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如皋市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如皋市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如皋市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如皋市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如皋市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如皋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在乡土小说创作中,风景描写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原因是,自然风景本就是乡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广袤的中国乡土天然赋予了乡土小说以独特的美感。依靠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不同乡土小说家笔下出现了细腻、简洁、冲淡、抒情等多种风格的风景描写,使之成为乡土小说审美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鲁迅《故乡》、废名《竹林的故事》、沈从文《边城》、孙犁《铁木前传》以及贾平凹《浮躁》等都是如此。另一个原因是,风景构成了乡土小说“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作家在描写风景时能充分融入自我主体精神,传达出强调思想独立和个性自由的现代精神。“五四”新文学特别倡导风景描写,并将之与作家的思想观念、价值立场相关联。茅盾就将其提升到文学观念是否现代的高度,认为“中国一般人看小说的目的,一向是在看点‘情节’,到现在还是如此;‘情调’和‘风格’,一向被群众忽视”,不改变这种情况,“中国一般读者赏鉴小说的程度,终难提高”。类似的,鲁迅《故乡》《祝福》等作品始终以知识分子的眼睛观察乡村风景,借对乡村自然的描写和抒怀,表达对乡村文化的批判以及对自我的强烈反思。废名和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则通过风景描写表达出对乡村自然美和自然人性的礼赞,其中潜藏着作家对生命和自然的态度。②因此,当代文学史家在谈及乡土小说时,都将风景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陈继会指出:“乡土小说中的风俗画、风景画,天然地就具备更多的文化意蕴。”丁帆也明确表示,“乡土小说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工业文明参照下的风俗画描写,与‘地方色彩’”,并将风景美作为乡土小说的审美特征:“风景画,是进入乡土小说叙事空间的风景,它在被撷取被描绘中融入了创作主体烙着地域文化印痕的主观情愫,从而构成乡土小说的文体形相(象),凸现为乡土小说所特有的审美特征。”③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整体上崇尚风景美,但“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却是显著的例外。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大都没有丰富的风景书写,即使有所描写,其内涵特征和表现方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很多“十七年”乡土小说中基本上没有风景描写。准确地说,这些作品虽然也描写了某些乡村的自然景观,但其中没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更缺少人物对自然的抒情,只是将自然风景作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与社会环境并置。④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功能通常是增加美感、投射人物的情感世界和表达某种思想内涵。但“十七年”乡土小说所描述的自然风景,多与生活实际功用联系在一起,侧重展现它与乡村劳作、收获果实之间的关系,凸显现实功用特征。赵树理、西戎等作家简洁的景物描写是如此,其他作家也基本没有例外。孙犁是“十七年”时期描写风景最突出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笔下的风景描写优美、丰富,总体上呈现出与现实生活关联在一起的特点。如他自己所言:“不应该把所谓‘美’的东西,从现实生活的长卷里割裂出来。即使是‘风景画’吧,‘抒情诗’吧,也应该是和现实生活,现实斗争,作者的思想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⑤“十七年”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时代政治的影响,具有政治的象征意义。蔡翔认为“十七年”时期很多作品的风景描写呈现了社会主义的劳动价值观,蕴含着人与土地的崭新感情,是一种积极意义的对风景的“重写”。⑥还有一些作品通过自然风景的象征意义与时代精神相映照。如王汶石《风雪之夜》就用了大量笔墨渲染暴风雪的肆虐,以大自然的严酷隐喻人物遭遇的重重困难,衬托出他们的奉献精神。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进山砍竹子的场景,也通过渲染自然环境的艰难,突出主人公坚强的革命意志。⑦风景描写的政治性还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出来,即通过人物对待风景的态度表达其政治立场。比如陆地《美丽的南方》就写到两个人物对同一“风景”的不同评价。作为知识分子的钱江冷发出的是对“美”的抒情:“只是有一样,别处是不容易见到的,就是外边的风景挺美:地面上冒起那么多挺拔秀丽的石山,冬天的河岸还是一条绿带似的,特别是这片橄榄林,比意大利达·芬奇的故乡——佛罗伦萨的橄榄林还美。”但农村干部傅全昭却看到了另一番景像:“这地方,虽说是严冬,却不见冷,只要一出太阳,气候还是挺暖和。现在,湖水似的天空轻轻地飘着白云,小溪活泼地湍流;雀鸟尽情地歌唱、飞翔;田里是一片嫩绿的菜蔬;留着做年节供果的金黄色的柚子,点缀着葱绿的树。”两人所见之物相同,但视野、思路却完全不同。作家通过风景描写在表达明显褒贬态度的同时,也赋予了风景以丰富的政治特征。(节选自贺仲明《文学风景中的权力与传统——以“十七年”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为中心》)材料二:宋老大进城(节选)西戎大清早,赶车的宋老大,把骡子牵出来,把铁轮车套好,为农业社进城办事去了。车子出了村,上了大路。大路两旁的秋庄稼,长得真叫宋老大心里喜欢。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丰收,就要在宋老大他们的社里出现了,宋老大心里笑着,两只眼不住地四处看着。这时,每块庄稼地里,都是成群结伙的人在干活,只有单干户王发祥的棉花地里,发祥老婆领着两个露屁股孩子,在打整棉苗。宋老大“噼啪”响了一鞭,大声喊道:“喂,老婆儿,怎么你一个人单干哩?老汉干啥去了?”发祥老婆直起腰来,见是宋老大,回道:“背了二斗麦子,进城粜去了!”“为啥不早说话,”宋老大笑着说,“①有一石也能给你捎进城里!怕我贪了污哇?”发祥老婆叹口气,说:“那人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人家说:既不入社,就不沾社的光!”“这怎么是沾光,这叫互助嘛!”说完宋老大笑了笑,没有说什么,随手抖了抖缰绳,鞭子又清又脆地在骡子头上响了两声,铁轮车拖着一溜尘烟,隆隆冬冬地向城里去了。大车进了城。因为逢集,今天的人比往日多,街道两旁,早已撑满了布棚,摆满了瓜果摊子。宋老大拢着牲口,响着鞭子,不住地吆喊,好像钻高粱地似的,费了好大劲,大车才从拥挤的人群里,滚到了供销社的门口。此刻,供销社还没有开门,来买东西的农民,都挤在门口嚷叫着,抱怨着。宋老大解完了捆绳,从车上跳下来,从人堆里挤过去,嘴里嚷着:“真官僚哇!怎么这时辰还不开门!”上前照着门扇,“空冬空冬”踢了几脚,大声喊道:“开门!”“谁?”里面有个声音传出来。宋老大把嘴对住门缝,大声说:“五星农、业、社,快开门!”②他把“农业社”三个字,说得格外有力,然后回过头来,用夸耀的眼色看看周围的人们,仿佛要给大家这样一种感觉:农业社这块牌子,走遍天下也是挺硬!不多一会,柜上的门打开了,人们吵嚷着拥了进去。从四乡来的买东西的卖粮的农民,越来越多了,等着过磅的行列,越排越长,宋老大本来是排在最后,不多一会,他后面又排了一长条。他向后看看,有的担着,有的背着,谁都没有他们农业社这么大气派。“你是哪村的?”一位年轻人问。“哪村的?”宋老大故意不马上回答,反问道,“看不出来吗?谁能打这么多的麦子?”他见年轻人笑着,摸着脑袋,好像是猜不出这个谜来,才认真回道:“张家庄五星农业社!”人们一听说农业社的,都好像看见了早就盼望着的东西,后面的人,都拥上前来,围在宋老大身边,七嘴八舌地询问社里的情形。有的问今年共打了多少麦子,有的问社里有多少户数,还有个老汉,居然提出个叫宋老大发笑的问题,他问:入了社,是不是要在一块吃大锅饭。宋老大本来爱说,经大家这么一问,立时精神全来了,他把烟袋往裤腰带上一插,站在麦口袋上,像个演说家似的,指手画脚地开了讲。宋老大讲完了社里今年麦子丰收,大家要求看看麦子,究竟长得好不好。他打开一条口袋,伸手进去抓了一把麦子出来,摊在手里,转着身子,好让围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清楚楚地看一看。滚圆的麦粒,在宋老大的手心里滚动着。听见大家连声啧啧地叫好,宋老大心上,真比六月天吃冰都舒服。麦子过了磅,验收员拍着宋老大的肩膀,把大拇指竖起来说:“老汉,今天收这么多麦子,你这可算头份货啦!”③宋老大没有马上表示什么,习惯地又去用手摸着小胡子,用眼睛扫视着周围的人,好似说:“怎么样,我给你们讲的不是吹牛吧!”宋老大在柜上算了账,忽然听见磅秤那面,有人大声吵嚷着。只听见验收员大声地说:“老乡,你这麦子,打二等是最公道的价格,你看看人家农业社这麦子!”农业社三个字,又把宋老大的心抓住了,他想看看是怎么回子事,走到磅秤跟前,见有个老汉,弯腰从磅秤上提下一个口袋来,连连摇头说:“这个价,我不粜!”“老乡,不怕不识货,单怕货比货,”验收员耐心地解释着,把手里捏着的一撮麦子,摊在那人面前,“你细细看看,人家社里这是啥麦子?