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的传世文献《国语》记载:“昔伊、洛(黄河支流的古称)竭,而夏亡。”而殷墟甲骨卜辞和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尚书》中均将夏朝称为“西邑”。汉代亦有文献称禹为“西夷人”。下列相关认识中,最为合理的是()A.夏朝的灭亡源于气候变化 B.战国竹简文书更真实可靠C.商汤的功绩被后人所夸大 D.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突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朝被称为“西邑”,禹被称为“西夷人”,据此可得出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突出,D项正确;仅凭“昔伊、洛(黄河支流的古称)竭,而夏亡”得出“夏朝的灭亡源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材料信息不足,论证不充分,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战国竹简文书也存谬误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商汤功绩夸大等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自西周到春秋末期,人们所言之“利”大多都是“公利”,如民之利、国之利、社稷之利、公室之利。战国时期,社会“上下交征利”,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以获得最大化的“利”作为行事、判断的准则。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血缘宗法制逐渐崩溃 B.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C.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D.社会主体士阶层崛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战国时期,最大化的“利”成为行事、判断的准则,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力牛耕出现并不断推广,社会生产力进步,促使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血缘宗法制逐渐崩溃属于社会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项;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属于政治原因,而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士阶层崛起属于直接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3.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圣人”观念,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并对其宗师多加推崇,推动了圣人崇拜思潮的发生。诸子百家意在()A.践行仁政理念 B.完善理论体系C.重建社会秩序 D.推动文化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并对其宗师多加推崇”,诸子百家是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C项正确;材料涉及到“诸子百家”,不仅仅是儒学,A项片面,排除A项;诸子百家是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完善理论体系和文化变革都属于方式,不是意图,排除B、D项。故选C项。4.《史记》中司马迁对秦参与的不同时期的战争,使用了不同的表述:秦昭王至秦统一前的战争,主要使用“攻”字记述,如“王贲攻魏”;而秦统一后,战争则集中使用“定”的表述。《史记》中不同的描述反映了司马迁()A.认为秦的统一依赖其军事力量 B.通过描述战争抨击秦朝暴政C.史学观念有浓厚主观主义色彩 D.对秦朝统一历史意义的认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司马迁对秦评价不同在于秦统一后和不统一的秦,对于秦统一前的战争给予否定,对统一后的战争给予的是肯定,D项符合材料,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所描述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抨击秦的暴政,是对战争的评价,排除B项;C体现的材料司马迁评价的表象问题,不是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5.如表展示了两汉时期史学领域代表性成就,由此可知两汉时期()著作作者中国史学地位史学家对其评价《史记》西汉·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东汉·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郑樵:“断代为书,致周秦不相因”《汉纪》东汉·苟悦开创编年断代史体例顾炎武:“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东观汉纪》东汉官修第一部官修史书范晔:“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A.华夏文明富有活力 B.官修史书居于主导C.文化氛围自由宽松 D.史学体例日趋完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两汉时期,史学领域取得较多开创性成就,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编年断代史体例等史学体例不断发展完善,说明史学体例也日趋完备,D项正确;材料所列史书价值具有开创性成就,但仅从史学这一角度的发展无法得出华夏文明富有活力,结论的范围太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修史书和私人修史的对比,无法得出这一时期是否是官修史书居于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列举了史学成就,无法得知两汉时期文化氛围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禅让”实现。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这一做法旨在()A.表明政权更迭具有平稳性 B.维护儒家忠孝伦理的传统C.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 D.为王朝更迭制造社会舆论【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经过了“禅让”,“禅让”之前使用前代王朝纪年,“禅让”之后使用本朝纪年,将“禅让”作为新旧王朝更迭的标志和界限,意在突显新朝皇权来源于前朝“禅让”,是顺天应人的,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C项正确;将“禅让”完成作为新王朝的起始,意在强调“禅让”是王朝更迭、正统地位合法交接的标志事件,而非强调政权更迭的平稳性,排除A项;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属于“以臣代君”,有违“忠孝”,且注重“禅让”是出于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而非简单为了维护儒家伦理,排除B项;为王朝更迭制造社会舆论应该在“禅让”前进行,而材料所述国史书写发生在“禅让”完成后,排除D项。故选C项。7.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旱灾害频发,夹杂其他异变现象频仍,于是书写灾异成了诗人笔下从未停歇的话题。他们在诗中表达自己对土地、庄稼、农夫、流民的忧愁,表达对晴天、祥雨的渴望,对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向往。这些诗作()A.实现了文学体裁的突破创新 B.促使统治阶层更关注民生C.体现了文人的家国责任意识 D.具有较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通过写诗表达对土地、流民的忧愁及对风调雨顺的向往,体现了文人的家国责任意识,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诗歌,并未体现文学体裁的突破创新,排除A项;诗作表达的是诗人的情感,无法促使统治阶层关注民生,排除B项;材料中诗作属于文学作品,并不是面向民众教化的方式,不具有较强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D项。