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例: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种群数量特征包括:(最基本特征)、、、(包括、、)、。3.种群密度:指。①调查分布范围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②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取样方法有、,对于狭长的峡谷、河流一般采用,而一般比较方正的样地常选用。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每个样方的计数原则:(即)③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适用范围:,测量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种群密度。计算公式:。(N代表个体总数,M代表初次捕获标记数,n代表再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获的标志个体数)。③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的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也可以。④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采用调查种群密度。⑤微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①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b.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②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③年龄组成;a.定义:;b.类型:(A)、(B)、(C);c.意义:的大小,通过影响出影响种群密度④性别比例:定义:指;b.意义:通过影响影响种群密度。5.6.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过程中:若标志物有脱落,估算出的种群数量较实际值,若动物被被捕捉过一次后,不容易再被捕捉,估算出的种群数量较实际值。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2.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通过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除以面积(或体积)得到的。()3.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用标记重捕法。()4.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5.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6.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7.在稳定型年龄结构的种群中,种群出生率约等于零。()8.使用样方法调查密度时,对于落入样方边线的样本,一般来说取上边,左边,左上顶点的样本,而不统计下边,右边,和其它三个顶角的样本。()9.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10.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假设:、、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的数量:2.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高斯)模型假设:有限,和等因素存在。3.增长率=增长速率=①J型曲线的增长率=且,和增长速率②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4.S型种群增长曲线中注意点:(1)环境容纳量:,简称K值。(注意:K值只与有关,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2)保护野生动物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们的,从而提高。K值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略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有的倾向,种群数量应围绕K值)。(3)K/2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有最大;其意义在于:养殖业上,通常在后进行捕捞,将生物数量保留在此处,目的是可以;害虫的防治则控制在。5.J形增长模型和S形增长模型的联系两种模型存在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存在。6.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受、、、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当种群长久处在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或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以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等原因而衰退、消亡。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等因素的影响。②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③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的方法。(2)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每个血细胞计数板有个计数室。血细胞计数板每个大方格(1个计数室)的面积为mm2,深度为mm,容积为mm3。计算公式如下: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mL=cm3=mm3,1mL菌液的总菌数=。(3)实验步骤①酵母菌的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培养;②振荡培养基:;③抽样;④观察计数:先将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让培养液,再用吸水纸吸去的培养液,待到计数室的底部,再用进行计数并计算;⑤重复步骤④,连续观察7天;⑥绘图分析。(4)注意事项该实验设计对照实验,因为;该实验需要做,取,目的是尽量;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需要培养基再计数。计数原则:类似于样方法。计数方法:。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如、、等。其影响主要是的。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即主要取决于;植物种子春季,这主要受影响;蚊类等昆虫冬季,这主要影响;东亚飞蝗因气候干旱而。2.生物因素:种群和种群两方面影响。种内竞争会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寄生虫也会影响宿主的等。和的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如同样缺少食物,密度越高,种群受影响,这样的因素称为。而气温、干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属于。4.种群研究的应用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有害生物的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1):只有通过调查获知、、、等特征,以及影响该种群密度的,才能准确了解该种群的,预测该种群的趋势,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2)渔业方面:从理论上说,“S”形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这时即使不捕捞,种群数量也。研究表明更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3)有害生物防治:控制,降低,增加等。1.自然界中一定空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
形曲线。()2.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某酵母菌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的液体总体积是0.1mm3。某同学操作时将1mL酵母菌样品加入99mL无菌水中稀释,然后利用血球计数板观察计数。如果该同学观察到血球计数板计数的5个中格80个小室中共有酵母菌48个,则估算1mL样品中有酵母菌2.4×108个。()3.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1/2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4.J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常表示为λ,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5.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6.自然界中一定空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
形曲线。()7.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8.气温、干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1.群落是指。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是一个群落区别于另一个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最重要的因素。(2)称为物种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3)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目很多,而且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这样的物种称为。(4)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原来有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3.群落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主要有。项目数量坐标图在一起更好,分开了也没事实例群落的空间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群落分别占据了,使群落形成一定的。(1)垂直结构①大多数群落都在上有明显的现象。②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植物分层的意义)。除了,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地上分层的因素还有条件;决定植物分层地下分层的因素则是、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和(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的)有关。(2)水平结构生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的不同以及、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同一地段上也有差别,它们呈。5.群落的季节性:由于、、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和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6.生态位①生态位:,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②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以及等;③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等特征,以及等。④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结果。7.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原理】(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且有,而且身体,因此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还需统计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常用的统计方法:a.(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种,直接数出个种群的个体数,一般用于,种群数量的群落)。b.(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计划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很少等)。【实验流程】(1)提出问题:如何调查和比较不同时间的土壤小动物类群。(2)制订计划: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和和。(3)实施计划准备:制作,记录调查地点的和的主要情况。(3)实施计划取样:选取取样地点,注意在、。采集:可采用和进行采集,也可以采用。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中。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时使用,如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用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4)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5)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群落结构也。8.