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手册TOC\o"1-2"\h\u14518第一章:总体概述 247321.1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背景 2259631.2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 2100601.2.1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3951.2.2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300431.2.3实现农村全面振兴 35173第二章: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37642.1农田土壤保护与改良 3187742.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482312.3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414402第三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430033.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4106663.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59563.3农村生态环境监测 58980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84004.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699834.2绿色农业产业发展 677434.3生态农业模式推广 717224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7315475.1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 7184075.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 718655.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84133第六章:生态补偿机制 8150956.1生态补偿政策制定 8232996.2生态补偿资金管理 918646.3生态补偿效果评价 921361第七章:农村生态产业发展 9229097.1农村生态产业现状分析 9121507.1.1发展现状 10159067.1.2存在问题 10178007.2农村生态产业规划与布局 1096097.2.1规划原则 10126987.2.2布局策略 1074517.3农村生态产业链建设 11122077.3.1产业链延伸 11112967.3.2产业链整合 1116370第八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1143288.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122138.1.1层面 11130108.1.2企业层面 12195528.1.3科研机构和高校层面 12126448.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2162518.2.1加强科技成果市场化 12100458.2.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1275768.2.3提升科技成果推广能力 12180688.3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12104068.3.1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12101948.3.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12176218.3.3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13159118.3.4加强农业科技示范 1316723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325249.1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371159.2农村生态环境评估方法 13159529.3农村生态环境预警与应急 1415610第十章:国际合作与交流 1418910.1国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借鉴 142428410.2国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152002210.3国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培训与交流 15第一章:总体概述1.1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领域,其中生态保护与修复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我国三农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生态破坏等。这些问题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高度重视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了对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本章旨在系统梳理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背景,为后续章节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理论基础。1.2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1.2.1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要实现以下目标:(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3)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1.2.2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第二个目标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农民身心健康。(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3)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助力农民增收致富。1.2.3实现农村全面振兴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第三个目标是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具体表现为:(1)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优势,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农村生态安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3)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农村全面振兴。第二章: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1农田土壤保护与改良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了保障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下措施对农田土壤进行保护与改良:(1)合理施肥:遵循“测土配方施肥”原则,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施用肥料,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2)土壤深耕:适时进行土壤深耕,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3)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4)绿肥种植:推广绿肥种植,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5)合理轮作:实行作物轮作制度,减轻土传病害,提高土壤肥力。2.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因素。以下措施旨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1)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残留。(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化肥、农药使用。(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5)推广生态农业技术: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2.3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旨在恢复和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下措施可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修复:(1)生物修复:利用生物技术,如种植抗病虫害作物、引入天敌等,降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物理修复:采用物理方法,如土地改良、土壤深耕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化学修复: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有机肥料等,调节土壤化学性质,减轻土壤污染。(4)生态工程修复:运用生态工程原理,构建农田防护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5)综合修复:将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态工程修复相结合,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第三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3.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村垃圾种类繁多,包括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等;二是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处理能力不足;三是农民环保意识较弱,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亟待加强。针对以上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的设施建设。(2)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参与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技术,降低垃圾处理成本。(3)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在农村垃圾处理方面的责任,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管。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保障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3.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大,但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根据农村人口规模、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2)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生物膜法等,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3)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的责任,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监管。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保障设施正常运行。3.3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掌握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制定治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质量监测。监测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2)水质监测。监测农村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3)土壤质量监测。监测农村地区土壤质量,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4)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承载力等方面。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覆盖范围,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2)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4)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资金投入。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行。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4.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当依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的农业产业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农业内部各部门的比重,促进农业向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粮食作物的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单产和品质;优化经济作物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2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发展绿色农业,应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需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绿色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大绿色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参与绿色农业发展。4.3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模式以生态平衡为基础,注重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生态农业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5.1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政策法规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对于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政策法规制定方面,我国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该体系涵盖了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资源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众多法律法规,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政策法规实施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一是加强执法监管,对违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各级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落实。