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探明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回”字形,具备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功能齐备。陶寺的观象台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与《尚书·尧典》中尧“观象授时”的记载相符。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A.形成了发达公共权力 B.黄河流域文明处于领先的地位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D.陶寺遗址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的都城制度、礼制建筑制度、丧葬制度、礼乐制度、天文历法制度等表明陶寺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制度文明,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距今约4500~3900年的陶寺遗址,当时国家尚未正式形成,而发达的公共权力是随着国家产生而产生的,排除A项;材料虽然述及了陶寺的都城制度、礼制建筑及“陶寺古观象台”的有关情况,但是并没有与中国境内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也就不能得出“黄河流域文明处于领先的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单一的文化遗产无法体现“农耕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2.汉武帝时期,设刺史,刺史“秩六百石”,其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官员。《汉书》中有宣帝时期的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益州刺史王尊“怀来徼外”等的记载。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贾琮临危受命为交阶刺史,根据当地实情,招抚流民安居定业,免除徭役,诛杀大害,选用官吏。这可用来说明汉代()A.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B.刺史监察权逐步异化C.中央与地方矛盾逐步缓和 D.刺史的权力逐渐减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代刺史职权的变化,即刺史从监察官到地方行政长官的演变,是反映刺史监察权逐步异化,B项正确;刺史作为皇帝的代言人,皇帝对其的重用使得刺史的地位和权威得以进一步扩充,刺史的监督权异化,地方官化现象严重,以致于在皇权旁落时,刺史又可以肆意瓜分行政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A项;刺史职权扩大,不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刺史权力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3.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体现()A.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民间贯彻执行不力 B.区域统一市场形成C.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主要涉及两宋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地理分布格局和贸易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分布点明显增多,这些都与经济重心即将完成向南方的转移相适应,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要陈述的是对外贸易发展,没有提及区域统一市场,排除B项;明清时期长途贸易兴盛,且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至元八年(1271年),元廷“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三路”;十一年(1274年),又“置郡县,署守令,行赋役,施政化,与中州等”,并在当地设立了联系全国驿站交通网。设立“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由此可见,元代()A.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 B.行省设置使国家军政大权旁落C.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D.取士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在版图上的辽阔,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边疆各族统治的强化上,很多过去在大一统王朝时期的“羁縻之州”,元朝“行赋役,施政化,与中州等”,如对云南等边疆地区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统治政策,使其纳入元朝的统治体系之中。此外,驿站不仅有利于边地人民之间的交往,而且使边疆地区和中央联系起来,加强了周边民族与内地的联系和往来,说明元旦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A项正确;元朝行省制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元朝的决策机制和取士制度,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D两项。故选A项。5.顾炎武主张,史学研究要彻底地贯彻价值中立原则,绝对不能以政治伦理的需要而改变历史,甚至歪曲事实。他提出历史学具有三大功能:首先是“鉴往训今”,即总结历史经验;其次是“引古筹今”,即吸取经邦智慧;最后是“稽天成德”,即不断完善世界历史文化。据此可知,顾炎武()A.推崇格物致知 B.强调知行合一 C.提倡经世致用 D.否定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史学研究方法论方面,顾炎武主张实事求是;在历史记载类书籍中,他主张书中所写应该完全按照真实历史去记载,绝对不能以政治伦理的需要而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学的目的则是吸取经邦智慧为现实服务和不断完善世界历史文化,说明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推崇格物致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强调知行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是“史学中立”,“否定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所示为1888年中国部分农村地区两种单位面积土地经营情况。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些地区()地区单位雇工经营收益土地出租收益雇工比出租收益增减江苏南部钱文1126115122-3861浙江杭州银元3.9811.10-7.12广东汕头银元19.3230.00-10.77湖北广济钱文643813200-6762山东莱州银两16.292413.60-2.69A.农村经济近代化转型艰难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C.顺应了“中体西用”的潮流 D.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根本差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主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8年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即使是在经济较为繁荣的江南地区,农业雇工经营收益仍然大大小于传统租佃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手工业领域出现,表现为雇佣关系的产生,而直到晚清时期,农业仍处于较低水平,雇工自由身份和货币地租的发展较为有限,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足,因此采取雇佣经营甚至是规模化经营的能力受到限制,近代化转型道路艰难,A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出农村经济遭到列强的侵略,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对西方生产技术的学习,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根本差异”,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7.陈独秀提出“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的思想,胡适强调个性的泯灭导致社会发展停滞,周作人提倡的人道主义也同个人主义息息相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先驱们所信奉个人主义的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B.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影响C.