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部分学校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自身的局限。②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③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知道,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者”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论理不需要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④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⑤然而,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⑥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论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这样的争论根本不可能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最后定然会以争论者们相互交恶,彼此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告终。图1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⑦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达成某种共识,至少是达成某种妥协的争论。它需要在争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主张和理由。简略而言,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要素:主张(claim)、前提(warrant)、依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见图1)。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依据、前提、支持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⑧形式逻辑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为准的,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这样的说理有它的理性(它自己说得通),但却没有公共理性(别人无法接受它的前提)。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⑨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但是,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⑩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者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如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的面目出现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他们习惯于用暴力的酷语、色语和秽语来武断地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者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选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素养良好的公众的舆论会影响公共说理的方式,避免双方越说越僵。B.论辩说理者常常强化自己一方而忽略软化对方,容易导致双方越说越僵。C.相比图尔敏论证模式,形式逻辑对说理对象不够重视,因此说服力较弱。D.在公共说理中,说理结果的输赢成为衡量说理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6段中,中苏两党论战的例子可以用“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根据听众的期待采取了吸引听众的说理策略,最终达到了良好的说理、宣传效果”这一例子来替代。B.图尔敏模式中,说理一方要做好被对方质疑的准备,同时也可以质疑诘问对方,以此说服第三方。C.第9段中,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D.改善微博等平台的叫骂、网暴等不良风气需要提高微博用户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3.根据文意,以下情况最符合良好“公共说理”特征的是()A.在《苏武传》中,卫律劝说苏武投降匈奴,反被苏武骂退。B.《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批评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几方面一一解释,并结合现实和历史典故阐述自己行为的合理性。C.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了秦国“仁义不施”的历史教训,以提供汉文帝改革政治的借鉴。D.苏格拉底用自己坚守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4.若将以下段落插入原文中,穿插在哪两段之间最恰当?为什么?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在充满分歧的政治世界中,公民简单说出自己觉得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不足够,而是要找出其他人也能够共享的理由。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各方不愿或无法放弃各自的利益,仍然会无法说服对方。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穿插在:______A.④和⑤段之间B.⑥和⑦段之间C.⑦和⑧段之间D.⑧和⑨段之间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比对“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的六个要素,对下面这段言论进行评析。在《圣经》中,龙被描述为撒旦、魔鬼的化身,是邪恶暴力的象征,中国人崇拜“龙”,背后必定有称霸世界的野心。【答案】1.A2.C3.B4.D理由:①该段先论证了单纯形式逻辑在公共说理中的不足,然后转而谈公共说理的实质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要关注第三方公众。②前半部分承接第8段形式逻辑只强调逻辑推理,不强调“公共理性”的论述;③后半部分自然引出第9段图尔敏说理分析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的特征(或者说法庭或委员会判决的例子呼应了第9段法官和陪审员裁决的例子),因此选D最合适。5.该说法不符合本文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①图尔敏模式强调陈述主张的语气要保留一定空间。该言论“必定”过于绝对化。②图尔敏模式强调从依据到主张的前提应当是普遍性原则。该言论以中国人崇拜“龙”作为依据,但前提“龙是邪恶暴力的象征”只在部分文化中成立,不具有普遍性。③图尔敏模式的前提必须有理由支持(根据作为支持)。该言论以《圣经》对龙的描述作为龙形象的前提支持(根据)不具有普遍性,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④图尔敏模式要有反例说明除非的情况。中国在国际上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等理念,并没有称霸事实,该言论可以被轻易推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忽略软化对方”错误,原文是“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论辩者并非“有意”忽略软化对方,而是论辩这种方式的实际效果无法软化对方。C.“形式逻辑对说理对象不够重视,因此说服力较弱”错误,因果关系失当,原文有“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本身并不可靠”,形式逻辑说服力并不是一直都弱,也不是因为不重视说理对象就变弱,只是在大前提有误时难以服人,另“形式逻辑对说理对象不够重视”表述不准确,原文为“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此处曲解文意。D.“唯一标准”错误,原文为“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可见公众舆论也是说理成功与否的标准,选项表述绝对化。