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绍兴会稽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1小题,每小题2分,共6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特别重视庙祭,各级贵族均按礼制立庙,《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与之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内外服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 D.宗法制【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周初统治者特别重视庙祭,各级贵族均按礼制立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材料反映了宗法制的特点,D项正确;内外服制是商代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排除B项;郡县制度在秦朝时推广至全国,排除C项。故选D项。2.《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态度和方法不同,儒家是积极有为,道家是无为而治,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虽不相同,但都强调德,并非互相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当时统治者采纳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儒家与道家初创时代表当时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3.秦朝采取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包括()①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②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③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④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考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在中央实行皇帝制等,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①正确;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适应了中央集权的统治,②正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③错误;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考核,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4.据统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十月,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男女刑徒共226人,可计算出占当年户籍总数152户(约882到912人)的1/4,上述材料反映了秦朝①实行郡县制度②徭役繁重③征战频繁④刑罚严苛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洞庭郡迁陵县”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男女刑徒占当年户籍总数152户(约882到912人)的1/4”可知秦朝刑罚严苛,④符合题意;材料与徭役繁重、征战频繁的说法无关,②③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5.下列有关汉初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经济凋敝——刘邦建立汉朝 B.反击匈奴——汉初经济恢复C.与民休息——社会逐渐稳定 D.分封诸侯——严厉打击豪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稳定,C项正确;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汉朝,与经济凋敝无关,排除A项;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步恢复。与反击匈奴无关,排除B项;汉初分封诸侯造成地方诸侯的叛乱,与打击豪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有学者认为:“汉武帝的主要贡献在于,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建立起空前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下列能论证这一论点的是()①加强皇权,设立中朝②轻徭薄赋,工商皆本③刺史班宣,周行郡国④盐铁官营,均输平准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①正确,刺史班宣,周行郡国,指的是汉武帝派遣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③正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是汉武帝通过经济手段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支持中央集权的政策,④正确,①③④正确,B项正确;轻徭薄赋是汉初的政策,也没有主张工商皆本,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7.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的重要通道,敦煌在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汉代的敦煌郡位于下图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敦,大也;煌,盛也汉代的敦煌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收回河西走廊,从东向西分别设置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根据地图信息,敦煌郡在②处,B项正确;①为西域都护府,排除A项;③为长安,排除C项;④为九原郡,且不在河西走廊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A.①—东晋 B.②—南朝 C.③—十六国 D.④—北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④为北魏,D项正确;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①代表结束三国鼎立,统一全国的西晋,排除A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双方爆发了淝水之战,②代表参与淝水之战的南方政权,为东晋,排除B项;③代表参与淝水之战的北方政权前秦,排除C项。故选D项。9.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①广设赈灾仓库②修建赵州桥③开通大运河④修建招提寺A.①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时期,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民生,政府确实设立了义仓等赈灾仓库,以备不时之需,因此①符合题意;隋朝工匠李春修建了赵州桥,因此②符合题意;隋炀帝时期,开通了大运河,因此③符合题意;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在奈良主持建造了唐招提寺,因此④不符合题意;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项。故选D项。10.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下列少数民族中,唐代实施了册封体制的是()A.东突厥 B.西突厥 C.吐蕃 D.靺鞨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唐玄宗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D项正确;唐朝对东西突厥实施的是战争征服和机构设置来进行控制管理,排除A、B项;唐朝对吐蕃实行的是和亲和会盟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1.新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下列不属于唐代在新疆一带设置的管理机构是()①西域都护府②北庭都护府③安西都护府④北庭都元帅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唐朝中央政府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①④不属于唐代在新疆一带设置的管理机构,B项正确;②③属于唐代在新疆一带设置的管理机构,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2.某学者总结了唐朝覆亡原因“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他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强调的是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势力过大,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唐朝灭亡,B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藩镇割据,非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排除CD项。故选B项。13.唐代新科进士发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的杏园(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其繁华热烈,不胜言状,时人称为“曲江宴”或“杏园春宴”,后遂用为咏进士及第之典。关于材料中选官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选拔人才主要看重家世、道德和才能B.唐太宗时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C.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D.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殿试【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主要看重家世、道德和才能,科举制选才标准是才能,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唐太宗时期,科举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科举制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4.