故选C项。8.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A.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C.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可知道由监察变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由于局势的变化,中央不得不改变道的职能和管理方式,将原本用于边防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体现了中央在现实政治困境下做出的调整和妥协,C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意味着道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仅仅是主管监察,所以不能说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排除A项;将边防的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使得地方权力增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题目中只是阐述了道的职能变化和制度调整,不能直接得出加速了唐王朝土崩瓦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9.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 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税法实行后,政府将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送往京城,减少了赋税的长途运输,有助于减轻民众的负担,D项正确;“地方的开支留在州县”不等于将赋税使用权给予地方,不等于地方财政自主权扩大,藩镇势力日益坐大主要是由于节度使势力膨胀,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赋税中实物税比重的变化,无法得出“降低对实物税的依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赋税管理制度主要影响国家财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0.北宋政府规定,本路籍贯者不得担任本路一级长官,也不得在家乡州县任地方长官;后来又增加一条:禁止官员在自己产业(田产)所在地任官;北宋晚期,回避法又增加了新内容,即官员必须回避在长期居住的州县任职。宋代回避制度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 B.确保吏治清明 C.强化地方治理 D.践行民本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官员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自己或家族谋取私利,在地方形成实力,威胁中央集权,A项正确;宋代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吏治清明,但是“确保吏治清明”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项;强化地方治理主要表现为地方政策的实行与治理效果,但是材料主要涉及宋代回避制度,排除C项;“民本思想”体现为“以民为本”,强调民众地位的思想特色,与材料主旨“宋代回避制度”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A.多元一体的格局 B.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C.文化认同的理念 D.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金、西夏皆学习儒家文化,体现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体现文化承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吸收儒家文化,没有体现儒学正统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宋朝的统治特点是崇文尚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相比前代,宋代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如岳飞虽出身佃农,却从小就有机会读书识字。福建建州地区“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地区“皆聚徒教授”。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农村()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农民识字率较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产力进步,为读书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D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主要促进市民阶层壮大,排除A项;租佃关系盛行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门第观念淡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13.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宋代从都城到州城、县城,从镇寨场到乡村里保,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的烟火公事,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烟火公事的设置反映宋代()A.州县事权遭到分化 B.社会的流动性增强C.基层组织权力扩大 D.城市娱乐活动丰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人口增长与流动,单靠州县衙门已不足以应付,城市及乡村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烟火公事”,逐渐承担起辅助管理职能,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这反映了宋朝社会的流动性增强,B项正确;根据材料“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可知州县事权遭到分化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伴随着镇寨场规模的扩大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宋朝政府通过增设机构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并未涉及基层组织权力扩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娱乐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14.明前期,大婚、大礼、万寿、出师、制对等例行公文。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明朝中期,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出现“首轴专票”之现象。这一趋势表明()A.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 B.司礼监宦官专权趋势显现C.奏折制度的有效运行 D.君相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票拟是将全国各地送到朝廷的奏章,在送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大学士“用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到奏章对面供皇帝参考,体现内阁对这些文书拥有较大的权力,而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体现出内阁地位的强化,A项正确。“司礼监朱笔抄后”可见,这只是抄写,并非专权决策,排除B项;奏折制度是清代开始的,排除C项;内阁是在宰相制度被废除后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15.明清阅读海图长卷遵循自右而左的顺序。