终于安静地跌入了夜晚,那草绿色的青草的味道,让我似乎又一次尝到童年时期的破瓦窑里,用四块垒起的红砖头烧烤出来的清甜的草绿色的玉米棒子的味道。黄土高原黄褐色的温软泥土,被雨水淋湿了一遍又一遍,阳光以最细腻的部分轻触着麦田,那时候的麦子,不知道什么叫忧伤。飘荡在缓慢日子里轻薄的尘烟,在天空缓慢地书写着水波荡漾的清明尘世。女人们的笑容和头发都是真的。全部的人们,在许多年里,也只生一场病,也只是轻轻地咳嗽,做母亲的,只需将一段黄褐色的草根在老铁锅里沸煮得翻滚几个来回,让生病的孩儿服下,那病便也就好了。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在万物的身上。阳光与风,鲜花和草叶,它们自由地生长,它们自由地生长在廊沿上,在土墙角里,在麦垛下,在任何包容而滋养的地方,以一枚祥和内守的心自我生长。老子坐在水边沉思的时候,我想,他的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的襟袖,一定是带着青草草绿色的清甜气息的吧。他的头顶上,也一定是那一面被万千年风霜磨洗得清白草绿的高天皓月吧。仁山智水,朴拙入性,他的心和他的教化,只以宽和与厚朴,自由舒展地行走在宽阔的道路上吧,他所行走过的道路圣洁而斑驳,有着草绿色的芬芳、草绿色的昭彰、草绿色的道义。通往函谷关的道路很长,人们得要经过多少草绿色的小径,得要领受多少大自然草绿色的清新和启悟,才能登临那扇大门,进入属于自己的草绿色的心灵圣殿啊。在那个一如大自然般清新丰厚、朴拙广阔的世界里,没有困惑,没有焦灼,没有争锋,一切都是安然祥和的样子,一切都是昌盛峥嵘的样子,一切,都是“我”本来的样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那个人类的思想和气质还都是草绿色的青春时代,我们都没有名字,我们都是一家人。猫是猫,狗是狗,菽也只是菽,粟也只是粟……皇天是清澈的透蓝色,后土是清甜的草绿色。人,也是人,人有人性,人有人德。白云,碧水,坳口,骡马,青牛,花影,甚至鱼纹,甚至古陶,甚至黄金,甚至古老的文字,以及坚硬的骨头,都恪守着它的本真和本性,各乐其业,各司其职。天地万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自然之德、自然之仪、自然之心。草绿色的大自然的青春时代和草绿色的人类的青春时代,以及草绿色的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是多么的令我神往啊……我想,我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在我疲惫的灵魂的某一个神妙时刻里,一定是和世间万物里这最青春的部分、最生命的部分深有灵犀,不然,我怎么会如此沉着而精微地感知与热爱着它们呢?柴堆燃着它的焰火,星星发出它的光亮,第一只斑鸠的鸣叫声里涵蕴着月亮的清辉。宇宙的无数个黎明重叠,重叠再分离,分离却又相遇。草绿色的麦子和草绿色溪水的波纹,流抚而过。万事万物都想跨过冰冷的雪山和莽莽的黑夜,找寻到生命最最青翠的草绿色的路途,回家。它们,都想回家。人生,或者说活着,在某个特定的时域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夜晚里,在这一方幽淡的夜空下,是的,就是今夜,就在此刻,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的心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开头多次使用“草绿色”一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使整个段落富有情致。B.文本写到放牛时不避其繁,详细地描写了放牛的具体细节,主要因为只有这些才是讨论者们共同的童年印象。C.文本写童年时情感复杂,既有对“不知道什么叫忧伤”的留恋,又有对“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的惋惜。D.文本结尾“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中的“忽然”一词写出了作者的顿悟,表达出与前文截然不同的情感。7.关于文中写老子的相关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和头顶的“高天皓月”等侧面描写,塑造了老子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智者形象。B.“宽和”“厚朴”“圣洁”“斑驳”等形容词的准确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对老子思想境界的描绘更加形象。C.文中画线句子表明,要想寻找到生命的真谛,需要漫长且锲而不舍的身体力行,也需要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得智慧。D.“没有困惑,没有焦灼,没有争锋”一句,用否定句式构成排比,体现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充斥着焦虑、纷争的反思。8.文章在选材方面体现了“形散”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草绿色”一词在文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A7.A8.文章以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夜晚为触发点,回忆了童年的生活,又联想到黄土高原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继而想到水边沉思的老子,最后又落笔到这个夜晚。文章选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有实写,有联想、想象,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9.①大自然的颜色,是自然界本真的色彩;②万物生长的状态,自由自在,祥和内守;③生命的本真与本性,朴拙人性,具有自然德仪;④大自然、人类、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充满生命力量。【解析】【导语】《草绿色的夜晚》通过对草绿色的反复描绘,唤起了作者对童年、自然和生命本真的深情回忆。文章以草绿色为线索,串联起童年记忆、自然景象和哲思感悟,展现了对纯真年代和自然和谐的向往。语言清新细腻,富有诗意,情感真挚,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复杂纷争的反思和对简单美好生活的追求。整体结构虽散,但情感贯穿始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只有这些才是讨论者们共同拥有的童年印象”错误,原文“在那关于草绿色的讨论里,所有的物象都清澈见底,所有的人都回到了童年”,这样写是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C.“又有对‘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的惋惜”错误,“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在万物的身上”,表达的不是惋惜,而是向往。D.“表达出与前文截然不同的情感”错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夜晚里,在这一方幽淡的夜空下,是的,就是今夜,就在此刻,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的心绪”,表达的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与感悟。