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评价指南》_第1页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评价指南》_第2页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评价指南》_第3页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评价指南》_第4页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评价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xx.xxx.xxx

CCSxxx

CPCIF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团体标准

T/CPCIFXXXX─XXXX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

术验证评价指南

Guidanceforverificationandevaluationoffieldanalysisanddetection

techniquesforVOCscontaminatedsite

(征求意见稿)

20□□-□□-□□发布20□□-□□-□□实施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评价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评价的指标体系、测试要求和

验证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已投产或使用的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的验证评价。

现有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的验证评价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本文件不适用于实验室阶段的技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966分析仪器术语

GB/T12519分析仪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24034环境管理环境技术验证

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RB/T160分析化学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指南

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1019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现场分析检测fieldanalysisanddetectiontechniques

在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实现半定量或定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检测的技术设备,初步

判断挥发性有机污染种类、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

本文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分为钻测一体化与钻测非一体化现场分析检测设备。目前,

前者为膜界面探测器(MembraneInterfaceProbe,MIP),后者主要为便携式土壤VOCs光离

子检测仪(PhotoionizationDetector,PID)、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HydrogenFlame

IonizationDetector,FID)、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IntroductionofGasChromatography

andMassSpectrometry,GC-MS)。

3.2

技术自我声明self-announcementoftechnology

技术持有方对委托的参评技术设备验证评价的适用范围、检测性能、机械性能、维护管

1

理以及技术应用的场地条件等所做出的描述性声明。

3.3

技术验证评价technicalverificationevaluation

对挥发性有机污染检测技术设备的应用性能、可靠性、耐用性等开展验证与综合评价工

作。

3.4

检出限limitofdetection

在给定的置信范围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与仪器噪音相区别的最

小检测信号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

3.5

线性范围linearrange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的污染物检出与污染物输入保持线性的输入

量的范围。

3.6

稳定性stability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保持计量特征随时间恒定的能力。通常用量程

漂移、零点漂移或基线漂移表示。

3.7

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一组重复性检测条件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现场分析技术的检测精密度。连续多次检

测同一标准物质后,用基于某一或多个待测组分设备示值的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3.8

已有数据资料existingdata

在保护技术持有方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验证技术已有运行数据资料,经审核后可作为验

证评价的参考资料。技术持有方提供的数据应确保真实、可靠,且同时提供获得数据的运行

条件、环境条件等,数据来源与验证过程中提供的技术设备主机、使用的配件、耗材和非商

业化试剂要与所提供技术验证的一致。

4总体要求

4.1验证评价应遵循针对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基本原则。

4.2验证评价应围绕技术持有方提供的技术自我声明的内容,对技术设备的适用性、分析检

测性能、运行可靠性、绿色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

4.3验证评价工作程序应符合GB/T24034的相关规定。

4.4验证评价技术流程见图1。

2

图1验证评价技术流程

4.4验证启动前,应编制验证方案,明确验证评价指标。验证方案、验证评价指标应由第三

方验证评价机构会同技术持有方和技术使用方,根据被验证技术设备特点确定。验证评价指

标应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一般包括适用性指标、检测性能指标、机械性能指标和维护管

理指标4类。

5资料收集

5.1验证评价工作启动前,技术持有方应对验证技术的技术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

提交《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申请书》和承诺书,见附录A。

5.2技术持有方所提供的技术数据资料至少应包含生产企业基本情况、参评技术设备基本情

况、主要技术指标、已获得的知识产权情况、已有应用数据和场地案例。

5.3验证评价方对技术持有方提供的已有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判断。已有数据资

料的审核应符合GB/T24034的相关规定。

6验证评价指标体系

6.1指标体系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适用性指标、检测性能指

标、机械性能指标和维护管理指标指标等4类。其中,机械性能指标只针对挥发性有机污染

地块钻测一体化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进行验证评价。

表1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污染介质类型黏土、粉土、砂土、杂填土等

污染场

适用性指地下水埋藏与分布,含水层类型,补径排条件,

地状况水文地质条件

标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污染物类型苯系物、卤代烃、多环芳烃

3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污染物污染程度高、中、低污染浓度

特征污染深度表层、深层

主机钻进系统指标推进力、起拔力、最大输出扭矩

液压推进系统指标推进速度、连续钻进深度、倾角与推进深度误差

机械性能半透膜性能、耦合土壤加热单元功率、氮气输送

采样系统指标

指标单元效率

操作技术要求、人机适应性、绝缘电阻、绝缘强

装备安全指标

基线噪声、检出限、检测范围、线性范围

基础性能指标

检测分析检测的稳定性、准确度、重复性

性能指标污染物辨识度单一物质识别、同类物质识别、总有机碳识别

分析检测效率响应时间、样品检测速率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平均故障修复时间、故障

