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与应用手册_第1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应用手册_第2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应用手册_第3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应用手册_第4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应用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技术与应用手册TOC\o"1-2"\h\u30607第1章环境监测基础理论 3264351.1环境监测概述 3201591.1.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4249501.1.2环境监测的任务 4181711.1.3环境监测的分类 445741.2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44011.2.1早期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4146741.2.2仪器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5219421.2.3自动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5279091.2.4智能化阶段(21世纪初至今) 5315741.3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 5180681.3.1法律法规 5270031.3.2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5320861.3.3环境监测标准 5278441.3.4质量管理文件 531597第2章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6242622.1空气质量监测基本原理 6215492.2大气污染物监测方法 6279852.3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与系统 628361第3章水质监测技术 763753.1水质监测基本原理 739493.1.1样品采集 730513.1.2样品预处理 7312793.1.3分析方法选择 7144213.1.4检测及结果分析 716613.2水质污染物监测方法 7225063.2.1常规污染物监测 7283933.2.2重金属污染物监测 728863.2.3有机污染物监测 8185763.2.4生物毒性监测 8302753.3水质监测设备与系统 898303.3.1手持式水质监测设备 8277723.3.2在线水质监测系统 8205223.3.3实验室水质监测设备 858863.3.4水质监测网络 829148第4章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811224.1土壤污染监测概述 840644.2土壤污染物监测方法 8242984.2.1采样方法 9115694.2.2预处理方法 982794.2.3分析测试方法 9154554.3土壤污染监测设备与系统 965434.3.1土壤采样设备 9310044.3.2土壤预处理设备 951944.3.3土壤污染物分析测试设备 9306394.3.4土壤污染监测系统 918276第5章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10247125.1噪声与振动监测基本原理 10231755.1.1噪声基本原理 10168255.1.2振动基本原理 10236185.2噪声与振动监测方法 10279615.2.1现场监测 10260645.2.2在线监测 10209995.2.3移动监测 11169215.3噪声与振动监测设备 11285935.3.1噪声监测设备 11229605.3.2振动监测设备 1116076第6章辐射监测技术 11296666.1辐射监测概述 11323416.1.1基本概念 1174366.1.2目的与意义 1254126.1.3相关标准与规范 12176206.2辐射监测方法 12286206.2.1现场监测 12314836.2.2实验室分析 12180766.2.3遥感监测 12102036.3辐射监测设备与系统 13216726.3.1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器 13178806.3.2固定式辐射监测站 1340856.3.3车载辐射监测系统 13133846.3.4实验室分析设备 13124376.3.5辐射监测网络 1315653第7章生态监测技术 1373597.1生态监测基本原理 1343487.1.1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 13210737.1.2动态平衡原则 13283197.1.3多尺度监测原则 1424337.1.4综合性与代表性原则 14305717.2生态监测方法 1420937.2.1野外调查法 14173647.2.2遥感技术 1437817.2.3模型模拟法 1474747.2.4生态位分析法 14105887.3生态监测设备与系统 1438347.3.1地面监测设备 14282857.3.2遥感设备 14211987.3.3自动监测系统 14167627.3.4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14302207.3.5生态监测网络 157237第8章环境应急监测技术 15196448.1环境应急监测概述 15176958.2环境应急监测方法 1594908.3环境应急监测设备与系统 1513975第9章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620149.1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6298759.1.1数据采集方法 16301149.1.2数据处理流程 1682549.1.3数据质量保障措施 16197459.2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方法 16249649.2.1描述性统计分析 17121999.2.2相关性分析 17199819.2.3回归分析 1762379.2.4主成分分析 17187099.3环境监测数据应用与评价 17182739.3.1环境监测数据应用 1773769.3.2环境监测数据评价 1826237第10章环境监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81503410.1环境监测新技术概述 181553310.2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181728310.2.1传感器技术 181199910.2.2物联网技术 181520110.2.3遥感技术 193264710.2.4大数据分析技术 191376210.3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展望 19307010.3.1挑战 192347510.3.2展望 19第1章环境监测基础理论1.1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作为评估和保障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对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检测、分析和评价,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涉及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多个领域,具有跨学科、多技术、广覆盖的特点。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任务和分类,为后续环境监测技术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1.1.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进行系统观测、调查和评价的活动。环境监测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性:环境监测涵盖了从污染源到环境介质,再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等多个环节;(2)连续性:环境监测需要长期、连续地进行,以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3)代表性:监测数据应能反映监测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具有代表性;(4)准确性:监测结果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1.1.2环境监测的任务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1)掌握环境质量现状,发觉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2)评价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3)监督和检查污染物排放单位,保证其达标排放;(4)预警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环境安全;(5)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1.1.3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以下几类:(1)常规监测:对环境中常规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2)特定监测:针对特定污染物或特定区域进行的监测;(3)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中进行的监测,以评估事件影响和采取应对措施;(4)研究性监测: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的监测。