你的要打头等,人家的该打几等?”宋老大直往里面挤,很想叫那个卖粮的人看一看,他就是卖好麦子的那个农业社的。好容易挤进去一看,叹了一声说:“呵!原来是发祥哥呀!这有啥可争的,公家说多少,就卖多少,咱公家买麦子,等级、价格,订得公公道道,绝不会像商人坑人。你这麦子打二等,依我说就打足了,你先算算这账,我们社里,每亩麦子,光底肥上了多少?药剂拌种,两次追肥,地都是耕三遍耙两遍,种子,都是年时在地里选好的纯一色‘和尚头’,一颗杂子也没有,说个黄,连一穗青的也没有了。老哥,你的麦子下过多少本钱?”“我不粜行吧?”王发祥气恼了。“买卖不成东西在,”宋老大并不生气,“如今咱们供销社,又不是粮贩子,说实在话,不挣咱的钱!”他给王发祥解释着,其实王发祥不肯听他这些道理,他也清楚,不过该说的,还是得说,王发祥不听,也该叫旁边看热闹的人听听,看看入了农业社的人的思想,到底是和单干户不一样。王发祥呢,不管宋老大说不说,背起粮口袋来,吭哧吭哧地走了。宋老大一边走一边继续朝王发祥的背影说:“④要不是还有别的事,今天就非把你这思想说服说服不行!”一九五五年九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小说家们通过对自然风景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成为乡土小说审美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现代作家以自我主体精神充分融入风景描写中,将乡土小说中蕴藏的现代精神呈现于读者面前。C.“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基本上没有自然景观描写,即使有所涉及,但也以时代性为鲜明特征。D.“十七年”时期的一些乡土小说家们渲染自然风景的象征意义,以此来映照人物的时代精神。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家们在创作中不重视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也很少对自然抒情。B.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整体上追求风景带来的增加美感、投射情感世界和表达思想内涵的作用。C.在“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家们看来,风景描写应该是与生活实际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D.“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家们不同程度的受到时代的影响,赋予风景描写以政治象征意义。3.下列选项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宋老大对发祥老婆的话体现了他热心、愿意帮助别人的性格。B.②处宋老大大声说话及夸耀的神情都彰显出他参加合作社的自豪。C.③处宋老大的举止反映出他内心对农业合作社粮食品质优质的得意。D.④处宋老大对王发祥的话凸显出了他内心对没能说服对方的遗憾。4.西戎在小说中对风景的处理体现了“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风景描写的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加以分析。5.小说使用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在时代中的正确选择。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答案】1.C2.C3.D4.①较少风景描写且简单化,没有对风景的细致描摹;②小说第二节的风景描写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表现了参加农业合作社后庄稼丰收的情形,歌颂了农业合作社。5.①正面描写:小说正面描写了农业合作社庄稼丰收的情况、农业合作社粮食产量、品质的提升,以此来表现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正确;②衬托:小说通过描写其他农民以及验收员对农业合作社粮食产量、品质提升的反映,来彰显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正确;③对比:小说通过宋老大和王发祥的对比,来表明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正确。【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中风景描写的探讨,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风景描写的审美特征和功能变化。材料一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现代乡土小说和“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在风景描写上的差异,强调了风景描写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政治象征方面的作用。材料二则通过西戎的小说片段,具体展示了“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中风景描写的现实功用和政治象征意义。整体分析深入,理论与实例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基本上没有自然景观描写”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③段“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大都没有丰富的风景书写,即使有所描写,其内涵特征和表现方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知,“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不是基本上没有自然景观描写,只是描写不多。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风景描写应该是与生活实际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④段“‘十七年’乡土小说所描述的自然风景,多与生活实际功用联系在一起,侧重展现它与乡村劳作、收获果实之间的关系,凸显现实功用特征”可知,这种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并非所有“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同时,文中并未提及这是“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家们的共同看法,而是描述了这一时期乡土小说风景描写的特点。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D.“凸显出了他内心对没能说服对方的遗憾”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④处宋老大说:“要不是还有别的事,今天就非把你这思想说服说服不行!”这里更多地体现出宋老大对于王发祥思想问题的关注和想要纠正的意愿。此处宋老大主要情感倾向是对王发祥思想状态的担忧和想要进行教育引导的决心。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风景描写特征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③段“这一时期乡土小说大都没有丰富的风景书写,即使有所描写,其内涵特征和表现方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知,西戎在小说《宋老大进城》中对风景的处理较少且简单化,没有过多的细致描摹,如开头部分对庄稼的简略描写,仅仅提到“大路两旁的秋庄稼,长得真叫宋老大心里喜欢”,体现了这一时期乡土小说风景描写简单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第⑤段“‘十七年’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时代政治的影响,具有政治的象征意义”可知,《宋老大进城》中第二节的风景描写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如宋老大对丰收庄稼的描述,实际上是在歌颂农业合作社的成果,体现了农业合作社制度下农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集体劳动的肯定,具有浓厚的政治象征意义。【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正面描写:根据材料二中宋老大进城卖粮的情节,如“大路两旁的秋庄稼,长得真叫宋老大心里喜欢”,“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丰收,就要在宋老大他们的社里出现了”,以及验收员称赞宋老大卖的麦子“今天收这么多麦子,你这可算头份货啦!”等描写,正面展现了农业合作社庄稼丰收的情况和农业合作社粮食产量、品质的提升,以此来表现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正确选择。②衬托:根据材料二中其他农民以及验收员对农业合作社粮食产量、品质提升的反应,如验收员说“你看看人家农业社这麦子!”以及周围人们对宋老大带来的优质麦子的赞叹,可以看出农业合作社的粮食得到了认可,从而衬托出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正确性。③对比:根据材料二中宋老大和王发祥的对比,如宋老大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而王发祥坚持单干,最终导致王发祥的麦子品质不如合作社的麦子,从而通过对比突出了参加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和正确性。