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及优化建议》13000字(论文)_第1页
《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及优化建议》13000字(论文)_第2页
《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及优化建议》13000字(论文)_第3页
《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及优化建议》13000字(论文)_第4页
《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及优化建议》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夫妻之间在人身和财产上的关系不像过去那样捆绑的过于紧密,而是变得越来越独立。人们逐渐频繁的与外部进行交易往来,无疑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债权债务关系,民间借贷层出不穷,同时社会中也出现了很多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案例,而且其数量还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婚姻继承法的发展在时间上就落后于西方国家,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法律中关于夫妻财产关系的规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通过对《婚姻法》与有关司法解释和新出台的民法典中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法律规规则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现行法律还存在很多缺失。而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是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分配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此困境必须通过进一步完善立法来解决。本文首先通过对一个民间借贷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了在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的分配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法律适用混乱、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难度大等。其次以《《婚姻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和民法典中关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法律条款为例,可知我国现行法律还不能很好的解决举证责任分配难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针对当前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为了公平公正的分配举证责任,需要进一步完善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重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与举证顺序,借此构建更完整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法律体系,以便于法官能够更精准的适用法律,更好的平衡各方利益。关键词:夫妻财产;夫妻共同债务;举证责任;完善建议目录TOC\o"1-3"\h\u166501导论 17551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9951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3851.2.1国内文献综述 177361.2.2国外文献综述 3146771.3论文的研究方法 4189142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认定存在的问题 463692.1民间借贷中与夫妻共同债务举证责任认定有关的案例 4310242.2夫妻共同债务举证责任分配的法律适用混乱 5281792.3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难度大 5250023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演变 619433.1《婚姻法》中的夫妻债务认定规则 619433.2司法解释中的夫妻债务认定规则 762933.3《民法典》中的夫妻债务认定规则 9205474完善举证责任分配的建议 9122104.1建立统一的举证责任分配机制 923384.2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912584结语 1132478参考文献 12导论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作为社会细胞,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交易活动中,经常与外界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夫妻在日常民事活动中可以产生共同财产,是基于夫妻身份的。夫妻共同债务和共同财产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计划经济已经被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市场经济所取代。家庭财产不仅数量在增加,而且种类也在增加。此外,传统有形财产的界限被突破,人们的投资和财务管理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人们对消费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信贷消费和分期付款的增加,夫妻经常向外举债,并且这种情况已经成了家常便饭。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离婚案件也涉及到债务问题,例如,有一方在离婚过程中虚构了数额较大的债务,在分居期间恶意举债等。由此可见,社会生活的复杂构成使得个⼈的债权债务关系牵涉到家庭时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对于日益复杂的情况的解决,原有的法律⼰经展示出疲态,不足以解决现存的种种问题。我国目前有关夫妻共同债务的立法仍然很不完善,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时,法官常常感到缺乏证据,很难去处理,很难判断属于个人财产还是共同财产,因此会导致同一案件却出现不同的判决结果的尴尬局面。这不仅损害了社会的稳定局面,而且也破坏了社会正义,还有损于法律的公正形象。