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颅内动脉瘤分型及影像学表现课件_第1页
【头颈】颅内动脉瘤分型及影像学表现课件_第2页
【头颈】颅内动脉瘤分型及影像学表现课件_第3页
【头颈】颅内动脉瘤分型及影像学表现课件_第4页
【头颈】颅内动脉瘤分型及影像学表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顱內動脈瘤分型及影像學表現

解剖特點

顱底動脈環,又稱Willis環,在大腦底部,蝶鞍的上方,環繞視交叉、灰結節、乳頭體,由左右大腦前動脈、勁內動脈末段、左右大腦後動脈以及前、後交通動脈組成。前交通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後交通動脈大腦後動脈

顱內動脈瘤(intracranialaneurysm)是指顱內動脈的局灶性異常擴大,發病率約為0.9%。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顱內動脈瘤是腦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系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最主要的原因,約占51%~70%。病因:

1、先天性動脈瘤,最為多見,占80%~90%,常發生在顱內各動脈的分叉部,主要由於動脈管壁中層缺少彈力纖維,平滑肌較少及血流動力學方面可使動脈瘤形成。病因:

2、動脈硬化性動脈瘤,占10~18%常發生於40~60歲年齡段,主要由於動脈壁有粥樣硬化破壞動脈壁的內彈力層和中層,動脈瘤多呈梭形擴張。病因:3、感染性動脈瘤,占0.5~2.0%,由於細菌栓子經血液播散停留在腦動脈終末支或動脈分叉部,動脈周圍炎性病灶如顱骨感染、腦膿腫、腦膜炎等可侵蝕動脈壁形成感染性動脈瘤。病因:4、外傷性動脈瘤,占0.5%,是顱腦損傷、手術創傷等直接傷及動脈管壁形成假性或真性動脈瘤。

組織學檢查發現動脈瘤壁僅存一層內膜,缺乏中層平滑肌組織,彈性纖維斷裂或消失。瘤壁內有炎性細胞浸潤。病理生理

電鏡下可見瘤壁彈力板消失。巨大動脈瘤內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鈣化,血分層呈”洋蔥”狀。病理生理病理生理動脈瘤為囊性,呈球形或漿果狀,外觀紫紅色,瘤壁極薄,術中可見瘤內的血流旋渦。瘤頂部更為薄弱,98%的動脈瘤出血位於瘤頂。破裂的動脈瘤周圍被血腫包裹,瘤頂破口處與周圍組織粘連。發病部位:腦底顱內動脈瘤90%起自頸內動脈系統,以腦底動脈環前方血管分叉處(70%),其中前交通動脈約占30%-35%,起自後交通動脈及附近頸內動脈者約占20%;約10%起自椎—基底動脈系統。影像學表現:CT平掃時表現為不均勻的高密度圈影,中心部分為低密度,增強後高密度圈無變化,而中心區的低密度呈均勻強化,這種密度不同的同心圓變化稱為“靶環”。影像學表現:

CTA是一種在無創條件下較好的診斷手段,在診斷動脈瘤的同時可提供動脈瘤與顱內重要骨性結構的關係,對手術提供幫助。影像學表現:MRI檢查可顯示顱內各部位的動脈瘤與周圍重要結構關係,可明確動脈瘤大小,瘤周腦組織情況和動脈瘤內血栓有其獨到之處。在動脈瘤中由於血流速度快,MRI可表現為流空現象,即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上的低信號或無信號病灶。影像學表現:DSA表現及診斷:(1)、瘤腔顯影及其形態:瘤腔多呈球形、橢圓形、葫蘆形或水滴形。瘤體一般有蒂與載瘤動脈幹相連,直徑超過2.5cm為巨大動脈瘤(較少見)。瘤壁一般光滑,但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時可呈毛糙而不規則,動瘤以單發多見,少數(10-25%)為多發。影像學表現:(2)、動脈瘤遠端的動脈顯影欠佳或不顯影。(3)、瘤腔內血栓形成:顯影不均勻或充盈缺損。(4)、瘤體破裂出血和血腫:瘤體輪廓毛糙或尖頂突出。粟粒狀動脈瘤;囊狀動脈瘤;梭形動脈瘤;假性動脈瘤;壁間動脈瘤(即夾層動脈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