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案例TOC\o"1-2"\h\u25459第一章节能减排概述 2177541.1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2223631.1.1环境与资源约束 216421.1.2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3259811.1.3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 3289801.2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现状 3189871.2.1节能技术 397591.2.2减排技术 331111.2.3综合利用技术 384631.2.4政策法规与标准 3121041.2.5市场机制与激励机制 330716第二章能源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4300082.1火力发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490062.2核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4259162.3风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417521第三章能源转换环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5233343.1燃料电池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5196413.1.1概述 579013.1.2应用案例 571793.2热电联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5207693.2.1概述 5219373.2.2应用案例 580523.3智能电网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6130553.3.1概述 6833.3.2应用案例 612585第四章能源存储环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65434.1电池储能系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669194.1.1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6190474.1.2铅酸电池储能系统 7137484.2氢能储存与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742124.2.1氢能储存技术 7203324.2.2氢能利用技术 730024第五章工业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8107785.1高能耗设备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8277515.2工业园区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8182765.3工业废弃物处理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917451第六章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926396.1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944626.1.1高功能建筑材料 96716.1.2节能型建筑设计 986556.1.3可再生能源利用 963096.2建筑能耗监测与优化技术应用 9288996.2.1建筑能耗监测系统 10174376.2.2能耗优化算法与应用 10163876.2.3智能控制系统 1039046.2.4建筑能耗大数据分析 1011689第七章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0284827.1电动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0205867.1.1概述 1014827.1.2电池技术 10151227.1.3电机技术 11151487.1.4充电设施 11149717.2公共交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1244257.2.1概述 11253447.2.2清洁能源公交车 11123567.2.3智能交通系统 11293877.2.4优化公共交通线路 11217427.3航空航天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1305397.3.1概述 1192357.3.2飞机节能技术 11224157.3.3卫星节能减排技术 12284967.3.4机场节能减排技术 1212899第八章农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2100728.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2139168.1.1概述 1216248.1.2技术应用案例 1228718.1.3技术效果分析 1267438.2农业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2243708.2.1概述 1360458.2.2技术应用案例 13858.2.3技术效果分析 1323411第九章生活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3268099.1家用电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324839.2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47762第十章节能减排政策与法规 141740710.1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14250610.2节能减排法规与标准 151219210.3节能减排监管与评估 15第一章节能减排概述1.1节能减排的重要性1.1.1环境与资源约束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长,环境与资源约束日益凸显。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持续上升,能源消耗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在此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1.2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节能减排,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1.1.3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节能减排不仅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还能带来经济效益。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承担节能减排责任,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1.2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现状1.2.1节能技术我国在节能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包括高效节能电机、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建筑节能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1.2.2减排技术减排技术主要包括脱硫、脱硝、除尘、碳捕集等。我国在减排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火电厂、钢铁厂等高排放行业纷纷采用减排技术,降低了污染物排放。1.2.3综合利用技术综合利用技术是指将多种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应用于能源生产、消费等环节。如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2.4政策法规与标准我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与标准,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这些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1.2.5市场机制与激励机制在市场机制方面,我国逐步建立了能源价格、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机制,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同时还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减排项目给予奖励和支持,激发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第二章能源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2.1火力发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火力发电作为我国能源生产的重要环节,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在火力发电行业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燃烧技术:通过优化燃烧过程,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2)烟气脱硫技术:采用湿式、干式或半干式烟气脱硫技术,减少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3)烟气脱硝技术: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或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降低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4)除尘技术:采用静电除尘、布袋除尘等工艺,减少烟尘排放。(5)余热回收技术:利用发电过程中的余热,提高能源利用率。2.2核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核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核电机组高效运行:通过优化运行参数,提高核电机组的热效率和发电量。(2)核电机组安全防护:采用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保证核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安全可靠。(3)放射性废物处理:对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妥善处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4)核电站余热利用:利用核电站余热,提高能源利用率。2.3风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风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风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风力发电设备优化:通过改进叶片设计、提高电机效率等手段,提高风力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2)风力资源评估:采用先进的风力资源评估技术,准确预测风力资源分布和发电量。(3)风电场运行优化:通过调整风电场布局、优化调度策略等手段,提高风电场整体发电效率。(4)储能技术:采用储能技术,平衡风电场发电波动,提高电网接入能力。(5)风电场环保措施:采用降噪、防腐蚀等环保措施,降低风电场对环境的影响。第三章能源转换环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3.1燃料电池节能减排技术应用3.1.1概述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具有高效率、零排放的特点。