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第一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处于文明社会的形成时期。在龙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发现中央大墓有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而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据此可知,该时期龙山文化()①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②国家形态趋于成熟③社会阶层分化已出现④墓葬建筑工艺高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龙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发现中央大墓有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而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可知,龙山文化的墓葬从规格和陪葬品方面均有明显差别,据此可知,该时期阶层分化已经出现,距今约一万年我国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而龙山文化时期属于这一时代的后期,因此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②错在材料只涉及墓葬的信息,并不具备国家形态的其他典型特征,如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等,不能得出国家形态趋于成熟的结论;④错在材料只有墓葬大小和陪葬品方面的差异,并没有建筑工艺水平的描述,与材料主旨不符,不能得出墓葬建筑工艺高超的结论,排除ACD项。故选B项。2.《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载,建武六年(公元30年)十二月癸巳,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这表明该时期()A.文景之治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农民口赋税率得到较大减轻C.官府依据财政状况调整田赋 D.均田制保障了国家税收稳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材料中诏书的意思是,前些时候战事不息,国家经费不足,所以按十分之一收税,如今粮食储备增多,从现在起,各郡、各封国收取现有田地的田税,按三十分之一征税,恢复原来的制度。由此可知,田赋征收多少,是十税一、还是三十税一、主要看财政状况,C项正确;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田赋,而非口赋即人头税,排除B项;均田制是北魏开创的,排除D项。故选C项。3.南北朝时期,佛教中的菩提树形象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其源头可追溯至汉代以来的各种神树图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扇形阔叶菩提圣树是以求仙问道的玉树崇拜贯穿主线。这体现出南北朝时期()A.佛道文化交融互鉴 B.农耕生态环境良好C.佛教社会地位低下 D.佛教本土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的菩提树形象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受到了汉代神树图样的影响,这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道家对佛教文化的借鉴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朝时期生态环境良好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佛教社会地位下降的相关信息,与南北朝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如表是依据唐代太宗至玄宗初期颁行的礼典大致情况整理的。这可用以佐证唐代()名称颁行皇帝内容《贞观新礼》唐太宗包括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十二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六篇,国恤五篇,总计一百三十篇,分为一百卷。(显庆礼)唐高宗卷数增至一百三十卷,篇数增至二百九十九篇,“增损旧礼,并与令、式参会改定”。大唐开元礼唐玄宗一百五十卷,包括序例三卷,吉礼七十五卷,宾礼二卷,军礼十卷,嘉礼四十卷,凶礼二十卷。A.思想出现融合之势 B.注重规范社会秩序C.政府重视家训编撰 D.实行隆礼重法方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太宗至玄宗初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礼是礼仪规范,唐太宗至唐玄宗初期国家不断完善礼典,制定的礼典越来越宏大,体现出以文教礼乐治民,规范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思想的融合,这只是礼典,排除A项;家训是针对家族内部的,这是国家的大典,排除C项;材料可用以佐证唐代注重规范社会秩序,材料看不出“重法”,排除D项。故选B项。5.宋代,江南的湖州是全国稻米的核心产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语;江南其他的地区也出现了“建安茶品,甲于天下”“湖州安吉十口之家,养蚕十箔(养蚕用的竹筛或竹席)”“长江流域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以及蚕户、桑户、织作户等诸多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江南地区乡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B.种植业与纺织业分离已完成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自然经济有所突破 D.城乡户籍分类实现了精细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突出的是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而江南地区出现茶、蚕桑丝、木棉业等农业领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以及专门从事某专业的农户,由此可推知,这些江南地区的人民基本上除了粮食生产外就是依赖经济作物的商品关系来维持生计,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自然经济有所突破,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生产中的人际关系,排除A项;作为稻米核心产地,农村出现了诸多的专门从事经济作物的农户,体现出耕织出现一定的分离,但耕织大量分离是在鸦片战争后,且近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的农民从事不同的种植业,未涉及户籍分类,排除D项。故选C项。6.明前期,大婚、大礼、万寿、出师、制对等例行公文。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明朝中期,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出现“首轴专票”之现象。这一趋势表明()A.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 B.司礼监宦官专权趋势显现C.奏折制度的有效运行 D.君相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票拟是将全国各地送到朝廷的奏章,在送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大学士“用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到奏章对面供皇帝参考,体现内阁对这些文书拥有较大的权力,而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体现出内阁地位的强化,A项正确。“司礼监朱笔抄后”可见,这只是抄写,并非专权决策,排除B项;奏折制度是清代开始的,排除C项;内阁是在宰相制度被废除后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7.1875年,四川候补道彭汝琮萌生创办机器织布企业的念头,他认为:“现在丁漕、课税、正供之外,除厘金、捐输二款,百方罗掘,仍不足用……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官筹借资本,或劝远近富商凑股合立公司,开得若干,酌提一二分归官。”1882年,经李鸿章奏准正式设立上海机器织布局。据此可知,洋务派创办机器织布局()A.瓦解了传统自然经济 B.