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侧面描写”错误。“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是直接写老子的形象,不是侧面描写。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形散”即取材广泛。文章题目是“草绿色的夜晚”,以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夜晚为触发点,第二、三、四段回忆了童年生活,说起放牛,写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第五、六、七段联想到黄土高原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回忆起童年时期的破瓦窑里吃清甜的玉米棒子,高原的泥土、麦子、尘烟,母亲给生病的孩子煮水,然后也写了自己的感受;第八、九、十、十一段,写想象水边沉思的老子,写他的形象,他的沉思,当时的世界是大自然般清新丰厚、朴拙广阔,当时的思想、标准等;文章最后又落笔到这个夜晚,“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夜晚里,在这一方幽淡的夜空下,是的,就是今夜,就在此刻,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的心绪”。文章选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有实写,有联想、想象,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多重意蕴的能力。①浅层含义,根据文章第一段提到的“草绿色的柳条、草绿色的蚱蜢、草绿色的蝈蝈、草绿色的胖胖的菜虫”“草绿色的大地”等可知,“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是自然界本真的色彩;②文章描写黄土高原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黄褐色的温软泥土”“飘荡在缓慢日子里轻薄的尘烟”“女人们的笑容和头发”,正如作者所说“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在万物的身上”“它们自由地生长”“以一枚祥和内守的心自我生长”,可见“草绿色”是万物生长的状态,自由自在,祥和内守;③文章想象老子生活的世界,那是一个“一如大自然般清新丰厚、朴拙广阔的世界”,一切“都恪守着它的本真和本性”“天地万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自然之德、自然之仪、自然之心”,可见“草绿色”指的是生命的本真与本性,朴拙人性,具有自然德仪;④文章倒数第四段总结说“草绿色的大自然的青春时代和草绿色的人类的青春时代,以及草绿色的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是多么的令我神往啊”,“草绿色”指大自然、人类、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充满生命力量。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于是项羽乃使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已而项羽至函谷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引兵而东,至乌江,乃刎而死。(节选自《资治通鉴》)材料二: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至于项羽之争天下也,其所执者为何资耶?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外恃其众之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忘耳。(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楚汉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其有意A于王而夺之B是得C计也D惟其知E夺而不知F其有G此所以亡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苦,认为……苦,意动用法,与《屈原列传》“同死生,轻去就”的“轻”用法相同。B.徒,空,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C.“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与《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的“而”用法相同。D.数,责备,列举罪状,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攻破函谷关后,洗劫屠戮咸阳城,杀害秦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国宫室。何去非认为这表现了项羽的凶恶残暴。B.项羽攻占咸阳后心思东归,把返回故乡视为莫大的荣耀。何去非据此认为项羽无意称王,不值得被有志于天下的人称道。C.项羽与楼烦交战,只用眼神和声音就使楼烦因害怕而不敢应战。何去非却认为这只是个人勇力,不足以“保王业”。D.有人认为项羽自刎乌江政权灭亡,是因为他夺取了刘邦的关中,背信弃义于天下,何去非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14.材料二认为项羽“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材料一有哪些事实支持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C12.B13.(1)功成名就了不回故乡,就如同身穿绵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会知道这件事啊!(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14.①坑杀投降的二十余万秦兵;②拒绝韩生定都关中的建议;③楚汉对峙时欲与刘邦直接对决。【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项羽的历史事件和行为的描述,揭示了项羽在争夺天下过程中所犯的战略错误。材料一详细记述了项羽攻破函谷关、屠咸阳、杀秦降王等具体事件,展现了他的暴虐和短视。材料二则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认为他缺乏德、智、力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的欠缺。两者结合,全面刻画了项羽虽勇猛但终因缺乏大局观而失败的形象。【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假如他本来就有意于称王天下而夺取了关中,这是应该这样做的;只是他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知道保有关中,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啊。“有意于王”是状语后置句,不断开;“而”字连接“有意于王”和“夺之”,中间也不断开,在“夺之”后B处断开;“是……也”是判断句,应在“也”字后D处断开;“此所以亡耳”也是判断句,应在主语“此”前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都是意动用法,认为……苦/把……看得很轻。