所以,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正确界定夫妻共同债务的概念和范围,进而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因为这不仅涉及到丈夫和妻子在离婚时的经济利益和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第三方,关系到债权人的权利和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国内外文献综述1.2.1国内文献综述我国目前在夫妻共同债务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完善,《民法典》、《《婚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在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方面的研究很少,法律中也没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婚姻法》》第41条《婚姻法》第41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采用“共同生活标准”来认定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共同债务,这种认定标准与婚姻的本质更相符;而《《婚姻法》》解释(⼆)第24条《婚姻法》解释(⼆)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与债务⼈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是采用了《婚姻法》第41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婚姻法》解释(⼆)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与债务⼈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许多令人不解的案件,它们在社会,理论界和司法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如何界定夫妻共同债务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难点。并且由于我国目前在立法上还存在缺陷,法官面临的压力也特别大,他们不仅受到来自于结案率的压力,还要承受众说纷纭的大量社会舆论,这使得法官困惑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性质到底应该如何认定。关于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问题,学界从来没有停止讨论,但仍然很难在观点上达成一致,其中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比较典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夫妻共同债务就是在从结婚之后到离婚之前的这一时间段内,夫妻一方或夫妻双方因共同生活所需从事商业活动而产生的负债。马原:《新婚姻法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但是这种观点的缺点是,它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只要该债务符合某些条件,即使是婚前发生的债务,也是有概率成为夫妻双方的共同债务的,所以在夫妻共同债务发生的时间上,这一观点将其范围限制得过于狭窄。第二种观点认为,夫妻共同债务是以基本的共同生活、医疗需要以及对抚养、赡养的需求等原因为基础而产生的负债。巫昌祯:《婚姻与继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但第二种观点却忽略了夫妻合意或在生产经营中也可能导致夫妻共同债务。这一种观点把重点放在了共同生活上,而“共同生活”限制了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也就是说仅限于与生活有关的债务。第三种观点是,夫妻共同债务为合同或法律规定的,因特定权利义务关系引起的夫妻双方必须向债权人为一定的给付行为的义务。李蕊:《论夫妻共同债务》,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页。它从债的角度揭示了夫妻共同债务的概念,但是夫妻共同债务是独特的,不同于普通债法意义上的债。第四种观点是,夫妻共同债务是因夫妻之间的合意或因生活所需、共同财产而产生的。陈苇:《家事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这种观点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基于夫妻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夫妻之间的马原:《新婚姻法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巫昌祯:《婚姻与继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李蕊:《论夫妻共同债务》,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页。陈苇:《家事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对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所载条款实际上存在着很多漏洞,有很多著名学者的观点都提到了该条款所存在的不足。姜大伟通过对第24条进行研究,提出了该推定规则不符合《《婚姻法》》的法律目标的观点,因为它忽视了对借款人配偶的利益的保护,而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却过于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若举债方与债权人恶意串通,那么将不利于借款人配偶的利益。由此可知,判断夫妻共同债务时,应把“夫妻共同生活”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这样才能促进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协调,使公平公正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夏吟兰也对第24条的推定规则进行了整合,在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基础上对该推定规则进行了分析,在她看来,该认定规则并不符合《《婚姻法》》的规定,不但会带来裁判结果与具体现实相差过大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会损害举债方配偶的利益。冉克平探讨的内容是该条推定规则的依据问题,通过分析该推定规则发现了以“利益共享制”为依据的缺陷,即按照此原则所推定的结果,在借款人的债务不被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时,会与现实大相径庭。其经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在“利益共享制”的基础上,如果要求并未享受到共同利益的配偶一方也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将会严重违反公平正义。最终得出了“利益共享制”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依据的结论。与此同时,王礼仁的观点是:在婚姻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夫妻共同债务的推定,以此来无条件的维护债权人的举证责任,会在很大程度上危及当事人的利益,影响司法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还有一些学者对这条推定规则持支持的态度,但还有改进的空间。孙科峰的研究把夫妻共同债务与传统婚姻观念联系在一起,明确了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是顺应了我国夫妻一体化的传统婚姻观念的,可以起到缓解家庭矛盾的作用。