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已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和谐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个体修为、人际关系和人天和谐这三个方面。个体内心和谐是指人与自我的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知己”,知己是指个体能了解和疏导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内心达到和谐的状态以实现身心和谐。个体的内心和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核心位置,因为这既是个体自身取得成就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也是实现人际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儒家学者在内心和谐方面的论断极具代表性,他们肯定“心为身主”,认为身与心是相互感通的:“和则同,同则善。”同时,儒家认为“心正”则“身修”,个体通过“正心修身”才能实现身心之和,才能实现修身的目的,即“安身立命”和“修身以安人”,而所谓的“安人”就是指和谐从个体身心的范围扩至他人和他物,就是个体先实现身心和谐,继而实现人际和谐、人天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谐。由此可见,个体内心的和谐是和谐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人本取向是性本善,遵家和儒家的主流倾向都是性善论。传统的道家哲学的性善论,强调一切都因任自然,无须人为造作,也不必通过制定礼仪制度等来教化人及改善人性,“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返璞归真之后,自会得到原始、自然、至善的人性。传统儒家的性善论,是内在道德的性善论,基本上是沿着孟子性善论的脉络而展开的。孟子明确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正是性善论的基础。他强调“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种人性善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发展的道路,也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正是受这些以和谐为底色的观念熏陶,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心中有善,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便是“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慷慨分享,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原则。这种明性知善带来的和谐观念,使得中国人能淡然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矛盾与纠纷,正确处理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利益冲突。中华民族正是靠着其哲学中蕴含的“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缓解了矛盾和冲突,建立了和谐的社会,做到了“协和万邦”的盛景,从而使得中华文明连续存在了五千多年。张岱年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视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本之一,中国很多著名思想家也曾做出了相似的关于人天和谐的论述,认为人类利用自然界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的生态是脆弱的,无法承受人类无度的索取和污染,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个体的生存,不仅与他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也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协作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之一是和谐观,中国哲学是追求和谐的哲学。中国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具有动态特性,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并以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状态而存在。和谐观的动态特性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儒家“贵和”,另一个方面是“和而不同”。“贵和”不是单纯强调和谐而不要斗争,而是强调斗争的目的是解决矛盾,斗争应该作为手段,服务于和谐的目标,但是和谐必须是终极目标。“和而不同”则强调和谐本身就包含着差异与矛盾,甚至包含着相悖的各方因素,这些因素以一种斗而不破,斗后则“和而解”的动态存在着,由斗而和,又产生新的斗,新的斗后面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和,循环往复,盘旋升华,最终实现彻底的和谐。这种螺旋式的和谐,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和倡导的和谐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辩证法之精髓。整体的和谐是物我相通,不仅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和谐的体系,而且把人类纳入这一体系当中,从而达成人本、人际、人天万物和合的“终极和谐”目标。(摘编自曹晓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平性体现在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两方面。B.以实现个体身心和谐为目标的“知己”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C.对中华民族而言,和谐社会的建立和文明的存续,根植于“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基础上。D.“贵和”是和谐观的动态特性的体现之一,它认为斗争只是手段,追求和谐才是终极目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不搞文化霸权、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是由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所决定的。