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D.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先驱们所信奉个人主义的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而后迅速衰落,这主要受传统儒学经世致用思想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双重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个人主义”与民主、科学三足鼎立,无法说明其融合的趋势,排除A项,“个人主义”迅速边缘化可能存在民主、科学思想的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青年人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只能解释“个人主义”思想盛极一时,无法说明其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8.1941年3月,国民政府设立农民节,作为全国性的节日,提出农民节大会的口号为“一、庆祝农民节要尊重农民地位;二、纪念农民节要感谢农民贡献;三、纪念农民节要感谢身手万能的农民”,并于1944年增定感功节,与农民节合并举行,扩大庆祝。农民节的举办()A.利于应对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旨在继承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现实需要 D.极大增强了敌后战场的武装力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举办农民节,提出重视农民的地位和贡献,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持久抗战赢得农民阶级的支持,为正面战场提供物资供应,C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排除A项;继承三民主义不是这些举措的目的,排除B项;敌后战场是领导的军队为主体的武装在敌后同敌人作战而开辟的区域,排除D项。故选C项。9.1952年至1953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制定了“中国通史陈列”新原则,即“把主要力量放在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上”,增加以汉画像石等为载体的牛耕图和收获图,减少展示文化艺术或宫廷生活的陈列品。北京历史博物馆的这一举措()①凸显了文化建设的人民性②意在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③印证党工作重心发生转移④顺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52年至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把主要力量放在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上”“增加以汉画像石等为载体的牛耕图和收获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历史博物馆大量展示能够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工具,这体现出博物馆建设坚持服务于人民,展示人民大众的智慧与生活,并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①②正确,A项正确;此时党的工作重心没有发生转移,③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0.1979年3月1日,国务院决定对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菜牛、菜羊、鲜蛋、水产品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平均提价24.8%收购,并对粮棉油等实行超购加价政策。其中,粮食超购加价50%,棉花统购价超购加价30%。这一举措()A.激发了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B.推动了城乡经营方式改革C.满足了新兴工业城市的需求 D.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统购统销政策的松动,对国家计划外收购的农产品进行高价收购,这就刺激了农村生产发展,A项正确;继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1979年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松动,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营方式的改革,而城市改革在1984年以后,排除B项;统购统销最初目的是满足国家新兴工业城市发展的需要,但材料主旨是农副产品加价对农业发展有推动作用,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度,材料核心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变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古希腊,大多数城邦禁止男子独身,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曾告诫雅典青年应该在30—35岁时成婚。公元前18年,古罗马通过了《朱里亚婚姻法》,规定25—60岁的男子必须结婚,违犯者将丧失自由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些规定()A.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理念 B.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C.剥夺了公民的婚姻自由 D.维护了其民主制度的长远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禁止男子独身,意在要求公民组成家庭,履行家庭责任和为城邦培养新一代公民,强调公民对家庭和国家的义务,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理念,A项正确;材料提及古希腊罗马法律都禁止男子独身,重点是“禁止男子独身”的规定,而非法律的作用,排除B项;古希腊罗马禁止男子独身,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剥夺了公民的婚姻自由,排除C项;古希腊民主政治走向衰落,古罗马确立了帝制,“长远发展”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项。12.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下灭亡,帝国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毁。基督教教会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并与“蛮族”社会相结合,基本上保留着帝国以来教会所具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因此()A.西欧社会逐渐进入“黑暗时代” B.基督教会成为蛮族社会的支配者C.欧洲人成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 D.教会对罗马文化传承起特殊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基督教教会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并与‘蛮族’社会相结合,基本上保留着帝国以来教会所具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以特殊的形式将其原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保留下来,说明教会对罗马文化传承起特殊作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教会对罗马文化的传承,无法体现“黑暗”,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基督教在中世纪的精神统治地位,不能得出基督教会成为蛮族社会的支配者,排除B项;材料强调基督教对罗马文化的保存,无法得知其信徒的概况,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面是1882年普鲁士不同等级城市职业分布比重情况(单位:%)。据此可知,当时普鲁士()超过100000人的大城市20000—100000人的中等城市5000—20000人的小城市2000—5000人的城镇2000人以下农、林、渔业1.13.310.327.768.6建筑与工业49.75152.146.620.9贸易与交通22.11612.39.53.7国内服务65.453.60.7A.城乡资源整合促进了优势互补 B.城市格局以中小城市为主体C.城市间工业化水平存在着差异 D.科技进步推动中间阶层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2年(普鲁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普鲁士的城市化不断推进,特别是大中城市中从事与第二。