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考核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三农工作考核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三农工作考核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三农工作考核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三农工作考核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工作考核作业指导书TOC\o"1-2"\h\u12487第一章三农工作考核概述 2154471.1三农工作考核的定义与意义 2170361.1.1定义 2197581.1.2意义 2198961.1.3目标 3169571.1.4原则 315350第二章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4235221.1.5目标导向原则 4235581.1.6科学性原则 4261931.1.7系统性原则 4266161.1.8可比性原则 4326071.1.9可操作性原则 4108221.1.10考核指标体系的构成 4173221.1.11考核指标体系的分类 58417第三章考核方法与程序 5261201.1.12考核方法概述 5136641.1.13具体考核方法选用 529131.1.14考核准备阶段 671581.1.15考核实施阶段 6221091.1.16考核结果汇总阶段 6140501.1.17考核结果反馈阶段 610645第四章农业产业发展考核 626631.1.18考核目的 671991.1.19考核内容 7280581.1.20考核方法 7152821.1.21考核标准 7180501.1.22考核目的 7206611.1.23考核内容 7216031.1.24考核方法 8153471.1.25考核标准 824871第五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考核 87191.1.26道路建设 8151671.1.27供水供电 815741.1.28农田水利 990841.1.29生态环境 93291.1.30公共服务设施 9303741.1.31经济效益评价 965761.1.32社会效益评价 9227531.1.33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9197941.1.34综合效益评价 96430第六章农村公共服务考核 10155681.1.35农村公共服务内容 10299911.1.36农村公共服务标准 10306691.1.37调查目的 11274041.1.38调查方法 11258961.1.39调查内容 11273881.1.40调查流程 1128151第七章农村扶贫开发考核 1253221.1.41工作重点 1224251.1.42工作任务 12180901.1.43监测体系 13310511.1.44评估体系 13120251.1.45监测与评估流程 1316558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考核 13248341.1.46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13303711.1.47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4115451.1.48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4210201.1.49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1416018第九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 1522071.1.50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 15221031.1.51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 1569201.1.52组织建设 16284471.1.53工作绩效 1618762第十章三农工作考核结果运用与改进 16165491.1.54考核结果反馈 16280091.1.55整改措施 173351.1.56完善考核体系 17161231.1.57优化考核流程 175281.1.58加强考核队伍建设 17194401.1.59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17第一章三农工作考核概述1.1三农工作考核的定义与意义1.1.1定义三农工作考核,是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和审核。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三农政策的有效实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1.1.2意义(1)强化责任意识:通过三农工作考核,可以促使各级部门和相关部门增强对三农工作的责任感,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工作效率。(2)优化资源配置:考核结果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农村经济发展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推动政策落实:三农工作考核有助于监测政策实施效果,及时发觉和纠正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保证政策落到实处。(4)提升农村发展水平:通过考核,可以全面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依据,推动农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三农工作考核的目标与原则1.1.3目标(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4)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5)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1.4原则(1)客观公正:考核过程要客观公正,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科学合理:考核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既能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也能体现农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改善。(3)动态调整: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考核指标和权重,保证考核结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4)突出重点:在考核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注重发觉问题、解决问题。(5)注重实效:考核结果要注重实效,与政策制定和执行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第二章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第一节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1.5目标导向原则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目标导向原则,紧密围绕我国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保证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三农工作的实际情况,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有力支持。1.1.6科学性原则考核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应基于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保证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同时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未来三农工作的发展需求。1.1.7系统性原则考核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将三农工作各领域、各环节的指标纳入体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三农工作的成效。1.1.8可比性原则考核指标体系应遵循可比性原则,保证指标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具有可比性。这有助于分析各地三农工作的差异,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1.1.9可操作性原则考核指标体系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指标应易于理解和量化,便于实际操作和考核。同时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三农工作需求。第二节考核指标体系的构成与分类1.1.10考核指标体系的构成(1)农业生产指标: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结构和效益等方面的指标,如粮食总产量、农业增加值、农产品质量等。(2)农村经济指标: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指标,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消费水平、农村产业结构等。(3)农村基础设施指标: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指标,如农村道路里程、农村供水覆盖率、农村卫生设施等。(4)农村生态环境指标:反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等方面的指标,如化肥农药使用量、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农村绿化覆盖率等。(5)农村社会事业指标:反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指标,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1.1.11考核指标体系的分类(1)综合性指标:反映三农工作总体水平的指标,如农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2)专项性指标:反映特定领域或环节的指标,如粮食总产量、农村道路里程等。(3)定量指标:可以用具体数值表示的指标,如农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定性指标:难以用具体数值表示的指标,如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社会事业等。第三章考核方法与程序第一节考核方法的选用1.1.12考核方法概述三农工作考核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级部门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中的成效,促进三农工作的健康发展。考核方法的选择是保证考核结果准确性的关键环节。本文将根据三农工作的特点,选用以下几种考核方法:(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2)比较分析法(3)实地调查与资料审查相结合的方法(4)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方法1.1.13具体考核方法选用(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此方法可对三农工作的各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价,如政策落实、项目推进、资金使用等。通过设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对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同时结合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定性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三农工作成效,找出差距和不足,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3)实地调查与资料审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农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关键领域进行实地调查,结合相关资料审查,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4)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方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三农工作的各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揭示工作成效和发展趋势,为考核提供数据支持。