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错误,第9段主要谈图尔敏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不在于强调后者和法官一样重要,而是说明公众以舆论机制而非权威在公共说理里起到重要作用。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公共说理”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ACD中卫律的说服对象是苏武、贾谊的说服对象是汉文帝、苏格拉底的说服对象是格黎东,均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因此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B.王安石给司马光写信不仅从自己的立场阐明自己变法的缘由,还关照了司马光的观点和历史现实背景,表面上是和司马光写信,其实考虑到了朝中的第三方——其他大臣。符合良好“公共说理”特征。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行文思路、段落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可知该段落主要论证了公共说理背后的“公共理性”是一种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当各方无法说服对方时,能够有让各方达成共识或妥协的机制。②该段的第一句“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和对“公共理性”的理解,承接第8段最后一句“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形式逻辑只强调逻辑推理,不强调“公共理性”的论述;③该段的最后一句“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到此为止,做一了结”的机制引出第9段“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中图尔敏说理分析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的特征,“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且法庭或委员会判决的例子呼应了第9段“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法官和陪审员裁决的例子。所以该段应该放在⑧和⑨段之间,因此选D最合适。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对下列言论进行评析如下:(1)从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语气要素(大部分、可能等)可知,强调陈述主张的语气要保留一定空间。该言论“必定”过于绝对化;(2)从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可知,前提(用来连接依据和主张之间的普遍性原则),可知从依据到主张的是普遍性原则。该言论以中国人崇拜“龙”作为依据,但前提“龙是邪恶暴力的象征”只在部分文化中成立,不具有普遍性;(3)图中,图尔敏模式的前提必须有理由支持。该言论以《圣经》对龙的描述作为龙形象的前提支持不具有普遍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美好的象征;(4)图尔敏模式要有反例说明除非的情况。如中国在国际上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等理念,并没有称霸事实,该言论可以被轻易推翻。所以该说法不符合本文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善人老舍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穆女士一天到晚不用提多么忙了,简直忙得喘不过气来。不用提别的,就光拿上下汽车说,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还没起床,丫鬟自由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①丫鬟就是丫鬟,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来得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了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她看了看钟,已经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别的,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是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方先生要见女士。”“他又怎样了?”“他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告诉明白,我在吃早饭以前不见人。”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了洗澡水;回来你开这屋子的窗户。什么都得我现告诉,真劳人得慌!”自由轻快地走出去,穆女士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们的教育的。穆女士穿着睡衣到浴室去。热水使她痛快了些,她想:她在外国读过书,知道世界大势,她的天职是在救世。可是救世不容易!两年前,她提倡沐浴,到处宣传:“没有澡盆,不算家庭!”有什么结果?人类的愚蠢,把舌头说掉了,他们也不了解!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拿二十块钱,不算少。她就怕寒苦的人有多挣钱的机会;钱在她手里是钱,到了穷人手里是祸。她不是不能多给方先生几块,而是不肯,一来为怕自己落个冤大头的名儿,二来怕给方先生惹祸。连这么着,刚教了几个月的书,还把太太死了呢。不过,方先生到底是可怜的。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我的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呢,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做饭吃,以后顶好是由她供给他两顿饭。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供给他两顿饭呢,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方先生应当感谢她这份体谅与怜爱。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她的秘书冯女士已经等了一点多钟了。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②她倒在个大椅子上。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上次汪先生作寿,张家送的是一端寿幛,并不——”“现在不同了,张先生的地位比原先高了;算了吧,以后再找补吧。下午一共有几件事?”“五个会呢!”“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穆女士点了根烟吸着,还想着张家的贺礼似乎太薄了些。穆女士不想上盲哑学校去,可是又怕展览会照相,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顶好是正赶上照相才好。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哎!也许!”③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心了些。“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白不了你!”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一直这么办好不好?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整重?”“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那没什么,反正他丧了妻,家中的嚼谷小了;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④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节选自老舍《微神集》,1947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汪太太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却喜欢被别人称为穆女士,这样她就觉得自己是独立的。B.