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4.1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第I卷(选择题)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根据考古资料可知,二里头遗址在大局布置上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分布有宫庙区、宫城区、铸铜作坊区、祭祀区等,西半部则常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应当是普通居民区。这反映出当时()A.城市布局凸显专制色彩 B.礼乐制度逐渐走向成熟C.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D.具有较高组织规划能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题干,二里头遗址“东部分布有宫庙区、宫城区、铸铜作坊区、祭祀区等”“西半部……是普通居民区”,宫殿、神庙、作坊和居民区等功能区域的明确划分,需要有一定的规划和管理能力才能实现,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才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A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排除B项;虽然东部有祭祀区,显示出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重要性,但并不能直接得出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周公辅佐成王时说:“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为防“天下畔周”局面的出现,周公辅政时期实现了()A.君主走向专制集权 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周公辅佐成王时期,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防止天下叛乱,采取了分封制,将土地和权力分封给王室亲戚和功臣,以此来稳固周朝的统治基础。这种做法是通过封建亲戚来形成对周朝的屏障,防止地方势力的叛乱,C项正确;周公辅政时期没有实现君主专制集权,排除A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是秦朝郡县制的影响,排除B项;王权与神权结合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A.郡县制度影响深远 B.男尊女卑思想顽固C.专制王权至高无上 D.家族宗法观念浓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姓氏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是受到家族宗法观念的影响,D项正确;郡县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与重视姓氏无关,排除A项;女性也有姓氏,故中国人重视姓氏并不能体现男尊女卑思想,排除B项;重视姓氏与专制王权无关,反映的是受到家族宗法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4.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但“百虑而一致,珠途而同归”,其“一致”、“同归”指的是()A.兼爱非攻 B.修齐治平C.治国安邦 D.富国强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先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一系列治国安邦的主张,C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修齐治平是儒学学派的主张,排除B项;富国强兵是法家学派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表述符合该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南北对峙,民族交融 B.政治统一,华夏认同C.铁犁牛耕,社会转型 D.百家争鸣,佛教传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历史地图及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在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且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社会转型期,C项正确;“南北对峙,民族交融”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政治统一是在秦朝时期,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佛教传入是在两汉之际,排除D项;故选C项。6.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反映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赋役沉重 B.文化专制 C.统治残暴 D.秦法严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卒不能按时到期将会被斩首,说明秦法严苛,秦法严苛是秦朝统治残暴的重要表现,这是奉朝灭亡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奉朝赋役严重,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文化方面的专制,排除B项;秦律严苛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不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7.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禁止宰杀耕生,规定杀牛盗牛重刑,但地方的封国王侯却违背了禁令,杀牛现象屡屡发生,说明中央权威面临挑战,C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西汉政府的政令,“法律制度”涉及面太广,排除A项;仅仅依据材料中的封国王侯杀牛,无法说明自耕农生产遭遇困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汉的地方封国王侯,而非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C项。8.公元前136年,西汉政府设立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这一举措()A.确立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打破了血缘垄断官职局面C.推动了儒家思想创新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36年(中国)。据题干“西汉政府设立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设立五经博士,意味着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点,这有助于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打破依靠血缘关系垄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B项;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9.山东烧烤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下图为山东诸城出土的汉孙琮墓画像石刻《庖厨图》局部,生动再现了汉代完整的烧烤过程。该画像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山东地区()A.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B.日常生活肉食为主C.民族交往交流频繁 D.上层社会生活富足【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从这幅画像石中能够看出烧烤的场面较为讲究,食物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当时山东地区上层社会生活比较富足。因为这种相对精致和丰富的烧烤场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一般来说更可能出现在上层社会,D项正确。仅从这一幅烧烤的画像石不能得出当时山东地区经济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结论。因为画像石展现的是烧烤场景,并不能直接反映整个地区经济的主要构成是以畜牧业为主,排除A项;虽然有烧烤的画面,但也不能就此断言日常生活中以肉食为主。因为这可能只是一种特殊的饮食场景或偶尔的饮食选择,并不能代表日常生活饮食的普遍情况,排除B项;此画像石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民族交往交流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0.古代一首流传在百姓中的童谣讽刺某选官制度“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此童谣讽刺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二十等爵制C.