B.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人本取向,影响着国人的日常行为和处事态度。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C.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协作共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本体现。D.和谐内部呈现斗和相生的动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一项是(3分)A.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C.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D.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4分)5.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选择与世界命运与共的发展路径,实现了“从和平立国到和平共处、从和平发展再到和平崛起”,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请结合材料对这种论调加以驳斥。(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聂赫留朵夫公爵躺在一架高大的、铺着羽绒褥垫的、被单已经揉皱的弹簧床上,穿着子上的一套衣服穿上,于是他,虽然算不得精神奕奕,不过总算干净利索,周身喷香地走进了饭厅。饭厅里,镶木地板昨天已经由三个农民擦亮,上面放着橡木的大食器橱,摆着一张可以拉开的大饭桌,桌腿被雕成狮爪的形状,大模大样地叉开来,样子颇为庄严。这张桌子上铺着浆硬的、绣着巨大家徽的薄桌布,放着装满香气四溢的咖啡的银壶,银糖缸,盛着煮开过的奶油的银壶和装着新鲜的白面包、面包干、饼干的篮子。他的食具旁边放着新收到的信件。聂赫留朵夫拆开阿格拉费娜·彼得罗夫娜交给他的香气扑鼻的信,抽出一张边缘不齐的灰色厚纸,上面的字迹尖细而飘洒,他开始读道:我既然承担了帮您记住一切事情的责任,那么为尽责起见,我要提醒您:今天,四月二十八日,您得出庭去做陪审员,因此您无论如何也不能照昨天您用平素那种马马虎虎的态度所应许过的那样,陪着我们和科洛索夫去看画展了,除非您愿意向地方法院缴纳一笔三百卢布的罚金,相当于您舍不得买的那匹马的价钱。昨天您刚走,我就想起了这件事。那么您不要忘记才好。公爵小姐玛·科尔恰金娜信纸的背面附着几句话:妈妈吩咐我告诉您,为您准备的餐具会一直等您到深夜。您务必要来,不管是什么时候。聂赫留朵夫㪧起了眉头。这封便函是公爵小姐科尔恰金娜近两个月来对他不断进行的一种精致的工作的续篇,其目的在于用一根根目力看不见的细线把他和她越来越紧地拴在一起。不过凡是已经不年轻而又没有热恋对象的男人,对结婚问题总是迟疑不决的,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使得聂赫留朵夫纵然下了决心,也不能立刻向她求婚。这个原因倒不在于十年前他诱奸过玛丝洛娃,后来把她抛弃了,这件事他已经忘得干干净净,而且他也不认为这是他结婚的障碍。这个原因在于这段时期他同一个有夫之妇有私通的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关系,虽然从他这方面来说,现在这种关系已经断绝,可是她还没有承认这一点。聂赫留朵夫见到女人时很是害羞,然而正是这种羞怯才让那个有夫之妇的心里萌生了要征服他的念头。那个女人是某县的首席贵族的妻子,每到贵族选举期间聂赫留朵夫总要去那个县里一趟。那个女人果然勾引他发生了关系。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关系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变得越来越迷人,同时也越来越可憎。起初聂赫留朵夫抵挡不住她的诱惑,后来又感到对她负疚,觉得不得到她的同意就不能断绝这种关系。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聂赫留朵夫认为他即使有心,也没有权利向科尔恰金娜求婚。桌上正好放着那个女人的丈夫写来的信。聂赫留朵夫一见到邮戳和他的笔迹,就涨红了脸,顿时感到精力振奋,这是他面临危险的时候总会体验到的。然而他的激动却是多此一举。那个丈夫,聂赫留朵夫的主要田产所在的县里的首席贵族,来信通知聂赫留朵夫说,五月底要召开地方自治局会议,他要求聂赫留朵夫务必来一趟,以便在地方自治局会议上讨论有关学校和车马大道等当前重大问题的时候助以一臂之力,因为预料到讨论时会遭到反动派的强烈抵制。首席贵族是自由派,他纠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反对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期间逐渐抬头的反动势力,全心全意地投入这场斗争,丝毫不知道他家庭生活的不幸。另一封信是为他经营田产的总管写来的。总管写道,请聂赫留朵夫务必亲自来一趟以便确定他的继承权,此外关于如何继续经营田产的问题也需做出决定:究竟是依然按照已故的公爵夫人生前所用的那种办法经营呢,还是按照他以前向已故的公爵夫人提出过而如今又向年轻的公爵重提的这个办法来经营,也就是增加农具,并且把租给农民的土地全部收回,由自己来经营。总管写道,这样的经营方式划算得多。同时总管道歉,说是按预定计划本月初应当汇上三千卢布,不料略微耽搁了一下。这笔钱将随下一班邮车汇出。他之所以推迟汇款,是因为无论如何也收不齐农民的钱,他们过于不老实,因而他不得不求助于官府,强制他们拿出钱来。这封信对聂赫留朵夫来说是既愉快又不愉快的。知道自己将拥有广大的家业,那是愉快的。不愉快的是他当年原是赫伯特·斯宾塞的忠实信徒,而且由于他自己是大地主,斯宾塞在《社会静力学》一书中所提出的“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理论令他尤为震动。他凭着青年人的耿直和果断,不仅口头上说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还在大学里就这个理论写了论文,而且采取了实际行动,把一小部分土地发给农民了(那块土地不属他母亲所有,而是他本人从他父亲名下继承来的),因为他不愿意违背自己的信念占有土地。现在他马上要继承母亲的田产而成为大地主,就必须在两种办法当中选择一个:要么照十年前他处理父亲的二百俄亩土地那样放弃他的财产,要么默认他以前的一切思想都是错误而虚伪的。第一个办法他做不到,因为他除了土地以外没有任何生活资料。他不愿意去做官,可是他又已经养成奢侈的生活习惯,要丢掉这种生活习惯已经不可能。再者,他也感觉不到有什么改变生活的必要,因为他青春时代那种信念的力量,那种果断,那种要做一番惊人事业的好胜心和愿望,已经一概不存在了。至于第二个办法,那么“占有土地是不正当的”这个明白确凿的道理,现在要他加以否定,那他无论如何也是办不到的。就是这个缘故,总管的信使得他锁紧了眉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主人公精美的服饰、丰盛的早餐及饭厅华贵的装潢,烘托了人物的高雅。B.督促出庭陪审、邀请赴家宴都是科尔恰金娜用来拴住主人公的“一根根目力看不见的细线”。C.诱奸玛丝洛娃以及与有夫之妇发生关系的双重愧疚阻碍着主人公向科尔恰金娜求婚。