自由的回话惊扰了穆女士的睡眠,穆女士想教训她的不识好歹,后因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便认为身体不错而消了点气。C.穆女士洗澡时想到自己读过书,救世是她的天职,继而想到自己两年前提倡沐浴而失败,禁不住感慨人类的愚蠢。D.穆女士派自由送鸡蛋给方先生,继而想到方先生丧妻之后没人给他做饭,决定以后供给他两顿饭,很体谅、怜爱他人。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叫她‘自由’也没用”的那种自相矛盾,正是穆女士内心矛盾的体现。B.句子②中的“倒”,看似形象表现出了穆女士的累,实则极尽讽刺她的故作姿态。C.句子③语义上与上面的文字紧密相连,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穆女士的“伪善”。D.句子④表达的语气,与前文穆女士的“哎!也许!”一样,都显示出对自己的肯定。8.小说着力刻画了穆女士这一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穆女士的形象特点。9.老舍素有“语言大师”之称,文中运用反话正说、对比映衬、漫画式夸张等具有幽默讽刺效果的手法,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以上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6.D7.A8.①自私自利、无为忙碌。穆女士耽于享受、喜欢表现,却说是为社会劳累,为了救世而忙碌;虽经常参加集会、公益活动等,但对社会并无实际贡献。②唯利是图、精于算计。穆女士打算用提供两顿饭菜来减少方先生的佣金;解雇方先生而请冯女士兼职家庭教师,以减少佣金。③好高骛远、沽名钓誉。穆女士自恃出国读过书,要救世,提出的却是不切实际的主张;不想出席盲哑学校展览会,又想拍照出风头。④自私、冷漠。在方先生死了太太后,用“二十块”打发他,埋怨他荒废儿子的学业,并让冯女士取代了他。⑤虚伪,伪善。依靠丈夫而标榜“独立”,不愿被人称呼“汪太太”;给仆人起名“自由”“博爱”而对她们颐指气使:标榜“她的天职是在救世”,却只是为了排遣空虚,打造自己“新女性”的形象。9.①反话正说。小说多处反话正说,如穆女士虚伪冷酷,作者却称她为“善人”;她极其自私冷漠,却说她体谅怜爱别人。作者用这种肯定赞美的语言来描述她的虚伪自恋,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鄙可笑,厌恶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②对比映衬。小说巧用对比映衬手法,如穆女士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她给丫鬟起名“自由”“博爱”,又百般役使她们,不给她们以尊重。她的言与行矛盾对比鲜明,虚伪冷漠的丑陋嘴脸被刻画得淋漓尽致。③漫画式夸张。小说以漫画的笔法,描写穆女士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送给方先生十个鸡蛋,她就认为方先生吃了“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这一夸张描写把人物的丑态推向极致,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让人印象深刻。【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很体谅、怜爱他人”说法错误,原文有“供给他两顿饭呢,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可见穆女士决定供给方先生两顿饭是为减少给方先生的俸禄,不是体谅、怜爱他人。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A.“正是穆女士内心矛盾的体现”说法错误,选项中“那种自相矛盾”是指丫鬟的名字叫“自由”而实际上不“自由”,并非指穆女士内心矛盾。穆女士言行的自相矛盾是对她自以为是“善人”的讽刺。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是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表明了穆女士沉酣睡眠、耽于享受、喜欢表现;“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下午一共有几件事?”“五个会呢!”认为自己为社会劳累,心疼自己,需要多休息;参加很多会议,为了救世而忙碌。表现了穆女士的自私自利、忙碌空虚。方先生妻子去世,“不用说,又是要钱!”方先生来讨钱,“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却对冯女士说是自己专门送了钱;“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做饭吃,以后顶好是由她供给他两顿饭。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供给他两顿饭呢,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用提供饭菜来减少方先生的佣金,却觉得自己是考虑到方先生丧妻无人做饭;解雇方先生,“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请冯女士兼职家庭教师,以减少佣金。种种行为都表明她在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善良体贴、关心他人、思虑周全的热心好主顾。表现了穆女士的唯利是图,精于算计。“她在外国读过书,知道世界大势,她的天职是在救世。……她提倡沐浴,到处宣传:“没有澡盆,不算家庭!”……把舌头说掉了,他们也不了解!”穆女士自恃出国读过书,要救世,提出了不切实际的主张;“穆女士不想上盲哑学校去,可是又怕展览会照相,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顶好是正赶上照相才好”不想出席盲哑学校展览会,又想拍照出风头。表现了穆女士的好高骛远、沽名钓誉。“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方先生死了太太,用“二十块”打发他,此处没有一点同情;“穆女士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称方先生“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还埋怨他荒废儿子的学业,可见其内心的极端自私;“冯,一直这么办好不好?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整重?”在方先生死了太太后,让冯女士取代了他,不再为穷人考虑。表现了穆女士的自私、冷漠。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不愿被人称呼“汪太太”,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做着名副其实的“太太”;一方面她给丫鬟起名“自由”“博爱”,一方面又百般役使他们,不给他们以尊重;“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的天职是在救世”,穆女士标榜自己“救世”,却不愿做实事,只是为了排遣空虚,打造自己“新女性”的形象。表现了穆女士虚伪,伪善。【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小说多处反话正说,“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方先生丧妻却怨“无缘无故死哪门子人”,对方先生、丫环们等穷苦人尤其冷酷无情,却标榜自己是为对方着想。本来穆女士虚伪冷酷,作者却称她为“善人”;本来她是极其自私冷漠的,却说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作者用这种肯定赞美的语言来描述她明显的虚伪自恋、道貌岸然,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鄙可笑,较之直言指责更为有力,厌恶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巧用对比,借穆女士自身言与行的种种矛盾达到讽刺效果。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做着名副其实的“太太”;一方面她给丫鬟起名“自由”“博爱”,一方面又百般役使他们,不给他们以尊重。她一方面标榜自己仁慈,一方面却在方先生丧妻的时候冷酷无情地辞掉了他。对待方先生这样的寒苦人给二十块的月俸都嫌多,对张家这样的有社会地位的人给二十八块礼却怕礼物太薄,讽刺了她的精于算计。她的言与行矛盾对比鲜明,虚伪冷漠的丑陋嘴脸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以漫画的笔法,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的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描写她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送给方先生十个鸡蛋,她就认为方先生吃了“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这些描写把人物的丑恶虚伪加以漫画式的夸张,不仅可以从外在表现上把人物的好笑、丑态推向极致,而且可以从内在塑造上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韩文公自御史贬阳山,新、旧二《唐史》皆以为坐论宫市事。