同样持赞同观点的冯源在夫妻共同财产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如果配偶一方对外负债,那么配偶另一方也应共同偿还债务的结论。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一旦成立,并组建起了家庭,便不再有什么你我之分。以此来看待司法解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仍然还需要进行改进。1.2.2国外文献综述法国对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中国相类似。法国主要是以日常家事代理权为界限,将债务分为日常家事代理权范围内的债务和日常家事代理外的债务。根据《法国民法典》的规定,对于债务的担保,若配偶一方单独决定担保,那么赔偿责任以配偶的共同财产份额和个人财产部分为限;若配偶另一方表示追认,那么责任财产延伸到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另外,德国也规定了两种夫妻债务类型,其一是基于法定抚养、赡养义务而引起的债务,其二是基于家事代理权而产生的债务。根据《德国民法典》中的规定,由于夫妻双方是一个整体,如果配偶其中一方以其个人名义承担了因家庭共同生活需要所必须的债务,那么另一方也应当一起偿还债务,共同承担责任。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15年1月。论文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比较我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在夫妻共同债务的研究上存在的差异,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之后引入了现实生活中的民间借贷案例作为司法例证,揭示了在我国当前的制度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责任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和相关的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对夫妻共同债务的相关法律规则的演变进行总结整理,由此反映出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备。最后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完善建议,以实现合理分配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的目标。2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认定存在的问题在任何法律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和举证程序都必须遵循公正、诚实的原则,但对于夫妻共同债务,不公平的分担举证责任的问题仍然存在。2.1民间借贷中与夫妻共同债务举证责任认定有关的案例以下介绍一个民间借贷案例,通过分析该案例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说明:徐敏(女)与周晓(男)为夫妻关系,在2001年的4月9日,夫妻二人登记结婚,在2013年的5月29日,二人登记离婚,并且在离婚的前两年分居。2012年6月24日,周晓向李惠借了现金20万元。2015年3月15日,周晓向李惠出具了一份借条,内容如下:2012年6月24日,我向李惠借了20万元人民币,于2015年底归还了4万元,剩余的16万在二年内归还,借款人:周晓,2015年3月15日”。此后,周晓只归还了欠款中的7900元,剩下的192100元未归还,李惠一再要求周晓偿还欠款,但周晓还是没有归还,因此原告李惠向永康市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浙07民终1147号案件。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浙07民终1147号案件。一审法院所持的观点是,应由周晓承担相应责任。因为周晓仍然欠李惠192100元的借款的事实很清楚,双方也明确商定了偿还期限,但周晓仍然没有按照事先商定好的条件偿还借款。并且,李惠与周晓在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关系是合法的,并且有效。徐敏与周晓二人于2001年4月9日登记结婚,于2013年5月29日离婚,该案所涉及的借款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根据解释二第24条,徐敏辩称说其并不知道有关借款的存在,周晓借款的用途是赌博。然而,根据其所提供的现存证据,在这种情况下要证明徐敏没有享受借款带来的好处是不够的,并且对于李惠明知周晓的借款目的是赌博,也没有证据的支撑。因此该笔借款应由周晓、徐敏二人共同偿还。二审法院确认了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与其并无出入。但在两个方面与一审法院不同:一是在法律适用上,二是在举证责任分配上。本案二审的争议焦点在于涉案借款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依照《夫妻债务纠纷解释》第1条、第3条之规定,虽然借条上的借款时间是处于周晓和徐敏结婚期间,但在周晓、徐敏二人离婚后,该借条的性质应该是周晓个人出具的借条,徐敏事后并未追认,再出于对涉案借款的金额、付款方式的考虑,原告李惠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因此李惠所声称的该借款为夫妻共同债务的理由是不足的。因此,一审法院裁定借款为夫妻共同债务,这在举证责任分配及实体处理方面存在错误,二审法院依法纠正了这一点。因此,应当推定借款为周晓的个人债务,而不是夫妻共同债务。2.2夫妻共同债务举证责任分配的法律适用混乱通过分析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隐藏在案例背后的问题,那就是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分配的法律适用混乱。具体就体现在,在判断借款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及分配举证责任时,一审法院是以解释二第24条为依据的;而二审法院则是以《夫妻债务纠纷解释》为依据的。我国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现行法律规定分散于各类法律文本之中,导致法官在审理和判决时不知具体应适用哪一法条,这种混乱的局面导致对于同一案件,不同的法官可能会以不同的法律为依据,从而就会产生不同的判决结果,就像上文中的案例那样。不同的法官,其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生活经历等主观因素都存在着差异,再加上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现实中的诱惑的存在,法官对于案件的理解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对相同的案件可能会适用不同的法条来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进行划分,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发现很多同案不同判的情况。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实质的原因,其实就在于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法律适用混乱。