二、古代诗文阅读(6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力政争强。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视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节选自《汉书·游侠传》)材料二: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盂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盂、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皆以取A重诸侯B显名C天下D扼腕E而游F谈者G以四豪为称首。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使……跟从,与《鸿门宴》“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用法相同。B.藉,凭借,与《捕蛇者说》“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中的“藉”意义相同。C.恣,放纵,与《上枢密韩太尉书》“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中的“恣”意义不同。D.周,勾结,与《原毁》中“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中的“周”意义不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国相虞卿不惜离开自己的国家和君主,以解救自己的好友魏齐于危难之中。B.信陵君窃取兵符,追杀大将,专师出征,以解赵国平原君被秦兵围困之急。C.秦朝以前,平民游侠,因为儒家和墨家都不记载,大都被埋没而不见于史籍。D.司马迁为世俗感到悲哀,他认为朱家等人与暴豪之徒是同类,应一同加以耻笑。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明王在上,视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2)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10.材料二中,司马迁对不同时期的游侠有哪些不同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答案】6.BDG7.B8.D9.(1)如果没有圣明的君王在上,把世间的善恶指示出来,用礼法来统一老百姓的行为,人民又从何知道哪些是被禁止的而自我纠正呢!(2)至于闾巷中的侠客,修养行为,砥砺名节,名声遍及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是很难的。10.①对战国四公子等这样的游侠,司马迁认为他们只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②对乡间的平民游侠,司马迁遗憾不被典籍记载;③对汉朝郭解等人这样的游侠,司马迁认为他们虽然时常触犯法律,但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解析】【导语】文章选自《汉书·游侠传》和《史记·游侠列传》,分别由班固和司马迁所作,探讨了战国至汉代游侠的兴衰及其社会影响。班固批评游侠背离君主、破坏礼法,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司马迁则对游侠持较为中立的态度,认为他们虽有违法行为,但也有私义廉洁的一面,值得称道。两者共同反映了游侠在历史上的复杂角色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都因此受到诸侯的敬重,在天下名声显赫。那些握腕而游谈的侠义之士,都以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这“四豪”为领袖。“皆以取重诸侯”,“皆”副词,修饰谓语“取”,“取重”是动宾结构,“诸侯”前省略了介词“于”,属于后置状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故应在B处断开。“显名天下”,“显名”为动词,“天下”前省略了介词“与”,为名词作状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故应在D处断开。“扼腕而游谈者”,“扼腕而游谈”为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者”,句意联系紧密,此为句子主语,可单独成句,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因此代国丞相陈豨出行时随从车辆达千辆。/刘邦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B.错误。词义不同。介词,凭借。句意:凭借封地的财富和卿相的地位。动词,垫着、覆盖。句意: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死人互相压着。C.正确。词义不同。动词,放纵。句意: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求自己痛快。副词,尽情。句意:尽情观赏终南山、嵩山、华山的巍峨。D.正确。词义不同。动词,勾结。句意: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豪强互相勾结。形容词,周密、全面。句意:古代的君子,对自己的要求既严格又全面。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他认为朱家等人与暴豪之徒是同类,应一同加以耻笑”错误。根据材料二“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可知,司马迁为世俗不能理解朱家、郭解等人的真意,将他们与暴豪之徒视为同类并一起嘲笑而感到悲哀。而并不是认为朱家等人与暴豪之徒是同类,应一同加以耻笑。故选D。【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曷由”,应为“由曷”,从哪里;“反正”,自我纠正;“视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以好恶视之”“以礼法齐之”。(2)“至如”,至于;“施”,遍布,传播;“是”,这;“是为难耳”,表判断。【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近世延陵、盂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可知,对于战国四公子等这样的游侠,司马迁认为他们只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和资源,招揽贤士,名声显赫于诸侯之间。根据材料二“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可知,对于秦朝以前的乡间平民游侠,司马迁遗憾他们不被典籍记载,认为这些游侠虽然身份低微,但是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却应该得到后人的铭记和传承。根据材料二“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盂、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可知,对于汉朝郭解等人这样的游侠,司马迁认为他们虽然时常触犯法律,但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如私义廉洁、退让等,他们虽然行为上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规范有所冲突,但其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仍然值得肯定。参考译文:材料一:随着周王室的衰微,礼乐征伐的制定开始由诸侯各自做出。齐桓公和晋文公以后,卿大夫专权,朝中重臣发号施令。局势演变到了战国,则开始了诸侯之间的合纵连横,他们背弃了礼义,以声威和武力相抗争。由此列国间的一些公子们,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凭借王公贵族的权威,竞相成为游侠,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没有不恭敬和归顺他们的。而赵国相虞卿不惜离开国家和君主,以解救自己的好友魏齐于危难之中;信陵君魏无忌窃取兵符,假传君命,追杀大将,专师出征,以解赵国平原君被秦兵围困之急。他们都因为以诸侯间的关系为重而名扬天下。那些握腕而游谈的侠义之士,都以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这“四豪”为领袖。于是背叛朝廷、私结死党的协议成为现实,严守公职、尊奉君主的风气开始衰退。等到汉朝兴起,禁令法规十分宽松,因此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改变。所以代国相陈豨有随从的车千乘,而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都招收宾客上千人。外戚大臣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蚣的属下在京城里游逛生事,平民身份的游侠剧孟、郭解之流流窜于里巷,横行于州县,势力压过了公侯。许多平民百姓把他们的声名和事迹做为一种荣耀,向往而又仰慕他们。而他们虽然陷于刑法的罚处,也不惜杀身成名,就像季路、仇牧一样,死而无悔。所以曾子说:“身居高位的人不依规矩行事,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没有圣明的君王在上,指示出世间的善恶,制定出国家的礼法,人民又从何知道禁例而自我纠正呢!材料二:古代平民中的侠客,没有能听说过。近代的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些人,都因为是国君的亲属,凭借着有封地和卿相之位的富有,招揽天下贤士,在诸侯中显扬名声,这不能说他们不是贤才。这就如同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快,是风势激荡所致。