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选择题】解题指导+专项100练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一、时空(时间、阶段,区域、政权)时间:显性呈现:如200年;隐形呈现:时间情景化(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时期、阶段、朝代等,如春秋战国时期、国民大革命时期,新中国过渡时期等空间:注意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特定地理条件、环境。二、主干信息(关键词、重点、主体、主旨、内核、关键信息)A、关键的词语往往用一些重要的提示性词语来暗示,如转折性的词语——但是、却、而、然而等,递进性的词语——而且、并且等,假设性的词语——如果、若、假如等。我们弄清楚了这些词语在题干材料中扮演的角色,一定会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述重心,这样我们才能将题干材料的意思弄清楚。B、题干材料所给句子的主体就是关键性的词语,正确选项的主体肯定与题干材料所给主体是一致的。C、题干材料呈现的重要提示性史实也是关键性的词语,我们关注这些提示性词语,有助于我们和基础知识链接,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与题干材料关联的史实,做出正确选择也就是分分钟的事。三、连词:如转折、假设、因果、递进、否定肯定、赞扬贬抑等。(因果关系往往是以逻辑关系呈现)A、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转折部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是、虽说、固然)……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B、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主要的递进性关联词语有,“不仅……而且”、“况且”、“不光……也、“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不但……还”、“非但……而且”等。C、并列关系:并列前后权重相同,做这类含有并列性关联词的选择题时,常常要用到后边我们要讲的选择题八大原则中的全面原则。主要的并列性关联词语有,“既……又”、“又……又”、“一边(面)……一边(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不……也不”、“既是……也是”、“连同”、“也”、“只是……而不是”等。D、因果关系:题干材料含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正确选项也应含有因果关系,常用的因果关系关联词语主要有,“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是因为”、“既然……就”,“由于”“既然……那么”、“由于……因此”等。值得注意的是,题干材料往往不出现这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但是题干材料的叙述中却暗含着因果关系,同学们在阅读中务必注意这个隐性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在“因”“果”之间标出一个箭头,这道题作对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四、设问限定性——时间、空间、领域、程度、性质;考查意图,例如:表现了反映了说明了→实质(经济、全面的、主观的、历史进程、社会转型)五、选项一辩:是否符合历史史实;观点是否正确二辩: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与材料无关或与材料主旨相左的排除)三辩: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比较选择与材料联系密切主旨最相符的答案)新课程下多数选择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一句话。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1)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明确时间或隐含时间信息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备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2)绝对词语排除法:即备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3)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备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4)无关选项排除法: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意思。1.无视题干和选项的褒贬色彩应对:①通过形容词等猜测命题者情感倾向,是褒是贬?②选项的褒贬应该和题干一致。2.因果倒置:命题者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3.时空错位:命题者故意设置与题干不相符的时间和地点。4.程度失当:故意设置添枝加叶、夸大其词的干扰项。5.以偏概全:故意用局部代替全部、用个体代替整体、用一个事实来证明普遍的道理(要区分群体和个体,个体是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切勿以偏概全)。6.偷梁换柱:故意设置偷换概念、偷换主题、移花接木的干扰项。7.无中生有:故意设置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或者无法根据材料推理出来的干扰项。8.逻辑混乱:故意设置因果关系颠倒或与题干设问没有因果关系的干扰项。9.本末倒置:故意以表象或假象来代替根本的东西。10.史实错误:故意设置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表述作为干扰项。11.似是而非:故意设置表面上看似正确,但实际上离题意较远的干扰项。1.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毛毡、奶酪、油酥的技术,还提到了胡饼、胡饭、胡羹、羌煮逐步为汉人所接受。这说明当时北方(
)A.政权更迭频繁 B.民族交融增强 C.经济发展繁荣 D.统一成为趋势2.下列图组内容为都江堰、造纸流程示意图及《齐民要术》《伤寒论》书影,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古代医学的发展 B.古代思想的繁荣C.古代诗歌的繁荣 D.古代科技的发展3.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A.风格多样 B.交流频繁 C.立意高远 D.题材广泛4.某班级的书法兴趣小组找到了右面这幅书法作品的图片,对其真迹解读最准确的是(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A.该作品创作于北魏时期 B.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C.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 D.是“书圣”王献之的作品5.《洛神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在画中,顾恺之运用散点的方式巧妙地安排了“相遇”“嬉戏”“离别”等多个空间场景,将独立的故事情节跨越时空融会贯通,使观者不知不觉中按照画家所构建的连续空间进行解读。材料意在强调(
)A.曹植心路历程的变化 B.洛神生动的形神气韵C.画家高超的创作技巧 D.画作极高的历史价值6.学校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九年级(1)班同学参与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要内容是(
)A.秦汉时期的书法成就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C.隋唐时期的绘画成就 D.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7.《齐民要术·自序》指出:粮食生产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农政全书》用了全书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重点讲“荒政”,有对于水患、旱灾、蝗灾的防治实施细则。这反映出(
)A.古代农业著作强调已有经验的总结 B.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D.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8.小芳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前秦的苻(fú)坚即位以来,仿照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活动),还命人举行养蚕之礼。这些举措(
