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种象、意、节奏融于一体,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并引起读者心理快感。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硌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杨天,愤景长肃杀。在“合格的读者”的脑海里,依次呈现的是郊外——贾谊墓——无人凭吊(荒草衰飒)——清明时节白杨却在风中摇曳——一种悲愤的情绪、一种肃杀的情景,人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贾谊墓前过去曾有过络绎不绝的凭吊者与连绵不断的香烟,而如今却冷落荒疏,就是踏青扫墓的时候,也那么冷冷清清,因而引发一种久远的惆怅。然而,在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系统”的读者那里,“青蝇”这个典故便使得中间断开了,缺少了这个中介环节,不仅大大降低了诗歌的整体可感性,造成了节奏失调,甚至连诗意都会误解。像那个清代最博学的注释家王琦,就把“青蝇”按照《诗·小雅·青蝇》的意思理解为“谗谮之人”,“青蝇久断绝”就变成了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愤”“肃杀”,于是王琦只好硬着头皮把它扭成“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因此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④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这些深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而只是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并不是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而是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休止符号。这短暂的休止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正如___________。⑤前者是节奏的打乱而后者是节奏的延绵,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读到这种用典的诗句时,他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典故像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儿。或者说诗中用典如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却使远山、蓝天、飞鸟都齐汇小院,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典故已不再包裹着生涩坚硬的外壳而呈露了它的内核,而它的原型及其使用史又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张力”。(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材料二: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诗的人在接触中国诗的时候,脑荧屏不是出现了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流动图像,如读者读“黑云翻墨未遮山”时,视境中会出现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的画面。B.《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材料一引用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表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喜用典。C.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常常造成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因而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虽喜欢用典,但中国古典诗论对于用典却多有讽刺贬斥。D.“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没有使用典故,语语都在眼前,能让读者的脑海中出现流动图像,更容易进入诗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是指这两句词中运用了谢灵运、江淹等人的典故,在不熟悉典故的读者那里,阅读节奏就被迫暂时中止了。材料二中的“隔”与材料一中的“视境中断”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B.清代注释家王琦把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的“青蝇”理解为“谗谮之人”,把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由此可见,读者即便极为博学,也会误读典故,对于多意的典故,还需结合上下文理解。C.材料一中出现了“合格的读者”、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熟悉典故的读者,这几个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些读者能读懂典故在诗歌中的意思,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D.王安石诗云:“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舂锄影外天。”这两句声色俱佳、动静相生,但“搏黍”(黄鹂)和“舂锄”(鹭鸶)横亘其中,必然会造成“视境中断”,降低诗歌的整体可感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出现在材料一第四段划线处的一项是()A.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B.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C.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如果我们把一个静止的镜头插入到影片的连续系列中,它就会呈现出一种呆板僵化的姿态。”D.阿恩海姆说:“由声音突然的中止所产生的那种死寂的静止与充满着生机的安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4.材料一中多处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请结合文本,完成填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论证观点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①________________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借游人目光,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②________________5.面对善用典故的中国古典诗词,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读者”?请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1.C2.D3.D4.①读诗时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无法舒适地进入境界。②诗中用典,可以调动读者的联想,使诗歌内涵得以丰富,层次为之增加。5.