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约公元前3100—前2200年,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有随葬品很少的小型墓,也有用多达19件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随葬的墓葬。这反映了当时()A.原始农业发达 B.贫富分化显著 C.等级制度产生 D.国家形态初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3100—前2200年(中国)。据材料“随葬品多寡悬殊,有随葬品很少的小型墓,也有用多达19件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随葬的墓葬”可知当时的墓葬贫富悬殊,这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贫富分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阶级差别,没有体现“原始农业发达”的充分信息,排除A项;等级制度,指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划分社会集团的制度,“贫富分化”并不意味着“等级制度”的产生,排除C项;国家形态包括产生国家机构产生,制定礼仪、大型宫殿遗址出现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2.传统观点认为,西周宗法制“上不及天子、诸侯之至尊,下不及庶人之至卑,仅行于卿大夫、士阶层”。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承认天子、诸侯行宗法。史学界的一般观点认为庶人无宗法。这些观点体现出西周宗法制()A.以血缘关系为前提 B.实行嫡长子继承制C.具备原始民主传统 D.带有贵族政治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西周宗法制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贵族阶层中推行,而“庶人无宗法”,这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贵族政治特征,D项正确;不单是贵族,“庶人”也存在血缘关系,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但材料没有相关信息,排除B项;“原始民主传统”体现在国人对君主的影响,如国人暴动等,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3.春秋时期,诸侯国把从战争中夺得的土地或失势的贵族封地改造为县或郡,县和郡之间不存在统属关系。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建立郡县制度,形成郡县二级制;郡、县长官都由国君任免,不得世袭;郡、县领域都由国君控制,不作封赏。这反映了当时()A.集权政治趋势 B.专制皇权的加强C.法家思想的盛行 D.社会秩序的稳定【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春秋到战国逐渐形成了以郡县制为形态的行政区划体制,在这一体制下,“郡、县长官都由国君任免,不得世袭;郡、县领域都由国君控制,不作封赏”,这打击了贵族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地方的管理,反映了集权政治的趋势,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皇帝制度开始于秦始皇时期,排除B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属于法家思想的内容,但题干未涉及法家思想的盛行,排除C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4.下表是历史文献中关于商鞅变法措施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商鞅变法变法措施出处()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战国策·秦策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汉书·食货志》A.确立起土地私有制B.直接推动秦国实现统一大业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以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决裂阡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除井田,民得卖买”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下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直接推动”的说法与后来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军功爵制,排除D项。故选A项。5.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并在这一“柔”性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指的是()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无为而治 D.小国寡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在柔能胜刚、弱能胜强、至柔能胜至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以无事取天下”“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的治国理念中蕴含着“无为而治”主张,C项正确;“道法自然”属于来自的哲学思想,而材料强调的是治国理念,排除A项;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的思想,排除B项;“小国寡民”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而非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6.柳宗元认为,秦统一六国后,“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革除封建之弊而“公天下”,是其制之所“得”;导致“秦郡邑而促”的“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这里的“郡邑之制”()A.延续了商周政治制度 B.巩固了国家政治统一C.导致了秦朝短命而亡 D.维护了天下为公局面【答案】B【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据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可知秦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这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废除了分封制,采取郡县制,变革了商周以来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表明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是统治者的暴政及其带来的“人怨”,而不是推行了郡县制,排除C项;材料中的“公天下”指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而非“天下为公”的政治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7.史载,“(汉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郡(部),置刺史”,出现了“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局面。