运行可靠性指标

及异常发生频率

燃气消耗量、汽油柴油消耗量、电力消耗,

维护管理能源消耗

绿色低能源效率、碳排放强度

指标

碳指标材料消耗易损耗零部件、试剂种类及其用量

人力消耗人员配置数量、工作时长

保养维护指标日常保养维护周期、日常保养维护成本

6.2适用性指标

6.2.1适用性指标包括污染场地状况和污染物特征。污染场地现状主要包括污染介质类型和

水文地质条件。污染介质类型重点考虑土壤类型,还要考虑土壤质地、矿物类型、有机质、

孔隙度、分选性、阳离子交换容量、pH等基本属性。污染物特征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污染

物类型、污染程度、污染深度等。

6.2.2根据技术持有方自我声明,明确参评技术设备适用的污染场地状况和污染物特征,并

开展对应适用性指标验证评价。

6.3机械性能指标

依据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钻测一体化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的系统功能单元,机械性指

标包括主机钻进系统指标、液压推进系统指标、采样系统指标以及装备安全指标。

表2钻测一体化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机械性能指标

机械性能指标具体参数单位

最大推进力kN

主机钻进系统指标最大起拔力kN

最大输出扭矩N·m

连续钻进深度m

推进深度误差mm

液压推进系统指标推进速率m/min

推进速度误差mm/s

钻进倾角误差°/m

采样系统指标半透膜半透膜种类/

4

机械性能指标具体参数单位

耐温性能℃

磨损率mg/dm2

耐压强度Mpa

抗折强度Mpa

循环次数次

电加热功率W

耦合集热单元加热温度℃

升温速率℃/min

氮气输送单元载气流速ml/min

操作技术要求/

人机适应性/

装备安全指标

绝缘电阻MΩ

介电强度/

6.4检测性能指标

6.4.1检测性能指标用来表征参评技术设备对目标污染物分辨识别效果,一般通用基础性能

指标、污染物辨识度、分析检测效率进行表征,参照表3进行设置并验证评价。

表3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检测性能通用性指标

通用性指标具体参数单位

检测对象/

检出限ppb或ppm

检测范围ppb或ppm

基础性能指标线性范围ppb或ppm

稳定性±%FS

准确度%

重复性%

单一物质识别ppb或ppm

污染物辨识度同类物质识别ppb或ppm

总有机碳识别ppb或ppm

响应时间s

分析检测效率分析速率个/min

开机时间min

6.4.2依据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的功能特性、应用领域以及技术持有

方提供的技术自我声明,对部分参评设备部分特征性能指标进行验证评价,原则上选取不涉

及技术机密的技术参数和运行参数,参照表4进行设置并验证评价。

表4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设备检测性能特征性指标

特征性指标具体参数单位

数据存储点/容量/

便携式土壤电池使用时间h

VOCs光离子检采样流量L/min

测仪(PID)传感器类型/

采样间隔s

5

特征性指标具体参数单位

检测器设定温度℃

氢气瓶使用时间h

电池使用时间h

便携式氢火焰离

采样流量L/min

子化检测器

探头伴热温度℃

(FID)

检测器设定温度℃

可调分析周期min

电池使用时间h,次分析

工作参数载气使用时间h,次分析

开机时间min

程序升温℃

色谱柱/

色谱模块最大升温速率℃/min

便携式气相色谱

进样方式/

-质谱联用仪

定量环配置有/无

(GC-MS)

质量分析器/

质量范围amu

扫描速率amu/s

质谱模块

扫描方式/

真空系统/

谱库/

预热温度℃

预热时间min

工作参数

采样频率个/s

载气类型/

光离子化检测器PID同独立PID设备/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同独立FID设备/

FID

放射源/

ECD池结构/

电子捕获检测器EOD池气体流速ml/min

膜界面探测器

ECD色谱柱温度℃

(MIP)