①减少与作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理解典故的涵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曾经建都京口,并且打垮了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②能从中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用孙权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③能由典故联想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和层次。比如联想到《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也用了这一典故,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也暗含了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而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虽喜欢用典”错误,第一段写“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第三段写“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必然”太绝对,结合“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可知,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朱光潜这段话主要强调的是审美对象节奏与生理自然节奏相符与否带来的感受差异,与材料一中此处论述典故在熟悉它的读者那里带来的那种有意识的暂时休止、并非节奏打乱而是更深刻微妙连续的意思不契合。B.刘勰这段话侧重于讲音韵方面的和、韵等问题,和文段重点阐述的典故在读者阅读中产生的特殊节奏效果关联不大。C.鲁道夫・阿恩海姆这句话突出的是静止镜头插入连续系列中的呆板僵化姿态,没有体现出那种有生机的停顿、连续的感觉,不符合文段要表达的典故在熟悉读者眼中是一种积极的节奏延绵的意思。D.阿恩海姆所说的“由声音突然的中止所产生的那种死寂的静止与充满着生机的安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恰好能对应文段中强调的在熟悉典故的读者那里,典故带来的暂时停顿不是节奏打乱式的中止,而是像充满生机的安静这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的意思,能够合理地衔接上下文内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结合“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侯’,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路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可知,读诗时若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就会像看电影被打断那样,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这一观点。②结合“他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秦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可知,通过造院“借景”这一生活中营造景观丰富层次的例子,类比说明诗中用典可以借助读者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也就是能调动读者的联想,让诗句内涵变得丰富、层次增加。【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可知,减少与作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理解典故的涵义。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曾经建都京口,并且打垮了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若是不了解三国时期历史以及孙权英雄事迹的读者,也就不能理解作者为何在“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如此盛赞孙权了。②结合“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可知,能从中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特别是诗人身处的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官员醉生梦死……于是,诗人便借此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③结合“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秦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或者说诗中用典如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可知,能由典故联想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和层次。比如由辛弃疾这一作者,由孙权这一历史人物,知识储备丰富的读者,能很自然地联想到同样是辛弃疾所写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也用了这一典故,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也暗含了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棉袄孙犁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为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休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天气变得这样剧烈。虽说有病,这孩子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而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拉走了两匹故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远远地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家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重吗?”我说:“是。”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姑娘有十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的“嘚嘚”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一定是打摆子!”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她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裱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是用这个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是不是迷信呢?”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的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写于1941年(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冷的山坡、焦枯的树叶和迎面而来的寒风等细节,渲染了一种充满寒意的氛围,也与下文姑娘脱下棉袄的温情形成对照。B.第6自然段通过“我”对雨雪天气的判断以及“我”感觉到的天色变化,折射出“我”内心中对于顾林病情的焦虑与担忧。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D.本文主要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在叙述重点人物时又用第三人称“她”的视角,交替使用不同的视角,使叙述更为立体化。