公《赴江陵途中》诗云:“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有司恤经费,未免烦诛求。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阁门①,为忠宁自谋?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言畿甸内,根本理宜优。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②。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洲。”皇甫湜作公《神道碑》云:“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恩,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专政者恶之,遂贬。”然则不因论宫市明甚。《碑》又书三事云:“公为河南令,魏、耶、幽、镇各为留邸,贮潜卒以橐罪亡。公将擿其禁,断民署吏,俟旦发,留守尹大恐,遽止之。是后郓邸果谋反。及从讨元济,请于裴度,须精兵千人,间道以入,必擒贼。未及行,李愬自文城夜入,得元济。三军之士为公恨。复谓度曰:‘今藉声势,王承宗可以辞取,不烦兵矣。’得柏耆口授其词使耆执笔书之持以入镇州,承宗遂割德、棣二州以献。”李翱作《行状》,所载略同。而《唐书》并逸其事,且以镇州之功专归柏耆,岂非未尝见湜文集乎?《资治通鉴》亦仅言耆以策干愈,愈为白度,为书遣之耳。(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韩文公佚事》,有删改)材料二: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删改)〖备注〗①阁门:古代宫殿的侧门。②蚕麰:蚕与麦的收成。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在答题卡上。得柏耆A口授B其词C使耆D执笔E书之F持以G入H镇州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绸缪,指事前作好准备工作,与成语“未雨绸缪”中的“绸缪”含义相同。B.夜,指在晚上,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响”字用法不相同。C.恨,指遗憾,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恨”含义相同。D.“岂非未尝见湜文集乎?”中的“见”字和《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中的“见”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见京师百姓惨状,行使御史职责,上疏奏请免除百姓的徭役与田租,让百姓存活下去。B.韩愈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采用建议,被李愬抢去功劳。C.皇甫湜写的《神道碑》中韩愈收服镇州的记载与李翱写的《行状》记载大致相同,而新、旧两部《唐史》中都未记载此事。D.苏轼认为韩愈忠君爱民,所擅长的是担负起上天赋予的使命,所不擅长的是抵挡住小人的谗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资治通鉴》亦仅言耆以策干愈,愈为白度,为书遣之耳。(2)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14.对韩愈被贬谪原因的分析,洪迈和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10.ACF11.B12.C13.(1)《资治通鉴》也仅仅说柏耆凭借计策求见韩愈,韩愈替他禀告裴度,写了一封信派柏耆前去镇州。(2)惟独韩文公从平民中崛起,谈笑着指挥他们,天下人都响应跟从他,(使道德和文风)又回到正道。14.洪迈认为韩愈因直言进谏遭受贬谪,苏轼认为韩愈因遭受小人诽谤而被贬谪。【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找到柏耆,口授致王承宗书信,命柏耆执笔写下来,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得柏耆”,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A处断开;“口授其词”,“口”作状语修饰谓语“授”,宾语“其词”后C处断开;“使耆执笔书之”,为兼语结构,“耆”为前面的宾语,后面的主语,“之”是“书”的宾语,F处断开。故AC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司空也叹息应早作安排。/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后用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B.错误。都是名词作状语,“晚”,在晚上,“响”,像回声。句意:李愬已从文城雪夜攻入蔡州。/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C.正确。句意:三军将士都替韩公惋惜。/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D.正确。见到,看见。/被。句意:难道不是未曾见过皇甫湜的文集吗?/诚信而被怀疑。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上疏奏请免除百姓的徭役与田租”错误,原文为“幸宽待蚕麰”“请宽民徭而免田租”,没有提到免除徭役,是放宽徭役。B.“裴度未采用建议,被李愬抢去功劳”错误,原文为“未及行,李愬自文城夜入,得元济”,是裴度未来得及实行,李愬已从文城雪夜攻入蔡州,捉获了吴元济,不是裴度没采用韩愈的建议。D.“所擅长的是担负起上天赋予的使命,所不擅长的是抵挡住小人的谗言”错误,原文为“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韩公能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干”,干谒,求见;第一个“为”,替,第二个“为”,写;“白”,告诉。(2)“起布衣”,省略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布衣起”,从平民崛起;“麾”,指挥;“靡然”,草木顺风而倒貌,喻望风响应,闻风而动。【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专政者恶之,遂贬”可概括出,洪迈认为韩愈因直言进谏遭受贬谪;结合“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可概括出,苏轼认为韩愈因遭受小人诽谤而被贬谪。参考译文:材料一:韩文公(韩愈谥号)自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新、旧两部《唐书》都认为是因为论宫市而获罪。韩公《赴江陵途中》诗说:“这年京师大旱,田地不收。官吏却频繁向百姓征收,听闻百姓把婴儿丢弃在水沟里。我亲眼看到饥饿的人群拥挤在大道上。恰好我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实在是我应当直言进谏的时候。我写好奏疏要上奏,为国尽忠怎么会考虑个人得失?我在奏疏里陈述人民的苦难,不要断绝他们的粮食。在奏疏后面提出京城一带是国家根本,治理百姓要加倍体恤。眼下的瑞雪预兆明年的丰收,请宽限到明年蚕熟麦收时再收租税。天子看了奏疏感到悲伤,司空也叹息应早作安排。我一心以为朝廷将采取应急措施,没想到反把我放逐到阳山县。”皇甫湜为他作的《神道碑》写道:“关中大旱饥荒,饿殍遍地,官吏仍苛索百姓以求恩宠。先生上疏陈述天下的根本,百姓遭灾如此严重,请求朝廷放宽徭役,免去田租,执政者为此很憎恶他,便将他贬谪下去。”这样看文公被贬不因论宫市之事是很明白的。《神道碑》又记载了三件事:“文公任河南(今洛阳)令时,魏州(今河北大名、魏县)、郓州(今山东郡城县)、幽州(今北京市)、镇州(今河北正定)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韩公要揭发他们的罪行,禁止留邸私署官吏,等天明就公布文件,留守官员十分害怕,立即自行禁止。其后郓州留守藩邸果然谋反。等到韩公跟随征讨吴元济时,向裴度建议,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叛贼。(裴度)未来得及实行,李愬已从文城(今河南唐河)雪夜攻入蔡州,捉获了吴元济。三军将士都替韩公惋惜。(韩公)又对裴度说:‘现在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动用军队了。’找到柏耆,口授致王承宗书信,命柏耆执笔写下来,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就割德、棣二州献给朝廷。”李翱作《韩公行状》,所记载的与上述事迹大致相同。新、旧《唐书》都未记载此事,并且把收服镇州的功劳全归于柏耆,难道不是未曾见过皇甫湜的文集吗?《资治通鉴》也仅仅说柏耆凭借计策求见韩愈,韩愈替他向裴度禀告,写了一封信派柏耆前往镇州。