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12篇小学科学《油菜花开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四、教学策略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总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总结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2、实施讨论过程(1)自学准备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2)分组观察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提供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提供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3)集中讨论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4)教师小结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小结,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六、教学评价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小学科学《固体和液体》说课稿一、学情调查与分析首先在三年级一个班进行调查,这些内容是学生没有学过的,通过5道结构性很强的题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其次同样的5道题目在四年级进行调查,这些内容学生以前学过,了解知识运用和发展的难点。最后从一个班抽取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在固体沉浮规律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维轨迹,有利于在教学中照顾差异。通过调查确定了探究固体沉浮规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我认为有必要在初步感知固体沉浮现象的基础上搭一个弹性跳板---指导学生体验改变固体的沉浮,有了这个体验之后,就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二、教材分析及处理《固体和液体》单元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里的“物体与物质”的相应条文编写而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把本单元教材做了处理,共分两大体系。体系1中包括《认识固体》、《把固体放到水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体系2中包括《认识液体》、《把液体倒进水里》。在体系1中,我将《把固体放到水里》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进行融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分离出3个具有结构层析的内容:1.把固体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体在水中的现象,体验沉浮是可以改变的。2.引入重量和体积因素,探究改变固体沉浮的秘密。3.尝试同液体分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属于第一部分,把固体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体在水中的现象,体验沉浮是可以改变的。三、活动目标及指向描述知识技能:把固体放入水中,感知沉浮现象。过程与方法:探究改变固体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实验,体会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感知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尝试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四、材料结构性分析1.结构层次性第一层次:探究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经常拿来研究物体沉浮的材料,有小木块、鸡蛋、石头、铁钉、螺帽、玻璃球。第二层次:探究材料也是生活中的材料,但是我们一般不拿它们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实验,有玻璃注射器、土豆、粉笔、苹果、保险丝、蜡烛、玻璃瓶、辣椒、橘子。学生对这类材料缺乏经验,因此第二类材料的使用会给学生留下深度的思维空间。2.结构功能性注射器的功能不光是用来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也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有的小组发现注射器是沉在水底,有的小组发现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知道同一个物体在水中沉浮是可以改变的。五、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固体在水中的沉浮1.将第一组材料放入水中,通过学生的回答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2.引进第二组材料,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小组预测●实验验证●交流汇报生成问题:注射器会怎样呢?为什么有的小组的注射器是沉在水底,而有的小组的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抓住矛盾,生成问题,将学生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自然地完成教学的过渡。(二)、探究改变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注射器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看来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在我们刚做实验的时候还有一些材料,它们的沉浮可以改变吗?请小组讨论看看有没有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1.小组讨论怎样改变固体在水中的沉浮。2.提出假设,交流方案。3.小组探究,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改变固体的沉浮。4.汇报交流。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沉浮是可改变的,为下一节《探究固体沉浮的秘密》做好了思维和知识上的准备。(三)、探究引伸,引发新思考。1.我们实现了将物体由沉到浮,由浮到沉。2.设疑,我这有一个辣椒,它很神奇,它可以不断的.实现沉浮变化。教师演示。3.引发新思考:你能连续不断的改变同一个物体的沉浮吗?4.课外探究教育应该有大课堂意识,科学课更应该有大课堂意识,沉浮自如的辣椒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孩子们课后探究留下独白的空间。六、关于活动评价注重通过课堂评价组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本节课我的评价方式有:关于评价主体:三元互动。同伴、自己、老师。从他们中间我得到几颗星?关于评价内容:广角三维。我知道秘密了吗?解决困难时我的意见起作用吗?你有成就感吗?课堂评价方式:倡导人文。这节课,我最满意的地方是。我们组值得嘉奖的是。七、反思一得科学探究课要有活跃的气氛,更要有深层次的思考,动思维和静思维交相辉映,学生思维的活跃才是课堂活跃的第一特征。小学科学《沉和浮》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七课。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②让学生体验“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情感态度目标: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二、说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三、说教学法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四、说教学程序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1、准备两个的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3、学生交流发现:水槽中的液体也是也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二)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1、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2、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3、验证实验:在清水中慢慢加盐。4、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盐。(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1、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盐就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呢?2、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因而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3、通过不断的探究实验,推理出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一猜,动一动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获得一个发现的“经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我还对教材进行了挖深研究,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深化了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三)扩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热情。1、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分层漂浮实验、铜砝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2、师生共同介绍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板书设计: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相同体积时:盐水重浮力大清水轻浮力小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五、说教学评价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小学科学“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活动,是学生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在此课之前是关于食物的营养和变质以及储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这节课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也是对食物单元前面6课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食品包装,但色彩亮丽、美观精致的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却经常被学生所忽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对食物包装的观察研究,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学会比较辨别食品优劣,延伸拓展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掌握有关信息。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有效抵制伪劣食品,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二、说学情学生缺少有关食物变质的原因和储存方法有关方法的学习,但学生却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生活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但是对于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学生们往往不会去刻意关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被忽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种类的食品出现在学生面前,食品包装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食物包装袋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对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认识,并能有意识地关注周围的世界,学会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想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学会挑选安全食品。三、说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对人体有害。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安全,提高选择食品的能力,珍爱生命。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研究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教学难点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养成重视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活理念。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五、说教学过程在导入环节设计采用了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视线中消失的策略,即用黑色的袋子将学生熟悉的食品--袋装牛奶包起来,让学生猜是什么食品?学生失去了包装上的信息,从食物的形状、软硬、轻重等方面很难准确猜测是什么食物,从而产生疑惑,对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产生兴趣,这样就自然进入了第一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顺着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先分组,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观察观察自己带来的食品袋,同时把自己的发现用关键字记录下来。比一比看看哪组观察最仔细,最认真.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汇报时要求其他学生找到汇报信息的位置,看看自己搜集的信息与别人的哪里不一样,可以进行补充.这样既培养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素养,又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食品的保质期并进行研究,我提出:“从健康的角度考虑,你在购买食品时最关心其中的什么信息?”