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农业发展下的土壤保护与管理方案TOC\o"1-2"\h\u8317第一章土壤保护与管理概述 3224441.1土壤保护的意义 3190681.1.1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370751.1.2保障粮食安全 349471.1.3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294481.2土壤管理的重要性 399991.2.1提高土壤肥力 3233511.2.2减少土壤污染 3125381.2.3保持水土流失 4287171.3绿色农业与土壤保护 4275361.3.1绿色农业强调土壤保护 479711.3.2土壤保护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4248721.3.3绿色农业与土壤保护相辅相成 423307第二章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 4273932.1土壤质量监测方法 4189312.2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106362.3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 523204第三章土壤污染防治 5184723.1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 5276243.2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6122093.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615205第四章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 698724.1土壤改良方法 6163664.1.1物理改良方法 646464.1.2化学改良方法 7296224.1.3生物改良方法 7278574.2土壤地力提升策略 7299024.2.1合理施肥 7237724.2.2轮作与间作 7222244.2.3植被恢复与保护 7317614.3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 757974.3.1土壤改良技术 773754.3.2土壤地力提升技术 7270864.3.3综合治理技术 7203第五章节水灌溉与土壤保护 8114135.1节水灌溉技术 8222485.1.1滴灌技术 838475.1.2喷灌技术 8165915.1.3微灌技术 8242505.2节水灌溉与土壤保护关系 8261465.2.1节水灌溉对土壤的积极作用 8316445.2.2节水灌溉对土壤的潜在影响 826985.3节水灌溉模式探讨 9144325.3.1精准灌溉模式 912615.3.2集雨灌溉模式 9110855.3.3间歇灌溉模式 9106325.3.4水肥一体化模式 923155第六章农药化肥减量使用与土壤保护 914886.1农药化肥减量使用背景 9180656.2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措施 910796.2.1政策引导与监管 9128546.2.2科技支撑与推广 9325936.2.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0120056.2.4农民培训与教育 10181586.3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技术 1021046.3.1生物防治技术 10284416.3.2精准施肥技术 1095726.3.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0164296.3.4节水灌溉技术 10316216.3.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06228第七章生态农业与土壤保护 10162807.1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10210317.2生态农业与土壤保护关系 11156417.3生态农业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 1185357.3.1生物肥料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 1178247.3.2生物防治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 1175497.3.3节水灌溉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 1180907.3.4间作、套作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 12134457.3.5植被恢复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 127218第八章土壤保护政策与法规 12187658.1土壤保护政策概述 12202948.2土壤保护法规体系 12103558.3土壤保护政策与法规实施 1325299第九章土壤保护与管理培训与推广 1331799.1土壤保护与管理培训 13179629.1.1培训对象与目标 13295149.1.2培训内容与方法 1389659.1.3培训组织与管理 14235349.2土壤保护与管理推广策略 14206289.2.1政策引导 14280139.2.2技术支持 14234729.2.3示范带动 14253279.2.4宣传教育 14137729.3土壤保护与管理培训与推广效果评价 14100769.3.1评价指标体系 14267259.3.2评价方法 14101259.3.3评价结果应用 1522783第十章土壤保护与管理未来发展展望 152223310.1土壤保护与管理发展趋势 151892610.2土壤保护与管理技术创新 1530810.3土壤保护与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 15第一章土壤保护与管理概述1.1土壤保护的意义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土壤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1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土壤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流失等重要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土壤保护有助于保持土壤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1.1.2保障粮食安全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良好的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品质。土壤保护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1.1.3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土壤保护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2土壤管理的重要性土壤管理是指对土壤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保护和改良的活动。土壤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土壤管理,可以调整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1.2.2减少土壤污染土壤管理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的污染,保护土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1.2.3保持水土流失土壤管理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基础。1.3绿色农业与土壤保护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与土壤保护具有以下关系:1.3.1绿色农业强调土壤保护绿色农业注重保护土壤资源,提倡采用生态环保的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土壤的污染。1.3.2土壤保护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土壤保护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绿色农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推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3.3绿色农业与土壤保护相辅相成绿色农业与土壤保护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实施绿色农业,可以更好地保护土壤资源,而良好的土壤质量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2.1土壤质量监测方法土壤质量监测是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对土壤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常用的土壤质量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方法:通过测量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等,评估土壤质量。(2)化学方法:通过分析土壤的化学成分,如pH值、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评价土壤肥力状况。(3)生物方法:通过研究土壤生物活性、微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评估土壤生态状况。(4)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2.2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基础。一个完善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如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水分等。(2)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如pH值、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3)土壤生物活性指标:如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生物活性等。(4)土壤生态状况指标:如植被盖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壤污染程度等。(5)土壤综合质量指标:如土壤质量指数、土壤健康指数等。2.3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是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以下几种技术手段在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1)土壤采样技术:合理布设采样点,保证样品的代表性。采用现代化的采样设备,提高采样效率和精度。(2)实验室测试技术:采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对土壤样品进行快速、准确的测试。(3)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土壤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4)信息管理技术:建立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管理。