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1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文人都怀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踏入仕
途,但是当他们进入仕途后,往往会发现仕途并不能实现他们的
理想,失望之余,有许多人就退隐山林,归隐田园,这些人之中,
陶渊明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
田居》,一起走入陶渊明的田园世界。
二、知人论世
1、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陶渊明的有关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
3、学生诵读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两首诗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
注意字音、朗读的节奏和词语意思。
2、欣赏名家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及诗歌情感
四、重点赏析
(一)眉目传情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
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归
(二)整体感知
在“归”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朗读课文,用原文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讨论:
L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况
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
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
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
失误。
追问: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
(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
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
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
由的向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
活不适应c“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装媒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
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
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
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思考:
(1)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
并指出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意象。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
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方宅草屋近
静榆柳桃李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村庄炊烟远
动鸡鸣狗吠以声衬静视听结合
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宁静、恬淡自然、闲适自由
情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
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
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4、归去何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归去后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一一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主旨: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拓展延伸
讨论: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
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
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
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结束全文:
陶渊明就是因为舍弃了功名,淡泊了名利,才成就他美丽自
然的诗篇,才坚守了人格精神的自由与独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新教材中,共设计了两个小说单元。
一个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
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祝福》是教读篇目,《老人与
海》是自读篇目。另一个是必修五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教头
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其中《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教读篇目,《边城》是自读篇目。
(一)必修三与必修五小说单元的勾连打通
1.必修三与必修五的选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
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
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
缩影;《祝福》选自鲁迅作品《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
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人与海》由
于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
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的代表作c
(2)必修五的三篇小说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同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
浒传》,是一部针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反抗史;《装在套
子里的人》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别里科夫成
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边城》是沈从
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
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古代、
现代、当代)最好作品,挑选了中国与外国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
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畅饮最醇厚的文学佳酿,同时,也希望藉此为
学生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一窥堂奥。
2.必修三与必修五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一脉相承的
(1)必修三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学习小说
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
活环境;必修五则在学习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
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说学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
与现代小说的区别,必修五则更注重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
悟。
(3)必修三小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
丰富性,品味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天同特点;必修五则结合小
说三要素探讨作品主题,细化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线索。
(4)在“研讨与练习”中,必修三强调对人物的整体了解及
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则注重人物的变化及
原因追溯,学习写作独立完整的读书报告,并能够将小说中的人
物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相互观照,深刻理解文学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方法
教师要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具体
的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在教材规定的内容范围内,充分发
挥小说的优势,设计出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学生
为主体,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小说,提高语文
教学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
学目标设定一个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
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进行深入探究。这种方式虽然从表面上看
内容显得单一,但是从学习效果来看却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围绕
这个问题进行发现探究,不仅可以详尽地掌握这一点的知识,同
时还可以触类旁通,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二)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将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
生,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授人以鱼,不如
授人以渔”,教师把“渔”授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
到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
趣。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要根据文本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提
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其次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的步骤,给学生
提供参考材料或学习方法;然后,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学习进
度,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学生的疑难,及时给予全班或者个别辅
导;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检查、总结。
(三)充分利用分组讨论探讨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
过分小组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者学习中自己
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探究;也可以让学生
在课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筛选归纳,课堂上让学生
分小组交流探讨;有时甚至可以是以全班为单位,学生提出一个
核心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举一人向
全班展示,发表本组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巡
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若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
外,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讨论重点,不可
漫天乱谈,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c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为直观形
象的方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小说教
学中,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快更直观的感受小说内容。如讲到《林黛玉进
贾府》时,可以穿插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还可以用ppt展
示荣宁二府的结构布局和人物关系。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贾府
外表的繁华和等级的森严,而且使学仁对贾府的布局有了直观的
感受,对贾府的人物关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小说
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经常运用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
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使读和写相互促进,通过读写结合提高
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和写作水平。读写结合有形式,教师可以让
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也可以缩写故事情节或者重新构思故事情
节,还可以为主人公写小传,作评论,为小说拟标题、写提纲、换
文体等。例如《祝福》教学中,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小说
内容编写祥林嫂年表,以此了解小说内容和祥林嫂悲惨遭遇。上
完小说后,又让学生以《谁是凶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加深了
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这些作业利月课堂里很短的时间进行了
选择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说教学中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高中语文
教材必修模块中有两个小说单元,所节选的大部分是经典名篇。
在教学中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师失去激情,也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以
新课标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小说教学,充分发挥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比如在进行小说单元教学时,可以将《林黛
玉进贾府》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
通过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相关片段,与原著进行对比;理
顺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通过阅读原著和查阅资
料等方式分析情节、人物、环境,写出简短的赏析材料;把自己
的从研究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等。这种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
小说教学之中的做法,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
极性,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
寻求知识者,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建构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
(一)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
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三个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