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D.主人公对十年前冲动之下放弃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二百俄亩土地的行为,充满了懊悔。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用全知视角,既能俯视人物、事件的全貌,也能深入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B.科尔恰金娜的主动与聂赫留朵夫的迟疑不决两相对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立体。C.画横线的三处语句,运用细节描写,既暗示了主人公的心理,也推动了情节发展。D.小说心理分析深入,刻画出主人公对如何处理即将继承的田产的矛盾纠结心理。8.《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请分析本文具有怎样的现实指向性。(4分)9.小说借三封信交代了主人公即将处理的“出庭做陪审员”“参加地方自治局会议”“继承母亲的田产”三件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①挺⑤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以类行⑥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⑦也,万物之总⑧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⑧,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节选自《荀子·王制篇》)【注】①晋国:这里指魏国。晋国为春秋五霸之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梁惠王认为自己的国家继承了晋国的衣钵,所以自称晋国。②比:为。③耨:锄草。④制:通“掣”,(节选自《荀子·王制篇》)【注】①晋国:这里指魏国。晋国为春秋五霸之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梁惠王认为自己的国家继承了晋国的衣钵,所以自称晋国。②比:为。③耨:锄草。④制:通“掣”,拉拽。⑤梃:棍棒。⑥行:做,治理。⑦参:相并列。⑧总:总管。⑨不理:没有条理。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利,使⋯⋯受利,使动用法,与《兼爱》“故亏君而自利”的“利”用法相同。B.兵,兵器、武器,与《无衣》“修我甲兵”的“兵”意思相同。C.“若环之无端也”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之端也”的“之”用法不同。D.夫,语气词,引起议论判断,与《〈论语〉十二章》“何莫学夫《诗》”的“夫”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惠王关心国家,富于进取。他请教孟子如何做才能使国家获利,并为其继任以来的战败而感到耻辱,想要为死者报仇。B.孟子论说条理清晰,说服力强。他先说地方百里也可称王,再建议惠王轻徭薄税,最后表示如此做,就能战胜敌国。C.荀子从正反两方面辩证思考。他认为万物有始有终,有终就又有始;要用统一的原则来处事,否则天下将会衰落。D.荀子善用问句,层层递进。他将人与“牛”“马”作比,指出人能结成社会群体,通过追问,强调“分”“义”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2)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14.对于治理天下,孟子和荀子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简述二者观点的差异。(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书怀示友十首(其六)陈与义有钱可使鬼,无钱鬼揶揄①。百年堂前燕,万事屋上鸟。微官不救饥,出处违壮图。相牛②岂无经,种树亦有书。如何求二项,归卧渊明庐。曝背③对青山,鸟鸣人意舒。试数门前客,终岁几覆车!【注】①揶揄:戏弄。②相牛:识别牛的优劣。③曝背:指耕作。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通过本诗向友人吐露心声,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当时有钱可以支配一切,无钱就被轻视的社会风气。B.诗人借五、六两句委婉含蓄地道出了自己的狼狈处境:虽然出仕为官但身居微职,想救民于水火却有心无力。C.七到十二句表现了一种生活状态:青山鸣鸟,种树相牛,田地二顷,勤力耕作。浅中有深,蕴含着感情的波澜。D.全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有钱使鬼、爱屋及乌、前车之鉴等,概括精当,极大地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耐人寻味。16.有人说,陈与义的诗取法杜甫,复杂绵密、感慨多端。本诗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D.全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有钱使鬼、爱屋及乌、前车之鉴等,概括精当,极大地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耐人寻味。16.有人说,陈与义的诗取法杜甫,复杂绵密、感慨多端。本诗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1(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作文课上,王老师使用《春江花月夜》中以常见事物传达深邃哲理的两句诗“,(1)作文课上,王老师使用《春江花月夜》中以常见事物传达深邃哲理的两句诗“,”,来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变化。2:(2)国际酒业博览会上,小刚负责布置展台,他将李白《将进酒》中“,”两句印制成海报放置在展台两侧,表达以酒抒怀、享受当下之意,受到游览者的一致好评。(3)小李负责撰写一篇梳理儒家“礼”学思想发展脉络的文献综述,他想用孔子的一句话概括“礼”的意义,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恩格斯年纪轻轻就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并对时刻处于失业危机、生死边缘的工人产生了同情。同时,受进步书刊的影响,恩格斯萌生了拯救贫苦工人、改变阶级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恩格斯年纪轻轻就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并对时刻处于失业危机、生死边缘的工人产生了同情。同时,受进步书刊的影响,恩格斯萌生了拯救贫苦工人、改变阶级不平等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221841年,恩格斯到柏林服役,在此期间,他遇到了毕生挚爱————爱尔兰纺织女工玛丽·白恩士。