2.3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难度大对于上文中的案例,一审法院推定在婚姻存续期间产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即对于徐敏并没有享受本案借款带来的利益,以及出借人明知周晓将借款用于赌博却仍坚持出借的这两项事实,应由徐敏来承担举证责任。但是妻子徐敏对这笔涉案借款的存在并不知情,所以几乎没有可以证明其并未享受本案借款带来的利益以及李惠明知周晓借款的目的是赌博的可能性。在现实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多数非举债方与前文案例中的妻子徐敏一样,对配偶与债权人的借贷交易活动毫不知情,甚至还有一些直到参加诉讼才知晓配偶背负了债务。对于非举债方来说,在这种情况下,非举债人的举证难度更是大大加深。此外,如果债务是举债人的个人债务,则非举债人也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但实际上,以债务人个人财产作为债务的责任范围比将夫妻共同财产作为债务的责任范围的风险还要大,所以债权人出于考虑对自身利益的保全,不可能在借贷交易中要求债务人仅在个人财产范围承担偿还责任,而举债方为了达到借款目的,则会选用让债权人更为信任的责任承担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非举债方也很难收集到对自身有利的证据。即使债务人的夫妻双方适用约定财产制,但夫妻生活本身对第三人就带有隐蔽性,债权人也没有其它渠道能够知晓举债方实际采用的夫妻财产制,所以非举债方也无法获得证据来证明债权人对举债方的夫妻约定财产制知情。另外,司法实践中也有债务人拒不到庭参加诉讼的现象存在,以上这些各种实际情况都使非举债方的举证难度大大加深,导致其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对于上文中的案例,二审法院以《夫妻债务纠纷解释》第2条和《夫妻债务纠纷解释》第3条为根据作出判决。鉴于借款金额为二十万元,出借人李惠并未提供可以作为佐证的转账记录等证据,并且借条也是借款人周晓和出借人李惠于出借之后才补的,于是便把证明该笔借款的用途的举证责任分配给了出借人李惠。但是,婚姻生活是非常私密的,债权人很难提供证据表明债务人将其债务用于家庭生活或夫妻共同生产经营。《夫妻债务纠纷解释》把夫妻中非举债一方的证明责任转移到了债权人身上,但这种简单地倒置举证责任的规定在实践中也无法有效适用。对于债权人而言,由于家庭生活具有私密性,通常只为家庭内部人员所知晓,这使得债权人能够有证据证明债务人将所负之债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或夫妻共同生产经营具有很高的难度。于是,法官在债权人无法完成其应负的举证责任的义务时,只能要求其承担无法提供证据的后果。倘若债权债务关系合法有效,则只能以举债方的个人财产来承担偿还责任,但这样又极大地侵害了债权人的自身利益。3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演变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可以得知,举证责任分配对于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结果中凸显出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通过法条分析和司法实践中总结出的实际问题来看,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在夫妻共同债务的法律体系不完善,认定规则不能够在立法上指引司法实践以及纠纷的解决。由此本文通过总结与归纳认定规则在我国立法过程中的嬗变,以期掌握法律的基本规则与立法精神。3.1《婚姻法》颁布后《婚姻法》是调节特定社会婚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法律上特定社会婚姻制度的集中体现。《婚姻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的发展催生出很多法律问题,在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问题上,《婚姻法》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而逐渐变化着。1950年《婚姻法》是我国首次颁布婚姻方面的法律。其内容主要是调整婚姻关系,并且涉及到家庭关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其目的是加速旧婚姻制度的衰落,并进一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新型婚姻、家庭关系。在颁布《婚姻法》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填补了我国的法律空白,该法律条文对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判断标准集中的体现在24条,这也是迎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夫妻财产以及债务划分的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对司法审判起到了指导性作用。24条的内容主要解决了夫妻债务如何认定以及清偿的规则,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引入“共同生活”的认定原则,成为婚姻法律体系中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重要依据,这也成为当时《婚姻法》的亮点,但是,这种规定只是概括性的原则,没有具体且具有实操性的认定规则。例如,共同生活的法律内涵是什么?夫妻共同债务是否需要婚姻关系?同居的二人可否适用共同债务的规则等等。同时,在法律层面也未对夫妻财产中个人独立债务与夫妻共同债务的界限作出规定,也未对举证责任问题进行法律表述,法条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规定。改革开放开始之初,第一部《婚姻法》已近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我国在1950年的基础上于1978年作出了新的修正。此次修正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条款主要是规定在32条婚姻法第32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以共同财产偿还。如该项财产不足清偿时,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男女一方单独所负债务,由本人偿还。。此次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共同财产的认定增加时间的限制,即共同财产的认定必须基于婚姻关系持续期间,这对共同财产的认定提供了实际的时间标准;第二,废除了关于共同债务清偿的规则,把之前双方法定财产不足以清偿时,由男方清偿的规则删除;这些制度的变化也完善了,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此次修改也在制度构建上存在缺陷。首先,夫妻共同债务具体承担时应当是按份责任还是连带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其次,债务的分类上不够明晰,何种债务为个人债务?何种债务为共同债务?个人债务与共同债务的划分依据及其限定范围不明确;最后,对于“共同生活”以及证明责任的问题依旧没有做出改变。婚姻法第32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以共同财产偿还。如该项财产不足清偿时,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男女一方单独所负债务,由本人偿还。