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部编版 语文 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第二课时_第1页
七年级 部编版 语文 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第二课时_第2页
七年级 部编版 语文 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第二课时_第3页
七年级 部编版 语文 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第二课时_第4页
七年级 部编版 语文 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第二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1.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2.分析寿镜吾先生的形象和作者对他的感情。3.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和学习的认识。

教学目标以上图片来自网络私塾简介: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招收学童入学,以启蒙识字、四书五经为学习内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生活习惯,一般有严格的规矩。走进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

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60年。以上图片来自网络走进书屋书屋之境:

找出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看看三味书屋的环境有何特点?

10段、17段书屋之境:第10段: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分析: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相比,“一扇黑油的竹门”“黑油”显得沉重、压抑。屋里的陈设只有匾和画儿,显得单调。书屋之境:第17段: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分析:三味书屋是读书、立规矩的地方。相对于百草园,虽然书屋后园的天地比较狭小,但是仍然有大自然的生机,富有乐趣。以上图片来自网络百草园书屋书房书屋后园书屋之事:

默读课文,概括“我”在三味书屋经历了哪些事情?

提示:找到相应的段落并且把事情简洁地概括出来。书屋之事:

默读课文,概括“我”在三味书屋经历了哪些事情?

提示:找到相应的段落并且把事情简洁地概括出来。六件事:(第10-11段)恭敬拜先生(第12-15段)好奇问“怪哉”(第16段)挑战对对子(第17-18段)后园寻乐趣(第19-23段)师生同读书(第24段)课中描绣像

书屋生活情感态度严恭敬拜先生:两次行礼,规矩严格。调侃好奇问“怪哉”:先生脸上有怒色,不愿意说。做学生

不应该好奇问这些事情,只要读书。失落、无奈挑战对对子:先生起初很严厉,后来对“我”好起来。认真趣后园寻乐趣: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迷恋师生同读书:学生读书游戏化,先生读书入神。快乐课中描绣像:描摹绣像,培养了绘画兴趣。喜爱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但“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课间溜到后园嬉耍,趁先生课堂上入神读书时偷着画画,这些都充满了乐趣。孩童天真、可爱的心灵赋予这段生活色彩与欢乐。作者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充满了怀念之情。

请结合课文相关描写,分析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认识寿镜吾先生提示:在文中找出描写先生的语句,再进行分析。第11段: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分析:

“我”行礼时,先生在旁边和蔼答礼,这样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先生在初次见面就给了“我”和蔼可亲的印象。认识寿镜吾先生第14段: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分析:先生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这类与书本、所授知识无关的问题。孩童对事物本有好奇心,可他压制了儿童好奇的天性,有点迂腐。认识寿镜吾先生第16段: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分析:

先生是严师,起初对“我”很严厉,“我”的勤奋好学也博得了先生的好感,对“我”严而有爱。学习任务循序渐进地加上去,也体现了先生注重因材施教。认识寿镜吾先生第19段: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分析:

有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矩但不常用,两个“但”,对比转折,表现了他对学生宽容。认识寿镜吾先生第22-23段: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分析:

这是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入神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位陶醉于读书的宿儒形象。认识寿镜吾先生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资料补充:

寿镜吾老先生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急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

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镜吾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在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寿镜吾先生不只有教育之恩,亦有背米相援之情,师生情谊深厚。寿镜吾先生是鲁迅非常敬佩和感激的一位老师。

百草园三味书屋人生阶段学前儿童学龄儿童广阔的自然空间受约束的教育空间生活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和大自然亲密无间这里有对对子、求知的快乐,可以在后园的天地中觅得快乐,也有充满趣味的课堂。感悟成长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你对“成长”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感悟成长

鲁迅从广阔的自然空间到了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从一个与花草为友、与昆虫为伴的儿童,到一个与书本为伴、读书学习的少年。这其实是鲁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路上,必然要有的一种生活体验。

那就是:人,总要长大,离开心中的“乐园”,走向另一片天地。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又在告诉我们:

记住美好,向前走!1.走进了三味书屋,感受了三味书屋的“严”,探寻了三味书屋的“趣”。2.分析了寿镜吾先生的形象和作者对他的情感。3.回顾了两段时光,感悟成长。

课堂小结

请以《难忘童年那段记忆》为题,写一写自己童年的故事。要求不少于600字。

课后作业谢谢观看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答疑)

在学习“三味书屋”这部分内容时,“读书”这个词出现了六次(“读书”“读一阵书”“朗读”),可见书塾里的教育方式是枯燥呆板的,鲁迅写三味书屋的目的是揭露批判私塾教育吗?

这个问题是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情感主旨,有多种说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种:

(1)批判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3)儿童心理说。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如果根据“批判说”和“对比说”的观点来判断,就是否定了三味书屋之趣。这是否背离鲁迅写作此文的初衷?

诚然,作为成年人回忆往事,是会带着自己的人生思考来考量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但与其说是否定私塾教育,不如理解为他在提醒大家思考一个社会问题——儿童的成长,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私塾先生有迂腐的一面,但仍然是鲁迅敬重的人。私塾教育有不合理的一面,但鲁迅的本意或许也不在于批判和否定它,他的这篇回忆性散文中更多的是记录了曾经的生活,曾经的印象,怀念旧日时光。(一)

“我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及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选自《朝花夕拾·小引》)

(二)1926年,鲁迅由于受到北洋军阀的迫害,愤然离京,到达厦门。但是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选自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