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解答题):种群和群落(10题)一.解答题(共10小题)1.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模型,图乙表示①种群和②种群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图甲中出现阴影部分表示的是。若不更换培养液,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图甲中曲线最相似。(2)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所代表的种群出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的变化趋势与图乙中②种群的时间段相对应。(3)若干年后,发现一个湿地群落出现了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种群,调查该物种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样方第一样方第二样方第三样方个体数354①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株/m2;②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的原因是(答两点)。2.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等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对保护区内的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1。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的理由是。(2)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调查方法的优点有(答出两个方面)。(3)图2是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雪豹种群数量特征进行调查的结果。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9﹣13龄)、中(5﹣8龄)、小(1﹣4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雪豹最长寿命13年左右)。请预测此后一段时间,地区雪豹种群数目将增加。甲、乙、丙三个地区的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4)图3表示某地区雪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段时间该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如果在d时间,少量雪豹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雪豹的K值(增大/减小/基本不变),原因是。3.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省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调查时段物种数植物类型优势种入侵前Ⅰ100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龙须眼子菜等多种入侵后Ⅱ22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水葫芦、龙须眼子菜Ⅲ10浮水植物水葫芦(1)从水葫芦入侵的生存环境条件分析,导致水葫芦数量上升的原因是(答出2点即可)。(2)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的原因是。(3)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研究人员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填“大”或“小”),原因是。(4)草食性鱼类大量摄食水葫芦的根茎等营养部分,研究人员据此建立了“水葫芦一草鱼”生态调控水质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模式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原理。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但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所不同。以下属于种群研究内容的是。A.水葫芦入侵水域的范围B.入侵后水域中的优势种C.“水葫芦—草鱼”生态模式中草鱼的增长率D.水葫芦的种群密度E.草鱼的食物和天敌4.2023年10月7日,黄陂湖湿地公园正式开园。作为安徽省合肥市第二大湖泊,黄陂湖水域面积约4万亩,有着大片的浅滩湿地,为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大批的候鸟前来觅食、歇息,其中不乏东方白鹳、青头潜鸭、天鹅、白鹤等国宝级珍稀鸟类,黄陂湖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观鸟胜地。图1和图2分别表示湿地公园中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调查黄陂湖湿地公园中天鹅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天鹅,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天鹅,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该天鹅种群的数量约为只。如果标记物在第二次捕获之前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2)图1曲线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和相对稳定的点分别是,图1曲线上A点和B点之间,种群的出生率(填“一定”或“不一定”)增加。图2曲线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点是。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甲生物种群数量低于a时,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判断依据是。(3)市民游览发现,湿地公园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属于群落的结构。到了冬季,陆续有大批候鸟飞抵该湿地越冬,使该湿地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5.中国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其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人类在丹顶鹤栖息地分布点及周围的活动使其栖息地面积减小、生境破碎化。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1991~1999年均值为873只,2000~2015年均值为642只;丹顶鹤主要越冬栖息地中的沼泽地和盐田相关指标的变化如表。回答下列问题:栖息地类型栖息地面积(km2)斑块数(个)斑块平均面积(km2)1995年2005年201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沼泽地15029167524274263893.512.151.93盐田1155110510269821428711.795.173.57(1)斑块平均面积减小是生境破碎化的重要体现。据表分析,沼泽地生境破碎化是导致的,而盐田生境破碎化则是导致的。(2)丹顶鹤种群数量少、警惕性强,捕捉不利于其个体生存。在调查其种群数量时,确定调查地点后,可借助望远镜以法统计其数量。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3)为了有效保护丹顶鹤,动物保护人员提出以下建议:①对沼泽地的芦苇进行选择性收割;②冬季稻田中预留部分谷物不收割;③冬季捕鱼后降低鱼塘水面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促进了丹顶鹤种群的发展,根本原因是建立保护区提高了种群的。(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机制为基础,该机制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的保持相对稳定。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生态学问题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丹顶鹤的这种价值属于。