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手册_第1页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手册_第2页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手册_第3页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手册_第4页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手册TOC\o"1-2"\h\u3334第一章数据通信基础 2287411.1数据通信概述 2299071.2数据通信模型 35115第二章传输介质与接口技术 4186852.1有线传输介质 4265482.1.1双绞线 4130002.1.2同轴电缆 4313812.1.3光纤 430772.1.4电力线 4126372.2无线传输介质 4142802.2.1无线电波 4304352.2.2微波 4249442.2.3红外线 534212.2.4蓝牙 5238862.3接口技术概述 5284202.3.1物理接口 5325632.3.2逻辑接口 5247992.4常用接口标准 578442.4.1以太网接口 5124562.4.2串行通信接口 5321432.4.3USB接口 579882.4.4HDMI接口 511690第三章网络协议与标准 6170943.1网络协议概述 6127843.2常用网络协议 6187273.3网络标准组织 717619第四章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 7326534.1数据链路层概述 7125654.2常用数据链路层协议 7303464.3网络层概述 8231524.4常用网络层协议 82716第五章路由与交换技术 8154735.1路由器工作原理 877015.2路由算法 864495.3交换技术概述 9305815.4常用交换技术 97889第六章网络安全 1039536.1网络安全概述 10168726.2常用安全策略 10133596.3防火墙技术 10154246.4入侵检测与防范 1021391第七章网络管理 11231857.1网络管理概述 1131807.2网络管理协议 11228237.3网络管理系统 12264307.4网络管理技术 1220112第八章宽带网络技术 12226678.1宽带网络概述 12237378.2宽带接入技术 1310218.3宽带网络设备 13256578.4宽带网络应用 1311551第九章无线网络技术 1447509.1无线网络概述 14274059.2无线局域网标准 14111579.3无线网络设备 1478399.4无线网络安全 1412174第十章下一代网络技术 142631510.1下一代网络概述 141904310.2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 152799910.3下一代网络应用 15769710.4下一代网络发展趋势 16第一章数据通信基础1.1数据通信概述数据通信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信息的传输、处理和交换。数据通信技术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以及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本节将对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数据通信是指通过通信信道在数据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过程。数据通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快速、准确和可靠传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数据通信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阶段:以电报、电话等模拟通信技术为主,传输速率较低,传输距离有限。(2)数字通信阶段: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通信技术逐渐取代模拟通信技术,传输速率和距离得到显著提高。(3)现代通信阶段:21世纪初,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等先进技术不断涌现,数据通信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数据通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工作效率:数据通信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和处理大量信息,提高工作效率。(2)促进信息交流:数据通信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3)推动经济发展:数据通信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1.2数据通信模型数据通信模型是描述数据通信过程中各个功能模块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框架。典型的数据通信模型包括以下几种:(1)OSI模型:OSI(OpenSystemsInterconnection)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七层参考模型。它将数据通信过程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一层具有特定的功能。(2)TCP/IP模型:TCP/IP模型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与OSI模型相比,TCP/IP模型更为简化,但功能上基本相同。(3)层次模型:层次模型将数据通信过程分为多个层次,每一层负责实现特定的功能。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上下层之间通过服务访问点(SAP)进行交互。以下是数据通信模型中各层的主要功能:(1)物理层:负责传输原始的比特流,实现数据在物理媒介上的传输。(2)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相邻节点之间建立可靠的数据链路,进行数据帧的封装和拆封,以及差错控制。(3)网络层:负责在多个网络之间传输数据包,实现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4)传输层: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进行数据段的封装和拆封,以及端口号的映射。(5)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连接,实现数据传输的同步。(6)表示层:负责数据的表示和转换,如加密、压缩等。(7)应用层:负责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如HTTP、FTP、SMTP等。通过对数据通信模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通信过程,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第二章传输介质与接口技术2.1有线传输介质有线传输介质是数据通信网络中常用的传输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1双绞线双绞线是由两根绝缘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功能。根据线对之间的绞合程度,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和屏蔽双绞线。双绞线广泛应用于电话、计算机网络等领域。2.1.2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由一根中心导线、绝缘层、金属屏蔽网和外部保护层组成。同轴电缆具有较好的传输功能,适用于长距离、高速数据传输。2.1.3光纤光纤是一种利用光波进行信号传输的介质,具有传输速率高、带宽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光纤可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广泛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有线电视等领域。