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行业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安全性方案_第1页
电子信息行业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安全性方案_第2页
电子信息行业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安全性方案_第3页
电子信息行业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安全性方案_第4页
电子信息行业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安全性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信息行业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安全性方案TOC\o"1-2"\h\u29474第一章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概述 3120201.1设计原则 3147331.2设计流程 320521.3设计标准 46281第二章安全性需求分析 4243642.1安全性需求确定 479042.2安全性指标体系 5287672.3安全性分析工具与方法 510175第三章电路设计安全性 694643.1电路设计基本原则 636983.1.1保证电路可靠性 633333.1.2优化电路布局 612713.1.3采用冗余设计 651333.2电路保护措施 6195103.2.1过流保护 6217433.2.2过压保护 6171133.2.3静电保护 6199133.3电路故障预防 7102743.3.1选用优质元件 7317543.3.2加强电路板散热设计 767033.3.3优化电路防护措施 7271593.3.4完善电路测试与调试 721381第四章结构设计安全性 7172074.1结构设计原则 725294.2结构强度分析 8265164.3结构防护措施 88347第五章软件设计安全性 924545.1软件安全设计原则 9130915.1.1安全性优先原则 9263525.1.2最小权限原则 9246705.1.3防护结合原则 97725.2软件安全编程规范 9179015.2.1编码规范 9137185.2.2数据验证与处理 9211525.2.3错误处理与日志记录 9143065.3软件安全测试 945235.3.1安全测试策略 10275355.3.2安全测试工具与方法 10236395.3.3安全测试结果分析与整改 1012825第六章嵌入式系统安全性 1036396.1嵌入式系统安全设计 1083556.1.1安全设计原则 10307766.1.2安全设计方法 10315786.2嵌入式系统安全编程 10289326.2.1编程语言选择 10319386.2.2编码规范 1155116.2.3代码审查与测试 11206516.3嵌入式系统安全防护 1188606.3.1硬件安全防护 11101476.3.2软件安全防护 11228296.3.3安全监控与维护 1112063第七章网络通信安全性 11103167.1网络通信安全协议 11234677.1.1概述 11299637.1.2常见网络通信安全协议 1276527.2网络通信安全措施 12220457.2.1加密技术 1282087.2.2认证技术 1224467.2.3安全审计 12229157.3网络攻击与防护 12238157.3.1常见网络攻击手段 12282227.3.2网络攻击防护策略 1317795第八章电子产品制造安全性 13175088.1制造过程安全管理 1324028.2制造设备安全防护 13180428.3制造环境安全控制 1314381第九章电子产品测试与验证 14165299.1安全性测试方法 14178219.1.1引言 14306619.1.2电气安全性测试 1424539.1.3热安全性测试 14222039.1.4机械安全性测试 14136189.1.5环境安全性测试 1479399.2安全性测试标准 1433629.2.1引言 14200989.2.2国际标准 15317059.2.3国家标准 1585409.2.4行业标准 15251939.3安全性验证流程 1571539.3.1引言 1512779.3.2设计阶段安全性验证 1596999.3.3制造阶段安全性验证 1562149.3.4测试阶段安全性验证 15179929.3.5验证结果评估与整改 15244289.3.6安全性认证 1521109第十章安全性评估与改进 16158010.1安全性评估方法 161126310.1.1定性评估方法 1633810.1.2定量评估方法 162045210.1.3综合评估方法 162040910.2安全性改进措施 161843910.2.1设计阶段改进措施 16215210.2.2制造阶段改进措施 162286910.2.3使用阶段改进措施 171806210.3安全性持续监控与优化 172363510.3.1建立安全性监控体系 171904910.3.2安全性优化策略 17第一章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概述智能电子产品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过程对于产品的功能、安全及用户体验具有决定性影响。本章主要对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流程以及设计标准进行概述。1.1设计原则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需求导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保证产品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用户体验良好。(2)安全性:在设计中,要重视产品的安全功能,保证产品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稳定运行,防止因设计缺陷导致的安全。(3)可靠性:产品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4)经济性:在满足功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5)可持续发展:产品设计应考虑环保要求,采用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1.2设计流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需求分析: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明确产品功能、功能、安全性等要求。(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初步设计方案,包括产品结构、功能模块、关键技术等。(3)原理图设计:绘制产品原理图,明确各功能模块的连接关系和电气特性。(4)PCB设计:根据原理图,设计PCB板,保证电气连接正确,布局合理。(5)硬件调试:对硬件电路进行调试,验证产品功能、功能和安全性。(6)软件设计:开发嵌入式软件,实现产品功能。(7)系统集成:将硬件和软件进行集成,保证产品整体功能。(8)测试验证:对产品进行全面测试,验证产品功能、安全性和可靠性。1.3设计标准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及行业标准: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保证产品符合法规要求。(2)国际标准:参照国际标准,提高产品竞争力,便于进入国际市场。(3)企业内部标准: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企业内部设计标准。(4)可靠性标准:参照可靠性标准,保证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具备较高的可靠性。(5)安全标准:遵循安全标准,防止产品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通过以上原则、流程和标准的指导,可以为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提供科学、严谨的依据,从而保证产品的功能、安全性和用户体验。第二章安全性需求分析2.1安全性需求确定安全性需求的确定是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对产品的使用环境、用户群体、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安全性需求的范围和内容。