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教学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2.诗中“我”的形象。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三、分析诗歌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四、难点解析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五、拓展练习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1.我是干瘪的稻穗,2.我是失修的路基,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七、全诗总结。八、达标训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我国当代女诗人,她是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等。2.给加线的字注音:疲惫()()干瘪()胚芽()绯红()迷惘()淤滩()簇新()蜗行()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3.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题解: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大庾岭(图片)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郭沫若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二、初读整体感知(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1.欣赏诗歌朗读。2.学生集体朗读。3.指名学生朗读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小序:丛莽:树丛草莽。莽,密生的草。虑:估计,担心。得:能。得诗:作诗。旋:不久。第一章:意如何:想什么。泉台:阴间。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阎罗:借指反动势力第二章:南国:南方烽烟:战争,战火正:恰好国门:城门。诸君:各位同志。君,对人的尊称“此头须向国门悬”出处: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第三章:血雨腥风: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应有涯:应该结束了。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典故:取义成仁1.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细读深入探究(多媒体打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交代了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总领全诗(2)借代、设问(3)“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1)“烽烟”是什么意思?(2)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烽烟”借代战争。(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1)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明确:(1)借喻、用典(2)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血雨腥风”呼应前文什么内容?──呼应前两章“百战多”和“南国烽烟正十年”。“人间遍种自由花”是什么意思?──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表示决心献身革命事业,预言敌人必然失败,人民自由幸福必然实现。5.让我们把视觉放到整篇文章,然后思考:(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2)押的韵脚是什么?(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确:(1)七言绝句(2)uoɑnuɑ(3)第一章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第二章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第三章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4)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前呼后应“意如何?”“今日事”。6.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明确: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方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四、品读升华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五、联想拓展《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作业布置】归纳练习下边的词语,原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指代什么?属于什么修辞方法?旌旗:原是古代旗帜的通称,这首诗里指代军队。阎罗:是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代蒋介石。烽烟: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战争。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各自的侧重点。1.面对死亡,回顾创业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革命。2.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作为对自己的祭奠。3.表示甘为正义牺牲,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社会理想必将实现。指出这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短诗五首【教学目标】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教学重难点】分析五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教学准备】课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三、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第2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断章》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目标导学二:《风雨吟》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目标导学三:《统一》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三、板书设计《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教学反思】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阅读,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见解,收效不大。4海燕【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2.反复诵读,感悟海燕的形象特征。3.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品味语言,理解海燕的形象,体验海燕的豪情。【教学方法】情境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有关海燕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海燕的图片)你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海鸟吗?师: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年后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背景资料: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利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了革命运动的先驱。《海燕》是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生动地反映了俄国革命高潮到来之前革命者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几段,做一些朗读标记,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教学提示】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文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以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2.思考:暴风雨来临之前,乌云和大海有什么变化?明确:乌云: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泛起白沫的大海——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探究: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先后描绘了哪三个画面?在这三个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明确: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画面的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4.阅读全文,品析“海燕”形象,并用“我从文中______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______的海燕”的句式来描述海燕的形象。(1)我从文中“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高傲的海燕。(2)我从文中“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勇敢的海燕。(3)我从文中“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乐观的海燕。(4)我从文中“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自信的海燕。海燕形象总结:高傲、勇敢、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目标导学三: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本文很好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请联系全文和时代背景,指出下面物象的象征意义。海燕: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闪电、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2.除海燕外,文中还写到了“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文中为什么要写这些海鸟呢?