史载唐中宗李显因为私情,常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竟心虚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人讥讽为“墨敕斜封”。这反映了()A.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三省之间相互制约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D.科举制度已被废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唐朝时期官员任免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唐中宗李显不敢完全和公然违反这一规定,采用“墨敕斜封”的做法,反映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三省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而非三省之间相互制约,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共同议事,未提及中书门下的出现,无法得出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唐代科举制未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是研究当时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下列有关此赋税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减少了农民赋税负担B.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指的是每年每个成年男子要交粮食2石;调指的是各户每年要交纳一定数量的布帛;庸是指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交纳布帛代役。庸调都是交纳布帛,但朝廷有时会要求地方将布帛折变成金银。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就是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因此与之有关的赋税制度是唐朝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项正确;税率低不是租庸调制的突出特点,“减少了农民赋税负担”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代白银尚未成为主要货币,明代白银货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租庸调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推行,唐朝中叶以后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16.《资治通鉴》卷226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材料中两税法说法正确的是()A.扩大了收税对象B.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C.征税的标准以人丁为主D.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加强【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不再区分土户(本地住户)、客户(外地迁来的住户),一律以现在居住的地方登记入册,也不再将人丁按年龄划分等级,而是按照财产多少定出户等,缴纳赋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全部取消。从而可知,两税法以资产多少为征税标准,扩大了收税对象,A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两税法并不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排除B项;两税法征税的标准是资产多少,而不是以人丁为主,排除C项;两税法以财产作为征税依据,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17.黄庭坚在谈到东晋某著名书法家时,称其书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下列最有可能与之描述相符的是()A.①王羲之《姨母帖》B.②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C.③柳公权《金刚经碑》D.④怀素《自叙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东晋著名书法家”、“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庭坚的这句话是从技法层面去分析,点出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所在,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A项正确;颜真卿、柳公权、怀素都是唐朝人,排除BCD项。故选A项。18.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此高僧是()A.法显 B.鉴真 C.玄奘 D.空海【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27-631年(唐朝)。据题干行路图,此高僧627年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达古印度的那烂陀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高僧是玄奘,故选C项;法显是东晋时期的高僧,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A项;鉴真和尚向东到达日本,与图示西行的路线不符,排除B项;空海是日本到唐朝学习佛法的学问僧,排除D项。故选C项。19.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属于隋唐时期的是()①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出现②火药开始用于战争③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④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④不属于隋唐时期,排除ABC项。故选D项。20.论及宋朝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相权衰落的是()A.设参知政事专掌军政B.设三司专掌财政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体现相权衰落”可知,需要选择中央机构的变化,目的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置三司来掌管财政,从而分割宰相的财权,B项正确;参知政事为副相,负责行政事务,排除A项;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是军事措施,目的是削弱军权,排除D项。故选B项。21.《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宋“革去其弊”的措施有()A.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兵权B.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D.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北宋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而非兵权,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宋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武将跋扈、军阀割据的历史教训,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宋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2.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北宋并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它的北边,有辽政权。在它的西北边,有西夏政权。北宋与两者都签署了协议,比较“宋辽协议”和“宋和西夏的协议”,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北宋与对方都以君臣相称②都是因为北宋与它们的战争屡战屡败③北宋每年送钱物给对方④双方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但西夏向北宋称臣,①错误;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而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②正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③正确;通过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④正确;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①表述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3.“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A.达到了富国目的 B.强兵效果不明显 C.顺应了经济发展 D.有急于求成之弊【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可知,材料表明王安石的各种措施在两三年内就得到了施行,结果对社会造成了冲击。所以王安石变法有急于求成的弊端,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急于求成,而非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和强兵效果不明显,排除A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王安石变法顺应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4.契丹人建国后,“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治理汉人与旧渤海国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这反映契丹官制主要特点是()A.因俗而治 B.羁縻怀柔 C.民族平等 D.学习汉制【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契丹人建国后,政治上实行南北面官制,是蕃汉分治政策,其官制的特点是因俗而治,A项正确;羁縻怀柔是指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宽容、安抚和控制的政策,排除B项;“民族分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学习汉制是其一方面,但也保留了其自身民族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25.“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材料中“小尧舜”指的是()A.唐太宗 B.宋神宗 C.金世宗 D.