①在她的帮助下,②恩格斯打破了横亘在资本家少爷与工人群众之间的障碍,③得以能够近距离观察工人生活中的细节,④获得了对于工人阶级状况“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1841年,恩格斯到柏林服役,在此期间,他遇到了毕生挚爱————爱尔兰纺织女工玛丽·白恩士。①在她的帮助下,②恩格斯打破了横亘在资本家少爷与工人群众之间的障碍,③得以能够近距离观察工人生活中的细节,④获得了对于工人阶级状况“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四23.恩格斯根据其1842年至1844年在英国的亲身调研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状况的专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经典作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至今日,这部著作所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仍A,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为了解工人的生产状况,恩格斯详细考察,发现了大量恩格斯根据其1842年至1844年在英国的亲身调研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状况的专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经典作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至今日,这部著作所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仍A,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为了解工人的生产状况,恩格斯详细考察,发现了大量B的现象。他了解到,大多儿童9岁起就开始劳动,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工人的活动基本上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的操作上,无休止地重复着,一年又一年。妇女甚至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婴儿无人照顾,便灌麻醉剂让他们安静。在:什:其实,在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进行调研之前,(甲)。恩格斯在翻阅大量已有的调查资料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类调研的弊端。他说:“资产阶级调查委员会的这些长篇大论的报告注定要永远沉睡在废纸堆里。”原因在于这类调查都是受资产阶级委托的,其其实,在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进行调研之前,(甲)。恩格斯在翻阅大量已有的调查资料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类调研的弊端。他说:“资产阶级调查委员会的这些长篇大论的报告注定要永远沉睡在废纸堆里。”原因在于这类调查都是受资产阶级委托的,其特定的调查立场,使得调查者只把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当作无关大局的个别现象,只是提出一些C的改良建议,调查最终沦为了走过场的形式。标是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乙(乙),但恩格斯既没有天然地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审视工人的状况,也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无价值立场的旁观者,而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价值立场上,去观察工人的工作生活状况,思考他们的现实困境和斗争问题。正因为恩格斯的整个调查贯穿着鲜明的价值立场,才对工人阶级的状况作了“最尖锐、最露骨”的揭露,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罪恶性作了“最无情、最彻底”的批判。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他遇到了毕生挚爱————爱尔兰纺织女工玛丽·白恩士”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复活》)B.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装在套子里的人》)C.“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8点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大卫·科波菲尔》)D.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修辞立其诚》中,张岱年强调了要做到为人为言为文的“真”,要真实地表达自我。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看法:同学甲:与人交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讲“真”话太容易得罪人,还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更好一些。同学乙:表达自我光靠“真”是不够的,俗话说得好,“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真心”不能全部展露出来。同学丙:美颜滤镜让我在生活中更有自信,虽然不“真”,但我喜欢。请你以一位高二学生的身份,针对材料中某一位同学的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联系现实,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