材料二:自东汉以来,道德丧失,文风败坏,异端邪说一起兴起。惟独韩文公从平民中崛起,谈笑着指挥他们,天下人都响应跟从他,(使道德和文风)又回到正道。有人曾经议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是什么事都能做的,只有天不容许人作假。人的智慧可以欺骗王公,却不可以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得到天下,却不可以得到普通百姓的心。所以韩公的一片真诚,能够拨开衡山的乌云,却不能挽回唐宪宗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凶暴的鳄鱼,却不能消除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的人民中得到信任,百代都享受百姓立庙祭祀,却不能让自己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安身。大概由于韩公能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左省杜拾遗①岑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②。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备注〗①指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即左省,与时任右补阙的岑参同为京官。②紫微,星官名,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作者用一个“趋”字形象地写出官员们上朝时诚惶诚恐的情态。B.颔联叙写自己早出晚归,“晓”“暮”二字突出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C.诗歌前四句叙述了与杜甫同朝为官的境况,意在突出朝廷雍容华贵的气象。D.从诗歌整体内容来看,作者重在抒发个人政事感慨,非朋友间深情厚谊。16.清代纪昀认为这首诗尾联“语尤婉至”,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语尤婉至,是指作者表达非常委婉。作者在尾联运用了反语,表面称颂统治者圣明无缺,实则讽刺统治者自以为政治没有缺失而拒绝纳谏,委婉地表达自己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朝廷的失望与不满。【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C.“意在突出朝廷雍容华贵的气象”错误,诗歌首联叙述作者与杜甫同朝为官,经常同行入朝,又分署办公,分列殿庑两侧。颔联“晓”“暮”二字突出这种生活的庸俗无聊,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失望。前四句主要突出了朝廷生活的无聊与死板。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点及情感的能力。“语尤婉至”,语言表达非常委婉。尾联意思是,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诗句名为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含深隐的讽刺之意。“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尾联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之君子敬小慎微,重视“小”处,如司马迁《屈原列传》“____________”,表明“小”也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伶官传序》“____________”,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2)暑假时,小齐和家人一起去长城游玩。看到雄伟壮观的长城,他不禁想到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通过派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的举措,在国内外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震慑作用。(3)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地名对举表示空间距离的遥远与阻隔,以此写一方对另一方的深情,或写彼此的牵挂和无奈,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很典型的一例。【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他一直通过书写表达他对这份家国情怀发自内心的默默认同和①的执着追求。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理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文章发表30年后,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仍然离不开费孝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个出发点。他关注到了中国那种独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是以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②的关怀为前提,关怀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等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时,便得到一种反哺式的养老。费孝通所有乡村研究的课题都未曾真正脱离中国人的家观念而将其作为其全部问题思考的出发点。费孝通的学术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了一种一体性涵盖并包容多样性的家国认同。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之中,传统儒家观念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以家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的一层一层向外拓展或推开去的世界观,就有了③的默契。1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持之以恒无所不至不谋而合B.锐意进取无所不至不约而同C.持之以恒无微不至不谋而合D.锐意进取无微不至不约而同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深入剖析了中国乡村的问题,同时,其严谨简明的论述语言也一直是学术论文的典范。下面一段话出自某学者采用《乡土中国》的考察方式对西递村进行考察后写成的报告,其中有四处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至少找出三处并修改。西递村至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面积近13公顷,整个村落呈船样,四面都有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框架,构成以东西向为主、向南北伸出的村落街巷系统。村落建筑布局很有秩序,建筑色调朴素淡雅。【答案】18.C19.①费孝通提出了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②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③这些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20.①将“船样”改为“船形”;②将“都有”改为“环”;③将“伸出”改为“延伸”;④将“很有秩序”改为“错落有致”。【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一空,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锐意进取:指意志坚决地追求上进,下决心强化,力图有所作为。语境形容“执着追求”,强调坚持性,应选用“持之以恒”。第二空,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亦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语境有“关怀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关怀很全面,应选用“无微不至”。第三空,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语境指世界观的相同,应选用“不谋而合”。