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S学校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实证研究》12000字(论文)_第1页
《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S学校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实证研究》12000字(论文)_第2页
《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S学校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实证研究》12000字(论文)_第3页
《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S学校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实证研究》12000字(论文)_第4页
《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S学校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实证研究》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S学校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实证研究摘要2020年疫情突发,线上教学因为其无接触性、非聚集性以及可操作性强的优点被众多学校采用。然而线上教学时学生的状态难以被老师观测,失去师生眼神互动与有效监管,学生容易降低自我控制能力,使用手机进行与课堂无关的娱乐活动,从而引起线上课堂效率低下。课堂参与度是学生对于教授内容的沉浸程度以及活跃度,是目前教育行业十分重视的教学因素,同时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参与度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充当着娱乐、学习、社交的重要角色,是目前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然而不合理的手机使用习惯只会对使用者带来不良的影响。研究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于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对学生和教师具有重要意义:1.改善学生的手机使用习惯,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课堂效率,使他们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2.为大学教师提供教学理论支撑,提升线上课堂质量,提升工作成就感。本文将聚焦于北外的学生群体,通过文献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拟采用spss相关性分析研究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北外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得出研究结论,并应用于现实生活,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关键词:课堂参与度;手机使用习惯;大学生;线上教学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1.2.1理论意义 11.2.2实践意义 1第二章文献综述 22.1课堂参与度概念 22.2课堂参与度相关研究及理论 22.3手机使用习惯及课堂参与度前因研究 3第三章研究设计 43.1研究问题 43.2研究假设 53.3研究对象 53.4研究方法 5第四章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64.1问卷设计 64.2预调查与问卷检测 6第五章实证研究 75.1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75.1.1样本频率分析 75.1.2信度分析 85.1.3效度分析 105.1.4差异性检验 115.1.5相关性分析 115.2线上教育深度访谈 12第六章线上教育改进策略研究 13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147.1研究总结 147.2不足与展望 15参考文献 16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教育教学活动因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被迫由实体教学转移到线上教学。此前线上教学一直以辅助教学的身份出现,环境的骤然改变却使得线上教学依靠其无接触性、无聚集性、可操作性的优点成为疫情下的主流教学方式。然而现阶段线上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反馈,不能有效感知课堂质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受限于家中硬件条件;网络传输缓慢、网络卡顿、掉线等问题也是影响线上学习的因素。另外,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拥有率接近100%,更凭借其隐蔽性、娱乐性、便携性使大学生滋生许多不良的使用习惯,老师在台上讲课同学们在座位上玩手机的情况屡见不鲜,严重影响课堂参与度,成为了阻碍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一大绊脚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体验。加之线上教学背景下教师对同学们的管制变得宽松,学生在没有浓厚学习氛围的家中自控力下降,课堂上手机使用情况变本加厉,严重影响课堂质量,因此手机使用习惯作为影响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近来年线上教育以其优越性逐渐在学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20年突发的疫情也使得线上教育成为当今热议的话题,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的线上课堂参与度为关注点,顺应了研究热点的发展,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得到的结论为今后的线上教学提供改进的理论基础。1.2.2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数据研究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北外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对学生、教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改善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提出针对性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课堂效率,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更加有效地利用线上教育这一工具。2.为大学教师提供教学理论支撑,让教师在线上教育领域更加游刃有余,取其长处使其成为提升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教学模式。3.课堂参与关注的是教育的过程问题,这也为高等教育提供新的衡量教育质量的视角,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第二章文献综述2.1课堂参与度概念1980年后,西方学者渐渐开始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理论进行研究,在衡量课堂效率方面课堂参与度成为了重要指标。国外早期研究中,Astin(1984)的学生参与理论影响较为深远,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活跃水平就是学生参与,学生参与同时包括心理投入和生理投入两个方面。学生参与理论假设参与是一个活动过程,时间与目标的不同会影响参与的程度,所以可以对其进行量与质的分析与测量。