三产业相关的人员比重增加,而小城市则仍然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体,不同规模的城市其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城市,没有乡村,与城乡资源整合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不同规模城市的职业比重,未体现出中间阶层整体人数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14.列宁提出,国家将一些投资大的产业和自然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外国资本家在无产阶级监督下,在一定的条件内开展业务。1921年,《租让制法令》在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获得批准。据此可知,《租让制法令》()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D.表明苏俄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21年(苏俄)。材料做法是在无产阶级监督下,苏俄将一些产业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可见苏俄借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项正确;A项描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这个做法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不属于承认私营的合法性,排除D项。故选C项。15.1927年苏联开始对劳动英雄实行高标准退休保证金待遇。1928年苏联第一个关于养老金待遇的国家法令规定:男子从60岁、妇女从55岁起享受养老金。1933—1937年期间,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附加优惠待遇。这些措施的实行()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一定保障C.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D.深受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群众基础。但这些举措无法完全保证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排除C项;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A项;西方福利国家是二战后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3年9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启动一项应急计划,计划筹集1.23亿美元,向苏丹17个粮食不安全形势最严峻的州提供紧急援助。与此同时,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对乌克兰扎波罗热核电站开展实地访问,再一次重申有关核电站的安全倡议。这表明()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即将建立 B.当今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已发生重大变化C.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D.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主要体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全球问题凸显的当代,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即将建立,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均是联合国的重要机构,因此,材料体现了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没有体现全球治理主要力量的重大变化,排除B项;联合国成员国中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3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自17世纪后期以降,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近代化”。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新政”、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材料二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财政支出则从68亿元提高到22.1万亿元。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以2018年为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12.3%、10.3%,均超过了10%。财政政策在历经长时期的紧缩被动选项之后,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摘编自王振宇《新中国财政70年回眸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财政治理的变迁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背景:清政府财政问题丛生;西方财政治理的影响;列强侵略,清朝统治危机加剧。原因:清政府改革以维护专制为目的,改革不彻底;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威下降;改革激化社会矛盾,缺少认同。(2)变迁: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应增加,适应了国家的发展;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提升;财政的主动性加强;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更为科学等。意义: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动财政治理的现代化等。(3点)【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背景:根据材料“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人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可知,清政府财政问题丛生;根据材料“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可知,西方财政治理的影响;根据材料“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可知,列强侵略,清朝统治危机加剧。原因:根据材料“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改革以维护专制为目的,改革不彻底;根据材料“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威下降;根据材料“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激化社会矛盾,缺少认同。(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变迁:根据材料“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可知,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应增加,适应了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可知,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提升;根据材料“自1998年以来逐渐定向主动积极”可知,财政的主动性加强;根据材料“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可知,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更为科学。意义:根据材料“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根据材料“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财政治理的现代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2~1906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发表十万字的《新民说》开启了以“新民”建构理想国民的历史先声。他认为:“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人民只有为自己伸张权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使国家强大。国家间竞争很大程度上受国民素质的影响,设想由大官带头,普及世界各国历史以及政学、公法、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使道德教化礼仪化,使民智在“下效”过程中随之开化。认为“性别、年龄、阶级出身皆不能成为限制国民享有权利的条件”,“欲强国,必由女学”。主张广人才、兴学会,发扬个人对民族、国家责任及义务的“公德”,铸“私德”于资产阶级注重个人修养的“公德”之中,以中国传统旧道德的优秀成果充益资产阶级的新道德。鼓励国民要饱含热诚,要敢于张扬胆力。