在能源转换环节,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3.1.2应用案例(1)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公交车,具有零排放、低噪音、高效率等优点。在某城市公交系统中,采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替代传统燃油公交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0吨。(2)燃料电池发电站某地区利用燃料电池技术建设了一座10MW的燃料电池发电站,为附近居民提供绿色电力。该发电站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降低。3.2热电联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3.2.1概述热电联产是一种将热能和电能同时生产的能源利用方式,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转换环节,热电联产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3.2.2应用案例(1)工业热电联产某工业园区采用热电联产技术,将工业过程中的余热用于发电,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万吨。(2)城市集中供热某城市采用热电联产技术,将热电厂产生的蒸汽用于城市集中供热。该项目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万吨。3.3智能电网节能减排技术应用3.3.1概述智能电网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手段,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发展。在能源转换环节,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能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3.2应用案例(1)分布式能源接入某地区采用智能电网技术,将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接入电网,实现了能源的多元化利用。该项目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污染物排放。(2)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某城市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建设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实现了电动汽车的便捷充电。该项目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减少燃油汽车的使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能源转换环节,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燃料电池、热电联产和智能电网等技术为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四章能源存储环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4.1电池储能系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电池储能系统作为能源存储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电池储能系统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等,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电池储能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4.1.1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率等优点,成为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电池类型。在节能减排方面,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主要采用以下技术:(1)高效能量转换技术:通过优化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提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减少能量损失。(2)智能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的充放电状态、温度等参数,优化电池的充放电策略,延长电池寿命。(3)余热回收技术:利用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回收热量,降低系统能耗。4.1.2铅酸电池储能系统铅酸电池具有成本较低、技术成熟等优点,在储能领域仍占有一定市场份额。铅酸电池储能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包括:(1)高效能量转换技术:通过优化电池的正负极材料,提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2)智能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的充放电状态、温度等参数,优化电池的充放电策略,延长电池寿命。(3)电池修复技术:通过定期对电池进行活化、修复,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4.2氢能储存与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氢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氢能储存与利用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氢能储存与利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4.2.1氢能储存技术(1)高压气瓶储存:通过将氢气压缩至高压,储存在气瓶中。该技术具有储存密度高、安全功能好等优点。(2)液氢储存:通过将氢气液化,储存在低温容器中。液氢储存具有储存密度高、运输方便等优点。(3)金属氢化物储存:利用金属氢化物对氢气的吸附能力,实现氢气的储存。该技术具有储存密度高、安全功能好等优点。4.2.2氢能利用技术(1)氢燃料电池:将氢气与氧气反应,产生电能。氢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可实现零排放。(2)氢气轮机:利用氢气作为燃料,驱动轮机发电。氢气轮机具有高效率、低污染等优点。(3)氢气燃烧技术:将氢气与氧气混合燃烧,产生热能。氢气燃烧技术具有火焰温度高、污染排放低等优点。通过以上氢能储存与利用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第五章工业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5.1高能耗设备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在工业生产环节中,高能耗设备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关注对象。为降低设备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工业领域积极推广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技术应用。针对电机系统,采用高效电机和电机变频调速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电机运行功耗。通过优化电机系统设计,如提高电机匹配精度、减少电机损耗等,也能有效降低能耗。对于锅炉设备,采用高效燃烧技术和余热回收技术,可提高锅炉热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同时对锅炉进行定期清洗和保养,降低锅炉结垢和腐蚀现象,也有助于提高锅炉运行效率。在工业炉窑方面,采用低温烧结技术、富氧燃烧技术等,能够降低炉窑能耗,提高热效率。5.2工业园区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载体,其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工业园区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工业园区普遍采用集中供热和供电方式,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梯级利用。通过热电联产、余热回收等技术,降低了能源消耗。工业园区加强循环经济建设,推动废物资源化利用。例如,通过废水资源化处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降低废弃物处理能耗。工业园区还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提高园区整体能效。例如,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园区建筑能耗;推广电动车辆和公共交通,减少交通能耗。5.3工业废弃物处理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工业废弃物处理是工业生产环节中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我国在工业废弃物处理方面,积极推广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在废水处理方面,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活性污泥法等技术,提高废水处理效率,降低能耗。同时通过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技术,减少新鲜水资源消耗。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推广废物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例如,采用垃圾焚烧发电、废塑料再生利用等技术,降低固体废物处理能耗。在废气处理方面,采用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通过废气中有用成分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工业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推动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6.1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能耗逐年攀升,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绿色建筑作为一种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广泛关注。以下是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的几个方面:6.1.1高功能建筑材料高功能建筑材料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能够降低建筑能耗。例如,高功能保温材料、高功能门窗玻璃等,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的热量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1.2节能型建筑设计节能型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地域气候特点,采用合理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提高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采光效果,降低建筑能耗。例如,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实现建筑物的节能降耗。6.1.3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仅可以提供建筑物所需的能源,还可以降低碳排放。