2.1.4电力线电力线通信技术利用现有的电力线路作为传输介质,实现数据传输。电力线通信具有投资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等优点,但传输速率相对较低。2.2无线传输介质无线传输介质是指利用无线电波在空间中传播的传输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2.1无线电波无线电波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适用于长距离传输。无线电波通信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无线电通信等领域。2.2.2微波微波传播速度较快,传输距离较短,适用于城市范围内的高速数据传输。微波通信主要包括地面微波通信和卫星微波通信。2.2.3红外线红外线传输距离较近,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短距离通信。红外线通信广泛应用于遥控器、无线鼠标等设备。2.2.4蓝牙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2.3接口技术概述接口技术是连接传输介质与通信设备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接口和逻辑接口。2.3.1物理接口物理接口是指通信设备与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包括连接器、插座等。物理接口的规范保证了不同设备之间能够顺利连接和通信。2.3.2逻辑接口逻辑接口是指通信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协议和标准,如以太网、串行通信接口等。逻辑接口的规范保证了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正确、高效地传输。2.4常用接口标准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接口标准:2.4.1以太网接口以太网接口是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接口标准,包括RJ45接口、光纤接口等。以太网接口遵循IEEE802.3协议,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2.4.2串行通信接口串行通信接口包括RS232、RS485等标准。串行通信接口适用于长距离、低速数据传输,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嵌入式设备等领域。2.4.3USB接口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USB接口具有传输速率高、连接方便等优点,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2.4.4HDMI接口HDMI(高清多媒体接口)是一种数字音频和视频接口标准,适用于高清电视、计算机等设备之间的连接。HDMI接口支持多种音频和视频格式,提供高质量的视频传输体验。第三章网络协议与标准3.1网络协议概述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保证数据正确、高效传输的规则集合。在网络通信过程中,协议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格式、传输方式、传输速度、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等关键要素。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保证了不同设备、不同操作系统之间能够顺利进行信息交换。网络协议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1)物理层协议:定义了硬件接口和传输媒介的物理特性,如电缆类型、信号电平等。(2)数据链路层协议:负责在相邻节点之间建立可靠的链路,进行数据帧的封装与解封,以及错误检测与纠正。(3)网络层协议:负责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包括路由选择、数据包转发等。(4)传输层协议:负责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如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5)应用层协议:定义了应用程序之间交换数据的格式和规则,如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等。3.2常用网络协议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网络协议:(1)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包括TCP和IP两个主要协议。TCP负责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IP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2)HTTP协议:HTTP协议是Web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数据的协议,广泛应用于Web服务。(3)FTP协议:FTP协议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支持文件的和。(4)SMTP协议:SMTP协议用于邮件的发送,规定了邮件传输的格式和规则。(5)DNS协议:DNS协议用于域名解析,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便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6)ARP协议:ARP协议用于地址解析,将IP地址解析为物理地址(MAC地址)。(7)ICMP协议:ICMP协议用于传输控制消息,如ping命令就是利用ICMP协议实现的。3.3网络标准组织网络标准组织是负责制定、发布和维护网络协议标准的机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网络标准组织:(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是一个全球性的非组织,负责制定国际标准,包括网络通信领域的标准。(2)国际电信联盟(ITU):ITU是联合国下属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国际电信标准,包括网络通信、无线电通信等领域。(3)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IETF是一个开放的国际组织,负责制定互联网技术标准,包括TCP/IP协议等。(4)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IEEE是一个国际性的专业组织,负责制定电子、电气、计算机等领域的技术标准,包括网络通信标准。(5)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CCSA是我国通信行业的标准化组织,负责制定和推广通信行业标准,包括网络通信标准。第四章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4.1数据链路层概述数据链路层作为OSI模型中的第二层,主要负责在相邻节点间无错帧传输。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帧的封装与解封、帧同步、差错检测与修正、数据帧的顺序控制等。数据链路层保证了数据在物理链路上的可靠传输,并为网络层提供服务。4.2常用数据链路层协议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1)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协议:一种面向位的同步数据链路层协议,适用于多种传输介质。(2)点对点协议(PPP):一种广泛用于电话线和串行线路上,实现点对点连接的数据链路层协议。(3)以太网协议:一种基于CSMA/CD技术的数据链路层协议,适用于局域网环境。(4)帧中继(FR)协议:一种面向连接的数据链路层协议,适用于高速广域网。4.3网络层概述网络层作为OSI模型中的第三层,负责在通信子网中实现数据包的路由与转发。