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12《蒹葭》教学实录_第1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12《蒹葭》教学实录_第2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12《蒹葭》教学实录_第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12《蒹葭》教学实录_第4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12《蒹葭》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12《蒹葭》教学实录初中语文八年级《蒹葭》教学实录

《蒹葭》教学实录

一、分享《诗经》之美

师:著名作家王安忆曾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会像被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秦风·蒹葭》,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二、体验阶段的朗读

师:看到一首诗,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自由自在地出声朗读一遍,并在朗读过程中捕捉内心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开始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同学们用一个词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杂):凄美幽寂,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语言朴素,质朴,有韵味……

师:同学们有的感受到了诗歌的情绪,有的感受到了音韵之妙,有的感受到了文字之美,总之都感受到了《蒹葭》的美好。这些阅读初感都非常珍贵。下面,我来朗读一遍,注意我的语速和停顿,听听有什么新的体会。

(师范读。)

生:我从您的朗读里感受到了一种悲凉寂寞的情绪。

生:您的朗读一唱三叹,节奏鲜明。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已经有初步的感受。总而言之,我们要用缓慢、轻柔、有节奏感的语调,朗读这首诗。

三、描绘阶段的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他朗读时,请大家关注老师标红的字,并捕捉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

(屏显标有红字的课文。生朗读。)

师:请为她鼓掌。她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请注意,第一句“白露为霜”中的“为"应读作第二声。“为”当实意动词讲时,是“凝结"的意思。大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了?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

生: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也凝成了霜。伊人缓缓而行,她一会儿出现在水边,一会儿出现在水之洲,很快就寻找不到了。

师:描绘得很好,有时间、空间、景物、人物、故事,这些要素使你的表述很完整。还有一处描写露的细节——“晶莹的露珠”,很有画面感。

生:河边的芦苇青苍苍的,白色的芦花长得正茂盛。阵阵秋风吹过,白色的露珠仿佛已经凝结成霜。我的意中人好像在此处又不在此处,欲寻不得,欲见不到。

师:在这幅画里,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色彩,芦苇可能是苍青色,也可能有一点苍黄,芦花和深秋的露珠都是白色的,画面非常和谐。另外,你描述画面时的语言也很对仗工稳。

生: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珠已经变成了霜。我所想念的心上人,就在对岸的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寻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觅她,她仿佛又在河水的中央。

师:她统摄原意,另铸新词,用诗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余冠英、雷抒雁有很多“韵译诗经"的作品,都是用诗的语言改写诗,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

生:早晨,苍绿色的芦苇上凝结着的白露变成了霜,秋风吹过,我向远处眺望,我所爱的那个人仿佛就在水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桨旁的河水泠泠作响,路途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向她所在之地眺望,她宛如一名仙子,站在水中央。

师:她描绘的画面有“苍绿色”的色彩,有“秋风吹过"向远处眺望”的动感,有“泠泠作响"的声音。读诗歌,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用声、形、色、味、感还原诗歌的情境。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散布久远,至今还能闻到、听到。”同学们可以尽情展开想象——秋水淼淼,芦苇茫茫,这是一个阔大的背景,像是用远镜头呈现出的背景画面;接下来,镜头推近,出现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和在水中驻足的“我";接着,镜头再次拉远,“我”开始去追寻,“溯洄"是逆流而上,“溯游”是顺流而下,镜头由此再次拉近,此时水中央似乎闪过了“伊人"的身影。“似乎”是哪个字的意思?

生:“宛"。

师:“宛”,好像,似梦似真,不敢肯定,由此有人猜测这首诗是一个梦幻。这首诗每一节都像是四个镜头的组合,“远——近——远——近"不断地摇曳着。现在,我们按照镜头切换的方式齐读一遍这首诗,大家把控好速度、音高,用停顿体现出切换镜头的感觉。

(生齐读。)

师:注意一下,“宛”要读出梦幻的感觉。再来一遍。

(生齐读。)

四、审美阶段的阅读

(一)重章叠句与变化

师:这次同学们不仅读出了镜头切换的摇曳感,还表现了《蒹葭》独有的韵味。下面,我们升级朗读难度,请大家关注诗歌三个章节中不同的地方,先自己读一读,再说说你的发现。

(生自由读。)

