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号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30个小题,每题2分,总计60分)1.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已发现的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主要发源地外,还有许多散布在全国各地。这说明了()A.中华文明的多源性B.远古传说的神秘性C.国家起源的复杂性D.区域经济的差异性2.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政权与族权相结合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D.中央集权天下一统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都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的理论,叙述正确的是()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B.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C.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4.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这一格局设计旨在()A.杜绝相权对皇权制约B.根除中央和地方矛盾C.维系大一统国家治理D.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5.自西汉初年以来,豪强大族从煮盐、冶铁、铸钱中获利丰厚。但汉武帝在战争中号召富家捐输时,却无一响应。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推行了()A.均输平准B.盐铁官营6.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起兵广陵,同时参加叛乱的还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史称“七国之乱”。该叛乱的背景是()A.中央削弱诸侯王势力B.中央设置了十三州刺史C.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D.中央严厉打击豪强势力7.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上实现大一统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D.铁制农具开始使用8.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倡经学,但他的经学和此后某些只关注经典的经学研究有很大不同。他认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要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才有意义。这表明他()A.跳出了儒学范畴B.倡导经世致用C.推动了社会转型D.提倡学习西方9.唐代《选举典》:“......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材料中提到的选官标准是()A.血缘B.品德C.门第D.才学10.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1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快速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B.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C.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1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正确运行程序是()A.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B.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六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D.尚书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13.宋初之政着眼于“防弊”,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的弊端而设的机构是()A.中书门下B.枢密院C.诸路转运司D.知州14.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C.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D.稳定的政治局面15.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元代的行省如此划分意在()A.方便文书传递B.防范地方割据C.缓和民族矛盾D.实行地方分权16.宋朝时租佃制十分普遍,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租佃土地须订立正式契约,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这反映了宋代()A.人身依附关系削弱B.土地所有制的变化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17.郑和下西洋虽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未能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社会缺乏远洋航海需求B.“示中国富强”导致财政难以为继C.为了防范“倭寇”明政府实行海禁D.明朝航海技术不能满足远洋需要18.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这反映了内阁()A.对君主权力产生威胁B.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C.掌握最终的决策大权D.地位和权力等同于宰相19.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务的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由此可知,清朝军机处()A.有军国大事决策权B.位高权重可制约相权C.秉承皇命上传下达D.统领中央和地方官员20.据历史学家研究,18世纪末,清朝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废除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1.1841年1月16日,英国女王在议会演说中谈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虚伪地强调英国“女王子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英国的皇家尊严受到“严重影响”。女王的这一言论()A.找准了战争的爆发根源B.歪曲了战争的侵略本质C.描述了战争的基本事实D.加快了战争的发展进程22.下列属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情况的是()①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②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③鸦片烟毒损害人民健康④机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23.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由此可知,辛亥革命()A.有利于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B.彻底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D.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4.这场战争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急剧的大转弯,“昔日为师、今日为敌”的关系使得朝野上下极度震惊,战争结束后,一系列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危机之中。这场战争是指()A.阿古柏入侵新疆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5.民国二年(1913年),某地农村一户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据此可知()A.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了成功B.封建帝制思想依然存C.民众接受了文明开化的习俗D.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26.《资政新篇》同《天朝田亩制度》一样,是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但它向农民群众描绘的不是以平均主义为尺度的小农经济的天国,而是一个承认贫富差别的以资本主义为模式的新型天国。这反映《资政新篇》()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顺应了当时农民的心理需求C.进行了国家建设的新探索D.实现了传统社会的深度转型27.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以下企业体现这一求富思想的是()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C.福州船政局D.天津机器局28.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它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大众与专制清政府的矛盾B.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C.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D.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29.清人仲芳在《庚子记事》中说:“东交民巷一带......