5.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是保障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责任。各级应认真履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二是企业责任。企业应严格遵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污染防治,保证生产过程中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三是社会责任。社会各界应关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四是个人责任。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关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5.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普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队伍,提高宣传效果。四是利用媒体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五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六章:生态补偿机制6.1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是保障三农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1)政策目标明确。生态补偿政策应明确其目标,即通过补偿机制,激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补偿对象确定。政策制定者需明确补偿对象,主要包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农村居民、企业及社会组织。(3)补偿标准设定。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资源价值、农民生活水平等因素,合理设定补偿标准,保证补偿力度与生态环境效益相匹配。(4)补偿方式多样。生态补偿政策应采取多种补偿方式,如现金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支持、项目扶持等,以满足不同补偿对象的实际需求。6.2生态补偿资金管理生态补偿资金的管理是保证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以下为生态补偿资金管理的几个方面:(1)资金筹集。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资金筹集。(2)资金分配。根据各地生态环境状况、补偿对象需求等因素,合理分配生态补偿资金,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3)资金使用监管。建立健全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监管制度,保证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项目,防止资金挪用、截留等现象。(4)资金绩效考核。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以保证资金使用达到预期目标。6.3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生态补偿效果评价是衡量政策实施成效的重要手段。以下为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的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改善。评价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后,生态环境质量是否得到改善,包括水质、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率等指标。(2)农民收益增加。评估政策实施后,农民收益是否得到提高,包括农业产值、农民收入等指标。(3)政策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农民对生态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反映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4)社会效益。评价生态补偿政策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包括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第七章:农村生态产业发展7.1农村生态产业现状分析7.1.1发展现状我国农村生态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态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等,这些产业在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农村生态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7.1.2存在问题(1)生态产业规模较小,市场份额较低。相较于传统农业,农村生态产业的市场份额仍然较小,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2)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农村生态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3)产业链条不完整,附加值低。农村生态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导致产业附加值较低。(4)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虽然国家和地方对农村生态产业给予了一定政策支持,但力度尚显不足,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7.2农村生态产业规划与布局7.2.1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农村生态产业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保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2)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农村生态产业,发挥区域优势。(3)整合资源,创新驱动。整合农村各类资源,推动产业创新,提高农村生态产业竞争力。(4)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农村生态产业发展。7.2.2布局策略(1)优化产业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农村生态产业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区域。(2)发展产业链。加强农村生态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附加值。(3)拓展市场空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生态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国内外市场。(4)培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农村生态产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7.3农村生态产业链建设7.3.1产业链延伸(1)前端延伸。加强农村生态产业的上游产业建设,如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为下游产业提供优质原料。(2)后端延伸。发展农村生态产业的下游产业,如生态旅游、生态农产品加工等,提高产业附加值。7.3.2产业链整合(1)资源整合。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实现产业链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2)技术整合。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3)市场整合。加强市场建设,提高农村生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4)政策整合。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产业链快速发展。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农村生态产业将得到全面发展,为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第八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8.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四个方面。负责制定相关政策,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着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任务;科研机构和高校则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负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8.1.1层面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农业科技创新规划,明确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科技创新资金需求;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8.1.2企业层面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8.1.3科研机构和高校层面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与企业和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8.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等。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应采取以下措施:8.2.1加强科技成果市场化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鼓励企业参与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8.2.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8.2.3提升科技成果推广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科技成果推广能力。8.3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为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8.3.1加强农业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8.3.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8.3.3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生产环节,推广适应性强、效益高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和效果。8.3.4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展示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效果,引导农民学习、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9.1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是保障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为决策、企业生产及农民生活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内容:(1)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的监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网络。(2)明确监测指标:根据农村生态环境特点,确定监测指标,包括污染物浓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风险等。(3)建立监测站点:在农村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重点污染源附近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设立监测站点,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4)加强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监测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5)加强监测数据共享: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的监测数据共享。9.2农村生态环境评估方法农村生态环境评估是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风险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以下是农村生态环境评估的主要方法:(1)生态环境质量评估: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等指标,评价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2)生态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分析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脆弱性等因素,评估农村生态环境风险程度,为生态环境预警和应急提供依据。(3)生态环境效益评估:考虑农村生态环境对农业、旅游、水资源等领域的贡献,评价农村生态环境的效益。(4)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策提供参考。9.3农村生态环境预警与应急农村生态环境预警与应急是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预警体系:根据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制定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对生态环境风险的预警。(2)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风险,制定相应的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白糖供应与采购合同
- 2025年度航空航天导航系统研发合同3篇
- 《2024版协议离婚申请书范本:专业指导与法律问题解答》3篇
- 2025年度体育场馆场地设施设备租赁及管理服务合同3篇
- 2025版大理石地砖石材回收与资源循环利用合同3篇
- 2025年新能源铲车租赁及维护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瓶装水销售合同范本
- 2025年宠物寄养服务与宠物医疗支持合同3篇
- 【培训课件】JIT精益生产实务
- 2024年铝墙面板安装分包合作协议
- 陕西省汉中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工艺竖井开挖支护施工技术方案(清楚明了)
- FIDIC银皮书(中英文对照)
- 初中《合唱》校本课程
- 一元一次含参不等式教学设计83
- 100道凑十法练习习题(含答案)
- 牛仔面料成本核算
- 简单娱乐yy频道设计模板
- 健康体检的八大意义
- 销售顾问初级认证笔试题
- 市场化人才选聘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