这反映出当时()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大一统的思想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答案】A【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汉武帝通过“攘却胡、越……置刺史”等措施,创造了“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A项正确;“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开始”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华夏认同”侧重于从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方面考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唐初对“庸”的征收“以人丁为本”;两税法改革后对徭役的征收原则变为“唯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税少,资产多者则税多”,征收内容由实物向货币转变。这一变革()①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②减弱了农民对政府人身依附关系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废除了自战国以来的人头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两税法改革后,徭役征收标准由原来的“以人丁为本”变为“唯资产为宗”“征收内容由实物向货币转变”,这一方面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有利于增加而非“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①、④与史实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9.魏晋时期“清谈”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的“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士大夫们在品鉴人物上,除了探讨人物的名实、德才问题,还论及万物本源、才性四本、自然明教、名家理论、佛经佛理等。这一时期的“清谈”()A.批判了政治上的腐朽黑暗B.体现了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C.有助于儒佛道思想的融合D.反映了人才凋零的社会现实【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时期的“清谈”涉及儒佛道的思想内容,推动了儒佛道思想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明确提到“清谈”的内容是针对政治腐朽黑暗的批判,排除A项;玄学反映了士大夫们“消极出世”而非“积极入世”的价值追求,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人才凋零的相关表述和暗示,“清谈”的内容和形式也并非与人才凋零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10.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造纸技术的成熟 B.商人群体的形成C.城市生活的繁华 D.商业贸易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至宋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到宋朝,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货币使用的便利性要求提高等原因,“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D项正确;造纸技术的成熟只是“交子”产生的条件之一,而非主要原因,且其无法解释从“半两钱”到“五铢钱”的变化,排除A项;明清时期,才形成了区域性商人群体,排除B项;城市生活的繁华与秦汉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表是宋与辽、西夏、金政权之间的和议内容(部分)。这些和议()和议内容澶渊之盟北宋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庆历和议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合计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称为“岁赐”绍兴和议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A.保障了边境长期稳定 B.推动了双方友好往来C.加速了宋朝改革进程 D.加剧了宋朝财政危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两宋在和议中付出巨额钱物,势必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D项正确。和议以及送给辽、西夏、金钱物并没有起到保障边境长期稳定的作用,排除A项;付出钱物等带来的和议结果对于宋朝而言是“屈辱”,不能给双方带来真正的“友好”,排除B项;北宋的和议促进了王安石变法,但南宋与金朝的和议并未促进宋朝的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12.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统治者在建立政权过程中和巩固统治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借鉴和采用了中原政治文明,如任用汉人儒士辅政,模仿参用中原典章制度治国,推行社会基层组织的汉化等。这些举措()A.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 B.有利于增进文化认同C.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D.旨在消除民族间隔阂【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政权借鉴和采用中原政治文明,推行汉化政策和措施,反映了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与两宋与辽、西夏、金的民族政权并立局面不符,排除A、C项;少数民族政权借鉴和采用中原政治文明只在加强统治,并非消除民族隔阂,排除D项。故选B项。13.元朝统治集团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虽有因俗而治,多制并举,兼糅蒙、汉、夷等多重文化色彩的一面,但其行事依然极具“刚性”。其“以战养战”的边疆开发方式走出了“以有用之民取无用之地”的怪圈。这种边疆民族政策()A.具有民族平等性质B.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C.化解了民族间矛盾D.延续了往代民族政策的传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边疆民族统治“虽有因俗而治,多制并举,兼糅蒙、汉、夷等多重文化色彩的一面,但其行事依然极具‘刚性’。其‘以战养战’的边疆开发方式走出了‘以有用之民取无用之地’的怪圈”,这种更加积极的统治方式大大加深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大一统,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B项正确;“民族平等”不符合史实,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带有民族歧视的成分,排除A项;“化解了”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走出了‘以有用之民取无用之地’的怪圈”说明其改变了而非“延续了”传统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4.