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设施工程产业背景分析_第1页
金融+基础设施工程产业背景分析_第2页
金融+基础设施工程产业背景分析_第3页
金融+基础设施工程产业背景分析_第4页
金融+基础设施工程产业背景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基础设施工程产业背景分析

探索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吸引保险资金、产业基金等

补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本金,支持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

构解决配套资金。推动险资入粤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一、营销计划的实施

(一)有效实施计划的注意事项

(1)有明确的行动方案。战略和计划的有效实施,要有详细、具

体的行动方案,以帮助理解和清晰营销计划的关键性环境、项目和措

施,正确地把任务、责任落实到个人、团队或部门。

(2)可能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必须注意组织结构与任务、责任相

一致,与自身的特点、环境相适应,根据战略和计划适时调整、优化

组织结构。

(3)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必须明确与计划有关的环节、岗位和

人员的责权利,明确具体要求和奖惩措施,建章立制进行约束和管理。

(4)注意协调关键流程。为了有效实施战略和计划,做到行动方

案、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因素,尤其是相关机构、人员在大目标下

协调一致,需要界定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构建作业流程,保障操作

层面相互配合。

(二)影响计划实施的常见问题和原因

(1)计划脱离实际c计划通常由专业计划人员负责制订,基层人

员具体操作和执行。专业计划人员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总体方向和原则,

疏于关注过程和实施细节,使得计划较为笼统和形式化;计划人员可

能了解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不够,营销计划偏离实际;计划人员和基层

操作人员交流情况不足,后者不能很好理解需要执行的计划,遇到困

难……最终导致计划人员和基层人员对立,互不信任。所以,制订计

划不能只靠专业计划人员,也可由他们联系基层人员一起讨论、制订。

基层人员或比计划人员了解实际情况,将他们纳入计划管理过程,有

助于营销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矛盾。计划常常涉及长期目标,企业

对具体执行计划的人员又可能是依据短期的绩效,如销量、市场份额

或利润等评估和奖励,他们常常不得不选择目光短浅的行为。要注意

解决这一矛盾,设法求得两者之间的平衡。

(3)因循守旧的情性。一般来说,新战略、新计划如果不符合传

统和思维习惯,就容易遭到抵制。新旧战略和计划之间差异越大,实

施中阻力也越大。要推动与原来思路截然不同的计划,常常需要打破

传统组织结构和流程,“不换脑袋就换人”,甚至重建管理体制。

(4)缺乏具体、明确的行动方案。有些计划之所以失败,是因为

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缺乏促使各部门、各环节协调一致、共同

出力的依据。

二、构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新格局

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强化金融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支持力度,

推动形成协调有序、错位发展的金融空间布局。

显著提升广州、深圳的中心城市金融发展能级。支持广州完善现

代金融服务,加快建设国际金融城、南沙国际金融岛等金融高端集聚

功能区,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和产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风险管理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资源配置

中心。支持深圳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科创金融、海洋金融、民生金

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先行示范,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国

际金融创新中心、国际创业投资中心和金融科技发展高地。强化广州、

深圳对全省金融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珠三角地区建设若干特色金融功能区。优化珠三角地区城市

金融功能布局,强化错位发展和功能互补,提高金融资源便利流动和

高效配置水平。推动中国澳门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依托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惠州仲恺高新区等打造珠江东岸科技金融创新发

展示范区,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江门高新区、肇

庆高新区打造珠江西岸产业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区。

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水平,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

区金融倍增工程,引导珠三角地区金融资源助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金

融补短板。支持汕头依托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强化金融资源聚集,

支持湛江建设蓝色(海洋)金融创新试验区。争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

普惠金融试验区,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特色农业保险。

三、主要目标

展望2035年,广东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

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

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

破,携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新发展

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

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率先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

实现,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广东、

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彰显。社会文明

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文明素养显著提高,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协调,建成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

体育强省、健康广东和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

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

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

基本建成。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全面

确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

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

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全省GDP年均增长5.0%左右,到

2025年GDP约为14万亿元。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

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提升,实现供给和需求结构在更

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经济

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运行。

(二)创新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创新体系更加完备,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