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A【解析】A项以偏概全,和平性不止体现在“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这两个方面。2.C【解析】“根本体现”错,张岱年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根本之一”;且“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协作共生”不能等同于“天人合一”。3.A【解析】“天人合一”即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A项意为“有固定产业的人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做的”,强调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私有财产,是巩固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宁的必要条件,与“天人合一”无关。B项意为“天道(自然规律)是恒久不变的,它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符合它的规律来治理国家,就获得吉祥,扰乱它的规律来治理国家,就遭到凶灾”。C项意为“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捕捞,所以鱼、鳖丰饶繁多而百姓吃用不尽”。D项意为“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也应当顺应这个规律”。后三项均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故选A项。4.【答案】①论证结构清晰严谨。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又从三方面逐层递进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观的具体表现,思路清晰,论证透彻。②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来增加论证的说

服力。③论据具有权威性。本文使用大量儒、道两家的经典论述并借张岱年等当代思想家的观点来佐证自身论点。④论证语言准确严密。关联词、限定词等的使用使表达严谨,态度鲜明。(一点2分,两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得4分)【解析】论证特点题思考角度:①注意文章开头、结尾有何特点,尤其是注意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如设问开头、故事开头、列举生活现象开头、开门见山直提观点等。②论证思路、论证结构是否清晰严谨、层次分明。常用总分、并列、对比、递进等结构。③是否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④论证语言有何特点。如准确严密、生动形象、富有论辩力量等。⑤论据是否丰富、典型等。从这些角度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即可。5.【答案】①中华文明传承的“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决定了我们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反对强人从己、丛林法则。②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谐观,推崇“贵和”与“和而不同”的理念,追求“仇必和而解”,而非霸权。③中国的领导人的治国理念是做好文化传承,主张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相处之道。④新中国成立以来,选择的是与世界命运与共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我们不搞霸权的实证。⑤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炮制“中国威胁论”,是·语文答案(第1页,共7页)·站在自己的行事原则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妄加揣测,没有实据,不可采信。(一点2分,答对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驳斥要驳论点、驳论证和驳论据。结合题干分析,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如何做的,以及结合文本材料分析中国为何坚持这样做,再驳斥其论点的不合理之处。由材料内容可以得出前两点,由材料一内容及其出处可以得出第三点,由题干指示可以得出第四点和第五点。6.B【解析】A项“烘托了人物的高雅”错,这些文字写出了人物奢侈享受的生活,而非“高雅”。C项“诱奸玛丝洛娃”并不是阻碍主人公向科尔恰金娜求婚的原因。从原文“这个原因倒不在于十年前他诱奸过玛丝洛娃……他也不认为这是他结婚的障碍”可以看出。D项“充满了懊悔”错。由原文“至于第二个办法,那么‘占有土地是不正当的’这个明白确凿的道理,现在要他加以否定,那他无论如何也是办不到的。就是这个缘故,总管的信使得他锁紧了眉头”可以看出,主人公内心是矛盾的,但并不想否定年轻时候的想法和做法,并没有懊悔之情。故选B项。7.C【解析】“推动了情节发展”错,没有推动情节发展。8.【答案】①揭露了当时贵族上流社会奢侈放纵、道德堕落的生活。②揭露了当时政府官僚拉拢各种社会力量,争权夺利的现实。③揭露了地主和农民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④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反对土地私有”的进步思想,但改革充满了阻力。(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即可得4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小说首段用大量笔墨展现了贵族日

常生活的奢侈。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和首席贵族的妻子私通,揭露了当时上流社会道德堕落的状况。首席贵族是“自由派”,他邀请聂赫留朵夫参加会议,是希望其能在权力斗争中支持自己。这揭露了当时政府官僚拉拢各种社会力量,争权夺利的现实。“饭厅里,镶木地板昨天已经由三个农民擦亮”“他之所以推迟汇款,是因为无论如何也收不齐农民的钱,他们过于不老实,因而他不得不求助于官府,强制他们拿出钱来”,写出了赤裸裸的阶级剥削和压迫。聂赫留朵夫接受斯宾塞“占有土地是不正当的”这一进步思想并曾主动放弃自己的土地,体现了当时“反对土地私有”的进步思想在俄国已经出现。9.【答案】①信件是情节发展的媒介(线索),聂赫留朵夫在同一时间和场景下所看的三封信,引入不同的人和事,使情节集中紧凑。②通过信件的内容和聂赫留朵夫对信件的反应,可以深入展现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③信件所展露的信息和所关涉的情感与小说的主题紧密相关,信件串联起三件事,高密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矛盾,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批判性。④小说借信件串联起三件事,能够以富有层次的方式展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从而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点2分,答出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信件是线索,贯穿了三件事情,使小说整而不散,情节清晰。“出庭做陪审员”“参加地方自治局会议”写出了聂赫留朵夫的社会地位尊贵;继承父母的土地成为大地主,写出了聂赫留朵夫的富有;而聂赫留朵夫曾放弃一小部分土地的做法,表现了他的进步思想;收到的前两封信勾起了聂赫留朵夫对自己诱奸和通奸行为的思考,写出了聂·语文答案(第2页,共7页)·赫留朵夫道德的堕落。