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材料题):明清时期(10题)一.材料题(共10小题)1.(2024•宁乡市四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病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漳州月港开海,允许漳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浙、闽、粤、赣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瓷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材料二:1898年,清廷下诏:“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亥,中国自开商埠(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戊戌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述论》材料三: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整理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白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白开商埠。(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2.(2024•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则完全制度化,除寒暑期外均隔日一讲。大儒程颐论述经筵的重要性说:“臣窃以人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威慑,莫敢仰视,万方承奉,所欲随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其惑可知。”故云“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明朝经筵正式开设于英宗正统元年,自此除寒暑外,每月逢二日举行皇帝学习经书的经筵典礼,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清代经筵制度在康熙时期达到了鼎盛。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宣统三年颁布的皇帝入学读书上谕,除要求“于帝王之学、古今中外治乱之原详晰讲论,随事篇规”外,还要求“当此世界大通,文明竞进,举凡数十年来通行之宪政、发明之学理,尤当按切时势,择之务精,语之务详。”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摘编自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宋代相比,明清经筵制度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到晚清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3.(2024•延边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在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的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年到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1)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马可•波罗的《东方闻见录》史学价值。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4.(2024•深圳一模)“大一统”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1703年,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历经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旨在构建国家广阔的疆域一统观,从而在观念上来代替“华夷之辨”。——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避暑山庄》等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5.(2024•汕头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2)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6.(2024•湛江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一统”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一统,而应该看作天人的一统,也就是德礼和刑政,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尽管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但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材料二历史地看,原处于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中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努力寻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革,从而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边疆社会发展与中原地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而新的统一的条件则在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最终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摘编自向燕南《辽金西夏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材料三清代,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在治理上呈现出从拱卫中央、维护统治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目标的转移,从而完成从“天下”到近代“国家”的转变,其边疆治理呈现出陆海兼顾的企图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倾向。——摘编自吴曼《从“天下”到国家:清代的边界与边疆治理》材料四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进而言之,历史的连续性并非仅指线性维度上的连绵不绝,实际上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含义:独特的地理气候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基础,稳定的空间规模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厚重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深沉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核心品格。只有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摘编自王学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1)概括材料一中“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贡献。(3)根据材料四,简述“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的史实依据。7.(2024•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雨泽奏报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雨泽奏报制度,皇帝要求各级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报地方各地雨泽等相关信息。该制度直至清末仍发挥作用。皇帝谕旨康熙谕旨:每岁于直隶各省,凡雨旸期候、丰歉情形,莫不留心访察。虽在僻远,必务周知。雍正谕旨: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若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乾隆谕旨:直省旬月奏报雨雪。官员奏折苏州织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复霑足……惟山田高壤插莳稍迟者,约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价亦平,粗者七钱上下,细白者九钱、一两不等。开封等八府暨郑许等七州并所属各州县奏:四月十七日已时起至酉时大沛甘霖……臣复委员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悦……此诚皇上亲赐祈祷,精诚上格之所致也。直隶总督那苏图奏:各处麦苗……长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带……现在地尚潮润,若月内再得时雨,二麦均可有收,设天时难定,必需豫东二省麦接济。查上年麦收甚歉,所拨二十万石之数,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数办理。——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等(1)分析说明雨泽奏报制度的功能。(2)指出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8.(2024•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表现于口头,而文书避讳,是从秦开始。始皇帝减政变“临文不讳”为“临文需讳”,常见的是为避讳其“政”而改“正”为“端”。三国时期,“避讳”主要还是避讳当代君主的御名。“魏武帝讳操,以杜操为杜度。蜀后主讳宗,以孟宗为孟仁。”