察举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干“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举秀才”“察孝廉”是指汉朝的察举制选拔人才的科目,“不知书”“父别居”是指不识字和不赡养父母。“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是指出身贫寒、被认为清白廉洁的人实际上是品行败坏、道德沦丧,出身高贵、被认为是勇敢善战的将领是缺乏真正的勇气和能力。东汉后期所举之才多名实不符。征召制也是汉朝的选官制度。C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是先秦时期实行的,排除A项;二十等爵制度是秦国商鞅变法实行的,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以来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C项。11.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冯太后病逝。当时恰逢南齐派使节北上,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最终迫使齐使以丧服入见。这一事件反映了()A.南人无视北方习俗 B.魏晋玄学由盛转衰C.地域文化南北分明 D.北朝深受儒学熏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最终迫使齐使以丧服入见。”可得出北朝注重儒家的礼仪,强调有丧事要穿丧衣。而南齐使节穿红色的衣服,有违礼数。最终迫使齐使以丧服入见也反映出北朝的儒学有较好的发展,受到儒学的熏陶,D项正确;据“最终迫使齐使以丧服入见。”可知,齐使没有无视北方习俗,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玄学的发展情况,只反映儒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地域文化的区分,而是儒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2.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可知,三国时期的田庄命名上倾向于跟军事相关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时期,田庄在命名上多以与军事相关名称主要起到威慑作用;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时期田庄命名基本不再用与军事相关名称,转而用别墅,说明这一时期不需要过多用名称威慑,政局相对稳定,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排除B项;田庄本质上是大土地所有制,不管是三国还是东晋南朝都一样,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不能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与商品经济发展不相关,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13.隋代开启了我国历史上基层官员不得在本地为官的先河。唐代基本延续了隋朝的这一制度,官员需要回避于本州县及邻县为官。隋唐的这些规定旨在()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杜绝地方吏治腐败 D.完善人事任免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题干“基层官员不得在本地为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可以避免官员因亲属、乡土关系等而与本地势力勾结,从而减少地方势力坐大、对抗中央的可能性,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基层官员不在本地为官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关系不大。因为行政效率更多地取决于官员的能力、政务流程的合理性等因素,而非仅仅官员的任职地点,排除A项;官员不在本地为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腐败现象,但要完全杜绝不可能,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完善人事任免制度本身,而是通过对任职地点的限制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4.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功过相抵”,还有人说他“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他采取过的措施中最符合“利在千秋”观点的是()A.开创科举制 B.开凿大运河C.征讨高句丽 D.建东都洛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举措,在当时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但从长远来看,“利在千秋”。大运河贯通了南北,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于后世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开创科举制也是隋炀帝的重要举措,但相对而言,开凿大运河在促进地域交流、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持久,排除A项;征讨高句丽和建东都洛阳,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带来的负面作用较大,且长远的积极影响不如开凿大运河显著,排除C、D项。故选B项。15.唐代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杜佑在《通典》中说天宝年间“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改变了官场习气 B.带动了社会尚学风气C.选拔了实用人才 D.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干“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知,孟郊考中进士后的极度喜悦之情,从侧面反映出科举成功所带来的荣耀和人们对科举的向往;据“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可知,连小孩子都以不谈文墨为耻,这表明整个社会重视文化知识,形成了崇尚学习的风气。综合这两方面,可以得出唐代科举制带动了社会尚学风气,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官场习气,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到科举选拔的人才是否实用,排除C项;科举制“彻底扭转门第观念”这一说法太绝对,门第观念在当时仍有一定影响,只是有所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16.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欲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袁高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当时袁高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德宗时期(中国)。据题干“袁高封还词头,揭杞罪状”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的诏令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官员可以将其驳斥封还,并奏请皇帝重新拟定,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门下省官员对皇帝诏令的审核,中书省是草拟诏令,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门下省官员对皇帝诏令的审核,尚书省是执行诏令,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门下省官员对皇帝诏令的审核,兵部是主管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17.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庸”实行的意义是()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扩大了税收的对象C.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D.统一了全国的赋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庸”的实行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A项正确;“庸”实行并没有扩大税收对象,排除B项;百姓需要纳绢或布代役,一定程度上会加重负担,排除C项;统一了全国的赋税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8."关羽崇拜"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现象始于北宋中叶以后。在宋代的讲史和戏剧中,他投降敌对阵营被解释成"降汉不降曹",为关羽的人格添加了"义"的成分。宋代"关羽崇拜"的传播()A.是政教价值的时代选择 B.体现了儒学教育平民化发展C.