总之,两次《婚姻法》对夫妻共同债务做出了新的规定,但是始终没有突破问题核心,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以及抽象的共同生活的概念都是避而不谈,这也使得夫妻共同债务一直难以得出很好的解决。3.2司法解释中的夫妻债务认定规则2003年的《婚姻法》司法解释则是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里程碑式的法律。其核心的制度是改变之前认定规则的标准,把“主观的目的”标准转变为‘客观的时间’标准,从主观到客观,在以前,出于共同生活的目的而负担的债务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但是,何为共同生活的目的?目的的抽象性和主观性直接导致此条规则难以把握,现在,新的司法解释对这一标准进行彻底的否定,直接确立了时间标准,也就是以婚姻关系存续为判定的制度起点。这一改变解决了司法实践中法官的主观随意性,避免出现因对目的主观感受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定结果,导致同案不同判的诉讼结果,从而损害合法债权人的利益。此次司法解释确立的认定标准也成为夫妻共同债务的首要准则。在之后的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司法解释(二)的24条,作出了补充性的规定,对夫妻共同债务作出规定规定夫妻一方与第三方串通以虚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在赌博或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主张权利的,不予支持规定夫妻一方与第三方串通以虚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在赌博或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主张权利的,不予支持201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于颁布了《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夫妻债务纠纷解释),第一,此次解释鲜明的提出了“共债共签”,把非举债方的知情权得以充分保障,只有当其知晓债务发生时,才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证明责任,有利于保障债权人、夫妻中非举债人的合法财产利益。但,此项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不符合现实的市场经济的需求,过分保障非举债人的知情权带来的是经济交往的效率性,对于发展经济不利,不符合现实情况;第二,该解释也确立了日常生活需要而所负担的债务为共同债务,间接的否定了司法解释(二)的原则。但对于何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这种标准怎么去把握也为进行规定。3.3《民法典》中的夫妻债务认定规则《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则是在整合了之前《婚姻法》以及司法解释的内容后,是之前的某些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条文,使得婚姻法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同时也对婚姻制度作出了许多新的规定。该法典的实施有利于夫妻共同财产在认定上的法律效力的统一性,避免不同层级的法律规定出现冲突和不协调的问题。它在法律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民法典》中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有关的法律规则是第1064条《民法典》第1064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该条款其实还是源于《夫妻债务纠纷解释》,内容上与其基本一致,只是在解释的基础上将其上升为法律,具有了更高的法律效力,进一步确定和加重了认定的难度和债权人的举证责任。《民法典》第1064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通过对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演变的整理,可以看出我国法律一直在为公平的分配举证责任而做出不断的努力。但是我国现行的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法律,在举证责任分配困难这一问题上,还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今《民法典》已经定型,但是在确定夫妻共同债务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对此还需要在《民法典》规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公正。4完善举证责任分配的建议4.1建立统一的举证责任分配机制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有法官对于同一案件却出现不同的判决结果的情形。这是因为,目前的举证责任分配并没有一个明确、同一的裁判标准可供适用。而导致没有统一标准的原因是,法律条文的分布比较分散和混乱。我国与举证责任分配有关的法律规则并没有集中在同一部法律中,而是有些条文分布于《婚姻法》的法律规定中,有些可见于司法解释中,整体上来说呈现出一个分散的状态。所以,法官在适用时就会出现标准不一的情况,这就加大了法官的认定难度。并且受法官之间的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每个法官对于案件都可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这样会很容易出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滥用的现象,影响司法秩序的稳定,影响判决的公平公正。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保证各方当事人利益能得到平等的保护,不让其中一方当事人承担过于重的举证责任,就必须重视建立一个统一的举证责任分配机制基于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处境,我国在立法方面,应当把夫妻共同债务作为一个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制定一个专门的条款,即专门针对于夫妻共同债务责任的条款。该条款应该对夫妻共同债务的概念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把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的范围划分清楚,使对于夫妻共同债务责任的认定能有一个清晰的标准。综合考虑现实状况和司法实践,规定好原则和例外情形,附之以兜底条款,使该条文尽可能的完备。只有有了统一的规范,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各种复杂形势与问题,法官在适用法律规范时也能更容易一些,效率也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可以相对有效的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它不仅有助于平衡夫妻之间的利益,而且还有助于保护交易的安全性。4.2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由于夫妻关系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在通常情况下,外人是很难了解到夫妻之间的内部财产情况的,所以债权人能提出证据是非常难的。