到了晋代,避讳越来越严密,“《通典》——〇四《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于晋人”。《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上书若奏事,皆须避宗庙讳。有误犯者,杖八十。”政和八年,宋徽宗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为名。——摘编自李晶《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材料二: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革除教科书中‘遵从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如教材内容有与共和宗旨相悖之处,教员得以自行删除和修改。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下令废除避讳的恶习并列出清代避讳各字表,要求予以改正。至此,中国文书避讳制度彻底结束。——摘编自于成静《避讳制度的流变及其法理意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避讳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书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9.(2024•赤峰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末士人不是喜欢到处讲学吗?动辄万人空巷,与其针锋相对,顾炎武发誓一辈子不讲学。不讲学干吗呢?结束抗清活动后,顾炎武在调查研究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近代革命志士身上,几乎都能看到顾炎武的影子。一反理学的空想谈玄,顾炎武认为,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当时哪有今天的交通之便,他怎么跑遍大江南北搞调研呢?他带二马二骡,马当坐骑,骡来驮书,随时取阅。每到道路、关隘、河流,他就下马与书上记载对照,看看是否有问题。问老农、退卒,这里以前有多少驻军啊?道路通向何方?经过验证,书上不对之处就改过来,没有写的就加上去。就这样,顾炎武北游二十余年,踏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数省的山川河流。我们今天对中国历代军事、地理的知识,很多来自于顾炎武的调查。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国家兴亡的知识,对他个人来说,还是反空谈的修身方式。——金观涛等《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提倡调查研究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炎武调查研究的历史影响。10.(2024•福建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材料二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材料题):明清时期(10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材料题(共10小题)1.(2024•宁乡市四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病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漳州月港开海,允许漳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浙、闽、粤、赣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瓷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材料二:1898年,清廷下诏:“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亥,中国自开商埠(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戊戌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述论》材料三: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整理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白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白开商埠。(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主要考查了古代,近代,现代的对外交往内容。【解答】(1)通过材料“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可以得出海禁政策加剧社会矛盾;通过时间“1567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材料“嘉靖皇帝病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漳州月港开海”可以看出明朝政局发生变动。影响通过材料“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可以得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货币白银化;增加政府的收入等;通过材料“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可以得出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通过材料“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浙、闽、粤、赣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瓷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可以得出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2)不同点通过材料“漳州月港开海,允许漳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看出隆庆开放是一口通商;通过材料“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看出晚清通商开埠范围大;再通过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隆庆开放是社会矛盾加剧背景下主动开放,而晚清是民族危机背景下的被迫调整。相同点可以从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维护国家利益等角度回答。对晚清开埠通商的评价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一方面回答通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推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另一方面回答便利了西方侵略等。(3)通过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自由贸易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扩大了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推到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故答案为:(1)背景:海禁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新航路的开辟;明朝政局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出三点即可)影响:白银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商品大量出口(海外市场的拓展)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答出三点即可)(2)异:隆庆开海是一口通商,晚清白开商埠开放地域范围广;隆庆开海主要是因为海禁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晚清白开商埠则是民族危机加深后的调整。同:都顺应了世界潮流,维护了国家利益;密切了中外联系。评述: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促进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国人的危机认同感及对外观念的近代化;(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但是晚清白开商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开口岸”和外国经济势力占优势的不利局面;随着白开商埠的增多和地区的扩大,白开商埠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出一点即可)。(3)作用:扩大了对外开放格局;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点评】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清晰把握从古至今对外经济交往的相关知识,考查较为全面。2.(2024•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则完全制度化,除寒暑期外均隔日一讲。大儒程颐论述经筵的重要性说:“臣窃以人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威慑,莫敢仰视,万方承奉,所欲随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其惑可知。”故云“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明朝经筵正式开设于英宗正统元年,自此除寒暑外,每月逢二日举行皇帝学习经书的经筵典礼,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清代经筵制度在康熙时期达到了鼎盛。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宣统三年颁布的皇帝入学读书上谕,除要求“于帝王之学、古今中外治乱之原详晰讲论,随事篇规”外,还要求“当此世界大通,文明竞进,举凡数十年来通行之宪政、发明之学理,尤当按切时势,择之务精,语之务详。”