至于闾巷中的侠客,修养行为,砥砺名节,名声遍及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是很难的。然而,儒家、墨家都对他们排斥摈弃不加记载。秦朝以前,平民游侠,被埋没而不见于史籍,我非常遗憾。根据我所听到的,汉朝兴起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尽管时常触犯当朝的法律,然而他们个人的行为符合道义,廉洁谦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名声不会虚假的树立,读书人不会虚假的附和。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豪强互相勾结,用钱财役使穷人,依仗豪强暴力欺凌势孤力弱的人,随心所欲,来满足自己,这也是游侠们认为可耻的。我哀伤世俗之人不明白其中的真意,却错误地把朱家、郭解等人与豪强横暴之徒混视为同类而一同加以耻笑。(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壬戌,霖雨甚,屯营于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此县西北抗汾水,东拒霍太山,守险之冲,是为襟带。西京留守代王遣骁将兽牙狼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拒守。又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辽东兵及骁果等数万余人据河东,与老生相影响。乃命临汾以东诸郡,所在军民城守,并随便受老生、屈突通等征发。帝闻而笑曰:“亿兆离心,此何为也。老生乳臭,未知师老之谋;屈突胆薄,常无曲突之虑。自防轻敌,二子有之。阃外相时,俱非其事。且屈突尝破玄感,时人谓其能兵;老生数胜群盗,自许堪当勍敌。无识之徒,因相谄附。谓其必能制我,不遣援兵。我若缓以持之,必彼以吾为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吾无忧也。”于是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间遣羸兵往太原,更运一月粮,以待开霁。(节选自《大唐创业起居注》)材料二:秋七月壬子,高祖率兵西图关中,以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发自太原,有兵三万。丙辰,师次灵石县,营于贾胡堡。隋武牙狼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节选自《旧唐书·高祖本纪》)材料三:代王侑遣虎牙郎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骁果数万屯河东以拒渊。会积雨,渊不得进,遣府佐沈叔安等将羸兵还太原,更运一月粮。乙丑,张纶克离石,杀太守杨子崇。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刘文静未返,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节选自《资治通鉴》)1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会霖雨A积B旬C馈运D不给E高祖F命旋师G太宗切谏H乃止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距离,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中“去”意义相同。B.许,赞许,与《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许”意义相同。C.附,依附,与《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中的“附”意义相同。D.霁,雨后转晴,与《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的“霁”意义相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丙辰,师次灵石县,营于贾胡堡。隋武牙狼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2)会积雨,渊不得进,遣府佐沈叔安等将羸兵还太原,更运一月粮。14.李渊对攻打霍邑的态度,在三则材料的记载中分别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答案】11.CEG12.B13.(1)丙辰日,军队驻扎灵石县,在贾胡堡建营垒。隋朝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以抗拒义军。(2)正逢连续大雨,李渊无法进军,他派遣府佐沈叔安等人率领老弱病兵返回太原,再运一个月的粮食来。14.①《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则记载李渊对于宋老生、屈突通的实力颇为不屑,对打下霍邑这一仗很有信心,并因此而调兵运粮,等待作战时机的到来;②《旧唐书》称其主张撤退,即使遇到天气不好这样小问题的阻挠亦不思进取;③《资治通鉴》记载其因为突厥和刘武周可能趁机攻打晋阳的传言而非常不安。【解析】【导语】这三篇文言文分别出自《大唐创业起居注》、《旧唐书·高祖本纪》和《资治通鉴》,共同记录了李渊攻打霍邑的历史事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史书对同一事件的记载有细微差异,反映了作者的立场和史料来源的不同。《大唐创业起居注》侧重李渊的战略思考和自信,《旧唐书》则简明扼要地记录了事件经过,《资治通鉴》更注重细节和背景,展现了李渊在困境中的决策过程。【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恰值连续十天久雨不止,运输的粮食不能供给,高祖命令回军,太宗直言极谏高祖才停止回军。“霖雨”作主语,“积旬”作谓语,故应在C处断开;“馈运”作主语,“不给”作谓语,故应在E处断开;“高祖”作主语,“命”作谓语,“旋师”作宾语,故应在G处断开。故应在CEG处断开。【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距离霍邑五十余里。/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B.错误。赞许/期望。句意:赞许自己可以成为强大的敌人。/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C.正确。句意:毫无见识之人,于是争相谄媚依附。/我自愿依托魏国跟魏国联姻结亲的原因。D.正确。句意:等待雨过天晴。/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次”,驻扎;“营”,建营垒;“拒”,抗拒。(2)“会”,恰逢;“将”,率领;“羸”,瘦弱;“更”,再。【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帝闻而笑曰:‘老生乳臭,未知师老之谋;屈突胆薄,常无曲突之虑。自防轻敌,二子有之。……我若缓以持之,必彼以吾为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吾无忧也。”于是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间遣羸兵往太原,更运一月粮,以待开霁’”概括:《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则记载李渊对于宋老生、屈突通的实力颇为不屑,对打下霍邑这一仗很有信心,并因此而调兵运粮,等待作战时机的到来。(2)根据“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概括:《旧唐书》称其主张撤退,即使遇到天气不好这样小问题的阻挠亦不思进取。(3)根据“刘文静未返,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概括:《资治通鉴》记载其因为突厥和刘武周可能趁机攻打晋阳的传言而非常不安。参考译文:材料一:壬戌,雨下得很厉害,驻扎在贾胡堡。距离霍邑五十余里。此县西北濒临汾水,东面是霍太山,位于艰险要害之处,连成襟带。西京留守代王派遣骁将兽牙狼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二万据守。又派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率领辽东兵及骁果等数万余人占据河东,与老生相互配合。于是命令临汾以东诸郡,所在军民据城死守,并任意受老生、屈突通等随意征发。帝听说后笑着说:“百姓离心,这是为什么?老生乳臭,不知道师老之谋划;屈突通胆小,常没有曲突之忧虑。防备自己轻视敌人,两个人已经有这个意识。在外统领、把握时机,都不是他们擅长之事。并且屈突通曾经打败玄感,当时人都认为他会打仗;老生多次击败群盗,赞许自己可以成为强大的敌人。毫无见识之人,于是争相谄媚依附。认为他们一定能打败我,无需派遣援军。我如果慢慢地与他对峙,他们一定会认为我胆怯。出其不意,不超过一两个月,一起抓住他们。我没有忧虑了。”在这种情况下,秋雨没有停息,道路泥泞。李渊于是下令让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暗中派弱兵去太原,再运一月的粮草,等待雨过天晴。材料二:秋七月四日,高祖率兵向西去谋取关中,以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七月五日,军队从太原出发,有兵三万。七月八日,军队驻扎灵石县,在贾胡堡建营垒。隋朝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以抗拒义军。恰值连续十天久雨不止,运输的粮食不能供给,高祖命令回军,太宗直言极谏高祖才停止回军。材料三:代王杨侑派遣虎牙郎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人在霍邑驻防。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驻军河东以抵御李渊。正逢连续大雨,李渊无法进军,他派遣府佐沈叔安等人率领老弱病兵返回太原,再运一个月的粮食来。乙丑(十七日),张纶攻克了离石郡,杀太守杨子崇。