其主要功能包括路由选择、拥塞控制、数据包转发等。网络层使得数据能够在不同网络之间传输,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4.4常用网络层协议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网络层协议:(1)互联网协议(IP):一种无连接的网络层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的主机。(2)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用于传输控制消息,如错误报告、路由器查询等。(3)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适用于小型网络。(4)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选择协议,适用于大型网络。(5)边界网关协议(BGP):一种用于互联网中不同自治系统之间路由选择的协议。第五章路由与交换技术5.1路由器工作原理路由器作为网络层的核心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在多个网络间进行数据包的转发。路由器工作原理基于路由表,路由表包含了一系列的路由规则,指导路由器如何选择最优路径将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网络。路由器工作过程如下:接收来自源主机的数据包;分析数据包的头部信息,提取目标IP地址;通过查找路由表,确定数据包应该转发至哪个出口;将数据包发送至下一跳路由器,直至到达目标网络。5.2路由算法路由算法是路由器进行路径选择的基础。合理的路由算法可以保证数据包在网络中高效传输,降低网络拥塞和延迟。以下几种常见的路由算法:(1)静态路由算法: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路由表,适用于网络拓扑结构简单且变化不大的场景。(2)动态路由算法:路由器通过与其他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自动更新路由表。常见的动态路由算法有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3)最短路径优先算法(OSPF):基于链路状态路由算法,通过计算各链路的权重,寻找到达目标网络的最短路径。(4)边界网关协议(BGP):用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通过协商和策略制定,实现自治系统间的路由交换。5.3交换技术概述交换技术是指在网络中根据目的地址对数据帧进行转发的技术。交换技术主要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三种。(1)电路交换:在通信过程中,为通信双方建立一条专用的电路连接,数据帧沿着这条电路传输。电路交换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电话通信。(2)报文交换:将整个数据报文作为传输单位,在传输过程中,根据目的地址进行转发。报文交换适用于数据量较小的场景。(3)分组交换:将数据报文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分组,每个分组包含目的地址和序号。分组交换具有传输效率高、可靠性好的特点,适用于数据量较大的场景。5.4常用交换技术以下几种常用的交换技术:(1)以太网交换:基于以太网技术,采用交换机进行数据帧转发。以太网交换具有传输速率高、延迟低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2)帧中继交换:基于帧中继技术,将数据帧划分为较小的帧,进行传输。帧中继交换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场景。(3)异步传输模式(ATM):基于信元交换技术,将数据划分为固定长度的信元,进行传输。ATM交换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视频会议。(4)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基于标签交换技术,将数据包划分为较小的分组,并在分组头部添加标签。MPLS交换具有传输效率高、可靠性好的特点,适用于大型网络。第六章网络安全6.1网络安全概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网络安全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采取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不受破坏的一种状态。网络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2)系统安全:保证网络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非法侵入和破坏。(3)应用安全:保护网络应用的安全,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4)网络管理安全:对网络设备和资源进行有效管理,防止内部和外部的安全隐患。6.2常用安全策略为保障网络安全,常用的安全策略如下:(1)访问控制: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控制,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2)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3)安全认证:采用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技术,保证通信双方的身份真实性和数据完整性。(4)安全审计:对网络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行为并及时处理。(5)安全防护: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防止恶意攻击。6.3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网络安全中重要的防护手段,其主要功能如下:(1)防止非法访问:对网络进行隔离,限制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访问。(2)数据过滤:对传输数据进行过滤,只允许符合安全策略的数据通过。(3)日志记录:记录网络流量和事件,便于分析和处理网络安全事件。(4)状态检测:对网络连接状态进行实时监测,防止非法连接。防火墙技术主要包括包过滤、应用层代理和状态检测等技术。6.4入侵检测与防范入侵检测系统(IDS)是一种用于检测和防范网络攻击的技术。其主要功能如下:(1)数据采集:收集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为检测提供数据支持。(2)威胁分析:分析数据中的异常行为,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3)告警通知:当发觉安全威胁时,及时通知管理员进行处理。(4)自动响应:对已知的攻击行为进行自动响应,降低攻击对网络的影响。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两种方法。异常检测通过分析用户行为、系统状态等数据,发觉与正常行为不符的异常现象。误用检测则基于已知攻击特征,对网络流量进行匹配检测。入侵防范措施主要包括:(1)定期更新系统补丁和软件版本,提高系统安全性。(2)加强用户权限管理,限制不必要的操作。(3)采用强密码策略,增强账户安全性。(4)对重要数据和系统进行备份,降低攻击带来的损失。(5)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高整体安全防护能力。第七章网络管理7.1网络管理概述网络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全面的监控、维护和控制,保证网络系统的高效、可靠和安全运行。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管理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网络设备、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的管理,以及网络功能的监测与优化。