调查中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的习性,远离、。(2)吸虫器: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中。9.立体农业:指充分利用,进行的生产模式。1.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草地无群落的水平结构。()3.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在适宜条件下总能形成树林。()4.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5.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则这两种鸟的生态位完全一-样。()6.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7.某片竹林中的竹子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因此说明这个群落没有垂直结构。()8.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9.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10.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11.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区别是两种生物分开后是否能独立生活。()12.能挖洞或快速奔跑的动物适合在森林中生存。()13.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根据群落的和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等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年降水量且分布,物种,群落结构。荒漠中的生物具有性。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的环境:(1)仙人掌具有,叶呈,气孔夜间;(2)爬行类动物体表有角质的或,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蛋壳,能保护正在发育的胚胎;其体温调节的方式是每天早上去,让身体起来,天热时;以的形式排出代谢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2.草原生物群落:季节降雨量,动植物种类,群落结构。在草原上,各种的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非常少见。植物叶片,表面有和;动物有和的特性。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或的地区,群落结构。森林中植物有、、、等,有明显的现象;动物种类,树栖和攀缘类生物较多。4.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因此有人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第3节群落的演替1.概念,就叫做群落演替。2.演替的类型:和(1)初生演替: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的地方发生演替.②过程:裸岩阶段→阶段→阶段→阶段→阶段→阶段。③实例:、、等。④方向:土壤有机物越,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食物网越来越,群落的也越来越复杂。次生演替:①在原有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甚至还保留了(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乔木。③实例:、、。④进程:演替成森林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但是在的地区或许只能发展到阶段或阶段。注意:在、、适宜的情况下,群落最终会演替成。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比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原因是。演替的原因:。3.出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时间速度影响因素4.演替实质:在演替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不适应的数量。群落演替的实质是。5.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共同决定的。但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使之朝着对发展。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和,颁布了《》。1.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3.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是一种“优势取代”
而非“取而代之”
。()4.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5.当发生火灾或者火山爆发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湖底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大可小,其中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是指地球上的及其的总和)。2.生态系统的类型:和两类。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和(包括)。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自养生物)、、。(1)生产者:①生产者的作用将固定在它们所中,是生态系统的。②自养生物都是。主要是,但等不是生产者。还有硝化细菌等,属于生物。(2)消费者:①消费者的作用:通过,将转变为,加速。有助于。②消费者主要是,还有少部分(如、),和等的寄生生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3)分解者:①解者的作用:将,保证。②分解者主要是和。(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是生态系统中的来源。4.生态系统的结构——(1)食物链(捕食链)①食物链概念:。②食物链特点:起点是,为第营养级;终点是。只包含和。不参与食物链,消费者所处营养级,③食物链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级别-1。(2)食物网①食物网概念:。②食物网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植物,也可能被肉食性动物所食。③食物网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某一个营养级也会有不同的。(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渠道。(4)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的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一般认为,食物网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5.请用文字、箭头表示出生态系统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纽带。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7.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植物?动物都是消费者?消费者都是动物?细菌都是分解者?分解者都是细菌?请举例说明。。8.若右图1表示生态系统个组成成分:A:,B:,C:D:图中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食物链只包括,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若右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图:A:,B:C:D: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
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2.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能有一种种间关系。
()6.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7.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分解有机物的是微生物。()9.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10.对于捕食链来说,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11.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1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同样,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功能:、、,主要的功能是、。2.能量流动指。(1)输入: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2)传递: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沿、。(3)转化:。(4)散失:通过自身以形式散失的。3.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输入第一营养级:地球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太阳每天输送到地球的能量大约有1x1019kJ。这些太阳能大部分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掉了,大约只有以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通过转化成,固定在它们中,这就输入到了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4)消费者的能量流动4.摄入量=+(未被该营养级同化量即是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贮存量(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的去向:和。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去路:,,。“未被利用”的能量指。粪便中的能量是的同化量中流向的一部分。5.能量流动的特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因为。(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指的是。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源源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6.生态金字塔(1)能量金字塔:主要分析。如果将,叫做能量金字塔。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在能量流动中的能量就越多。因此,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个。(2)生物量金字塔:分析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3)数量金字塔:分析每个营养体数级的。6.请根据下图填空:(1)D1表示:(即:)。A2表示:。B2表示:。D2表示:(即:)。C2表示:。(2)(用图中字母填空)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为,一部分则用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7.下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营养级Ⅱ)时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1)图1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远远少于位于营养级Ⅲ的生物个体数量,主要原因是。图2中,A表示,则B表示,C表示,D表示。E表示,E的能量来源于:①,这部分能量是的同化量的一部分。②。(3)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8.分解者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散失了,这部分能量植物利用,但是可供生产者利用。9.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增大。例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蔬菜大棚中、等立体充分利用了,获得了更大的收益。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使能量,实现对能量的,从而大大提高。例如可将秸秆用作喂牲畜,可获得;将牲畜的作为沼气池发酵的,可以生产沼气提供;沼气翅中的沼渣还可作为还田。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使。例如:农田除、根据草场的特点合理确定草场的,才能保持畜产品高产。109.能量传递效率相关“最值”计算规律:①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获得能量最多:选最食物链,按×计算。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食物链,按×计算②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所需能量最多选最食物链,按÷计算。所需能量最少选最食物链,按÷计算14.(1)如果牧草固定了1000焦耳的能量,则猫头鹰最少能获得焦耳能量,最多能获得焦耳能量.(2)若猫头鹰要获得1千焦能量,则至少消耗掉牧草所固定的千焦能量,最多消耗牧草固定的千焦能量.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16.设下图1食物网中E种群干物质量为5.8×109kJ,B种群干物质量为1.3×108kJ,则A种群干物质量的值至少是17.已知图2中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A直接供给的比例为x,则按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A生物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A能量中比例为Z的部分直接提供给C,则要使C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为。18.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其次是。图中A代表。(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J/cm2?a。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用法.(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垂直结构.(5)该生态系统具有、和三个方面的功能.(6)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必需遵循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试从鱼塘的地理环境与放养的鱼类分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遵循了原理(限填一个).19.下图N5的去向:,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未利用”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