6.杉木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是当前南方人工林区森林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人员对华南地区近20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研究,调查数据如表格,分析其自然更新的群落组成和结构。指标树种杉木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锥浙江润楠罗浮柿山乌桕乔木层重要值0.2130.1350.1240.1210.110乔木层树种占比林冠上层(≥25m)无有—有有主林冠层(15~20m)31%13%—28%—亚林冠层(10~15m)29%13%—24%—林冠下层(5~1m)27%7%14%27%—更新层(≤5m)无<5%39%9%<5%注:表格中“—”表示调查中没有相应数据记录,重要值表示物种的优势程度,值越大,越有优势,不同物种之间重要值可以累加。回答下列问题:(1)从杉木纯林通过自然更新形成针阔混交林,这一过程叫作。研究人员对自然更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研究,为纯林改造提供解决思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通过对杉木在乔木层中的占比和重要值进行调查,明确杉木在该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从角度对杉木进行研究。从调查数据分析杉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根据表格数据,得出该观点的依据是。根据以上分析,该群落最终很可能会演变成群落。(3)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从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上提出对现有人工纯杉木林的改造建议是。7.从“退耕还林”的实施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调查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1)该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的丰富度逐渐(填“增加”或“降低”),主要原因是它在与灌木、草本、(填种间关系)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2)经过了一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该过程发生的是演替,该演替所需的时间,其主要原因是。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8.珊瑚礁生态系统可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在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藻类群落时发现绿藻、褐藻和红藻分别分布在海水的上层、中层和下层,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群落的(填“垂直”或“水平”)结构,导致藻类早现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2)珊瑚主要由珊瑚虫和微藻构成,珊瑚虫可为微藻提供栖息场所和无机盐,微藻可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如图(填“A”“B”或“C”)代表了珊瑚虫和微藻的种间关系。(3)假设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只存在“藻类→食藻鱼类→食肉鱼类”营养结构流经这三个营养级的总能最分别为a,b,c。下列正确的有。(填序号)①a+b=c;②a<c<b;③a>b+c;④a>b>c;⑤a=b+c。一般情况下,藻类位于数量金字塔(正向)的最底层,其原因是。(4)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上述措施有效的原因是。9.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回答下列问题。(1)某地区原来生活着A鸟类,后来有B鸟类迁移到该地区,两种鸟类的生态位(侧重于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方面)高度重叠,种群数量相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后,两种鸟类在生态位上的重叠度发生变化,具体的变化可能有:①其中一种鸟类占据的实际生态位基本不变,另一种在(填种间关系)中处于劣势的鸟类占据的实际生态位显著缩减,表现为该种鸟类,从而使两种鸟类在生态位上的重叠度减小。在进化期间,生态位显著缩减的鸟类出生率(填“大于”“小于”“等于”或“无法比较”)死亡率。②两种鸟类分别占据的实际生态位均增大,但在生态位上的重叠度反而减小,原因可能是。(2)生态位研究可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果园中容易自然生长出大量不良杂草,对果树和果园土壤有害。用与杂草生态位相近的多年生牧草(可用于养牲畜)可以取代不良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答出2点即可)。10.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亚高山草甸的影响,科研人员在五台山采用模拟增温的方式开展了相关实验。在植被生长旺盛的8月,科研人员在五台山亚高山草甸设置了1个观测样地,开展增温实验。经统计,对照组和增温组各物种的重要值(物种重要值能反映某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如下表1和表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表1对照组各物种的重要值种群矮生嵩草高山唐松草华北马先蒿蓝花棘豆毛茛紫苞风毛菊点地梅翻白草梅花草珠芽蓼重要值0.310.060.030.070.030.030.040.070.020.13表2增温组各物种的重要值种群矮生嵩草高山唐松草蓝花棘豆紫苞风毛菊高山早熟禾点地梅翻白草珠芽蓼火绒草铃铃香青紫花地丁梅花草重要值0.080.020.080.050.060.010.110.150.060.040.090.01(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亚高山草甸就是一种地处高寒地带的草原群落。(2)矮生嵩草拥有庞大的根系,极耐牲畜践踏,对草甸的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是亚高山草甸的主要优势种,也是牲畜喜食的一种牧草。增温处理下其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填“下降”或“上升”)。分析可知,增温可以从两方面影响群落的结构。(3)亚高山草甸作为一种特殊的草地类型,不仅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还可以为牲畜提供食物来源,极具经济价值。结合上述信息,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亚高山草甸的影响有(答出两点)。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解答题):种群和群落(10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0小题)1.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模型,图乙表示①种群和②种群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图甲中出现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因环境的阻力(在生存斗争中)所淘汰的个体数。若不更换培养液,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图甲中曲线Ⅲ最相似。(2)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所代表的种群出生率等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的变化趋势与图乙中②种群的t2~t4时间段相对应。(3)若干年后,发现一个湿地群落出现了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种群,调查该物种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样方第一样方第二样方第三样方个体数354①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0.16株/m2;②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的原因是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答两点)。