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手册_第1页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手册_第2页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手册_第3页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手册_第4页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手册TOC\o"1-2"\h\u1080第一章农业技术创新概述 2320671.1农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2273211.2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332193第二章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3171172.1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319512.2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443622.3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策略 429152第三章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与应用 429563.1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4122083.1.1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及特点 5160643.1.2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5292623.2抗病虫害基因工程 5317013.2.1抗虫基因工程 5244063.2.2抗病基因工程 5119083.2.3抗病毒基因工程 697573.3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 6228723.3.1生物肥料 6218303.3.2生物农药 613707第四章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 665914.1农业物联网技术 667904.2农业大数据分析 768424.3农业智能装备 712918第五章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 86125.1精准农业技术 8278155.2节水灌溉技术 83605.3保护性耕作技术 825463第六章农业产后技术创新与应用 9193326.1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 9233296.2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 9157936.3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 1026550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应用 1088877.1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10317357.1.1秸秆还田技术 10289567.1.2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10286597.1.3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技术 11301577.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178087.2.1农田土壤保护技术 11145947.2.2农业水资源保护技术 11251967.2.3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1159157.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11291147.3.1生态农业模式 1155157.3.2精准农业模式 12302097.3.3循环农业模式 1231763第八章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策略 1245908.1政策法规与政策引导 12155778.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1221988.3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模式 1218968第九章农业技术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 13145509.1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13119069.2农业技术创新与农民增收 14134979.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49616第十章农业技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 142382010.1国际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14698010.1.1技术创新方向的多元化 142726810.1.2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153052210.1.3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 152282110.2农业技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策略 152994010.2.1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 15403710.2.2构建技术创新合作平台 15710510.2.3深化产业合作 151150210.3农业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分析 151503210.3.1技术创新能力 152748510.3.2产业链完善程度 161269010.3.3政策支持力度 162558910.3.4国际合作水平 16第一章农业技术创新概述1.1农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农业技术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几个主要意义:(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出,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保障粮食安全: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粮食损失,保证国家粮食安全。(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提高农产品质量:技术创新有助于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需求。(5)保护生态环境:农业技术创新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1.2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2)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如转基因技术、生物育种等,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绿色生产技术受到重视: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生产技术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未来农业技术创新将更加注重提高机械化水平,减轻农民劳动强度。(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6)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技术创新将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7)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全球农业的共同发展。第二章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2.1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主体: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负责制定政策、规划引导和提供资金支持;企业作为市场运作的主体,承担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成果转化;科研机构负责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农民则是技术创新的直接受益者。(2)创新资源: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创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3)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包括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旨在提高农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质量。(4)创新环境:农业技术创新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2.2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引导机制: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2)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保证农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充足和合理使用。(3)激励机制:设立奖励政策,对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4)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5)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的整体素质。2.3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策略(1)明确发展目标:根据国家战略和农业发展需求,明确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目标,为体系建设提供方向。(2)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技术创新的效率。(3)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4)培育创新主体:加强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5)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第三章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与应用3.1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内,使其具有新的遗传特征。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产量、增强抗逆性等。3.1.1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及特点转基因作物主要包括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抗盐碱等类型。这些转基因作物具有以下特点:(1)抗虫性:通过导入抗虫基因,使作物对某些害虫产生抗性,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2)抗病性:导入抗病基因,提高作物对病原菌的抵抗力,降低病害发生。(3)抗除草剂:导入抗除草剂基因,使作物在施用除草剂时不受影响,提高除草效果。(4)抗逆性:导入抗逆基因,提高作物在干旱、盐碱等逆境条件下的生长能力。3.1.2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作物产量:通过导入生长素基因、抗病基因等,提高作物产量。(2)改善作物品质:通过导入优质基因,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口感等品质。(3)增强抗逆性:通过导入抗逆基因,提高作物在恶劣环境下的生长能力。(4)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2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抗病虫害基因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虫害基因导入作物体内,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抗病虫害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抗虫基因工程抗虫基因工程主要通过导入抗虫基因,使作物对害虫产生抗性。抗虫基因主要包括:毒蛋白基因、抗消化酶基因、抗神经毒素基因等。3.2.2抗病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主要通过导入抗病基因,提高作物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抗病基因主要包括:抗真菌基因、抗细菌基因、抗病毒基因等。3.2.3抗病毒基因工程抗病毒基因工程主要通过导入抗病毒基因,提高作物对病毒病的抵抗力。抗病毒基因主要包括:病毒复制酶抑制剂、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等。3.3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产具有生物活性、对环境友好的新型肥料与农药。它们在农业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3.3.1生物肥料生物肥料主要包括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料等。生物肥料具有以下特点:(1)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土壤肥力。(2)促进作物生长:生物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生长激素,促进作物生长。(3)减轻环境污染:生物肥料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3.3.2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具有以下特点:(1)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对靶标生物具有较高的活性,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低。(2)环境友好:生物农药在环境中易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可持续利用:生物农药资源丰富,可长期利用。第四章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4.1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是集成了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智能决策支持技术的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以及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追踪和管理。在农业生产中,物联网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应用:(1)作物生长环境监测:通过土壤、气候、水分等多种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2)智能灌溉: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系统,实现节水、高效灌溉。(3)病虫害防治: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损失。(4)农产品质量追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追踪,提高农产品质量。4.2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大数据分析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方面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应用。农业大数据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农业生产决策支持:通过对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等数据的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2)市场预测与营销:通过对农产品市场数据的分析,预测市场走势,指导农产品营销策略。(3)政策制定与评估:通过对农业政策实施效果的数据分析,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4)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对农业科研数据的分析,挖掘农业科技创新潜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4.3农业智能装备农业智能装备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农业智能装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拖拉机:通过安装导航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实现拖拉机自动驾驶、自动作业等功能。(2)植保无人机: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监测、施肥、喷药等作业,提高植保效率。