(5)土壤质量预测与预警技术:根据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因素,建立土壤质量预测模型,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预警信息。第三章土壤污染防治3.1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土壤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质量恶化,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现象。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土壤污染类型可分为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生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无机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化肥、农药、采矿等,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有机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弃物等。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核设施、核试验、医疗废物等。3.2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土壤污染,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1)源头控制:加强工业废弃物处理,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严格控制采矿、冶炼等行业的污染物排放。(2)过程监管: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网络;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监管,保证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3)末端治理:对已污染土壤进行治理,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修复污染土壤,降低污染物含量。(4)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加强执法监管。3.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针对土壤污染问题,我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土壤污染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土壤置换、土壤筛分、土壤蒸渗等,通过改变土壤结构、降低污染物浓度来修复污染土壤。(2)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土壤稳定化、土壤淋洗、土壤氧化还原等,通过化学反应降低污染物活性,减少污染物迁移。(3)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利用生物体的吸收、降解、转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物含量。(4)联合修复技术:将上述修复技术相结合,提高修复效果,降低修复成本。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第四章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4.1土壤改良方法4.1.1物理改良方法物理改良方法主要包括深翻、松土、客土置换等。深翻和松土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客土置换则是通过引入外源优质土壤,改善原有土壤的理化性质。4.1.2化学改良方法化学改良方法主要涉及土壤酸碱度调整、土壤盐分调控等。通过施用石灰、石膏等物质,可以降低土壤酸性;施用硝态氮、磷肥等,可以降低土壤盐分。4.1.3生物改良方法生物改良方法主要包括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等。有机肥料可以提供土壤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结构;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4.2土壤地力提升策略4.2.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土壤地力的关键。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科学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保证作物生长所需营养的均衡供应。4.2.2轮作与间作轮作与间作可以有效地调整土壤养分,减轻土传病虫害,提高土壤地力。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作物特性,合理规划轮作与间作模式。4.2.3植被恢复与保护植被恢复与保护是提高土壤地力的有效途径。应加强植被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4.3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4.3.1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包括土壤调理剂应用、土壤生物技术等。土壤调理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土壤生物技术则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4.3.2土壤地力提升技术土壤地力提升技术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为作物提供精确的肥料配方;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4.3.3综合治理技术综合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治理、盐碱地改良等。通过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地力。第五章节水灌溉与土壤保护5.1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一种以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为核心的灌溉方法。我国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5.1.1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将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以点滴形式供给水分。滴灌具有以下优点:水分利用效率高,可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5.1.2喷灌技术喷灌技术是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作物上的一种灌溉方法。喷灌具有以下优点: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降低空气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5.1.3微灌技术微灌技术是将水通过微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的一种灌溉方法。微灌具有以下优点:水分利用效率高,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5.2节水灌溉与土壤保护关系节水灌溉与土壤保护密切相关。合理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质量。5.2.1节水灌溉对土壤的积极作用(1)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节水灌溉可以减少水分在土壤中的积累,降低土壤湿度,从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2)改善土壤结构。节水灌溉可以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改善土壤结构。(3)提高土壤肥力。节水灌溉可以减少化肥的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从而提高土壤肥力。5.2.2节水灌溉对土壤的潜在影响(1)土壤盐渍化。节水灌溉不当可能导致土壤盐分积累,引起土壤盐渍化。(2)土壤次生盐渍化。节水灌溉过程中,若灌溉水质不良,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5.3节水灌溉模式探讨针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需求,以下几种节水灌溉模式值得探讨:5.3.1精准灌溉模式精准灌溉模式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实施精确灌溉。该模式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5.3.2集雨灌溉模式集雨灌溉模式是利用集雨设施收集雨水,对作物进行灌溉。该模式适用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3.3间歇灌溉模式间歇灌溉模式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按照一定周期进行灌溉,使土壤在灌溉间隔期间得以恢复。该模式有利于保持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5.3.4水肥一体化模式水肥一体化模式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实现水肥同步供给。该模式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第六章农药化肥减量使用与土壤保护6.1农药化肥减量使用背景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量较大,对环境、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土壤保护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6.2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措施6.2.1政策引导与监管应加大对农药化肥减量使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同时加强对农药化肥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6.2.2科技支撑与推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化肥替代产品,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农民合理施肥、用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6.2.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对化学农药、化肥的依赖。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高效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2.4农民培训与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施肥、用药水平,使其认识到农药化肥减量使用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土壤保护。