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人教版高三语文试题_第1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人教版高三语文试题_第2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人教版高三语文试题_第3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人教版高三语文试题_第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人教版高三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

I怎样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

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兼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乜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

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

(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皆掩大德(《般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为““由于"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

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

可译为“用”

⑤是时场大中天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

译为“用(凭)什么身份”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⑦秦亦不?城于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前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把”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介I”“跟”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同,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⑪H削月割,场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丁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为”“由于"

四词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己”,副词,“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W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W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君子博学西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画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籍吏民,封府库,皿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FI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

是“

⑦人W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财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义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了•独立性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④石z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吾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毛先生以二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一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

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⑩沛公2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⑪杏不知其所考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余亦悔若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基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基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苏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笫三人称,“他”

⑦耳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副词,表假设,“如果”

⑧臣从耳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的”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干蓝(《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用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故燕王欲结千召(《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介词,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骰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介词,“被”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介词,表示动作、

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

为“向”“对”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

可译为“呢”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设巧(《过秦论》)通“呵","喝问"

②大王来巧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四哉?(《六国论》)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疑问副词,“怎么”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转折,“竞”“却”

③寻其方面,不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动词,表判断,相当「“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耳适南冥也(《逍遥游》)副词,“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暂且”“姑且”

③固不如也!H为之奈何?(《鸿门宴》)副词,“将要”

④又有若老人咳4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耳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氏江也(《赤壁之战》)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⑥耳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句首语气词,表示进一层,“还有”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耳已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尹且”

⑧臣死耳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诃,表让步,“尚且”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V

①荐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般之战》)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茬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③又有惹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动词,“似”“好像”

④以茬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及”“比得上”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

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②杳不知其加之也(《阿房宫赋》)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用劫哉!(《六国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

被动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承(《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且厚置土石?(《愚公移山》)兼词,“丁何”“在哪里”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瞪带净(《石钟山记》)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

样子”

④犹且从师而问串(《师说》)代词,相当于“之”

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国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②或用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随着”

③国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均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用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便”“就”

1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般之战》)副词,“原来”“已经”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动词,“就是”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1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介诩“利”“跟”“同”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连词,“和”“跟”“同”

③吾土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亲近”

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

1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平?(《廉③蔺衣加列传》)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呢”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在”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吗”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

1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②其闻道包固先乎吾(《师说》)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坦?(《论语》)用在句木,表疑问语气

④苛政猛于虎电!(《捕蛇者说》)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1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有(《塞翁失马》)代词,“……的人”

②当其南北分省,古长城也(《登泰山记》)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有?(《鸿门宴》)放在疑问句句木,表示疑问

④何孽?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⑤求人可使报秦百,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古考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

的作用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也、

焉、以、因、于、与、则、者、之。掌握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

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

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对“用法”的学习。所谓“用

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

义”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

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

义项就可以了。

二、常见副词:适当枳累

19.解释下列句中“曾”的意思。

⑴曲罢管教善才服;亶经

(2)则天地皆不能以一瞬:竞,竟然

20.解释下列句中“固”的意思。

⑴人圉有一死:本来

⑵斯磔百世之遇也:确实

21.解释下列句中“比”的意思。

⑴匕匕至南郡,而琮已降:笠到

⑵生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近宠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日众矣:太

⑵且相如本贱人:木来,向来

⑶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姑息

⑷仆课以著此书:确实

⑸仆以口语遇遭此料事为乡党所笑:更加

⑹而千莫消长也:最终

⑺其后楚口以削,数十年章为秦所灭:最终,终于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

但是,单靠这18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的虚词需要。因此,有必要适

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用,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主要的常见副词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

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己、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

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

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

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三、特殊虚词:数量虽少,不可忽视

(一)复音虚词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奉四?”