第二节考核程序与步骤1.1.14考核准备阶段(1)制定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目标、内容、方法、程序等。(2)确定考核指标:根据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设定具体的考核指标。(3)组织培训:对参与考核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保证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1.1.15考核实施阶段(1)收集资料:收集与考核相关的政策文件、工作总结、统计数据等。(2)实地调查:对重点领域和环节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工作实际情况。(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挖掘,为考核提供数据支持。(4)评审打分:根据考核指标和实地调查情况,对各项工作进行评审打分。1.1.16考核结果汇总阶段(1)汇总评分:将评审打分结果进行汇总,形成综合评价结果。(2)分析评价: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提出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措施。1.1.17考核结果反馈阶段(1)反馈结果:将考核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单位,督促其整改和提高。(2)跟踪问效: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3)持续改进:根据考核结果,不断完善和优化三农工作考核体系。第四章农业产业发展考核第一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1.18考核目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考核旨在评价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果,推动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1.19考核内容(1)考核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评估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2)考核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检查及相关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情况。(3)考核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评价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影响。(4)考核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评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情况。1.1.20考核方法(1)数据分析:收集和整理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实地调查: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3)专家评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进行评估。1.1.21考核标准(1)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以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一致性为标准。(2)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以政策、资金、技术支持的力度和效果为标准。(3)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以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指标的改善为标准。(4)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标准。第二节农业产业链建设1.1.22考核目的农业产业链建设考核旨在评价区域内农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协同性和效益,推动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1.1.23考核内容(1)考核产业链完整性:评估区域内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是否齐全,是否存在产业链断裂现象。(2)考核产业链协同性:检查及相关部门在农业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协调和推动情况。(3)考核产业链效益:评价农业产业链建设对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就业等方面的贡献。(4)考核产业链创新能力:评估区域内农业产业链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1.1.24考核方法(1)数据分析:收集和整理区域内农业产业链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实地调查:对农业产业链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3)专家评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农业产业链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1.1.25考核标准(1)产业链完整性:以区域内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完整性和衔接程度为标准。(2)产业链协同性:以及相关部门在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的协调推动作用为标准。(3)产业链效益:以农业产业链建设对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就业等指标的贡献为标准。(4)产业链创新能力:以区域内农业产业链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成果为标准。第五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考核第一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1.1.26道路建设农村道路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考核重点包括农村公路、桥梁、码头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情况。具体考核指标有:农村公路里程、桥梁数量、码头吞吐量等。1.1.27供水供电供水供电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部分。考核重点包括农村供水工程、供电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情况。具体考核指标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电覆盖率、供电稳定性等。1.1.28农田水利农田水利设施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考核重点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利用情况。具体考核指标有: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农田水利设施利用率等。1.1.29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考核重点包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修复情况。具体考核指标有:生态环境治理面积、绿化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等。1.1.30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考核重点包括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运行情况。具体考核指标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设施利用率、公共服务质量等。第二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评价1.1.31经济效益评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评价其成效的重要方面。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等。1.1.32社会效益评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评价其成效的重要方面。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社会稳定的贡献等。1.1.33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效果也是评价其成效的重要方面。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修复的贡献,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作用等。1.1.34综合效益评价综合效益评价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的全面评估。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贡献,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运行效益等。第六章农村公共服务考核第一节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1.1.35农村公共服务内容农村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网络、公共卫生设施等。(2)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农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农村合作医疗等。(3)文化教育服务:包括农村学校、成人教育、文化场馆、农家书屋等。(4)社会保障服务: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救助等。(5)农村金融服务:包括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保险等。(6)农村社会治理:包括农村基层组织、社区治理、农村治安等。1.1.36农村公共服务标准(1)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2)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应覆盖所有农村居民,服务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疾病监测等,保证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健康服务水平。(3)文化教育服务:农村学校、成人教育、文化场馆等应满足农村居民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4)社会保障服务: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应实现应保尽保,保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5)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应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6)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社会治理应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第二节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1.1.37调查目的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估农村公共服务政策实施效果,为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依据。