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C.具有内外双重性目的 D.意在践行师夷之长技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5年(中国)。根据材料“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官筹借资本,或劝远近富商凑股合立公司,开得若干,酌提一二分归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彭汝琮认为,创办机器织布企业可产生经济效益,缓解政府财政困难,又可以发展本国经济,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具有内外双重性目的,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洋务企业并未瓦解传统自然经济,排除A项;解决一词夸大了创办机器织布局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师夷之长技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独立各省的谘议局纷纷改为临时省议会。1913年年初,各省第一届省议会宣告成立。一些省份的县还成立县议会,不少乡镇也有议事会。许多地方的省议会积极参与本省的政治活动,认真履行立法职权。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中央集权制度名存实亡 B.政党政治获得成功实践C.国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民主宪政影响力的扩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1913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各省各县纷纷成立议会,限制政府权力,以有效地保障人权 、自由与社会公正,说明民主宪政影响力的扩大,D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随清朝的结束,也逐步瓦解,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建立议会,与国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对于中国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当时日本政界认为它是“美英唆使下的排日运动”。该事件发生当天(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七日)《大公报》有关该事件的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天津各校校长请释被拘学生》等。据此可推知,该历史事件()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脱离中国民主革命实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美英唆使下的排日运动”“民国八年”“《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天津各校校长请释被拘学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起,而后波及全国,参加者几乎为社会各阶层,它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新觉醒,C项正确;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A项;国共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脱离中国民主革命实际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0.1941年以后,上海、南京、北平、长春等大城市的公私银行发行了大量的长期债券(如下图)。这些债券的发行()A.与日军“以战养战”政策相适应 B.稳定了中国通货膨胀局面C.冲击了国统区的货币金融秩序 D.体现了金融界的家国情怀【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该债券上写着“日本劝业银行”“昭和”,可见这是日本债券,当时这些城市都属于日占区,日本在中国国土发行长期债券,体现了日军对中国财富的榨取,维持“以战养战”,非金融界的家国情怀,A项正确,排除D项;日本发行掠夺性的债券加剧了通货膨胀,排除B项;上述债券是在沦陷区发行的,排除C项。故选A项。1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在国家统一计划内实行国内贸易自由”,并提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总目标。但1952年11月,全国粮食机构合并改组、合署办公,加强对粮食的掌握与运用。1953年“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并得到贯彻执行。这一变化有利于()A.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C.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 D.土地改革顺利进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主张“贸易自由”“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主要是出于当时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从1952年开始国家加强对粮食的掌握与运用,1953年“统购统销”政策的出笼及其随后的贯彻执行,其最终造成的深远影响在于形成了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垄断以及土改后个体农民与粮食市场之间自由联系的割裂。因此,“统购统销”无疑成为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社会动员的一个经济制度保证。故这一变化有利于对农业进行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C项正确;材料措施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结构,排除B项;当时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12.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这一观点()A.奠定了思想解放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国家热情C.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消除了教育科技领域形式主义弊端【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党的一直依靠力量,这一观点有利于突出知识分子地位的重要性,从而调动知识分子建设国家的积极性,B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奠定了思想解放的理论基础,而非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排除C项;“消除了教育科技领域形式主义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对非合作,参与了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与巴西合作建设南美洲第一个高速铁路项目;中国与德国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同时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这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A.注重发展睦邻间友好关系 B.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C.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承担起超级大国的国际义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可知,21世纪的中国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体现出新时代的中国主张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项正确。材料不仅仅针对睦邻间友好关系,排除A项;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超级大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4.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几十个分立的“帕斯特”,“帕斯特”的象形文字就是一块被灌溉渠分隔开的土地。