7.关于小说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直接叙述,使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与“我”的谈话,更真实可感,使人身临其境。B.补叙姑娘打靶的好成绩,暗含了作者对于姑娘积极上进的革命觉悟的赞美。C.姑娘的讲话虽然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D.交代姑娘妇女自卫队员的身份,赋予了故事更深的意蕴,使小说余味无穷。8.请结合材料小说的相关内容,分析“姑娘”的形象。9.读完这篇小说后,你的语文老师打算结合下面这一文学争鸣现象上一节研讨课。暨南大学宋教授指出《红棉袄》与《百合花》两部作品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历史承袭的模仿关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李教授认为宋教授没有准确地了解和认识《红棉袄》与《百合花》之间的高下和优劣,茹志鹃的《百合花》与孙犁的《红棉袄》相比,有诸多超越之处。语文老师邀请你在这节研讨课上发言。你支持宋教授的观点还是李教授的观点?请结合两篇小说的内容,写出你的发言概要。【答案】6.D7.A8.①善良热情、富有同情心。她面对突然到访的“我”和生病的顾林,热情帮助。②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红棉袄脱下,帮助顾林取暖。③积极进取、具有革命觉悟的革命女性形象。曾在妇女自卫队中取得了打靶第三名的成绩。9.示例一:支持宋教授的观点。①主要人物身份具有共性,存在着模仿关系。两个“我”都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两个“小战士”都是革命战士,两个女孩都是后方女性。②重点情节相似,存在着模仿关系。“小姑娘”为病重的“小战士”盖上自己的红棉袄,与“新媳妇”为牺牲后的“通讯员”盖上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子的情节相似。③表现的主题有共性,存在着模仿关系。两篇小说均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亲密关系,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④主要物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存在着模仿关系。“红棉袄”的红色象征革命精神,棉袄象征着温暖与关爱。“百合花”象征纯洁与美好,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示例二:支持李教授的观点。①《百合花》中的环境描写大多美丽清新怡人,比起《红棉袄》中的环境艰苦而悲凉,更能切中读者的口味。②《百合花》以悲剧结尾,比起《红棉袄》的喜剧结尾,更耐人回味,更有感染力。③《百合花》的人物形象更为丰富饱满,普通妇女的付出比《红棉袄》中的妇女自卫队成员顺理成章的善举更能打动人。④《红棉袄》中的三人,“我”只是故事的推动者,顾林只是故事的触发者,主人公只是一个姑娘,而《百合花》中的三人,很难分出人物主次,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多,且关系也更复杂,更能展示不同的侧面,表达的主旨更为丰富。【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叙述重点人物时又用第三人称‘她’的视角,交替使用不同的视角”错误。小说全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的视角和情感体验,仅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其他人物,包括姑娘的行为和神情。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A.“相较于直接叙述,使用转述的方式……更真实可感”错误。采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的讲话内容,使内容更加集中,节省了笔墨。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姑娘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的赞美,更真实可感。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姑娘是一位善良、热情、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16岁女孩。依据“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可知,面对突然到访的“我”和生病的顾林,起初有些踌躇,因为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她是不方便将讲个男子留在家里的,但是她看到顾林病得很重,还是将二人留了下来,给他盖被子、吹熄灭的木柴,提供热情的帮助,表现出热情好客的一面。②依据“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可知“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顾林身上,认为是起不到作用,于是将自己早上才穿上的新棉袄脱了下来加盖在顾林身上,表现出对战士的保护关爱,体现了她甘于奉献的火热心肠。③依据“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她曾在妇女自卫队中取得了打靶第三名的成绩,这表明她积极进取,是具有革命觉悟的革命女性形象。【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支持宋教授的观点。①两篇文章都采用第一人称为叙述对象,两篇文章中的“我”都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两篇文章中都描写了“小战士”的形象。《百合花》中小战士是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最后为了救护战友而牺牲。《红棉袄》中“小战士”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所以两个“小战士”都是革命战士。《百合花》中描写了新媳妇的形象,小通讯员来借被子时,她没好意思说出不借的原因,只一味地表示不借,经过女文工团员做工作,她终于同意借被子。《红棉袄》中女孩是山村的一名女孩,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所以两篇文章中的两个女孩都是后方女性。所以,两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身份具有共性。②“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顾林身上,认为是起不到作用,于是将自己早上才穿上的新棉袄脱了下来加盖在顾林身上。《百合花》的结尾说到新媳妇看到牺牲的小战士,将自己带有百合花图案的棉被盖在了小战士的身上。可见,“小姑娘”为病重的“小战士”盖上自己的红棉袄,与“新媳妇”为牺牲后的“通讯员”盖上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子的情节相似。所以,两篇文章的重点情节相似,存在着模仿关系。③《百合花》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红棉袄》写于1941年,通过写女孩将自己的新棉袄加盖战士顾林身上,表现出后方百姓对战士的保护关爱之情。所以,两篇文章表现的主题有共性,存在着模仿关系。两篇小说均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亲密关系,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④文中写到“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女孩穿的火红的棉袄像火焰一样蔓延,“红棉袄”的红色象征革命精神。“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的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写出了女孩将棉袄加盖在了顾林身上,棉袄象征着温暖与关爱。