雨下了很长时间还不止,李渊的军队缺粮,刘文静也还没有回来,有人传言突厥人与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李渊召集将领僚佐们商议向北返回。(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①刘禹锡吟君叹逝双绝句②,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备注〗①微之:即元稹,卒官武昌军节度使。敦诗:即崔群,官终吏部尚书。晦叔:即崔玄亮,官终虢州刺史。②双绝句:指白居易的《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其一云:“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其二云:“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袖,泉下故人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吟诵起白居易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难掩心中悲伤地写成这首短歌。B.诗人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却越来越多。C.诗人安慰自己人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憾事,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D.诗人虽哀叹友人去世,但不乏宽慰之语,表现了其作为诗豪的开通豁达。16.本诗颈联富有哲理,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5.C16.①颈联运用两个形象深刻的比喻,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说明:芳林的永葆芳新,是由于新叶不断地催落陈叶;②流水的长流不腐,是由于前波不停地避让后波;③自然界总是在这种永不止息的新陈代谢中保持生机,延续不断,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变的,人类也是如此。【解析】【导语】刘禹锡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通过吟诵白居易的哀悼诗,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直抒胸臆,感叹故人凋零,祭文增多。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以自然景象喻人生更替,富有哲理。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有对友人离世的哀伤,也有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诗人安慰自己”错,应为诗人劝慰友人之语。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颈联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赏析。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意为:芳林中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告诉我们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在前面的流水退让给后起的波浪。这里的“陈叶”“前波”可指旧事物,也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新叶”“后波”可指新事物,亦可指晚辈。颈联运用两个比喻,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说明芳林的永葆芳新,是由于新叶不断地催落陈叶;流水的长流不腐,是由于前波不停地避让后波。“新叶催陈叶”“前波让后波”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自然界总是在这种永不止息的“催陈叶”“让后波”的新陈代谢中保持生机,来使“新叶”“后波”延续不断。当然,人类也是如此。体现了诗人对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寒草烟光阔(宋)寇准寒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潮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进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描写了早春时节烟草犹寒,河水声呜咽,以愁心观景。B.“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以折柳送人来写自己的黯然伤神。C.下阕三四句写面对眼前的离别,百感交集,感慨别时容易见时难。D.下阕五六句用《阳关三叠》曲子为朋友送行,提醒朋友不要喝醉。18.本词虽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却又写出了自己的新意。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7.D18.①“春潮雨霁轻尘歇”化用了“渭城朝雨浥轻尘”诗意;②“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化用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③“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写出了新意,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异曲同工。【解析】【导语】寇准的《踏莎行·寒草烟光阔》通过描绘早春时节的景色和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和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上阕写景抒情,渲染离别的愁绪;下阕劝酒送别,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全词情景交融,情感真挚。【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提醒朋友不要喝醉”错误。下阕五六句“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意思是姑且不要推辞沉醉,来听这《阳关三叠》的曲子。这里并不是提醒朋友不要喝醉,而是用《阳关三叠》曲子做劝酒之辞,让朋友一定要喝尽兴。故选D。【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语言的能力。“春潮雨霁轻尘歇”与“渭城朝雨浥轻尘”都描写了雨后的场景,王维诗中以朝雨湿润轻尘,营造出清新的氛围,为送别做铺垫;本词中“春潮雨霁轻尘歇”也描绘了雨后清新的景象,为后文的送别渲染了氛围。“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在送别之际以酒和音乐表达离情别绪。王维诗中劝友人再饮一杯酒,因为友人西出阳关后就再无故人;本词中劝友人不要推辞沉醉,来听《阳关三叠》,同样是借酒和音乐抒发离别之痛。“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确实写出了新意。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希望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本词中的这句则是在送别友人时,想到友人千里迢迢来到此地,如今又要分别,唯有明月可共,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又有一种对离别的无奈和感慨。与王维诗中的送别之情相比,更添了一份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深刻感悟。(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荷花,别称芙蓉,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品德。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自己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兰花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也是一类有益人体健康的食物。(1),但这种方法会引起大量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因此并不被营养学家们看好。然而,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水煮的方式不仅引发维生素的流失,(2)。研究发现,水煮的烹饪方式会影响人体对西兰花中一类叫做“芥子油戒”的化合物的吸收。该化合物能够降低患肺癌与直肠癌的风险。另外,该课题的首席研究员认为过度的烹饪,例如水煮,会严重地降低西兰花中这一蛋白质的酶活性。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挽救这一错误烹饪带来的后果的办法:(3)。①西兰花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②1999年哈佛医学院实际上编写的《家庭健康指导手册》曾建议保留煮过西兰花的水用于熬汤、调味、炖肉等等。③然而,煮过西兰花的水并不容易保存,寄生虫是一个很大的问题。④实践表明水中容易滋生腐败发生的细菌与寄生虫。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二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②“实际上”放到本句句首;④在“腐败”前加上“导致”。