到了公元前3100年以后,整个尼罗河流域的“帕斯特”连接起来,形成了体系化的灌溉网。这一变化的出现()A.表明农业灌溉工具进步 B.佐证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C.缘于埃及初步统一的实现 D.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根据材料,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100年之间,古埃及是“被灌溉渠分隔开的土地”,说明这一时期埃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公元前3100年以后,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故一块块被灌溉渠分隔开的土地连接起来,体系化了,这一变化缘于古代埃及实现初步的统一,具有了强大的政权,进而推动灌溉系统的连接,C项正确;农业灌溉工具一直在进步,不足以说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体系化,排除A项;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与“帕斯特”连接起来关系不大,因为公元前3100年以前也有定期泛滥,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反而是难以将灌溉的土地连接起来,这是依靠强大的王权来推动灌溉统一化的,排除D项。故选C项。15.希罗多德指出:“把统治权授予民众就会错过最好的政体,没有什么比把统治权授予民众更愚蠢。逃过君主的暴行却又落入放纵的民众手中,这实在难以忍受。……既没体验过高尚的友爱,也没受过教育的人,怎么可能会思考”。据此可知,希罗多德()A.揭露了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B.批判了公民民主范围的狭窄C.意识到公民大会徒有其表 D.强调统治权具有不可分割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可知,希罗多德认为将统治权授予民众是愚蠢的,表明他不认可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的直接民主制,A项正确;材料中希罗多德未对公民范围加以界定,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出希罗多德意识到公民大会的徒有其表,排除C项;材料是针对政治参与的主体,对统治权是否分割并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16.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由此可见,古代罗马法()A.主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B.崇尚理性和追求正义C.渗透古代希腊文明的特质 D.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可以说明罗马法强调理性与追求正义,B项正确;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是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具有一定理性色彩,与希腊文明特质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立法而未涉及司法,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承秦制,建立了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司直、监御史、绣衣使者、司隶校尉、部刺史等组成的多维监察网。汉惠帝三年(前192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专门的区域监察法——《监御史九条》,其实施范围虽然仅限于京畿,但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监察法,对推动后续监察法规的独立化、完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划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州郡的监察,并制定《六条问事》颁行全国。《六条问事》作为首部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魏晋的《六条察吏》、隋唐的《巡查六条》等均以此为模本,一脉相承。——摘编自齐继伟《秦汉监察法规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启示》材料二在秦朝,皇帝之下设置三个重要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面参与朝政,一面有“制临百司,纠绳不法”的监察权。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任。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职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监察。——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建立多维监察网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官吏的主要职责及监察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进行简要的评价。【答案】(1)措施:颁布专门监察法律;设十三州刺史;制定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2)职责:纠举弹劾违法失职的官吏,维持吏治;特点:监察范围覆盖广;监察官员官僚化;对监察范围不定期巡查;体制固定,具有延续性。(3)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和防止官员贪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任答一点即可)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不能杜绝地方贪腐现象。

【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专门的区域监察法——《监御史九条》”可知,颁布专门监察法律;据材料“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划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州郡的监察”可知,设十三州刺史;据材料“并制定《六条问事》颁行全国。《六条问事》作为首部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可知,制定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职责: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主要履行监察职能,具体而言可以纠举弹劾违法失职的官吏,维持吏治。特点: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古代监察既有对中央的监察也有对地方的监察,监察范围覆盖广;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古代监察制度中有专门的监察官员,说明监察官员官僚化;根据材料“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可知,对监察范围不定期巡查;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有继承性,同时“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可以看出,古代监察制度体制固定,具有延续性。【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可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和防止官员贪腐;据材料“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划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州郡的监察”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为皇权服务,实际效能有限,不能杜绝地方贪腐现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同为切齿者,海军水师提督丁汝昌身荷厚思,委以重任。今年又蒙思赏尚书衔,当如何尽心图报。题闻其带船出洋以未遇敌舟无从接仗,退守威海,藉口固防,并欲告病求退,李鸿章亦未参奏。