【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坐标曲线图;数据表格;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因环境的阻力(在生存斗争中)所淘汰的个体数;Ⅲ(2)等于;t2~t4(3)0.16;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分析】据图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形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形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解答】解:(1)“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物种竞争等理想条件。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所淘汰的个体数。若不更换培养液,则营养和空间均有限,曲线先呈S形,最后由于pH变化及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与曲线Ⅲ符合。(2)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下降明显,与图乙中②种群的t2~t4时间段相对应。(3)①根据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计算各样方的种群数量平均值,即(3+5+4)÷3=4株,即边长5米的正方形样方中平均有4株山毛榉,则种群密度为4÷25=0.16(株/m2)。②由种群密度计算结果可见,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因为样方选取数目太少、面积太小,导致在所取样方中山毛榉数量少。对此可以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目,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故答案为:(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因环境的阻力(在生存斗争中)所淘汰的个体数;Ⅲ(2)等于;t2~t4(3)0.16;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等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对保护区内的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1。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的理由是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不是全部个体。(2)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调查方法的优点有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答出两个方面)。(3)图2是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雪豹种群数量特征进行调查的结果。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9﹣13龄)、中(5﹣8龄)、小(1﹣4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雪豹最长寿命13年左右)。请预测此后一段时间,丙地区雪豹种群数目将增加。甲、乙、丙三个地区的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4)图3表示某地区雪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段时间该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先增加后减少。如果在d时间,少量雪豹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雪豹的K值基本不变(增大/减小/基本不变),原因是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答案】(1)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不是全部个体(2)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3)丙生态位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4)先增加后减少基本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分析】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解答】解:(1)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故不能构成一个种群。(2)标记重捕法需要对动物进行2次捕获和1次标记,所需步骤较多,时间较长,且对于有些动物(如猛禽和猛兽不适用,而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相关操作,因此简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3)由图2可知,甲地区雪豹种群老年个体较多,幼龄个体较少,所以年龄结构类型为衰退型,丙地区雪豹种群幼龄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所以一段时间后,丙地区雪豹种群数目将增加。甲、乙、丙三个地区的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4)R=出生率/死亡率,不考虑其他因素,若R>1,说明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会增大;若R=1,说明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若R<1,说明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会下降;b﹣c段时间,R值由大于1逐渐下降到小于1,所以该段时间内雪豹种群数量变化可能是先增加后减少。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故如果在d时间,少量雪豹从其他地区迁入该地区,该地雪豹的K值基本不变。故答案为:(1)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不是全部个体(2)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3)丙生态位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4)先增加后减少基本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点评】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省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调查时段物种数植物类型优势种入侵前Ⅰ100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龙须眼子菜等多种入侵后Ⅱ22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水葫芦、龙须眼子菜Ⅲ10浮水植物水葫芦(1)从水葫芦入侵的生存环境条件分析,导致水葫芦数量上升的原因是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和竞争者(答出2点即可)。(2)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的原因是水葫芦入侵后争夺阳光,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3)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研究人员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大(填“大”或“小”),原因是Ⅲ时段水葫芦已经是优势种,龙须眼子菜数量减少,故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大,以减少误差,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4)草食性鱼类大量摄食水葫芦的根茎等营养部分,研究人员据此建立了“水葫芦一草鱼”生态调控水质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模式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但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所不同。