Skinner&Belmont(1993)将学生的参与度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性的行为参与,与此同时还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国内的孔启平教授(2003)认为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努力共同构成了课堂参与,课堂参与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衡量: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这三个维度分别指学生的学习卷入度、理解掌握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行为参与是指学生投入实际行动的学习过程,例如记笔记、积极完成课业任务、主动检索学习资料、参与课堂互动等。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过程,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方面。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投入情感的过程,一般包括三方面的体验:积极情感(兴趣、创新、愉快、沉浸)、遵守规范(顺从)和消极情感(焦急、愤懑、叛逆、忧郁)。李银玲等人(2008)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参与程度的不同将课堂参与度分为表层参与与深层参与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表层参与理解为显化的行为参与,深层参与则是内化的认知参与与情感参与。虽然上述观点有细微的差别,总体来说,课堂参与度是学生在学习中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有机结合,是学习者投入到学习中的行为、认知、情感综合程度。2.2课堂参与度相关研究及理论线上课堂的背景下老师难以把握学生学习状态,督促学习行为,另外家里宽松的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产生影响,张明辉等人(2021)的研究表明,在疫情线上授课的背景下,仅有11.6%的学生认为自己依旧能够保持学习热情,高达67%的学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改变了自己的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方式,21.4%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在家进行线上学习完全失去学习热情。封闭式的环境加上监管缺失,失去学习热情的学生们的课堂情感参与度降低。佩斯的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个体投入的时间是成正比的关系。假如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活动(例如英语的听力)中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重复这一学习活动,那学生在这方面的所得就会更加明显(例如英语听力的成绩增加)。因此,学生学业成就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行为成正相关关系,课堂参与度越高,学生的学习行为越多,就越容易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综上所述,学生课堂参与度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关注。首先,关于中小学生参与的研究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针对大学生的。其次,前人的研究普遍着眼于线下课堂的学生参与度,而对于新兴的线上教学模式没有深入的研究。最后,此类研究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只有少数研究进行数据分析,因此经验性的描述缺乏实操性与针对性。2.3手机使用习惯及课堂参与度的前因研究根据张恒恺等人(2013)、郭俊旭(2019)的研究以及吴丹丹等人(2017)的研究,手机使用习惯包括手机使用时长、手机使用频率、主要使用功能、手机使用场合、手机依赖程度等方面。根据前人的研究,手机使用习惯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将数据量化。目前对手机使用习惯的研究大多使用前人开发的测量工具,如Bianchi和Phillips开发的《手机问题使用测量表》针对手机依赖诊断设计了27项标准。梁永炽上述量表基础上从中筛选17道题重新编制了量表,该量表的信度比较好。朱慧芳的研究显示,中学生在假期中进行线上学习的时候,普遍存在上课挂线玩手机的现象,课堂互动无人参与或者被潦草应付对于任课老师来说是很常见的。甘慧娟(2009)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使用手机进行娱乐的集中时间段为课堂,尤其是人数较多、监管力度较弱的公共课。贺鸣等人(2016)的研究证明课堂使用手机的行为大大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上课态度,有课上玩手机习惯的学生一般伴有精神不振、懒于完成课堂任务的行为。张明辉等人(2021)的研究表明,77.3%的学生认为游戏、社交软件会影响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沉浸程度,受访群体中38.4%的学生表示自己会有意或无意地在电子设备中沉迷不已。超过5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超过60%的大学生一天中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频率高达20次。大量研究证明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会对手机使用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有且不限于精神颓废、沉迷网络、手机分离焦虑、视力下降、头痛、睡眠障碍、作息紊乱等。根据前文所述,课堂参与度就是学生学习时投入的心理与生理方面的活跃水平。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一方面占用了原本应该用于学习的时间,造成学习行为减少,另一方面阻碍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感受课堂,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造成情感参与不足。由此来看,手机使用习惯与课堂参与度息息相关。综上所述,本文的手机使用时间将从手机使用时长、手机使用频率等方面进行测量。通过对课堂参与度的前因研究可以发现手机使用习惯对课堂参与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现阶段的手机的使用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问题已经成为了现在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第三章研究设计3.1研究问题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普遍,形成了严峻的教育问题,但是针对线上课堂这一新兴教学模式下的手机行为却没有足够的分析。本文将探讨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北外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本文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综述。本文将着眼于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文献综述,界定课堂参与度与手机使用习惯的测量维度,总结当前有关课堂参与度与手机使用习惯的研究。探究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使用时长、使用频率)对北外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探讨提高大学生线上课堂参与度的共性解决方案,并依据访谈提出对线上教学的改进建议。