信件内容关联聂赫留朵夫诱奸玛斯洛娃以及与首席贵族的妻子私通,揭露了当时上流社会道德堕落的社会现实。以信件的方式呈现人和事,展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可以增强小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0.BCF【解析】“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由文言文的对称性以及本题仅需断三处的条件可知,A、D、G三处均不断。“东、西、南”三词均为方位名词做状语,且均为状语后置句。“长子死焉”,是由于“东败于齐”,故B处断开。“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表示“在那里”,且后文转入“西”这一方位,故C处断开。“西丧地于秦七百里”为状语后置句和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西于秦丧七百里地”,“七百里”与前文句意紧密,且后文转入“南”这一方位,故E处不断F处断开。11.D【解析】A项,“何以利吾国”与“故亏君而自利”中的“利”都是使动用法,“使……受利”。B项,“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和“修我甲兵”中的“兵”均指“兵器”。C项,“若环之无端也”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仁之端也”的“之”是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D项,“夫是之谓至乱”的“夫”是语气词,用在句首,引起议论判断;《《论语》十二章》“何莫学夫《诗》”的“夫”是代词,那。故选D项。12.B【解析】B项中,“再建议惠王轻徭薄税,最后表示如此做,就能战胜敌国”表述错误。材料一中孟子的建议是“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而非仅“轻徭薄税”,选项概括不全;且“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意为“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孟

子提到“他们使百姓痛苦”“梁惠王行仁政后再攻打敌国”这两个条件,暗含对比,而非仅“轻徭薄税”“就能战胜敌国”,选项强加因果。13.【答案】(1)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关键词“苟”(如果)、“后、先”(意动用法)、“餍”(满足)各1分,句意1分](2)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大,力量大就强盛,强盛了就能战胜外物。[关键词“一”(团结)、“多力”(力量强大)、“胜”(战胜)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①孟子主张推行仁政。②荀子推崇礼义治国,认为社会有等级之分,运行要合乎规则。(一点2分,两点5分,言之成理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由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可知,孟子建议君主施行仁政。由材料二“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可知,荀子推崇礼义治国。【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朝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前来,将有什么使我们国家获利的方法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凭借什么使我的国家受利?’大夫说:‘凭借什么使我的封邑受利?’士人、平民说:‘凭借什么使我自身受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语文答案(第3页,共7页)·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在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在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希望可以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土地方圆一百里的小国也能够称王。如果大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盛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逸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材料二:用同类原则来处理复杂的事物,用统一原则来处理万事万物;由始而终,终而复始,好像一个圆环没有开端结尾一样。放弃这个原则天下就会衰落。天地是生命的开始;礼义是治理天地的开始;君子是礼义的开始。实践礼义,贯通礼义,积累礼义,极爱好礼义,是君子的开始。所以天地生养君子,君子治理天地。

君子是与天地相参配的人,是万物的总管,百姓的父母。没有君子,天地间的事物就没有条理,礼义没有统绪,在上没有君师之分,在下没有父子之别,这就叫作极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由始而终,终而复始,(人伦原则)和天地的原则相同,和万世一样久远,这就叫作最大的根本。因此,丧事祭祀的礼、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军队的礼,原则是相同的;贵和贱、被杀和生存、给予和夺取,原则也是相同的;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兄要像兄、弟要像弟,原则是相同的;农人要像农人、读书人要像读书人、工人要像工人、商人要像商人,原则也是相同的。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是天下最尊贵的。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的速度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合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结合成社会群体。人为什么能结合成社会群体?就是因为有等级名分。等级名分为什么能实行?就是因为有道义。所以根据道义确定了名分,人们就能和睦协调,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大,力量大就强盛,强盛就能战胜外物,所以人才有可能在房屋中安居乐业。所以,人才能依照一年四季的不同时节,管理好万事万物,使天下都得到利益,这并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从名分和道义中得来的。