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出句子主干: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再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可以把中心词作为主语,改为:这些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费孝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改为以“费孝通”为主语的句子:费孝通提出了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最后按照时间及事理的先后顺序排列整合为:①费孝通提出了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②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③这些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①“船样”,就是船的样子,“样子”口语化,此处讲整个村落的形状,改为“船形”。②“都有”,口语化,就是全都是的意思,此处需要用书面语“环”。③“伸出”,口语化,讲村落延伸的南北方向延伸,改为“延伸”。④“很有秩序”,口语化,强调村落的整齐有序。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将“很有秩序”改为“错落有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千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选自沈从文《边城》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突出了茶峒这个小城宁静祥和、万物和谐的特点,请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入手,说明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2.标点符号在优秀作家手中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文学表达作用。请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两个小问。(1)“谁要这个”后面使用感叹号,请分析此处感叹号的使用效果。(2)有人认为这句话里“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后面的标点也都改成感叹号表达效果更佳,你怎么看?【答案】21.(1)用词:“只”是只有意思,同时重复“一个”,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说明这人家人少、生活简单纯粹,体现了生活的宁静祥和。(2)句式:该句将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对举并列来说,内含一种平等意识,体现万物和谐的特点。22.(1)感叹号表达强烈情感,船夫以自己有口粮为由拒绝渡人的钱,感叹号强化了其内心的自豪和神气。(2)示例一:我认同。全改成感叹号语气和情感更强烈,更能体现船夫的神气,与上文的“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呼应;示例二:不认同。逗号句号是平稳地陈述,与整个文段的冲淡平和的语言风格相一致,也能体现船夫善良美好的品质。【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只一个老人”中“只”是只有的意思,起限定作用。“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中重复“一个”,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说明这人家人少、生活简单纯粹,体现了生活的宁静祥和。从句式上来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中“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三个成分是并列关系,将人与狗对举并列,内含一种平等意识,体现万物和谐的特点。【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把握能力。(1)前文说到“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可见船夫不愿意要渡人的钱,而“我有了口粮,三千米,七百钱,够了”是船夫拒绝渡人的理由,“谁要这个”带有明确的拒绝和骄傲自豪的神气。所以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情感,强化了船夫内心的自豪和神气。(2)示例一:我认同。感叹号能够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全改成感叹号,更增强了语气,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能体现船夫内心的神气。从结构上,与上文的“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呼应。示例二:不认同。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情感,而逗号表示普通平稳的陈述,全文的陈述语气都是这样平淡祥和的,如“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因此用逗号表达的语气与整个文段的冲淡平和的语言风格相一致;并且船夫并非真的与人吵嘴,只是不愿要多余的钱,用逗号表达的语气也能体现船夫善良美好的品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白居易在《答友问》中写到:“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置铁在洪炉,铁销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大圭,是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状似剑叶。廉即棱角。大圭有棱而不能伤物,利剑之用则在于剑刃锋利无缺。斩马杀敌“良玉不如铁”,同在炉中铁易销而玉不热。作者于是由此联想到人的才与德的关系。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生活实际,在主题班会上做一个发言。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辽宁省部分学校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自身的局限。②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③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知道,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者”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论理不需要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④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⑤然而,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⑥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论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这样的争论根本不可能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最后定然会以争论者们相互交恶,彼此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告终。图1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⑦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达成某种共识,至少是达成某种妥协的争论。它需要在争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主张和理由。简略而言,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要素:主张(claim)、前提(warrant)、依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见图1)。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依据、前提、支持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⑧形式逻辑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为准的,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这样的说理有它的理性(它自己说得通),但却没有公共理性(别人无法接受它的前提)。