利用的能量。()2.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4.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5.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免同化量的一部分。()6.太阳能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并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存在。()7.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8.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10.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11.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和“干重”可能出现反例。()12.植物A属于第一营养级,动物B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所有植物A中包含的能量一定多于所有动物B所包含的能量。()13.动物吃100g食物,一般只能使体重增加10g,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例证。()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注意:(1)C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的形式存在。(2)C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3)C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2.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2)物质循环的特点:①,其的范围是,因此又称。②循环方式:。3.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加剧了。我国一方面采取积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提高,这在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生物富集,称作生物富集。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水、大气、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因此生物富集也是的。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者关系:和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都离不开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和之间循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和,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时,是的,而且是,而循环流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的作用是,其分解速度与、等生态因子相关。7.案例一: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的。设计实验进行验证。(1)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原则和原则。(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无关变量:等。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组、B组。对照组A组的土壤(),实验组的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处理1小时。B组处理的目的是。(4)预测实验结果:。8.案例二: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淀粉生成还原糖实验组A杯中加入30ml,在室温下放置7天后,取20ml溶液放入A1、A2试管,对照组B杯中加入30ml,在室温下放置7天后,取20ml溶液放入B1、B2试管,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现象AA1(加碘液)A2(加斐林试剂)BB1(加碘液)B2(加斐林试剂)结果分析下列各图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图1中:A为,B为,C为,D为。图2中:A为,B为,C为,D为。图3中:A为,B为,C为,D为,E为。图4中:A为,B为,C为,D为,E为,F为。图5中:A为,B为,C为,D为,E为,F为。如果上面各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只需要把改写成即可。1.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3.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4.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5..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子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等称作信息。信息流:,即信息流。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1)物理信息:等,通过的信息,都属于物理信息。(2)化学信息:,如植物的,以及动物的等,都属于化学信息。(3)行为信息:动物的,对于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3.生物可以通过进行交流。4.信息传递的过程: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过程中不仅有---,也有---(空气、水以及其他介质均可传播信息);还需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动物的眼鼻、耳朵、皮肤,植物的叶、芽以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如光敏色素等)可以接收多样化的信息。5.信息传递的作用对于个体:;对于种群:;对于群落、生态系统:。3、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作用(1)提高;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2)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等,用诱捕和驱赶动物.1.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机械防治。()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1)生态平衡:指。(2)特点:①平衡:生态系统的保持相对稳定;②平衡:——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能量,生物个体持续。③平衡:植物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2.生态系统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的有一定的限度。(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负反馈调节概念:。3.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成关系。图中:y表示,偏离的越,越弱;x表示,x越,表示越小;TS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TS面积越大,表示。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在不超过范围内,利用生态系统。对人类利用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一般是的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成分生态缸中能够进行和,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为光合作用提供;保持生态缸内;便于生态缸宜不宜,缸中的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生态缸的采光应用较强的光防止1.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2.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3.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4.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
动态的平衡。()5.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的特征。()6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7.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8.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9.负反馈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正反馈则是加速破坏平衡。所以负反馈都是有利的,正反馈都是有害的。()10.C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第四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又叫,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和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等。(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我们应正确处理与的关系,践行、和。(3)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作为基本国策。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起到的价值,也叫做,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的作用,湿地可以、、等。此外,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的价值。注意:生态系统的明显大于。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人类活动对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或。(2)包括、。(3)(4)农业、林业品种的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电子元件采购合同数量取消及供应链调整补充协议3篇
- 2024建造师劳动合同
- 2025年度民族特色餐厅租赁及文化传承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房地产纠纷调解估价委托合同模板3篇
- 2024年项目联合开发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质建筑材料租赁与运输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商用空调租赁与能源消耗优化合同3篇
- 威海职业学院《突发公卫事件应急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灾害防御与避险应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普通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隐蔽)工程现场收方计量记录表
- DB22T 5005-2018 注塑夹芯复合保温砌块自保温墙体工程技术标准
- 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督查评分表
- 心内电生理导管及器械
- 称量与天平培训试题及答案
- 超全的超滤与纳滤概述、基本理论和应用
- 2020年医师定期考核试题与答案(公卫专业)
- 2022年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
- 各种静脉置管固定方法
- 消防报审验收程序及表格
- 教育金规划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