明神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C项正确;唐太宗在位二十余年,开创了“贞观之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宋神宗在位期间并没有诞生盛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明神宗在位时期开场“万历中兴”局面,但也没有号称“‘小尧舜”,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27.元朝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游牧民族迁入中原,来自中亚、西亚的民族也移居中国,不同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这些民族包括()①汉族②蒙古族③波斯人④阿拉伯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元朝的民族关系可知,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ABC项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28.唐文宗时期“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泛指家世)”。至宋代,出现了“榜下捉婿”的现象,即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这反映了宋代()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门第观念的淡化C.科举制实现了社会公平 D.伦理道德的弱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泛指家世)”,“榜下捉婿”,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仍比较注重门第家世,但是到宋代时期,选婿不再问及家世,说明门第观念在逐渐的淡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状况,排除A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平公正,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门第的淡化,未涉及伦理道德,排除D项。故选B项。29.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自己因此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繁忙的政务需要从清晨处理到深夜,因此他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的感慨。所以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丞相制的废除,A项正确;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排除B项;八股取士的实施是用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军机处设置于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30.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帝是()A.顺治帝 B.康熙帝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联系所学可知,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D项正确;顺治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排除A项;康熙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排除B项;努尔哈赤国号为“大金”,排除C项。故选D项。31.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但关于淝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则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力主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的性质;有人则以为淝水之战的性质应该是民族征服战争;也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统一战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民族入侵战争;还有人认为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和民族入侵战争的双重性质,而主要的一面是兼并统一战争。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B.学术争论难以厘清扑朔迷离的历史,历史的真相具有模糊性C.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因观点、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D.历史诠释需要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东晋时期。学术界对于淝水之战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表明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因观点、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C项正确;“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说法有否定历史事实客观性之嫌,学术研究方面的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各执一词”并不一定都是有害的,排除A项;学术争论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历史真相是客观的,排除B项;历史诠释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并不全是歪曲和无益的,排除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小题15分,第33小题13分,第34题10分,共38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方向和主要内容。【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

效果:民风淳朴;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政府财入;稳定社会秩序;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任答五点)(2)方向:汉化(封建化)。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经济政策方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军事方面实行奖励军功;根据材料“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可知,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井田,开阡陌”;基层管理方面实行什伍连坐;行政制度上推行县制。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可知,民风淳朴、推动农业生产;根据材料“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可知,提高军队战斗力;根据材料“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可知,增加政府财入;根据材料“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可知,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可知,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方向:根据材料“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可知,汉化(封建化)。第二小问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33.长江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江文明都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璧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材料二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文化遗存的主要代表两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80多年良渚发掘考古和研究工作的历史价值所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结合所学,分别用宋朝和元朝的相关史实论证“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这个观点。【答案】(1)主要代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及国家文明提供了一手史料;丰富了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2)过程:魏晋时期,江南开发;唐中叶以来,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论证:北宋时期,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明州、广州、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元朝时期,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解析】【小问1】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第一小问主要代表: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文化遗存的主要代表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第二小问历史价值:由材料一“琮、璧等玉礼器”“水利系统”“良渚古城遗址”可得出,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及国家文明提供了一手史料;由材料一“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可得出,丰富了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由材料一“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可得出,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小问2】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过程:由材料二“魏晋时期开始”“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