1.2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2.1早期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此阶段主要依赖实验室分析方法,对环境样品进行手工分析。监测技术单一,自动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环境监测的需求。1.2.2仪器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电子技术和分析仪器的发展,环境监测开始采用自动化、连续监测技术,如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这一阶段的环境监测技术逐渐向快速、准确、自动化方向发展。1.2.3自动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此阶段环境监测技术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出现了在线监测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1.2.4智能化阶段(21世纪初至今)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进入智能化阶段。环境监测技术逐步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如无人机遥感监测、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监测系统等。1.3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保障环境监测质量、规范监测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进行了明确规定。1.3.2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监测方法、监测布点、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等。1.3.3环境监测标准环境监测标准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等,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1.3.4质量管理文件为保证环境监测质量,我国制定了相关质量管理文件,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遵循以上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环境监测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地进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第2章空气质量监测技术2.1空气质量监测基本原理空气质量监测是指对大气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实时或定期检测的过程。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采样、分析、数据处理三个环节。通过采样系统将大气中的污染物抽取到检测设备中;利用分析仪器对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以评估空气质量状况。2.2大气污染物监测方法大气污染物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化学分析法: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如气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2)物理分析法:利用物理特性对污染物进行检测,如光散射法、浊度法等。(3)生物监测法:通过生物体对大气污染物的响应来监测空气质量,如苔藓植物监测法、植物生理指标法等。(4)遥感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对大气污染物进行远程监测,如卫星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2.3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与系统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与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采样设备:包括大气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气体采样器等,用于采集大气中的污染物。(2)分析仪器:根据监测目标选择适当的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红外吸收光谱仪等。(3)数据处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存储和传输,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和数据传输设备。(4)自动监测系统:将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环节集成为一个自动化的监测系统,实现实时、连续、自动的空气质量监测。(5)移动监测设备:用于现场快速监测空气质量,如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移动监测车等。通过以上设备与系统的组合应用,可以有效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工作,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第3章水质监测技术3.1水质监测基本原理水质监测是通过对水体中各种物质含量进行分析和检测,以评估水体质量的一种手段。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分析方法选择、检测及结果分析等步骤。本章主要介绍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技术。3.1.1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水质监测的首要步骤,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根据监测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时间和地点。常用的采样方法有:表层水采样、深层水采样、地下水采样、连续自动采样等。3.1.2样品预处理样品预处理旨在消除样品中的干扰物质,提高分析准确度。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沉淀、富集、消解等。根据分析方法和污染物特性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法。3.1.3分析方法选择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生物监测等。根据监测指标、检测限和检测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3.1.4检测及结果分析采用选定的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获取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水质状况,为水质管理提供依据。3.2水质污染物监测方法水质污染物监测是评价水质污染状况的重要手段。根据污染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3.2.1常规污染物监测常规污染物包括:悬浮物、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等。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监测,如: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3.2.2重金属污染物监测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毒性强、难降解等特点,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监测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3.2.3有机污染物监测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等。监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3.2.4生物毒性监测生物毒性监测通过检测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响应,评估水质毒性和生态风险。方法包括:急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测试、生物标志物分析等。3.3水质监测设备与系统水质监测设备与系统是实现水质监测目标的关键。根据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与系统。3.3.1手持式水质监测设备手持式水质监测设备具有便携、快速、现场实时检测等特点,适用于现场应急监测。主要包括:水质快速测定仪、水质分析仪、水质监测无人机等。3.3.2在线水质监测系统在线水质监测系统可实现自动采样、自动分析、远程数据传输等功能,适用于长期、连续、自动监测。主要包括:自动水质监测站、浮标式水质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船等。3.3.3实验室水质监测设备实验室水质监测设备用于对样品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光谱分析仪器、色谱分析仪器、质谱分析仪器等。3.3.4水质监测网络水质监测网络通过整合各类监测设备,实现区域水质监测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水质监测效率,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第4章土壤污染监测技术4.1土壤污染监测概述土壤污染监测是指对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监测与分析的活动。