生:最打动我的是“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的变化。秋水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景色凄凉,衬托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师:他通过“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的景色描写读出了诗人的心情。有一种说法认为,“萋"与“凄”音同就有点凄凉的意味。

生:最打动我的是“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它们层层递进,让我看到了时间的变化——从霜花遍地到霜露半干,到最后霜露还剩下一些未挥发,这些变化写尽了时光的流逝,以及追求者的焦急、深情、坚持和执着。

师:她发现的是时间的推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间的节点大约是在深秋的清晨。秋晨苍凉,霜寒露重。接下来,太阳渐渐升起,“未晞"勾画了旭日初升的亮色,此时霜露已渐融。“未已”指阳光更为明亮,露水将消失,蒹葭也在“采采"一章中变得茂盛鲜明。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出秋日的阳光将苇叶照得晶莹澄澈、通透鲜明的美丽情景。这三章起兴之句,不仅渲染出三幅深秋美景图,而且还恰当地描摹了诗人等待伊人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得的越来越迫切的心情,以至于几千年来一直令人叹惜不已,心向往之。

生:我发现的变化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些变化十分微妙。在水中央,在水中的高地,在水中的小洲上,似实而虚,都不是实写,都是诗人想象出的情形。一个“宛"字,将诗人对伊人的日思夜想、强烈渴慕和深切爱意表现了出来。

师:“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伊人的一再出现,是徙倚不定、飘忽不止的。我们不知道这是实境还是虚境,因为思念太强烈了,以至于我们感觉到的只是这种情形似实而虚,似虚而实,伊人总是若有若无,若飘若止。

生:最打动我的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变化。这种变化表达的是对伊人执着不变的追求和欲见而不得的惆怅。

师:他关注了关键词“长”“跻"右”。“长"指“漫长”;“跻"指“高”,跟“坻"(水中的高地)相互呼应,现代汉语中常使用的“跻身”一词,就是指“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跻”显示了追求过程的艰难;“右"指迂回曲折,同样体现了追求伊人的艰辛。

生:我发现的不同之处是“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这三句写了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大概是作者欲见不得、欲想不得的主观感受,这是在以美景衬愁思。

师:这几个地点的变化——“在那一边"在另一岸”“在那一端”,写的是伊人始终与“我”都是有阻隔的。这种阻隔是实景,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感,这样的“阻隔"富有隐喻意味。这首诗三章的结构大体一致,不同的地方只是个别字作了调换,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请同学们做好笔记。

(师板书“重章叠句"。)

师:我在看预习作业时看到这样一个批注,我们请批注的同学念一念。

(屏显。生读。)

生:最打动我的一处变化是“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三句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式,景物描写有变化,这样诗歌就不显得呆滞了。这三句都是写芦苇茂盛,但用“苍苍"萋萋”“采采"三个相近且不同的词描绘,不仅富于变化,还描述得很准确。“苍苍”“萋萋"侧重于初生时的茂盛,“采采”则指“茂盛鲜明”,这样描写给人以深刻印象,让人觉得韵味悠长,极具音乐美。

师:的确,“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富有了音乐美。这种表现手法在现代歌曲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同学们都熟悉的《我的祖国》就是这样。现在,同学们一起哼唱副歌部分,体会一下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屏显。师生齐唱。)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师:《我的祖国》这三段副歌,“美丽"唱出了对祖国的赞美;“强大”和“英雄"唱出了内心的力量。这三段咏唱,情感不断蓄积,不断升华,共同表达了激越昂扬的情感。此外,重章叠句还使诗歌更有层次,更有变化,更有强烈的情感喷涌。诗歌是文字的音乐,诗歌与音乐是相通的。大家有没有发现《我的祖国》的歌词的韵脚与《蒹葭》的韵脚有什么样的关联?