效。国家和省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布局,研发

经费投入持续加大,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

增强。

(三)现代产业竞争力赢得新优势

制造强省建设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

显提高,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

和制造业创新集聚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建

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壮

大,数字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显著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c

(四)改革开放再出发迈上新高度

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牵引,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

经济特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营商环境、现代产权、要素配置

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深

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扩大,自贸试验区制度深化

创新,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双向投资质量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发

展水平明显提升。

(五)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实现新跨越

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珠三角核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

沿海经济带成为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成效

明显,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

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明

显提高,乡村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

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六)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

系基本建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质量进一步提升,森林

质量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典

范。

(七)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

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创新,岭南文化影响

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八)幸福广东婕设取得新成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实现

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

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健康素养和水平持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显著提高,教

育强省建设加快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保持全国领先,人民群众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九)现代化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

地方性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依法决策

机制更为健全,行政效宓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广东建设成效显著,

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

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新提升

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安全保障体系和能

力建设进一步加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经济安全、

人民生命安全、社会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

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安全南大门更加牢固。

四、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中国香港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

疫情等多重影响,我省深入推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政

策举措,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胜利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戌就。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8万亿、9万亿、10万亿元台阶,2020年全省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如期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连续32年

居全国首位,五年年均增长约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9・4万元

(按照1:6.9的汇率,折合1.37万美元),五年年均增长4.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29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6.6%,2016

年即成为全国唯一超万亿元的省份。进出口总额跨越7万亿元大关,

2020年达7.1万亿元,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突破4万亿元,五年分别年均增长10.5%和

5.8%,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继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初步

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柱

产业不断壮大,形成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万亿级产

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5G产业、数字经济规模均居全国

首位。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产

业和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三

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3:39.2:56.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6.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达64.7%,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2%;2019年,民

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8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

区基本建成,海洋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19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约

2.11万亿元,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

(三)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

为龙头,珠三角地区7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支撑,辐射带动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

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2.41%提高到2020年的2.90%;每万人发明

专利拥有量达28.04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24件,PCT国际专利

申请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1%,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基本达到创新型地区水平。中国(东莞)散裂

中子源正式运行,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加速

器驱动媳变系统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一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和省重点实验室总数分别达30个、39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

达5.3万家,总数、总收入、净利润等均居全国第一;省级新型研发

机构达251个。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累计获国家批复建

设国家级创新中心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2个、国

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5个。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比重达31.1%,比2015年提高5.5个百分点。

(四)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527

项制度创新成果,41项全国首创,6项成为全国最佳实践案例,133项

在全省相关范围复制推广。外贸格局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超过

加工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15年的42.1%提升至2020年

的51.2%,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由39%提升至55.现,

成为第一大贸易主体;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

和市场采购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十三五

时期,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7.9万亿元,年均

增长7.5%,2020年对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达24.8%;中

欧班列共发运1069列,发送集装箱10万标准箱,货值52.1亿美元;

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累计203对,基本实现沿线主要国家全覆盖。利用

外资提质增效取得新突破,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一批高质量外资大

项目相继落户、顺利推进,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277.1亿元。对

外投资合作实现新发展,五年累计对外实际投资693.3亿美元。

(五)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协

同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渐次成形,城乡区域基础设施互

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全省常住人口城

镇化率达7L4%,四年提高2.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1150万非户籍

人口在城市落户。珠三像地区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圳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全面推进,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态势初步形成,佛山进入经济总量万

亿元城市行列,东莞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飞地

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范例。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强化,660多个投资

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密集落地,沿海重化产业带和海上风电等清洁能

源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珠三角地区联系东西两翼地区快速运输通道基

本形成,一批高等院校和高水平医院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布局建设。

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

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梅州、韶关获批国家生态文明示

范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全省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实现农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显著,全省自然村基本完成基础环境整治;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

2.60:1缩小到2020年的2.50:1。我省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经验向全国推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入选全国智慧城市,广清