遵照所订条约,俱划归洋人地界,不许华人在附近地区住居。各国修盖兵房、使馆,四周修筑炮台,而我国若许衙署、民房,皆被占去拆毁矣。”其中的“条约”指的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这些规定意在()A.保障民众政治权利B.防止袁世凯专权C.实行三权分立制度D.建立民主共和国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31.我国古代历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图为元朝形势图(1330年)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材料三有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虽清季衰世,列强交侵,尤其是俄国在1850年至1881年间,对我东北、西北边疆鲸吞蚕食,但至民国元年二月清帝退位之日,其遗留给中华民国的领土、仍广达1120余万平方公里。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即以汉唐盛世版图相况,亦不能与之比拟。-吕士朋《清代的理藩院》(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①、②、③处管理机构的名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边疆管理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清朝经略西北、东北的措施,并概括清朝边疆管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3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狎:轻慢,轻侮;拥挤)处辇毂之下(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李鸿章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鸦片战争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主张以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匡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并未扭转中国的积贫积弱之势。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有为、梁启超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他们提出了辩证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新思想家的新民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的罪行,并指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说明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较于洋务运动的“小变”的进步性。(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原因。答案及简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简析:本题根据材料中我国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文化遗址遍布各地,得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体现了多元起源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远古传说,B项排除;也未涉及国家起源的复杂性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C、D两项排除。2.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材料“周王自称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西周政治制度具有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A项排除;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皇权独尊至高无上,C项排除;秦朝确立中央集权,D项排除。3.答案:D简析:本题根据所学知识,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D项正确;孔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A项排除;墨子主张“兼爱”“非攻”,B项排除;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是老子,C项排除。4.答案:C简析:本题根据秦朝从中央到基层设置官吏,最终将权力集中到皇帝之手的格局,其目的是维系大一统的国家治理,C项正确;基层官吏设置与相权和皇权矛盾无关,A项排除;三公九卿制度不能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项排除;提高行政效率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系国家治理,且官吏层级多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项排除。5.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增加财政收入,加强集权,推行盐铁官营制度,B项正确;均输平准是为平抑物价采取的措施,A项排除;尊崇儒术是在思想领域加强集权的表现,C项排除;刺史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的措施,D项排除。6.答案:C简析:本题根据题干“七国之乱”及所学知识,汉承秦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遗留和“七国之乱”的发生,C项正确;汉景帝时期削王国封地是“七国之乱”的导火索,A项排除;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和打击豪强地主,B、D两项排除。7.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题干信息,麦粟原本是北方中原地区的主要作物和食物,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将种植麦粟的技术和食用麦粟的习惯带到南方,推动麦粟成为南方的重要粮食作物和食物,B项正确;西晋灭亡后中国进入政权分立时期,并非政治上实现大一统,A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南北交流和相互影响,而非民族交融和民族矛盾缓和,C项排除;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是在春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8.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材料“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可知顾炎武强调士大夫应当心怀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B项正确;顾炎武未跳出儒学范畴,A项排除;他的思想未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未完成社会转型,C项排除;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D项排除。9.答案:C简析:本题根据题干“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C项正确;血缘是世卿世禄制的标准,A项排除;品德是察举制的标准,B项排除;才学是科举制的标准,D项排除。10.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及所学知识,科举考试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成绩,带来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表述过于绝对,A项排除;科举制未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项排除;科举制不利于科技水平的提升,D项排除。11.答案:D简析:本题根据材料“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可知思想发展出现多流派,呈现出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交流,A项排除;无法得出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B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C项排除。12.答案:C简析:本题根据所学知识,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因此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项正确;A、B、D三项顺序错误,排除。13.答案:C简析:本题根据材料“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及所学知识,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置诸路转运司强化对地方财政的控制,C项正确;中书门下是处理行政事务的机构,A项排除;枢密院是军事机构,B项排除;知州是地方机构州的行政长官,D项排除。14.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期农业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提高,所以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B项正确;北宋人口增长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无关,A项排除;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与人口增长无关,C项排除;稳定的政治局面不是主要因素,D项排除。15.