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一11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一11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一11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一11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一11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上)11月月度考试高一地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如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完成5~6题。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A.北部小,南部大 B.中间大,四周小

C.中部地区变化大 D.东部地区最薄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 B.莫霍面 C.岩石圈底部 D.软流层中部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示意图,回答9~11题。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是()A.物理演化 B.化学演化 C.大气演化 D.生物演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A.藻类生物 B.爬行动物 C.哺乳动物 D.无脊椎动物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A.① B.② C.③ D.④《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如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读图“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A.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联系图中四大圈层,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A.太阳辐射 B.热力环流 C.水循环 D.海陆变迁“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左图)和农业大棚上(右图)铺设太阳能电池板

获取电能,农民可以自用,也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即“自发自用、多余上网”。据此完成下列问题“光伏扶贫”中利用太阳辐射能()A.为人类提供能源 B.为大气运动、水循环提供动力

C.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 D.提供光、热资源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①生物出现②火山的喷发③水体的运动④潮汐现象⑤煤、石油的形成⑥风的形成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某考察组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边缘发现一套海侵砂体,它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主要发育在滨岸和浪控三角洲(是指海洋的波浪作用大于河流的作用),同时在附近还发现一处盐湖。下图为“该盐湖的水循环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地质时期,盆地边缘海侵砂体形成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搬运

流水沉积 B.风力搬运

海浪侵蚀

C.流水沉积

海浪侵蚀 D.风力搬运

风力沉积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对该湖中盐分积累的过程表达最合理的是()A.盐分下渗→地下径流搬运→地表径流补给

B.地表径流补给→盐分下渗→地下径流累积

C.地表径流累积→盐分上升→地下径流补给

D.地表径流补给→地下径流累积→盐分上升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下列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甲乙丙丁土壤质地(%)砂粒40457814粉粒25251419黏粒3530867水土流失量(g/m2)47.3201.215.776.9甲土壤属于()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0分)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2020年3月2日《中国环境报》报道: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堰”分洪体系正加速建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通州堰”分洪工程体系借鉴了中华民族传统治水中利用“堰”分泄洪水的理念,运用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分洪、蓄滞等措施,建设分洪道、蓄滞洪区等工程体系,最大限度从城市副中心外围分流洪水、减小直接流经城市副中心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保持河道相对稳定的运行水位,满足城市亲水需求。图1为北京市局部地区地形图,图2为该工程体系分布图。

(1)说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堰”分洪工程体系的主要自然地理原因。

“通州堰”是通过“疏、排、蓄”的分洪体系,在副中心外围进行分洪蓄滞,减少洪水穿城,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为100年一遇。

(2)请给“甲、乙、丙”不同河段合理安排“疏、排、蓄”的分洪工程,任选其一解释具体做法和作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布局,至2019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3)从水循环的角度阐述城市绿地的作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千米,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下图为黄河历次大改道示意图(单位:米)。(1)甲虚线框内为何种地貌类型?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黄河改道时溃堤决口的集中区域?(2)图示渤海海岸线的变迁与黄河改道存在怎样的关联性?此外,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海岸线的变迁?(3)图示的大运河线路为元代以后改建的线路,试从自然地理方面说明其选线依据。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西雨屏带”是指位于我国四川省西部地区的一个多雨带,这一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在1200毫米至2000毫米之间,超过了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降水特征表现为多暴雨,而且夜雨居多,夜间暴雨是白天的三倍以上,经常会终日阴雨连绵,云雾笼罩,好像总有下不完的雨,被当地人称为“天漏地区”。

(1)结合材料分析“华西雨屏带”夜间多暴雨的原因。

(2)阐述“华西雨屏带”的秋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C【小题2】B

【解析】1.

【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大陆地壳较厚,大洋的地壳较薄。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图示内容即可分析解答。【解答】解:图示地壳厚度北部高,南部低。A.B错。

中部地区等值线最密集,说明厚度变化最大,C对。

根据图中数值,可以看到,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D错。

故选:C。2.

【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大洋地壳很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约是340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的内部圈层,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解答】解: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面一层,和地幔之间有一个莫霍面换句话说就是莫霍面以上是地壳,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面,B正确。

地壳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在海平面以下的洋底到莫霍面之间,A错误。

岩石圈包括莫霍面下面的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属于地壳,C错误。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部分,D错误。

故选:B。

3.【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C

【解析】1.

【分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是无脊椎动物的大量出现。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对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的了解,熟记基础知识,并提高根据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解答】解:读图分析,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B正确,ACD错。

故选:B。2.

【分析】前寒武纪时期的生物主要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细胞生物;古生代时期的许多动物没有脊椎,被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生代时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该时期哺乳动物开始进化;新生代则是人类生活的时代,是地球最近的代,新生代也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生命演化的历程。【解答】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细胞生物最早出现于前寒武纪时期的海洋中,它们出现时地球生命较为单一,没有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的序幕,A错误。

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古生代,在中生代时期繁盛,其出现的时期生命演化已经进入较为复杂的阶段,B错误。

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第三纪,其出现的时期生命演化已经进入较为复杂的阶段,C错误。

寒武纪时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进入大爆发时期,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D正确。

故选:D。3.

【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古生代末期,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解答】解:结合图示信息可知,①代表太古宙,地球上没有生命,A错误。②代表元古宙,海水中出现出现类似蛋白质的物质,并没有动植物,B错误。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即③代表的时代,故C正确。

④代表中生代,中生代末期出现了始祖鸟,代表动物由陆地向空中发展,D错误。

故选:C。

6.【答案】【小题1】B【小题2】B

【解析】1.

【分析】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结合图中的辐射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解答】解: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此时大气增温,故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②→④,B对。

故选:B。2.