《百合花》中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所以,文中主要物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存在着模仿关系。示例二:支持李教授的观点。①《百合花》中的环境描写大多美丽清新怡人,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比起《红棉袄》中“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的环境艰苦而悲凉,更能切中读者的口味。②《百合花》以小通讯员的牺牲的悲剧结尾,比起《红棉袄》“过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的结尾,更耐人回味,更有感染力,更能让人思索战争带来的伤痛,更能令人反思战争。③《百合花》的人物形象更为丰富饱满,“新媳妇”得知部队困难也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但她只是一名普通群众,“新媳妇”的形象更能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旨;而本文中的女性是一位“妇女自卫队”成员,本身具有较高的觉悟,普通妇女对战士的付出比《红棉袄》中的妇女自卫队成员对受伤战士的顺理成章的善举、付出更能打动人。④《红棉袄》中的三人,“我”只是故事的推动者,如文中写道“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等,顾林只是故事的触发者,主人公只有姑娘一个人,本文重在展示姑娘的人物形象和美好品格;而《百合花》中的三人“我”、小通讯员、“新媳妇”,很难分出人物主次,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多,小通讯员的纯真、质朴、高尚,新媳妇的美丽、善良,“我”的朴实、真诚,且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复杂,更能展示不同的侧面,歌颂了纯洁的战友情,也歌颂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表达的主旨更为丰富。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节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材料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三: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节选自《墨子·尚贤上》)10.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需断处的字母。故古者A圣王之为B政C列德D而尚贤E虽在农与工F肆之人G有能H则举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赐”为端木赐,即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B.文中“吾闻鲍叔达管仲”的“达”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显达”,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用法不同。C.文中“服泽之阳”是指服泽的北面,与《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的“阳”用法不同。D.文中“莫不竞劝而尚意”中的“劝”与成语“婉言相劝”中的“劝”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家语·卷三》中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却巧妙地让子贡得到了答案。B.《孟子·告子上》中孟子用对“鱼”和“熊掌”的选择为喻,引出对人生选择的论述。C.墨子认为把爵位、俸禄等授予贤人,是因为贤人的才德,更希望贤人做事成功。D.墨子列举“尧举舜”“禹举益”等古人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让贤人有机会建功立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2)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14.三则材料都围绕“贤者”进行阐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C12.C13.(1)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2)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14.①孔子认为“贤者”能推荐比自己贤能的人;②孟子认为“贤者”能舍生取义;③墨子认为“贤者”应该得到尊崇。
【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而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古者圣王之为政”是主谓宾结构,在其后C处断开;“列德而尚贤”是并列结构,语意紧密,不能断开,其后E处断开;“虽在农与工肆之人”与“有能则举之”是假设关系复句,在中间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赐,就是端木赐。B.正确。达,使⋯⋯显达;美,认为……美。句意:我听说鲍叔牙使管仲显达。/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C.错误。阳:山南水北为阳。“服泽之阳”是指服泽的北面,河阳,指黄河的北面。这两处的“阳”都指水之北,意思相同。句意:服泽的北面。/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D.正确。劝,劝勉/劝说。句意: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用婉转的话进行劝说。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因为贤人的才德”错误,文中“非为贤赐也”,是说“并不是因为贤人的才德而赐予”。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假使,如果,表假设;“辟”,通“避”,躲避;“何不为也”,宾语前置句,不为何也。(2)“而”,表并列,可不译;“章”,通“彰”,彰显;“由”,表原因,缘故。【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可知,孔子认为“贤者”能推荐比自己贤能的人;②由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孟子认为“贤者”能舍生取义;③由原文“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可知,墨子认为“贤者”应该得到尊崇。【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问孔子说:“如今的臣子中谁是贤人?”孔子说:“我不知道,从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俩是贤人。”子贡说:“那么齐国管仲就不算贤人,郑国子产就不算贤人吗?”孔子说:“赐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是引荐贤人的为贤呢,还是出力的为贤呢?”子贡说:“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孔子说:“对。我听说鲍叔牙使管仲显达,子皮使子产显达,却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让比他们更贤能的人显达。”材料二: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因此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材料三: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而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就是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大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他的治国谋略得以施行。