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⑨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但是,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⑩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者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如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的面目出现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他们习惯于用暴力的酷语、色语和秽语来武断地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者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选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素养良好的公众的舆论会影响公共说理的方式,避免双方越说越僵。B.论辩说理者常常强化自己一方而忽略软化对方,容易导致双方越说越僵。C.相比图尔敏论证模式,形式逻辑对说理对象不够重视,因此说服力较弱。D.在公共说理中,说理结果的输赢成为衡量说理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6段中,中苏两党论战的例子可以用“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根据听众的期待采取了吸引听众的说理策略,最终达到了良好的说理、宣传效果”这一例子来替代。B.图尔敏模式中,说理一方要做好被对方质疑的准备,同时也可以质疑诘问对方,以此说服第三方。C.第9段中,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D.改善微博等平台的叫骂、网暴等不良风气需要提高微博用户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3.根据文意,以下情况最符合良好“公共说理”特征的是()A.在《苏武传》中,卫律劝说苏武投降匈奴,反被苏武骂退。B.《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批评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几方面一一解释,并结合现实和历史典故阐述自己行为的合理性。C.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了秦国“仁义不施”的历史教训,以提供汉文帝改革政治的借鉴。D.苏格拉底用自己坚守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4.若将以下段落插入原文中,穿插在哪两段之间最恰当?为什么?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在充满分歧的政治世界中,公民简单说出自己觉得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不足够,而是要找出其他人也能够共享的理由。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各方不愿或无法放弃各自的利益,仍然会无法说服对方。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穿插在:______A.④和⑤段之间B.⑥和⑦段之间C.⑦和⑧段之间D.⑧和⑨段之间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比对“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的六个要素,对下面这段言论进行评析。在《圣经》中,龙被描述为撒旦、魔鬼的化身,是邪恶暴力的象征,中国人崇拜“龙”,背后必定有称霸世界的野心。【答案】1.A2.C3.B4.D理由:①该段先论证了单纯形式逻辑在公共说理中的不足,然后转而谈公共说理的实质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要关注第三方公众。②前半部分承接第8段形式逻辑只强调逻辑推理,不强调“公共理性”的论述;③后半部分自然引出第9段图尔敏说理分析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的特征(或者说法庭或委员会判决的例子呼应了第9段法官和陪审员裁决的例子),因此选D最合适。5.该说法不符合本文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①图尔敏模式强调陈述主张的语气要保留一定空间。该言论“必定”过于绝对化。②图尔敏模式强调从依据到主张的前提应当是普遍性原则。该言论以中国人崇拜“龙”作为依据,但前提“龙是邪恶暴力的象征”只在部分文化中成立,不具有普遍性。③图尔敏模式的前提必须有理由支持(根据作为支持)。该言论以《圣经》对龙的描述作为龙形象的前提支持(根据)不具有普遍性,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④图尔敏模式要有反例说明除非的情况。中国在国际上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等理念,并没有称霸事实,该言论可以被轻易推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忽略软化对方”错误,原文是“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论辩者并非“有意”忽略软化对方,而是论辩这种方式的实际效果无法软化对方。C.“形式逻辑对说理对象不够重视,因此说服力较弱”错误,因果关系失当,原文有“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本身并不可靠”,形式逻辑说服力并不是一直都弱,也不是因为不重视说理对象就变弱,只是在大前提有误时难以服人,另“形式逻辑对说理对象不够重视”表述不准确,原文为“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此处曲解文意。D.“唯一标准”错误,原文为“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可见公众舆论也是说理成功与否的标准,选项表述绝对化。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错误,第9段主要谈图尔敏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不在于强调后者和法官一样重要,而是说明公众以舆论机制而非权威在公共说理里起到重要作用。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公共说理”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ACD中卫律的说服对象是苏武、贾谊的说服对象是汉文帝、苏格拉底的说服对象是格黎东,均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因此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B.王安石给司马光写信不仅从自己的立场阐明自己变法的缘由,还关照了司马光的观点和历史现实背景,表面上是和司马光写信,其实考虑到了朝中的第三方——其他大臣。符合良好“公共说理”特征。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行文思路、段落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可知该段落主要论证了公共说理背后的“公共理性”是一种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当各方无法说服对方时,能够有让各方达成共识或妥协的机制。②该段的第一句“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和对“公共理性”的理解,承接第8段最后一句“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形式逻辑只强调逻辑推理,不强调“公共理性”的论述;③该段的最后一句“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到此为止,做一了结”的机制引出第9段“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中图尔敏说理分析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的特征,“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且法庭或委员会判决的例子呼应了第9段“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法官和陪审员裁决的例子。所以该段应该放在⑧和⑨段之间,因此选D最合适。