接合片区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惠东、台山等10县(市)列

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

(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

2020年,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2065公里,总里程居全国前列,五

年新增704公里;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47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达10488公里,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五年新增约3500公里;民航机

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多年居全国前列。港珠澳大桥、南

沙大桥、广深港高铁建成通车,广州至湛江高铁、广州经汕尾至汕头

铁路、深中通道、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扩建、湛江机场迁建

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基本建成,沿

海主要港口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省港口货物年吞吐

能力达19.2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6600万标准箱。多元清洁能

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和利

用效率显著提升,海上风电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

阳江核电、台山核电建成投产,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电网。十三

五时期,新增建成油气管道约2085公里,全省油气管道总里程约6280

公里,形成覆盖珠三角地区、贯穿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天然气主干管

网,实现市市通管道天然气,建成连接炼厂、主要消费市场和成品油

储备基地的成品油运输管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珠三角水

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韩江高陂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五年

累计治理中小河流12800公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固

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分别达116.5%、120.1%,

5G基站数累计超过12万座,居全国第一,5G产业服务链初步形成。

(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万元,五年年均实际增

长5.5虬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突破700万人,城镇登

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惠民工程深

入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

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0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

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20元,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基

金省级统筹,五大险种参保人数和基金累计结余均居全国第一。教育

强镇、强县、强市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实现全覆盖,

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6机高等教育进入普

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2%。启动建设30家高水平医院,分

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省级重

大标志性文化工程三馆合一项目正式开工,基本实现全省五级公共文

化基础设施全覆盖。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城乡,15分钟健身

圈基本建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稳步推进,五年累计新开工各类棚

户区改造住房20.2万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冠肺炎疫情

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社会保持持续安全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五、总体要求

围绕总定位总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顺利开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六、基本原则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

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落

实顶层设计相结合,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

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

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坚持系统观念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决

服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持全省一盘棋,更好发挥各级各方面积极

性,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

益、安全相统一。

七、竞争者识别

每个企业都要根据内部和外部条件确定自身的业务范围并随着实

力的增加而扩大业务范围。企业在确定业务范围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

受一定导向支配。企业的每项业务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要服务的顾

客群;要迎合的顾客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技术;运用这些技术生产

出的产品。企业确定自身业务范围时着眼点不同,业务范围导向就不

同,竞争者识别和竞争战略也随之不同。

1、产品导向与竞争者识别

产品导向指企业业务范围限定为经营某种定型产品,在不从事或

很少从事产品更新的前提下设法寻找和扩大该产品的市场。

对照确定业务范围的四方面因素可知,产品导向指企业的产品和

技术都是既定的,而购买这种产品的顾客群体和所要迎合的顾客需求

却是未定的,有待于寻找和发掘。在产品导向下,企业业务范围扩大

指市场扩大,即顾客增多和所迎合顾客的需求峭多,而不是指产品种

类或花色品种增多。

实行产品导向的企业仅仅把生产同一品种或规格产品的企业视为

竞争对手。产品导向的适用条件是:市场的产品供不应求,现有产品

不愁销路;企业实力薄弱,无力从事产品更新。当原有产品供过于求

而企业又无力开发新产品时,主要营销战略是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

市场渗透是设法增加现有产品在现有市场的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市场开发是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用现有产品满足新市场的需求。

