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3_第1页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3_第2页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3_第3页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3_第4页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3分)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解答】解: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响度.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特性的辨别,尤其是要知道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还包括距发声体的远近.2.(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调来辨别的【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由于人的听觉范围的限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到;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之间,大于的声波,人们听不见,叫超声波,小于的,人们也听不见,叫次声波;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解答】解:A.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声,但是频率不同,不是所有频率的声音都能听到,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正确;C.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的频率小于,人们听不见,故C错误;D.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去辨别的,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3.(3分)下列关于鼓声的说法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C.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人耳的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响度越大【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A.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鼓声主要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故D错误.故选A.【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特性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题.4.(3分)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掌握:(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解答】解: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选项A说法正确;B.不同材料的物质发声结构不同,所以钟发出的声音音色与其它的物质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客船上的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C选项说法正确;D.客船上的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而不是根据音调来判断,故D错误.故选D.【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及乐音特征进行分析解答.5.(3分)在的环境中,把一块的冰投入到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收热量;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解答】解:把一块的冰投入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因为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继续熔化.故选D.【点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放在房间里,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冰在熔点,无法吸热,不会熔化;水在凝固点,不能放热,不会结冰;所以冰、水的质量都保持不变.6.(3分)小明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他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关于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象中的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B.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C.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小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分析】(1)由图象可知:段表示冰吸热升温;段是冰水混合物,是冰的熔化过程;段是水吸热升温;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2)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3)水的比热容比冰大,相同质量的冰和水在吸热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冰升温快,水升温慢.(4)液体沸腾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温度达到沸点和继续加热.【解答】解:A.图象中段表示冰吸热升温,而段才是冰的熔化过程;故A错误;B.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冰熔化时温度一直保持在,说明冰是晶体;故B正确;C.由于冰和水的质量相同,又是同一个酒精灯加热,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大,故C错误;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需要不停吸热,如果停止加热,沸腾也马上停止.故D错误.故选B.【点评】该题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7.(3分)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A.点燃的蜡烛 B.月亮C.发光的日光灯管 D.煤气火焰【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自身不能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解答】解:A.点燃的蜡烛自身能够发光,是光源;故A错误;B.月亮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B正确;C.发光的日光灯管自身能够发光,是光源;故C错误;D.煤气火焰自身能够发光,是光源;故D错误.故选B.【点评】掌握光源的概念是正确答题的前提与基础,要注意,很多同学认为蜡烛是光源,这种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发光的蜡烛即烛焰是光源,而不发光的蜡烛不能认为是光源.8.(3分)在没有其他关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后,观众看到的情况是()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分析】(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2)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3)不透明的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解答】解:舞台追光灯发出绿光,照在白上衣,白上衣可以反射绿光,白上衣反射的绿光进入观众的眼中,观众看到上衣就是绿色的;红裙子只能反射红光,不能反射绿光,绿光照在红裙子上被吸收,观众看到的裙子是黑色的.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是一道基础题;应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9.(3分)河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A.缩小的虚象 B.等大的虚象C.和树木一样大的影子 D.比树木大的虚象【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解答】解:(1)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倒影,“倒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河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与树木等大的虚象;故A错误,B正确;(2)阳光下树木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影子不是像,影子也可能比树木大、也可能比树木小,也可能和树木一样大,故CD错误.故选B.【点评】在学习光现象时要留心讲到了哪些现象,一般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在上课时老师都会涉及到,“倒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而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不要把二者混淆.10.(3分)夜晚,下列物体中放出红外线较多的是()A.草木 B.人 C.岩石 D.河水【分析】无论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解答】解:夜晚,在草木、人、岩石、河水中,人的温度最高,所以人放出红外线较多.故选B.【点评】掌握红外线的用途.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它都遵循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11.(3分)小新同学对着平面镜检查仪容,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A.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B.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C.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D.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分析】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且物距与像距相等,对各选项逐一分析即可作出判断.【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所以可判断选项A、B错误;因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物距与像距相等,当小新同学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小新同学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变小,像到镜面的距离必然随之变小,所以可判断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点评】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此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2.(3分)彩色电视机显现出的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基本颜色混合而成的,这三种颜色是()A.红、黄、蓝B.红、绿、蓝C.红、绿、紫D.红、黄、绿【分析】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彩色电视机是利用三原色合成各种色光,出现多彩的画面.【解答】解: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机呈现出的各种色彩都是三原色混合而成的.故选B.【点评】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三者合成白色.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蓝,三者合成黑色.两者容易混淆,注意区分.13.(3分)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A. B. C. D.【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解答】解: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此选项错误;B.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此选项错误;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液体接触的太少.此选项错误;D.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14.(3分)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A.清晨的雾消失了——汽化B.冬天地面草丛中出现的霜——凝固C.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液化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升华【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A.雾在阳光下消失,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故A正确;B.冬天草地上出现了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C.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是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C错误;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是酒精变为酒精蒸气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15.(3分)长春市的冬季,有时路旁树枝上会出现霜,从而形成雾凇景观,这一现象属于()A.汽化 B.升华 C.凝固 D.凝华【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升凝华.【解答】解: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中考的热点.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6.(2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小孔成像说明光__________.【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后在后面的屏上能形成物体倒立的实像.【解答】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小孔成像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答案为:;沿直线传播.