问题的缩小了范围,将包装上无关饮食健康的.信息排除,将学生思维引向购买时要选择新鲜不变质的食物,保证身体的健康。这样学生认识到保质期的价值,就能很快集中到对保质期的研究。接着我给每组提供五种材料,让学生分小组在表上记录它们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存条件。由于这些信息在包装上的位置并不固定,较难查找,在填表前要求有明确的分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研究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上。接着观察比较: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什么问题?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鲜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再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最后讨论: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我们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这个部分,让孩子们展开充分的辩论,引导孩子们明白厂家为了延长保质期,通常会放入一些防腐剂之类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保质期较短的食物,通常不含食品添加剂,如果是短期内能食用完的,一般考虑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让孩子们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有益健康的食品。调查食品配料,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第三个活动对配料的研究呢?我设计了吃饼干的环节,作为一种对学生研究发现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品尝过程中体验到饼干的香、甜、酥、滑与里面的配料有关。通过吃饼干猜测配料,再了解它们的作用。这个环节需要用多媒体帮助,在学生猜到相应的配料时,点击出现配料的介绍,认识这些配料同时进一步了解一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总结延伸:总结阶段通过思考“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怎样去购买食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再次的整理,意识到消费也需要科学的观念,会用科学改善生活,提高饮食质量。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说课稿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内部》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一、说教材1、教材的体系、内容《地球的内部》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内部》属于“地球与宇宙”中“地球的概貌”部分。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的内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地球的内部》有三个教学活动(PPT),其中认识地球内部构造是本课的重点。下面我就分下来说一说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先看第三课: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过程与方法●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情感与态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3、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4、教学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5、教学安排:1课时6、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鸡蛋、橡皮泥等。学生准备:橡皮泥。二、说教法、学法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这对六年级的学生,并不困难。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法: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补充材料;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内部构造。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合理的'假设;动手实验:通过动手制作“地球构造模型”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三、说教学程序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一)情境导入,探究暗盒1、(出示书上的问题)老师要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讲台上有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开盒子,你们知道每个盒子里装了什么吗?请几名学生尝试分辨。(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几个同学只能猜测,于是我多请了几个同学,并提示允许他们将盒子拿起来,而且把钻孔的钉子放在旁边,学生很快便通过摇晃、钻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2、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3、提示: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老师请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环节,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做准备。(二)讨论,认识地球内部构造这是本课的重点,着重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我打算分四步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1、提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2、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是怎样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提示钻井、地震波等也是进行地球内部探测的方法。并把刚才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3、预测。学生根据以上的现象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并画在记录表格上。[设计意图]:这部分我教学以后调整了一下顺序,把第2、3两步对调了一下,原来的第2步让学生毫无根据漫无目的的进行预测没有必要,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先让学生看火山等图片,因为这些学生很少见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来推测,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到本质,也符合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下面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将科学家的预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不足的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一致的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提问: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第21页的内容,形成简单的认识。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补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腾堡发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霍面”和“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名称范围物质的组成厚度与特征地壳地表到莫霍面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平均厚17千米大洋底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最薄处不到5千米;大陆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青藏高原)地幔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铁、镁、硅酸厚为2900千米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地核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铁厚3478千米内核:1278外核:22005、师:其实地球内部就像一个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作大胆的预测,接着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材料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老师适时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资源,学生兴趣盎然。(三)拓展,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1、(出示教材插图)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2、(出示老师做好的模型。)这就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你打算怎么做?小组可以讨论。3、讨论交流方法,确定方案。(重点说清作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4、分组合作。(提示如果小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够,可以和周围小组调换颜色)5、指导切开模型,展示评价。(主要从外形、内部颜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几方面来评价)[设计意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学生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最后切开评价。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四)总结,课后延伸1、总结: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结合板书,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2、作业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设计意图]: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小学科学说课稿“角的含义”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67页--68页的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见到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只对角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内容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能力目标: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二、说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三、说教学过程(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复习引入。回想一下,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然后教师引入新知: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角。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出发,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新知的热情与积极性,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二)从寻找生活中的角,到实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我先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夹成一个角,钟面上两根指针夹成一个角,红领巾的两边组成一个角。然后问学生:你还能从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几何图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初步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三)操作观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想办法折一个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绍给同学。这样在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充分的感知到角。这时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闭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及时设计“判断”,在平面图中“指角、数角”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四)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基础上,我设计了操作活动角和大小三角板对应角的比较两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在这一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动手操作,讨论讨论,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口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再巧妙运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五)拓展应用,提升学生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张长方形纸,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折一折,还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谁想的方法多。