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讲练与单元复习(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下册)_第1页
第五单元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讲练与单元复习(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下册)_第2页
第五单元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讲练与单元复习(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下册)_第3页
第五单元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讲练与单元复习(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下册)_第4页
第五单元教材同步知识清单-【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讲练与单元复习(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水经注·序》一、作者及文学常识1.作者:郦道元(466—527),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字善长,出生于今河北涿州。他继承和发展了《水经》的地理学内容,著有《水经注》,是一部详细记述河流地理及沿岸名胜的地理文献,被称为“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融地理、历史、文学于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2.文学常识:《水经注》特点:内容丰富,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体现了郦道元“究天人之际”的治学精神。成书背景:《水经》是魏晋时期成书的一部地理书,仅有一万多字,内容简略。郦道元不满其遗漏与粗略,撰写《水经注》补充详述,成书约三十余万字。二、文学体裁1.体裁:地理散文,兼具说明文与记叙文性质。《水经注·序》是整部《水经注》的序言,用以交代写作背景、目的和价值,同时彰显治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文中体现了汉语散文简洁凝练、富有文采的特色。三、字音、字形、字义1.字音:靡(mǐ):没有。阙(quē):遗漏。浏(liú):清澈。漠(mò):广大空旷。覆(fù):覆盖。2.字形辨析:“靡”与“弥”:“靡”意为“无、没有”,“弥”意为“遍及”。“颇”与“坡”:“颇”表示“稍微、偏向”,“坡”表示“倾斜的地面”。3.字义:靡:无,没有。阙:遗漏,缺失。综:综合,统括。溯:逆流而上。崇:高。四、词语辨析1.靡与靡然:靡单指“没有”,靡然表示“顺从的样子”。2.崇山与崇高:“崇山”指高大的山,“崇高”比喻道德、境界或地位。3.阙与缺:“阙”多指书籍记载的遗漏,“缺”一般指事物的不完整。五、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开篇):概述《水经》的内容及不足。2.第二部分(主体):阐述撰写《水经注》的目的与方法,详述治学精神。3.第三部分(结尾):总结地理记述的意义,表达对自然与文化的热爱。六、阅读要领1.关注文中“补阙”与“记录”的主旨思想,理解郦道元对山川地理的热爱。2.把握说明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体会文本中融入的人文情怀。3.注意文中表达层次的条理性,理清作者思路和写作目的。七、解读课文1.主旨:撰写目的:弥补《水经》内容的不足。表现情感:郦道元热爱自然、崇尚学术、重视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2.思想意义: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科学求真的精神。对后世地理学、文学具有深远影响。八、拓展理解1.《水经注》的特色:文学性:文章描写山川景物富有诗意,用词精准、感情真挚。科学性:详细记述地理状况,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2.对后世的影响:《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经典,还对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山水文学”的开端。九、文言知识1.常见实词:靡:无,没有。阙:遗漏。崇:高大。浏:清澈。溯:逆流而上。2.常见虚词:其:表选择或推测。盖: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大概”。以:表方式、原因,可译为“用、因为”。之:指代、结构助词。3.文言句式:判断句:《水经》者,述江河之大经也。(判断词“者”“也”)被动句:或附益以增其辞。(被附加)省略句:述江河(之)大经也。(省略宾语“之”)十、阅读训练方向1.理解文中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重点句翻译:《水经》者,述江河之大经也。(《水经》是一本记述江河大经的书。)余敬其先志,乃撰而补之。(我敬仰《水经》的志向,因此撰写补充它。)2.归纳文意:作者的写作目的、科学态度和情感表达。3.从语言入手,分析其语言风格的简洁与凝练。十一、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类别例词意义实词靡、崇、综、阙没有、高、综合、遗漏虚词其、盖、以、之表推测、表原因、表方式、指代或结构助词十二、句式判断句式类型例句特点判断句《水经》者,述江河之大经也。用“者”“也”表判断被动句或附益以增其辞。用“以”表被动省略句述江河(之)大经也。省略宾语“之”十三、课文结构与归纳1.背景说明:《水经》记录简略,但具有价值。2.撰写原因:补充不足,发扬前志。3.意义总结:记录山川地理,为后世传承。十四、拓展练习1.比较《水经注·序》和《桃花源记》在语言和主题上的不同。2.探讨郦道元的治学精神对现代地理学的启发意义。第二课《四时用药例》一、作者及文学常识1.