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鸦片战争岳麓版教案2009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3)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难点: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学方式(1)引导学生分析概括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二、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1)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教材或者其他参考书)(2)结合课本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3)结合课本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4)依据教材,客观辩证的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二)新课导入部分罂粟花,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可是它却被殖民者用来作为一种武器,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渊。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去回忆那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鸦片战争(三)师生互动部分1.课堂探究部分——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和中国引导学生分析战前中国和英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还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英国是及其大生产。第二张幻灯片是也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清政府的军机处、英国议会大楼、清政府的战舰木船、英国的铁甲舰。引导学生分析战前的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则朝着现代民主制度的方向发展。在军事上中国还是传统的木船,而英国则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最后在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完成下表: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政治封建主义,日益腐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设计的意图:通过学生对历史图片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比较得出鸦片战争前英国和中国的差别,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1)让学生结合课本归纳中国和英国的贸易特征,得出英国处于出超的地位,从分分析得出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让学生归纳鸦片对中国的危害(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备废弛、危害身心)面对鸦片的危害,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引出了林则徐的广州禁烟运动,并观看虎门销烟的视频。(向学生介绍林则徐的英雄事迹,面对清王朝的落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并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报纸,向中国人介绍西方;面对鸦片的危害,领导了禁烟运动,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请学生讨论回答)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4.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前探究和课本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①主观原因:中国制度腐败、军备落后;②客观原因:英国的强大;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资本主义制度。(2)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5.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那些主权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完整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门户大开,损害贸易主权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协定——丧失关税自主权④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⑤《望厦条约》——破坏领海主权(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中国跟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品等条约的内容,认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引导学生捷克课本和所学的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1)社会性质: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社会矛盾: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5)历史阶段:中国近代史开端,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2)鸦片战争的经过:主要让学生自己归纳,老师主要是提示几个关键的点比如:时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等!最后老师在幻灯片上打出一些具体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3)《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主要介绍开放的十一个通商口岸,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来,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一是遍布整个沿海,二是开始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让学生依据课本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政治上: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经济上: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政治上: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服用和工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革命(总理衙门、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经济和思想上:兴起了至灾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7.思维拓展:(学生分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一个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说法?鸦片战争在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同时,有没有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参考答案: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终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站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四)课堂总结部分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本节课总体上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整节课上老师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最后思维拓展的设计,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时间很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充裕。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讲解有点单调和枯燥,应该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凡名家治史都讲究“论从史出”。的确,说任何话都是要有根据的。在分析战争的必然性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引用了较为丰富的材料来给学生以深刻之体验,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比空洞的叙述结论有效的多,也更容易实现师生的互动。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关键是要教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教室主要是在关键时候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第2课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知道太平军抗击洋队的事迹。(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变成简表,培养学生制作历史简表与寓史于图的基本技(2)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的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3)通过听、看、议,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是西方侵略者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落后,落后必然要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积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外国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政府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的理解。(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制作表格的方法,并逐步感知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重点:火烧圆明园。难点:在于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主要由学生读、看、议、说,来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然后由教师点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教师提问:哪一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学生读和议为主:读圆明园的宏伟壮观,议“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点拨:除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还有一个趁火打劫的国家得益最多。