6.3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技术6.3.1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如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替代化学农药,降低农药使用量。同时研究推广生物农药,提高防治效果。6.3.2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实施精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采用智能化施肥设备,实现施肥自动化、精准化。6.3.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使用。6.3.4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流失,减轻土壤污染。6.3.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抗逆能力,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风险。第七章生态农业与土壤保护7.1生态农业模式概述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1)循环农业模式: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2)立体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采用多种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等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3)生态农业园区模式:以企业为载体,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集成高新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4)有机农业模式: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手段,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7.2生态农业与土壤保护关系生态农业与土壤保护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态农业模式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例如,循环农业模式通过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立体农业模式通过多种作物间作、套作,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生态农业有助于减轻土壤侵蚀。循环农业模式中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土壤侵蚀;生态农业园区模式中的植被覆盖,有助于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土壤抗逆性。有机农业模式中的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提高土壤抗逆性。7.3生态农业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7.3.1生物肥料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生物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减轻土壤污染等作用。例如,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提高土壤肥力;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7.3.2生物防治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土壤害虫、病原菌等进行控制。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7.3.3节水灌溉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土壤污染。例如,滴灌技术可以精确控制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喷灌技术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7.3.4间作、套作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间作、套作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例如,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间作,可以相互促进生长,提高土壤肥力;蔬菜与粮食作物套作,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土壤污染。7.3.5植被恢复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植被恢复技术可以增加土壤覆盖率,减轻土壤侵蚀。例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第八章土壤保护政策与法规8.1土壤保护政策概述土壤保护政策是我国在绿色农业发展背景下,针对土壤资源保护和管理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加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土壤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通过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2)优化土地资源利用。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土壤压力。(3)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的污染。(4)加强土壤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土壤保护的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土壤保护工作。8.2土壤保护法规体系土壤保护法规体系是我国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为加强土壤资源保护和管理所建立的法律、法规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2)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土地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为土壤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3)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要求和措施,为土壤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4)农业法。农业法明确了农业发展中土壤保护的目标和任务,为土壤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5)地方性法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加强对土壤资源的保护和管理。8.3土壤保护政策与法规实施土壤保护政策与法规的实施,需要各级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土壤保护政策与法规的实施:(1)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土壤保护政策与法规,提高农民对土壤保护的意识。(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壤保护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土壤保护政策与法规的落实。(3)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土壤保护政策与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维护土壤资源保护秩序。(4)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的污染。(5)加强土壤监测。建立健全土壤监测网络,对土壤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6)开展土壤修复工程。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土壤保护与管理培训与推广9.1土壤保护与管理培训9.1.1培训对象与目标土壤保护与管理培训面向农业从业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培训目标旨在提高参训人员对土壤保护与管理的认识,掌握土壤保护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提升土壤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9.1.2培训内容与方法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基本知识、土壤质量评价、土壤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等。培训方法采取理论授课、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保证培训效果。9.1.3培训组织与管理土壤保护与管理培训由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培训机构等共同组织。培训过程应严格遵循培训大纲,保证培训质量。同时加强对参训人员的考核评价,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监测。9.2土壤保护与管理推广策略9.2.1政策引导应制定一系列土壤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措施,引导农业从业者转变观念,提高土壤保护意识。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政策内容,积极参与土壤保护与管理。9.2.2技术支持加强土壤保护与管理技术研发,推广适用性强、效果显著的技术方法。通过与农业科研单位、高校等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土壤保护与管理技术水平。9.2.3示范带动开展土壤保护与管理示范项目,以实际成效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通过示范项目,展示土壤保护与管理的优势,提高农民群众的信任度和参与度。9.2.4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开展土壤保护与管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土壤保护意识。同时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培训,提高其土壤保护与管理能力。9.3土壤保护与管理培训与推广效果评价9.3.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壤保护与管理培训与推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