以下属于种群研究内容的是CD。A.水葫芦入侵水域的范围B.入侵后水域中的优势种C.“水葫芦—草鱼”生态模式中草鱼的增长率D.水葫芦的种群密度E.草鱼的食物和天敌【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答案】(1)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和竞争者(2)垂直水葫芦入侵后争夺阳光,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3)大Ⅲ时段水葫芦已经是优势种,龙须眼子菜数量减少,故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大,以减少误差,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4)整体CD【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入侵前,Ⅰ时段,植物类型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具有垂直结构,优势种是龙须眼子菜等。入侵后,Ⅱ时段植物类型为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优势种是水葫芦、龙须眼子菜;Ⅲ时段,植物类型是浮水植物,优势种是水葫芦。入侵后,水葫芦与其他物种在空间资源中的竞争占优势。【解答】解:(1)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省多地泛滥成灾,从水葫芦入侵的生存环境条件分析,导致水葫芦数量上升的原因是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和竞争者。(2)入侵前,Ⅰ时段,植物类型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具有垂直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的原因是水葫芦入侵后争夺阳光,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3)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研究人员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大,原因是Ⅲ时段水葫芦已经是优势种,龙须眼子菜数量减少,故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大,以减少误差,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4)草食性鱼类大量摄食水葫芦的根茎等营养部分,研究人员据此建立了“水葫芦一草鱼”生态调控水质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模式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种群研究内容有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水葫芦—草鱼”生态模式中草鱼的增长率属于种群的数量变化,水葫芦的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水葫芦入侵水域的范围、入侵后水域中的优势种以及草鱼的食物和天敌都属于群落研究的内容,CD正确,ABE错误。故选:CD。故答案为:(1)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和竞争者(2)垂直水葫芦入侵后争夺阳光,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3)大Ⅲ时段水葫芦已经是优势种,龙须眼子菜数量减少,故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大,以减少误差,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4)整体C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023年10月7日,黄陂湖湿地公园正式开园。作为安徽省合肥市第二大湖泊,黄陂湖水域面积约4万亩,有着大片的浅滩湿地,为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大批的候鸟前来觅食、歇息,其中不乏东方白鹳、青头潜鸭、天鹅、白鹤等国宝级珍稀鸟类,黄陂湖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观鸟胜地。图1和图2分别表示湿地公园中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调查黄陂湖湿地公园中天鹅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天鹅,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天鹅,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该天鹅种群的数量约为500只。如果标记物在第二次捕获之前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大。(2)图1曲线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和相对稳定的点分别是C点、A点,图1曲线上A点和B点之间,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增加。图2曲线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点是D点和E点。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甲生物种群数量低于a时,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判断依据是当甲生物种群数量低于a时,Nt+1<Nt,种群增长为负值。(3)市民游览发现,湿地公园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到了冬季,陆续有大批候鸟飞抵该湿地越冬,使该湿地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空间结构.【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答案】(1)500大(2)C点、A点不一定D点和E点逐年下降,甚至灭绝当甲生物种群数量低于a时,Nt+1<Nt,种群增长为负值(3)水平季节性【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解答】解:(1)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30×50÷3=500只。如果标记物在第二次捕获之前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大。(2)据图分析可知,直线P表示Nt+1<Nt,图1曲线上A、B、C三点中,C点在直线P以下,表示种群数量下降,A点与直线P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图1曲线的A点和B点之间,Nt+1>Nt,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一死亡率>0,但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增加。图2曲线上D、E、F三点中,D点和E点在直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甲生物种群数量低于a时,Nt+1<Nt,种群增长为负值,该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甚至灭绝。(3)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水平结构,到了冬季,陆续有大批候鸟飞抵该湿地越冬,使该湿地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变化,不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故答案为:(1)500大(2)C点、A点不一定D点和E点逐年下降,甚至灭绝当甲生物种群数量低于a时,Nt+1<Nt,种群增长为负值(3)水平季节性【点评】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中国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其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人类在丹顶鹤栖息地分布点及周围的活动使其栖息地面积减小、生境破碎化。