明朝海图方位“以海为上”,沿海编排依次为广东、福建、浙江、直隶(江苏)、山东、辽阳(辽东);而清中期以后,海图方位“以陆为上”,沿海编排依次为盛京(辽东)、直隶、山东、江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据此可知()A.明朝仍遵循天朝上国传统 B.清朝海防严峻局势得以缓解C.制图理念背后彰显时局变迁 D.清朝海图绘制呈现转型特征【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代沿海全图大都采用“海上陆下”的绘法,体现了明人的“内夏外夷”的观念,自广东至辽东,海岸被绘为一字型长线,重视东南海疆主要缘于倭患及海外贸易影响;而明清易代后,清政府将“夷夏之防”转变为“满汉一家、中外一体”的民族观,同时由于东南海疆平定、强化清朝发祥地盛京在文化礼仪方面的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清代海图绘制方法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系列的“海下陆上”的海图,C项正确;明清时期都遵循天朝上国的传统,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清朝中后期,海防局势面临的威胁日益严峻,排除B项;清代海图方位“以陆为上”,并不能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16.清王朝规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都归理藩院的直属机构理刑清吏司管辖。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这一做法旨在()A.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 B.促进佛教事业发展C.强化对边疆治理效能 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对于边疆地区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的处理,国家治理方式较为柔和,对百姓相对宽容,这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增强对辽阔帝国的治理效能,C项正确;“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并非材料所述做法的最终目的,排除A项;“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体现清政府处理案件的灵活和以民为本,这一做法并非为了促进佛教事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方式,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宜强调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条件而采取不同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伴随着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原水利技术首先在汉军的军事要塞以及随后的屯田点被引入。《水经注》记述了敦煌人索劢率领酒泉、敦煌兵士千人到楼兰屯田,兴修水利的事迹:“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横断注滨河(注:筑坝断河)……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由于水利和农耕的展开,河西走廊地区以及随后的西域地区都已经播下中原农业文明的种子,中原的农业文明成为融合当地各民族、“变夷为夏”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河西走廊还是西域,诸多的游牧民族都放弃游牧转而学习中原的农耕,因此中原水利支撑的农耕文明也成为这些地区和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纽带。材料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于1964年对米兰绿洲行进勘查规划中发现了米兰(西域楼兰古国)汉代水利工程遗址。自米兰河故道发现了古城堡干渠,进而追踪发现7条大型支渠,均匀地分布和控制着整个古城地区。干渠全长8.5公里,渠身一般宽10~20米,渠高3~10米。支渠总长28.4公里,渠身一般口宽3~5米,渠高2~4米。渠槽微成洼曲,小的斗、农、毛渠面积,阡陌纵横,密布于各支渠间的灌溉面积上。估计古城灌区控制面积达4.5万亩,其中曾经从事于农耕的土地约1.7万亩。——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晓云《汉代中原水利的西传与民族融合》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原水利技术传入西域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水经注》的记载、米兰汉代水利工程遗址的史料价值。【答案】(1)原因:汉朝对匈奴军事行动的需求;中原农业文明的扩展。(答对任意一点即可)意义:为汉匈战争的胜利提供后勤保障;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流与融合;改变了西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西北边疆的巩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对任意三点)(2)史料价值:《水经注》的记载是文献史料,作为古代专门的水利著作,对研究汉代西域水利发展有较高的价值;米兰汉代水利工程是实物史料,具有客观性和直观性,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研究价值高。【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伴随着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原水利技术首先在汉军的军事要塞以及随后的屯田点被引入”,可得出汉朝对匈奴军事行动的需求;根据材料一“河西走廊地区以及随后的西域地区都已经播下中原农业文明的种子”,可得出中原农业文明的扩展;根据材料一“中原的农业文明成为融合当地各民族、‘变夷为夏’的重要因素”,可得出文化融合。意义:根据材料一“河西走廊地区以及随后的西域地区都已经播下中原农业文明的种子”可得出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一“诸多的游牧民族都放弃游牧转而学习中原的农耕”,可得出推动了民族交流与融合,改变了西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一“中原水利支撑的农耕文明也成为这些地区和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纽带”,可得出有利于西北边疆的巩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综合题之情景活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综合所学内容可知,《水经注》是文献史料,而米兰汉代水利工程是实物史料。从两种史料的特点上来分析其价值可得《水经注》作为古代专门的水利著作,对研究汉代西域水利发展有较高的价值”;米兰汉代水利工程是实物史料,具有客观性和直观性,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研究价值高。18.[古代政府的尊孔]材料一唐代对于儒学尊崇更甚。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等建言,“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诏从之。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唐代以科举取士,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又废周公庙。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复推崇周公。在玄宗朝,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摘编自焦天然《汉唐间孔子与周公地位之嬗变》材料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天下通祀孔子”;并令礼部尚书与儒臣“定释莫礼仪,颁之天下学校,令以每岁春秋仲月通祀孔子”,又“颁释莫先师孔子仪注于天下府、州、县学”。从此确立了政府在全国各级学校同一日内用同一套礼仪祭祀孔子的制度。洪武十七年又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于国子监,府、州、县长官以下则诣学校行香。全国性的整套祭祀礼仪,到了洪武十七年六月命礼部制大成乐器颁天下儒学时,也开始趋于完备。