句意:士兵们认为行军作战十分辛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B.正确。句意:不要再让天下的百姓白白地受苦了!/我不能胜任婆母的使唤,白白地留下也没有什么用处。C.错误。连词,表承接/代词,你,你们。句意:最后又把关中地区拿出来送给秦朝投降几个俘虏。/养育你们的孩子。D.正确。责备,列举罪状/多次、屡次。句意:后世数落项羽过错的人。/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何去非据此认为项羽无意称王”错。原文“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何去非不是认为项羽无意称王,而是说项羽见识短浅,不值得有志于天下的人称道。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富贵”,富有且地位高,可译为功成名就;“衣”,名词作动词,穿;“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故事”,旧例;“是”,这;“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大天下。【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于是项羽乃使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可知,坑杀投降的二十余万秦兵;②根据“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可知,拒绝韩生定都关中的建议;③根据“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可知,楚汉对峙时欲与刘邦直接对决。参考译文:材料一:项羽已经平定了黄河以北的地区,就想率领各路诸侯军向西进入关中。到章邯率秦军投降了诸侯军,诸侯军的官兵便凭借胜势多把秦军官兵当作奴隶和俘虏来使唤,随意侮辱秦军官兵,秦军官兵大多因此生出怨恨的情绪。于是项羽就让楚军于夜晚在新安城南面袭击活埋了秦兵二十余万人,而只和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进入秦地。不久,项羽到达函谷关,关门紧闭。项羽听说刘邦已经平定了关中,勃然大怒,派黥布等人攻破了函谷关。隔了几天,项羽领兵西进,洗劫屠戳咸阳城,杀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焚烧秦朝宫室,大火燃烧三个月不熄。韩生劝说项羽道:“关中靠山环河,是四面都有险要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来称霸天下。”项羽看到秦王朝的宫室都已焚烧得残破不堪,又惦记着返回东方的家乡,便说:“功成名就了不回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会知道这件事啊!”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接着又把关中分割为三部分,将秦朝的降将封在那里作王,借以抵御阻挡汉王进军的道路。楚、汉长期相持未决胜负,士兵们认为行军作战十分辛苦,项羽对汉王说:“天下沸沸扬扬地闹腾了好几年了,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的缘故。现在我愿意向你挑战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的百姓白白地受苦了!”汉王笑着推辞道:“我宁肯斗智,不肯斗力。”项羽便接连三次命令楚军壮士出阵挑战,但每次都被汉营中善于骑射的楼烦射杀。项羽勃然大怒,就亲自穿上铠甲手持战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项羽这时愤怒地瞪大眼睛厉声喝斥,楼烦双眼不敢直视项羽的目光,双手不敢张弓发箭,随即逃回营垒,不敢再露面。十二月,项羽到了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将项羽包围了好几重。项羽领兵向东奔走,到达乌江,于是自刎而死。材料二:称王天下的人,他们凭借的条件有三种:有的依靠德行得到天下,有的倚仗力量兼并天下,有的凭借智谋夺取天下。至于项羽争夺天下,他所具有的又是什么凭借呢?德行不是项羽能谈得上的,他在智谋和力量两方面的条件又都不具备。看看他倚仗的条件,似乎是力量强大。虽然这样,但是他自己所说的力量,不过是在内倚仗他自身的勇猛,在外倚仗部众的强悍。至于说到倚仗河山,占据有利的地形,低下头向东看,监临控制天下,保持霸业的稳固,这才是所说的真正的力量,他本来就一无所知。因此轻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关中地区,在那里焚烧阿房宫屠杀秦国百姓来表现他的凶恶残暴,最后又把关中地区拿出来送给秦朝投降的几个俘虏,反而怀念那小小的楚国故土,把返回故乡视为莫大的荣耀。这只是见识短浅的人的度量,哪里值得有志于天下的人称道呢!后世数落项羽过错的人,说:项羽夺取了汉王的关中,背信弃义于天下,这是他灭亡的原因。唉!假使项羽无意称王天下,而仅仅是为了夺取汉王的关中,那么说他背弃了区区的信义,倒是可以的。假如他本来就有意于称王天下而夺取了关中,这是应该这样做的;只是他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知道保有关中,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闻锻〖备注〗范纯仁万籁萧然送夕曛,锻声相应互成文。高随晚吹惊愁耳,清入霜空透暮云。始讶僧鱼敲晓石,静如山木响秋斤。五兵若可为农器,此韵千家不厌闻。〖备注〗锻:打铁,一种锻造工艺,一般由师徒两人完成,师傅握小锤敲打并指挥,徒弟握大锤进行锻打。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闻锻”的时间和环境,并表现出打铁人配合默契的特点。B.高亢的打铁声随晚风飘入耳中又直入云霄,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愁绪。C.第四句与“空山凝云颓不流”都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声音的清越。D.“敲木鱼”“响秋斤”把时急时缓、时轻时重的锻声摹写得惟妙惟肖。16.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1)如果把兵器都锻造成农用器具,千家万户听到这个声音时都不会厌烦(都会听不够)。(2)寄寓了诗人期望没有战乱、国家太平的美好心愿和关注民生、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解析】【导语】范纯仁的《闻锻》通过描写傍晚时分打铁的声音,展现了锻造工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诗人以“僧鱼敲晓石”和“山木响秋斤”作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锻声的清脆与和谐。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战争工具能转化为农具,造福千家万户。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愁绪”错。“高随晚吹惊愁耳”是说锻打的声音高亢,随着晚风吹来,让我这满怀愁绪的耳朵为之一惊。表明“愁”是早已有之的,不是锻打的声音引发的。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1)“五兵若可为农器,此韵千家不厌闻”,意思是如果把兵器都锻造成农用器具,千家万户听到这个声音时都不会厌烦(都会听不够)。