3.2研究假设甘慧娟(2009)的研究中对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除了空闲时间与睡前时间,大学生集中使用手机的场合是在课堂上,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公共课,超过半数的学生一天的手机使用时长可以高达5—8小时。党艳红(2018)的研究显示学生每在课堂上使用一次手机,都会花费5-10分钟将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由此可见,手机使用频率也是影响课堂质量的一大因素。除此之外,侯娟等人(2021)与D.A卡普(1991)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会导致学生反映冷漠,不愿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程度。因此,本文做出以下研究假设:H1:线上教学背景下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与课堂参与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H2:线上教学背景下大学生手机使用频率与课堂参与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H3:线上教学背景下课堂参与度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综合以上假设,本研究构建了线上教学背景下手机使用习惯对线上课堂参与度的影响模型图1手机使用习惯对线上课堂参与度的影响模型3.3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问卷调查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161名学生,其中男生56人,女生105人。被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情况为:大一——5人,大二——12人,大三——43人,大四——90人,其中有11份答卷因无线上学习的经历或答案具有明显规律性而被视作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数量150份。3.4研究方法本文收集数据的方式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总体的问卷信度系数为0.935,符合要求。问卷的第一部分需要被调查对象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如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分布、线上学习经历、手机使用习惯等;第二部分为线上、线下手机使用习惯的问题;第三部分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三个维度进行数据调查,问题均为量表题。另外,本次研究对10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对于线上课堂的看法以及改进建议。第四章问卷设计与预调查4.1问卷设计本章以前期的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为基础,经过了问卷设计、问卷预调查、问卷筛选、信效度检验等步骤制作了合适的问卷。为全面的了解北外大学生线上学习背景下课堂参与度的情况,本文以大量文献为基础,在《大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问卷》的基础上做出改动形成测试问卷,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三个方面对课堂参与度进行测量。该问卷由24道题目构成,其中有1道开放性问题和23道单选题。量表题采用Likert量表进行统计,从1至5符合程度逐渐增加,如选择1表明被调查对象认为题目与自己的做法完全不符合,选择5则恰好相反。被调查对象的三个参与维度得分的总和越高表明线上学习的参与度越高。4.2预调查与问卷检测为了保证问卷的质量,问卷的预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为保证取得的信息真实有效,本问卷采取匿名形式进行预测试。问卷全部通过网络发放。根据预测试的结果进行调整,形成最终问卷。预测试问卷共回收95份,其中78份为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北外在读本科生。表1线上学习情感参与度信度分析选项删除项后的标度平均值删除项后的标度方差修正后的项与总计相关性平方多重相关性删除项后的克隆巴赫Alpha标准化后的αA1我喜欢通过线上课堂的形式来完成课业17.2819.5180.6560.450.8260.861A2通过线上课堂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让我很兴奋17.5218.6940.7150.5230.817A3我在线上课堂学到知识时会感到喜悦17.1119.2250.7240.570.823A4线上课堂很有趣17.3618.8960.7570.6510.818A5如果我的答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我会很满足16.1823.3490.4560.2310.876A6多数线上课堂让我受益匪浅17.3220.4070.6930.5530.837如表1所示,标准后的α为0.865,经过对比,题目A6删除项后的克隆巴赫Alpha为0.876,大于0.865,因此可将其删除。按此方法对认知参与度与行为参与度进行检测,行为参与度与认知参与度的问卷题目全部合格,因此没有做出改动。在预测试与信度检验完成后,正式的问卷由测试问卷的24道题更改为23道题,情感参与维度的问题为5道,行为参与的相关问题为6道,认知参与的相关题目为4道。第五章实证研究5.1问卷数据分析5.1.1样本频率分析本次共发放正式问卷171份,去除无效问卷10份(无线上学习经验或按照某一规律作答或全部选择相同答案),共得到161份有效问卷。表2样本频率分析变量选项频率百分比平均值标准差性别男性5537%1.630.48女性9563%年级大一53%3.450.78大二128%大三4329%大四9060%学习成绩排名上游6543%1.650.63中游7248%下游139%有无课堂使用手机娱乐的习惯有无1501193%7%1.060.21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些变量的数值特征反映了这次调查的分布情况。其中平均值代表了集中趋势,标准差代表了波动情况。如表2所示,样本分布与基本符合抽样调查的要求。如,其中性别调查结果,男性比例为37%,女性比例为63%,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结果重点偏向的是女性的意愿,这也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男女比例基本相符。另外问卷的调查对象的年级集中于大三、大四年级,学习成绩排名集中于上游与中游。93%的学生存在课堂使用手机进行娱乐的习惯。5.1.2信度分析表3线上学习情感参与度信度分析选项删除项后的标度平均值删除项后的标度方差修正后的项与总计相关性平方多重相关性删除项后的克隆巴赫Alpha标准化后的αA1我喜欢线上课堂的形式来完成课业17.1819.5180.6460.450.8490.865A2通过线上课堂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让我很兴奋17.6218.6940.710.5230.837A3在线上课堂学到知识时会感到喜悦17.2119.2250.7340.570.833A4我觉得线上课堂很有趣17.318.8960.7570.6510.828A5多数线上课堂让我受益匪浅17.2120.4070.6930.5530.841根据以上的信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线上学习情感参与度上总体的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865,根据项删除后的可靠性系数可以看出小于总体的0.865,因此此维度的问题无需删除或修改。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865,信度系数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1,信度越高。本次分析的结果为0.865,信度理想。