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倘若想要效法遵循尧、舜、禹、汤的方法,将不可不尊崇贤能的人。尊崇贤者,是政治的根本。(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炸裂志陈年喜①早晨起来头像炸裂一样疼这是大机器的额外馈赠不是钢铁的错是神经老了脆弱不堪我不大敢看自己的生活它坚硬铉黑有风镐的锐角石头碰一碰就会流血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我微小的亲人远在商山脚下他们有病身体落满灰尘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他们是引信部分就在昨夜我岩石一样炸裂一地〖备注〗①陈年喜,1970年出生,曾做过爆破工人,2016年获“第一届桂冠工人诗人奖”,被称为“矿工诗人”。1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铉黑”“五千米”“岩层”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真实生活和体验,有感而发,摄人心魄。B.诗歌最后说“他们是引信部分”,让自己炸裂一地,表达了对亲人、对生活的无奈和愤怒。C.陈年喜的诗歌语言质朴,富有直觉,如写自己的生活“石头碰一碰,就会流血”,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D.在诗歌中,我们读到了普通人“生计的困顿,心灵的孤独和茫然”,但也读到了普通人的奋斗与诗意。16.陈年喜《有谁读过我的诗歌》中有一句诗“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结合所选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B16.《炸裂志》中诗人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爆破工人,生活困苦,身体承受着大机器带来的伤害,然而,他努力从苦难中寻找重新组合生活的力量,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远方“身体落满灰尘”的亲人,他在低微的生活中爆发出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和亲人的命运。【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达了对亲人、对生活的无奈和愤怒”错误,诗歌最后说“他们是引信部分”,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奋斗、对生活的改变与亲人紧密相连,他通过自己的“炸裂”来重组人生,改变生活,饱含着对亲人的深情。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意在强调即便处于社会底层、身份低微的人,其内心深处也蕴藏着如江河般强大且丰富的精神力量、情感世界以及对生活改变的渴望等。“早晨起来,头像炸裂一样疼,这是大机器的额外馈赠”,形象地写出诗人长期从事爆破工作,身体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这是低微身份下艰难生活的一个缩影。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诗人并没有被困境打倒。“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这句诗表明,诗人在艰苦的爆破工作中,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这种特殊的工作经历为契机,去寻找改变生活的可能,这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不甘于现状的精神,如同江河奔腾时蕴含的那种推动向前的力量。诗中提到“我的中年裁下多少,我不大敢看自己的生活,它坚硬,铉黑,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他们是引信部分”,可以看出诗人深知自己中年的辛苦劳作以及生活的艰辛,而他想到远方身体落满灰尘的亲人,就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亲人如同引信,引爆了他内心深处为改变生活、为给亲人更好生活而努力的决心,这种对亲人的牵挂和责任感,让他爆发出更强大的力量,就像江河的流淌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强劲的动力,源源不断地推动着他去行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3)《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答案】(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花红、柳绿用以形容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已为众人所知晓。绿,这极平常的颜色,(甲),则人们恐怕要惊诧了。花的家族中有墨菊、黑牡丹,这已极为罕见,绿花则更少。只是从书本上读到过洛阳牡丹花展中有绿牡丹。这绿牡丹,极为稀贵,人们也视之为珍宝了。大兴安岭上有一种植物、普通的小灌木,名称却别致,叫作笃斯越橘,竟然也开绿色的花!穿行林区,踏着倒木和厚厚的枯叶,拨开丛生的白茅草,翻过山坡,在一片潮润的疏林间停下来。这是一片落叶松与白桦的混合林,林间一丛丛小灌木上,一片片椭圆形的绿叶,并无光泽,毫不显眼。我在灌木前蹲下,植株顶端恰与眉齐。忽然我眼前一亮:在枝头闪现的竟是一朵朵绿白色的小花。同行人告诉我,这就是笃斯越橘,属杜鹃花科。人们惯于称为笃斯、甸果、地果的便是它。它是大兴安岭上分布最广的浆果类的小灌木。不仅生长在潮湿的疏林间,而且还长在低湿空旷的甸子里。我凝视着笃斯越橘,不禁神思飞越。(乙),洛阳是千古花都,雍容华贵,如果有几片碧翠花瓣,则别开生面,便赢得无数青睐。而在大兴安岭的绿色海洋中,夺目的是万绿丛中的一点红。这绿色小朵,并不能显其珍贵。藏在叶间,粗心的人几乎都难以发现它的存在。这普通的灌木和普通的花——这朴素的美,不容易被人发现。这绿色的花结下了蓝紫色的浆果,你可别轻视它!除了高丽果(野草莓),笃斯果是大兴安岭上最美味的山果。它可生食,如拌以白糖,堪称佳肴;亦可熟用,略施烹调,便成果酱。(丙)。①内蒙古牙克石酒厂出的美味果汁“吉蜜斯”,②其成分就是用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酿制而成的。③据说适量常饮此果汁有滋养强身之功效,④已成内蒙古名酒,畅销全国各地。看着,听着,我眼前仿佛开放出一朵朵绿色的小花——这不为炫耀自己而溶于一望无际的绿色的朴素小花。18.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第三段用“绿色海洋”比喻森林,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白发”为本体,创设情境,描写一个生活场面或劳动场面。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情境合理,场面生动。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吉蜜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C.“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答案】18.甲:但如果用来形容花乙:洛阳花展和大兴安岭的不同丙:它更重要的用途是酿酒19.②修改为“其成分是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或“是由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酿制而成的”④修改为“此果汁成为内蒙古名酒,已畅销全国各地”20.在夕阳的余晖下,爷爷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戴着老花镜,认真地翻阅着那本已经泛黄的书。他的头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覆盖着白雪。每当微风吹过,那些“白发”便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爷爷手中的书页偶尔翻动,发出沙沙的响声,与周围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旋律。