所以,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能不结合成社会群体,但结合成了社会群体而没有等级名分的限制就会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产生动乱,产生动乱就会离心离德,离心离德就会使力量削弱,力量削弱了就不能胜过外物,所以也就不能在房屋中安居了,这是说人片刻不能舍弃礼义。·语文答案(第4页,共7页)·15.B【解析】“委婉含蓄”错,用语、抒情都愤激直切,而不是含蓄委婉。16.【答案】①对庸俗世态、不良风气的讽刺和反感。诗歌前四句写鬼对人的不同态度、堂前燕、屋上乌等,给利欲熏天、蝇营狗苟的世风勾画出一幅辛辣的讽刺图像。②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无奈。五、六句写自己官职低微,处境困窘,有心救民却无力为之,政治理想难以实现。③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描绘了自己心目中放牛种树、耕田劳作的归隐生活,表达了对陶渊明等人的倾慕。④对友人的谆谆告诫。告诫友人那些“门前客”孜孜追求权势财利,奔走不息,却几度翻车,最终结局凄惨,要引以为戒。(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赏析】本篇是陈与义写给朋友的组诗中的第六首。前四句写他对庸俗世态和不良风气的感受,谓当前世道钱可通神,有钱可以使鬼,无钱鬼也捉弄你;豪门失势,燕子也要离开,办什么事都要凭人事关系。下来八句写自己的处境际遇和生活态度,谓微官无用,壮志难酬,不如放牛种树、求田归隐,休闲时面对青山晒晒太阳,听听鸟鸣,何其舒心。末二句告诫友人,应以他人的失败教训为戒,请看看那些孜孜追求权钱而奔走不息的“门前客”,终年几度遭遇翻车,面临惨淡的下场。全诗以议论口吻,化用多个典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崇拜金钱、人情冷淡的风气的憎恶和对超尘拔俗的田园生活的喜爱。17.【答案】(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示例)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每空1分,共6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18.【答案】(示例)②删去“能够”;④将“对于”

改为“关于”。(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4分)【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得以”和“能够”语义重复,应删去“能够”;“对于工人阶级状况‘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搭配不当,应改为“关于工人阶级状况‘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19.【答案】(示例)①根据1842年至1844年在英国的亲身调研,②恩格斯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③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状况的专著,④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经典作品。(每句1分,共4分)【解析】长句变短句,首先要抓住句子主干,然后切分枝叶(修饰成分),使其各自独立成句。画线句主干是“恩格斯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状语“根据其1842年至1844年在英国的亲身调研”和定语“世界上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状况的专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经典作品”都可以独立成句,这样就可以拆分为四个短句,再适当增删词语使其通顺即可。20.【答案】(示例)A熠熠生辉B触目惊心/匪夷所思/骇人听闻C无关痛痒/无关紧要/无足轻重(每空1分,共3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如填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给分)【解析】A处,由后文“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可知,此处应填写表示调查研究思想光辉闪耀的成语,故填“熠熠生辉”。B处,由后文所举实例可知,此处应填写表示情况严重而引起内心震动的意思的成语,故可填“触目惊心”。C处,根据前文“只把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当作无关大局的个别现象”及后文“调查最终沦为了走过场的形式”可知,此处应填写表示改良建议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的意思的成语,故可填“无关痛痒”。·语文答案(第5页,共7页)·21.D【解析】原文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插入语;B项,表示总结上文;C项,表示话语的中断;D项,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项。22.【答案】(示例)甲:资产阶级调查委员会也进行了调查乙:虽然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解析】甲处,由前文“在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进行调研之前”及后文“很快就发现了这类调研的弊端”可知,在恩格斯之前已有人进行过调查;由后文“资产阶级调查委员会的这些长篇大论”可知,之前的调查是由资产阶级调查委员会做的。故此处应填“资产阶级调查委员会也进行了调查”。乙处,由后文“但”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与后文构成转折关系的句子;由后文“没有天然地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可知,恩格斯的出身与其立场构成转折关系。故此处应填“虽然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23.【写作指导】本题对应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深化理性思考”。作文的核心是“真实地表达自我”。“修辞立其诚”关涉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修辞立其诚》,强调发言立论、沟通交流时态度要真诚,要以事实为根据,要真实可信。对于同学甲的观点,关键在于辨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等于圆滑、见风使舵;而“修辞立其诚”也不意味着不用讲究方式方法。真正有效的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