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1991~1999年均值为873只,2000~2015年均值为642只;丹顶鹤主要越冬栖息地中的沼泽地和盐田相关指标的变化如表。回答下列问题:栖息地类型栖息地面积(km2)斑块数(个)斑块平均面积(km2)1995年2005年201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沼泽地15029167524274263893.512.151.93盐田1155110510269821428711.795.173.57(1)斑块平均面积减小是生境破碎化的重要体现。据表分析,沼泽地生境破碎化是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小导致的,而盐田生境破碎化则是斑块数显著增加导致的。(2)丹顶鹤种群数量少、警惕性强,捕捉不利于其个体生存。在调查其种群数量时,确定调查地点后,可借助望远镜以逐个计数法统计其数量。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3)为了有效保护丹顶鹤,动物保护人员提出以下建议:①对沼泽地的芦苇进行选择性收割;②冬季稻田中预留部分谷物不收割;③冬季捕鱼后降低鱼塘水面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丹顶鹤提供生存空间和食物。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促进了丹顶鹤种群的发展,根本原因是建立保护区提高了种群的K值(或环境容纳量)。(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负反馈调节机制为基础,该机制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生态学问题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丹顶鹤的这种价值属于直接价值。【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种群的数量特征.【答案】(1)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小斑块数显著增加(2)逐个计数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3)为丹顶鹤提供生存空间和食物K值(或环境容纳量)(4)负反馈调节结构和功能直接价值【分析】1、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1995~2015年,栖息地面积减小、斑块面积减小导致丹顶鹤的生境破碎化;斑块数显著增加导致盐田生境破碎化。(2)丹顶鹤数量少、个体大,可以借助望远镜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其种群数量。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所以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3)保留芦苇为丹顶鹤提供了隐蔽的生存空间,保留谷物、降低鱼塘水面高度,使丹顶鹤可以获得食物。建立自然保护区,给丹顶鹤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丹顶鹤的根本措施。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促进了丹顶鹤种群的发展,根本原因是建立保护区提高了种群的环境容纳量。(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负反馈调节机制为基础,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科研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故答案为:(1)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小斑块数显著增加(2)逐个计数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3)为丹顶鹤提供生存空间和食物K值(或环境容纳量)(4)负反馈调节结构和功能直接价值【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杉木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是当前南方人工林区森林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之一。研究人员对华南地区近20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研究,调查数据如表格,分析其自然更新的群落组成和结构。指标树种杉木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锥浙江润楠罗浮柿山乌桕乔木层重要值0.2130.1350.1240.1210.110乔木层树种占比林冠上层(≥25m)无有—有有主林冠层(15~20m)31%13%—28%—亚林冠层(10~15m)29%13%—24%—林冠下层(5~1m)27%7%14%27%—更新层(≤5m)无<5%39%9%<5%注:表格中“—”表示调查中没有相应数据记录,重要值表示物种的优势程度,值越大,越有优势,不同物种之间重要值可以累加。回答下列问题:(1)从杉木纯林通过自然更新形成针阔混交林,这一过程叫作次生演替。研究人员对自然更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研究,为纯林改造提供解决思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通过对杉木在乔木层中的占比和重要值进行调查,明确杉木在该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从生态位角度对杉木进行研究。从调查数据分析杉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根据表格数据,得出该观点的依据是林冠上层和更新层都没有杉木,分布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根据以上分析,该群落最终很可能会演变成常绿阔叶林群落。(3)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从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上提出对现有人工纯杉木林的改造建议是人工纯杉木林可以结合种植一些锥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形成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增加物种数目,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答案】(1)次生演替直接(2)生态位林冠上层和更新层都没有杉木,分布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常绿阔叶林(3)人工纯杉木林可以结合种植一些锥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形成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增加物种数目,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1)从杉木纯林通过自然更新形成针阔混交林,这一过程叫作次生演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故研究人员对自然更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研究,为纯林改造提供解决思路,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通过对杉木在乔木层中的占比和重要值进行调查,明确杉木在该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从生态位角度对杉木进行研究。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林冠上层和更新层都没有杉木,分布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由此推测杉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则该群落最终很可能会演变成常绿阔叶林群落。