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摘编自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宋代相比,明清经筵制度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到晚清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第一问结合“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分析;第二问结合宋代到晚清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归纳。【解答】(1)根据材料“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可概括出明朝经筵制度设立了日讲,使经筵制度更完备;根据材料“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可概括出明初废宰相制度,经筵日讲则成为皇帝与大臣沟通的一种渠道,对明朝政治的作用更为重要;增加了时政内容;经筵制度注重仪式感;根据材料“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可概括出从皇帝教育发展成为清朝前期皇帝借经筵教训臣民的手段;根据材料“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可概括出晚清注入了西学内容,传统的经筵制度逐渐衰落。(2)本问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回答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从材料中宋代到清代的时代发展可知,对皇帝进行经史的教育,进一步体现了文官政治的特色,传承了儒家文化,通过这一制度,皇帝明白治乱之道,有助于古代政治的稳定,这也是宋元明清长期保持大一统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清朝皇帝文治武功,创造了百年盛世,同时从宋代程颐的话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对皇权的调控,尤其是在明清宰相制度被废除后,这一制度对皇权约束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从材料一中明代经筵制度讲的内容中,也包含了大量民意的上达,构成了皇帝了解民间疾苦的一种渠道。材料二显示出传统经筵制度的衰落,综合上述要点,即可形成答案。故答案为:(1)明朝经筵制度设立了日讲,使经筵制度更完备;明初废宰相制度,经筵日讲则成为皇帝与大臣沟通的一种渠道,对明朝政治的作用更为重要;增加了时政内容;经筵制度注重仪式感;从皇帝教育发展成为清朝前期皇帝借经筵教训臣民的手段;晚清注入了西学内容,传统的经筵制度逐渐衰落。(2)历史作用:推动了重文轻武社会风气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充实了帝王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使统治者了解前代治乱的经验教训,能更好的治国安邦,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如清代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荣盛世;一定程度上调控和限制了皇权;为基层民意向上传达提供了某种途径;晚清依附于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经筵制度,随着帝制灭亡也随之灭亡。【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史,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3.(2024•延边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在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的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年到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1)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马可•波罗的《东方闻见录》史学价值。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分析】(1)本题考查了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史学价值以及“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2)本题考查了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史学价值:根据材料“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在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的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由他口述而成的《东方闻见录》,对研究13世纪中国社会状况、中意之间的交往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东方闻见录》是回忆录,带有一定主观色彩,仍需与其他史料互证。原因:根据材料“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联系的加强;根据材料“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可得出,西方传教士传教的需要。(2)解读:根据材料“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推崇中国的道德准则和中国社会秩序。根据材料“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他们认为儒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对中国的评价逐步降低。由此可见,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服务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同时也说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逐渐加深。故答案为:(1)史学价值: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由他口述而成的《东方闻见录》,对研究13世纪中国社会状况、中意之间的交往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由于《东方闻见录》是回忆录,带有一定主观色彩,仍需与其他史料互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联系的加强;西方传教士传教的需要。(2)解读: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推崇中国的道德准则和中国社会秩序。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他们认为儒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对中国的评价逐步降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服务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同时也说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逐渐加深。【点评】本题以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4•深圳一模)“大一统”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1703年,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历经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旨在构建国家广阔的疆域一统观,从而在观念上来代替“华夷之辨”。——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避暑山庄》等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清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历经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旨在构建国家广阔的疆域一统观,从而在观念上来代替‘华夷之辨’”,可得出以地理范围的统一代替民族区分;依据材料“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可得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强化;依据材料“1703年,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可得出因俗而治;依据材料“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可得出内涵不断丰富。(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概述类要以具体史实为依据,可结合具体时期的具体政策进行论述,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筹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国共二次合作打下了基础,最终促成了国共两党的二次合作,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调动了一切阶层、民族的参政积极性,推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调动了不同阶层的抗日积极性。坚持全面抗战沦陷,充调动少数民族、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抗战。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故答案为:(1)以地理范围的统一代替民族区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强化;因俗而治;内涵不断丰富。