(2)设想把武器锻造成农具,说百姓都喜欢听这锻打的声音,表明诗人希望没有战争,百姓勤于耕作,生活安定。范纯仁是北宋人,生活于1027年6月-1101年。诗句表达了诗人期望没有战乱、国家太平的美好心愿和关注民生、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家史采访活动中,爷爷回忆幼年境况时,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来形容外面没有可以依靠的亲戚、家里也无人照看门户的情形。(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意境相似。(3)马在古代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诗词常以马写战争,如“______,______”。【答案】(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浩瀚的大洋江湖中,有一个常年栖息于海底、以善用“毒暗器”而令人A的门派——芋螺派。这个门派的成员昼伏夜出,善于伪装,遇到敌人,便射出带芋螺毒素的“鱼叉”,中镖对手顿时全身麻痹,束手就擒。芋螺派中高手云集,地纹芋螺所用暗器与众不同,它对付的是疾游如飞的鱼类,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真是“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的狠角色。令人意外的是,这一独门暗器竟是人们B的药物——胰岛素。这种暗器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是怎样的动物胰岛素?【甲:______?】为了验证这种胰岛素的威力,科学家从地纹芋螺分泌的毒液中提取出胰岛素,将其注射入健康的斑马鱼体内,再分析血糖水平,结果发现斑马鱼的血糖迅速下降。当他们将这种胰岛素释放到斑马鱼的周围水环境中,刚才还活蹦乱跳的斑马鱼很快就变得C了。这让科学家们更为着迷:胰岛素家族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圣杯”,竟然也是海底猎手的独门暗器。这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百年前,科学家从牛胰脏中提取出了具有降糖效果的胰岛素,然而,他们早期提取出的胰岛素杂质较多且疗效不稳定,有流脓感染等毒副作用。①他们在利用兔子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②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③会引发危险的低血糖效应出现,④使之休克甚至瘫软。⑤这种现象被称为“胰岛素休克”。⑥因此,在临床上对糖尿病人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时,⑦为防止这种情况不再出现,⑧护士要准备一杯高糖橘汁。后来,科学家逐渐摸索出胰岛素提纯的工艺技术,【乙:______。】这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科学家发现,从地纹芋螺中提取的胰岛素与人类的胰岛素蛋白序列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胰岛素能够弥补目前的一些治疗缺陷。而芋螺派所用的“毒暗器”种类繁多,有望成为促进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这让科学家产生了更多的憧憬。18.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方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段“毒暗器”“狠角色”两个词语富有表现力,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2.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文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时我们需要放下对精致的追求,用简单的食材对付一餐也是一种满足。B.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复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付外敌的办法。C.他们夫妻俩最近有些不对付,需要找个时间好好谈谈,化解误会。D.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凡事对付着过,并不能带来幸福感。【答案】18.A闻风丧胆B耳熟能详C萎靡不振19.甲:它的毒杀威力有多大乙:提取出纯度高且疗效稳定的胰岛素(生产出现在使用的岛素)20.序号③修改为:会引发危险的低血糖效应;序号④修改为:使之瘫软甚至休克;序号⑦修改为:为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出现21.示例一:①“毒暗器”运用比喻,将芋螺释放的毒素比作江湖高手使用的暗器,形象地写出毒素的威力;②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二:①“狠角色”运用拟人,将地纹芋螺比拟为做事狠辣的人,生动地写出其捕猎能力强,杀伤力巨大;②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2.B【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说芋螺派善用“毒暗器”,表明它们很厉害,让人十分害怕。可填“闻风丧胆”。闻风丧胆:意思是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了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B处螺派善用的“毒暗器”是胰岛素,这个东西我们都很熟悉,可填“耳熟能详”。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C处与“活蹦乱跳”相反,是说斑马鱼不精神,可填“萎靡不振”。萎靡不振:衰颓消沉,精神不振作。【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根据“为了验证这种胰岛素的威力”可推知此处是问:它的毒杀威力有多大;乙:前句说“摸索出胰岛素提纯的工艺技术”,后句说“这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要填的句子就应是凭借这种技术提取出了纯度高又安全的胰岛素,可填:提取出纯度高且疗效稳定的胰岛素(生产出现在使用的胰岛素)。【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序号③,“引发……出现”句式杂糅,成分赘余,可删掉“出现”,修改为:会引发危险的低血糖效应;序号④,“休克甚至瘫软”语序不当,修改为:使之瘫软甚至休克;序号⑦,“防止……不再出现”否定失当,不合逻辑,可删掉“不”,修改为:为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出现。