作者:孙思邈(541—682),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尊称为“药王”。生平:孙思邈出身贫寒,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和道学尤为精通。著作: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里程碑。思想特色:强调预防医学,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协调,提出“医者仁心”的道德准则。2.文学常识:《四时用药例》出自《千金要方》,是唐代医学经典,记载了四季常见病的特点与用药原则。文中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四季节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用药的时节性特点。二、文学体裁1.体裁:说明文(医学论述文)。说明对象:四季用药原则及预防疾病的方法。语言特点:简练、精准,带有一定的论证色彩。三、字音、字形、字义1.字音:悸(jì):心跳异常。瘅(dàn):病热、发热。湿(shī):潮湿,指湿邪。滞(zhì):停滞。节(jié):时节、季节。2.字形辨析:“悸”与“继”:悸指心跳异常,继指继续。“瘅”与“疸”:瘅多用于“热病”,疸指黄疸。3.字义:悸:心跳异常,因惊恐或病症引起。瘅:热病,多指因湿热引发的病症。滞:停滞,不通畅。邪:邪气,即疾病的外因,如风邪、湿邪等。调:调和、调整。四、词语辨析1.调与治:“调”强调平衡调整,“治”指疾病的治疗。2.瘅与疸:“瘅”多指热病,“疸”特指黄疸病。3.邪与毒:“邪”泛指致病外因,“毒”指有害物质或病理产物。五、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总述):四季与人体的关系,提出因时用药的基本原则。2.第二部分(分述):按春、夏、秋、冬四季,逐一说明常见病症与用药特点。3.第三部分(总结):强调顺应时节与预防为主的重要性。六、阅读要领1.理解四季气候特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掌握因时用药的核心思想。2.注意分析四季疾病的特点和对应的治疗原则,如“春宜疏散,夏宜清热”。3.把握医学论述的语言特点,如用词精准、逻辑清晰。七、解读课文1.主旨:提出四季用药的基本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中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论述不同季节的病症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2.思想意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强调健康管理应顺应自然规律,具有重要的现代医学启示意义。八、拓展理解1.“四时用药”思想的核心:顺应自然: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对人体有直接影响,用药需因时而异。强调预防:通过合理的调理和治疗,减少疾病发生。动静结合:如春季主升发,治疗以疏散为主;冬季主收藏,注重保温和滋养。2.现代医学价值:与现代的季节性疾病预防观念契合,如流感、湿热病的防治。为现代中医药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九、文言知识1.常见实词:悸:心跳异常。瘅:热病。滞:停滞、不通畅。泄:指泻下、腹泻。调:调整、调理。2.常见虚词:以:表目的或手段,可译为“用、凭借”。则:表结果或因果关系,可译为“就”。而:表并列或转折,可译为“并且、却”。乃:表判断或结果,可译为“于是”。3.文言句式:判断句:春者,天之发陈也。(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被动句:人体受四时之气所侵。(人体被四季气候所影响。)省略句:夏多(于)湿热,故宜清之。(省略“于”。)十、阅读训练方向1.理解四季用药与季节气候的关系。重点句翻译:春者,天之发陈也。(春天是万物萌发和更新的季节。)夏多湿热,故宜清之。(夏天多湿热,应以清热为主。)2.探讨用药原则在当代医学中的实际应用,如对流感或湿热病的预防与治疗。3.分析作者语言简练的特点,学习中医医学论述的表达方式。十一、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类别例词意义实词悸、瘅、滞、邪、调心跳异常、热病、不通畅、邪气、调整虚词以、则、而、乃表手段、结果、并列、结果十二、句式判断句式类型例句特点判断句春者,天之发陈也。用“者”“也”表判断被动句人体受四时之气所侵。用“受”表被动省略句夏多(于)湿热,故宜清之。省略介词“于”十三、课文结构与归纳1.背景说明:中医认为四季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健康。2.论述原则:提出顺应四季的用药方法,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3.具体分析:春疏散、夏清热、秋润燥、冬滋补,详细说明各季节常见病与对应治疗原则。十四、拓展练习1.比较《四时用药例》与《黄帝内经》关于四季养生思想的异同点。2.探讨“因时用药”对现代疾病防控的指导意义,如流感疫苗接种与季节的关系。第三课《稻》一、作者及文学常识1.作者:徐光启(1562—1633),明代著名科学家、农业学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平简介:徐光启是明末“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代表作:《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思想特色:重视实学,主张以科学技术和实际操作改进农业生产。2.作品背景:《稻》选自《农政全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知识,尤其是稻作农业的生产技术。历史背景:明代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峰,稻作是主要粮食生产方式之一。徐光启对稻种的选择、栽培技术、水利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作了全面论述。