(2)在抗日战争时期筹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国共二次合作打下了基础,最终促成了国共两党的二次合作,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调动了一切阶层、民族的参政积极性,推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调动了不同阶层的抗日积极性。坚持全面抗战沦陷,充调动少数民族、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抗战。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5.(2024•汕头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2)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2)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含义:“能动”是自觉主动的意思,“能动时代”指的是通过本土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受动”指的是受外来影响。“受动时代”指的是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表现:“能动时代”:据材料“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可知,王国维认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宋代理学兴起,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能动时代”。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政“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受动时代”:据材料“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可知,王国维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融合、晚清对西方思想的吸收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受动时代”。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国吸收佛教精神,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西学东渐,催生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2)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可选择赞同或不赞同,言之有理即可。选择赞同,主要从理学占据主导、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思想等方面论述文化发展的相对停滞。选择不赞同,主要从陆王心学形成,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等方面论述文化创新发展。故答案为:(1)含义:“能动时代”指的是通过本土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受动时代”指的是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表现:“能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受动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国吸收佛教精神,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西学东渐,催生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2)同意。理由:从宋代至晚清,理学长期在思想领域中占据主导,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君主专制高度发展,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使得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虽然在明清之际,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但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改变宋明理学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的情况。【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学生需掌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的原因、表现。6.(2024•湛江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一统”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一统,而应该看作天人的一统,也就是德礼和刑政,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尽管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但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材料二历史地看,原处于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中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努力寻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革,从而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边疆社会发展与中原地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而新的统一的条件则在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最终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摘编自向燕南《辽金西夏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材料三清代,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在治理上呈现出从拱卫中央、维护统治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目标的转移,从而完成从“天下”到近代“国家”的转变,其边疆治理呈现出陆海兼顾的企图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倾向。——摘编自吴曼《从“天下”到国家:清代的边界与边疆治理》材料四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进而言之,历史的连续性并非仅指线性维度上的连绵不绝,实际上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含义:独特的地理气候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基础,稳定的空间规模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厚重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深沉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核心品格。只有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摘编自王学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1)概括材料一中“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贡献。(3)根据材料四,简述“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的史实依据。【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第一问原因根据“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二问贡献根据“原处于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中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努力寻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革,从而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边疆社会发展与中原地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而新的统一的条件则在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等信息并结合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治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第三问根据“独特的地理气候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基础,稳定的空间规模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厚重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深沉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核心品格”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字、地理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中华文明赓续不已的原因:根据“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