过渡到第二部分。(4)关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主要通过学生看图来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遣责沙俄野(5)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讲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直接出兵,俄、美积极参与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太平军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第3课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2)讲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3)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辩证唯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收复新疆与甲午战争与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3)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4)通过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和《时局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看图说史能力;通过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和《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血战黄海的史实,积累对近代民族英雄的认识,理解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内涵,学会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以完善人格的方法。(2)感知新疆危机、甲午战争、瓜分狂潮等史实,积累对19世纪晚期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会从宏观高度把握时代特征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是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由此进一步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外部根源。(2)制度落后、国力衰弱和投降路线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内部根源。由此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信念。(3)认识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并且十分残忍,增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4)通过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的史实,认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5)学习左宗棠、邓世昌等近代民族英雄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1)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2)邓世昌黄海血战。难点:(1)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2)《马关条约》。[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左宗棠收复新疆感知历史:教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并使用课件讲述基本史实。探究问题:(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外国势力侵略新疆?目的是什么?(2)左宗棠是怎样收复新疆的?为什么他能收复新疆?(3)左宗棠为开发新疆做了哪些贡献?(4)伊犁是哪年收回的5)新疆在哪一年建省?新疆建省有何意义?实践创新1)“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扬了左宗棠的哪些功绩?(2)你怎样评价左宗棠?(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这一点。二、黄海大战感知历史: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再用课件讲述本目史实。探究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哪年爆发?为什么称为甲午战争?(2)日本为什么要挑起甲午战争3)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血战的主要事迹。(4)甲午中日战争哪一年结束?结束的标志是什么?(5)中国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实践创新:(1)邓世昌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描绘该图反映的战场场景。(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沉痛教训?(4)谈谈你对旅顺大屠杀的看法?(5)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讲述战争的主要过程。三、中日《马关条约》感知历史: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用课件讲述本目基本史实。探究问题:(1)《马关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清政府派谁签订的?(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相对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哪些进一步的危害?(3)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表现在哪些方面?(4)租借地、势力范围是什么意思?(5)“门户开放”的含义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实践创新1)有人说《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最严重的卖国条约之一,对中国祸害深远,试用史实说明。(2)观察《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讲述英国是怎样一步一步侵占香港地区的?香港哪一年回归祖国?香港的割让与收回的过程说明了哪些道理?(3)观察《时局图》,谈[小结]通过提问,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作业]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2)通过观察《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3)通过对畅想天地栏目中材料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和正确评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深化对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2)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3)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2)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抗争,义和团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弘扬。(3)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难点:义和团运动。课前引导: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内容,然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导入新课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观察《义和团的旗帜》图。讲:请学生来讲:(1)义和团的前身叫什么?在哪一带活动?参加者主要是些什么人?他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2)义和团运动是哪一年在山东兴起的?旗号是什么?说一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时的两件大事。(3)针对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后,义和团得到议1)19、20世纪之交,为什么会爆发义和团运动2)为什么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3)你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4)清政府为什么对义和团由镇压改为招抚的评1)分析义和团爆发原因和在山东兴起的原因,要结合已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去分析,着眼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2)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3)分析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原因,可以从清政府与义和团和列强的三角关系,来看政策选择的2、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讲:讲学生讲一讲:八国联军是什么时候发动侵华战争的?参加联军的是哪八个国家?议1)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的参加国中,哪一国对中国侵略时间最长?哪一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哪两国侵略中国的开始时间也比较早?还有哪两国侵略中国的时间比较评: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可以从根本原因的借口两层次进行;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深入趋势和要求来看根本原因,从义和团运动兴起看侵略的时机和借口。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及相关图片。讲:(21)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有哪三次重大战役?(2)要求学生依照地图讲述八国联军的入侵路线和大致经过。(3)你们还了解哪些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将你感触最深的故事讲给大议1)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失败2)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说理由。(3)义和团运动有哪些功绩和教训?评1)分析失败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综合国力的强弱、文明程度的高低、组织战争的水平三个层次着手。(2)分析教训应从失败原因进一步引申,立意应在怎样才能避免失败,走向成功。2、八国联军的暴行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讲1)请学生讲讲史海拾贝栏目里的故事。(2)请学生讲讲八国联军的其它暴行。议: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想?评:对八国联军暴行感受,可从三个角度谈:对其本质的认识、对其影响的认识、对其教训的认三、《辛丑条约》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讲1)《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有哪11个国家强迫中国签订2)为什么这个条约抵消《辛丑条约》,这个条约的赔款叫庚子赔款?