【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示例一:①说芋螺释放的毒素是“毒暗器”,这个词语运用比喻,本体是芋螺释放的毒素,喻体是江湖高手使用的暗器;“暗器”本就让人防不胜防,再上带“毒”,伤害性更大,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毒素的威力;②效果:比喻的效果一般是形象生动,在科普文中使用比喻使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避免枯燥,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二:①“狠角色”一般用来说人,指做事果断狠毒的一类人,这里用来说“地纹芋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地纹芋螺比拟为做事狠辣的人,再结合语境“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这个词语生动地写出其捕猎能力强,杀伤力巨大;②效果:拟人的效果也是生动形象,在科普文中使用拟人使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避免枯燥,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对付”意思是“应付”。A.意思是“将就”;B.意思是“应付”;C.意思是“感情相投和”;D.意思是“将就”。故选B。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需求是发明之母。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写作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需求是发明之母”这句话,聚焦于当前热点话题“发明”“创新”的动力问题,“往往”是说人们一般认为:需求产生动力,动力带来发明。但这不是一个全称判断,有例外情况发生;“你怎么看?”以问句形式,指向文章写作方向,并且比较具体明确,要么同意这句话体现的观点,要么不同意,起码是以一方为主,不要出现骑墙观点。学生可以针对肯定的方面发表观点。首先,需求引导发明方向。很多发明都是直接针对特定需求而进行的,恩格斯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种需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市场层面的,都有引导促进作用。其次,需求的价值驱动。这种价值不仅仅是金钱利益等物质财富,还可以是文化的和指向人的身心发展、自我价值实现。有发明天赋的人察觉到社会的需求后,往往会受到经济(如金钱奖励)或社会文化(如声誉追求)因素的驱策,从而着手进行发明创新。这种驱策力使得发明活动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的体现,更是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再次,学生需要考虑,什么样的需求产生发明,我们应该倡导怎样的需求。一旦社会中有了一种普遍的需求,引起人人盼望改善的呼应,往往会产生发明;当人们面临的情况非常艰难,需要应对的事物非常棘手,真正需要解决方案时,往往会变得更有创造力,有了某种正向的需求压力,往往会创造出新的东西。学生也可以针从否定的一方面发表观点。首先,许多发明并非直接源于社会需求,而是源于发明家的好奇心、兴趣和探索精神。他们可能在对自然现象、技术难题或未知领域的探索中偶然发现新的解决方案。这种灵感往往并非直接来源于社会需求,而是与发明家的个人经历、知识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如卫生纸的发明、橡胶雨衣的诞生。其次,需求滞后于发明,有时发明在诞生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才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满足实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于该发明的需求可能逐渐明确和增强。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发明的诞生归因于某一具体需求的存在。写作时要注意,要从对具体现象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而不是如一般备考那样正反两方面都说或是面面俱到,实际上却没有令人信服的见解。比如可以认为需要不是发明的唯一动力,然后从好奇心、兴趣甚至失误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这篇文章应该用大量例子进行有说服力里的论证,而不是仅仅阐述理论。此外,表述时注意准确和严谨,我们认为需求不是发明的唯一动力,但并不等于否认需求是发明的动力。立意:1.需求并非全部,发明造福人类。2.发明不止于需求,创造来自灵感。3.需求促进发明。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摘自毛泽东《实践论》)材料二:《实践论》是1937年7月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文章是要从认识论上来探索,弥补进行中国革命的理论准备不足问题。《实践论》是经过了毛泽东长时间理论思考,反复酝酿而形成的。早在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是什么“先哲”、天生的圣人,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斗争。1936年,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认识战争的规律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一是制定战争的计划。“指挥员的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二是执行战争的计划。“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关于战争认识发展的两个过程,后来演化成《实践论》中通过实践这个基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还有十六字口诀形象地描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些论述都为《实践论》写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准备。《实践论》是为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而作,同时毛泽东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为了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思考,整理改造感觉材料,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毛泽东把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即从认识高度上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他在《实践论》中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有着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不同的特点,要充分认识中国国情,掌握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必须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基本原理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实践论》就是这方面的集大成。它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阐述。