得出是“大一统”信仰的政道传统;根据“尽管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但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得出是承继华夏文化的正统观念;根据“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得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贡献:根据“原处于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中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努力寻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革,从而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边疆社会发展与中原地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而新的统一的条件则在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发展和完善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北方经济开发和南北交流;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将边疆紧密地纳入中央,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国家治理方式完善,维护国家主权。(3)依据:根据“独特的地理气候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基础,稳定的空间规模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厚重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深沉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核心品格”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的史实依据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字、地理空间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具体来说,政治上,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形成一脉相承的政治谱系。经济上,历代先民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生产力水平上长期领先,创造出发达的农耕文明。思想上,从天人合一到百家争鸣再到儒家思想居于正统,礼乐文化和人文根脉弦歌不绝,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字上,由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由繁体到简体,字形构造总是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共同原则。地理空间上,中华文明以中原为枢纽,既保有各地区自身特色,又体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统一基础上使国家与社会治理达到了较高水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周边文明发展相对落后。故答案为:(1)原因:“大一统”信仰的政道传统;承继华夏文化的正统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发展和完善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北方经济开发和南北交流;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将边疆紧密地纳入中央,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国家治理方式完善,维护国家主权。(3)政治上,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形成一脉相承的政治谱系。经济上,历代先民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生产力水平上长期领先,创造出发达的农耕文明。思想上,从天人合一到百家争鸣再到儒家思想居于正统,礼乐文化和人文根脉弦歌不绝,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字上,由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由繁体到简体,字形构造总是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共同原则。地理空间上,中华文明以中原为枢纽,既保有各地区自身特色,又体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统一基础上使国家与社会治理达到了较高水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周边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7.(2024•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雨泽奏报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雨泽奏报制度,皇帝要求各级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报地方各地雨泽等相关信息。该制度直至清末仍发挥作用。皇帝谕旨康熙谕旨:每岁于直隶各省,凡雨旸期候、丰歉情形,莫不留心访察。虽在僻远,必务周知。雍正谕旨: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若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乾隆谕旨:直省旬月奏报雨雪。官员奏折苏州织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复霑足……惟山田高壤插莳稍迟者,约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价亦平,粗者七钱上下,细白者九钱、一两不等。开封等八府暨郑许等七州并所属各州县奏:四月十七日已时起至酉时大沛甘霖……臣复委员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悦……此诚皇上亲赐祈祷,精诚上格之所致也。直隶总督那苏图奏:各处麦苗……长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带……现在地尚潮润,若月内再得时雨,二麦均可有收,设天时难定,必需豫东二省麦接济。查上年麦收甚歉,所拨二十万石之数,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数办理。——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等(1)分析说明雨泽奏报制度的功能。(2)指出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雨泽奏报制度的功能;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解答】(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康雍乾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雨泽奏报制度在清朝时期发挥了多种功能。可从政策制定、加强集权、地方合作、关心民生、巩固统治等角度回答。首先,雨泽奏报制度中皇帝通过地方官员定期上报的奏折,可以了解到各地的天气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收成预期等信息。为皇帝及时了解地方农事提供了渠道。这些信息有助于皇帝对地方农事进行宏观把握,为制定和调整农业政策提供依据;其次,通过对比各地奏报的信息,皇帝可以了解到地方官员的政务能力和工作态度,有助于皇帝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和考核。对于那些积极履行职责、上报信息准确及时的官员,皇帝可能会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对于那些虚报瞒报、玩忽职守的官员,皇帝则会进行惩处。这种监督和考核机制有助于维护中央集权,确保地方官员忠实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和命令;此外,通过奏报制度,各地官员可以了解到相邻地区的天气和农事情况,有助于他们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这种信息交流也有助于加强地方官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因此雨泽奏报制度还促进了地方官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最后,雨泽奏报制度还体现了皇帝对民生的关心。通过及时了解地方农事情况,皇帝可以关注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民生。这种关心民生的态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心向背,巩固清朝的统治基础。(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康雍乾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雨泽奏报制度的运行实效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可从皇帝、官员、运行机制、客观因素等方面回答。首先,皇帝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如果皇帝对雨泽奏报制度持重视态度,经常查阅奏报并据此作出决策,那么各级官员也会更加重视并认真执行这一制度。反之,如果皇帝对奏报不感兴趣或只是走过场,那么这一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失去实际作用。其次,地方官员的品行和能力也是影响制度运行实效的关键因素。一些官员为了政绩或个人利益,可能会虚报或瞒报雨泽情况,导致奏报信息失真。