借西学之风,扬中国之气,创造出新,树立民族自信。——摘编自陈骊《梁启超“新民”观考释》(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民观思想的主要内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梁启超的新民观思想。【答案】(1)新民观思想内涵:兴民权;开民智;追求平等与自由;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倡导国民追求个性独立与进取精神。(2)评析:梁启超的新民观思想批判了传统封建思想和国民的劣根性,把提高国民素质和救国、兴国联系在一起;他积极学习西方文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体现出鲜明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特点;对当时的国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制约,梁启超的新民观思想没有将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及专制制度同新民相结合起来,所以他的新民教育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就中国的新民之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关于梁启超新民观思想的主要内涵,据材料“人民只有为自己伸张权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使国家强大”可知兴民权;据材料“国家间竞争很大程度上受国民素质的影响,设想由大官带头,普及世界各国历史以及政学、公法、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使道德教化礼仪化,使民智在‘下效’过程中随之开化。”可知开民智;据材料“以中国传统旧道德的优秀成果充益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可知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据材料“性别、年龄、阶级出身皆不能成为限制国民享有权利的条件”可知追求平等与自由;据材料“鼓励国民要饱含热诚,要敢于张扬胆力。借西学之风,扬中国之气,创造出新,树立民族自信。”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倡导国民追求个性独立与进取精神。【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关于对梁启超的新民观思想的评价,据材料“人民只有为自己伸张权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使国家强大。国家间竞争很大程度上受国民素质的影响”可知,梁启超的新民观思想批判了传统封建思想和国民的劣根性,把提高国民素质和救国、兴国联系在一起;据材料“借西学之风,扬中国之气,创造出新,树立民族自信。”可知梁启超积极学习西方文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体现出鲜明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特点;据所学可知,梁启超的新民观思想从救国救民角度提出,对当时的国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梁启超虽然是资产阶级代表,其虽提出学习西方以救国的主张,但是他没有将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及专制制度同新民相结合起来,所以他的新民教育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就中国的新民之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制造并标榜以“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现代化国家机构”为“方程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把它归纳为如下九个特征①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②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③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④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⑤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⑥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⑦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以很多不同的类型而存在,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⑧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⑨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摘编自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根据材料,围绕“现代化之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阐述,从类型上来讲,中国的现代化是属于后生(晚发)外源型的,即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中国近代社会内部矛盾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解体,中国旧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传统结构崩溃,主权丧失,国势日危,在外来的强烈刺激和影响下,为救亡图存,开始被迫追求现代化的。因此,从前提条件看,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桎梏,是为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现代化的又一特点。反帝反封建与中国现代化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从发展轨迹看,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是曲折推进的。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有了多次转换: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由君主制下自上而下的渐进改良型的现代化进入到共和国体制下国家重建时期;二十年代末开始了国民党统治下仿效德国保守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以1949年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仿效苏联模式的激进型社会主义现代化。显而易见,在长达百余年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中国人曾经模仿和抄袭了各种外来的现代化方案,直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之前,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实在缺乏历史连续性,原有的进程一再被打断又重新做起。(“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设问要求围绕“现代化之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述。据材料“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和“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可知,现代化的过程具有一般特点,但又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受到各自社会条件的影响,可结合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概括论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在论述的过程中,首先阐释中国现代化并不是内部矛盾自然演化的结果,然后结合近代西方列强入侵、辛亥革命等中国自近代至新中国成立的特殊国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模式、改革开放等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史实,说明中国“现代化之路”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以来,便成为大英帝国“生命线”。1882年,英国出兵强占埃及与苏伊士运河区,且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多达8万人,每年驻军的花费超过5000万英镑。1936年,英国政府又迫使埃及政府签订了《英埃友好与同盟条约》,获得了在苏伊士运河区驻军20年的权利。二战后,埃及要求修订条约,实现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完全主权,英国丘吉尔政府不但拒绝撤出军队,反而大量增加了兵力。英国的强硬立场激起了埃及人民强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