《实践论》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学论证,是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的光辉著作。(摘编自刘毅强《标志思想路线成熟的一个独创性贡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一个具体战争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不了解,说明他们没有任何战争经验。B.经历许多战斗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步,对这些战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步。C.文中画线的“这方面”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革命的指导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充实和发展。D.材料二中谈到的“十六字方针”为材料一中的“整理和改造”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能够更好地指导战争,就有必要经历许多战争,包括经历许多败仗,获得战斗经验。B.只有在实践中感知的材料十分丰富并合于实际,才有可能据此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C.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对于感性认识的作用,唯心论者和唯物论者的观点是对立的。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都体现了脱离实践造成的认识偏差。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运用比喻手法揭示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强调理性认识不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无法立足。B.材料一中“闭目塞听”“根本绝缘”等词语,凸显这类人是不会形成理性认识的,突出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C.《实践论》既有针砭的力度,又有理论的高度,使得文章既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性,又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性。D.材料二从《实践论》写作背景切入,谈其理论形成,明其批判对象,言其突出贡献,思路清晰。4.归纳法是一种从一系列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方法。请简要说明材料一使用归纳法进行推理的过程,并分析其效果。5.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说“这里有两个要点”,但文段只给出了一个要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补写出第二个要点,并说明依据。【答案】1.A2.D3.B4.材料一通过战争领导者的经验积累、一些同志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等具体的事例,归纳出了认识的两个过程。这种归纳利于发现事物规律,使人容易理解。5.示例:(1)要点: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依据:①材料一指出认识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强调第一个要点;第二步,从“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则体现出认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②材料二第三段批判了“经验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观点,强调了要改造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理论背景。材料一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历史背景、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实践论》的写作动机和贡献,突显其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意义。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全面展示了《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独特地位和实践价值。【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说明他们没有任何战争经验”错,原文“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没有战争经验”就可能在开始阶段不了解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但“不了解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任何战争经验”,也可能是因为这个人不会透过形象看本质,不会总结战争规律。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都体现了脱离实践造成的认识差”错,“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因为文化知识不够不能正确表达,不是因为“脱离实践”。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B.“突出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错,原文“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强调的是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主要信息、分析论证方法效果的能力。材料一的例子有第一段“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即战争领导者的经验积累;第二段“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即一些同志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归纳出了认识的两个过程:“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效果:这种从一系列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方法,利于发现事物规律,使人容易理解。【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补充内容要点的能力。