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力地衬托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坚强的战斗形象。同时,也借此鞭挞“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本文语言热情洋溢,意蕴深刻,请反复诵读,品味下面语句的深刻含义。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3)——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明确:(1)写出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令“乌云”所象征的敌人也感觉到了,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的信心。(2)表现了海燕对光明的热切渴望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生活就是这样,阴云再重,总有散去的时候;困难再大,经过一番努力,总能克服。邪恶永不能战胜正义,真理终有一日会大放光彩。(3)这是胜利的预言,革命者发出的时代的最强音,震撼人心,信心满怀。以此收束全文,使全文的革命激情达到最高潮,突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渴盼经受革命风暴战斗洗礼的愿望,召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赢得革命胜利的信念。目标导学四:赏析语言,把握文本艺术特征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请以下面的语句为例,反复诵读,具体赏析其表达效果。(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3)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明确:(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2)运用拟人的修辞。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3)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三、板书设计暴风雨海燕来临——渴望逼近——迎接到来——呼唤【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由海燕的形象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直观地反映海燕搏击风浪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还重点分析海燕等多种形象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文中多种形象象征意义的解读来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此外,本文的语言优美,善用修辞,十分值得学生赏析与学习。不足之处是学生对俄国革命大背景了解不深,很难领会革命者的革命意志与信念,因此,难以从真正意义上领会海燕的搏斗精神,这需要课后做大量的资料补充。同时,本文虽然强调了象征意义,但是未对象征手法做详细解读。海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点拨法、对比阅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预习导学: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零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二、走进作者(可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高尔基的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胆怯:胆小;畏缩。翡翠()精灵:①鬼怪。②机警聪明;机灵。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2.教师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3.朗读点评和指导。《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随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四、感受形象,体味情感1.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海燕。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的形象。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3.引导学生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点拨:①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②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理解他对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五、小结【作业布置】1.思考:高尔基仅仅在描写海燕吗?2.背诵课文3.同步测试(课堂学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2.品味文章语言。一、检查背诵二、深入探讨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内涵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2.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3.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三、品味关键语句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②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③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四、联系社会生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做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板书设计】海燕高尔基正面描写(海燕)英勇无畏(飞翔、叫喊) 海燕侧面描写(海鸥、海鸭、企鹅)乐观豪迈(飞舞、号叫)孔乙己【教学目标】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二、解题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三、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1.找出生字词。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③孔乙己的结局。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作业布置】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理解小说主题。【教学过程】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二、提示与思考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三、交流、讨论后明确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学生讨论后明确:1.社会原因。(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2.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五、理解小说主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作业布置】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第三课时】【教学重难点】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一、理清小说结构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二、理清小说的线索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1.便排出九文大钱。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业布置】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变色龙【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能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2.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教学重点】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请大家断一件案子:一个首饰匠拿着烟头去戳一条小猎狗,结果被狗咬了一口,一个手指头被咬伤,现在狗被抓住,狗的主人还不知是谁,假如你是一位法官,你怎么处理这件事呢?提供法律依据:1.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2.《家犬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犬若伤人,追查犬主。犬主应负责被咬伤者的全部医疗费用及造成的一切损失。(默读、概括、交流)二、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案子并不难判。但它却难倒了一位深谙法律条文的专业人士,他在转瞬之间,就将这个案子的结果更改了好几次。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1.简介作者: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2.下面就请大家来分析分析原因。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的案件判了几次?每次的断案结果是怎样的?每一次他又是如何来称呼这只狗?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读完后思考并交流。4.提问:奥楚蔑洛夫多次改判的原因是什么?5.教师总结并板书:小狗小狗疯狗下贱胚子名贵的狗野狗伶俐的狗是将军家的狗不是将军家的狗三、跳读课文,分析语言其实,奥楚蔑洛夫变化如此之多,跟他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首先他这样的性格特点在他的语言中就有所体现,下面请大家跳读课文,找一找这样的典型语言。要求:找出相应的语句,把握好语气并朗读揣摩,并说说该语句体现的是他的哪种性格特点。例: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将“够得着”、“那么小”、“这么魁梧”、“一定”、“异想天开”、“赔偿费”等词语重读出来,通过狗与人在实力上的对比,以及赫留金带有的主观目的,来表现奥楚蔑洛夫“变色”的理由看似十分充分,体现了他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教师先进行对比阅读,第一次不带语气读,第二次带有语气读。让学生先进行揣摩。)学生模仿示例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作小组交流。四、细读课文,分析细节描写像这样的一篇短片小说,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没有一处闲笔。