)A.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体现了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10.根据图示,判断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1.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北方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南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12.如下表格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迁都洛阳讲汉话改姓氏通婚姻穿汉服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13.孝文帝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应是(
)A.公元4世纪初 B.公元4世纪末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14.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利用以下地图,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人民群众大力拥护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16.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在各地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文化内涵,如山西地区纪念介子推,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这说明(
)A.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B.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C.动荡导致了文化纷争 D.战争动乱丰富社会习俗18.下图所示,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
)《北魏帝王出御图》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19.以下文物共同佐证了南朝时期(
)A.粮食作物的高产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商品贸易的繁荣 D.手工业较为发达20.《宋书》云:“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是全国经济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21.以下是《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不同记载。这一变化反映出(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耨……无积聚而多贫。——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沈约《宋书》A.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D.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生产经验丰富22.下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23.《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说明(
)A.苏湖熟,天下足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诸葛亮治蜀有成效 D.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4.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农作物原本种植在北方,而东晋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
)A.政局混乱导致北方经济衰落 B.南方的手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C.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耕作 D.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25.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A.人口迁徙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丝路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26.下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政权形势图,对这一政权描述正确的是(
)A.王室衰微,诸位争霸 B.休养生息,巩固一统C.短暂统一,民族内迁 D.“王与马,共天下”27.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获得改善,差距缩小了。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B.人口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至南方28.在这个时期,琅琊王司马睿担任镇东大将军,他的驻地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因此,许多士族在南渡后涌进建康,城市的风俗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北方移民的到来,使得建康不再是一座单纯的江南城市,而是逐渐成为一座融会南北风格的全国性大都市。材料可知流民南迁的影响是(
)A.造成了人们的流离失所 B.促进了民族交融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29.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30.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农业生产超过北方 B.东晋政府重视发展果树种植C.贸易兴盛推动外来物种增加 D.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31.下边是东汉以后部分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示意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东汉和西晋都是统一的朝代B.西晋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D.东晋时北方有很多政权32.魏晋时期“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材料反映了西晋(
)A.实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内迁,缺少文化认同C.汉族南迁,人口大量减少 D.八王之乱,社会动荡不安33.“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了西晋王朝的特征是(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统治集团,奢侈腐化C.内迁各族,起兵反晋 D.民族交融,大权旁落34.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的少数民族(
)A.形成人口迁徙高潮 B.消除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C.实现全国的再统一 D.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35.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在强调(
)A.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 B.游牧民族认同中原文化C.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D.胡汉矛盾阻碍社会转型36.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B.政治腐败,豪华奢侈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八王之乱,民不聊生37.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该观点旨在强调(