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对下列言论进行评析如下:(1)从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语气要素(大部分、可能等)可知,强调陈述主张的语气要保留一定空间。该言论“必定”过于绝对化;(2)从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可知,前提(用来连接依据和主张之间的普遍性原则),可知从依据到主张的是普遍性原则。该言论以中国人崇拜“龙”作为依据,但前提“龙是邪恶暴力的象征”只在部分文化中成立,不具有普遍性;(3)图中,图尔敏模式的前提必须有理由支持。该言论以《圣经》对龙的描述作为龙形象的前提支持不具有普遍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美好的象征;(4)图尔敏模式要有反例说明除非的情况。如中国在国际上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等理念,并没有称霸事实,该言论可以被轻易推翻。所以该说法不符合本文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善人老舍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穆女士一天到晚不用提多么忙了,简直忙得喘不过气来。不用提别的,就光拿上下汽车说,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还没起床,丫鬟自由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①丫鬟就是丫鬟,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来得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了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她看了看钟,已经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别的,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是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方先生要见女士。”“他又怎样了?”“他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告诉明白,我在吃早饭以前不见人。”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了洗澡水;回来你开这屋子的窗户。什么都得我现告诉,真劳人得慌!”自由轻快地走出去,穆女士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们的教育的。穆女士穿着睡衣到浴室去。热水使她痛快了些,她想:她在外国读过书,知道世界大势,她的天职是在救世。可是救世不容易!两年前,她提倡沐浴,到处宣传:“没有澡盆,不算家庭!”有什么结果?人类的愚蠢,把舌头说掉了,他们也不了解!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拿二十块钱,不算少。她就怕寒苦的人有多挣钱的机会;钱在她手里是钱,到了穷人手里是祸。她不是不能多给方先生几块,而是不肯,一来为怕自己落个冤大头的名儿,二来怕给方先生惹祸。连这么着,刚教了几个月的书,还把太太死了呢。不过,方先生到底是可怜的。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我的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呢,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做饭吃,以后顶好是由她供给他两顿饭。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供给他两顿饭呢,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方先生应当感谢她这份体谅与怜爱。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她的秘书冯女士已经等了一点多钟了。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②她倒在个大椅子上。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上次汪先生作寿,张家送的是一端寿幛,并不——”“现在不同了,张先生的地位比原先高了;算了吧,以后再找补吧。下午一共有几件事?”“五个会呢!”“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穆女士点了根烟吸着,还想着张家的贺礼似乎太薄了些。穆女士不想上盲哑学校去,可是又怕展览会照相,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顶好是正赶上照相才好。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哎!也许!”③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心了些。“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白不了你!”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一直这么办好不好?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整重?”“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那没什么,反正他丧了妻,家中的嚼谷小了;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④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节选自老舍《微神集》,1947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汪太太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却喜欢被别人称为穆女士,这样她就觉得自己是独立的。B.自由的回话惊扰了穆女士的睡眠,穆女士想教训她的不识好歹,后因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便认为身体不错而消了点气。C.穆女士洗澡时想到自己读过书,救世是她的天职,继而想到自己两年前提倡沐浴而失败,禁不住感慨人类的愚蠢。D.穆女士派自由送鸡蛋给方先生,继而想到方先生丧妻之后没人给他做饭,决定以后供给他两顿饭,很体谅、怜爱他人。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叫她‘自由’也没用”的那种自相矛盾,正是穆女士内心矛盾的体现。B.句子②中的“倒”,看似形象表现出了穆女士的累,实则极尽讽刺她的故作姿态。C.句子③语义上与上面的文字紧密相连,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穆女士的“伪善”。D.句子④表达的语气,与前文穆女士的“哎!也许!”一样,都显示出对自己的肯定。8.小说着力刻画了穆女士这一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穆女士的形象特点。9.老舍素有“语言大师”之称,文中运用反话正说、对比映衬、漫画式夸张等具有幽默讽刺效果的手法,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以上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6.D7.A8.①自私自利、无为忙碌。穆女士耽于享受、喜欢表现,却说是为社会劳累,为了救世而忙碌;虽经常参加集会、公益活动等,但对社会并无实际贡献。②唯利是图、精于算计。穆女士打算用提供两顿饭菜来减少方先生的佣金;解雇方先生而请冯女士兼职家庭教师,以减少佣金。③好高骛远、沽名钓誉。穆女士自恃出国读过书,要救世,提出的却是不切实际的主张;不想出席盲哑学校展览会,又想拍照出风头。④自私、冷漠。在方先生死了太太后,用“二十块”打发他,埋怨他荒废儿子的学业,并让冯女士取代了他。⑤虚伪,伪善。依靠丈夫而标榜“独立”,不愿被人称呼“汪太太”;给仆人起名“自由”“博爱”而对她们颐指气使:标榜“她的天职是在救世”,却只是为了排遣空虚,打造自己“新女性”的形象。9.①反话正说。小说多处反话正说,如穆女士虚伪冷酷,作者却称她为“善人”;她极其自私冷漠,却说她体谅怜爱别人。作者用这种肯定赞美的语言来描述她的虚伪自恋,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鄙可笑,厌恶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②对比映衬。小说巧用对比映衬手法,如穆女士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她给丫鬟起名“自由”“博爱”,又百般役使她们,不给她们以尊重。她的言与行矛盾对比鲜明,虚伪冷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