21.①常见的烹饪西兰花的方法是水煮②还会影响化合物的吸收③适当利用煮过西兰花的水【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②语序不当,“实际上”作为副词,应该放在句首,以强调哈佛医学院编写的手册确实提出了建议,故应将“实际上”调至句首。④成分残缺,“导致”是表示原因和结果关系动词,应该放在“腐败”前,以表明细菌和寄生虫的存在是导致食物腐败的原因。即在“腐败”前加上“导致”。这样修改后,句子表达更加准确,逻辑也更加严密。【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根据后文“但这种方法会引起大量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因此并不被营养学家们看好”可知,此处应填入一种烹饪西兰花的常见方法,这种烹饪方法会导致水溶性维生素流失,并且下段还有“水煮的方式”,因此,可填入“常见的烹饪西兰花的方法是水煮”。(2)根据前文“水煮方式不仅引发维生素的流失”以及后文“研究发现,水煮的烹饪方式会影响人体对西兰花中一类叫做‘芥子油戒’的化合物的吸收”可知,此处应填入水煮烹饪方式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即影响化合物的吸收,关联词应用“还”,因此,可填入“还会影响化合物的吸收”。(3)根据后文“实际上,1999年哈佛医学院编写的《家庭健康指导手册》曾建议保留煮过西兰花的水用于熬汤、调味、炖肉等等”可知,此处能够挽救水煮西兰花带来的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西兰花水”,因此,可填入“适当利用煮过西兰花的水”。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深入,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代替人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人类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自主思考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人类是否应放弃自主思考的问题。首先,它指出了人工智能在解决问题上的显著能力,这反映出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深度渗透和影响。随后,材料提出核心疑问:在人工智能能够承担部分思考功能的情况下,人类是否还应坚持自主思考。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人工智能”代表了现代科技的高峰,具有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代替人类思考”暗示了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些情境下承担决策和思考的角色,引发关于人类自主性的讨论;“自主思考”强调了人类作为个体或群体进行独立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是人类智慧和自由意志的体现。本次作文材料的核心在于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主体性、思考价值的深入思考。行文思路上,文章开篇可概览人工智能前沿,凸显其数据处理与问题解决的高效能力,奠定科技背景,引入核心议题。在论述过程汇总,可采用对比分析,彰显AI在精确运算与模式识别上的优越,同时指出其情感理解、伦理判断的短板,强调人类自主思考的不可替代性。以医疗伦理、艺术创新为例,展示人类与AI面对复杂问题时思考路径的差异,佐以专家观点增强论据可信度。进一步提出“智慧共生”概念,论证人机协作的必要性,提倡在尊重人类独立思考前提下,利用AI辅助提升效率与创新。建议融合STEM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新一代复合型人才。文章结尾部分,归纳总结自主思考对社会进步的基石作用,呼吁在AI时代珍视人类智慧的独特价值,共建人机和谐共存的未来。立意:1.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智慧共生。2.人机协同,共创未来。3.人工智能时代,更需独立思考。江苏省如皋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在乡土小说创作中,风景描写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原因是,自然风景本就是乡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广袤的中国乡土天然赋予了乡土小说以独特的美感。依靠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不同乡土小说家笔下出现了细腻、简洁、冲淡、抒情等多种风格的风景描写,使之成为乡土小说审美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鲁迅《故乡》、废名《竹林的故事》、沈从文《边城》、孙犁《铁木前传》以及贾平凹《浮躁》等都是如此。另一个原因是,风景构成了乡土小说“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作家在描写风景时能充分融入自我主体精神,传达出强调思想独立和个性自由的现代精神。“五四”新文学特别倡导风景描写,并将之与作家的思想观念、价值立场相关联。茅盾就将其提升到文学观念是否现代的高度,认为“中国一般人看小说的目的,一向是在看点‘情节’,到现在还是如此;‘情调’和‘风格’,一向被群众忽视”,不改变这种情况,“中国一般读者赏鉴小说的程度,终难提高”。类似的,鲁迅《故乡》《祝福》等作品始终以知识分子的眼睛观察乡村风景,借对乡村自然的描写和抒怀,表达对乡村文化的批判以及对自我的强烈反思。废名和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则通过风景描写表达出对乡村自然美和自然人性的礼赞,其中潜藏着作家对生命和自然的态度。②因此,当代文学史家在谈及乡土小说时,都将风景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陈继会指出:“乡土小说中的风俗画、风景画,天然地就具备更多的文化意蕴。”丁帆也明确表示,“乡土小说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工业文明参照下的风俗画描写,与‘地方色彩’”,并将风景美作为乡土小说的审美特征:“风景画,是进入乡土小说叙事空间的风景,它在被撷取被描绘中融入了创作主体烙着地域文化印痕的主观情愫,从而构成乡土小说的文体形相(象),凸现为乡土小说所特有的审美特征。”③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整体上崇尚风景美,但“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却是显著的例外。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大都没有丰富的风景书写,即使有所描写,其内涵特征和表现方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很多“十七年”乡土小说中基本上没有风景描写。准确地说,这些作品虽然也描写了某些乡村的自然景观,但其中没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更缺少人物对自然的抒情,只是将自然风景作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与社会环境并置。④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功能通常是增加美感、投射人物的情感世界和表达某种思想内涵。但“十七年”乡土小说所描述的自然风景,多与生活实际功用联系在一起,侧重展现它与乡村劳作、收获果实之间的关系,凸显现实功用特征。赵树理、西戎等作家简洁的景物描写是如此,其他作家也基本没有例外。孙犁是“十七年”时期描写风景最突出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笔下的风景描写优美、丰富,总体上呈现出与现实生活关联在一起的特点。如他自己所言:“不应该把所谓‘美’的东西,从现实生活的长卷里割裂出来。即使是‘风景画’吧,‘抒情诗’吧,也应该是和现实生活,现实斗争,作者的思想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⑤“十七年”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时代政治的影响,具有政治的象征意义。蔡翔认为“十七年”时期很多作品的风景描写呈现了社会主义的劳动价值观,蕴含着人与土地的崭新感情,是一种积极意义的对风景的“重写”。⑥还有一些作品通过自然风景的象征意义与时代精神相映照。如王汶石《风雪之夜》就用了大量笔墨渲染暴风雪的肆虐,以大自然的严酷隐喻人物遭遇的重重困难,衬托出他们的奉献精神。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进山砍竹子的场景,也通过渲染自然环境的艰难,突出主人公坚强的革命意志。⑦风景描写的政治性还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出来,即通过人物对待风景的态度表达其政治立场。比如陆地《美丽的南方》就写到两个人物对同一“风景”的不同评价。作为知识分子的钱江冷发出的是对“美”的抒情:“只是有一样,别处是不容易见到的,就是外边的风景挺美:地面上冒起那么多挺拔秀丽的石山,冬天的河岸还是一条绿带似的,特别是这片橄榄林,比意大利达·芬奇的故乡——佛罗伦萨的橄榄林还美。”但农村干部傅全昭却看到了另一番景像:“这地方,虽说是严冬,却不见冷,只要一出太阳,气候还是挺暖和。现在,湖水似的天空轻轻地飘着白云,小溪活泼地湍流;雀鸟尽情地歌唱、飞翔;田里是一片嫩绿的菜蔬;留着做年节供果的金黄色的柚子,点缀着葱绿的树。”两人所见之物相同,但视野、思路却完全不同。作家通过风景描写在表达明显褒贬态度的同时,也赋予了风景以丰富的政治特征。