源于理学成为社会正统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关羽崇拜”现象逐渐传播开来,并重构和强调关羽的重“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儒学复兴,注重重构封建纲常伦理,而关羽重“义”思想也符合封建政治统治,故“关羽崇拜”现象在宋代逐渐流传开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教化与世俗文化的结合,这与儒学教育平民化无关,排除B项;理学成为正统是在南宋以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精神的追求,而非政治诉求,排除D项。故选A项。19.宋朝扩大进士的录取名额,在全国范围内以文官代替武将管理地方,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官政治。这导致的消极影响是()A.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B.君主专制的削弱C.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 D.地方势力的膨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全国范围内以文官代替武将管理地方,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官政治”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文人治国,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官僚机构膨胀,造成了冗官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开支,崇文抑武还使得军队作战能力低下,在对外战争屡遭失利,宋朝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C项正确;宋代中央推行二府三司制,中枢权力机构运转正常,排除A项;相权不断分散,君主专制逐渐增强,排除B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势力不断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20.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唐朝与元朝的行政区划图。与唐朝地方行政区划相比,元朝的行政区划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经济发展C.提高行政效率 D.解决边患危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题干“唐朝与元朝的行政区划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行政区域划分是道州县三级,而元朝行政区域划分属于按照行省制度划分,地域上划分的特点是犬牙交错,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元朝调整行政区划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推动经济发展,排除B项;唐朝和元朝的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制度都是隶属于中央,无法比较哪一个行政效率高。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1.唐宋时候的科举制度是地方官员推荐举人,元朝改成了全国性的乡试、会试还有殿试,把科举制度推行到全国范围。这反映了元朝()A.科举选拔考试荐举为主 B.实行了各民族平等政策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取士 D.借鉴并发展了中原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干“唐宋时候的科举制度是地方官员推荐举人,元朝改成了全国性的乡试、会试还有殿试,把科举制度推行到全国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完善了科举制并且推行到全国,这反映了元朝借鉴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并且发展了科举制,D项正确;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排除A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度,民族歧视仍然存在,排除B项;明清开始使用八股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22.张居正(1525年-1582年),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的内阁首辅,行使权力时却还得讨好司礼监的宦官,主要原因是()A.司礼监拥有批红权 B.司礼监掌握决策权C.司礼监获得票拟权 D.司礼监行使行政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内阁拥有票拟权,所以内阁首辅张居正行使权力时却还得讨好司礼监的宦官,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拥有票拟权,司礼监的太监拥有批红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皇帝掌握决策权,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司礼监的太监拥有批红权,行政权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C项。23.从1405年开始,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每次规模都非常庞大。这样的一个航行活动却在1433年戛然而止。其“戛然而止”的主要原因是()A.边疆少数民族叛乱导致国内政局不稳 B.宦官专权内阁干政交替出现C.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导致成本过高 D.宣扬国威遭到很多国家反对【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和进行外交活动,而非经济贸易,因此其航行活动的经济收益远不及其庞大的开支。随着明朝财政压力的增大,朝廷内部对继续进行如此高成本的航行活动产生了反对意见,最终导致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终止,C项正确;边疆少数民族叛乱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宦官专权、内阁干政交替出现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项;当时的航行主要是和平外交活动,宣扬国威遭到很多国家反对不符合史实,“厚往薄来”深受外国的欢迎,排除D项。故选C项。2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开创了“本草学”的新篇章。他将传统医学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注重实证,强调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医术()A.强调概括抽象理论 B.注重总结实践经验C.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D.已能够控制传染病【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他将传统医学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注重实证”,可知当时中国医术注重总结实践经验,B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与实践结合及注重实证,并非单纯的抽象理论概括,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与其他国家医术的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其他国家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到传染病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已能够控制传染病”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5.据统计,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大都是下图这种包装精美的插图本。这种现象反映了()A.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诉求 B.艺术领域倡导个性自由C.封建统治强调忠孝节义 D.商业活动迎合市场需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大都是下图这种包装精美的插图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是中国木版插图艺术的黄金时代,明代插图以小说、戏曲的插图最为精彩,其繁荣的原因主要是:明初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商业大发展,城市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这些都促进了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市民文化兴盛,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也发展起来,小说和戏曲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材料现象反映了在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社会文化呈现平民化和世俗化趋势的背景下,明代出版商们为了扩大营销而采取的对策,以迎合市场需求,D项正确;这种插图本迎合的是市民阶层的阅读需求,而非封建士大夫,排除A项;这种现象反映了商业活动迎合市场需求,插图本的流行与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只是小说戏曲的出版形式,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26.