2、技术导向与竞争者识别

技术导向指企业业务范围限定为经营以现有设备或技术为基础生

产出来的产品。业务范围扩大指运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或对现有设备和

技术加以改进而生产出新的花色品种。对照确定业务范围的四方面因

素可知,技术导向指企业的生产技术类型是确定的,而用这种技术生

产出何种产品、服务于哪些顾客群体、满足顾客的何种需求却是未定

的,有待于根据市场变化去寻找和发掘。

实行技术导向的企业把所有使用同一技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

视为竞争对手。适用条件是某具体品种已供过于求,但不同花色品种

的同类产品仍然有良好前景。与技术导向相适应的营销战略是产品改

革和一体化发展,即对产品的质量、样式、功能和用途加以改革,并

利用原有技术生产与原产品处于同一领域的不同阶段的产品。

技术导向未把满足同一需要的其他大类产品的生产企业视为竞争

对手,易于发生“竞争者近视症”。例如,钢笔的竞争产品包括圆珠

笔、铅笔、墨水笔、毛笔和电脑等。当满足同一需要的其他行业迅猛

发展时,本行业产品就会被淘汰或严重供过于求,继续实行技术导向

就难以维持企业生存。

3、需求导向与竞争考识别

需求导向指企业业务范围确定为满足顾客的某一需求,运用可能

互不相关的多种技术生产出分属不同大类的产品去满足这一需求。对

照确定业务范围的四方面因素可知,需求导向指所迎合的需求是既定

的,而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产品和所服务的顾客群体却随着技术发

展和市场变化而变化。

根据需求导向确定业务范围时,应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实力,避

免过窄或过宽。过窄则有场太小,无利可图;过宽则力不能及。例如,

铅笔公司若将自身业务范围定义为满足低年级学生练习硬笔字的需求

则太窄,其他的铅笔市场被忽视;若定义为满足人们记录信息的需求

则太宽,衍生出许多力不能及的产品,如电脑、录音机等。

实行需求导向的企业把满足顾客同一需求的企业都视为竞争者,

而不论他们采用何种技术、提供何种产品。适用条件是市场商品供过

于求,企业具有强大的投资能力、运用多种不同技术的能力和经营促

销各类产品的能力。如果企业受到自身实力的限制而无法按照需求导

向确定业务范围,也要在需求导向指导下密切注视需求变化和来自其

他行业的可能的竞争者,在更高的视野上发现机会和避免危险。

需求导向的竞争战略是新产业开发,进入与现有产品和技术无关

但满足顾客同一需求的行业。

4、顾客导向

顾客导向指企业业务范围确定为满足某一群体的需求。业务范围

扩大指发展与原顾客群体有关但与原有产品、技术和需求可能无关的

新业务。对照确定业务范围的四方面因素可知,顾客导向指企业要服

务的顾客群体是既定的,但这一群体的需求有哪些,满足这些需求的

技术和产品是什么,则要根据内部和外部条件加以确定。

实行顾客导向的企业把满足同一顾客群体的企业都视为竞争者,

而不论他们采用何种技术、提供何种产品、满足顾客的何种需求。顾

客导向的适用条件是企业在某类顾客群体中享有盛誉和销售网络等优

势并且能够转移到新增业务上。换句话说,该顾客群体出于对公司的

信任和好感而乐于购买公司增加经营的与原产品生产技术上有关或无

关的其他产品,公司也能够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促销新产品。顾客导

向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企业在原顾客群体中的信誉、业务关系或渠

道销售其他类型产品,减少进入市场的障碍,增加企业销售和利润总

量。缺点是要求企业有丰厚的资金和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并且新增

业务若未能获得顾客信任和满意将损害原有产品的声誉和销售。

5、多元导向

多元导向指企业通过对各类产品市场需求趋势和获利状况的动态

分析确定业务范围,新发展业务可能与原有产品、技术、需求和顾客

群体都没有关系。如宝洁公司经营幼儿食品,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经

营啤酒、饮料和冷冻食品等。

实行多元导向的企业把所选定业务范围内的所有同类企业都视为

竞争者。适用条件是企业有雄厚的实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

跨行业经营的能力。多元导向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抓住市

场机会,撇开原有产品、技术、需求和顾客群体对企业业务发展的束

缚;缺点是新增业务若未能获得市场认可将损害原成名产品的声誉。

八、品牌经理制与品牌管理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管理实质就是品牌资产管理。

品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品牌资产投资和利用效果的好坏。一

般而言,企业的品牌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监控品牌运营状况,设计或

参与设计品牌,申请注册商标,管理品牌或商标档案,管理商标标签

的印制、领用与销毁,处理品牌纠纷、维护商标权,协助打假,品牌

全员管理教育等。

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反映了在品牌运营活动中企业内部各部门、

各机构的权力与责任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有职能管理制和品牌经理制

两种。

(一)职能管理制

职能管理制是在西方盛行于20世纪20-50年代的品牌管理制度

(当然,许多企业至今仍很钟爱)。作为品牌管理制度,其主要做法

是,在企业统一领导、组织与协调下,品牌管理的职责主要由企业各

职能部门分别承担,各职能部门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行使权利、承担

义务。亦即,在职能管理制度下,有关品牌的决策与计划都由各职能

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或主管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分别执行。