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三)小说的主题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变化发
展来体现的。
(四)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些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五)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主
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时候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
用。
以上是对小说知识的梳理,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篇
目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目标:
(一)必修三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品评人物性格
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味小说语言,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
(二)必修五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把握主题;
2、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题;
3、分析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
4、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必修三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
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
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对情节和人物
的把握来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知识,绘出自己的小说文
体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
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
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
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
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
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
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
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刍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
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
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
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
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L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
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⑴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
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
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
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
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
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
东门》)o
⑶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
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
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
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
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
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之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
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
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
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
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律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
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
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
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
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4】
《林黛玉进贾府》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了解《红楼梦》全书及《林黛玉进贾府》的情
节,初步感知文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会像《红楼梦》这样受到无数人的喜爱,
世界上也没有哪一门学问会像“红学”这样独一无二,世界上更
没有仅仅因一本书、一门学问就产生匕天文数字的经济链。清代
乾嘉以后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草珠
一串•京都竹枝词》)的说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节选自《红
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
简介曹雪芹及《红楼梦》。(可提前印发资料,也可通过课件
展示说明,重点介绍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可指定
某一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指定同学将课文朗读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读错的,则
分别从形、音、义三方面予以订正。重点留意字词(略)。
三、预设问题,深入文本
学习活动:按照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说说贾府的特点,并
介绍贾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可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
来完成:
1.未进贾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
别家不同”,文章是怎样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
的?或: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
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在课本上划分层次,完成后同桌交流。请学生回答。)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学
生独立完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勾画出《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认为描写人物肖像
和语言最准确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味,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
欢的人物加以评述,看看通过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的什么身份和
性格。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通过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活动过程】
一、提出活动要求
问题设计:课文描写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写人物出场,先后
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详写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
主要人物。请找出集中描写这三个人物的段落,反复阅读,思考
一下: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
来刻画这三个主要人物?(任选一个人物,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
后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写王熙凤时,不惜浓墨重彩,淋漓地铺陈王熙凤
的装束衣饰,用意何在?
2.对于同一个问题,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回
答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黛
玉要改变口吻呢?
3.宝玉听到黛玉无玉时,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摔玉,体会这
一细节,分析宝玉的“痴狂病”是什么“病”?
4.《红楼梦》是小说,但在叙事描写中大量穿插诗词。节选部
分用《西江月》二词来写贾宝玉,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写法有
什么好处。
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书或课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众人眼中的黛玉一一超尘拔俗的气质,娇弱多病的体质
(2)熙凤眼中的黛玉一一不同寻常的标致
(3)宝玉眼中的黛玉一一脱俗飘逸、清爽灵淑
2.精明泼辣王熙凤:
(1)写出场一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绘肖像一一浓墨重彩,雍容华贵
(3)见黛玉一一极尽奉承
(4)回王夫人一一精明机变
3.潇洒多情贾宝玉:
(1)出场前的他人介绍一一惫懒懵懂、顽劣疯傻
(2)宝黛相会时的肖像描写一一眉清目秀、英俊潇洒、任性
率真
(3)《西江月》词对于宝玉的刻画一一独立不羁、张扬个性
三、展示对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述评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据预习,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某句话来述评。
讲述时讲的虽是个别例子,但仍要讲得有头有尾,成为完整整体。
如:我认为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语言最能表
现王熙凤的性格。这段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明了王熙凤在
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红楼梦》中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
的一笔。
2.可以边述边评,也可以述完了再评,但不可只述不评或只
评不述。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的使月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
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该项活动通过提出
述评的语言规范方面的要求,既是对小说人物性格的鉴赏,又是
一种语言训练)
3.学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结合文本,教材课后“研讨
与练习”三提供了几个例子,教师可以再提供几个,学生讲不到
时教师可预作补充。
经过评说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
说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带演讲的口气说明。(略)
四、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话,课外读一读《红楼梦》全书
学习用“批注式读书法”对节选部分的两个主要人物林黛玉、
王熙凤进行评注,鉴赏曹雪芹运用语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从
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示例: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
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府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
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
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活脱脱一个风流
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
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5】
一、单元课文特点
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四篇课文分别选自《论语》、《孟
子》、《荀子》和《庄子》,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不同阶段的特点。
《论语》、《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典籍°《论语》为语录体散文,
简朴直捷、用意深远,《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长于雄辩,重形
象性和感染力。它们都类似谈话记录,但《论语》简括而《孟子》
详明。《荀子》类似系统的理论著作,很重视逻辑推理过程。道家
著作《庄子》接近专题论文,善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观点,文
章恣肆,想象丰富。
《季氏将伐颛臾》是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一事跟学生冉有、
季路的谈话,主要表明他维护鲁君地位、反对季氏吞并颛臾的立
场,又借机阐明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治国主张。《寡人之
于国也》是记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孟子通过设喻暗示梁惠王好
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又因势利导,劝梁惠王发政
施任,行王道。《劝学》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依次谈学
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生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
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涉及的孔子、孟子、荀子、庄
子亦即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治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教育学生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
感情,增强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意识,同时感受先
秦诸子散文生动、优美、各具特色的语言,增强对我国古代汉语
言文学的热爱之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了解
常见的文言句式,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学习比喻、对比、类比等写作手法。
5.背诵本单元四篇课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
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这样可使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
一定的语感。此外,课文不同的'写作手法也是教学的重点。
2.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哲
学观点、政治主张和治学思想,即每篇课文的思想性、逻辑性是
教学的难点。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初步理解
重点实词、虚词和常用句式,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练习