表4线上学习行为参与度信度分析选项删除项后的标度平均值删除项后的标度方差修正后的项与总计相关性平方多重相关性删除项后的克隆巴赫Alpha标准化后的αB1我在线上课堂中努力学习19.0113.4030.6690.5190.8370.864B2我能接受并吸收线上课堂的知识与内容18.8613.7860.7180.5840.824B3我会参与线上课堂的任务18.4514.8530.6870.4940.832B4线上课堂讨论时我希望我的意见被采纳18.3915.8380.6360.440.842B5我会对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重要或感兴趣的知识做笔记18.5115.1110.640.4390.839B6我会主动检索并收藏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18.6514.8860.5970.370.847根据以上的信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线上学习行为参与度上总体的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864,根据项删除后的信度系数可以看出都是小于总体的0.864,因此在此维度的题目无需删除或修改。信度系数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1可信度越高。本次分析的结果为0.864,相对来说信度理想。表5线上学习认知参与度信度分析选项删除项后的标度平均值删除项后的标度方差修正后的项与总计相关性平方多重相关性删除项后的克隆巴赫Alpha标准化后的αC1我能很好的记住线上课堂所教授的学习内容11.146.6580.7370.5430.9030.91C2我能大致归纳总结出别人表达的观点10.866.6040.8050.6620.877C3我能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10.746.7570.8320.7050.868C4我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学习问题10.766.8010.8040.6560.878根据以上的信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线上学习认知参与度上总体的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91,根据项删除后的信度系数可以看出全部小于总体的0.91,因而此维度的题目可以全部保留,无需删除或修改。总体的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91,信度系数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1,信度越高。本次分析的结果为0.91,信度非常理想。表6整体可靠性统计克隆巴赫Alpha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Alpha项数0.9350.93616如表6所示,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36,问卷的整体信度令人满意。5.1.3效度分析表7KMO和巴特利特检验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922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1574.584自由度120显著性0本次问卷效度分析采用spss25版本,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实现检验过程。根据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看出KMO检验的系数结果为0.922,KMO检验的系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接近1,结构效度越好。根据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也可以看出,本次检验的显著性无限接近于0,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5.1.4差异性检验差异性检验是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检验方法去研究变量不同纬度上差异情况,在本次分析根据数据的特性主要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表8各个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变量性别个案数平均值标准偏差tsig情感参与男性5520.255.24-0.630.53女性9520.825.349行为参与男性5522.024.653-0.730.467女性9522.584.469认知参与男性5513.983.603-1.4250.156女性9514.83.26根据以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看出,各个参与度维度在性别的差异情况,情感参与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为0.53,明显大于0.05,说明不同男女大学生在线上学习的情感参与没有显著差异。以此类推,表8数据也表明线上学习行为参与度、认知参与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5.1.5相关性分析表9参与度各个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变量相关性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皮尔逊相关性1行为参与皮尔逊相关性.681**1认知参与皮尔逊相关性.608**.803**1**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根据以上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出,各个变量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且相关系数都是大于0的,即为正相关关系。例如线上学习的情感参与度与行为参与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1,为正相关关系。以此类推可以解释其他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为显著正相关。假设二成立。表10线上课堂使用手机时长与线上课堂参与度相关性变量相关系数线上课使用手机的时长线上课堂参与度线上课堂使用手机时长皮尔逊相关性1-.922**线上课堂参与度皮尔逊相关性-.922**1根据表10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线上课堂使用手机时长与总体线上课堂参与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22,表明二者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课堂使用手机时长越长,线上课堂参与度越低,假设一成立。表11线上课堂使用手机频率与线上课堂参与度相关性变量相关系数线上课使用手机的时长线上课堂参与度线上课堂使用手机时长皮尔逊相关性1-.813**线上课堂参与度皮尔逊相关性-.813**1根据表11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线上课堂使用手机频率与线上课堂参与度的皮尔逊相关性系数为-0.813,这说明二者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课堂使用手机频率越高,线上课堂参与度越低,假设二成立。在大学生的线上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能因为课堂内容冗长无聊、习惯性玩手机、失去教师监管等原因使用手机在课堂上进行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活动。每次手机的娱乐使用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且从手机娱乐活动再次回到课堂进入学习状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手机的使用时间与使用频率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线上课堂参与度。5.2线上教育深入访谈本次研究对10名北外在读本科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主要询问了他们在线上教育的学习体验、造成良好或不良体验的原因与改进意见,经整理,得到以下访谈内容。在本次访谈中有6名同学表明了自己不喜欢线上教育,认为线下教育的学习体验要远远优于线上教育,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线上学习相对线下学习的学习氛围较弱,学生不容易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课堂上。