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上海专用)(全解全析)_第1页
八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上海专用)(全解全析)_第2页
八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上海专用)(全解全析)_第3页
八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上海专用)(全解全析)_第4页
八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上海专用)(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1717页(考试时间:40分钟试卷满分:3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40分钟,试卷满分30分。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范围:中国历史第一册、中国历史第二册、中国历史第三册。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蒋介石(8分)下列场景、台词出自电影《大决战》,阅读后回答问题。1.蒋介石回忆:“当年先总理领革命军……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此中“先总理”与“清帝”当是(

)(2分)A.袁世凯与宣统 B.孙中山与宣统C.宋教仁与雍正 D.孙中山与雍正2.蒋介石称曾在民国十六年“亲率十万健儿”征讨孙传芳、张宗昌,并在“二十年前”再次北伐,使版图“归于一统”。上述言谈中涉及的征伐目标是(

)(2分)A.满清政府 B.伪满政权 C.侵华日军 D.北洋军阀3.蒋介石哀叹:曾经“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而现在“这里(徐州)竟至于一变而为我的葬身之地了么?”。这段台词,应出现在剧中哪一场景(

)(2分)A.辽沈战役爆发前 B.淮海战役爆发前C.北平和平解放时 D.渡江战役结束后4.从“民众竭诚欢迎”到走向“葬身之地”,台词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这场“大决战”胜负的关键。运用史实对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境遇变化做出解释。(写出两条)。(2分)【答案】1.B(2分)D(2分)B(2分)4.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此次政变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1分)抗日战争中,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并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分)【解析】1.根据题干中“蒋介石回忆:“当年先总理领革命军……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称为先总理,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B项正确;题干中的先总理是指孙中山,不是袁世凯,排除A项;雍正已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2.根据题干中“蒋介石称曾在民国十六年“亲率十万健儿”征讨孙传芳、张宗昌,并在“二十年前”再次北伐,使版图“归于一统”。”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D项正确;满清政府已经在辛亥革命推翻,排除A项;伪满政权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排除B项;侵华日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3.根据题干“蒋介石哀叹:曾经“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而现在“这里(徐州)竟至于一变而为我的葬身之地了么?”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11月,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辽沈战役爆发前不符合题意,徐州不在东北地区,排除A项;北平和平解放时,不符合题意,徐州是淮海战役,排除C项;渡江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战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4.根据所学可知,可以列举国民革命时期,联系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逐渐失去人民群众支持的史实:①: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称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此次政变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②:抗日战争中,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并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二、大宋历史(11分)文物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史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小组围绕“文物中的大宋历史”为主题,展开项目化学习。活动过程中收集到了以下宋朝时期的材料。主题一

社会变化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主题二

民族关系材料五契丹货币材料六西夏文契约材料七辽代白釉绿彩鸡冠壶材料八辽代褐釉皮囊式瓷鸡冠壶5.主题一中能够反映宋朝时期科技成就(指南针)的是(

)(2分)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D.材料四6.推测材料五和材料六文物最有可能出土的地区,将他们标注在下列地图中。(填写图中字母即可,4分)材料五:材料六:7.有同学分析材料七和材料八后发现:早期的鸡冠壶提梁上有一孔,便于系带悬挂于马鞍上携带;后期的鸡冠壶,穿孔式逐渐转变为提梁式,方便农耕时使用。这一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2分)A.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生活方式根本变化C.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D.制瓷工艺高度发达8.宋朝对外称自己为“大宋”,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宋朝“大”在哪些方面?(3分)【答案】5.B(2分)C(2分)B(2分)A(2分)8.高度集权的王朝,高度发展的经济繁荣,高度发展的文化盛世,高度发展的民族关系。(答出两点,3分)【解析】5.根据主题一“社会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片是宋代蹴鞠铜镜;材料图片二是南宋持罗盘陶俑;材料三图片是定窑瓷器;材料四图片是《清明上河图》。能够反映宋朝时期科技成就(指南针)的是材料二。6.根据第二问题干中的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图是北宋时期形势图。A所处为北宋;B所处为西夏;C所处为辽;D所处为吐蕃诸部。材料五为契丹货币,最有可能出土在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境内,即地图上的C地区;材料六为西夏文契约,最有可能出土在西夏境内,即地图上的B地区。7.根据题干“早期的鸡冠壶提梁上有一孔,便于系带悬挂于马鞍上携带;后期的鸡冠壶,穿孔式逐渐转变为提梁式,方便农耕时使用。”和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方式,民族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方式,无法得出其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排除B项;题干鸡冠壶样式变化反映的是宋元时期民族融合,与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为鸡冠壶样式变化,不能说明制造工艺是否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8.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主题一“社会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根据主题二“民族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再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建立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宋朝重视文人,宋词繁盛,文化发达。可见,宋朝的“大”是指高度集权的王朝,高度发展的经济繁荣,高度发展的民族关系。高度发展的文化盛世。三、中华精神(11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在探索中曲折前行,体现出千年不朽的中华精神。9.将上述图片按反映的历史事件依次排列。(3分)10.仿照示例,说说图片B所反映的“中华精神”。(2分)示例:图片A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长征精神”,是为救国救民不畏牺牲、坚定信念的意志,更是艰苦奋斗,与民众共患难的情怀。11.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中华精神内涵的理解。(6分)【答案】9.顺序:B、D、A、C。(3分)10.图片B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的大事变,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艰难曲折,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分)(每一点2分,回答2点即可)11.示例:“中华精神”即中华民族的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的大事变,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艰难曲折,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华精神”即中华民族的井冈山精神: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正确”的革命道路,体现了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在井冈山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环境艰苦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依靠群众,敢于吃苦的精神。“中华精神”即中华民族的长征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遇到艰难险阻,在困难面前积极乐观,体现了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战斗中体现了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困难面前顾全大局,团结一致体现了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三个角度以上,6分)【解析】9.顺序:根据所学和材料“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可知,图片B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所学和材料“古田会议会址”可知,图片D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后,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根据所学和材料“泸定桥”可知,图片A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红军长征,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间是1935年;根据所学和材料“延安”可知,图片C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开始,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综上所述,上述图片按反映的历史事件依次排列为B、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