但是,由非举债一方承担举证责任,又有很大可能对非举债方不公平,使其承担不明债务。现实中的很多司法实践都体现出,判决结果如何和举证责任分配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的原因。正所谓,“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所以,针对当下的困难局势,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注重于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不能忽视秩序稳定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举证难度大和法官判案时难以认定的困难局面,尽最大的努力把举证责任分配的漏洞不好,进一步完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对于债权人而言,一方面,必须对夫妻之间存在合意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这是要证明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且还需要注意的是,夫妻合意的方式是多样的,既包括债权债务关系确定以后,夫妻中的非举债一方对债务的追认;也可以直接通过明示的方式,即以夫妻共同签订的借款合同为依据来证明合意的存在。但是,在证明合意之前,还有必不可少的一步是要证明借贷关系合法且有效,如果债务并不是合法的,也就无需做无用功去判断债务的性质。要判断债务的性质,其前提就是必须有合法债务的存在。除此之外,债务的用途是否是用于夫妻的共同生产经营或家庭生活,都需要由债权人来承担举证责任。对于夫妻中的举债人而言,由举债人来承担举证责任还是具有可行性的。因为在民间借贷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对于债务的用途到底用于何处,举债人应该是最清楚的。因为举债人是所借款项的使用人,同时也是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相对人。所以,举债人可基于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对其所主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当举债人主张借款并非夫妻共同债务,而是其个人债务时,这对债权人存在不利,并且可能会有夫妻双方之间事先勾结、恶意串通的情况出现,对债权人的正当的合法权利与利益是有损害的。所以举债人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债权人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对于借款的产生,非举债人是不知情的,或者不是基于夫妻的共同利益而产生。当举债人主张借款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时,这对债权人是有利的,但可能会出现举债人与债权人恶意串通的情况,所以举债人承担举证责任时,债权人就会帮助举债人,为其提供某种便利,但这样的做法又会损害到配偶另一方的合法权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举债人必须要有能够证明其借款的用途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确凿证据。对于夫妻中的非举债人而言,基于家庭生活的隐蔽性的原因,对于家庭内部的具体情况,外人当然没有办法了解到。而且,由于夫妻一方能更便于获取和保存债务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证据,对家庭的开支状况更为了解。所以,对于债务并未用于家庭生活或夫妻共同生活和生产经营的举证责任,以及借款数额大于家庭开支中用于日常生活的部分的事实,都应该由非举债方来承担举证责任,这样是最具有合理性。但是,在举证责任承担的顺序上,如果把非举债人放在前面使其承担举证责任,则有失公平。所以为了公平正义原则能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应把非举债人置于较为靠后的位置,并且也不能使其承担的举证责任过重,而应该适当的降低其举证的证明标准。毕竟非举债人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借贷关系中,并不属于借贷关系的当事人,所以非举债方还是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的。对于法官而言,首先,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先要把具体的案件事实了解清楚,查明债务是不是被用于家庭生活。其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案情来正确的选择应如何适用法律。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在难以判断债务是否在家庭生活开销的范围之内时,要灵活一些,调动主观能动性,可以了解一下当地的经济状况或该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当地居民的收入和双方当事人的收入,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家庭日常生活开销的标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但如果滥用该项权利就会失去其所存在的意义,不但没有好处,还会破坏司法秩序,使人民失去对法律的信任。所以法官必须把握好度,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得越界行使自由裁量权,以此来确保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实现,使最终的审判结果具有信服力。结语随着我国法律的发展,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也被逐步完善,虽然弥补了一些漏洞,但是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逐步完善法律规定,以求更好的适应当下的现实生活​,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正所谓,法律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法律的终极追求是公平正义,法官在判案时,必须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必须遵守公平原则。在程序上,也要注重家庭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目前我国的司法改革仍然在进行当中,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真正的把法律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质意义上使我国法律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更好的建设法治中国。参考文献著作类:陈卫佐译.德国民法典[M].法律出版社,2005.陈苇.家事法研究[M].群众出版社,2008.陈卫佐译.德国民法典[M].法律出版社,2005.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马原.新《婚姻法》释义[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