(3)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议1)近代以不定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的有哪些?哪个条约中的赔款最多2)《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小结]根据板书所列问题,师生互动进行。[作业]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进步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学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综合概括及推理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学习,反思强国之路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看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进步作用【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一段“清军和英军交战”的电影片段。(大刀长矛难抵洋枪洋炮;清朝的军事力量太弱了等等。)正是由于清朝军事力量太落后,19世纪60年代初,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进步势力——洋务派,并因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历史。(二)合作交流解答探究一洋务派的出现(学生结合所看到的电影场面阅读P23卡通文字,然后思考。抽学生回答,一面用多媒体显示背景内容:内忧——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外患——武器精良的西方列强对华侵略逐渐扩大。)内忧外患使清朝统治岌岌可危,洋务派因此出现。(简要解释顽固派:顽固派是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与洋务派相对的清朝统治集团极腐朽的一部分。并指出洋务派敢于冲破其阻挠,放眼世界,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爱国情感。)2.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想一想〗洋务派什么时候出现?主张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呢?(学生阅读P23第一自然段,抽学生回答,一面用多媒体显示答案。在显示代表人物时先展示人物图像,再叫学生集体说出人名。)主张: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想一想〗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部分,西方列强凭借洋枪洋炮屡败清军,不断扩大侵略,而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兴起更使清朝统治岌岌可危,所以作为统治集团的洋务派,其掀起的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国入侵,而最终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过渡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那么到底是怎样做的呢?二、近代工业的创办(学生阅读P24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抽学生完成多媒体显示的近代洋务企业的有关内容。)企业用途创办时间创办目的著名企业安庆内军械所企业性质带有某些资本主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义性质(实行雇具有明显的资本求富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主义性质(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回答性质时,讲明雇佣制、产品的商品化使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想一想〗比较传统手工作坊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工厂有何不同,分析其对中国资本主义和外国经济势力扩张的作用。(多媒体显示手工作坊和洋务企业图片,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洋务派创办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就是在中国进行工业化,而工业化则是近代化的标志,因此中国的近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不同点:①生产方式不同(手工、大机器)②规模不同(大、小)③生产效率不同(低、高)④剥削方式不同(无偿剥削、雇佣剥削)作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洋务企业相比于传统手工作坊获取了高额利润,这就刺激了更多的私人资本投入到大机器工厂的创办之中,从而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占有一定的国内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洋务派除了创办近代工业之外,还积极进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①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是为了自强,而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则是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因此,洋务派将军工企业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分配给军队,着手改造陆军,同时建立新式海军。②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为了自己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派一方面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自己培养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派人出国留学,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用多媒体显示京师大学堂图片,以加深学生印象。)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全体回答,多媒体显示)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企业③建立新式海陆军④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过渡】洋务运动虽然开展得有有声有色,但中国是不是就此真的富强起来了?它到底对中国三、洋务运动的作用(用多媒体显示结局:随甲午战败而失败,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由于洋务运动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腐朽的封建体制,扼杀了洋务企业的活力,使洋务企业走向衰落,也无法摆脱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洋务派富国强兵的良好愿望终成泡影。〖想一想〗当时的中国,除了向西方学习外,还有别的强国之路吗?(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创新。该题为开放性思考题,可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多媒体显示提示以供学生参考)提示:有。①以传统救国(实行改革,清除腐败,强化封建制度和传统儒学,重振国家);②以农民起义救国(农民起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农民政权,休养生息,发展国家);③以社会主义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没有。当时西方文明相比较中国具有巨大的优势,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推动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近代型社会过渡,才能顺应历史潮流,提高综合国力。2.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作用。(多媒体显示进步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代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洋务派引进西方机器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直接创办洋务企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办新式学堂和派人出国留学,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一定的努力,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里就体现了追求民族自强的思想,建立新式海陆军则直接体现了这种强国的愿望。创办民用企业,企求“分洋商之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华的扩张。(三)巩固练习洋务派的出现近代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的作用出现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出现时间、主张、代表人物:19世纪60年代初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洋务运动的目的:镇压太平天国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统治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民用工洋务运动的拓展:建立新式海陆军;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洋务运动的结局:随甲午战败而失败,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近代化进程。洋务派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⑴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①曾国藩②李鸿章③奕訢④左宗棠⑤慈禧太后⑥林则徐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⑥⑵对洋务运动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D引进了机器工业正确答案是:(A)(四)知识升华有人认为洋务运动采用大机器生产,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肯定进步意义。理由: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见书);洋务派勇于开拓,面向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学习。否定进步意义。理由:其目的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运动没有触动封建体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也没有改变中国当时对外战争的失败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化。