而另一些官员则可能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或责任心不强,无法准确判断雨泽情况并作出及时有效的汇报。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雨泽奏报制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第三,奏报传递机制是否畅通也会影响制度运行的实效。在清朝时期,由于交通和通信手段相对落后,奏报的传递速度较慢,且容易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果奏报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延误或丢失,那么皇帝就无法及时了解到地方的雨泽情况,从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最后,政治局势和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也会对雨泽奏报制度的运行实效产生影响。在政治动荡或战争期间,各级官员可能无暇顾及雨泽奏报制度,导致制度运行受阻。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则可能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使雨泽奏报制度失去实际意义。最后总结,雨泽奏报制度的运行实效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皇帝的重视程度、地方官员的品行和能力、奏报传递机制的畅通程度以及政治局势和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要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故答案为:(1)雨泽奏报制度在清朝时期发挥了多种功能。首先,它有利于皇帝及时了解地方农事,为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次,通过奏报制度,皇帝可以监督地方官员的政务情况,督促他们履行职务,维护了中央集权。此外,雨泽奏报制度还促进了地方官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了他们对地方农事情况的了解,提高了行政效率。最后,奏报制度也体现了皇帝对民生的关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心向背。(2)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皇帝对奏报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直接影响着制度的运行效果;其次,地方官员的品行和能力也对制度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官员虚报瞒报,那么奏报的信息就会失真;第三,奏报传递机制是否畅通也会影响制度运行的实效;最后,政治局势和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也会对制度运行产生影响。因此,要确保雨泽奏报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皇帝、地方官员、奏报传递机制以及客观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8.(2024•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表现于口头,而文书避讳,是从秦开始。始皇帝减政变“临文不讳”为“临文需讳”,常见的是为避讳其“政”而改“正”为“端”。三国时期,“避讳”主要还是避讳当代君主的御名。“魏武帝讳操,以杜操为杜度。蜀后主讳宗,以孟宗为孟仁。”到了晋代,避讳越来越严密,“《通典》——〇四《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于晋人”。《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上书若奏事,皆须避宗庙讳。有误犯者,杖八十。”政和八年,宋徽宗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为名。——摘编自李晶《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材料二: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革除教科书中‘遵从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如教材内容有与共和宗旨相悖之处,教员得以自行删除和修改。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下令废除避讳的恶习并列出清代避讳各字表,要求予以改正。至此,中国文书避讳制度彻底结束。——摘编自于成静《避讳制度的流变及其法理意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避讳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书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避讳制度发展的特点;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国文书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古代避讳制度发展的特点,根据“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表现于口头,而文书避讳,是从秦开始”得出是由口头到文书;根据“《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上书若奏事,皆须避宗庙讳。有误犯者,杖八十。’”得出是逐渐制度化、法律化;根据“宋徽宗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为名。”得出避讳内容和范围扩大。(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中国文书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根据“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革除教科书中‘遵从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下令废除避讳的恶习并列出清代避讳各字表,要求予以改正”得出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和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还包括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1)特点:由口头到文书;逐渐制度化、法律化;避讳内容和范围扩大。(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爆发;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9.(2024•赤峰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末士人不是喜欢到处讲学吗?动辄万人空巷,与其针锋相对,顾炎武发誓一辈子不讲学。不讲学干吗呢?结束抗清活动后,顾炎武在调查研究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近代革命志士身上,几乎都能看到顾炎武的影子。一反理学的空想谈玄,顾炎武认为,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当时哪有今天的交通之便,他怎么跑遍大江南北搞调研呢?他带二马二骡,马当坐骑,骡来驮书,随时取阅。每到道路、关隘、河流,他就下马与书上记载对照,看看是否有问题。问老农、退卒,这里以前有多少驻军啊?道路通向何方?经过验证,书上不对之处就改过来,没有写的就加上去。就这样,顾炎武北游二十余年,踏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数省的山川河流。我们今天对中国历代军事、地理的知识,很多来自于顾炎武的调查。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国家兴亡的知识,对他个人来说,还是反空谈的修身方式。——金观涛等《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提倡调查研究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炎武调查研究的历史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第一问原因根据“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旅游用车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年人力资源绩效提升与优化合同3篇
- 农家乐租赁合同范本2025年
- 2025年度小程序在线医疗咨询与预约服务合同3篇
- 防水合同协议书
- 工程包工包料承包合同范本2025年
- 2025年度复印机销售合同模板-全面办公设备采购协议2篇
- 幼儿托育服务合同2025年
- 2025年度无纺布行业环保项目投资合作购销合同3篇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九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DZ/T 0462.4-2023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4部分:铜等12种有色金属矿产(正式版)
- DZ∕T 0338.3-2020 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规程 第3部分 地质统计学法(正式版)
- 《无机及分析化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2024年药品集中采购合同范本(二篇)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大名校2024年高考化学必刷试卷含解析
- 新能源车更换电池合同范本
- 微生物学(鲁东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鲁东大学
- 饮食的健康哲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青岛大学
- ALC板施工施工方案及工艺要求
- 玻璃制造过程绿色节能技术创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