(二)品牌经理制

品牌经理制诞生在美国宝洁(P&G)公司。宝洁产品在全世界得到

广大消费者认同,成功的原因除了160多年来一直恪守产品质量原则

之外,品牌经理制的灵活而有效运用也是重要戌因之一,甚至也可以

说,其核心理念“一个人负责一个品牌”的品牌经理制(管理系统)

是宝洁公司品牌运营的重要基石。

品牌经理制在20世纪30年代问世于宝洁公司。到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以后,品牌经理制被认为是从事多品种经营的消费品生产企业

品牌运营的规范组织形式。许多消费品生产企业(尤其是耐用消费品

的生产企业)都学习宝洁公司,纷纷采用品牌经理制。

美国庄臣公司、美国家用品公司等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大公司都先

后采用了品牌经理制,主要是因为品牌经理制有许多“职能制”所不

具备的优点。第一,品牌经理制比职能管理制具有较强的品牌运作协

调性。在品牌经理制下,企业委任品牌经理负责某品牌运营全过程,

具体负责该品牌标定下的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协调该品牌产品

的开发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工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

部门之间的互相扯皮、推读,减少因未能考虑整体利益、不熟悉整体

情况而产生的盲目性和分散性。第二,品牌经理制有利于达到品牌定

位目标,快速实现品牌个性化。在职能制下,常因互相扯皮、办事拖

拉而致使品牌运营各环节不能很好地衔接,而品牌经理制相当程度地

克服了这些弊端。第三,品牌经理制有助于长期维系品牌整体形象。

由于品牌经理是专司品牌运营之职,监控品牌运营状况与市场变化是

其重要职责,加之品牌经理制下协调性增强,使得品牌运营活动适应

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加强。

品牌经理制固然有咨多优点,但它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例如,品牌经理及品牌管理部门与生产、销售和财务等职能部门的权