二、文学体裁1.体裁:说明文。内容:说明稻作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特点: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播。三、字音、字形、字义1.字音:稻(dào):一种谷类作物,主要粮食来源。秧(yāng):稻苗。鬯(chàng):清香的酒,此处引申为清新。蔬(shū):泛指蔬菜或植物。2.字形辨析:稻与稼:稻指水稻,稼泛指谷物种植。鬯与畅:鬯指香酒或稻香,畅指通畅、顺利。3.字义:稻:水稻,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秧:稻苗,指栽种前育出的苗木。水溉:灌溉,指通过人工方法给田地供水。田畦:田间的小块土地,用沟渠分隔。四、词语辨析1.稻与禾:稻专指水稻,禾泛指未成熟的谷类植物。2.秧与苗:秧专指稻苗,苗可以指各种植物幼株。3.灌与溉:灌指用水浇地,溉特指用水灌田。五、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背景介绍):稻作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及其种植的气候条件。2.第二部分(种植技术):稻种的选择、育秧、移栽、管理等工艺流程。3.第三部分(总结):稻作种植的意义及对农耕社会的贡献。六、阅读要领1.掌握稻作种植的技术流程:选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与储藏。2.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文章通过分步描述,将稻作技术系统化、条理化。3.注意语言特点:注重实践细节,用词精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七、解读课文1.主旨:说明稻作种植的工艺流程,强调稻作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明代农业技术的先进水平。通过科学方法总结种植经验,展示了作者务实的科学精神。2.思想意义:稻作技术的传播与推广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徐光启通过《稻》的书写,体现了其关注民生、科学求实的态度。八、拓展理解1.稻作技术的核心要素:选种:根据气候、土壤特点选择优良稻种。育秧:培育稻苗,保证苗木壮实,适应移栽。田间管理:灌溉与排水相结合,防治病虫害,保证稻谷生长。收获与储存:适时收割,采取妥善的储藏方式避免霉变。2.现代价值:对现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如生态农业中的稻田水控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等。提供了农学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推动了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九、文言知识1.常见实词:稻:水稻。秧:稻苗。溉:灌溉。耘:除草。畦:田间小块土地。2.常见虚词:以:表手段或目的,可译为“用”。而:表并列或转折,可译为“且、然而”。则:表因果关系,可译为“那么、就”。乃:表判断或结果,可译为“于是、是”。3.文言句式:判断句:稻者,田之主粮也。(稻是田地的主要粮食。)被动句:稻受水旱之患。(稻被水旱灾害影响。)省略句:稻宜(于)水土。(稻适宜于水田与肥沃土壤。)十、课文结构与归纳段落内容概要要点总结第一部分稻作的重要性及种植条件稻作是主要粮食作物,适合水田与湿润气候第二部分稻作的种植技术包括选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等流程第三部分稻作种植的意义与启示稻作技术的推广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十一、拓展练习1.分析徐光启稻作种植技术的现代意义,与现代农业技术对比有哪些异同?2.探讨稻作文化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与饮食文化、节日习俗的关系。十二、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类别例词意义实词稻、秧、溉、畦、耘稻谷、稻苗、灌溉、田间地块、除草虚词以、而、则、乃用、然而、就、于是十三、句式判断句式类型例句特点判断句稻者,田之主粮也。用“者”“也”表判断被动句稻受水旱之患。用“受”表被动省略句稻宜(于)水土。省略介词“于”十四、阅读训练方向1.掌握稻作的技术步骤及其科学意义。2.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条理性。3.探讨稻作文化对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课《作酢法》二则一、作者及文学常识1.作者:贾思想,明代学者、农学家,精通农业与手工业技术,作品多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生平背景:贾思想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著述,内容涵盖农业、手工业等领域,致力于推动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代表作:《作酢法》《陶器作法》等。2.作品背景:《作酢法》是明代记录酿醋技术的经典文献,展现了传统手工业的工艺流程和实践智慧。历史背景:明代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达到较高水平,酿醋作为生活必需品生产工艺得以发展和普及。二、文学体裁1.体裁:说明文。内容:介绍酿醋的两种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流程。特点:语言简练,条理分明,突出工艺步骤和实践经验。三、字音、字形、字义1.字音:酢(zuò):发酵制成的醋。麴(qū):酿酒或酿醋用的发酵物料。醯(xī):醋的古称。秫(shú):一种黏性较强的稻谷或高粱。2.