——摘自《礼部右侍郎志锐有关方伯谦接统丁汝昌之船之奏招》日本防卫厅所存《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第六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第七号、第八号原始记录:3幅图标记时间清楚(均为日本东京时间,早北京1小时);每图均有古日文记叙;另有各舰航行轨迹;其中第八号标画很清楚,在第八图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高、秋、浪等四舰追击经、甲、济等3舰,其中4时30分击沉经远,至5时30分改南航归与本队汇合。——摘编自林伟功《新发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史料及思考》材料二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史料价值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答案】(1)不同点:第一则史料为历史研究资料,虽为当时的奏折,但是由于来源于第三方人物,并非亲眼所见甲午战争的过程,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可用于研究甲午战争时,清政府方面的态度与战况。第二则史料是一手史料,来自于日本防卫厅所存《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第六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第七号、第八号原始记录,可用于研究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战备与布防情况。(2)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冲击了中国旧时代的基础,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部分有识之士改良中国社会的决心;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材料一“摘自《礼部右侍郎志锐有关方伯谦接统丁汝昌之船之奏招》”,可得出第一则史料为历史研究资料,虽为当时的奏折,但是由于来源于第三方人物,并非亲眼所见甲午战争的过程,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据材料“题闻其带船出洋以未遇敌舟无从接仗,退守威海,藉口固防,并欲告病求退,李鸿章亦未参奏”,可得出可用于研究甲午战争时,清政府方面的态度与战况。据材料一“日本防卫厅所存《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第六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第七号、第八号原始记录”,可得出第二则史料是一手史料,来自于日本防卫厅所存《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第六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第七号、第八号原始记录;根据记录内容可得出可用于研究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战备与布防情况。【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材料二“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冲击了中国旧时代的基础,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部分有识之士改良中国社会的决心;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希腊化时代是世界古代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时代。亚历山大之前的文化交流是:埃及、西亚是希腊人的经商与游历之地,希腊人向埃及、西亚学到了宗教、天文学、文字等方面的知识;有些希腊人在波斯“大王”的宫廷、郡守任职,也带去了希腊的思想、艺术。亚历山大远征过程中,他们背负着希腊古典文明的传统,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面对地域辽阔、人数远远超过他们的被统治民族,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希腊化时代的移民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艺术创作上比较宽容、不排外的态度渗透到希腊化整个社会,艺术作品形式上虽然以希腊传统为基础,但适应着新的历史条件,并结合了不同地区的地方传统。——摘编自薛艳梅《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希腊化时代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化时代文化交流的特征。【答案】(1)原因: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自身具有的生命力;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2)特征:哲学与宗教相结合;艺术创作逐渐趋向现实化和世俗化;战争和移民成为希腊文化交流的载体;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亚历山大远征过程中……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得出亚历山大东征;根据“希腊古典文明的传统”,得出希腊文化自身具有的生命力;根据“希腊人向埃及、西亚学到了宗教、天文学、文字等方面的知识;有些希腊人在波斯‘大王’的宫廷、郡守任职,也带去了希腊的思想、艺术”,得出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希腊人向埃及、西亚学到了宗教、天文学、文字等方面的知识;有些希腊人在波斯‘大王’的宫廷、郡守任职,也带去了希腊的思想、艺术”,得出哲学与宗教相结合;根据“虽然以希腊传统为基础,但适应着新的历史条件,并结合了不同地区的地方传统”,得出艺术创作逐渐趋向现实化和世俗化;根据“亚历山大远征过程中,他们背负着希腊古典文明的传统,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得出战争和移民成为希腊文化交流的载体;根据“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得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城乡居民收入比示意图(1978~2022年)——摘编自徐唯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迁与展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论述。(要求:看法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看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折射出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3年,基本对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同一时期,城市改革相对滞后,城镇居民收入涨幅相对偏低,故城乡收入比缩小。第二阶段为1984~2007年,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迅猛推进。伴随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空间被极大拓展,推动城镇居民收入快速上涨。农村改革力度相对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被拉大。第三阶段,2008年以来,随着取消农业税效应的显现,然后又推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有了很大进步。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工业化还在推进,城镇居民收入也在增长,故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收入比的持续回调反映出我国农民收入有较大提升。总之,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在曲折中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也折射出中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示例二:看法:多项措施并举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状况。论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呈现逐年提高趋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却在逐步扩大。这是由于城镇经济相对发展速度更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