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讲练与单元复习(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下册)_第1页
第一单元 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讲练与单元复习(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下册)_第2页
第一单元 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讲练与单元复习(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下册)_第3页
第一单元 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讲练与单元复习(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下册)_第4页
第一单元 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讲练与单元复习(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一、《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作者相关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895):德国哲学家、社会科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与马克思合著《共产党宣言》,并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了重要支持。他的重要著作包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等。2.思想贡献: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二、文章体裁理论性论述文:以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论述为主,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通过大量事实和理论论证,揭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三、字音常见字音辨析:辩证(biàn):辨析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máodùn):事物发展过程中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四、字义关键字义:1.基础:根本的部分,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决定性:在某一领域或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性质。3.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意识形态及相应的组织。五、词语辨析1.生产力vs.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包括劳动力、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等。生产关系: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包括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2.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结构,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历史规律vs.个人作用:历史规律:指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趋势。个人作用:个人活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但不能违背历史规律。六、课文结构1.引论(概述):提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生产活动。2.正文(论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组织形式及思想观念。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通过国家、法律、意识形态等对经济基础的调节。3.结论:历史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推动的过程,人类活动受历史规律制约。七、阅读要领1.把握理论逻辑:弄清“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核心关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如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变革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3.联系实际思考: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如何决定国家政策与社会思想。八、解透课文1.关键观点提炼:核心论点: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次级论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结论:社会发展既遵循物质生产的规律,也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2.理论应用:社会发展规律的例证:如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等。中国发展实例: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变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当下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推动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3.讨论思考:物质生产力是否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主观能动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历史规律?如何理解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如法律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作者相关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要实践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哲学代表作:《实践论》《矛盾论》等。2.思想贡献: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思想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创立了一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体系。二、文章体裁哲学论述文:深入探讨正确思想的来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和理论分析揭示思想的本质。阐述哲学中的认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提供指导思想。三、字音常见字音辨析:实践(shíjiàn):付诸行动。感性(gǎnxìng):指通过感官获得的直接认识。理性(lǐxìng):指抽象思维得出的深层次认识。四、字义关键字义:1.思想: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实践:指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思想的根源。3.认识: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五、词语辨析1.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表面认知,如观察、体验。理性认识: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的深层次认知,如理论、思想。二者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化。2.思想来源vs.思想升华:思想来源:思想根源于社会实践,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成。思想升华:在实践基础上,通过理论总结深化认识。3.理论vs.实践:理论: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概括,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实践:理论的来源和检验标准。六、课文结构1.问题提出(开篇):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否定“天生”或“主观臆想”的观点。2.核心论证: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思想来源于改造世界的活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主要实践形式。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形成认识的循环深化。3.总结与提升:思想只有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被确认为正确。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否则就会脱离群众。七、阅读要领1.把握核心问题:思想的来源问题:否定唯心主义的观点,阐明实践的基础性作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必须接受实践检验。2.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认识的发展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正确思想是在实践中反复修正和深化形成的。3.结合实际分析:如中国革命中从实践中总结出符合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八、解透课文1.关键观点提炼:核心论点:正确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次级论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思想正确性的标准。实践和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结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2.理论应用:中国革命实例:如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通过实践纠正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思想偏差。现代社会实例: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需要通过实践不断修正理论。个人学习实例:学习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巩固和验证,形成深入理解。3.讨论思考:为什么“天生的思想”或“主观臆想”不可靠?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践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作者相关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人民日报》评论员,属于权威性、政策性极强的集体署名文章,代表党和国家重要观点。《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承担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2.背景知识:本文发表于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围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文章体裁时事政论性文章:针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理论解读和实践指导。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指导性。三、字音常见字音辨析:复兴(fùxīng):重振兴盛,恢复繁荣。征程(zhēngchéng):远行的路程,象征事业发展的历程。四、字义关键字义:1.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不同,强调人口规模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等特征。2.全面推进:强调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实现现代化。3.民族复兴: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实现独立、富强、文明和全面发展的目标。五、词语辨析1.中国式现代化vs.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领导,注重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主义为主,通常伴随资源浪费、不平等扩大的问题。2.高质量发展vs.高速度增长:高质量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高速度增长: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可能忽视环境和社会影响。3.物质文明vs.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经济、科技、生活水平的发展。精神文明: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社会风尚的提升。六、课文结构1.引言(第一部分):提出主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历史与现实,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独特性。2.论证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调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全面推进现代化的重点:经济建设: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政治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建设:共同富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低碳经济。3.结尾(总结与号召):强调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性。呼吁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开创现代化新局面。七、阅读要领1.理解核心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与西方现代化的差异及其独特价值。党的全面领导作用: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复兴的路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协同发展。2.结合时代背景: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路径。以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回应当代全球化和生态危机的挑战。3.把握号召意义:本文旨在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实现二十大目标而努力。八、解透课文1.关键观点提炼:核心论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次级论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特征,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结论:全党全国人民应团结一致,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2.理论应用:现代化的实例:经济:如“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的开放合作。生态:如“双碳”目标的实施。民族复兴的实践: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科技:发展高科技产业,如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社会实践:如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等。3.讨论思考: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影响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作者相关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最早发表于1978年《光明日报》,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烈讨论。文章由胡福明等人撰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思想解放运动的起点。2.背景知识:本文诞生于1978年,是对“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有力批判(“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本文起到了推动思想解放、重视实践和科学发展的作用。二、文章体裁哲学政论性文章:针对认识论和真理观展开论述,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澄清理论认识中的错误。三、字音常见字音辨析:实践(shíjiàn):付诸行动。检验(jiǎnyàn):通过验证来确认真实性或正确性。标准(biāozhǔn):衡量事物的依据。四、字义关键字义:1.实践: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2.真理: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3.检验:通过实际操作或效果来验证事物是否正确或真实。五、词语辨析1.实践vs.理论:实践: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是真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理论:对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2.真理vs.错误: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错误:与客观实际不符的认识,需通过实践加以纠正。3.唯一标准vs.主要标准:唯一标准:指实践是判断真理的唯一方法,不依赖其他标准。主要标准:可以存在多种标准,但以实践为核心。六、课文结构1.引言(第一部分):提出核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以主观意志或权威观点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错误认识。2.论证部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实践是发现真理的基础,通过实践认识客观规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反例批判:批判教条主义:只依靠权威或教条,而不结合实际的态度。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忽视实践,以主观判断代替实际检验。3.总结与号召: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在实践中探索正确道路,推动思想解放。七、阅读要领1.理解核心概念: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检验标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的价值在于能否指导实践,实践的反馈决定理论的正确性。2.结合背景分析: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实践的重要性。以实践为标准,为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奠定理论基础。3.辩证思考: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也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八、解透课文1.关键观点提炼:核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级论点:真理必须符合客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