(3)智能收割机:通过安装传感器、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作物自动识别、收割、脱粒等功能。(4)智能温室: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温室环境自动调节,为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农业智能装备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五章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5.1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它通过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实现对农田的精细化管理。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田信息采集:利用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农田环境、土壤质量、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2)智能分析决策:通过建立作物生长模型、病虫害预测模型等,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3)精准施肥施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规律等因素,实施精准施肥施药,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4)智能灌溉:根据土壤水分状况、作物需水规律等因素,实施智能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2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改进灌溉方法、提高灌溉设备效率等手段,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进灌溉方法: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方式,减少田间渗漏和蒸发损失。(2)提高灌溉设备效率:使用节能型水泵、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等设备,降低灌溉能耗,提高灌溉效率。(3)优化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减少水资源浪费。(4)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3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免耕或少耕: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3)覆盖作物:在农田种植覆盖作物,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4)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5)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第六章农业产后技术创新与应用6.1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在农业产后环节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加工工艺的改进、设备的更新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首先体现在加工工艺的改进。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产品的高附加值。例如,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开发出具有高营养、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产品。设备更新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新型加工设备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保证产品质量。如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采用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保证了农产品加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新产品的研发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关键。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加工产品,既可以丰富市场供应,又能提高农民收益。6.2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在农业产后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在收获后,由于各种原因,容易造成损耗。因此,研究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技术,对于减少农产品损耗、保障市场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储藏技术主要包括冷藏、冷冻、干燥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储藏技术,可以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减少损耗。如采用气调储藏技术,通过控制储藏环境中的气体成分,有效抑制农产品的新陈代谢,延长保鲜期。农产品保鲜技术则主要包括化学保鲜、生物保鲜等。化学保鲜是通过添加适量的防腐剂、抗氧化剂等,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达到保鲜目的。生物保鲜则是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如酶、微生物等,调控农产品的新陈代谢,延长保鲜期。6.3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在农业产后环节中,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化、物流设施改善、物流服务优化等方面。物流信息化是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传递、处理和共享。通过物流信息化,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物流设施改善主要是指提升农产品物流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如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保鲜能力。优化物流服务,如提高农产品配送速度、降低配送成本,也是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通过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后环节的运作效率,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应用7.1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废弃物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畜禽粪便等。这些废弃物的处理已成为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本节主要介绍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7.1.1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直接翻入土壤,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技术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我国在秸秆还田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如秸秆粉碎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等。7.1.2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畜禽粪便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方面,可通过发酵、厌氧消化等方法生产生物天然气、有机肥料等;减量化处理方面,可通过机械分离、脱水、发酵等方法降低畜禽粪便的污染风险。7.1.3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技术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物理方法包括筛选、破碎、压榨等,化学方法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生物方法包括微生物发酵、酶解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7.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介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7.2.1农田土壤保护技术农田土壤保护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土壤侵蚀防治、土壤污染治理等。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施用有机肥料、调整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等;土壤侵蚀防治技术包括梯田建设、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土壤淋洗、土壤稳定化、土壤固化等。7.2.2农业水资源保护技术农业水资源保护技术包括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水资源污染治理等。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包括灌溉制度优化、水资源调配等;水资源节约技术包括节水灌溉、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工程等。7.2.3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植被恢复技术包括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植被重建等;湿地保护技术包括湿地保护工程、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7.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7.3.1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强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该模式主要包括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7.3.2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该模式主要包括智能农业、信息化农业、大数据农业等。精准农业模式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资源浪费。7.3.3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强调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该模式主要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等。循环农业模式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八章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策略8.1政策法规与政策引导政策法规是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的重要保障。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的方向、目标和任务,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政策引导在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手段,激励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投入技术创新。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障。8.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地位,充实人员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2)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农民培训等多种途径,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提高推广效果。(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素质、熟悉农业技术、善于沟通协作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为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提供人才保障。(4)建立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激励机制。对在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的积极性。8.3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模式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效。以下几种模式值得借鉴:(1)主导模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这种模式适用于政策性强的农业技术创新项目。(2)企业主导模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这种模式适用于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技术创新项目。(3)产学研合作模式。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这种模式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农业技术创新的效率。(4)农民参与模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参与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技术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5)区域特色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这种模式有助于发挥地区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发展。选择合适的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效果,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九章农业技术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9.1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动力。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创新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以下是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如智能农业机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新型肥料、抗病虫害品种、绿色防控技术等,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3)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同时信息技术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市场化、信息化水平,促进了农业现代化。9.2农业技术创新与农民增收农业技术创新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农业技术创新与农民增收的关系:(1)提高农产品产量:农业技术创新通过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技术创新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物资和资金投入,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收入。(3)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4)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拓展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9.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农业技术创新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农业向高效、绿色、生态方向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2)发展特色农业:农业技术创新有助于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值。(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4)培育新兴产业:农业技术创新为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