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行合一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批评道:“今之学者,多言而寡行,故其道不行。”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他们都()A.倡导实践实学 B.强调社会责任C.批判君主制度 D.反对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主张“知”要和“行”统一起来,强调“知行合一”,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由此可见,两者都倡导实践实学,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者强调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批判君主制度属于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反对中央集权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27.戚继光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郑成功写下“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两者的最大共性在于()A.批判闭关政策 B.维护国家权益 C.抵制日寇袭扰 D.增进民族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抒发了郑成功赶走荷夷,恢复台湾义不容辞和不畏强暴战胜外敌的豪情浩气,两者最大的共性在于维护国家权益,B项正确;日寇是1931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对日本侵略者的称呼,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维护国家权益,不是批判闭关政策、增进民族交流,排除AD项。故选B项。28.下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古代()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植被破坏推动农耕发展C.唐代东北开发加快 D.农耕文明范围逐渐扩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图示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农耕区的不断扩大,农耕文明范围的逐渐扩展导致了天然植被被破坏范围的扩大,即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范围逐渐扩展,D项正确;从这张示意图中并不能直接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信息。图中主要反映的是天然植被被破坏的过程,而非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排除A项;从图示可以看出,农耕发展导致植被被破坏,而不是植被破坏推动农耕发展,B项因果颠倒,排除B项;从示意图可知,东北显示的是清以后的状况,无法得出唐代东北开发加快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9.清朝统一全国后,以征书为名大幅删削宋、明文献中有关“胡人”的描述,还下令严禁刊刻私家著述的明史类著作。这些做法()A.贯彻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B.试图掩盖满汉民族的分歧C.导致《明史》缺乏可信度 D.旨在维护满族的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统一全国后,大幅删削宋、明文献中有关“胡人”的描述,并下令严禁刊刻私家著述的明史类著作,这些做法属于思想文化专制,其目的在于维护满族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这些做法旨在维护满族的正统地位,不符合经世致用,排除A项;这些做法旨在维护满族的正统地位,并不是为了掩盖满汉民族的分歧,排除B项;《明史》中部分内容依然具有可信度,排除C项。故选D项。30.如图所示,1661年至1790年,清朝人口增长迅速。这主要得益于()A.对外贸易逐步扩大 B.外来农作物的引进C.新的经济因素成长 D.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原产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增加了粮食产量,从而为人口迅速增长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清朝时期不支持对外贸易,外贸没有逐步扩大,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新的经济因素就已经出现和成长,白银也成为主要货币,但这不是清朝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泱泱华夏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前仆后继,不断书写我们中华民族古老伟大历史的新篇章,在这中间,尤其以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让人印象深刻。其改革意义十分重大,对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以及北魏的封建化功不可没,这些改革措施很好地推动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孝文帝改革在推动北魏封建化方面的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在推动中华民族深远发展上的历史意义。【答案】(1)政治上,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基础,同时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有利于推动北魏政治清明;经济上,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上,孝文帝推崇儒学,重用儒学者,兴办学校,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民族关系上,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的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解析】【小问1】本题材料分析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对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以及北魏的封建化功不可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政治上,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基础,同时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有利于推动北魏政治清明”;“经济上,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上,孝文帝推崇儒学,重用儒学者,兴办学校,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民族关系上,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的缓解了民族矛盾”。【小问2】本题材料分析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推动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片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依据。(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特点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上的贡献。【答案】(1)朝代:唐朝;(2分)依据:都城长安;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西突和东突、吐靺鞨族等少数民族的存在;图中的时间属于唐朝时期等。(列出两个依据即可得4分。)(2)特点:较为开明,以怀柔、招抚为主;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自治性。(4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直接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和平友好交往。这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技术,开发边疆落后地区,发展边远地区的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汉族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