【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重点的突破:运用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等人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难点的解决: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我再加以引导,从而得【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资源】1、含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图片的演示文稿;2、多媒体教学设备3、学生编排历史短剧【板书设计】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结果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第6课戊戌变法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是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而进行导入的,但也可以让学生作复习小导师自行导入,不过我认为第一种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设计思路:在讲第一部分维新变法拉开序幕时,先打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让学生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资料,我认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并为下一步讲授开展变法的原因做好铺垫。关于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很容易找出答案,即“公车上书”。随后教师设问:康、梁等人为什么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梁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第一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达到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维新变法的开始——“公车上书”1895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图片学生介绍两人的资料,教师总结: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然后设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导入“公车上书”学生介绍“公车上书”的过程,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随后设问: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想一想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原因都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2)清朝统治阶级腐朽无能,一味妥协退让(3)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日益高涨(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提高自身地位2、“公车上书”的结果学生回答完公车上书的结果后,教师提问: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学生讨论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进而导入第二目教学反思:通过实际授课,我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下查找的资料也特别多,但是如果教师不在上课之前对资料进行筛选的话,很容易出现用时过长的情况,因此必须提前精选学生资料。一切以教学需要为目的。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设计思路:第二部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我计划的授课时间较少,主要让学生围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又进行了哪些工作?”这个问题自学,最后教师再总结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舆论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内容重点不多,只要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就可以了。1、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根据导入第二目所提的问题,学生首先自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回答:“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又继续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和团体,其中有《中外纪闻》和强学会。教师紧接着提问,康梁二人的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教师小结:我们知道维新变法运动从一开始就遇到重重阻力,因而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极为曲折,提问:2、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在讲到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时,我先让学生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来思考康有为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并谈谈自己的感想。最后小结:通过论战,维新派在舆论上占据主动,并且成功的说服了当时的光绪皇帝。为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进而导入第三目。教学反思: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本课重点,因此不要耗费太多时间,而学生在回答“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来思考康有为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并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个问题时,集思广益。有的同学举例:“深圳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就是靠我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这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也应该随之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当今国际形势的需要,康有为等人提出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把历史和政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也能从侧面看出,现在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和开阔。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设计思路:第三部分维新变法中的重要事件------“戊戌变法”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为更好的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失败原因做好铺垫。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各种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随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表演“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一段历史短剧,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到底值不值得?到了这个时候,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本课达到高潮。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6-9首先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逐条讨论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2、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这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可以先由学生表演“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一段历史短剧,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对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有何贡献?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得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较弱。(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随后,我再设问: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关于“谭嗣同英勇就义对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有何贡献”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戊戌变法的进步性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教学反思: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烘托主题,如表演历史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都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必须注意理清授课思路,合理设置问题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本课的重点就是维新变法的意义及影响。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而且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反之,顽固派实力较强,又拥有军权。所以失败是必然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白流,他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政府统治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关于辛亥革命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来学习。至此课文内容就全部讲完了,为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串联和记忆,我编了一段顺口溜:《马关条约》传北京,公车上书变法请。康梁二人劝皇帝,维新变法终实行。慈禧太后法政变,百日维新遭劫难。六位君子扬浩气,救亡图存更兴起。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学准备〗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2、教具准备:借用王朝杰老师自制教具《武昌起义的旗帜》,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以增强学生〖教学过程〗[课标内容]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有关作品,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由三个代表人物和三个代表内容组成: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推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教材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独具匠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教材通过选取三个代表人物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既可以让教材内容形象化、富有趣味,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通过了解代表人物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处理教材时,拟以代表人物为基础,弄清人物与事件的联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程标准描述可以看出,本课内容大都属于“列举”“知道”“了解”层面的要求,目标不难达到。