以下为安全性需求确定的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要求: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智能电子产品的安全性要求进行梳理,保证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等环节符合法规要求。(2)标准规范要求: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对智能电子产品的安全性指标进行梳理,保证产品满足标准要求。(3)用户需求分析:通过对目标用户的需求调研,了解用户对智能电子产品的安全性期望,为安全性需求的确定提供依据。(4)产品功能分析:分析产品功能模块,确定各功能模块的安全性需求,保证产品整体安全性。2.2安全性指标体系安全性指标体系是衡量智能电子产品安全性的重要依据。根据安全性需求,可构建以下安全性指标体系:(1)硬件安全性指标:包括产品的物理结构、电磁兼容性、防静电、防火、防水等方面的指标。(2)软件安全性指标:包括产品的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通信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指标。(3)系统安全性指标:包括产品的故障诊断与处理、冗余设计、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指标。(4)用户安全性指标:包括产品的用户界面友好性、操作简便性、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指标。2.3安全性分析工具与方法为了保证智能电子产品的安全性,需采用相应的分析工具与方法进行安全性分析。以下为几种常用的安全性分析工具与方法:(1)故障树分析(FTA):通过构建故障树,分析产品各部件、子系统之间的故障传递关系,找出可能导致产品安全风险的原因,为产品安全性改进提供依据。(2)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通过系统地分析产品各组成部分在正常运行和异常情况下的危险与可操作性,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失效模式分析,评估失效对产品功能的影响,从而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件和环节。(4)安全性仿真分析: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产品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安全性表现,评估产品安全性水平。(5)安全性试验与验证:通过实际试验和验证,检验产品在规定条件下的安全性,保证产品满足安全性指标要求。(6)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高产品安全性水平。第三章电路设计安全性3.1电路设计基本原则3.1.1保证电路可靠性在智能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中,首要原则是保证电路的可靠性。这要求设计者充分了解产品的使用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在电路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稳定工作。3.1.2优化电路布局电路布局应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避免走线复杂、交错。优化电路布局有助于降低电路故障发生的概率,提高产品可靠性。同时合理设置电路板上的元件布局,使电路板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以降低热应力对电路的影响。3.1.3采用冗余设计冗余设计是提高电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在关键电路部分采用冗余设计,如电源、信号处理等,可以降低单点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冗余设计还可以提高产品的抗干扰能力。3.2电路保护措施3.2.1过流保护过流保护是防止电路因电流过大而损坏的重要措施。在电路设计中,可以采用熔断器、保险丝等元件来实现过流保护。当电路中的电流超过额定值时,保护元件能够及时切断电路,避免电路损坏。3.2.2过压保护过压保护是防止电路因电压过高而损坏的重要措施。在电路设计中,可以采用稳压二极管、过压保护器等元件来实现过压保护。当电路中的电压超过额定值时,保护元件能够及时降低电压,保护电路不受损害。3.2.3静电保护静电保护是防止电路因静电放电而损坏的重要措施。在电路设计中,可以采用静电防护元件,如静电防护二极管、静电防护芯片等,来降低电路对静电的敏感度。还需注意电路板上的接地设计,以消除静电对电路的影响。3.3电路故障预防3.3.1选用优质元件选用优质元件是预防电路故障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应选择具有良好功能、可靠性的元件,保证电路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不易出现故障。3.3.2加强电路板散热设计加强电路板散热设计有助于降低电路故障发生的概率。合理设置散热器、风扇等散热元件,使电路板在运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散热功能,降低热应力对电路的影响。3.3.3优化电路防护措施针对电路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优化电路防护措施。例如,针对电磁干扰,可以采取屏蔽、滤波等措施;针对机械振动,可以采用加固、减震等措施。3.3.4完善电路测试与调试在电路设计完成后,应进行充分的测试与调试,以保证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功能。通过测试与调试,可以发觉电路中潜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第四章结构设计安全性4.1结构设计原则结构设计是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中的关键环节,其安全性原则对于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下是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满足功能需求:在保证产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结构设计应简洁、合理,避免过度复杂化。(2)可靠性:结构设计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保证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结构失效现象。(3)耐久性:结构设计应具备良好的耐久性,能够承受长时间的使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4)经济性:在满足产品功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结构设计应考虑成本,降低生产成本。(5)通用性:结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便于产品的维修、更换和升级。(6)安全性: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因结构失效导致的安全。4.2结构强度分析结构强度分析是评估产品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对结构强度分析的要求:(1)材料选择:根据产品的工作环境和功能要求,合理选择具有良好力学功能的材料。(2)力学分析:对产品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包括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变形分析等,保证结构在承受最大载荷时仍具有足够的强度。