(节选自贺仲明《文学风景中的权力与传统——以“十七年”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为中心》)材料二:宋老大进城(节选)西戎大清早,赶车的宋老大,把骡子牵出来,把铁轮车套好,为农业社进城办事去了。车子出了村,上了大路。大路两旁的秋庄稼,长得真叫宋老大心里喜欢。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丰收,就要在宋老大他们的社里出现了,宋老大心里笑着,两只眼不住地四处看着。这时,每块庄稼地里,都是成群结伙的人在干活,只有单干户王发祥的棉花地里,发祥老婆领着两个露屁股孩子,在打整棉苗。宋老大“噼啪”响了一鞭,大声喊道:“喂,老婆儿,怎么你一个人单干哩?老汉干啥去了?”发祥老婆直起腰来,见是宋老大,回道:“背了二斗麦子,进城粜去了!”“为啥不早说话,”宋老大笑着说,“①有一石也能给你捎进城里!怕我贪了污哇?”发祥老婆叹口气,说:“那人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人家说:既不入社,就不沾社的光!”“这怎么是沾光,这叫互助嘛!”说完宋老大笑了笑,没有说什么,随手抖了抖缰绳,鞭子又清又脆地在骡子头上响了两声,铁轮车拖着一溜尘烟,隆隆冬冬地向城里去了。大车进了城。因为逢集,今天的人比往日多,街道两旁,早已撑满了布棚,摆满了瓜果摊子。宋老大拢着牲口,响着鞭子,不住地吆喊,好像钻高粱地似的,费了好大劲,大车才从拥挤的人群里,滚到了供销社的门口。此刻,供销社还没有开门,来买东西的农民,都挤在门口嚷叫着,抱怨着。宋老大解完了捆绳,从车上跳下来,从人堆里挤过去,嘴里嚷着:“真官僚哇!怎么这时辰还不开门!”上前照着门扇,“空冬空冬”踢了几脚,大声喊道:“开门!”“谁?”里面有个声音传出来。宋老大把嘴对住门缝,大声说:“五星农、业、社,快开门!”②他把“农业社”三个字,说得格外有力,然后回过头来,用夸耀的眼色看看周围的人们,仿佛要给大家这样一种感觉:农业社这块牌子,走遍天下也是挺硬!不多一会,柜上的门打开了,人们吵嚷着拥了进去。从四乡来的买东西的卖粮的农民,越来越多了,等着过磅的行列,越排越长,宋老大本来是排在最后,不多一会,他后面又排了一长条。他向后看看,有的担着,有的背着,谁都没有他们农业社这么大气派。“你是哪村的?”一位年轻人问。“哪村的?”宋老大故意不马上回答,反问道,“看不出来吗?谁能打这么多的麦子?”他见年轻人笑着,摸着脑袋,好像是猜不出这个谜来,才认真回道:“张家庄五星农业社!”人们一听说农业社的,都好像看见了早就盼望着的东西,后面的人,都拥上前来,围在宋老大身边,七嘴八舌地询问社里的情形。有的问今年共打了多少麦子,有的问社里有多少户数,还有个老汉,居然提出个叫宋老大发笑的问题,他问:入了社,是不是要在一块吃大锅饭。宋老大本来爱说,经大家这么一问,立时精神全来了,他把烟袋往裤腰带上一插,站在麦口袋上,像个演说家似的,指手画脚地开了讲。宋老大讲完了社里今年麦子丰收,大家要求看看麦子,究竟长得好不好。他打开一条口袋,伸手进去抓了一把麦子出来,摊在手里,转着身子,好让围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清楚楚地看一看。滚圆的麦粒,在宋老大的手心里滚动着。听见大家连声啧啧地叫好,宋老大心上,真比六月天吃冰都舒服。麦子过了磅,验收员拍着宋老大的肩膀,把大拇指竖起来说:“老汉,今天收这么多麦子,你这可算头份货啦!”③宋老大没有马上表示什么,习惯地又去用手摸着小胡子,用眼睛扫视着周围的人,好似说:“怎么样,我给你们讲的不是吹牛吧!”宋老大在柜上算了账,忽然听见磅秤那面,有人大声吵嚷着。只听见验收员大声地说:“老乡,你这麦子,打二等是最公道的价格,你看看人家农业社这麦子!”农业社三个字,又把宋老大的心抓住了,他想看看是怎么回子事,走到磅秤跟前,见有个老汉,弯腰从磅秤上提下一个口袋来,连连摇头说:“这个价,我不粜!”“老乡,不怕不识货,单怕货比货,”验收员耐心地解释着,把手里捏着的一撮麦子,摊在那人面前,“你细细看看,人家社里这是啥麦子?你的要打头等,人家的该打几等?”宋老大直往里面挤,很想叫那个卖粮的人看一看,他就是卖好麦子的那个农业社的。好容易挤进去一看,叹了一声说:“呵!原来是发祥哥呀!这有啥可争的,公家说多少,就卖多少,咱公家买麦子,等级、价格,订得公公道道,绝不会像商人坑人。你这麦子打二等,依我说就打足了,你先算算这账,我们社里,每亩麦子,光底肥上了多少?药剂拌种,两次追肥,地都是耕三遍耙两遍,种子,都是年时在地里选好的纯一色‘和尚头’,一颗杂子也没有,说个黄,连一穗青的也没有了。老哥,你的麦子下过多少本钱?”“我不粜行吧?”王发祥气恼了。“买卖不成东西在,”宋老大并不生气,“如今咱们供销社,又不是粮贩子,说实在话,不挣咱的钱!”他给王发祥解释着,其实王发祥不肯听他这些道理,他也清楚,不过该说的,还是得说,王发祥不听,也该叫旁边看热闹的人听听,看看入了农业社的人的思想,到底是和单干户不一样。王发祥呢,不管宋老大说不说,背起粮口袋来,吭哧吭哧地走了。宋老大一边走一边继续朝王发祥的背影说:“④要不是还有别的事,今天就非把你这思想说服说服不行!”一九五五年九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小说家们通过对自然风景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成为乡土小说审美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现代作家以自我主体精神充分融入风景描写中,将乡土小说中蕴藏的现代精神呈现于读者面前。C.“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基本上没有自然景观描写,即使有所涉及,但也以时代性为鲜明特征。D.“十七年”时期的一些乡土小说家们渲染自然风景的象征意义,以此来映照人物的时代精神。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家们在创作中不重视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也很少对自然抒情。B.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整体上追求风景带来的增加美感、投射情感世界和表达思想内涵的作用。C.在“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家们看来,风景描写应该是与生活实际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D.“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家们不同程度的受到时代的影响,赋予风景描写以政治象征意义。3.下列选项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宋老大对发祥老婆的话体现了他热心、愿意帮助别人的性格。B.②处宋老大大声说话及夸耀的神情都彰显出他参加合作社的自豪。C.③处宋老大的举止反映出他内心对农业合作社粮食品质优质的得意。D.④处宋老大对王发祥的话凸显出了他内心对没能说服对方的遗憾。4.西戎在小说中对风景的处理体现了“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风景描写的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加以分析。5.小说使用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在时代中的正确选择。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答案】1.C2.C3.D4.①较少风景描写且简单化,没有对风景的细致描摹;②小说第二节的风景描写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表现了参加农业合作社后庄稼丰收的情形,歌颂了农业合作社。5.①正面描写:小说正面描写了农业合作社庄稼丰收的情况、农业合作社粮食产量、品质的提升,以此来表现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正确;②衬托:小说通过描写其他农民以及验收员对农业合作社粮食产量、品质提升的反映,来彰显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正确;③对比:小说通过宋老大和王发祥的对比,来表明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正确。【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中风景描写的探讨,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风景描写的审美特征和功能变化。材料一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现代乡土小说和“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在风景描写上的差异,强调了风景描写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政治象征方面的作用。材料二则通过西戎的小说片段,具体展示了“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中风景描写的现实功用和政治象征意义。整体分析深入,理论与实例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基本上没有自然景观描写”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③段“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大都没有丰富的风景书写,即使有所描写,其内涵特征和表现方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知,“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不是基本上没有自然景观描写,只是描写不多。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风景描写应该是与生活实际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④段“‘十七年’乡土小说所描述的自然风景,多与生活实际功用联系在一起,侧重展现它与乡村劳作、收获果实之间的关系,凸显现实功用特征”可知,这种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并非所有“十七年”时期的乡土小说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同时,文中并未提及这是“十七年”时期乡土小说家们的共同看法,而是描述了这一时期乡土小说风景描写的特点。