所以尝试性地把这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设计成了以历史活动为主的课,把学习的重点由获取知识转向发展学生阅读、组织、合作、交流等多种历史学习能力和形成一定认识上。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小组、“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小组、“新文学的巨匠――鲁迅”小组。先提前安排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预习课文,搜集资料,准备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交流、展示与发展的平台。但由于本课本来就是一节知识课,所以展示交流活动并不是本节课的惟一内容,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设问题情景,交代事件背景阶段。先创设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没有走上真正的民主与富强、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仍是一片黑暗的情景,后提出假设:“假如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思考,目的是再现新文化运动发起的背景,让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是中华儿女在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又一次寻求中国新出路的运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场”。第二阶段是历史情景展现阶段。这一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四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利用图片、音像、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展示各自内容,规定每组展示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第三阶段是课堂学习总结阶段,通过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总结学习活动中的得失,适当指出在学习中的盲点,再出示由教师设计的本课知识结构卡片,师生共同完成,从而完成对本课知识上的总结,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在教学中让三个小组完成这些内容。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代表人物,更深刻地理解代表作品。最后通过总结、填知识结构卡片,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掌握。本课的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代表人物认识事件,再分析该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我将设置历史问题情景、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指导纵向比较历史现象等,还尝试性地设立了“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师:边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残破、黑暗、混乱的图片,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依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国内军阀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势越来越乱!同学们,如果你生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局面,你有什么感受?你又将怎样做呢?生:思考,回答。师:相机点拨,引出本课。面对越来越乱的国家局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学、学习西学的同时,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认为中国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解放人民的思想。(投出动态效果的课题)二、再现历史人物风采,感受新文化运动盛况师:接下来是我们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阶段,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笔记。首先请“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展示,大家掌声有请。第一小组主持人:(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而后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这场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还有钱玄同、王敬轩、沈尹默、李大钊、高一涵等人(屏幕投出相关人物图像)„„第一小组主持人:介绍由本组主办的历史小报“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投影投示)第一小组主持人:最后是我们搜集的历史记录短片《新文化运动》,请大家欣赏。师:感谢第一小组精彩的展示,接下来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小组展示,我们掌声有请。第二小组主持人:同学们,谈起新文化运动,我们会不由地想起一本杂志――《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又不能不说它的创办者――陈独秀。今天,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吧。(投出《新青年》与陈独秀,有感情地介绍)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攻击专制统治,提倡共和立宪,批判孔孟纲常礼教,指斥忠孝贞节等都是奴隶道德,宣传人权与科学,表现了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接下来请欣赏我组同学朗读的有关他的文章片同学甲:(激情朗读)“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同学乙: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文学》中,这样评价陈独秀:“„„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陈独秀接着《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第二小组主持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到后来却没能跟得上历史发展的步伐,犯了历史错误,这确实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大家又有什么感受呢?可以谈谈吗?生:思考,回答。师:古语说:“人孰能无过”,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也为他坚持错误感到惋惜。他的经历的确值得我们思索啊。下面将要展示的是“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第三小组主持:(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留学,《新青年》问世不久,正在美国忙于写毕业论文的他,抽时间翻译了一篇俄国小说《决斗》,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这是《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1917年回国以后,胡适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倡导文学改良的文章和通讯,成为《新青年》颇有影响的重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新思潮、新文学的反封建内容需要新的形式去适应,白话文的提倡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他还率先尝试用白话写诗,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就是他写的《蝴蝶》,请欣赏:同学二人:(有感情地朗诵)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1917年2月胡适不仅自己在倡导白话文方面身体力行,而且在课堂上言传身教,不遗余力。同学甲:上台讲胡适让学生用文言文拟电报稿的故事。师:感谢同学们的展示。尽管这位白话文的倡导者后来也未能走向我们期望的道路,但他在倡导白话文方面的确功不可没。下面请第四小组的同学展示“新文学巨匠――鲁迅”的风采。投影出示鲁迅像与《自嘲》中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第四小组主持人:提起鲁迅,人们没有一个不知道的。上学期咱们还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他的《鲁迅自传》一文,深切感受了他彻底反封建、反压迫,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文化伟人,聚焦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历,感受他的风采。同学甲:上台展示自己按课文内容提示刻出的三枚图章:“文章误我”“戛剑生”“戎马书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鲁迅当初刻三枚图章的用意。同学乙:有感情朗读《狂人日记》片断。第四小组主持人:上面同学朗读的是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片断,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愤怒地揭露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之后,他又创作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下面是我们创作的短剧《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请欣赏。同学五人:表现场景一:夜深了,在昏暗的灯光下,鲁迅正奋笔疾书;场景二: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编辑《新青年》;场景三:鲁迅在大学课堂上对青年讲学,并寄厚望于青年。第四小组主持人:最后是鲁迅知识竞答,请同学们积极参与。(投影出示试题)1.《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中的狂人最后发出了的呐喊。A.救救我B.救救孩子C.我不疯狂D.别再吃人了2.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把反封建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典范。他在这一时期写的小说一般收录在。A.《朝花夕三、总结展示活动,形成知识体系(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结构卡片。)的知识结构卡片,贴在课本上。