奈何: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耐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这样却

答案C

解析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24.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也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因此

②相如虽鸳,理畏廉将军领

独……哉:“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旦口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谓……曰……:“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縻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席……乎: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务渭电

之谓也:……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A.①@③④B.①③④⑤

C.②®⑤⑥D.③④⑥⑦

答案B

解析②独……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⑥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

是……”。⑦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

把两个结合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就)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

词”。

(二)兼词

25.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靠者乜。于之,在这件事上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此(之),从这里

26.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或取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

②投谓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

③(孟了)曰:“王尝语庄了以好乐,有增?”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

语气助词,吗

④人孰敢不听而化诺?之乎,他们呢

27.说出下列句中“盍(曷)”的意义。

①尊各言其志?为什么不

②中心好之,用饮食之?为什么不

精要点拨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

长盛不衰。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司、诸(兼“之于”或“之乎”的

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II怎样辨析文言虚词的易混用法

一、“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B.承接C.递进

①蟹六跪画二鳌()

②以其求思之深顾无不在也()

③鞠躬尽瘁,死加后已()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答案①A②C③B@B

精要点拨

①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常分的

“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

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

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

省”“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

否合乎语境。

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加聆之()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财函之()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加歌之()

④丁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加相逐()

⑤于是秦人拱手也取西河之外()

⑥怒地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⑦化画为鸟,其名为鹏()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顾守藩篱()

答案①B②B③A®A⑤A©A⑦B⑧B

精要点拨

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昊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

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

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

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看”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

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3.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B.目的

①级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顶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诸侯恐惧,会盟也谋弱奉()

④玉在山w草木润,渊生珠池崖不枯()

答案①B②A③E@A

精要点拨

①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

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

②代入辨析

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

“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

二、“以”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以”字的连词、介词用法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遍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连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精要点拨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

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2.怎样辨析“以”字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是否相同v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I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但以刘日薄西山

答案①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②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

是连词。

精要点拨

“以”字作“因为”讲,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字

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短语,如第①组前项“以”后是“险衅”,它是

一个词,作“以”的宾语,故是介词;“以”后跟的是个句子,如“以其无礼于晋”中“以“

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

三、“其”字用法辨析

i.“其”字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I余嘉基能行古道

其见重被看重如此

I耳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①相同,都作土语。②不同,前“其”是代问,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

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

精要点拨

判断“其”字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其”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

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其”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

作主语:可译为“他的”“他们的”,作定语。

2.“其”字的语气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其”字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朽车奔索,芸可忽乎:表反问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

③吾基还也:我委婉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基孰能讥之乎:表反问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基无害。”表委婉

精要点拨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

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

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

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焉”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凝用亡郑以陪邻:♦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有鱼帚,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罩:兼词,于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承:助词,不译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得者乜:兼词,于之

⑥置杯承则胶:一词,于之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带:代词,之

精要点拨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印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

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

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五、“与”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竖子不足与谋()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①A②B③B@A

精要点拨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

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

之,则是介词。

六、“共”“之”作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其”“之”作人称代词的活用)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々乎:我

②失募所与,不知:我们自己

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心者,抑吾妻之助也: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不爱不若燕后:第一人称代词,你的

精要点拨

“其”“之”都可作第三人称代词用,译为“他(他们)”“他(他们)的"。但这两个词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我们)”“我(我们)的”“我(我们)自

己”“你(你们)”“你(你们)的”。用法特殊,须结合语境准确译出。

七、“者”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考•乎: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②夺项王天下春,必沛公也:,指代,可译为“……的人”

③楚左尹项伯脊,项羽季父也:表停顿,与“也”?构成判断

④羡苟辱赐书: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与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农、商、官三老,国之常官也:表数⑥,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

⑦不考,若属皆•且为所虏: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精要点拨

“者”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

用法例句说明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将它们转化

指代者杀人手打虎武松也

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之后,

停顿者廉颇有,赵之良将也

表示停顿,不译

跟在后置定语之后,是定语后置的标

倒装者求人可使报秦有,未得

志,不译

跟在数词之后,功能类似于

数量者此三春,吾遗恨也

“个”“样”,量词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之后,用法类

时间者昔春/今君7曩者7古春

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之后,相当于“的

状貌者貌若甚威看

样子”,也可不译

2.“者”字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

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考场妙招

文言虚词题的答题技巧

・、快速而准确地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五种方法

(1)词性界定法。首先根据语法特点,辨明词类。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

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2)语境推断法。虚河大多有多种用法,但其意义实际,己被语境明确限定,囚此也可“囚

文释词”。另外,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比如语气助词“也、矣、

焉、哉”,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它们

始终是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的。

(3)位置分析法。文言虚词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在句中不同的

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则一

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4)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我们

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

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像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

等,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二、主要题型的答题方法

1.单一型

这种题型只考一个虚词,试题难度较小。答此类题,首先要确定虚词在例句中的意义和

用法,然后将它代入四个选项中看看是否相同。相同,即为正确答案。

不妨i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耳率,自信,无少矫厉。挺之

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

裘菜食,耳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

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荣进。”友人石曼卿独

日:“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

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

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

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此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费,不能决

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管FI:“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耳不张,苟遗若人.