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D.“凸显出了他内心对没能说服对方的遗憾”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④处宋老大说:“要不是还有别的事,今天就非把你这思想说服说服不行!”这里更多地体现出宋老大对于王发祥思想问题的关注和想要纠正的意愿。此处宋老大主要情感倾向是对王发祥思想状态的担忧和想要进行教育引导的决心。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风景描写特征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③段“这一时期乡土小说大都没有丰富的风景书写,即使有所描写,其内涵特征和表现方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知,西戎在小说《宋老大进城》中对风景的处理较少且简单化,没有过多的细致描摹,如开头部分对庄稼的简略描写,仅仅提到“大路两旁的秋庄稼,长得真叫宋老大心里喜欢”,体现了这一时期乡土小说风景描写简单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第⑤段“‘十七年’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时代政治的影响,具有政治的象征意义”可知,《宋老大进城》中第二节的风景描写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如宋老大对丰收庄稼的描述,实际上是在歌颂农业合作社的成果,体现了农业合作社制度下农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集体劳动的肯定,具有浓厚的政治象征意义。【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正面描写:根据材料二中宋老大进城卖粮的情节,如“大路两旁的秋庄稼,长得真叫宋老大心里喜欢”,“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丰收,就要在宋老大他们的社里出现了”,以及验收员称赞宋老大卖的麦子“今天收这么多麦子,你这可算头份货啦!”等描写,正面展现了农业合作社庄稼丰收的情况和农业合作社粮食产量、品质的提升,以此来表现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正确选择。②衬托:根据材料二中其他农民以及验收员对农业合作社粮食产量、品质提升的反应,如验收员说“你看看人家农业社这麦子!”以及周围人们对宋老大带来的优质麦子的赞叹,可以看出农业合作社的粮食得到了认可,从而衬托出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正确性。③对比:根据材料二中宋老大和王发祥的对比,如宋老大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而王发祥坚持单干,最终导致王发祥的麦子品质不如合作社的麦子,从而通过对比突出了参加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和正确性。二、古代诗文阅读(6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力政争强。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视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节选自《汉书·游侠传》)材料二: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盂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盂、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皆以取A重诸侯B显名C天下D扼腕E而游F谈者G以四豪为称首。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使……跟从,与《鸿门宴》“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用法相同。B.藉,凭借,与《捕蛇者说》“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中的“藉”意义相同。C.恣,放纵,与《上枢密韩太尉书》“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中的“恣”意义不同。D.周,勾结,与《原毁》中“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中的“周”意义不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国相虞卿不惜离开自己的国家和君主,以解救自己的好友魏齐于危难之中。B.信陵君窃取兵符,追杀大将,专师出征,以解赵国平原君被秦兵围困之急。C.秦朝以前,平民游侠,因为儒家和墨家都不记载,大都被埋没而不见于史籍。D.司马迁为世俗感到悲哀,他认为朱家等人与暴豪之徒是同类,应一同加以耻笑。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明王在上,视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2)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10.材料二中,司马迁对不同时期的游侠有哪些不同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答案】6.BDG7.B8.D9.(1)如果没有圣明的君王在上,把世间的善恶指示出来,用礼法来统一老百姓的行为,人民又从何知道哪些是被禁止的而自我纠正呢!(2)至于闾巷中的侠客,修养行为,砥砺名节,名声遍及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是很难的。10.①对战国四公子等这样的游侠,司马迁认为他们只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②对乡间的平民游侠,司马迁遗憾不被典籍记载;③对汉朝郭解等人这样的游侠,司马迁认为他们虽然时常触犯法律,但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解析】【导语】文章选自《汉书·游侠传》和《史记·游侠列传》,分别由班固和司马迁所作,探讨了战国至汉代游侠的兴衰及其社会影响。班固批评游侠背离君主、破坏礼法,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司马迁则对游侠持较为中立的态度,认为他们虽有违法行为,但也有私义廉洁的一面,值得称道。两者共同反映了游侠在历史上的复杂角色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都因此受到诸侯的敬重,在天下名声显赫。那些握腕而游谈的侠义之士,都以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这“四豪”为领袖。“皆以取重诸侯”,“皆”副词,修饰谓语“取”,“取重”是动宾结构,“诸侯”前省略了介词“于”,属于后置状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故应在B处断开。“显名天下”,“显名”为动词,“天下”前省略了介词“与”,为名词作状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故应在D处断开。“扼腕而游谈者”,“扼腕而游谈”为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者”,句意联系紧密,此为句子主语,可单独成句,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因此代国丞相陈豨出行时随从车辆达千辆。/刘邦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B.错误。词义不同。介词,凭借。句意:凭借封地的财富和卿相的地位。动词,垫着、覆盖。句意: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死人互相压着。C.正确。词义不同。动词,放纵。句意: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求自己痛快。副词,尽情。句意:尽情观赏终南山、嵩山、华山的巍峨。D.正确。词义不同。动词,勾结。句意: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豪强互相勾结。形容词,周密、全面。句意:古代的君子,对自己的要求既严格又全面。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他认为朱家等人与暴豪之徒是同类,应一同加以耻笑”错误。根据材料二“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可知,司马迁为世俗不能理解朱家、郭解等人的真意,将他们与暴豪之徒视为同类并一起嘲笑而感到悲哀。而并不是认为朱家等人与暴豪之徒是同类,应一同加以耻笑。故选D。【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曷由”,应为“由曷”,从哪里;“反正”,自我纠正;“视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以好恶视之”“以礼法齐之”。(2)“至如”,至于;“施”,遍布,传播;“是”,这;“是为难耳”,表判断。【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近世延陵、盂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