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建设方案_第1页
农业生态建设方案_第2页
农业生态建设方案_第3页
农业生态建设方案_第4页
农业生态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态建设方案TOC\o"1-2"\h\u7186第一章农业生态建设概述 2220571.1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2180981.1.1引言 2240241.1.2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2201141.1.3国外农业生态建设现状 3185761.1.4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现状 327139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规划与设计 4152561.1.5农业生态规划的原则 4144631.1.6农业生态规划的方法 4293211.1.7农业生态建设模式 5248601.1.8农业生态布局 529306第三章土壤资源保护与改良 5198541.1.9概述 5234231.1.10土壤保护措施 5117941.1.11概述 6295261.1.12土壤改良技术 65638第四章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767021.1.13水资源调查与评估 7158701.1.14水资源保护措施 789371.1.15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880661.1.16城乡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84695第五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8327471.1.17农业废弃物分类 895131.1.18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途径 9273781.1.19农作物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 9150321.1.20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技术 9253301.1.21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 10293981.1.22农业生产资料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 1031716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0325711.1.23监测内容与方法 10326751.1.24评估体系与标准 10279861.1.25土壤修复技术 11279061.1.26水资源修复技术 1149741.1.27大气环境修复技术 11288391.1.28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125778第七章农业生态建设政策与法规 12117391.1.29政策背景与意义 12187391.1.30政策体系构成 1278441.1.31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13174291.1.32法律法规实施与监督 1319942第八章农业生态建设技术支持 14163131.1.33技术创新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 148651.1.34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14225801.1.35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创新的保障措施 14309151.1.36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14324261.1.37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 15102831.1.38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培训与推广的保障措施 1525659第九章农业生态建设经济效益分析 1519891.1.39农业生态建设成本构成 1520902第十章农业生态建设示范项目与案例分析 17254631.1.40项目背景与目标 17309361.1.41项目类型与分布 17196301.1.42项目实施与成效 17307051.1.43案例一:某地粮食作物种植示范项目 1766001.1.44案例二:某地奶牛养殖示范项目 18167851.1.45案例三:某地渔业资源保护示范项目 18311611.1.46其他案例 18,第一章农业生态建设概述1.1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1.1.1引言农业生态建设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产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生态脆弱等问题背景下,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1.1.2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农业生态建设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建设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态建设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过量使用,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4)缓解资源约束我国农业资源相对紧张,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缓解资源约束,促进农业持续发展。(5)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农业生态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第二节国内外农业生态建设现状1.1.3国外农业生态建设现状(1)欧洲欧洲各国在农业生态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如荷兰、德国、法国等。这些国家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严格的农业资源管理政策,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美国美国农业生态建设以可持续农业为核心,强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推广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方式,减少化学品的过量使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3)日本日本农业生态建设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主,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发展多功能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1.1.4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现状(1)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生态建设的意见》等,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2)技术进步我国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取得显著成果,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等,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模式创新我国农业生态建设在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4)区域差异我国农业生态建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农业生态建设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建设相对滞后。这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因素有关。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规划与设计第一节农业生态规划的原则与方法1.1.5农业生态规划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农业生态规划应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2)可持续发展原则:农业生态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3)区域特色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生态规划。(4)系统性原则:农业生态规划应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农村社会等多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发展。(5)动态性原则:农业生态规划应适应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规划内容和措施。1.1.6农业生态规划的方法(1)系统分析法:通过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确定规划目标和方案。(2)多目标规划法:在满足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发展等多目标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3)模型法: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手段,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4)案例分析法: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农业生态规划案例,总结经验,为我国农业生态规划提供借鉴。第二节农业生态建设模式与布局1.1.7农业生态建设模式(1)循环农业模式: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价值链延伸,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2)生态农业模式:以生态优先、环境友好为原则,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3)绿色农业模式:以绿色、有机、生态为特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性。(4)节能减排农业模式: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1.1.8农业生态布局(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力。(2)构建农业生态廊道:结合农田、水体、森林等自然景观,构建农业生态廊道,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连通性。(3)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5)推广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农业生态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第三章土壤资源保护与改良第一节土壤保护措施1.1.9概述土壤保护是农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防止土壤退化、提高土壤质量,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本节主要阐述土壤保护的措施及其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应用。1.1.10土壤保护措施(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实现作物多样化;实施轮作和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侵蚀。(2)植被恢复与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恢复土壤生态功能;严格执行草原保护制度,防止草原退化。(3)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梯田、坡改梯、截水沟等;推广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如等高耕作、覆盖作物残体等;实施小流域治理,提高水土保持效果。