(3)人工纯杉木林可以结合种植一些锥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形成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增加物种数目,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答案为:(1)次生演替直接(2)生态位林冠上层和更新层都没有杉木,分布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常绿阔叶林(3)人工纯杉木林可以结合种植一些锥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形成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增加物种数目,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从“退耕还林”的实施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调查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1)该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填“增加”或“降低”),主要原因是它在与灌木、草本、种间竞争(填种间关系)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2)经过了一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6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该过程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该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答案】(1)增加种间竞争(2)6次生短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提前变快未发生改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解答】解:(1)分析图可知,随着退耕还林年限的增加,乔木物种数越来越大,即乔木的丰富度逐渐增加。植物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争夺光照和空间,乔木的丰富度逐渐增加的原因是它在与灌木、草本的种间竞争过程中,具有更强地获得阳光的能力。(2)分析曲线图,在第7年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最大,即经过了一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6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该过程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该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还是逐渐演替到乔木为优势物种,即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故答案为:(1)增加种间竞争(2)6次生短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提前变快未发生改变【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以及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8.珊瑚礁生态系统可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在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藻类群落时发现绿藻、褐藻和红藻分别分布在海水的上层、中层和下层,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填“垂直”或“水平”)结构,导致藻类早现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2)珊瑚主要由珊瑚虫和微藻构成,珊瑚虫可为微藻提供栖息场所和无机盐,微藻可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如图B(填“A”“B”或“C”)代表了珊瑚虫和微藻的种间关系。(3)假设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只存在“藻类→食藻鱼类→食肉鱼类”营养结构流经这三个营养级的总能最分别为a,b,c。下列正确的有③④。(填序号)①a+b=c;②a<c<b;③a>b+c;④a>b>c;⑤a=b+c。一般情况下,藻类位于数量金字塔(正向)的最底层,其原因是藻类个体小、繁殖快,藻类是生产者,数量最多。(4)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上述措施有效的原因是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温室效应,气温下降,最终实现碳平衡。【考点】群落的空间结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答案】(1)垂直;阳光(2)B(3)③④;藻类个体小、繁殖快,藻类是生产者,数量最多(4)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温室效应,气温下降,最终实现碳平衡【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如果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就形成生物量金字塔。如果表示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就形成数量金字塔。它们统称为生态金字塔。【解答】解:(1)绿藻、褐藻和红藻分别分布在海水的上层、中层和下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因而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导致藻类早现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光照)。(2)珊瑚虫可为微藻提供栖息场所和无机盐,微藻可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说明两者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因此图B代表了珊瑚虫和微藻的种间关系。(3)在“藻类→食藻鱼类→食肉鱼类”营养结构中,流经这三个营养级的总能最分别为a,b,c。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a>b>c,a>b+c,③④符合题意。一般情况下,藻类位于数量金字塔(正向)的最底层,其原因是①藻类个体小、繁殖快②藻类是生产者,数量最多。(4)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温室效应,气温下降,最终实现碳平衡。故答案为:(1)垂直;阳光(2)B(3)③④;藻类个体小、繁殖快,藻类是生产者,数量最多(4)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温室效应,气温下降,最终实现碳平衡【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回答下列问题。(1)某地区原来生活着A鸟类,后来有B鸟类迁移到该地区,两种鸟类的生态位(侧重于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方面)高度重叠,种群数量相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后,两种鸟类在生态位上的重叠度发生变化,具体的变化可能有:①其中一种鸟类占据的实际生态位基本不变,另一种在竞争(填种间关系)中处于劣势的鸟类占据的实际生态位显著缩减,表现为该种鸟类占有的食物资源或生存空间缩减,从而使两种鸟类在生态位上的重叠度减小。在进化期间,生态位显著缩减的鸟类出生率小于(填“大于”“小于”“等于”或“无法比较”)死亡率。②两种鸟类分别占据的实际生态位均增大,但在生态位上的重叠度反而减小,原因可能是两种鸟类分别占有了不同的食物资源或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2)生态位研究可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果园中容易自然生长出大量不良杂草,对果树和果园土壤有害。用与杂草生态位相近的多年生牧草(可用于养牲畜)可以取代不良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出2点即可)。【考点】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专题】信息转化法;种群和群落.