检测器温度℃

电源操作参数/

电源VAC/HZ,W

动态范围/

卤素特定检测器

选择性Cl:HC/

XSD

空气流速ml/min

反应器操控温度℃

光源mA

电导率检测仪EC增益电压mV

积分时间µs

6

6.5维护管理指标

维护管理具体指标应根据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现场检测技术的实际情况选取,直接参照

表1进行设置并验证评价。

7验证测试要求

7.1一般要求

7.1.1认证分析技术持有方提供的客观证明材料,核实参评技术设备参数、性能、预期用途

等满足验证评价要求的情况。若满足,可直接开展后续验证评价工作;若不满足,可开展

实验室活动或污染场地现场演示等形式进行资料补充和验证评价工作。

7.1.2技术验证过程中使用市售有证标准气体,不确定度≤2.0%。较低浓度的标准气体可以

使用高浓度的标准气体稀释获得。

7.2测试周期

7.2.1测试周期应根据分析检测技术的分析检测效果、运行可靠性、稳定性、绿色可持续性

性等来确定。

7.3适用性指标

7.3.1依据技术持有方声明的参评技术设备适用性能,明确技术验证适用性指标,并选取适

合的实验室环境或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开展适用性指标验证。

7.3.2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的场地状况和污染物特征根据场地资料收集分析、现场探勘、人

员访谈以及污染物识别确定,具体工作执行参照HJ25.1的相关规定。

7.4机械性能指标

7.4.1依据技术持有方声明的参评技术设备机械性能,明确技术验证机械性能指标,并选取

适合的实验室环境或污染场地开展机械性能指标验证。

7.4.2机械性能指标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技术持有方提供、技术验证方资料审核、实验室活

动或污染场地验证。

7.5检测性能指标

7.4.1检测性能指标验证评价原则上采用实验室或污染场地现场实测方式。

7.4.2验证测试方法

7.4.2.1样品检测实验室应具备相应检测资质,分析方法应在实验室资质认定范围内使用。

7.4.2.2污染场地布点采样参照HJ25.1和HJ25.2相关要求执行。

7.4.2.3优先选用GB36600、GB/T14848、HJ164、HJ/T166等标准指定的检测方法。

7

表5检测性能指标的获取方式

项目分类检测性能项目具体指标的获取方式

检测效果通基础性能指标、污染物辨技术持有方提供,技术验证方资料审核,实

用性指标识度、分析检测效率验室活动验证

技术持有方提供,技术验证方资料审核,实

检测效果特工作参数、色谱模块、质

验室活动或污染场地验证,验证周期内实时

征性指标谱模块等特殊检测部件

记录,台账法

7.6维护管理指标

维护管理指标包括运行可靠性指标、能源物料消耗的绿色低碳性能、保养维护方便性等,

具体指标的获取方式可参考表6。

表6维护管理指标的获取方式

项目分类维护管理项目具体指标的获取方式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记录设备的连续稳定运转时间,台账法

运行可靠性记录故障发生时间、原因、排除方法、修复难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故障

指标易程度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并对测试期间的故

及异常发生频率

障次数、故障频率等进行统计,台账法

全部测试对象的能源消耗,实际测量或计算,

能源消耗

绿色低碳指台账法

标材料消耗计量磅秤或加药/材料设备消耗测定,台账法

人力消耗台账法

保养维护指日常保养维护周期

记录日常维护项目、保养周期和成本,台账法

标日常保养维护成本

8验证评价

8.1一般要求

8.1.1至少抽取2台(套)参评技术设备在指定的环境条件、采用某一或多种技术验证方法同

时进行技术验证评价。

8.1.2技术验证评价期间除进行校准外,不允许对参评技术设备进行计划外的维护、检修和

调节。

8.1.3如果因仪器故障造成测试中断,在仪器恢复正常后,重新开始检测,已经完成的测试

指标和数据作废;检测期间,参评技术设备故障次数≤2次,否则判定验证不通过。

8.1.4各技术指标检测数据均采用仪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存储记录的最终结果。

8.1.5验证评价一般可采用均值、中位数、数据范围、方差、相对标准偏差等评价指标进行

统计分析,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8.2适用性能验证评价

8.2.1验证评价参评技术设备实测的适用性指标与技术持有方自我声明的适用性能的匹配程

8

度。

8.2.2判定参评技术设备在不同污染场地的污染介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类型、污