1.1.38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数据。(2)访谈法:与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意见和建议。(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1.1.39调查内容(1)农村居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2)农村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包括卫生室、卫生院、合作医疗等。(3)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包括学校、成人教育、文化场馆等。(4)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服务的满意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5)农村居民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包括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保险等。(6)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治理的满意度:包括基层组织、社区治理、农村治安等。1.1.40调查流程(1)设计问卷:根据调查目的和内容,设计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问卷。(2)指定调查员:培训调查员,明确调查要求。(3)进行调查:调查员深入农村,对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4)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满意度得分。(5)撰写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撰写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全面了解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为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有力依据。第七章农村扶贫开发考核第一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与任务1.1.41工作重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在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以贫困人口为中心,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充分发挥扶贫政策的引领作用,保证扶贫资源精准高效使用。(1)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依据国家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保证扶贫对象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解决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3)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4)教育扶贫。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5)健康扶贫。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6)扶贫资金管理。规范扶贫资金管理,保证扶贫资金安全、合规、高效使用。1.1.42工作任务(1)完善扶贫政策体系。根据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制定和完善相关扶贫政策,保证政策体系完整、有效。(2)落实扶贫责任。明确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扶贫责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扶贫工作。(3)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提高扶贫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保证扶贫工作顺利推进。(4)创新扶贫方式。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摸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扶贫方式,提高扶贫成效。第二节扶贫开发成效的监测与评估1.1.43监测体系(1)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监测体系,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和扶贫资金进行动态监测。(2)制定监测指标,包括贫困人口识别、脱贫人口返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3)加强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为扶贫决策提供依据。1.1.44评估体系(1)建立健全扶贫开发评估体系,对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使用等进行全面评估。(2)制定评估指标,包括扶贫成效、扶贫政策执行、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3)定期开展扶贫评估,及时发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4)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对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1.1.45监测与评估流程(1)制定监测与评估方案,明确监测与评估任务、时间节点、责任主体等。(2)开展监测与评估工作,保证数据真实、准确。(3)撰写监测与评估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4)及时反馈监测与评估结果,推动扶贫工作整改落实。(5)建立监测与评估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扶贫开发成效。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考核第一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1.1.46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各级纷纷加大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各地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广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推广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4)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修复,推进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工作,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1.1.47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生产污染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水体污染,影响生态环境质量。(2)农村生活污染问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不完善,部分地方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3)生态环境修复滞后。部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修复工作滞后,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难以提升。(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部分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有待改进。第二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成效1.1.48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1)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明确各级企业、农村居民的责任和义务。(2)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保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3)推广环保技术。加强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平。(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5)强化执法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保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1.1.49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效(1)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通过实施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2)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4)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取得进展。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逐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第九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第一节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与职能1.1.50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农村基层组织主要包括村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共青团、村妇联等。这些组织在村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村组织:是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负责领导全村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工作。(2)村民委员会:是村级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行使村民自治权利,负责全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事务等工作。(3)村务监督委员会:是村级群众性监督组织,对村民委员会工作进行监督,保障村民合法权益。(4)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机构,负责全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经营。(5)村共青团、村妇联:是村级青年、妇女组织的群众性组织,分别负责全村青年、妇女工作的开展。1.1.51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1)村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全村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工作,保证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村级得以贯彻落实。(2)村民委员会:依法行使村民自治权利,负责全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事务等工作,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3)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民委员会工作进行监督,保障村民合法权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4)村集体经济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