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把几种不同的剪法和同学交流,教师演示。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使教学达到了高潮。(六)回顾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然后通过出示:篮球场地、篮球板、球门架、楼梯以及楼房建筑物等,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小学科学说课稿《研究自行车》说教材:《研究自行车》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最后一课。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的应用无处不在。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分3课时完成。在任务驱动页里,主题人物围绕着一辆变速自行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简单机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活动1“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中,鼓励学生在自行车中发现简单机械的应用,加深对简单机械的了解;接着,活动2“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从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车传动装置,研究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的搭配,对简单机械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本课在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知识基础上,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是学生综合认识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的能力,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识别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作为教学重点,把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实际作用作为教学难点。说学情: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交通工具,学生对自行车都比较熟悉和了解,但学生对自行车的结构及其应用简单机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说教法学法:教法:教师讲授、演示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学法:以交流、动手操作为主。说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自行车,变速自行车。说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运用一、情景导入:媒体:出示课本图。导入:波波和其他小朋友围着自行车在研究。问题:自行车里都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呢?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发现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二、活动一: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导入:自行车由许多部件组合而成,我们先来认识各部件的名称。媒体:出示课本图或自行车的实物。思考:自行车各部件有什么特点?问题:在设计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时,工程师都做了周详的考虑。自行车中的许多部件实际上都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能认识这些简单机械在自行车里的作用吗?任务:观察自行车的图片或实物,研究其部件所运用的简单机械原理,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活动:小组活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交流:各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媒体:播放“自行车”视频。小结: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的类型所起的作用车把杠杆、轮轴转向、平衡踏脚与大链轮轮轴动力传递刹车装置杠杆、滑轮、轮轴刹车三、活动二:变速自行车的秘密媒体:出示课本图。导入:这是一种新型的自行车,大家认识它吗?它和普通的自行车有哪些不同?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变速自行车的可变速特点。问题:变速自行车可以改变速度,使我们在不同的路况中都能方便地行驶。请仔细观察变速自行车,看看它的哪个部件能起到变速的作用?活动:1.观察变速自行车,找到自行车的传动部分,通过画图了解自行车的动力是如何传递的。2.观察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简单机械组成的?这些简单机械是如何运动的?试试探究变速器的变速原理。思考:利用简图进行分析。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论进行梳理和完善。小结:了解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了解自行车的传动过程: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了解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和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大小不同,通过手把的调节,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传动装置搭配出不同的转速。拓展:自行车发明于19世纪初,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车吗?它们有哪些特点?你还可以在现有的自行车中加以改良,设计一辆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车吗?四、阅读:自行车博览会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说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小学科学说课稿《水》一、说教材《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二、说教法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过程与方法: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三、说教学程序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二)结合课件,认识水。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三)探究活动,找水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通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四)分类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气体。(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六)课堂小结,谈收获(七)布置课外作业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小学科学说课稿《能量的转换》一、说教材《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2、科学探究:(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DVD教学资料。三、说教学过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灯4)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环节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破。(放映幻灯5)首先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说课稿《果实累累的季节》一、说教材:《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四、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五、说教具学具准备: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六、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环节一: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强化了学生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随即引出后续探究活动】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设计意图:通过拿出果篮,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感知果实"的游戏中,教师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气氛,还达到了师生互动。这个游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等方式来辨认果实。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发现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来指导学生。】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教师导趣、学生生疑--教师导思、学生质疑的渐变过程。教学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自主去生疑、质疑,然后通过找星星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活动三:"果实分类"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活动四:拓展活动。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七、板书设计果实累累的季节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小学说课稿“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本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基础上,以及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2、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B)通过量与量之间的分析,用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3、重点难点根据题意寻找相等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二、说学法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抓不准相等关系,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所以要组织学生有次序、有重点地观察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三、说教法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①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题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例题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题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③针对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解决,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④通过图表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理解更深刻,同时,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手段)。⑤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区别或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小学科学说课稿《食物中的营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三、说教学目标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铁塔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电信集团限公司云网运营部社会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大唐集团限公司华北电力运营分公司招聘(内)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湖南益阳市资阳区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6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浙江湖州经开投资发展集团限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招聘1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广东潮州饶平县卫健系统事业单位招聘206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四川省大英县事业单位招聘8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海四团镇镇属企业工作人员招聘26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广东省佛山市北滘镇镇属单位招聘2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四川自贡市大安区事业单位招聘53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
- 【8地RJ期末】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 养老院安全巡查记录制度
- 2024年度三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运营股权转让协议3篇
-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广东工业大学
- 世界各大洲国家中英文、区号、首都大全
- 恶性肿瘤中医中药治疗
- 2024年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4年公安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三创赛获奖-非遗文化创新创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