染程度等环境条件下的适用程度。

a)适用污染介质类型多样、检测污染物种类多且能够识别低浓度污染物,则可认为适

用性强;

b)适用污染介质类型单一、检测污染物种类少且仅能识别高浓度污染物,则可认为适

用性弱。

8.3机械性能验证评价

8.3.1验证评价参评技术设备实测的机械性能指标与技术持有方自我声明的机械性能的匹配

程度。

8.3.2优先选用国家授权的机械质量监督检查机构或专业钻机检测实验室,在实验室环境或

适宜污染场地条件在开展参评技术设备的外观检查、空载检验、密封性能检验、给进机构性

能检验、卷扬机性能检验、回转器性能检验、温升检验、卡盘检验、部件清洁度检验,检验

钻机主机钻进系统指标、液压推进系统指标、采样系统指标以及装备安全指标是否达到设计

要求的功能和参数。

8.4检测效果通用性能验证评价

8.4.1检出限评价

参评技术设备开机并调出运行方法,使仪器处于最佳运行状态,通入接近检出限的零气

或除烃空气加标样品,待读数稳定后连续测量7次,记录测得浓度值Xi,其中i为测量次数

(i=1,2...,n),按公式(1)计算所取得数据的标准偏差S0,以S0记为仪器的零点噪声。

2

∑푛(푋−푋̅)

푆=√푖=1푖………(1)

0푛−1

式中:

S0——零点噪声,ppb或ppm;

Xi——第i次进样测得浓度,ppb或ppm;

푋̅——n次进样测得浓度平均值,ppb或ppm;

I——记录数据的序号(i=1~7);

n——记录数据的总个数(n=7)

按公式(2)计算参评技术设备检出限RDL。仪器检出限应分别符技术持有方提供的设

备参数要求。

푅퐷퐿=3.143푆0………(2)

式中:

RDL——参评技术设备最低检出限,ppb或ppm;

S0——零点噪声,ppb或ppm;

3.143——连续进样7次,在99%置信区间内的t值。

9

8.4.2示数误差测试

参评技术设备运行稳定并进行校准后,依次通入浓度约为技术持有方声明的满量程的

20%、50%和80%的标准气体。记录标准气体通入仪器后的稳定显示值,每种浓度连续重复

测量3次,按公式(3)计算仪器各浓度点的示值误差∆푒。

푋̅−푋

∆=푠…………(3)

푒푅

式中:

푋̅——n次进样测得浓度平均值,ppb或ppm;

Xs——相对应的标准气体浓度值,ppb或ppm;

R——量程,ppb或ppm。

8.4.3漂移测试

参评技术设备运行稳定并进行校准后,通入零点气,待仪器稳定后,记录仪器显示值X0,

然后通入浓度约为满量程的50%的标准气体,仪器稳定后,记录仪器显示值Xs0,撤去标准气。

便携式仪器连续运行1h,每间隔15min重复上述步骤一次,同时记录仪器显示值Xzi及X(sii=1,

2,3,4)按公式(4)计算零点漂移,取绝对值最大的∆푧푖作为仪器的零点漂移。

푋−푋

∆=푧푖푧0×100%………………(4)

푧푖푅

按公式(5)计算量程移,取绝对值最大的作为仪器的量程漂移。

(푋−푋)−(푋−푋)

∆=푠푖푧푖푠0푧0×100%…………(5)

푠푖푅

式中,

∆푧푖——参评技术设备零点偏移测试,%;

∆푠푖——参评技术设备量程偏移测试,%;

Xzi——零点气第i次进样测得浓度,ppb或ppm;

Xz0——零点气初始进样测得浓度,ppb或ppm;

Xsi——50%量程的标准气第i次进样测得浓度,ppb或ppm;

Xs0——50%量程的标准气初始进样测得浓度,ppb或ppm;

i——记录数据的序号;

8.4.4线性度测试

参评技术设备运行稳定并进行校准后,依次通入多浓度梯度的标准气体;读数稳定后分

别记录设备对各浓度标准气体所有测量组分的示值,再通入零气等待仪器示值回零。重复上

述步骤3次,按公式(6)计算每种浓度标准气体所有测量组分测量误差相对于分段量程的百

分比Lei。量程移线性误差Lei不超过±2.0%满量程(标准气体)。

푋̅̅̅̅̅−푋

퐿=푑푖푠푖×100%………………(6)