依据:①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认识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对应的是第一个要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从“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则体现出认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②材料二第三段批判了“经验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为了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思考,整理改造感觉材料,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强调了要改造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由此总结出要点: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绿色的夜晚窦娟霞草绿色的柳条、草绿色的蚱蜢、草绿色的蝈蝈、草绿色的胖胖的菜虫在草绿色的包包菜上啃噬出来的有着细黑色边沿线条的草绿色的齿痕、草绿色的睡衣、草绿色的被单,以及草绿色的万物,和它们的草绿色的起始和根须,好像连发丝都成了草绿色了。于是,相继地说起童年,说起放牛,说起放牛的时候把牛鞭放在草地上,赤裸的小肚紧贴在草绿色的大地上,用稚嫩的笔尖在废旧的纸的碎片上绘画出来的草绿色的盆兰……在那关于草绿色的讨论里,所有的物象都清澈见底,所有的人都回到了童年,所有的雨水都恰到好处,所有的阳光都只晾晒被单和鞋子,所有的苹果都只生长在八月也成熟在八月,所有的,所有的雪花,都会在最后落向大地的时候轮回到旧路,深情地把来时的路再走一遍……其实,那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草绿色的了。黄土高原起伏的曲线,在经历了一天的动荡以后,终于安静地跌入了夜晚,那草绿色的青草的味道,让我似乎又一次尝到童年时期的破瓦窑里,用四块垒起的红砖头烧烤出来的清甜的草绿色的玉米棒子的味道。黄土高原黄褐色的温软泥土,被雨水淋湿了一遍又一遍,阳光以最细腻的部分轻触着麦田,那时候的麦子,不知道什么叫忧伤。飘荡在缓慢日子里轻薄的尘烟,在天空缓慢地书写着水波荡漾的清明尘世。女人们的笑容和头发都是真的。全部的人们,在许多年里,也只生一场病,也只是轻轻地咳嗽,做母亲的,只需将一段黄褐色的草根在老铁锅里沸煮得翻滚几个来回,让生病的孩儿服下,那病便也就好了。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在万物的身上。阳光与风,鲜花和草叶,它们自由地生长,它们自由地生长在廊沿上,在土墙角里,在麦垛下,在任何包容而滋养的地方,以一枚祥和内守的心自我生长。老子坐在水边沉思的时候,我想,他的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的襟袖,一定是带着青草草绿色的清甜气息的吧。他的头顶上,也一定是那一面被万千年风霜磨洗得清白草绿的高天皓月吧。仁山智水,朴拙入性,他的心和他的教化,只以宽和与厚朴,自由舒展地行走在宽阔的道路上吧,他所行走过的道路圣洁而斑驳,有着草绿色的芬芳、草绿色的昭彰、草绿色的道义。通往函谷关的道路很长,人们得要经过多少草绿色的小径,得要领受多少大自然草绿色的清新和启悟,才能登临那扇大门,进入属于自己的草绿色的心灵圣殿啊。在那个一如大自然般清新丰厚、朴拙广阔的世界里,没有困惑,没有焦灼,没有争锋,一切都是安然祥和的样子,一切都是昌盛峥嵘的样子,一切,都是“我”本来的样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那个人类的思想和气质还都是草绿色的青春时代,我们都没有名字,我们都是一家人。猫是猫,狗是狗,菽也只是菽,粟也只是粟……皇天是清澈的透蓝色,后土是清甜的草绿色。人,也是人,人有人性,人有人德。白云,碧水,坳口,骡马,青牛,花影,甚至鱼纹,甚至古陶,甚至黄金,甚至古老的文字,以及坚硬的骨头,都恪守着它的本真和本性,各乐其业,各司其职。天地万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自然之德、自然之仪、自然之心。草绿色的大自然的青春时代和草绿色的人类的青春时代,以及草绿色的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是多么的令我神往啊……我想,我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在我疲惫的灵魂的某一个神妙时刻里,一定是和世间万物里这最青春的部分、最生命的部分深有灵犀,不然,我怎么会如此沉着而精微地感知与热爱着它们呢?柴堆燃着它的焰火,星星发出它的光亮,第一只斑鸠的鸣叫声里涵蕴着月亮的清辉。宇宙的无数个黎明重叠,重叠再分离,分离却又相遇。草绿色的麦子和草绿色溪水的波纹,流抚而过。万事万物都想跨过冰冷的雪山和莽莽的黑夜,找寻到生命最最青翠的草绿色的路途,回家。它们,都想回家。人生,或者说活着,在某个特定的时域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夜晚里,在这一方幽淡的夜空下,是的,就是今夜,就在此刻,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的心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开头多次使用“草绿色”一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使整个段落富有情致。B.文本写到放牛时不避其繁,详细地描写了放牛的具体细节,主要因为只有这些才是讨论者们共同的童年印象。C.文本写童年时情感复杂,既有对“不知道什么叫忧伤”的留恋,又有对“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的惋惜。D.文本结尾“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中的“忽然”一词写出了作者的顿悟,表达出与前文截然不同的情感。7.关于文中写老子的相关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和头顶的“高天皓月”等侧面描写,塑造了老子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智者形象。B.“宽和”“厚朴”“圣洁”“斑驳”等形容词的准确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对老子思想境界的描绘更加形象。C.文中画线句子表明,要想寻找到生命的真谛,需要漫长且锲而不舍的身体力行,也需要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得智慧。D.“没有困惑,没有焦灼,没有争锋”一句,用否定句式构成排比,体现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充斥着焦虑、纷争的反思。8.文章在选材方面体现了“形散”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草绿色”一词在文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A7.A8.文章以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夜晚为触发点,回忆了童年的生活,又联想到黄土高原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继而想到水边沉思的老子,最后又落笔到这个夜晚。文章选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有实写,有联想、想象,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9.