(4)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减少化学污染;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防止土壤污染。第二节土壤改良技术1.1.11概述土壤改良技术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本节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改良技术。1.1.12土壤改良技术(1)土壤结构调整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孔隙度;调整土壤pH值,改善土壤酸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2)土壤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肥料浪费。(3)土壤水分管理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排水条件,防止土壤盐渍化;优化灌溉制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4)土壤生物技术推广生物肥料,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减轻土壤病虫害;利用土壤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通过以上土壤保护措施和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生态建设,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章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第一节水资源保护措施1.1.13水资源调查与评估(1)水资源调查为全面了解农业生态建设区的水资源状况,应开展水资源调查工作,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分布、水质状况、水资源利用现状、水资源开发潜力等。(2)水资源评估根据水资源调查结果,对水资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水资源开发程度、水资源利用效益等。1.1.14水资源保护措施(1)水源保护(1)加强水源地保护,设立水源保护区,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2)加强水源地植被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3)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保证水质安全。(2)水资源污染防治(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物排放。(2)加强工业废水治理,保证废水排放达标。(3)加强生活污水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3)水资源节约与保护(1)推广节水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2)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3)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第二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1.1.15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1)节水灌溉技术(1)喷灌技术: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作物上,提高灌溉效率。(2)滴灌技术:将水直接滴入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3)微灌技术:利用微管道将水送到作物根部,实现精确灌溉。(2)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施肥与灌溉相结合,实现水肥同步供应,提高肥料利用率。1.1.16城乡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1)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通过收集建筑物屋顶、广场等区域的雨水,用于绿化、景观用水等。(2)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绿化、景观、工业用水等。(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以上水资源保护措施和高效利用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建设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五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一节农业废弃物分类与资源化途径1.1.17农业废弃物分类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资源和人类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类废弃物。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农业废弃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农作物废弃物:主要包括秸秆、叶片、根茎、果皮等。(2)畜禽粪便:包括猪、牛、羊、鸡、鸭等畜禽的粪便。(3)农药包装废弃物:包括农药瓶、农药袋等。(4)农业生产资料废弃物:如化肥袋、地膜、种子袋等。(5)农业加工废弃物:如米糠、麦麸、豆粕等。1.1.18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途径(1)秸秆资源化利用:秸秆可以作为饲料、肥料、生物质能源等资源进行利用。具体途径包括:(1)秸秆饲料化:将秸秆进行氨化、微贮、青贮等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2)秸秆肥料化:将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3)秸秆能源化:将秸秆发酵制沼气,或通过生物质能技术发电。(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料、饲料、沼气等。具体途径包括:(1)粪便有机肥:将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料。(2)粪便饲料:将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干燥等处理,作为饲料添加剂。(3)粪便能源:将畜禽粪便发酵制沼气,或通过生物质能技术发电。(3)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集中处理,减少环境污染。(4)农业生产资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对化肥袋、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浪费。第二节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1.1.19农作物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1)秸秆还田技术:将秸秆粉碎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2)秸秆饲料化技术:通过氨化、微贮、青贮等方法,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3)秸秆能源化技术:利用生物质能技术,将秸秆发酵制沼气或发电。1.1.20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技术(1)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采用好氧发酵、厌氧发酵等方法,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2)粪便有机肥生产技术:将无害化处理后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3)粪便能源化技术:利用生物质能技术,将粪便发酵制沼气或发电。1.1.21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1)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技术:通过设立回收站点,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2)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技术:对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降低环境污染。1.1.22农业生产资料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1)化肥袋回收利用技术:将化肥袋清洗干净,用于包装其他产品。(2)地膜回收利用技术:将废弃地膜进行回收,加工成塑料颗粒,再生产塑料制品。通过以上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第一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旨在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1.1.23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重金属污染等指标;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质状况、地下水水位变化等指标;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数、植被覆盖度、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指标。(2)监测方法采用地面监测、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监测。其中,地面监测主要包括实地采样、实验室分析等;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则通过收集、整合各类数据资源,进行综合分析。1.1.24评估体系与标准(1)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现状评估、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评估、生态环境风险预测等。(2)评估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及地方实际情况,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二节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治理和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1.1.25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采用深翻、客土置换、土地整理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化学修复利用化学药剂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降低污染物浓度。(3)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对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1.1.26水资源修复技术(1)水质净化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提高水质。(2)水资源节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生态修复通过人工湿地建设、河岸植被恢复等手段,提高水体自净能力。1.1.27大气环境修复技术(1)污染物控制采用尾气净化、工业废气治理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2)生态建设推广绿化、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措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大气环境。1.1.28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1)物种保护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库等。