)A.北人南迁带来新基因 B.孝文帝推动了民族交融C.少数民族有其优越性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38.胡族一直保持着“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的烤炙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烤炙法在刀工、手法、火候、餐具等汉族社会饮食特性方面上有了诸多要求。这可用于研究当时(
)A.民族文化交融 B.中外交流发展C.北方人口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39.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当时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但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政权更迭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40.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中央集权不断增强C.民族矛盾激化 D.吏治腐败41.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坐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人民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以豪华奢侈为荣42.下列示意图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A.运输 B.防洪 C.水运 D.灌溉43.“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文分别描写的是(
)A.都江堰的修建与官渡之战 B.长城的修筑与赤壁之战C.都江堰的修建与赤壁之战 D.长城的修筑与官渡之战44.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A.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基础 B.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C.全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D.局部统一促进经济发展45.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表是某同学对中国古代史上几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其推论的梳理,表中①处应填(
)史实推论巨鹿之战歼灭了秦军主力,为灭秦奠定了基础①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 D.官渡之战46.某史书记载:“(曹)公……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该史料记录的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47.“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此诗相传为李白所作,根据历史知识,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
)A.周瑜军队与曹操军队 B.刘备军队与曹操军队C.孙权军队与曹操军队 D.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48.《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标志孙刘联军惨遭失败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49.三国时期,魏蜀吴政权都对各自统辖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B.孙吴开发江东地区,重视海外贸易C.蜀汉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D.蜀汉诸葛亮派李严任都护驻守江州50.语文课上,同学们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这首词相关的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A.官渡之战为北方统一奠定基础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D.长平之战后秦国加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51.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发展“治未病”思想,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辨证分析,对症治疗C.针灸治疗,配合汤药 D.望闻问切,精准把脉52.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
)A.发明“麻沸散” B.创编出了“五禽戏”C.擅长外科手术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53.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产生有深刻的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自从佛教传入中国、道教本土产生后,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A.都是教人忍受现世苦难、追求来世幸福的说教B.基本上都迎合了统治阶级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C.宣传内容都有麻痹人民的思想、维护统治的作用D.佛教修炼成佛,道教修炼成仙,都讲究修身养性54.有学者指出:“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材料意在强调(
)A.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更高 B.发明主要取决于实用C.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各地 D.重要发明应服务于农业55.“自古书简,多编以竹简,其用缘帛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材料中的这项技术(
)A.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C.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D.为政府增加了赋税56.从下列图片所示内容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A.书写材料变化 B.古代农业发展 C.古代商业繁荣 D.中华医学深奥57.西汉时期,河西地区“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经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孝文帝改革推动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北方人口的南迁58.“丝绸之路从亚洲腹地、黄河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起步,汇集了北方草原骑马民族、江河流域定居农业民族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又辐射向外,将世界几大古老文化圈……等联系了起来……搭起一个历史演进的大舞台。”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盐铁专卖 C.北击匈奴 D.班超经营西域59.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设立西域都护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确立了汉对西域的管理权C.推动了汉代农业的发展 D.开辟了通往欧亚的交通线60.学者杰里·本特利指出:“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旨在说明丝绸之路(
)A.实现了中外经贸的互联互通 B.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61.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62.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它反映了当时(
)A.阶级对立 B.政治黑暗 C.民不聊生 D.文化普及63.如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由此导致(