如图为有关清朝前期统治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1741年,清朝全国人口为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猝于(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变生肘腋,祸起萧墙。天理教逆匪七十余众,犯禁门,入大内……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A.人口增长暴露资源危机B.闭关自守落后于世界潮流C.贫富矛盾引发农民起义D.鼎盛背后隐伏着严重危机【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1741年,清朝全国人口为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可知人口急剧增长会致使土地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据材料“天理教逆匪七十余众,犯禁门,入大内”可知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了农民起义,据材料“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可知闭关自守致使当时的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当时鼎盛背后隐伏着严重危机,故选D项;A、B、C三项均是由材料中个别信息而非整体信息得出的结论,排除。故选D项。15.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实质上是“把治世的原点从君主移到万民,从而过去的皇帝一元的专制权力就空洞化了,再以可称为公论基础的‘分治’来填补这个空洞。……在可称为专制分治的政治路线上,建立新的君臣关系”。该学者意在说明黄宗羲()A.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认同君主立宪政体 D.宣扬人民主权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把治世的原点从君主移到万民,从而过去的皇帝一元的专制权力就空洞化了……在可称为专制分治的政治路线上,建立新的君臣关系”可知,黄宗羲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黄宗羲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思想并没有超越时代的要求,“在可称为专制分治的政治路线上,建立新的君臣关系”也说明,他依然是主张君主制的,既没有提出“君主立宪”的设想,也不可能提出“人民主权”的激进思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6.1848年,徐继畬所撰写的《瀛寰志略》出版,后即受到多方指责。指责者从“夫中国,天地之心;四夷,天地之四肢也”的天下观,批判其“轻信夷书,夸张外夷,尤伤国体”“损中国之威灵”。据此可知,指责者认为该著作()A.破坏天朝上国威严 B.宣扬中体西用思想C.宣传师夷长技主张 D.倡导革新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8年(中国)。据材料,对《瀛寰志略》的指责,是从“夫中国,天地之心;四夷,天地之四肢也”的“华夷”天下观出发,这是在批判其动摇了传统“贵中华、贱夷狄”的华夷观念,破坏了“天朝上国”的威严,A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师夷长技”主要是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革新政治制度”是后来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建国后,深深扎根于中原士族心中的门阀制度随之传入北魏。北魏前期已有了偏重门阀的趋势。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年)采纳汉族官僚韩显宗的建议,在居住区域方面严格地将伎作与士人住地分开,迈出了士庶分流的第一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后,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6年),“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弁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规定除帝姓元氏及其同宗的长孙、叔孙、奚氏外,“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居鲜卑各姓之首,一同汉族四姓。此外,按皇始以后的三世官职划分代人姓族,高者入姓,低者入族。汉族郡姓,山东则以崔、卢、李、郑、王为大;关中以韦、裴、柳、薛、杨、杜为首。郡姓中又按门第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至此升降区别矣。郡姓原本是中原士族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自相推许而成,到此时却赢得了政治上的位置。——摘编自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定姓族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定姓族改革的意义。【答案】(1)按照居住区域实行士庶分流;以当朝官爵高低为主要依据;改用汉姓,定门第高低;汉族世家大族与鲜卑贵族并重。(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提高了汉族贵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为孝文帝后续的封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措施:据材料“北魏前期已有了偏重门阀的趋势。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年)采纳汉族官僚韩显宗的建议,在居住区域方面严格地将伎作与士人住地分开,迈出了士庶分流的第一步”可得出按照居住区域实行士庶分流;根据材料“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6年),‘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弁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可得出以当朝官爵高低为主要依据;根据材料“规定除帝姓元氏及其同宗的长孙、叔孙、奚氏外,‘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居鲜卑各姓之首,一同汉族四姓。”和“此外,按皇始以后的三世官职划分代人姓族,高者入姓,低者入族。汉族郡姓,山东则以崔、卢、李、郑、王为大;关中以韦、裴、柳、薛、杨、杜为首。郡姓中又按门第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至此升降区别矣。”可得出改用汉姓,定门第高低;根据材料“郡姓原本是中原士族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自相推许而成,到此时却赢得了政治上的位置”可得出汉族世家大族与鲜卑贵族并重。【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意义:据材料“士庶分流”可得出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据材料“按皇始以后的三世官职划分代人姓族,高者入姓,低者入族。汉族郡姓,山东则以崔、卢、李、郑、王为大;关中以韦、裴、柳、薛、杨、杜为首。”可得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据材料“郡姓原本是中原士族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自相推许而成,到此时却赢得了政治上的位置”可得出提高了汉族贵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此外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巩固统治和民族交融的角度分析,即为孝文帝后续的封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合称三公。