(3)有限元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产品结构进行模拟计算,评估其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4)疲劳分析:针对产品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疲劳现象,进行疲劳寿命分析,保证产品在预定寿命期内不会出现疲劳失效。(5)强度校核:根据产品设计和力学分析结果,对关键部件进行强度校核,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裕度。4.3结构防护措施为保证智能电子产品的结构安全,以下防护措施应得到重视:(1)防护层:对易受磨损、腐蚀等影响的部位,采用防护层进行保护,提高产品的耐久性。(2)加固措施:对承受较大载荷的部位进行加固处理,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3)防震措施:对易受震动影响的部位,采用防震措施,降低震动对产品结构的影响。(4)密封措施:对易受潮、污染等影响的部位,采用密封措施,提高产品的防护功能。(5)抗冲击设计:针对产品可能受到的冲击载荷,采用抗冲击设计,提高产品的抗冲击能力。(6)安全监测:在产品中设置安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关键部位的工作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保障产品安全运行。第五章软件设计安全性5.1软件安全设计原则5.1.1安全性优先原则在智能电子产品的软件设计过程中,安全性应始终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设计师需在软件架构、模块划分、代码编写等各个环节充分关注安全性,保证产品在面临潜在威胁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5.1.2最小权限原则软件设计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为各个模块和功能分配恰当的权限,避免权限滥用导致的安全漏洞。同时对敏感数据和关键操作进行权限控制,保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和操作。5.1.3防护结合原则软件安全设计应注重防护结合,即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防护措施,如加密、认证等,也要关注攻击检测与响应机制,以便在面临攻击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5.2软件安全编程规范5.2.1编码规范遵循良好的编码规范是保证软件安全的基础。编码规范应包括命名规则、代码结构、注释等,以提高代码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应避免使用不安全的函数和库,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5.2.2数据验证与处理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对输入数据进行严格的验证和处理是关键环节。需保证输入数据符合预期格式,避免注入攻击、缓冲区溢出等安全风险。5.2.3错误处理与日志记录合理处理错误和异常情况,避免程序崩溃或泄露敏感信息。同时记录详细的日志信息,以便在出现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定位问题。5.3软件安全测试5.3.1安全测试策略软件安全测试应贯穿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测试策略应涵盖常见的安全漏洞,如注入攻击、跨站脚本攻击等。5.3.2安全测试工具与方法利用专业的安全测试工具和方法,如静态代码分析、动态分析、模糊测试等,对软件进行深入检测,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5.3.3安全测试结果分析与整改对安全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针对发觉的安全漏洞制定整改措施,并及时更新软件版本。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漏洞跟踪和修复机制,保证软件的安全性。第六章嵌入式系统安全性6.1嵌入式系统安全设计6.1.1安全设计原则在嵌入式系统的安全设计中,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保证系统中的每个组件仅具有完成其任务所必需的权限。(2)模块化设计原则: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3)冗余设计原则:关键组件采用冗余设计,提高系统的可靠性。(4)防御性编程原则:在代码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异常情况,防止潜在的安全漏洞。6.1.2安全设计方法(1)硬件安全设计:采用硬件加密模块、安全存储模块等硬件安全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2)软件安全设计:采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通信协议等软件安全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3)安全认证与授权: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对系统资源进行访问控制,防止非法访问。6.2嵌入式系统安全编程6.2.1编程语言选择选择具有较强安全性的编程语言,如C、Java等,提高代码的安全性。6.2.2编码规范制定严格的编码规范,包括:(1)遵循良好的编程习惯,如变量命名规范、代码注释规范等。(2)避免使用不安全的函数和库,如strcpy、sprintf等。(3)进行边界检查,防止缓冲区溢出等安全漏洞。6.2.3代码审查与测试(1)开展代码审查,及时发觉潜在的安全问题。(2)进行静态代码分析,检测代码中的安全漏洞。(3)实施严格的测试策略,包括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6.3嵌入式系统安全防护6.3.1硬件安全防护(1)采用硬件加密模块,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使用安全存储模块,防止数据泄露。(3)引入硬件防火墙,防止非法访问和攻击。6.3.2软件安全防护(1)采用安全操作系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2)使用安全通信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3)实施安全防护策略,如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6.3.3安全监控与维护(1)建立安全监控机制,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2)定期进行安全审计,评估系统的安全性。(3)针对发觉的安全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优化。第七章网络通信安全性7.1网络通信安全协议7.1.1概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通信在电子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网络通信安全协议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网络通信安全协议是指在网络通信过程中,用于保障数据传输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技术规范。7.1.2常见网络通信安全协议(1)SSL/TLS协议:安全套接层(SSL)及其继任者传输层安全性(TLS)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网络安全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加密连接,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IPSec协议:IP安全性(IPSec)是一种用于保护IP数据包的安全协议,它可以对数据包进行加密和认证,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3)SSH协议:安全外壳(SSH)是一种用于安全登录和其他安全网络服务的协议,它可以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和压缩,防止数据泄露。