【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速度、光的直线传播,是一道基础题.17.(2分)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__________.用久了的油漆黑板会“反光”,这是由于光在黑板上发生了__________的缘故.【分析】(1)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2)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黑板“反光”就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解答】解:(1)白色粗糙的银幕能将平行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光,且能反射各种色光,使人在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因此电影银幕发生的是漫反射.并且任何一种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2)黑板使用时间长了表面会变得比较光滑,当外面强光照射到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导致有些同学看不到上面的文字,会“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故答案为:漫反射;镜面反射.【点评】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现象,分析问题时注意反射光线是向一个方向还是向各个不同方向.18.(2分)一只小鸟在秀丽的石湖湖面上水平飞过,若水深为,小鸟距水面,映在平静湖水的鸟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形成的,该“倒影”距小鸟__________.【分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已知小鸟距水面,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所以“倒影”距小鸟;故答案为:反射;.【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原理,要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问题.19.(6分)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因为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_中传播.【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答案为:振动;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真空.【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属于基础知识.20.(1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分析】物体的温度高低常用温度计来测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解答】解: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故答案为:液体热胀冷缩.【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21.(2分)音乐会上听到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__________产生的,同时我们也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音色是声音的本质与特色,它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我们根据音色能辨别物体.【解答】解:(1)小提琴发出声音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2)听音乐会时,我们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故答案为:振动;音色.【点评】通过在音乐厅听音乐会,考查了声音的发生、以及声音的特性等,体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22.(2分)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__________;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__.【分析】(1)声音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B超等;声音传递能量的例子有:清洗精密机械、粉碎体内结石等;(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解答】解: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传递能量,所以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答案为:能量;振动.【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有传递信息与能量的特性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23.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有的__________成小水滴,有的__________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中小水滴和小冰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__________小水滴,在此过程中要__________热,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分析】从水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确定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解答】解: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凝成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水蒸气凝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小冰晶变成小水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故答案为:液化;凝华;熔化;吸.【点评】认真审题,从题目中的告诉的信息中可以确定解题的思路.如水蒸气凝成小水滴.24.(3分)小冬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_________而发声;小冬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解答】解:用弓拉动琴弦,琴弦会振动而发声;当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时,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变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琴弦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空气.【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25.(2分)大年三十晚上,鞭炮声此起彼伏,小明同学关紧门窗,用棉球塞住耳朵,他主要是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①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①小明同学关紧门窗,噪声就会被阻断,传播不出去,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③小明同学用棉球塞住耳朵,噪声就会传播不到小明的耳朵了,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故答案为:传播过程;人耳.【点评】本题考查了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一道声学基础题,属于识记性内容.26.(2分)晶体和非晶体:__________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__没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解答】解: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故答案为:晶体;非晶体.【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一道基础题目.27.(2分)升华是一个__________热过程,凝华是一个__________热过程.【分析】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特点作答.【解答】解: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故答案为:吸;放.【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吸放热特点象进行分析解答,题目比较简单.三.实验探究及作图(28-32题每空1分,33题共4分,34题3分)28.(4分)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光带,其颜色自上而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首先用实验研究这一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如图乙所示,则光屏上就呈现__________色.【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牛顿最早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2)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和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解答】解:(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光的色散说明太阳光不是单色光,而是有七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这一实验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完成的.(2)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红纸只能反射红光,吸收其它各种色光,所以我们看到光屏上红光照射的地方是红色的.故答案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色散;牛顿;红.【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物体颜色的灵活考查,同时也考查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29.(5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2)如果有厚和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__厚的玻璃板做实验;(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实验中要采用薄玻璃板,因为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玻璃越厚,反射面越远,两个像距离越远,使实验复杂化.(3)实验中玻璃板如果不垂直于桌面,后面的蜡烛无法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4)多进行几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具有代表性,一次就得出结论,偶然性较大【解答】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并且能够成像,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时,尽量采用薄玻璃板,避免出现明显的两个像,简化实验.所以选择玻璃板进行实验.(3)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4)实验中只测量一组数据便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应该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通过多次测量数据,多测几组数据得出的结论才具代表性,避免实验结论出现偶然性.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3)另一只蜡烛不能与像重合;(4)不合理;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点评】掌握平面镜成像中实验器材的在实验中的作用,例如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使用薄的并且透明的玻璃板等.30.(4分)初二某班的几位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如下表所示:时间温度(1)分析表中数据时,同学们发现有个温度值是不妥的,不妥的是第__________分钟的数值,应为__________.(2)将错误数据修正后,请你按正确的数据在图中作出水的沸腾图象.(3)根据水的沸腾图象可以判断出:在当时的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下降”).【分析】(1)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2)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连线;(3)水中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时的温度是水的沸点.【解答】解:(1)由表格中数据知,从第分钟水开始沸腾,温度应保持不变,所以第的数值不妥,应为;(2)根据数据描点并连线,如图所示:(3)由表格中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沸点为.故答案为:(1);;(2)见上图;(3);不变.【点评】本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主要考查了水沸腾时的特点应用及描点法图象的画法.3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____________________.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2)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解答】解: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答案为:低;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发出的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点评】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要素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2.(5分)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__________是乐音的波形.【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在音调和响度相同时,不同的发声体发声时的音色是不同的.乐音是由物体做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解答】解:人们在说话时,由于声带的差异,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