字形辨析:酢与醋:酢为酿造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醋为成品。麴与曲:均指发酵剂,“麴”多用于酿酒或醋,“曲”多指曲艺或弯曲。3.字义:酢:发酵酿造的醋。麴:发酵剂,用于酿酒或酿醋。曝晒:在太阳下晾晒。瓮:一种陶制的容器,多用于存储液体或发酵物。四、词语辨析1.酢与醋:酢是酿造的中间产物或过程,醋是最终产物。2.麴与秫:麴指发酵剂,秫指高粱或糯稻的原料作物。3.曝与晒:曝多指晾晒发酵物,晒泛指普通物体的日光暴晒。五、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酿醋工艺的总体说明及作用介绍。2.第二部分:第一种酿醋方法(以米麴为主)的详细操作流程。3.第三部分:第二种酿醋方法(以秫米为主)的具体步骤及特点。4.第四部分:总结两种方法的特点及工艺价值。六、阅读要领1.抓住工艺流程:明确酿醋的步骤和每一步的作用。2.理解语言特点:说明文用语精准、直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关注文化价值:从工艺流程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实践智慧与创新精神。七、解读课文1.主旨:通过详细说明两种酿醋方法,体现古代手工业的精湛技术和科学实践精神。展示明代技术的成熟与传承对后世工艺的深远影响。2.思想意义: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技术传播,展示了明代对实用性知识的重视。酿醋工艺体现了古代人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强调劳作与科学相结合。八、拓展理解1.工艺分析:方法工艺流程特点第一种方法(米麴)米与麴→蒸煮→发酵→曝晒→密封成醋以米麴为主,注重日晒与发酵第二种方法(秫米)秫米发酵→加水浸泡→曝晒→过滤→煮醋以秫米为原料,强调过滤与煮醋环节2.科学价值:利用微生物发酵,体现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强调时间、温度等条件控制,显示了经验积累的重要性。3.现代启示:对现代食品工业仍有借鉴意义,如发酵食品的菌种培养、温控技术等。体现了传统手工业对食品质量的重视,启发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九、文言知识1.常见实词:酢:发酵醋。麴:发酵剂。曝晒:在太阳下晾晒。瓮:陶制容器,用于存储或发酵。2.常见虚词:以:表方式或目的,可译为“用”。而:表顺承或转折,可译为“然后、但是”。乃:表结果,可译为“于是”。则:表因果,可译为“那么”。3.文言句式:判断句:作酢者,取米麴为之。(酿醋,是用米麴制成的。)省略句:候熟时,尽取入瓮中密封。(省略“将酢”。)被动句:酢宜(为)密封。(适合被密封保存。)十、课文归纳段落内容概要要点总结第一部分酿醋的背景与工艺说明酿醋是重要手工业技术,体现明代实践智慧第二部分第一种方法:米麴酿醋法注重发酵、日晒与密封,风味浓郁第三部分第二种方法:秫米酿醋法强调过滤与煮醋,制作较为复杂第四部分工艺总结与对比两种方法各有特点,体现技术成熟性与适应性十一、拓展练习1.对比两种酿醋方法,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传统工艺对现代技术发展的启示。3.模拟写一篇说明文,介绍现代食品制作的工艺流程(如酸奶、酱油等)。十二、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类别例词意义实词酢、麴、曝晒、瓮酿醋、发酵剂、晾晒、陶器容器虚词以、而、则、乃用、然后、那么、于是十三、句式判断句式类型例句特点判断句作酢者,取米麴为之。用“者”“为”表判断被动句酢宜密封。句中隐含被动含义省略句候熟时,尽取入瓮中密封。省略“将酢”十四、阅读训练方向1.归纳两种酿醋工艺流程及其特点。2.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与逻辑性。3.结合课文,探讨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价值。第五课《阳燧照物》一、作者及文学常识1.作者:佚名,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博学多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巨人”。生平背景:沈括曾深入研究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等,主张科学求实,善于观察与总结。2.作品背景:《梦溪笔谈》是沈括的科学笔记,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多个领域,体现了古代科学研究和实践精神。本文《阳燧照物》记录了古代利用凸面镜聚光取火的现象,反映了宋代物理光学的先进水平。二、文学体裁1.体裁:说明文与记叙文结合。内容:介绍阳燧的制作方法和光学原理。特点:语言简练,描写与推理结合,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三、字音、字形、字义1.字音:燧(suì):取火工具。鏡(jìng):古同“镜”,用以反射或聚光的器具。燔(fán):焚烧。2.字形辨析:燧与碎:燧为取火器具,碎为破裂。燔与焚:燔指烧烤或焚烧,焚专指烧毁。3.字义:阳燧:古代用以聚光取火的凹面镜或凸面镜。炙:烘烤。燔木:焚烧木材。照物:用光照射物体。四、词语辨析1.燧与阳燧:燧泛指取火工具,阳燧特指用光聚焦点燃物品的器具。2.炙与燔:炙是较轻微的烘烤,燔指彻底焚烧。3.光与火:光指阳燧聚焦后的热量表现,火是点燃后的结果。五、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阳燧的定义及制作方法。2.第二部分:阳燧聚光取火的实验过程和效果描述。3.第三部分:通过实验分析其科学原理及应用价值。六、阅读要领1.关注原理:明确阳燧聚光点燃的原理是利用镜面将太阳光汇聚成焦点产生高温。2.重视实验细节:理解取火过程中“燔木”等细节如何说明光学现象。3.联系科学思想:探讨古代科学技术对后世发展的启示。七、解读课文1.主旨:通过阳燧聚光点燃的现象,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应用价值。2.思想意义: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