7.2网络通信安全措施7.2.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保障网络通信安全的关键手段。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篡改和伪造。常见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7.2.2认证技术认证技术用于验证通信双方的身份,防止非法接入和数据篡改。常见的认证技术包括数字签名、数字证书和双向认证。7.2.3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对网络通信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以便发觉异常行为和安全漏洞。通过安全审计,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性。7.3网络攻击与防护7.3.1常见网络攻击手段(1)拒绝服务攻击(DoS):通过发送大量无效请求,使目标系统无法正常提供服务。(2)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利用大量僵尸主机同时对目标系统发起攻击,使其瘫痪。(3)网络钓鱼:通过伪造网站、邮件等手段,诱骗用户泄露个人信息。(4)SQL注入:在输入数据中插入恶意代码,实现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和破坏。7.3.2网络攻击防护策略(1)防火墙:通过筛选进出网络的数据包,防止非法访问和攻击。(2)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异常行为并报警。(3)入侵防御系统(IPS):在检测到攻击行为时,主动采取措施阻止攻击。(4)安全加固: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网络设备进行安全加固,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5)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提高防范网络攻击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网络通信安全性,保证电子行业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第八章电子产品制造安全性8.1制造过程安全管理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员工安全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操作规程。在制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生产安全。为实现制造过程安全管理,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使其熟练掌握安全操作技能。(2)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安全可靠。(3)对生产现场进行合理布局,降低安全风险。(4)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8.2制造设备安全防护制造设备是电子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设备安全防护。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设备安全:(1)选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设备,并定期进行安全认证。(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证设备运行正常。(3)为设备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如限位器、防护罩等。(4)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5)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设备安全运行。8.3制造环境安全控制制造环境的安全控制是保障电子产品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制造环境的安全控制:(1)合理规划生产区域,保证生产现场整洁、有序。(2)加强通风、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环境。(3)对生产现场进行定期清洁、消毒,预防职业病和传染病的发生。(4)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5)加强员工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产。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有效提高电子产品制造安全性,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第九章电子产品测试与验证9.1安全性测试方法9.1.1引言安全性测试是保证电子产品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满足安全要求的关键环节。本章主要介绍安全性测试的常用方法,以评估电子产品的安全功能。9.1.2电气安全性测试电气安全性测试主要包括绝缘电阻测试、漏电流测试、耐压测试等,以检验电子产品的电气安全功能。9.1.3热安全性测试热安全性测试主要包括热分布测试、热循环测试、热冲击测试等,以评估电子产品在高温、低温及温度变化环境下的安全功能。9.1.4机械安全性测试机械安全性测试主要包括振动测试、冲击测试、跌落测试等,以检验电子产品的机械结构安全功能。9.1.5环境安全性测试环境安全性测试主要包括防水测试、防尘测试、抗腐蚀测试等,以评估电子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安全功能。9.2安全性测试标准9.2.1引言安全性测试标准是指导电子产品安全性测试的规范,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常见的安全性测试标准。9.2.2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如IEC60950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性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IEC610004系列标准《电磁兼容性》等,为电子产品安全性测试提供了基础性指导。9.2.3国家标准我国国家标准如GB/T4943.1201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性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GB/T17626系列标准《电磁兼容性》等,对电子产品的安全性测试提出了具体要求。9.2.4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如YD/T9932014《通信设备安全性要求》等,针对特定行业电子产品的安全性测试进行了规定。9.3安全性验证流程9.3.1引言安全性验证流程是保证电子产品满足安全要求的必要环节,本章主要介绍安全性验证的一般流程。9.3.2设计阶段安全性验证在设计阶段,通过对电子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9.3.3制造阶段安全性验证在制造阶段,对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材料、零部件等进行安全性检验,保证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安全功能。9.3.4测试阶段安全性验证在测试阶段,根据安全性测试方法对电子产品进行全面的安全功能测试,保证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功能。9.3.5验证结果评估与整改根据安全性测试结果,对电子产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