责划分问题。实践中,由于职权定位不清晰,很多品牌经理对自己的

角色比较模糊,进而招致责难,使品牌经理的作用受到限制。此外,

对品牌经理的业绩考评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九、保护现有市场份额

占据市场领导者地位的公司在力图扩大市场总需求的同时,还必

须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现有业务免遭竞争者入侵。最好的防御方法是

发动最有效的进攻,不断创新,永不满足,掌握主动,在新产品开发、

成本降低、分销渠道建设和顾客服务方面成为行业先驱,持续增加竞

争效益和顾客让渡价值。即使不发动主动进攻,至少也要加强防御,

堵塞漏洞,不给挑战者可乘之机。市场领导者不可能防守所有的阵地,

必须认真地探查哪些阵地应不惜代价严防死守,哪些阵地可以放弃而

不会带来太大损失,将资源集中用于关键之处。防守战略的基本目标

是减少受到攻击的可能性,或将进攻目标引到威胁较小的区域并设法

减弱进攻的强度。主要的防御战略有以下六种。

1、阵地防御

阵地防御是指围绕企业目前的主要产品和业务建立牢固的防线,

根据竞争者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方面可能采取的进攻战略而制

定自己的预防性营销战略,并在竞争者发起进攻时坚守原有的产品和

业务阵地。阵地防御是防御的基本形式,是静态的防御,在许多情况

下是有效的、必要的,但是单纯依赖这种防御则是一种“市场营销近

视症”。企业更重要的任务是技术更新、新产品开发和扩展业务领域。

海尔集团没有局限于赖以起家的冰箱市场,而是积极从事多元化经营,

开发了空调、彩电、洗衣机、电脑、微波炉、干衣机等一系列产品,

成为我国电器行业著名品牌。

2、侧翼防御

侧翼防御是指企业在自己主阵地的侧翼建立辅助阵地以保卫自己

的周边和前沿,并在必要时作为反攻基地。超级市场在食品和日用品

市场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在食品方面受到以快捷、方便为特征的快餐

业的蚕食,在日用品方面受到以廉价为特征的折扣商店的攻击。为此,

超级市场提供广泛的、货源充足的冷冻食品和速食食品以抵御快餐业

的蚕食,推广廉价的无品牌商品并在城郊和居民区开设新店以击退折

扣商店的进攻。

3、以攻为守

以攻为守是指在竞争对手尚未构成严重威胁或在向本企业采取进

攻行动前抢先发起攻击以削弱或挫败竞争对手。这是一种先发制人的

防御,公司应正确地判断何时发起进攻效果最佳,以免贻误战机。有

的公司在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接近于某一水平而危及自己市场地位时

发起进攻,有的公司在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或推出重大促销活动前抢

先发动进攻,如推出自己的新产品、宣布新产品开发计划或开展大张

旗鼓的促销活动,压倒竞争者。

公司先发制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运用游击战,这儿打击一个

对手,那儿打击一个对手,使各个对手疲于奔命,忙于招架;可以展

开全面进攻,如精工手表有2300个品种,覆盖各个细分市场;也可以

持续性地打价格战,如格兰仕微波炉曾数次率先降价,使未取得规模

效益的竞争者陷于困境;还可以开展心理战,警告对手自己将采取某

种打击措施而实际上并未付诸实施。

4、反击防御

反击防御是指市场领导者受到竞争者攻击后采取反击措施。要注

意选择反击的时机,可以迅速反击,也可以延迟反击。如果竞争者的

攻击行动并未造成本公司市场份额迅速下降,可采取延迟反击,弄清

竞争者发动攻击的意图、战略、效果和其薄弱环节后再实施反击,不

打无把握之仗。反击战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正面反击。即与对手采取相同的竞争措施,迎击对方的正面

进攻。如果对手开展大幅度降价和大规模促销等活动,市场领导者凭

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卓著的品牌声誉以牙还牙地采取降价和促销活动

可以有效地击退对手。

(2)攻击侧翼。即选择对手的薄弱环节加以攻击。某著名电器公

司的电冰箱受到对手的削价竞争而损失了市场份额,但是洗衣机的质

量和价格比竞争者占有更多的优势,于是对洗衣机大幅度降价,使对

手忙于应付洗衣机市场而撤销对电冰箱市场的进攻。

(3)钳形攻势。即同时实施正面攻击和侧翼攻击。比如,竞争者

对电冰箱削价竞销,则本公司不仅电冰箱降价,洗衣机也降价,同时

还推出新产品,从多条战线发动进攻。

(4)退却反击。是在竞争者发动进攻时我方先从市场退却,避免

正面交锋的损失,待竞争者放松进攻或麻痹大意时再发动进攻,收复

市场,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战果。

(5)围魏救赵。是在对方攻击我方主要市场区域时攻击对方的主

要市场区域,迫使对方撤销进攻以保卫自己的大本营。

5、机动防御

机动防御是指市场领导者不仅固守现有的产品和业务,还要扩展

到一些有潜力的新领域,以作为将来防御和进攻的中心。

6、收缩防御

收缩防御是指企业主动从实力较弱的领域撤出,将力量集中于实

力较强的领域。当企业无法坚守所有的市场领域,并且由于力量过于

分散而降低资源效益的时候,可采取这种战略。其优点是在关键领域

集中优势力量,增强竞争力。

十、定位的概念和方式

(一)市场定位的概念

“定位”一词,是由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1972年提出的。

他们对定位的解释是:定位起始于产品,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

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定位并不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事,

而是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的行动,即把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中确

