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材料之“剪材”(素材)_第1页
2024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材料之“剪材”(素材)_第2页
2024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材料之“剪材”(素材)_第3页
2024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材料之“剪材”(素材)_第4页
2024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材料之“剪材”(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材料之“剪材”(素材)写作材料之“剪材"

美学家朱光潜说:“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朱光潜言语所指,即作文的素材剪裁。对于写作材料,如果说积材是第一能力,选材是第二能力,那么剪材就是第三能力。作文剪材好比量体裁衣,需要裁剪、拼接、修改等多道环节。为了材料表达的高效性,即使经过精选的材料,也不能原封不动地搬进文中,还需对材料进行二次加工,修剪掉无关的枝丫,进行必要的嫁接,对不适当处进行合理修改。可见,写进文章的题材不仅是精选出来的,更是经过作者剪裁加工出来的,它早已不是原始的素材。另外,还可以对经典的旧材予以化用,使旧材出新意。因此,写好作文务必先培养剪材意识,提高剪材能力。

如何提升剪材能力,图表如下:

剪裁拼接点面截取

拼接组合

适当修改

巧妙化用旧材改造出新意

善用三有有冲突

有缺憾

有空白

【一、剪裁拼接,素材加工出经典】

选材的基本标准是筛选,从材料堆中挑选出真实、典型、新颖、细小,以及“三无"的材料。选材的高级标准是剪材,即通过截取、拼接、修改等加工素材。

(一)点面截取,以精华张目

在作文训练中,很多同学知选材而不知剪材,材料拿过来直接就用,往往出现内容啰唆、不精、废话太多等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些是语言的问题,但从深层次分析,其实是思维的问题,是没有剪材意识的表现。体现在写作能力上,就是材料剪裁能力弱。要明白,善于截取才能让素材更精当,表达才能没有赘余。

比如许多同学写到旅游观景,却用了不太少的笔墨去写准备洗漱用品,药品等,有的还写到父母叮嘱安全等等,的确现实生活是这个样子,但放到写作,就属于赘余,与写景这一主要内容脱节,就应该直接剪去。

所谓截取,就是在写作中要根据主题、体裁的需要,对生活、阅读资料的某个点、面进行截取,作为写作的素材。比如,截取父母在生活中的某些片段,来表现父爱、母爱;选取学校生活中的某些片段,来体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择历史的某些阶段,或某个历史人物的某些故事,以及某个故事的某些精彩环节,通过加工来突出人物的某方面特性,等等。

例如,要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其实有很多方面,但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臧克家只选了学者方面、革命家方面两个角度。从学者的方面论述,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从革命家的方面论述,只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个片段作为例证。而且,作者并未就此展开详述。其实,作者对材料的选择,本身就是对其生活点面的截取。

再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截取的是鲁迅先生的神情姿态,体现先生的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先生的穿着审美,体现其朴素自然;饮食起居,体现其简单随和,体恤他人等。萧红给我们展现的更多是日常生活中的鲁迅,而非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革命家鲁迅。

我们初中生写作也应如此,根据主题、体裁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当剪裁。请阅读中学生作文《美妙的碎时光》,体会点面截取。

美妙的碎时光

时间确实匆匆,但在生活的琐碎里,它依旧会留下些许美好的时刻,用心去感受美妙的碎时光,从而更加珍惜每一个今天。

夕阳·书香

闲适的周末。

一抹夕阳带着她柔和的暖意,斜照在阳台上,我搬了一把红木椅坐下,拿了一本唐诗宋词来读。静得只有翻书页的声音,可我的情思却在这妙笔佳句的书香里荡漾不已。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愁,我似乎见到李清照那憔悴的容颜,更或有两行泪痕划过她的脸颊。是啊,人若多情愁自生,难得洒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满怀,我似乎见到李白身着一袭长衫,把酒停箸之后心潮澎湃,仰头高歌的豪放姿态。是啊,人生自古多磨难,敢于拼博便选择一往无前。

……

一抹夕阳,一杯茗茶,点点书香浸润这静谧而美好的碎时光,简直妙不可言!