它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土壤污染监测的基本概念、监测目的与任务、监测程序及我国土壤污染监测现状。4.2土壤污染物监测方法土壤污染物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等环节。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污染物监测方法。4.2.1采样方法土壤采样是土壤污染监测的基础环节,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常用的土壤采样方法有:随机采样、网格采样、分区采样、深度采样等。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特性、土壤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4.2.2预处理方法土壤样品预处理主要包括干燥、研磨、筛分、混合等步骤。预处理目的是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均匀性和稳定性,便于后续分析测试。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还需采用特定的预处理方法,如提取、净化等。4.2.3分析测试方法土壤污染物的分析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检测法和快速检测法等。具体方法选择应根据监测项目、污染物性质、检测限要求和实验室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4.3土壤污染监测设备与系统土壤污染监测设备与系统是完成土壤污染监测任务的关键。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土壤污染监测设备与系统。4.3.1土壤采样设备土壤采样设备主要包括:手动采样器、机械采样器、钻机等。这些设备具有不同的采样能力、深度和效率,可根据监测需求选择。4.3.2土壤预处理设备土壤预处理设备包括:干燥设备、研磨设备、筛分设备、混合设备等。这些设备能够满足不同预处理环节的需求,保证样品质量。4.3.3土壤污染物分析测试设备土壤污染物分析测试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质谱仪等。这些设备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和宽检测范围,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分析。4.3.4土壤污染监测系统土壤污染监测系统是指将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等设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监测系统。这些系统具有高效、准确、可靠等特点,为土壤污染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土壤污染监测技术涉及多个环节和设备,需要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设备,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5章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5.1噪声与振动监测基本原理噪声与振动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噪声与振动监测的基本原理。5.1.1噪声基本原理噪声是指发声体在无规则振动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振幅和波形都是随机的。噪声的度量主要包括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等参数。声压级是衡量噪声大小的重要参数,单位为分贝(dB)。5.1.2振动基本原理振动是指物体围绕其平衡位置做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往复运动。振动的度量参数包括振幅、频率、速度、加速度等。振动监测主要是对振动的这些参数进行实时测量和分析。5.2噪声与振动监测方法噪声与振动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在线监测和移动监测三种。5.2.1现场监测现场监测是指在噪声与振动源附近,利用便携式监测设备进行实时测量。现场监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监测点:根据噪声与振动源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2)设备校准:使用标准声源或振动源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数据采集:在监测点进行噪声与振动信号的实时采集。(4)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监测结果。5.2.2在线监测在线监测是指将监测设备安装于噪声与振动源附近,实现长期、连续的自动监测。在线监测具有以下优点:(1)实时性强:能够实时反映噪声与振动的变化情况。(2)数据量大:可积累大量历史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3)自动化程度高:设备自动完成监测任务,降低人力成本。5.2.3移动监测移动监测是指利用车载或手持设备,在不同地点进行噪声与振动的快速监测。移动监测适用于以下场合:(1)临时性监测:如施工工地、突发事件等。(2)区域性监测:对某一区域内的噪声与振动进行快速普查。(3)应急监测:对突发噪声与振动污染事件进行快速响应。5.3噪声与振动监测设备噪声与振动监测设备是实施监测工作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5.3.1噪声监测设备噪声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声级计、频谱分析仪、声学照相机等。(1)声级计:用于测量声压级,可分为积分声级计和实时声级计。(2)频谱分析仪:用于分析噪声的频率分布,有助于识别噪声源。(3)声学照相机:通过声源定位技术,实现噪声源的快速识别。5.3.2振动监测设备振动监测设备主要包括振动传感器、振动分析仪、数据采集器等。(1)振动传感器:用于测量振动的速度、加速度等参数。(2)振动分析仪:对振动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振动特性。(3)数据采集器:用于实现振动信号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掌握基本原理、监测方法和设备,可以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第6章辐射监测技术6.1辐射监测概述辐射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对天然辐射及人工辐射源产生的辐射水平进行定量测量和分析。本章主要介绍辐射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与意义,以及辐射监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6.1.1基本概念辐射监测是指采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辐射包括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两大类,其中电磁辐射包括射频辐射、微波辐射等,粒子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中子等。6.1.2目的与意义辐射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辐射安全,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辐射危害。通过对辐射水平的监测,及时发觉异常情况,为辐射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辐射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6.1.3相关标准与规范我国辐射监测工作遵循《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辐射防护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范。6.2辐射监测方法辐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以及遥感监测等。6.2.1现场监测现场监测是指在现场对辐射水平进行快速、准确的测量。主要包括:(1)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器:用于现场快速测量辐射剂量率、放射性物质浓度等参数。(2)固定式辐射监测站:对特定区域进行长期、连续的辐射监测。(3)车载辐射监测系统:对较大范围区域进行快速辐射监测。6.2.2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主要包括放射性样品的采集、预处理、测量分析等环节。主要方法有:(1)γ谱分析:对放射性样品中的γ放射性核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α谱分析:对放射性样品中的α放射性核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3)β谱分析:对放射性样品中的β放射性核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6.2.3遥感监测遥感监测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搭载的辐射监测仪器,对大范围区域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主要包括:(1)光学遥感监测:通过分析地物反射、辐射特性,获取辐射分布信息。(2)微波遥感监测:利用微波辐射特性,对地表辐射水平进行监测。