——摘编自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孔子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历代统治者尊孔的影响。【答案】(1)变化:总体上从周孔并尊到独尊孔子。原因:重建大一统统治秩序的需要;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孔子因修订五经而加强了作为先师的地位;唐代政局的变化。(2)影响: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尊崇推向顶峰”可知总体上从周孔并尊到独尊孔子。原因:根据材料“唐代以科举取士,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可知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孔子因修订五经而加强了作为先师的地位;根据材料“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复推崇周公。在玄宗朝,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得出重建大一统统治秩序的需要;唐代政局的变化。【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影响:根据材料“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可知有利于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可知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根据材料“政府在全国各级学校同一日内用同一套礼仪祭祀孔子的制度”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时全国仅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宋朝有二十多个对外贸易港口,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五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颁行“广州市舶条法”,委官推行,并适用于各市舶司。北宋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全年收入的15%左右。……南宋晚期,泉州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出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宋朝政府虽积极采取招徕蕃舶、鼓励贸易的政策,但为了保障抽解和博买,防止商税透漏、走私贸易及重要物资外流,仍实施以防范和限制为主的管理制度。——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五卷本)材料二元初,上海港成为全国八大对外贸易口岸中地理位置最北的一个,是东北亚国际往来的必经港口,同时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出现了不少热衷于海上经商的权贵和大族。元朝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和商税收入,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设立市舶司,次年,在朝廷下诏书招徕番舶前来贸易的同时,也有垄断海运的权贵大族通过派遣“家客”“干人”等出海贸易,有些甚至还委派船总管分赴各国。《松江府志》称元代“江南数郡顽民率皆私造大船出海,交通琉球、日本、满刺、交趾诸蕃,往来贸易,悉由上海出入,地方赖以富饶”。——摘编自张晓东《古代上海的大族与海上航运——以元代为中心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代上海地区海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答案】(1)表现:对外贸易港口众多;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答机构和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也可)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贸易中心转移到东南沿海;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进一步扩展。(答对任意四点)(2)影响:改善了对外交往条件;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壮大了商业权贵和大族势力等。(答对任意三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一“宋朝有二十多个对外贸易港口”可得出对外贸易港口众多;由材料一“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五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可得出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日益完善、贸易中心转移到东南沿海;由材料一“北宋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全年收入的15%左右。”可得出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由地图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进一步扩展。【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二“交通琉球、日本、满刺、交趾诸蕃”得出改善了对外交往条件;据材料二“往来贸易,悉由上海出入”得出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据材料二“元朝政府高度重视……商税收入”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有垄断海运的权贵大族通过派遣‘家客’‘干人’等出海贸易”得出壮大了商业权贵和大族势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能建葛洲坝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岗位公开招聘【2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社会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电信湖北随州分公司招聘7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电信吉林延边分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共无锡市梁溪区委办公室(档案史志馆)公开招聘编外人员2人(江苏)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贵州六盘水市事业单位及国企业招聘应征入伍大学毕业生16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湖北孝感市孝南区部分事业单位招聘79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江苏南京市江北新区社会事业局招聘编外人员29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四川绵阳事业单位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四川南充西充县事业单位招聘5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公路工程定额应用-公路工程定额的组成
- 保险行业风控规则与制度培训
- 2022-2023学年佛山市禅城区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广联达培训教程》课件
- 扬州育才小学2023-2024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试卷(一)及答案
- 函数的单调性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3
- 软件系统实施与质量保障方案
- UV激光切割机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 装修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模板模板
- 篮球馆受伤免责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