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所学内容,元朝行省的划分方法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势力,减少地方的天险,从而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行省划分主要不是为了文书传递,A项排除;不会缓和民族矛盾,C项排除;行省制实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地方分权,D项排除。16.答案:A简析:本题根据材料,契约期满后地主不可以干涉佃农的人身自由,说明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A项正确;宋朝仍然是土地私有制,B项排除;材料只涉及佃农,无法得知社会其他成员情况,不能得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的结论,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项排除。17.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题干“郑和下西洋虽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未能持续发展”及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一种消耗国家财政与经济实力的行为,因此后来未能持续,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本身说明自然经济国家有航海需求,A项排除;海禁政策限制民间出海,与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无关,C项排除;郑和下西洋具备远洋航海技术水平,D项排除。18.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材料“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可知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侍机构,B项正确;明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会对君主权力产生威胁,A项排除;皇帝掌握最终的决策大权,C项排除;内阁非宰相,D项排除。19.答案:C简析:本题根据材料“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命上传下达,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没有军国大事决策权,A项排除;清朝没有丞相,B项排除;军机处没有统领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权力,D项排除。20.答案:C简析:本题根据材料“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可知18世纪末,中国一部分农产品是为了贩卖而生产,反映出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关联,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衰退,A项排除;当时重农抑商政策未被废除,B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1.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材料,英国女王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到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和英国皇家尊严受到影响上,而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进行的侵略战争,所以英国女王的演说歪曲了战争的侵略本质,B项正确;英国女王没有找准战争爆发的根源,歪曲了战争的事实,A、C两项排除;英国女王的演说与鸦片战争发展的进程没有直接关系,D项排除。22.答案:A简析:本题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情况是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鸦片流入中国损害人民健康,①②③正确;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机器未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④错误。所以①②③正确,故选A项。23.答案:A简析:本题根据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在社会层面进行了改革,如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举措有助于革新社会,有利于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A项正确;辛亥革命未彻底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B项排除;临时政府的社会层面举措不能打击帝国主义势力,C项排除;辛亥革命后,中国国际地位未得到提升,D项排除。24.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材料“战争结束后,一系列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危机之中”及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阿古柏入侵新疆是中国边疆危机加剧的表现之一,A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C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D项排除。25.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材料“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帝制思想仍然存在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封建帝制思想依然存在,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民众接受了文明开化的习俗,C项排除;材料反映封建帝制思想依然存在,无法得出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广泛传播,D项排除。26.答案:C简析:本题根据材料《资政新篇》提出以资本主义为模式的新型天国,反映的是进行了国家建设的新探索,C项正确;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A项排除;《资政新篇》顺应的是当时先进中国人的需求,B项排除;《资政新篇》没有真正的实践,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7.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所学知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B项正确;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是军事工业,A、C、D三项排除。28.答案:D简析:本题根据“扶清灭洋”结合所学知识,“灭洋”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A项与“扶清”的口号不符,排除;B、C两项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不全面,排除。29.答案:D简析:本题根据材料“东交民巷一带......遵照所订条约,俱划归洋人地界,不许华人在附近地区住居”及所学知识,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其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D项正确;《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均未涉及东交民巷的内容,A、B、C三项排除。30.答案:B简析:本题根据材料“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可知总统的权力受到参议院的制约,这体现了责任内阁制,意在防范袁世凯专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保障民众政治权利,A项排除;推行三权分立是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与题意不符,C项排除;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是指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与这些规定不符,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31.答案(1)①宣政院;②澎湖巡检司;③辽阳行省。(2)疆域辽阔;边疆呈现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工作计划
- 闭门器配件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四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 仓管的实习自我总结十篇
- 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锦集六篇
- 三年级数学教师自我鉴定
- 初中语文课前演讲稿10篇
- 生活中的美初中作文600字【5篇】
- 有关晚会策划方案范文汇编5篇
- 旅游社实习报告四篇
- GB/T 12467.5-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5部分:满足质量要求应依据的标准文件
- GB 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
- 安全生产事故举报奖励制度
- 冠心病健康教育完整版课件
- 永久避难硐室安装施工组织措施
- 元旦节前安全教育培训-教学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1》单元自测8试题答案
- 芯片工艺流程课件1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测试卷带答案
- 《尖利的物体会伤人》安全教育课件
- 大学生自主创业证明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