生:《我的祖国》中的“风光”“力量"更有助于表达昂扬的情感,《蒹葭》只有第一章与它用韵一致,后面就发生了变化。

师:你的语感很敏锐。《蒹葭》首章的韵脚“苍”

“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的韵脚“凄"

“晞”“湄"跻”“坻"属脂微部合韵,第三章的韵脚

“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这首诗从上古的阳

声韵(阳部),转为阴声韵(脂微、之部),韵脚的变化反映了心情的变化。《蒹葭》中的反复吟咏,表现了追寻者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从满含希望的追寻,到苦苦追寻求而不得的淡淡落寞;“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情境不变,感情在变;读到最后,会有一丝淡淡的哀叹。《蒹葭》三章回环往复,针对此清代方润玉说:“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也说:“那些叠章反复,让人立即想到,这不仅仅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舞蹈。一切动作感涨满其间,却又毫不鲁莽,优雅地引发乡间村乐,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终于由时间定格,凝为经典。"

(二)理解“伊人”

师:时间在推移,空间在转变,只有“伊人"未变。诗人的所有追寻都因“伊人”而起,“伊人"到底指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伊人”指让诗人魂牵梦绕的美丽女子。

生:“伊人"指一切美好的但很难得到的事物。

生:“伊人”可能指诗人心爱的人,还可能指他所追寻的理想。

师:大家的发言跟很多学者的观点一致。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屏显。)

黄永武:伊人是“道"的化身,中国诗人善于将“善”与“美"凝结成一体,伊人是诗人崇拜的对象。

梁玉东:伊人,贤达之人。

吕恢文: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师:隔着千年的《诗经》之河,我们只能隐约看到“伊人”依稀婉约的面影,却看不到诗人的所思所指,甚至不知道诗人是谁。但是,“伊人"的形象已永远流传下来,并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感受“伊人”形象的丰富性。

(屏显。)

如果你是孔子,你心中的“伊人"是()。

如果你是想开创圣明统治的一代明君,你心中的“伊人”是()。

如果你是一位心忧天下的贤达之人,你心中的“伊人"是()。

如果你是南宋的文天祥,你心中的“伊人”是()。

如果你就是你,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你心中的“伊人"是()。

生:如果我是孔子,我心中的“伊人”是一代明君,我希望君王能够遵从我的学说治国。

师: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以儒家思想治国,他一定希望有明君采纳他的学说治国。

生:如果我是想开创圣明统治的一代明君,我心中的“伊人"是贤臣。

师:贤臣就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贤达之人。

生:如果我是南宋的文天祥,我心中的“伊人”是明智的君王。

师:确切地说,是能抗击外族入侵的君王。

生:如果我是心忧天下的贤达之人,我心中的“伊人"是心忧天下的明君。

生:我是普通的中学生,我心中的“伊人”是祖国,我长大后想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

师:正是因为“伊人"形象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才人人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比如,柳宗元说“伊人不可期”;苏轼说“伊人畏照影";张耒写了“伊人在千里,山水不可越”;谢应方写过“见湖山,如见伊人"……这些“伊人”,或指“意中所指之人”,或指“明君”,或指“知己”,而且在不断沿用中被不断拓展,生发出更为丰富的诗境。由此,“秋水伊人”也成为动人的文化符号。

五、评价阶段的阅读

师:析读至此,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蒹葭》之美美在哪里。

生(杂):美在“伊人"若隐若现令人万分神往,美在虚实结合,美在想象丰富,美在蒹葭,美在白露,美在“伊人”,美在诗人自己……

师:《蒹葭》起笔就用蒹葭之美引出所咏之词,的确很美。我也用起兴的手法来总结大家的发言吧:“桂林山水甲天下,桂中学子冠万家。重章叠句传佳话,秋水伊人咏芳华。"秋水伊人”之美,流传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同学们在《离骚(节选)》与《四愁诗》中发现《蒹葭》的影子没?

生:《离骚》中诗人对美人的追寻,也是登山越水上下求索。

(屏显。生读。)

离骚(节选)

屈原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师:《离骚》中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一种信仰,诗人屈原竭尽心力去追求,用血用泪写下了超越生命长度、超越体能限度的心路历程。

生:张衡在《四愁诗》中也写道:“我所思兮在太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汉阳……我所思兮在雁门。"这有点像《蒹葭》中“伊人”出现的地点的改变。

(屏显。生读。)

四愁诗

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