网络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降低网络故障的发生率;提高网络功能,满足用户对网络服务的需求;保障网络安全,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7.2网络管理协议网络管理协议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它定义了网络管理系统与管理对象之间的通信规则。常见的网络管理协议有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和网管接口协议(RMON)等。SNMP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协议,它通过轮询和中断机制,实现网络管理信息的收集和传输。CMIP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协议,它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管理功能,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RMON是一种针对局域网的管理协议,能够实现网络功能的实时监测和分析。7.3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是网络管理的实施工具,它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实现对网络设备和资源的监控与管理。一个完整的网络管理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件:管理服务器、管理代理、管理信息库(MIB)和管理控制台。管理服务器是网络管理系统的核心,负责收集和处理来自管理代理的各类信息,并向管理代理发送控制命令。管理代理则部署在网络设备上,负责收集设备信息并执行管理服务器的指令。MIB是一个标准化的信息库,定义了网络管理信息的组织结构。管理控制台则是用户与网络管理系统交互的界面,提供了直观的管理操作和监控功能。7.4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管理技术涵盖了网络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网络监控、故障处理、功能优化、安全管理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监控技术:通过网络监控技术,管理员可以实时监测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网络流量和功能指标,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故障处理技术:当网络发生故障时,管理员需要快速定位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故障处理技术包括故障诊断、故障排除和故障预防等。功能优化技术:通过功能优化技术,管理员可以提高网络的整体功能,满足用户对网络服务的需求。功能优化技术包括网络拓扑优化、带宽管理和服务质量保障等。安全管理技术:网络安全是网络管理的重要方面。管理员需要采取各种安全管理技术,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等,以保障网络的安全。第八章宽带网络技术8.1宽带网络概述宽带网络,是指能够在短时间内传输大量数据的网络系统。相较于窄带网络,宽带网络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大的带宽,能够满足用户对于高速、高质量数据传输的需求。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宽带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基础设施。8.2宽带接入技术宽带接入技术是指将用户终端设备与宽带网络连接的技术。目前常见的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光纤接入:通过光纤将用户终端与网络连接,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等优点。(2)ADSL接入:利用电话线进行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低,但覆盖范围广,适用于家庭和小型企业。(3)FTTH接入:将光纤直接接到用户家中,传输速率高,覆盖范围相对较小,适用于高速互联网接入。(4)无线接入:通过无线信号将用户终端与网络连接,具有便捷、灵活的特点,适用于移动设备接入。8.3宽带网络设备宽带网络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路由器:用于连接多个网络,实现数据转发和路由选择功能。(2)交换机:用于连接多个终端设备,实现数据交换和传输。(3)调制解调器: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实现信号传输。(4)光纤分配器:用于将一根光纤分成多路,实现光纤接入的分配。(5)光纤收发器:用于实现光纤与电信号之间的转换。8.4宽带网络应用宽带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广泛,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1)家庭宽带: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满足家庭用户在线娱乐、学习、工作等需求。(2)企业宽带:为企业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3)移动宽带:为移动设备提供无线网络接入,实现随时随地高速上网。(4)云计算:利用宽带网络实现数据存储、计算和传输,提供高效、便捷的云计算服务。(5)物联网:通过宽带网络将各种终端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的信息交流与控制。第九章无线网络技术9.1无线网络概述无线网络技术作为数据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摒弃了传统有线网络的物理限制,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网络接入方式。无线网络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允许用户在移动中接入网络,提高了网络的可用性和便捷性。本章将深入探讨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标准、设备构成及其安全性。9.2无线局域网标准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是无线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石。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与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共同制定了多个无线局域网标准,其中IEEE802.11系列标准最为知名。例如,802.11a、802.11b、802.11g和802.11n等标准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通信协议和频段使用,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网络需求。WiFi联盟的认证进一步保障了无线产品的互操作性。9.3无线网络设备无线网络设备包括无线接入点(AP)、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天线等。无线接入点是无线局域网的核心组件,负责无线信号的发射与接收,以及无线客户端与有线网络之间的数据转发。无线路由器集成了路由和交换功能,可以实现家庭或企业内部网络的无线扩展。无线网卡则安装在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使其能够接入无线网络。天线则用于增强无线信号的传输距离和强度。9.4无线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其安全性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无线网络安全涉及防止未授权访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