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了解文章的思想性、逻辑性以及写作特点。
3.学习本单元后,可指导学生对四篇课文不同风格作一番比
较,为他们阅读诸子散文打一定基础。
4.课时安排:本单元共用9课时。其中《季氏将伐颛臾》3
课时,《寡人之于国也》3课时,《劝学》2课时,《秋水》1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背景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
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
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
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
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的教学对策是:通
过合作探究问题,动用视听感官渲染氛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伟
人诗词的磅磅气势,更好体会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的方法,为高
中语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
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经典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词的情感脉络,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和
革命的壮志,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
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
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会朗诵方法,能正确把握朗诵。
四、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介绍诗词的奇妙,简洁导入。
【讲授新课】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写作背景:
默读文章,用简洁语言概况初读感受。
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配乐朗读、入境体情(小组展示朗读,教师范读)比较并评
价。
②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
示。)
(二)【我问故我在】
(1)学生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重点)
①上片选取了哪些意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匚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2)课堂小线: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小组成果。
有的小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诗化的语言再现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组注重炼字,对“看”“后”“翔”“尽”等字有独
到的解读
有的小组读到了词的'上片,是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对祖国山河沉沦的忧思;
有的小组分析了同学少年形象,体会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
的情怀;
有的小组探究到了词构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对上片谁主
沉浮的艺术回答;
(3)方法总结、能力提升
写景抒情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抓意象,入境体情;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品析语
言的精当,构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同学背诵展示。
(三)【我践故我行】
提炼升华、拓展延伸
引入卢新宁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进行本节课的升华拓
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是怎么
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那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在
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
在集体朗诵励志诗歌《少年强则国强》中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七、教学总结、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
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
更好学习。
一、可取之处:
(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
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
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
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维、思想,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
灵活性。
(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
体运用熟练。
(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
二、不足之处: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
八、附说明:
(1)所属课程名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
一课《沁园春长沙》。
(2)知识点(技能点):
L训练学生诵读经典的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3,培养青年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真情热爱,较好地实现了对中
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效果。
(3)适用对象:初中升高中一年级学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L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留
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
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c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齐读诗歌由闻
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
2、写作背景
《红烛》写于1923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人
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
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包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
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
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
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
指明了方向。
3、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
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滞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
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
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
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
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
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
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4、题目解说
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
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
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
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
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第三部分:(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6、全文分析
1、第一小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
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
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
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
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
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
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
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
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任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
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
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
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固固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
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
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3、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
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
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
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
献,诗人劝勉红烛,物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
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
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
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
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7、写作特点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
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月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
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
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
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
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
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
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
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仁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
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
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解题
L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
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
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
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
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
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
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
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月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c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
为“五言之冠”;钟竦《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
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鉴赏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
境?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
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
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
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
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所
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
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
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
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
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
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
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
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
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乜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
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
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
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
摆在中间的。
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
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
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
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在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
明确: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
厚的感情。-------忧。
四、讨论探究
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可以是谁?