(2)生态系统修复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3)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农业生态建设政策与法规第一节农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1.1.29政策背景与意义农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推动农业生态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农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对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1.1.30政策体系构成(1)国家层面政策国家层面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发展战略、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这些政策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总体指导,明确了农业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地方层面政策地方层面政策主要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地方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的实施细则、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这些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具体落实国家政策,推动农业生态建设。(3)部门层面政策部门层面政策是指国家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的农业生态建设相关政策。如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部门出台的政策,涵盖了农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4)政策支持措施政策支持措施主要包括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科技推广等。这些措施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农业生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第二节农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1.1.31法律法规体系构成农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法治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法、农业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2)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农药管理条例、草原防火条例、退耕还林还草条例等。这些法规对农业生态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规范。(3)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法规。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处理条例等。(4)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指国家相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规章。如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制定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规范》等。1.1.32法律法规实施与监督(1)法律法规实施农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的实施,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各级要加强对农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和监督,保证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2)法律法规监督农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的监督,主要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国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农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各界对农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舆论监督是指媒体对农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通过构建完善的农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法治保障。在此基础上,还需不断加强政策实施与法律法规监督,推动农业生态建设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第八章农业生态建设技术支持第一节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创新1.1.33技术创新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农业生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迫切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1.1.34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1)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2)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补偿等方面。(3)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包括优质高产抗逆品种选育、绿色防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方面。(4)农业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包括农产品加工与保鲜、农业物流与营销、农业信息化等方面。1.1.35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创新的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形成技术创新链。(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参与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创新。(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农业生态建设技术水平。第二节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培训与推广1.1.36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培训,可以提高农民对农业生态建设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增强农民参与农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1.37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1)基本技能培训: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2)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包括农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创新、农业产业融合技术、农业现代化管理等方面。(3)实践操作培训:通过现场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农民实际操作能力。1.1.38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培训与推广的保障措施(1)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完善培训设施,提高培训质量。(2)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培训课程。(3)落实培训经费,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4)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的认识和参与度。(5)建立健全农业生态建设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九章农业生态建设经济效益分析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农业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重点分析农业生态建设的成本效益及经济效益评价,以期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第一节农业生态建设成本效益分析1.1.39农业生态建设成本构成农业生态建设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间接成本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科技支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二农业生态建设成本效益分析(1)直接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对比农业生态建设前后的生产要素投入,可以分析直接成本的效益。例如,在农业生态建设中,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降低水资源消耗,从而降低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成本。(2)间接成本效益分析间接成本的效益分析主要从政策引导、科技支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政策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生态建设的有序推进,提高农业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科技支持可以提高农业生态建设的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环境保护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二节农业生态建设经济效益评价一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生态建设经济效益评价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量指标:包括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等。(2)产值指标:包括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等。(3)成本指标: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4)效益指标:包括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等。二评价方法(1)数据包络分析(DEA)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评价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非参数统计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分析农业生态建设在资源利用、生产效益等方面的相对效率。(2)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构建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3)实证分析通过对农业生态建设典型地区的实证分析,验证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农业生态建设经济效益评价结果通过对农业生态建设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生态建设在提高农业产量、产值、资源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