①大自然的颜色,是自然界本真的色彩;②万物生长的状态,自由自在,祥和内守;③生命的本真与本性,朴拙人性,具有自然德仪;④大自然、人类、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充满生命力量。【解析】【导语】《草绿色的夜晚》通过对草绿色的反复描绘,唤起了作者对童年、自然和生命本真的深情回忆。文章以草绿色为线索,串联起童年记忆、自然景象和哲思感悟,展现了对纯真年代和自然和谐的向往。语言清新细腻,富有诗意,情感真挚,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复杂纷争的反思和对简单美好生活的追求。整体结构虽散,但情感贯穿始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只有这些才是讨论者们共同拥有的童年印象”错误,原文“在那关于草绿色的讨论里,所有的物象都清澈见底,所有的人都回到了童年”,这样写是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C.“又有对‘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的惋惜”错误,“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在万物的身上”,表达的不是惋惜,而是向往。D.“表达出与前文截然不同的情感”错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夜晚里,在这一方幽淡的夜空下,是的,就是今夜,就在此刻,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的心绪”,表达的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与感悟。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侧面描写”错误。“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是直接写老子的形象,不是侧面描写。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形散”即取材广泛。文章题目是“草绿色的夜晚”,以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夜晚为触发点,第二、三、四段回忆了童年生活,说起放牛,写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第五、六、七段联想到黄土高原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回忆起童年时期的破瓦窑里吃清甜的玉米棒子,高原的泥土、麦子、尘烟,母亲给生病的孩子煮水,然后也写了自己的感受;第八、九、十、十一段,写想象水边沉思的老子,写他的形象,他的沉思,当时的世界是大自然般清新丰厚、朴拙广阔,当时的思想、标准等;文章最后又落笔到这个夜晚,“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夜晚里,在这一方幽淡的夜空下,是的,就是今夜,就在此刻,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的心绪”。文章选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有实写,有联想、想象,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多重意蕴的能力。①浅层含义,根据文章第一段提到的“草绿色的柳条、草绿色的蚱蜢、草绿色的蝈蝈、草绿色的胖胖的菜虫”“草绿色的大地”等可知,“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是自然界本真的色彩;②文章描写黄土高原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黄褐色的温软泥土”“飘荡在缓慢日子里轻薄的尘烟”“女人们的笑容和头发”,正如作者所说“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在万物的身上”“它们自由地生长”“以一枚祥和内守的心自我生长”,可见“草绿色”是万物生长的状态,自由自在,祥和内守;③文章想象老子生活的世界,那是一个“一如大自然般清新丰厚、朴拙广阔的世界”,一切“都恪守着它的本真和本性”“天地万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自然之德、自然之仪、自然之心”,可见“草绿色”指的是生命的本真与本性,朴拙人性,具有自然德仪;④文章倒数第四段总结说“草绿色的大自然的青春时代和草绿色的人类的青春时代,以及草绿色的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是多么的令我神往啊”,“草绿色”指大自然、人类、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充满生命力量。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于是项羽乃使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已而项羽至函谷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引兵而东,至乌江,乃刎而死。(节选自《资治通鉴》)材料二: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至于项羽之争天下也,其所执者为何资耶?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外恃其众之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忘耳。(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楚汉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其有意A于王而夺之B是得C计也D惟其知E夺而不知F其有G此所以亡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苦,认为……苦,意动用法,与《屈原列传》“同死生,轻去就”的“轻”用法相同。B.徒,空,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C.“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与《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的“而”用法相同。D.数,责备,列举罪状,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攻破函谷关后,洗劫屠戮咸阳城,杀害秦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国宫室。何去非认为这表现了项羽的凶恶残暴。B.项羽攻占咸阳后心思东归,把返回故乡视为莫大的荣耀。何去非据此认为项羽无意称王,不值得被有志于天下的人称道。C.项羽与楼烦交战,只用眼神和声音就使楼烦因害怕而不敢应战。何去非却认为这只是个人勇力,不足以“保王业”。D.有人认为项羽自刎乌江政权灭亡,是因为他夺取了刘邦的关中,背信弃义于天下,何去非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14.材料二认为项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