6.3辐射监测设备与系统辐射监测设备与系统主要包括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器、固定式辐射监测站、车载辐射监测系统、实验室分析设备等。6.3.1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器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器主要包括辐射剂量率仪、便携式γ谱仪、放射性尘埃监测仪等。6.3.2固定式辐射监测站固定式辐射监测站主要由辐射剂量率监测仪、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远程控制与管理系统等组成。6.3.3车载辐射监测系统车载辐射监测系统主要由车载辐射剂量率仪、GPS定位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等组成。6.3.4实验室分析设备实验室分析设备主要包括γ谱仪、α谱仪、β谱仪、液闪计数器等。6.3.5辐射监测网络辐射监测网络是指将多个辐射监测设备、系统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联网,实现对辐射水平的实时、远程、自动监测。这有助于提高辐射监测的覆盖范围和监测效率,为辐射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第7章生态监测技术7.1生态监测基本原理生态监测是指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长期或短期的跟踪与观测,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动态变化及对自然和人为扰动的响应。生态监测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7.1.1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强调在生态监测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保证监测指标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真实状况。7.1.2动态平衡原则生态监测应关注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揭示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关系,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7.1.3多尺度监测原则生态监测应在不同尺度上进行,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以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7.1.4综合性与代表性原则生态监测应选择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以减少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7.2生态监测方法7.2.1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法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收集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等数据,为生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7.2.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卫星、航空器等载体获取地表信息,对生态系统进行宏观监测,具有快速、实时、动态等特点。7.2.3模型模拟法模型模拟法通过构建生态模型,模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为生态监测提供预测和评估手段。7.2.4生态位分析法生态位分析法通过研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时空分布,揭示物种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7.3生态监测设备与系统7.3.1地面监测设备地面监测设备主要包括气象站、土壤水分仪、生物量测定仪等,用于实时监测生态系统环境因子。7.3.2遥感设备遥感设备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可用于获取生态系统宏观信息。7.3.3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系统采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设备,对生态系统关键指标进行实时、自动监测。7.3.4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负责对生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存储,为生态管理提供数据支持。7.3.5生态监测网络生态监测网络是由多个监测站点组成的网络体系,通过数据传输、共享和协同研究,提高生态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第8章环境应急监测技术8.1环境应急监测概述环境应急监测是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效地对受影响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本章主要介绍环境应急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任务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阐述环境应急监测的定义及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分析环境应急监测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后续监测方法的选择和设备配置提供理论依据。8.2环境应急监测方法环境应急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快速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方式。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实时等特点,适用于突发环境事件现场的初步评估;实验室分析方法则具有准确度高、检测限低等优点,适用于对环境样品的深入分析。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环境应急监测方法:(1)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包括便携式仪器监测、无人机遥感监测等。(2)实验室分析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分析测试等。(3)监测方法的选择与优化: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进行优化。8.3环境应急监测设备与系统环境应急监测设备与系统是实现环境应急监测任务的关键。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类环境应急监测设备与系统:(1)便携式监测设备:包括气体检测仪、水质分析仪、辐射监测仪等。(2)实验室分析设备: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3)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包括无人机、摄像头、传感器等。(4)环境应急监测车:集成了多种监测设备,具有较强的现场应急监测能力。(5)环境应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用于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传输和共享,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以上介绍,本章为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参考,有助于提高我国环境应急监测能力,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第9章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9.1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方法、处理流程以及数据质量保障措施。9.1.1数据采集方法(1)采样点设置(2)采样频率与时间(3)采样设备与仪器(4)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9.1.2数据处理流程(1)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数据校验数据填补(2)数据整理数据归一化数据分类与编码数据存储与备份9.1.3数据质量保障措施(1)采样设备校准(2)人员培训与考核(3)数据审核与评估(4)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9.2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是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处理,以揭示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9.2.1描述性统计分析(1)基本统计量均值标准差极值分布特征(2)空间分布分析(3)时间序列分析9.2.2相关性分析(1)皮尔逊相关系数(2)斯皮尔曼相关系数(3)克莱姆相关系数9.2.3回归分析(1)线性回归(2)多元回归(3)逐步回归9.2.4主成分分析(1)主成分提取(2)主成分得分(3)主成分解释9.3环境监测数据应用与评价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领域及其评价方法。9.3.1环境监测数据应用(1)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