例如课文中有关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的细节描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课文中有关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请大家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次数军大衣的位置作用第一次穿在身上身份标志、装腔作势的道具第二次(脱下)(掩饰狼狈)第三次(穿上)(掩饰恐慌)第四次(裹紧)(掩饰恐慌)五、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到这里,我们来把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总结一下,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认为奥楚蔑洛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分析总结: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六、分析小说的主题本文的课题是《变色龙》,请大家思考一下,小说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1.让学生说说对变色龙的理解并出示变色龙的图片。2.学生思考交流。3.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请大家说说本文通过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4.在学生交流后出示本文的写作背景。七、课堂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不能说说如何来学习一篇小说?1.学生总结回顾。2.归纳:(1)刻画了怎样一个人?(人物形象)(2)如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为什么要刻画这样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题)溜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2.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分析人物性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赶牛溜索汉子们沉着、果断的品格。【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教学难点】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二、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作家、编剧。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2015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三、文本链接文题解读文章以“溜索”为题目,不仅是行文线索,将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连缀成篇,而且交代了从前两岸居民过江的渡河工具和渡河方法。四、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山陡谷深,悬崖万丈,等待溜索过江。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沉着、果断地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高潮:首领从容镇定,指挥有方,在他的指导下“我”胆战心惊地溜索。结局:全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五、课文精度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其中马帮的首领是文章的主人公。2.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待“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4.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洞洞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从感官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里为什么要细写牛的惊恐失态之状?)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以上这些描写与牛们等待溜索时的“哀哀地叫着”,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5.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写了牛溜索时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了溜索前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作用:(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六、探究升华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七、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3段):写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第二部分(第4~17段):写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第三部分(第18~20段):写“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第四部分(第21~25段):写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八、文章主旨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表现了人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赞扬了马帮汉子沉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相互信任、互相关爱的团结协作精神。九、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文章语言洗练,富有表现力,处处可见。例如,“那索似有干钩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这句话中的“千钧之力”“扯住”形象地写出了索牢固地将怒江的两岸连接在一起,似乎有“一索两岸变通途”的气势,为下文溜索做铺垫。2.衬托、对比巧运用,人、物形象更鲜明。小说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置身于怒江大峡谷中,怒江的“隐隐闷雷”,马帮汉子的举止,山鹰的飞翔,侧面存托出环境的奇险。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战战兢兢,惊恐失态,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尽显英雄本色。对比之中,突出马帮汉子的沉着、果断、身手非凡。蒲柳人家(节选)【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3.品味小说的语言。【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2.品味语言。【教学难点】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常识1.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3.简介《蒲柳人家》: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二、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注音释义。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小说节选部分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自读课文并作旁批,讨论交流。)师生归纳: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憎分明,泼辣大胆,刚正不阿,爱打抱不平,是女中的豪杰。爷爷何大学问:他长得像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好说点大话,喜欢戴高帽,虽没有多少钱,却爱讲排场,摆阔气,每次从口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四、问题研究:为什么说这篇小说具有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讨论理解。)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一贯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反映出来,更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表现出来。对这种人物、这种品德的追求,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上,英雄传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以及《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而《蒲柳人家》中无论一丈青大娘的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的威镇古北口,还是后来的巧计锄奸、智斗花鞋杜四,无不出奇制胜,神乎其神,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智取生辰纲”“大闹野猪林”等故事,想起我们民族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可以说,刘绍棠以一种平凡中的传奇的形式,赋予了这一民族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内在地暗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为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在结构上,《水浒》先讲述单个人物的故事,然后聚义梁山,共图大业。而本文的结构也正得其神韵,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他们串在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五、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特色的语句并分析,小组讨论交流。)明确: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六、拓展迁移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作业布置】根据课上所学,再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解题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伋(子思)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4.齐读全文。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2.齐读课文。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四、小结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第二课时】一、复习所学内容1.抽查朗读情况。2.用多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3.齐读全文。三、课堂练习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四、延伸思考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五、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