学生讨论,可对比已经学过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
的口吻等。
明确:“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妇,“还顾”者则有可能是游
子;“涉江”者可能为思妇,“还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揣彼意,
想象游子一定是望乡时而感叹长途;穷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
象家中“思妇”也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象游子“还顾望旧乡”
的情景。
游子思归、思妇怀远,二者皆有。
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
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
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
视角。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
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
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
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
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
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理解。
2.你认为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拓展延伸
阅读《月夜》回答下面问题:
月夜杜甫
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
明确: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
的独看。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像。“闺中只独看”,表现了
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
子的心表现出来,抒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将
对美的认识融入文字其中,同时也在细腻的描写之中展现出独特
的个人心境。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要
将文字和情感联系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很难体会语言蕴含的美
感和情感。所以本次教学将立足在感受语言和情感的基础之上。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课文脉络、基调及大意。
3.寻找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
4.跟随朱自清独特的心境,鉴赏荷塘月色之美、语言之美。
5.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朱自清眼中荷塘月色的美。
教学难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体验到的另一个自己。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惟有绿荷红菌
莒,卷舒开合任天真",再配上那“更深月色”,自然就是是“荷
塘有月人有情,荷香月色美共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今天我要
将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一一《荷塘月色》。
(二)朱自清生平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走近朱自清,在走近朱自清描绘的那片
天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
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我是扬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
(1923)、散文集《背影》(1928)、诗集《踪迹》(1929)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
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
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
士完婚。武钟谦曾嘘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
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
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三)掌握课文大意、基调和脉络
1.学生再次深入阅读一分钟,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出发地点(家门)和缘由。
第2段:写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从段落大意中,理出文章线索
提示线索:线索:事物、人物、情感、事理、空间、时间等。
线索:空间和情感。
空间:家-荷塘小路-荷塘-荷塘下路。
情感:颇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四)整体感知
初步读懂文章之后,我们回到我们这节课的主体一一寻找另
一个自己。文中什么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换一句话说就是与平常
有所差别的自己。
第三段第二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
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就是有一个平常的自己和一个超
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们在文中找找,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
的。
平常的自己:
L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爱热闹;爱群居。
3.有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说的话。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1.爱冷静;爱独处。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3.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透过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写
朱自清另一个自己享用的是怎样的荷香月色呢?那回答这个
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哪些段落描写荷香月色。根据前面我们的
段落大意,是哪些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那我们且来看看
第四自然段。我们先来听一段朗读,来感受一下。听完之后,请
说说你的感受。
美、宁静、朦拢、优雅、清香、有音乐感,生机勃勃。是什么
景物让你有这种感觉,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把这种景物的特点融
入文字之中的呢?
讨论要求:
1.找出景物以及景物给你的感受。
2.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景物。
3.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讨论要点:
1.分析如何描写景物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2,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六)明确描写方法
L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用典、
借代、对偶、通感等。
2.描写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实写虚、虚
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七)赏析关键的词
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2.叠词。
(A)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L生动、形象、强调、突出、烘托、渲染等。
2.语气(加重、减轻、表达喜爱色彩)、音乐感。
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感受到朱自清超出了
平常的自己看到的.荷塘。以上,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另一个自
己,在颇不宁静之中,走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之
中找到了内心宁静的自己C
(九)简要鉴赏景物描写
1.我们看到了如此美丽的荷塘月色,而朱自清当时也沉醉其
中,感受到了宁静。但是我们在创作背景中了解到,朱自清所处
的年代、所处的境况并不如意,为什么他在荷塘月色之下能够写
出这么美好的景色呢?
因为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
享受之中他也发现了抛开了生活中扰乱心绪的事情,然后尽情欣
赏自然之美的自己。
发现了热闹是它们(外界)的,我什么也没有。或许正是这种
“没有”的简单才能拥有精神的自由一一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
都可以想。
2.那朱自清想起了什么?
由荷花想到:江南的旧俗一一采莲。
3.采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热闹、风流、有趣、舒服、欢愉、天真、清新、纯净...........
4.这时候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的自己?
与不宁静的平常的自己形成对比,看见了那个未受时代污染、
骚扰的完全本真的自己一一享受想象中的自我娱乐。
5.文中提到的什么地方比较符合朱自清先生寻找自我娱乐和
自我享受?
江南也就是家乡,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家,回归到了平常的
自己。
(十)总结
生活可能会让你“不宁静”,但是你却可以在繁杂的生活之
中,找到适合自己自由灵魂的自由天空,让自己摆脱苦恼的心情,
享受生命本身的快乐,享受精神自由的快乐,享受自我娱乐的快
乐。总之,生活的黯淡不能隐没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1篇10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L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作品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
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
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
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
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
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
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
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
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
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露官鸿胪卿,杨熔官侍御史,大姐封韩
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
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
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问题设计
1.应该怎样看待始终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抛开政治因素,仅仅把此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看。汉
皇不是一个荒淫误国的昏君,而是一个痴心的男子;杨女也不是祸
国殃民的红颜,而是对爱情忠贞的痴心女。
2,应该怎样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
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
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
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
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
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
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
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
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
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
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
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
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
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
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
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
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
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示成眠”等大量饱含感情的
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
3.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提示:皇之长恨一一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纤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保洁流程构建智慧校园环境
- 2024年度大学特聘教授学术成果发布合同3篇
- 2024年中秋月饼礼盒销售与消费者满意度提升合同2篇
- 2024年照明工程照明效果评估与优化合同3篇
- 办公环境中的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
- 2025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限责任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43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限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电信江西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法学会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第二次补充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中化控股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2959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 《朝花夕拾》阅读推进课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人工智能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分析篇
- 2024山东省招聘社区工作者试题及答案
- DL∕T 5494-2014 电力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规程
-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
- 公园设施维修投标方案
- 土木工程材料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建筑大学
- 社会工作行政复习题
- 培训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 物业小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