푒푖푅

式中,

Lei——参评技术设备测量第i种浓度标准气体的线性误差,%;

10

Xsi——第i种浓度标准气体浓度标称,ppb或ppm;

푋̅̅푑푖̅̅——参评技术设备测量第i种浓度标准气体3次测量平均值,ppb或ppm;

i——记录数据的序号;

n——记录数据的总个数。

R——量程,ppb或ppm。

8.4.5重复性测试

参评技术设备运行稳定并进行校准后,通入50%±5%量程浓度的标准气体,稳定后记录

污染物检测示数,共测试6组数据Xi以验证重复性。按公式(7)计算定量测量重复性Sr。

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Sr≤2.0%(标准气体)。

2

1∑푛(푋−푋̅)

푆=×√푖=1푖…………………(7)

푟푋̅푛−1

式中,

Sr——参评技术设备定量测量重复性,%;

Xi——第i次进样测得浓度,ppb或ppm;

푋̅——n次进样测得浓度平均值,ppb或ppm;

i——记录数据的序号);

n——记录数据的总个数。

8.4.6稳定性测试

参评技术设备运行稳定并进行校准后,持续通入一定浓度的目标污染物检测气体,按照

技术持有方推荐的时间间隔读取相同实验条件下的显示浓度,判断检测数据的波动性。按公

式(8)计算定量测量稳定性Ss。稳定性Ss通常大于95.0%。

2

1∑푛(푋−푋̅)

푆=×√푖=1푖…………………(8)

푠푋̅푛−1

式中,

Ss——参评技术设备定量测量稳定性,%;

Xi——第i次进样测得浓度,ppb或ppm;

푋̅——n次进样测得浓度平均值,ppb或ppm;

i——记录数据的序号;

n——记录数据的总个数。

8.5检测效果特征性指标验证评价

8.5.1验证参评技术设备正常运转状况下技术参数和运行参数与技术持有方自我声明的特征

性指标的匹配程度。

8.5.2仪器间平行性测试

至少2台(套)同型号参评技术设备运行稳定并进行校准后,依次向多台(套)仪器通

入浓度为20%~30%满量程值、40%~60%量程值、80%~90%满量程值3种标准气体,读数稳定

11

后分别记录多台(套)仪器通入3种浓度标准气体的测量值Xi,j。按公式(9)计算分别计算

通入每种浓度标准气体多台(套)仪器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即为参评技术设备的平行性。

多台(套)参评技术设备同一标准样品示值的相对标准偏差Pj≤5.0%。

2

∑푛(̅̅̅)

1√푖=1푋푖,푗−푋푗

푃푗=××100%……………(9)

푋̅̅푗̅푛−1

式中,

Pj——多台参评技术设备第j种标准气体的平行性,%;

푋̅푗——多台参评技术设备第j种标准气体的测量值,ppb或ppm;

푋푖,푗——第i台(套)参评技术设备第j种标准气体的平均值,ppb或ppm;

i——参评技术设备的序号(i=1~n);

j——测试标准气体的序号(j=1~3)。

8.6运行可靠性验证评价

8.6.1在测试周期内,验证评价参评技术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发挥其功能的可靠程度。

a)参评技术运行稳定、基本没有发生故障情况,则可认为运行可靠;

b)发生过故障但未影响整体运行、故障很容易被排除的情况,则可认为运行基本可靠;

c)故障频繁或故障发生后不易排除等情况,则可认为运行可靠性差。

8.6.2参评技术设备综合性指标有效度

在测试周期内,按照公式(10)计算参评技术设备综合性指标有效V。

푇̅̅̅̅̅̅̅̅̅̅̅̅

푉=푛표푟푚푎푙…………………(10)

푇̅̅̅푛표푟푚표푙̅̅̅̅̅̅̅̅̅+푇̅̅푢푛푛표푟푚푎푙̅̅̅̅̅̅̅̅̅̅̅̅̅

式中,

V——参评技术设备综合性指标有效度,%;

푇̅̅푛표푟푚푎푙̅̅̅̅̅̅̅̅——参评技术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h;