操场·奔跑

每个朝阳初升的清晨。

阳光熹微,透过繁茂的枝叶缝隙,偶尔传来几声清脆悦耳的鸟鸣,叫醒睡梦香甜的小草。我穿了一件红色T恤,我喜欢红色,它代表热情。我奔跑在操场的塑胶跑道上,大汗淋漓,汗水早已湿透了我的衣衫,但这种烦恼全失的畅快那叫一个“爽”。

你或许会说,真好。其实更美好的,是在操场上每日伴我奔跑的还有我的父亲,这样的日子也有三五年了。

“坚持,最后一圈了!"听,父亲又回头喊我呢。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份根植内心的美好碎时光,教会我坚持,告诉我珍惜!这种感受岂只一个“妙”字可言?

朋友们,请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放慢心灵的脚步,去搜集美妙的碎时光,将它们串成一颗珍贵的项链永藏于心间,戴着它去追寻更美好的明天吧!

教师点评:这篇习作经过审题,碎时光既表明不能写一事,而且是生活琐事且要写带给美好感受的事。因此小作者就截取了夕阳下读书,享受书籍带给自己的愉悦,以及与父亲一起跑步运动的美好场景,从而突出热爱生活,珍惜生活每一天的主题。不像有的同学把杂七杂八的的事随意拼凑上来。

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议论性文体,对材料的点面截取运用得都比较广泛。这是因为,恰当的点面截取使材料更精、角度更多、表现力更强,对读者情感和思维的冲击力更大。因此,写作时对素材要舍得裁剪,文章的表现才更强。此外,还要注意对引用语的裁剪。无论是常引用的名言警句、诗词、谚语,还是某人直接或间接说的话,不管多么经典,使用时都要学会灵活变通,选择性截取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如果直接引用太长,不妨间接引用或者化用。

(二)拼接缀合,让素材更经典

拼接缀合就是对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环境等进行嫁接缀合,以满足文章表达的需要。可以把生活原型的不同典型特征拼凑起来,塑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把两件及以上相似的事件,拼接加工成一件事;还可将甲的事情嫁接到乙的身上;将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嫁接到彼时彼地,等等。只要经过嫁接缀合,事件、人物、环境更加典型,且现实中可以存在,都是被允许的。

人物拼接可以使形象立体化。通常是把两个或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拼接到一个人身上,增强人物的典型化,但是,拼接不是毫无目的和选择地拼凑,而是以人物的精神和品质为浸染,再加上作者的想象,将其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形象。除此之外,还可以专用一人,即以生活中某一个人作为原型,加上合理推想,或适当将其他人的性格挪借于此,创造出比原型更集中、更突出、更典型的形象。

事件、时间、地点的拼接、转嫁,可以让故事更精彩,人物形象更突出。以诸葛亮为例,草船借箭并非是诸葛亮所为,它的主角是孙权,发生的时间也并非赤壁之战时,而是赤壁之战五年后的濡须之战。火烧曹营也并非诸葛亮所设计,而是东吴周瑜的智谋。使用空城计的人也非诸葛亮,而是曹操,当然对方也不是司马懿,而是吕布。而火烧博望坡实为刘备所为,也非诸葛亮。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都有意安在了诸葛亮身上。

写作文时,可以合理采用拼接、转嫁的手法。比如,要突出父亲的品质,可以适当借用别人父亲的典型事件:要突出母亲洗衣的勤苦,可以把原本发生在夏天的事件放在冬天:要表现语文老师的敬业精神,可将数学老师的某些情节借鉴过来。但前提是,借用要符合所写人物的身份,所拼接、转嫁的事件在现实中要能够存在。

总之,这种拼接缀合的灵活运用,尤其让那些本身素材库储存极少的学生,比较顺利完成一篇符合中学生作文要求的文章提供了一种途径。

(三)适当修改,方便表达有必要

如果说拼接、缀合、转嫁是大的剪材,那么对材料的适当修改则是局部的微调。

如一篇散文《正月十五的灯》,也有对材料的局部修改。“母亲没有文化,却总会很虔诚地把灯送给它们,并默默念叨几句感恩的话。"天若朗晴,母亲少不得满心欢喜地说句:“老天收灯啦!”现实中,母亲送灯是没有任何言语的,但为表现母亲对“送灯"这一民间风俗的虔诚,写作时便做了小的改动。同样做出微调的还有父亲送坟灯的情节,“不管有多冷,父亲总会双膝跪地,在坟冢边背风处挖个深深的坑,把蜡烛栽在里面,用泥土围好拍实,像个温暖的房子。”父亲挖坑栽蜡烛,用泥土围好拍实确是事实,但由于儿时的冬日雪多雪大,“父亲总会双膝跪地"是不现实的,只是为表达需要而有意做的修改。