21.C【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根据上文语境绿色一般用来形容树木等,以及后文“人们恐怕要惊诧了”“绿花则更少”推断此处语境是如果花是绿色的人们才会惊诧,故可填“但如果用来形容花”。乙:根据前句提到的大兴安岭上分布的笃斯越橘,以及后句“洛阳是千古花都,雍容华贵,如果有几片碧翠花瓣,则别开生面,便赢得无数青睐”,后文评价笃斯越橘“这普通的灌木和普通的花”推断此处语境阐述了洛阳花展中绿牡丹的珍贵和大兴安岭中绿色小花的普通,故可填“洛阳花展和大兴安岭的不同”。丙:根据前句“可生食,如拌以白糖,堪称佳肴;亦可熟用,略施烹调,便成果酱”可知笃斯果用途广泛,可以做成各种美食,下文介绍其作为酿酒原料的功用,因此此处应为过渡句,故可填“它更重要的用途是酿酒”。【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结构混乱。“其成分就是用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酿制而成”句式杂糅,将“其成分是……”和“是由……酿制而成的”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故应改为“其成分是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或“是由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酿制而成的”;④成分残缺。“成为内蒙名酒,已畅销全国各地”缺少主语,故应改为“此果汁成为内蒙古名酒,已畅销全国各地”。【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中“大兴安岭的绿色海洋”,运用借喻将“森林”直接说成“绿色海洋”。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题目要求以“白发”为本体,并使用借喻手法,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描写一个生活场面或劳动场面。可设计一个夕阳下老人在院子里看书的场景,将老人头上的白发比作“白雪”,用“白雪”作喻体,不出现本体“白发”。通过描写白发在微风中的状态以及营造的宁静而温馨的氛围来展现生动的画面。【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吉蜜斯”的引号表特定称谓。A.表突出强调。与文中引号作用不同。B.表特殊含义。与文中引号作用不同。C.表特定称谓。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D.表讽刺否定。与文中引号作用不同。故选C。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的方言处境却愈显尴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说方言。湖南电视台主持人汪涵的一句“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戳中许多人的泪点。而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则表示:试图保护所有的语言这一行为是非理性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首先列举了一个事实: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正慢慢地呈现出被取代的趋势。“普通话的普及”与“方言面临的困境”构成材料的基本矛盾,也是审题的切入点。材料中涉及两个人的观点。汪涵的话反映了两种语言功能的互补:普通话作为工具性的语言,帮助人们拓展生活和职业边界;方言则作为情感和文化认同的载体,帮助人们认同自己文化的根源。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的话,则是一种对势必消亡的部分语言的现实看法。在分析时,可将重点放在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探讨普通话普及与方言保留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同时,要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探讨个人如何从方言中获得文化认同,或者在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确保方言不被遗忘。通过这两方面的讨论,可以引出对于语言在生活和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深入思考。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方言让你记住自己的根”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方言消失最直接的危害是什么,及方言消亡的原因,最后分析方言的本质是一种归属感,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方言,留存方言。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也可围绕约翰·麦克沃特“保护所有的语言这一行为是非理性的”这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样可以采用层进式或对比式结构。立意:(1)普通话与方言相伴共生。(2)协调发展,体现文化多样性。(3)保护方言,为不同的文化留下活的注脚。(4)与时俱进,理性看待方言的消亡。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种象、意、节奏融于一体,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并引起读者心理快感。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硌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杨天,愤景长肃杀。在“合格的读者”的脑海里,依次呈现的是郊外——贾谊墓——无人凭吊(荒草衰飒)——清明时节白杨却在风中摇曳——一种悲愤的情绪、一种肃杀的情景,人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贾谊墓前过去曾有过络绎不绝的凭吊者与连绵不断的香烟,而如今却冷落荒疏,就是踏青扫墓的时候,也那么冷冷清清,因而引发一种久远的惆怅。然而,在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系统”的读者那里,“青蝇”这个典故便使得中间断开了,缺少了这个中介环节,不仅大大降低了诗歌的整体可感性,造成了节奏失调,甚至连诗意都会误解。像那个清代最博学的注释家王琦,就把“青蝇”按照《诗·小雅·青蝇》的意思理解为“谗谮之人”,“青蝇久断绝”就变成了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愤”“肃杀”,于是王琦只好硬着头皮把它扭成“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因此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④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这些深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而只是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并不是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而是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休止符号。这短暂的休止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正如___________。⑤前者是节奏的打乱而后者是节奏的延绵,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读到这种用典的诗句时,他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典故像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儿。