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课程准备〗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教材分析〗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理解“五四精神”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一些基本史实。难点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教学方法〗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几个专题供学生分组准备、探究、汇报:(1)整理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2)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2.由科代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7~10人为一小组,对老师提供的几个主题进行分配,合理分工后着手准备汇报材料。由同学们推选主持人,准备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事宜。4.通过搜集阅读资料、请教老师,理解“五四精神”。5.通过阅读教材、课外资料,发现疑难问题,准备课堂质疑交流。〖教学过程〗(1)采用小组竞赛评分制。(2)竞赛分小组专题学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畅谈五四精神(15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第一小组,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第二小组,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5)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五四精神。5.评委公布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课外阅读反映五四运动或中共诞生的书籍,利用专门时间进行介绍、推荐。通过预习,整理出下一课的基本线索。〖课标内容〗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教材分析〗本课题的主旨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中共一大的一些基本史实。难点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教学方法〗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几个专题供学生分组准备、探究、汇报:(1)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2)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3)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2.为同学们提供《开天辟地》等相关历史影片,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影片。3.帮助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及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有关课外资料。由科代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7~10人为一小组,对老师提供的几个主题进行分配,合理分工后着手准备汇报材料。由同学们推选主持人,准备过阅读教材、课外资料,发现疑难问题,准备课堂质疑交流。〖教学过程〗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15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4.展示竞赛活动过程。(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第一小组,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第二小组,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第三小组,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疑。(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5)播放影片《开天辟地》,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谈观后感(影评)。(6)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6.学生代表总结本课题线索,谈学习感受。课外阅读反映中共诞生的书籍,利用专门时间进行介绍、推荐。通过预习,整理出下一课的基本线索。[课标内容](2)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风山会师的故事。(3)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起义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特点即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并由此加深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解。(2)指导学生分析“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基本经验。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创举。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战线关系着中国革命的成贩,国民革命运动的成败就是最好的佐(2)通过了解叶挺独立团的光辉战绩,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员在北伐战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学习叶挺等共产党人英勇奋战、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3)张学良冲破日本阻挠,毅然宣布东北易帜,体现了张学良维护统一的爱国之心,这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正义之举,有利于中国的团结和统一,应给予充分肯定,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课时][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黄埔军校的创建1、黄埔军校的建立2、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和功绩二、北伐的胜利进军1、北伐的目的、对象和方针2、叶挺独立团的英勇作战及北伐的胜利进军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宁汉合流2、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作业]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课程标准〗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识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习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而抛头颅、洒热血,与国民党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同敌人作斗争、坚信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继〖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当中的三件大事: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三件事对今后中国革命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尤其是“农村包围城市”为今后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在八年级上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没有八一南昌起义,就没有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就无立足之地;没有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不会保存革命的火种。鉴于以上原因,就必须讲清楚每个事件的过程、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主要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授课过程为主,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教师根据现有的资料,尽可能运用挂图、投影、地图、歌曲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新亮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相互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难点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情感互动,讨论交流,问题导学,诱思探究。〖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师:8月1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生:“八一建军节”。师: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八一建军节”跟什么历史事实有关设置悬念,激发起同学们师:同学们不要着急。我想,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导入新课师: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要求学生阅读第一目第一段小字,然后回答问题)生:(读后回答)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将对革命者斩尽杀绝的政策,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起义。师:回答得真不错。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出示挂图(油画:《南昌起义》)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油画,结合课文以及你所收集到的有关南昌起义的历史资料,来给大家讲一讲“南昌起义”。(选一名有较强表达能力的学生讲述)生:(观察图画,整理资料后讲述)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在总指挥贺龙的领导下,暴动枪声一打响,起义官兵如猛虎下山,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经过四个多小时激战,起义军歼敌一万多人,占领南昌城。这幅油画反映的就是南昌起义前一刻,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人在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前鼓动士兵组织起义的场面。师:起义胜利以后,南昌起义的这支部队又到哪儿去了呢?生:起义胜利后,部队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在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攻下,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师: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要求学生同生:(讨论之后回答)由于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革命队伍少,力量小。师: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准备哪些条件呢?(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