适当修改,不仅可以添加必要的情节,修改表现力不强的材料,还要善于删减没有意义的材料。无论是增,还是删、改,都要以服务主题为目标,以遵循艺术真实为原则。

【二、巧妙化用,旧材改造出新意】

不少同学对经典的旧材很是钟情,凡写作必欲引用。但常用却难以常新,且极易与他人的材料撞车。那么,经典旧材到底要不要用该如何用

经典旧材可用,但用必得法,必出新。一方面,可以化用材料,故事新编,旧瓶装新酒;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移花接木法,对旧材料进行嫁接,使其发新芽,抽新枝。再者,还可以就未被记载或记载不详尽的材料,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以丰富和创新原有素材。

例如,作文《上帝的宠儿-东施新传》,一改东施效颦的负面角色,将东施写成一位善于反省自我,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为人们做好事,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新形象。作文《孔乙己中举》,则是作者发挥想象,续写鲁迅小说《孔乙己》,将原作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刻。作文《走在路上》,作者取材《西游记》中的唐僧四人,表达了“行路便是悟道的过程”“我们只要注意路上的见闻,仔细体悟,自可修成正果"的主题。作文《出川》,作者则是以李白和赵蕤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构思了李白向赵蕤求教的情节,表现了“充分积蓄力量才能获得更大成功”的主题。由此可见,经典旧材不仅可用,还可妙用,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敢于创新。

【三、善用三有,提升素材吸引力】

好的剪材不仅能让素材变经典、新颖,增强内容表现力,还可以让素材更有吸引力,让文章富有韵味,这就要做到素材有冲突、有缺憾和有空白。

(一)有冲突,才有看点

文章尤其是记叙性文体,有冲突才精彩。因为有冲突,故事就会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有冲突,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冲突不一定是外在形式上的,也可以是内在心理的。写作就是要设置和加工这些冲突,无论它们是人与人的、个人内心的、人与环境的,还是是非冲突、情理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要分析冲突背后的问题,想办法一步步去化解矛盾冲突,进而达到和谐的主旨。对于读者来说,他们的阅读欲望在于写作者的情感、思想变化,能否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思,而首要就是材料能否吸引他们读下去,直至看完。这个吸引他们的磁铁就是材料的冲突性,或者说是有冲突的素材。

以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为例。文章所写事情虽小,行文却靠着冲突推进,文章主旨也是在冲突中得以彰显。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开篇小冲突就出现了,既然是散步,母亲却年老体衰,不愿出来。“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我的建议说服了她,使散步得以成行。“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人物因选择不同,冲突再度出现。同时,大路、小路的情况,也导致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这时,化解冲突的责任就落在作为一家之主的“我"的身上。两全的办法没有,拆散一家,各得其所,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虽然顺了母亲的意愿,但孩子的意愿却被忽略,冲突依然在。这次是母亲出来化解,说:“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成全了孙子,也化解了“我"的难处,做到了两全其美。到了难走处,“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冲突由此变成和谐,主题得以彰显。

再如出自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那一束光》,文章写“我”离开家乡,离开母亲,但母子互相惦念,却又不能经常见面,所以“我"想趁出差的机会,和母亲说好,火车路过村口的时候,我和母亲隔窗相望。如果仅仅就这样顺利实施,固然是读者和“我”所期待的,然而,偏偏因为飞驰的火车。漆黑的夜晚等原因,办法不灵,期待落空。这就是人与环境与物构成的冲突。可又心有不甘,又再说好出差返回再路过时,“我"站在最显眼的位置,再次与母亲相望。结果这次母亲一束手电筒的光,照亮了母子相望之路。实现我们盼望的那一幕。不过细想:在这样的冲突中,我们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体悟母子深情。虽然最后貌似望到了,可是飞驰的火车是不让这相见太过短暂,母子二人该是多么盼望能够相拥的那一刻啊。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