푇푢푛푛표푟푚푎푙——参评技术设备综合平均故障修复时间,h;

8.7维护管理方便性验证评价

根据维护管理工作量、维护管理难易程度、维护管理所需要的技能水平等评价挥发性有

机污染物现场检测设备的维护管理性能。

a)维护管理工作量小或操作简单,掌握技术难度较小则可认为维护管理方便性好。

b)维护管理工作量大或操作复杂,掌握技术难度较大则可认为维护管理方便性差。

9编制验证评价报告

9.1根据验证评价方案,对技术资料、已有数据、测试报告、验证评价过程中形成的原

始数据和各种记录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编制验证评价报告。

9.2验证评价报告应客观陈述技术性能和实际效果。

12

附录

(资料性附录)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申请书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

申请书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申请人/联系人:

申请单位:

申请单位:

申请日期:

XXX制

13

填表须知

1.申请书所填内容必须简练、完整、真实;

2.部分栏目没有内容填写的,应置空或填写“无";

3.请打印或用钢笔书写,字迹要端正、清晰;

4.所填内容须经所在单位核实;

5.自主知识产权权利证明、技术指标内测报告及相关方法和测试记录等学

术证明材料需以附件形式申报;

6.将本申请书与附件按顺序装订,一式两份。

填写前须认真阅读有关说明。

14

生产企业

企业地址

法人代表电话

申请人/联系人电话

仪器名称

型号规格

一、生产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介绍、取得生产许可等资质情况

二、参评技术设备基本情况

包括技术设备的原理特点、功能用途和主要创新点,主要的技术路线,投产销售和市场

应用情

三、参评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包括适用性指标、检测性能指标、机械性能指标以及维护管理指标等,并对其进行技术

自我声明。

15

四、已获得的知识产权情况

包括知识产权类型、知识产权编号、名称、申请日期、授权日期、有效截止时间。

五、附件

附件1企业资质复印件(包括生产许可证等)

附件2法人代表、联系人证件复印件

附件3设备外观实物照片(不同角度,至少三张)

附件4说明书(中文版)

附件5自主知识产权权利证明复印件

附件6技术指标测试方法作业指导书

附件7技术指标测试报告及原始记录(加盖首末页公章、骑缝章)

附件8应用已有数据和场地案例资料

附件9其他(包括巳发表的技术文献,仪器获得的荣誉等)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16

承诺书

经核实,本申请书中所填内容准确,情况介绍与实际情况相符,附件真实有

效。本人及单位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申请人/联系人(签字):

年月日

申请单位(盖章):

年月日

17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

评价指南》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挥发性有机污染地块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评价指南》编制组

二零二二年六月

目录

1.任务来源...................................................................................................................1

2.我国有机污染场地基本现状和环境压力...............................................................1

2.1.我国有机污染场地特征.................................................................................1

2.2.有机污染场地土壤防治重难点工作.............................................................2

3.技术验证评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4

3.1.国际环境技术验证评价的发展概况.............................................................4

3.2.我国促进环境技术验证评价发展的相关政策.............................................5

3.3.环境技术验证评价在我国的管理现状.........................................................6

3.4.我国环境技术验证评价案例.........................................................................6

4.指南编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8

4.1.传统污染场地采样分析检测的局限性.........................................................8

4.2.现场分析检测技术的优势及可行性.............................................................9

4.3.现场分析检测技术验证的急迫性...............................................................10

5.主要编制过程.........................................................................................................11

5.1.编制组成立...................................................................................................11

5.2.重点问题研讨...............................................................................................11

5.3.规范初稿的编制...........................................................................................12

5.4.专家咨询和指南第二版初稿的编制...........................................................12

5.5.专家咨询和指南征求意见稿的编制...........................................................12

6.编制原则和依据.....................................................................................................12

6.1.编制要求.......................................................................................................12

6.2.编制原则.......................................................................................................13

6.3.编制依据.......................................................................................................13

6.3.1.政策法律依据.................................................................................13

6.3.2.技术依据.........................................................................................14

7.标准主要内容及其说明.........................................................................................14

I

7.1.适用范围.......................................................................................................14

7.2.实施程序.......................................................................................................15

7.3.资料收集.......................................................................................................16

7.4.验证指标体系的确定...................................................................................18

7.4.1.通用性指标体系.............................................................................18

7.4.2.该指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