其学益衰臭,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

通焉而后已。道卿?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铃新格,改大理寺不。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刑改)

1.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且躬爨以养其父

B.宜少贬以荣进

C.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

D.同足以蹈及前辈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把”;其他三项是目的连词,“来”。

2.下列“且”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人朴耳率

B.耳躬爨以养其父

C.今之业文好古之,至鲜,县不张

D.道卿旦乐荐之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且”表并列关系,其他三项表递进关系。

参考译文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质朴乂坦率,很自信,没有一

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世人所说

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作皮裘穿,把蔬菜当

作主食,并目.亲自生火做饭来照养他的父亲。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

和禀受的学说。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

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

挺之的瑞量很大,世人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矢意很久都不能升职。有人替他感到

惋惜,他就说:“应当把小的贬职当作荣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说:“世俗不能够容纳你,

你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

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孟州司法参军李

之才,年纪三十九。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

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儿也没有强求升官

进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梢稍为时世所用,一定超过

当世-•般人很多。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

就他。”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

人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师鲁你尽心求成就他的

原因吧。我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道卿门上拜

谒,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我不后悔。”李挺之于是能应选

新的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

2.复合型

(1)组对辨析型

这种题型考查四个虚词,把课本例句与文本例句两两编成一对共四组进行辨析,要求选

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问)的一组,它是高考考查虚词故主要的题型。答题最主要的方法是

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

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如2012年天津卷中的“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两句,要

求判断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

如列传》,句中的“于”和“见”搭配使用,表被动,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

因此可以判断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于”是介词,

译为“在”。

不妨一试(2014•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阳。君之伯性刚弋,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

故竭力饮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残于道路,

君岁减康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

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顶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

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骏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

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

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

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耳庶儿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

之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运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君不以贫故竭力饮助

A,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民瑾于道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秦以城求璧加赵不许,曲在赵

[其庶几于是者与

[尔基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以、于、而、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以”,均为介词,

因为。B项“于",笫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到。C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

并列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假设关系。D项“其”,均为语气副词,第一个表示推测,大

概;第二个表示祈使语气,一定。

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若侍奉他更加谨慎。

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穷(就不管弟弟),竭力替助弟弟。

明末赋税劳役繁重,首倡其事的人往往使自家破败,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

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于是张公扩大公共的田地来资助全区(纳

税),安置役田给各甲(出劳役)的人家,到现在还能够受益。崇祯末年,旱灾蝗灾相继发生,

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君拿出仓库的粮食来资助乡亲,又规劝有能力的人家(来帮助别人),

靠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

有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我说:游侠士因为好义扰乱国家,徐君因为好义庇

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加强治理,使在下的官吏

受益,下级尽职尽责来为上级做事,上下和谐,盗贼就不能兴起。国家衰落,大的官吏贪心

放纵显示权威来督促他的部下,小吏剥削百姓,供养自己还要供养上级,老百姓无所依靠。

此时,千户的乡村,百家的村落,如果有大户人家的杰出之士,好义轻财,能缓解一方危难,

那么穷苦百姓饥寒时有人资助,乱兵、强盗到来时有所依靠,那么他们就不会愿意失身成为

盗贼。又有的人畏惧威势心念恩德,不敢为邪作歹,也不忍心辜负杰出之士。因此地方上有

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

姓有功。像徐君这样的人,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了吧?唉,这不单是为徐君写的文章了。

(2)选词填空型

这种题型采用选用最恰当的虚词填入原文原句的形式,是2014年高考卷中出现的新题

型,较好地体现了学习虚词“活学活用”的理念。答这种题,一凭语感,二要注意辨析其在

句中的位置及前后关系。有时还可以使用排除法。

不妨一试(2014•广东,有删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

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敞以议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

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

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

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

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

喜。(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4.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口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①且②则③所B.①以②于③因

C.①且②则③因D.①以②于③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以、且、于、则、因、所六个虚词的用法。①后两句说王尧臣为了避嫌,

就把刘敞排为第二名,应该是因果关系。“以”是介词,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