)A.藩镇割据形成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百家争鸣出现64.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65.王红开展研究性学习准备了下列图片,这组图片反映了她学习的主题为(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66.制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面是“西汉的建立与巩固”思维导图,图中①②处应分别填入的内容是(
)A.无为而治;罢黜百家,尊崇儒术B.以德治国;礼治C.兼爱、非攻;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以法治国;分邦建国67.下图“汉并天下”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A.分裂 B.战乱 C.统一 D.开放68.历史事实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B.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D.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69.下表反映出汉初实行的政策是(
)措施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措施2将因战乱、饥荒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措施3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A.休养生息 B.郡国并行 C.编户齐民 D.中央集权70.《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71.公元前209年,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因路遇大雨未能按期到达。其领队人带领他们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里的“领队人”是(
)A.项羽、吴广 B.陈胜、吴广 C.项羽、刘邦 D.陈胜、刘邦72.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者直接发生时所产生或者记录的资料;后者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诠释。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73.《过秦论》中描述:“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A.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 B.外族侵略与战争频繁C.秦朝的残暴统治 D.经济崩溃与财政困难74.有学者指出,“秦的很多做法恰恰是法家所反对的,韩非《亡征》篇中列举的一百多种国家灭亡的征兆,秦始皇的做法就占了好几条。”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的速亡(
)A.与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B.在于摒弃了法家的治国思想C.起因于反秦势力的日益壮大 D.源于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75.下面三幅图片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大国诸侯操控政治 B.战争不止社会倒退C.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D.统一趋势不断增强76.“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秦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郡县制度的建立是秦统一的基础77.就上古而言,第一次超越是殷周变革,实现了封建制的天下一统。第二次是周秦变革,实现了郡县制的天下统一。后者胜过前者之处,在于(A.建立封建社会 B.升顶君主权力 C.巩固民族国家 D.强化中央集权78.汉武帝时期,《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这反映了(
)A.儒家经典不再影响法律实施 B.佛道兴起影响法律条文解释C.儒学对法律的影响逐渐深入 D.儒家学者继承发展前代法律79.下图这幅漫画所反映的思想属于(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80.请观察下图,椭圆形标注里的问号应该是下面哪一观点?(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无为,则无不治”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81.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大力提倡节俭82.下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墨家“兼爱”,爱无差别等级法家“尚法”,依法治国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83.下图为战国铜壶及其刻有水陆攻战场景的图案。该铜壶图案描绘的内容可印证战国时期(
)A.社会正礼崩乐坏 B.兼并战争规模宏大C.铁器牛耕的进步 D.秦王嬴政一统天下84.下表是某中学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摘要一
经济转变: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摘要二
政治转化:从纷争分裂到渐趋统一摘要三
社会转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摘要四
文明转新:从华夏认同到多元一体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早期国家的产生C.民族关系的发展 D.从分裂到完成统一85.春秋战国之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是血缘社会;春秋战国之后的中国社会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是社会转型大发展时期 B.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C.国家四分五裂,内斗不断 D.华夏认同的观念加强86.以下为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部分战争状况,这反映出当时的形势是(
)魏灭中山国,侵入秦之河西秦攻魏,割魏上郡15县齐联合三晋、宋等国攻秦;灭亡宋国燕联合三晋、秦、楚伐齐楚“合纵”攻秦;灭亡越国赵攻取魏河北地区韩攻取郑、宋土地A.诸侯争霸 B.诸侯间攻伐兼并C.尊王攘夷 D.政权并立到统一8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在战争中逐步变少;法家主张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各族频繁往来、密切联系。这些现象共同说明了(
)A.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B.变法改节已迫在眉睫C.诸侯纷争正逐渐平息 D.社会转型将悄然进行88.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商标转让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度矿山矿产资源评估与交易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设备维修与维护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月嫂服务合同及雇主满意度调查2篇
- 2025年度商业机密保护合同违约责任及违约金计算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劳务输送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项目品牌推广合伙合同3篇
- 软件测试的背景
- 《罗杰斯学习观》课件
-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 知识创新与学术规范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企业贷款书面申请书
- 人教五年级英语上册2011版五年级英语上册《Lesson17》教案及教学反思
- 交换机安装调试记录表实用文档
- 理性思维作文素材800字(通用范文5篇)
- 应急物资清单明细表
- 房地产估计第八章成本法练习题参考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课件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个案护理体会(论文)3500字》
- 《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