或者说诗中用典如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却使远山、蓝天、飞鸟都齐汇小院,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典故已不再包裹着生涩坚硬的外壳而呈露了它的内核,而它的原型及其使用史又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张力”。(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材料二: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诗的人在接触中国诗的时候,脑荧屏不是出现了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流动图像,如读者读“黑云翻墨未遮山”时,视境中会出现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的画面。B.《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材料一引用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表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喜用典。C.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常常造成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因而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虽喜欢用典,但中国古典诗论对于用典却多有讽刺贬斥。D.“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没有使用典故,语语都在眼前,能让读者的脑海中出现流动图像,更容易进入诗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是指这两句词中运用了谢灵运、江淹等人的典故,在不熟悉典故的读者那里,阅读节奏就被迫暂时中止了。材料二中的“隔”与材料一中的“视境中断”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B.清代注释家王琦把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的“青蝇”理解为“谗谮之人”,把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由此可见,读者即便极为博学,也会误读典故,对于多意的典故,还需结合上下文理解。C.材料一中出现了“合格的读者”、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熟悉典故的读者,这几个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些读者能读懂典故在诗歌中的意思,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D.王安石诗云:“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舂锄影外天。”这两句声色俱佳、动静相生,但“搏黍”(黄鹂)和“舂锄”(鹭鸶)横亘其中,必然会造成“视境中断”,降低诗歌的整体可感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出现在材料一第四段划线处的一项是()A.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B.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C.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如果我们把一个静止的镜头插入到影片的连续系列中,它就会呈现出一种呆板僵化的姿态。”D.阿恩海姆说:“由声音突然的中止所产生的那种死寂的静止与充满着生机的安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4.材料一中多处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请结合文本,完成填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论证观点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①________________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借游人目光,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②________________5.面对善用典故的中国古典诗词,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读者”?请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1.C2.D3.D4.①读诗时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无法舒适地进入境界。②诗中用典,可以调动读者的联想,使诗歌内涵得以丰富,层次为之增加。5.①减少与作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理解典故的涵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曾经建都京口,并且打垮了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②能从中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用孙权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③能由典故联想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和层次。比如联想到《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也用了这一典故,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也暗含了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而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虽喜欢用典”错误,第一段写“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第三段写“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必然”太绝对,结合“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可知,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朱光潜这段话主要强调的是审美对象节奏与生理自然节奏相符与否带来的感受差异,与材料一中此处论述典故在熟悉它的读者那里带来的那种有意识的暂时休止、并非节奏打乱而是更深刻微妙连续的意思不契合。B.刘勰这段话侧重于讲音韵方面的和、韵等问题,和文段重点阐述的典故在读者阅读中产生的特殊节奏效果关联不大。C.鲁道夫・阿恩海姆这句话突出的是静止镜头插入连续系列中的呆板僵化姿态,没有体现出那种有生机的停顿、连续的感觉,不符合文段要表达的典故在熟悉读者眼中是一种积极的节奏延绵的意思。D.阿恩海姆所说的“由声音突然的中止所产生的那种死寂的静止与充满着生机的安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恰好能对应文段中强调的在熟悉典故的读者那里,典故带来的暂时停顿不是节奏打乱式的中止,而是像充满生机的安静这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的意思,能够合理地衔接上下文内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结合“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侯’,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路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可知,读诗时若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就会像看电影被打断那样,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这一观点。