【答案】(1)竞争;占有的食物资源或生存空间缩减;小于;两种鸟类分别占有了不同的食物资源或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2)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分析】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2、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竞争,若共同资源丰富,则两个物种可以实现共存;若共同资源匮乏,则两个物种会由于竞争而导致一方生存,另一方死亡或改变资源来源而继续生存。3、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解答】解:(1)①两种鸟类的生态位高度重叠就会产生竞争,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鸟类占据的实际生态位显著缩减,表现为该种鸟类占有的资源减少或生存空间缩减,从而使两种鸟类在生态位上的重叠度减小。在进化期间,生态位显著缩减的鸟类因缺乏必要的生活资源而使种群的数量减少,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②两种鸟类分别占据的实际生态位均增大,但在生态位上的重叠度反而减小,原因可能是两种鸟类分别占有了不同的食物资源或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使得二者之间的竞争减弱。(2)用与杂草生态位相近的多年生牧草取代不良杂草能调整能量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同时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故答案为:(1)竞争;占有的食物资源或生存空间缩减;小于;两种鸟类分别占有了不同的食物资源或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2)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0.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亚高山草甸的影响,科研人员在五台山采用模拟增温的方式开展了相关实验。在植被生长旺盛的8月,科研人员在五台山亚高山草甸设置了1个观测样地,开展增温实验。经统计,对照组和增温组各物种的重要值(物种重要值能反映某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如下表1和表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表1对照组各物种的重要值种群矮生嵩草高山唐松草华北马先蒿蓝花棘豆毛茛紫苞风毛菊点地梅翻白草梅花草珠芽蓼重要值0.310.060.030.070.030.030.040.070.020.13表2增温组各物种的重要值种群矮生嵩草高山唐松草蓝花棘豆紫苞风毛菊高山早熟禾点地梅翻白草珠芽蓼火绒草铃铃香青紫花地丁梅花草重要值0.080.020.080.050.060.010.110.150.060.040.090.01(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亚高山草甸就是一种地处高寒地带的草原群落。(2)矮生嵩草拥有庞大的根系,极耐牲畜践踏,对草甸的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是亚高山草甸的主要优势种,也是牲畜喜食的一种牧草。增温处理下其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下降(填“下降”或“上升”)。分析可知,增温可以从物种组成(或物种数目、丰富度)和优势种类别两方面影响群落的结构。(3)亚高山草甸作为一种特殊的草地类型,不仅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还可以为牲畜提供食物来源,极具经济价值。结合上述信息,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亚高山草甸的影响有改变了亚高山草甸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导致矮生嵩草等物种种群数量减少,进而导致牲畜食物减少;使植物根系生长受抑制而造成水土流失(答出两点)。【考点】群落的主要类型;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专题】数据表格;种群和群落.【答案】(1)物种组成(2)下降;物种组成(或物种数目、丰富度)和优势种类别(3)改变了亚高山草甸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导致矮生嵩草等物种种群数量减少,进而导致牲畜食物减少;使植物根系生长受抑制而造成水土流失【分析】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还有湿地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等。【解答】解:(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亚高山草甸就是一种地处高寒地带的草原群落。(2)矮生嵩草拥有庞大的根系,极耐牲畜践踏,对草甸的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是亚高山草甸的主要优势种,也是牲畜喜食的一种牧草。增温处理下其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下降。分析可知,增温可以从物种组成(或物种数目、丰富度)和优势种类别两方面影响群落的结构。(3)亚高山草甸作为一种特殊的草地类型,不仅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还可以为牲畜提供食物来源,极具经济价值。结合上述信息,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亚高山草甸的影响有改变了亚高山草甸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导致矮生嵩草等物种种群数量减少,进而导致牲畜食物减少;使植物根系生长受抑制而造成水土流失。故答案为:(1)物种组成(2)下降;物种组成(或物种数目、丰富度)和优势种类别(3)改变了亚高山草甸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导致矮生嵩草等物种种群数量减少,进而导致牲畜食物减少;使植物根系生长受抑制而造成水土流失【点评】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还有湿地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等。
考点卡片1.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的认识】一、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二、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三、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4)注意事项:①标志不能过于醒目;②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③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④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1)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2)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3)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四)性别比例性引诱剂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达到杀虫效果.)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雌雄相当型、雌多雄少型、雌少雄多型.2、意义:影响种群密度.