不像有些中小学生,平铺直叙。比如写放风筝,就是和伙伴去玩,风筝飞起来了,玩得很开心。丝毫没有波澜。假设去设置一些冲突呢:约好去放风筝,结果一开始风小,飞不起来,后来风大一些了,风筝飞了起来,而且飞的很高,可是好景不长,又和别的风筝缠绕在一起,弄了半天,才撕扯开,心里有些小恼火。就想赌气不放了,伙伴一句话点醒自己“哪有那么多事总是一直称心如意,放平心态就好了。”想想也是如此,开心的和伙伴们记叙玩耍,还进行放风筝比赛,固然输了,可好象自己今天收获了不少。

大家再想想都熟悉的《三顾茅庐》,《我的叔叔于勒》等,上述举例无不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个人内心的冲突相互交织,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凸显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所以,合理设置冲突,才使文章更有吸引力,可读性。

那么,该如何发现和设置冲突呢材料中的冲突基本包括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三类,对材料进行加工时,只需要围绕人设置冲突即可。比如,由于性格偏执、差异导致冲突:因获取信息不对称、理解不同导致冲突:因观念、三观不合导致冲突:因竞赛、比赛导致冲突;因肢体触碰、沟通不畅、误会导致冲突:因力量或心理失衡、内心恐惧导致冲突;因自由与规则碰撞导致冲突:因自我意愿得不到满足导致冲突,等等。

(二)有缺憾,才够真实

有的同学可能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经典课文还是优秀作文,其中的人物、事件多少都有点不完美。这并非作者写作能力不足,恰恰相反,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作者对作品“缺憾美"艺术的实践。优秀的写作是拒绝高大上的形象塑造的,它要的人物是美玉微瑕,瑕不掩瑜的真实美,也恰恰是这微瑕让内容更抢眼,形象更丰满。正视人生的不完美,恰当适度地暴露人物或事件的缺点,才是健康的写作态度,高超的写作技巧。

比如,都德《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老师的形象很光辉,但他却说:“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但正是这种看似缺点的反思,让韩麦尔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也带给读者更多反思。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塑造了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正直热忱、毫无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教师形象。但正是这样一位备受鲁迅敬重的教师,却也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但这丝毫不影响藤野先生的正面形象,反而让读者感觉人物更真实,更接地气。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具有母亲最密爱、善良的长妈妈,却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睡相难看,而且谋害了我的隐鼠。可见,若碧玉微瑕,务必要注意做到瑕不掩瑜。相反,如果要批判一个人,优点一定不要太突出而掩盖了缺点。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一个曾经轻浮、放荡、吃喝玩乐、行为不正、糟蹋金钱,后被打发到美洲的乞丐,却有着自我奋斗和善良的一面。但其视点并不能改变他被众人视为“坏蛋”“流氓"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造成形象或者事件的缺憾美。

再比如学生习作《说不出的滋味》,是说自己曾被同桌向老师告状,害的自己被叫家长,这次有机会看到同桌被罚,多少有点“幸灾乐祸”,这其实是符合小孩子形象的,只是在同桌被批之后,他反思自己的这种心理以及自己该如何去做,成就了他的值得肯定的地方。假设一开始就把自己写的高大上,反倒失真。

(三)有空白,才有韵味

空白就是文章中有意不写或含蓄暗示的内容,它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读者去思考探究,甚至会产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空白是一种材料加工处理的艺术,也是实现语言含蓄美的一种技巧。文章空白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用省略号省略内容;二是文章言尽而意犹未尽。

省略号留白比较常用。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有这样两处:“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两处省略,既有话未说完的省路,也有言尽而意无穷的省略。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到底是什么,文末省略号暗示的又是什么,这些都留待读者去思考。

再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这里省略了我猜测的各种理由。“有念‘仁远乎哉我歇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此处省略了大家念书的内容。

文末留白是常见的留白形式。如小说《孔乙己》,结尾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结局到底如何,是死了还是没死,作者没有给出准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