定一个适当的位置。他们强调定位不是改变产品本身,改变的是名称

和沟通等要素。定位理论最初是被当作一种纯粹的传播策略提出来的。

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定位理论对营销影响已超过了原先把它作

为一种传播技巧的范畴,而演变为营销策略的一个基本步骤。这反映

在营销大师科特勒对定位所下的定义中:定位是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

的策划行为,目的是使它在目标顾客的心理上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

值的位置。因此营销人员必须开发所有的营销组合因素,使产品特色

确实符合所选择的目标市场(即实体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

定位。现在使用的“定位”一词,一般都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的,

即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策略,更重要的还是企业的一种营销策略。

“定位”概念被广泛使用于营销领域之后,衍生出来多个专门术

语,市场定位就是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市场定位,也被称为产

品定位或竞争性定位,是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细分市场上所处的地

位和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

鲜明个性或形象并传递给目标顾客,使该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占有强有

力的竞争位置。也就是说,市场定位是塑造一种产品在细分市场的位

置。产品的特色或个性可以从产品实体上表现出来,如形状、成分、

构造、性能等;也可以从消费者心理上反映出来,如豪华、朴素、时

髦、典雅等;还可以表现为价格水平、质量水,准等。

企业在市场定位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竞争者的产品的市场地位,

另一方面要研究目标顾客对该产品的各种属性的重视程度,然后选定

本企业产品的特色和独特形象,从而完成产品的市场定位。

(二)市场定位的方式

市场定位作为一种竞争战略,显示了产品或企业同类似的产品或

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定位方式不同,竞争态势也不同。下面分析三

种主要定位方式。

1、避强定位

这是一种避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优点是能够迅速地

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能在消费者或用户心目中迅速树立起一种形象。

由于这种定位方式市场风险较小,成功率较高,常常为多数企业所采

用。

2、迎头定位

这是一种与在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的、亦即最强的竞争对手“对

着干”的定位方式。显然,这种定位有时会产生危险,但不少企业认

为能够激励自己奋发上进,一旦成功就会取得巨大的市场优势。例如

在碳酸饮料市场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持续不断地争斗;在摩

托车市场上,本田与雅马哈对着干,等等。实行对抗性定位,必须知

己知彼,尤其应清醒估计自己的实力,不一定试图压垮对方,只要能

够平分秋色就是巨大的成功。

3、重新定位

这是对销路少、市场反应差的产品进行二次定位。这种重新定位

旨在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增长与活力。这种困境可能是企业决策失误

引起的,也可能是对手有力反击或出现新的强有力竞争对手而造成的。

不过,也有重新定位并非因为已经陷入困境,而是因为产品意外地扩

大了销售范围引起的。例如,本田试图把它的元素(Element)车型定

位在21岁的消费者,公司把元素描述成“在轮子上的宿舍”,广告表

达的是一群年轻大学生在海滩上围绕他们的汽车开晚会,这吸引了很

多新生代年轻人。而实际购买者的平均年龄却是42岁,许多年长的消

费者在使用中能够找回自己年轻的激情。将怀日情结作为卖点,本田

开拓了中年消费者市场。

实行市场定位应与产品差异化结合起来。如上所述:定位更多地

表现在心理特征方面,它使潜在的消费者或用户对一种产品形成了特

定的观念和态度。产品差异化是在类似产品之间造成区别的一种战略,

因而产品差异化是实现市场定位目标的一种手段。

H■一、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

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观念,就是以企业利益为根本取向

和最高目标来处理营销问题的观念。它包括以下几种。

1、生产观念

生产观念是一种最古老的营销管理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

总是接受任何他能买到的价格低廉的产品。因此,企业应当致力于提

高生产效率,实现低成本和大众分销。持生产观念的企业的典型口号

是:“我们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生产观念在西方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资本主义国