(五)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1、年龄组成的类型:(1)A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2)B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2、意义: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四、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⑦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命题方向】题型一:种群数量特征的综合考察典例1:(2013•浙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答:A、根据出生率的计算应该是20%,自然增长率是10%,故A错误;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故B正确;C、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故C错误;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题型二:年龄组成的判断典例2:(2010•海南)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分析:本题是根据种群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判断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类型.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稳定性是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衰退型是幼年个体比例少,老年个体比例多,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相等,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可以代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甲种群幼年个体比例高,老年个体的比例低,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相当,属于稳定型;丙种群幼年个体比例低,老年个体比例高,属于衰退型.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年龄结构的概念,年龄结构三种类型的判断,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三:图示分析预测典例3:(2013•洛阳一模)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解答:A、从题中柱形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的减小,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A选项的分析是难点,解题时要结合题图信息与题干信息分析解答.【解题方法点拨】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而性别比例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次要依据.3、样方法注意事项:(1)样方应随机选取(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乔木:10m×10m;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4、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2.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知识点的认识】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4)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③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④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⑤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命题方向】题型一:样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的考察典例1:(2012•海南)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解答: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是进行随机取样,以使所得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A正确;B、据A项可知,取样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B错误;C、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D、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注意点,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识记和理解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题型二:取样方法的考察典例2:(2010•海南)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分析:该草地的面积比较大,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选用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解答: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1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故选C.点评:本题着重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样方法的注意点,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典例3:(2010•徐汇区一模)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具体过程为: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解答: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①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参入主观意识,且选取的样方大小要相同,①正确;②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选取种群分布比较密集地块,且样方大小要相同,②错误;③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为种群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让生活在劳动中绽放光彩作文素材7篇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英语 Welcome Unit Reading for Writing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物流公司转让(多篇)
- Q-BQD001-2019青岛银行网上银行服务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四课 与世界共发展 第2框 携手促发展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四单元 我们生长在中国 第12课《黄土地黑土地》教学实录 粤教版
- 促销活动策划方案模板集合六篇
- 乌塔读后感(汇编15篇)
- 学校家长会家长心得10篇
-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期中试题含答案
- 奔驰新车全款合同范例
- 2023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3年开封粮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河南省洛阳2024-2025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2024-2030年中国儿童内衣行业运营状况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MOOC】电子测量技术-沈阳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玻璃制造中的安全与职业健康考核试卷
- 《有效沟通技巧》课件
- 2024年度医疗设备采购与融资租赁合同
- 打印和复印服务协议
- 前置胎盘手术配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