线上教学师生互动少,学生专注度低。线上课程乏味无聊没有吸引力。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加之内在自控力低,上课效率低下。疫情期间在家却要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感觉不合理,学生容易犯困。频繁的网络卡顿、掉线令人恼火,造成不好的学习体验。有3名同学则持有不一致的意见,他们认为线上、线下教育各有千秋,都有对方无法替代的优点,线上教育可以作为辅助教学方式弥补线下教学的不足。有1名同学认为线上教育的形式非常新颖,可以完全替代线下教育成为主流教学方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网络平台进入退出方便,省去了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室的时间。线上教学的录屏功能为后续的复习、反复观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线上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创新,更具有吸引力。某些课程教师采取录播的形式授课,将课程提前录制发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听课时间,形式更为自由,时间更加灵活。第六章线上教育改进策略首先,规范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学生线上教育普遍使用手机不仅弱化了学习能力,降低了学习兴趣,还影响了课堂氛围,使得老师的授课情绪和授课效果都受挫下降。因此,可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杜绝线上课堂使用手机,从制度上保障教学秩序良好运行,例如课前要求关闭手机,打开学生摄像头等。教师在课堂上也应严格管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学软件上线更多的监督机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课程中设置签到小程序,软件增加自律提示功能,配合手机锁屏软件等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分享自己的自律软件截图,使用手机时间与解锁频率越低,越应当予以激励。其次,应当完善线上教育的考核制度,不再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唯考试成绩论可能助长了部分学生平时的懒惰心理,将所有的工作量都堆在考试前夕,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是无益的,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增加以课堂参与度三维度相关的各种评判标注来完善考核机制,则可以巧妙地化解此类问题。例如,将与行为参与有关的学生笔记、回答问题次数、课堂任务完成程度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同时,题目设置的更加开放以考察学生的认知参与程度,最终,学生的情感投入也是重要的一环,学生对课程的评审可以在课程进行中设置多次,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加具体、更加适合这个班级的课堂改进意见,在教、学、改进上形成完整的闭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另外,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吸引力。移动互联技术日趋成熟后,学生时时挂在网上,信息资讯获取更新得比老师还要及时,客观上对教师线上教育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更高了。面对着互联网的发达,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的优势,教师有阅历、有经验、有实践、有理性,在深度、高度、广度上都是超过学生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手机的学习功能,提前布置让学生完成收集信息的前期基础工作,课堂上对信息加工组织分析综合。课堂后的评价反馈也要十分看重,一次教学变成了三部分组合: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对教学内容的剖析、对下次任务的布置。建议学校应当针对线上教学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熟练操作线上教学软件或平台,利用平台提供的多媒体功能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线上教学的网络问题也是大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提升平台流畅度,解决人数过多带来的卡顿问题也是提高线上课程体验感的重要一环。最后,改善课堂氛围,丰富课外文化生活。在高校线上教育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改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教学内容上。并且,互动意识非常必要,线上教育容易枯燥乏味,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回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发挥学生自主性,注入课堂体验性。例如,课堂互动可以合理穿插进课程的各个时间点,按照每节课50分钟的时长,教师可以在第25分钟设置互动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重新带回到课堂上的同时也能强化同学们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另外,课堂的知识点也应主次分明,讲到重点内容应强调并停顿,给同学们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互动可以采取课堂提问、自由讨论、小组课堂展示多种形式组合进行,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专注度。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7.1研究结论根据上文的的信效度分析,本次问卷量表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和区分效度。根据分析与检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线上课堂使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十分普遍,有此行为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93%,仅有7%的学生不存在课堂玩手机的现象。数据的差异性检验表明线上学习行为参与度、认知参与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手机使用习惯与课堂参与度呈显著负相关,即手机使用习惯越长,线上课堂参与度越低。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教学需求的多样性,线上教育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逐渐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突发的疫情使得线上教学成为了特定时间段内的主流教学方式,但是线上教学却存在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低下的弊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改进线上教学方式,更大化地利用好线上教学成为了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此需求,以北外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相关的学业成就-投入时间理论、课堂参与度三维度划分等,结合线上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预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各维度的题目进行修正与剔除,再对161名北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行为进行了数据收集、筛选、统计、分析,最后利用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根据得到的分析结论和访谈内容,总结了影响线上教育体验感的因素,并根据归纳的原因对线上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7.2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以北外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没有将其他大学的大学生群体纳入研究范围,因此研究范围狭小且样本量较少,导致研究仅能代表北外大学生的线上课堂参与度情况,加之笔者自身的理论掌握与研究能力的局限,在后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分析。