②结合“他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秦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可知,通过造院“借景”这一生活中营造景观丰富层次的例子,类比说明诗中用典可以借助读者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也就是能调动读者的联想,让诗句内涵变得丰富、层次增加。【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可知,减少与作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理解典故的涵义。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曾经建都京口,并且打垮了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若是不了解三国时期历史以及孙权英雄事迹的读者,也就不能理解作者为何在“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如此盛赞孙权了。②结合“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可知,能从中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特别是诗人身处的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官员醉生梦死……于是,诗人便借此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③结合“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秦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或者说诗中用典如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可知,能由典故联想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和层次。比如由辛弃疾这一作者,由孙权这一历史人物,知识储备丰富的读者,能很自然地联想到同样是辛弃疾所写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也用了这一典故,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也暗含了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棉袄孙犁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为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休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天气变得这样剧烈。虽说有病,这孩子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而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拉走了两匹故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远远地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家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重吗?”我说:“是。”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姑娘有十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的“嘚嘚”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一定是打摆子!”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她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裱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是用这个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是不是迷信呢?”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的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写于1941年(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冷的山坡、焦枯的树叶和迎面而来的寒风等细节,渲染了一种充满寒意的氛围,也与下文姑娘脱下棉袄的温情形成对照。B.第6自然段通过“我”对雨雪天气的判断以及“我”感觉到的天色变化,折射出“我”内心中对于顾林病情的焦虑与担忧。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D.本文主要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在叙述重点人物时又用第三人称“她”的视角,交替使用不同的视角,使叙述更为立体化。7.关于小说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直接叙述,使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与“我”的谈话,更真实可感,使人身临其境。B.补叙姑娘打靶的好成绩,暗含了作者对于姑娘积极上进的革命觉悟的赞美。C.姑娘的讲话虽然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D.交代姑娘妇女自卫队员的身份,赋予了故事更深的意蕴,使小说余味无穷。8.请结合材料小说的相关内容,分析“姑娘”的形象。9.读完这篇小说后,你的语文老师打算结合下面这一文学争鸣现象上一节研讨课。暨南大学宋教授指出《红棉袄》与《百合花》两部作品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历史承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阳江市阳东县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氧化锆陶瓷粉料项目提案报告模范
- 公司文员的辞职报告模板集合7篇
- 2023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配套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
- 销售年终工作总结集锦15篇
- 小学美术教案合集九篇
- 江苏地区高一年级信息技术一年教学实录15使用搜索引擎教学实录
- 我的寒假学习计划(15篇)
- 小学教师自我鉴定范文15篇
- 2024年安徽合肥市建设工程监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MOOC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苏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滑雪指导员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年)ESD静电防护培训
- 几何画板在初中二次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乡村公园设计案例
- 南京市秦淮区2022-2023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 学校归属感量表
-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素质能力英语试卷
- 建筑工地塔吊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
- 电梯年终工作总结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