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市场需求旺盛,整个社会产品供应能力则相对不

足。企业只要扩大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就能盈利,而不必过多关注

市场需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观念为众多企业所接受。

除了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

致企业奉行生产观念。这就是某种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技术含

量和生产成本很高,必须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来扩大市场。

生产观念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的观念。在物资紧缺的年代也许

能“创造辉煌”,但随着生产的发展、供求形势的变化,这种观念必

然使企业陷入困境。

2、产品观念

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高性能和具有某些特色的

产品。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精益求

精。

持产品观念的公司假设购买者欣赏精心制作的产品,相信他们能

鉴别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并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质量上乘的产品。这

些公司的经理人员常迷恋自己生产的产品,而不太关注市场是否欢迎。

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只依赖工程技术人员而极少让消费者介人。产品观

念和生产观念几乎在同一时期流行。与生产观念一样,产品观念也是

典型的“以产定销”观念。由于过分重视产品而忽视顾客需求,这两

种观念最终将导致“营销近视症”。如铁路行业以为顾客需要火车而

非运输,忽略了航空、公共汽车、卡车以及管道运输的日益增长的竞

争;计算尺制造商以为工程人员需要计算尺而非计算能力,忽视了袖

珍计算器的挑战,其最终结果是产品被市场冷落,经营者陷入困境甚

至破产。

3、推销观念

推销观念(或销售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有一种购买情性或抗

衡心理,若听其自然,消费者就不会大量购买本企业的产品,因而营

销管理的中心是积极销售和大力推广。执行推销观念的企业,称为推

销导向企业。其口号是:“我们卖什么,就让人们买什么。”

推销观念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各国

科学管理和大规模生产盛行,因此商品产量迅速增加,整个市场供过

于求,卖主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1929年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

前后历时5年,堆积如山的货物卖不出去,市场极度萧条。这种现实

使许多企业家认识到,企业不能只顾生产,即使有物美价廉的产品,

也要努力推销才能保证被人购买。在推销观念指导下,企业相信产品

是“卖出去的”,而不是“被买去的”。他们致力于产品的推广和广

告活动,进行无孔不入的促销信息“轰炸”,以求说服甚至强制消费

者购买。

与前两种观念一样,推销观念也是建立在以企业为中心,“以产

定销”,而不是满足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基础上的。

十二、整合营销传播

(一)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

1992年,全球第一部整合营销传播(IMC)专著《整合营销传播》

在美国问世,其作者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及其合作者斯坦,

利・田纳本、罗伯特,劳特朋。

唐・E.舒尔茨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整合营销传播是一

种战略性经营流程,用于长期规划、发展、执行并用于评估那些协调

一致的、可衡量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是以消费者、客户、

潜在客户和其他内外相关目标群体为受众的"。按照乔治・贝尔奇和

迈克尔•贝尔奇对唐・E.舒尔茨定义的理解,“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

战略性的商业流程,用来规划、开拓、执行和评估具备可协调、可测

量、具有说服性和持续性的品牌传播(沟通)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

建立与消费者、中间商、潜在消费者、雇员、合作伙伴及其他相关的

内部和外部的目标受众的沟通,产生短期的收益回报,并建立长期的

品牌与股东价值”。

美国广告公司协会(4As)定义:“整合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是

指在评估如大众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以及公共关系等多种

传播工具的重要作用时,更充分认识到将这些工具综合运用所带来的

附加价值,即整合运用后所带来的信息的清晰度、持续性和传播影响

力的最大化”。

可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内涵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综合、协调

使用各种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信

息,实现与消费者沟通,迅速树立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建立长

期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品牌传播和产品销售的营销目标。亦即,整

合营销传播是整合各种促销工具,如广告、人员推销、公关、销售促

进、直复营销等,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的活动过程。

(二)整合营销传播中受众接触的促销工具

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营销企业必须了解各类沟通或促

销工具,并知晓如何使用它们来传递公司或品牌信息。这就客观要求

营销企业必须明晰每种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促销工具与目标受众沟通

时的价值所在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整合营销传播方案。

(三)整合营销传播计划过程

在制定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过程中,营销企业需要结合各种促销

组合要素,平衡每一个要素的优势和劣势以产生最有效的传播计划。

可以说,整合营销传播管理实际上就是与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