其次,本文的研究模型过于简单,不能反应其他变量作用下的课堂参与度情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本次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研究对象皆为学生,缺少从教师角度进行的数据收集与深度访谈,导致角度单一,不能全面地反应师生两方面的意见。目前许多学者都对课堂参与度进行了研究,而线上教育领域的课堂参与度研究却较为欠缺。本文虽然整体上存在不足与局限,但是对后续的线上参与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未来的研究方向会聚焦在相关变量作为中介或者调节变量影响之下的线上课堂参与度,也会从教师的角度对线上教育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研究也能反应教师的意见,形成师生完整的意见闭环。也希望后续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关注线上课堂参与度,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使得线上教学的弊端被有效克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线上教学是新兴的教学模式,也是造福大众的教学工具,日后每一分的研究都会使线上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使学习者能够跨越时间与地点的进行学习。参考文献D·A·卡普,W·C·约尔斯,韩扬,谭刚强(1992):学生为何反应冷漠——对大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1992(02):38-41.董晶晶,姚本先(2016):大学生感知学习风格及其与课堂参与度的相关研究——以某高校在校生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0(04):107-110.甘慧娟(2013):改变与被改变[D].北京邮电大学。贺明,唐家泷,张漪丽(2016):湖南某高校生科院学生手机使用习惯及其影响调查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13(4):142-144.胡丽莎(2013):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调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孔企平(2014):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J].初中生世界,2014(44):43.李敏(2016):经济与管理类大学生课堂参与研究--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6(5):70-72.李冉(2016):大学生网络学习参与度量表编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楼锡锦,沈黎勇,林博峰(2009):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研究报告——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9(02):74-76+80.罗照盛,李哲,叶宝娟(2014):大学生课堂参与问卷的编制与现状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6(03):1-7.马飞娅,李茹(2020):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对课堂参与的影响研究[J].现代交际,2020(24):56-59.苗圃,张宁(2021):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投入与在线学习倦怠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88-92.舒东梅(2016):高中生物学习自我效能感和课堂参与度的相关性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杨杉(2015):在线课程学习参与度的提升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杨扬,张志强,吴冠军,张丰,吴勇毅,苏德,周跃良,王鉴,李政涛,朱德全,李芒,辛涛,袁振国(2020):“疫情下的信息技术与在线教学”笔谈[J].基础教育,2020,17(03):48-60.杨悦(2019):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对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张丽霞,郭秀敏(2012):影响虚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因素与提高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2(06):29-34.张凌云(2015):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张明晖,陈洋洋,丁玲(2021):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其培养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72-74.郑玲玲(2018):基于私慕课混合的在线学习参与度的相关性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ATHANASIOSCHRISTOPOULOS,MARCCONRAD,MITULSHUKLA.2015.HowInteractiveisyourVirtualWorld?ExaminingStudentEngagementonVirtualLearningActivities[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bile,Hybrid,andOn-LineLearning.:CurranAssociates,Inc.,2015:55-61.Bacher-HicksAndrew,GoodmanJoshua,MulhernChristine.2021.Inequalityinhouseholdadaptationtoschoolingshocks:Covid-inducedonlinelearningengagementinrealtime[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21,193.BainsMona,GoeiKathleen,KaliskiDebora.2021.OnlineLearningandEngagementintheFoundationalSciencesDuringtheCOVID‐19Era:PerceptionsandExperiencesofGraduateStudents[J].TheFASEBJournal,35.DaumillerMartin,RinasR.,OldenD.,DreselM..2021.Academics’motivationsinprofessionaltrainingcourses:effectsonlearningengagementandlearninggains[J].International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