丞相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百官,综理朝政,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宰相制度。汉武帝时,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低级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中朝,一切政令均由中朝发布,这样,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均成为外朝官,外朝逐渐成为承旨办事、执行一般政务的机构。东汉初,光武帝把尚书的职权扩大,设立尚书台。此后尚书台的权势益隆,由皇帝的秘书机构转变为中央的政权机构,地位已在三公之上,“虽置三公,权归台阁”。曹魏时,魏文帝“改秘书令典尚书奏事为中书令”,官署称中书省,掌机密,起草诏书,并评议尚书奏事,遂夺尚书之权。西晋时,改侍中寺为门下省,东晋沿用,掌管门下众事,与中书共同评议尚书奏事,其任贵重。南北朝时,中书令、侍中在内朝共掌握机要,尚书令在外朝管事,三省规模初立,三省制的雏形已成。——摘编自徐达为《浅论我国宰相制度的演变》(1)根据材料,归纳秦朝至南北朝时期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至南北朝时期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答案】(1)秦朝创立宰相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创设中朝制度,丞相权力大为削弱;东汉光武帝时,设立尚书台,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南北朝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构成的三省制的雏形形成。(2)相权逐渐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解析】【小问1】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秦朝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演变过程:根据材料“秦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合称三公。”得出,秦朝创立宰相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低级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中朝,一切政令均由中朝发布,这样,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均成为外朝官,外朝逐渐成为承旨办事、执行一般政务的机构。”得出,汉武帝时创设中朝制度,丞相权力大为削弱;根据材料“汉初,光武帝把尚书的职权扩大,设立尚书台。”得出,东汉光武帝时,设立尚书台,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根据材料“南北朝时,中书令、侍中在内朝共掌握机要,尚书令在外朝管事,三省规模初立,三省制的雏形已成。”得出,南北朝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构成的三省制的雏形形成。【小问2】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秦朝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演变趋势:根据秦朝至南北朝时期宰相制度的演变结合所学得出,相权逐渐削弱;皇权不断加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明代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有显著的提高,集中表现在这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江南名镇,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经济格局。——摘编自刘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最为活跃的苏松嘉湖地区,农民为应对政府强加的各种苛重的负担,逼出了一种多种经营、商品化比例较高的农业经营的新路子。按照明清江南农副业所取得的生产力水平,农业经营地主在经营方面取得的成就,如果松弛国家的田粮杂赋与高额私租两大绳索的捆绑,即使进行一定幅度地减轻,也可能会像顾炎武所设想的“贫者渐富,而富者亦不至于贫矣”,江南完全有条件率先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出现突破性的变革。这更有力地说明,明清社会转变的根本性障碍,主要不应归咎于生产力结构,而必须追究分配结构以及决定这种配置结构的政治体制。——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难以实现社会进步和转型的原因。【答案】(1)高产农作物的输入和推广种植;农业经营方式多元化和商品化;手工业领域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和使用自由雇佣劳动;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人群体(商帮)的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大批兴起等。(2)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国家对农民和工商业者的赋役剥削沉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持续推行;闭关自守政策导致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新变化: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传播史实得出高产农作物的输入和推广种植;根据材料“农民为应对政府强加的各种苛重的负担,逼出了一种多种经营、商品化比例较高的农业经营的新路子。”得出农业经营方式多元化和商品化;根据所学得出手工业领域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和使用自由雇佣劳动;根据所学得出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人群体(商帮)的形成;根据材料“集中表现在这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江南名镇,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经济格局。”得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大批兴起等。【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如果松弛国家的田粮杂赋与高额私租两大绳索的捆绑,即使进行一定幅度地减轻,……江南完全有条件率先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出现突破性的变革。这更有力地说明,明清社会转变的根本性障碍,主要不应归咎于生产力结构,而必须追究分配结构以及决定这种配置结构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得出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国家对农民和工商业者的赋役剥削沉重;结合所学从思想、对内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持续推行;闭关自守政策导致落后于世界潮流。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