【分析】结合书本内容可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削弱作用是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大气的保温作用既包括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透射作用,也包括大气对地球长波辐射的截留作用。

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的内容是大气受热的过程及特点,需要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解答】解: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降温快,水汽凝结成霜,B正确。

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小,A错误。

北方的冷空气,使地面温度低,蒸发减少,C错误。

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地面辐射较多,与吸收的大气辐射关联不大,D错误。

故选:B。

8.【答案】【小题1】A【小题2】C

【解析】1.

【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整个地壳。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圈层的划分和各圈层的特点。【解答】解:A、水圈是由不同水体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正确。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故错误。

C、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故错误。

D、岩石圈由岩石构成,厚度不一,一般情况下陆地地区较厚、海洋地区较薄,故错误。

故选:A。2.

【分析】水循环能够促进陆地水体更新、保持水的动态平衡,能够调节不同地区的热量平衡,促进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地球四大圈层间的联系。【解答】解:图中四大圈层是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水循环能够联系四大圈层,促进物质和能量在四大圈层间迁移和交换,C正确。

太阳辐射、热力环流、海陆变迁无法联系所有的四个圈层,无法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小题1】A【小题2】A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解答】

由题干可知,“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图1)和农业大棚上(图2)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农民可以自用,也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故“光伏扶贫”中利用太阳辐射能为人类间接提供能量,其他选项均没有体现,故A正确,BC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解答】

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潮汐现象来自天体的引力,②④错;生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光热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煤、石油是远古时期植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①③⑤⑥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

12.【答案】【小题1】C【小题2】A

【解析】1.

2.

14.【答案】【小题1】B【小题2】B

【解析】1.​【分析】

本题考查土壤类型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判读三角坐标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数值,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分析】

本题考查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判读图示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根据表格中土壤质地百分数值,可以判断乙土壤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答案】解:(1)读图可知,从图示经纬度数值和等高线可以看出,A地等高线稠密,坡度陡;等高线向数字大的方向凸出,为山谷,所以其位于地势陡峻的河谷地带;根据经纬度数值可知,A地处北纬30°和110°E附近,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受锋面雨带的影响,6月份降水集中,时间长,产生梅雨,容易引发洪水灾害。

(2)根据上题可知,A的位于山区,由于地形崎岖,坡度大,预防洪涝灾害要采取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B地位于洞庭湖平原,地形平坦,人口密集,所以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增加蓄水量;积极疏浚湖泊和河道,利于排水和泄洪;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加工江防大堤,约束河水外出。

故答案为:

(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析】(1)根据A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可以确定其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和原因。

(2)不同的区域自然灾害表现不同,预防的措施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A、B两地的地形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不同,其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不同。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属于基础题,确定地理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解:(1)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在于夏季且多暴雨,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读图可知,通州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区,且河网密集,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读材料“通过分洪、蓄滞等措施,建设分洪道、蓄滞洪区等工程体系,最大限度从城市副中心外围分流洪水、减小直接流经城市副中心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保持河道相对稳定的运行水位”,因此为了防洪修建了通州堰。

(2)北京城市副中心将逐步构建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分洪体系,来保障副中心防洪安全,读图可知,甲位于温榆河流域,在夏季丰水期时拦蓄洪水,枯水期补水,保证河道水量平稳;乙地区处于中段,将洪水疏导初期,减小通州的洪水总量;丙地位于下游段,疏浚河道,保障排水通畅,提高城市副中心防洪能力。

(3)城市绿地可以增加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城市绿地可以增加下渗,因此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减轻洪涝灾害。

故答案为:

(1)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处河流下游,河网密集;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为了防洪,所以修建通州堰。

(2)甲蓄、乙疏、丙排。

甲蓄:利用滞洪区,丰水期拦蓄、滞留洪水,枯水期补水,以保证河道相对稳定的运行水位。

或乙疏:借助运潮减河将洪水疏导到副中心外,减小直接流经城市副中心的洪水总量。

或丙排:疏浚、下挖河道,保障河道排洪顺畅。

(3)增加蒸发和降水,增加空气的湿度,降低气温日较差;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洪涝灾害;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地下水。

【解析】(1)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堰”分洪工程体系的主要自然地理原因主要从通州的位置、气候、地势等方面分析。

(2)构建上蓄、中疏、下排的分洪体系,可分流、蓄滞北运河上游洪水,提高下游河道行洪能力。

(3)绿色植物的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

本题以北京市局部地区地形图和该工程体系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堰”分洪工程体系的主要自然地理原因、城市绿地的作用,读图文分析解决问题。

18.【答案】(1)冲积扇。冲积扇上为“地上河”;冲积扇堆积的物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黄河在此处落差大,水流急;黄河流量的变率大,洪峰高,洪水期出山口处为峡谷,水流更急。

(2)黄河改道会导致河口位置发生变化,河口附近堆积的泥沙多,海岸线向海上推进多;河口存在的时间越长、输沙量越多,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越明显。

影响因素:地壳的升降运动或海平面的升降、海水的侵蚀等。

(3)离黄河冲积扇较远,不易被黄河泥沙淤塞;地势低,水源充足;有天然河流、湖泊可利用,工程量小。

【解析】(1)读图可知,甲处位于河流下游的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地形,堆积物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黄河在此处落差大,水流急,洪峰高,洪水期出山口咱为峡谷,水流更急。(2)读图文可知,黄河水含沙量大,黄河改道致使海口海岸线向海洋推移,呈正相关。影响海岸线变迁的因素还包括地壳的升降运动或海平面的升降、海水的侵蚀等。(3)从自然地理条件分析: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天然河流湖泊利用,可减少工程量,远离黄河冲积扇,不易被泥沙淤塞。

19.【答案】解:(1)结合材料分析,读图可知,华西雨屏带西侧为高原山地地势高,东侧为四川盆地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