6.2建筑能耗监测与优化技术应用建筑能耗监测与优化技术是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其应用的具体内容:6.2.1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筑能耗监测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建筑物的能耗数据,对建筑能耗进行监测和分析。该系统主要包括能耗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等环节。通过能耗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觉能耗异常情况,为建筑能耗优化提供数据支持。6.2.2能耗优化算法与应用能耗优化算法主要包括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等。这些算法在建筑能耗优化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例如,通过优化空调系统运行参数,降低空调能耗;通过优化照明系统,实现节能照明。6.2.3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建筑能耗优化相结合,实现对建筑能耗的实时监控和自动调节。例如,智能照明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光线和人员需求自动调节灯光亮度;智能空调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湿度等因素自动调节空调运行状态。6.2.4建筑能耗大数据分析建筑能耗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大量建筑能耗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发觉能耗规律,为建筑能耗优化提供有力支持。例如,通过分析能耗数据,找出能耗高的原因,为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依据。通过以上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七章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7.1电动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应用7.1.1概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交通工具,逐渐成为未来交通领域的发展趋势。电动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和充电设施等。7.1.2电池技术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功能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功能和续航里程。当前,电动汽车主要采用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电池技术的优化包括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提高安全功能等方面。7.1.3电机技术电机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其效率、功率和可靠性对车辆功能。电机技术的优化包括提高电机效率、减小体积、降低噪音等。7.1.4充电设施充电设施的完善是电动汽车推广的关键。当前,充电设施主要包括充电桩、充电站和充电网络等。充电设施的优化包括提高充电速度、降低充电成本、实现充电桩智能化等。7.2公共交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7.2.1概述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对降低城市交通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公共交通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公交车、智能交通系统和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等。7.2.2清洁能源公交车清洁能源公交车是指采用天然气、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清洁能源的公交车。这些公交车具有较低的排放和较好的燃油经济性,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7.2.3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手段,实现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能源消耗。7.2.4优化公共交通线路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是指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公交线路和运营时间,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捷性,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7.3航空航天节能减排技术应用7.3.1概述航空航天领域是能源消耗和排放的重要来源。航空航天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主要包括飞机节能技术、卫星节能减排技术和机场节能减排技术等。7.3.2飞机节能技术飞机节能技术主要包括提高发动机效率、减轻飞机重量、优化飞行路径等。这些技术可以降低飞机的燃油消耗和排放,提高飞行功能。7.3.3卫星节能减排技术卫星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包括提高卫星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卫星轨道和姿态控制等。这些技术可以降低卫星的能源消耗,延长卫星使用寿命。7.3.4机场节能减排技术机场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包括优化机场设施布局、提高机场运行效率、推广绿色建筑等。这些技术可以降低机场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改善机场环境。第八章农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8.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8.1.1概述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这些废弃物具有较大的资源化潜力,通过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旨在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8.1.2技术应用案例(1)秸秆还田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作为土壤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2)畜禽粪便厌氧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或供暖,同时产生有机肥料。(3)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对农产品加工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取有用成分,实现资源化利用。8.1.3技术效果分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2)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3)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4)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2农业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应用8.2.1概述农业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8.2.2技术应用案例(1)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采用高功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2)智能化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3)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前所述,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8.2.3技术效果分析农业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产出。(3)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第九章生活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9.1家用电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家用电器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能耗占家庭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因此,在家用电器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对提高家庭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家用电器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包括高效节能电机、节能控制系统、环保材料应用等。以下分别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介绍:(1)高效节能电机:采用高效节能电机可以降低家用电器的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变频空调采用高效节能电机,可根据室内外温差自动调节制冷量,实现节能效果。(2)节能控制系统:通过优化控制系统,实现家用电器的智能化管理,降低能耗。例如,智能冰箱可根据食物存储需求自动调节温度,实现节能目的。(3)环保材料应用:在家用电器制造过程中,采用环保材料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降低能耗。例如,采用无磷表面处理技术,可减少洗涤剂的用量,降低能耗。9.2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是城市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降低能耗具有积极作用。以下从垃圾分类、处理两个方面介绍节能减排技术应用。(1)垃圾分类:通过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垃圾分类有助于提高垃圾处理效率,降低能耗。例如,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等分类收集,可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2)垃圾处理:在垃圾处理环节,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可以降低能耗,减轻环境负担。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垃圾处理节能减排技术:①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垃圾,实现垃圾资源化。例如,餐厨垃圾处理采用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承包地转包合同协议书
- 烧烤店合同解除协议书
- 考科目二协议书
- 退出入股协议书
- 费用资助协议书
- 药品上市协议书
- 土地置换及建设协议书
- 茶叶代卖协议书
- 纸厂销毁协议书
- 未施工合同解除协议书
- 学校食堂“三同三公开”制度实施方案
- 危化品驾驶员押运员安全培训
- 2025年福建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肝硬化行TIPS术后整体护理查房
- 人工智能在新闻媒体领域的应用
- 【MOOC】儒家伦理-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银保部三年规划
- 2024治安调解协议书样式
- 零工市场(驿站)运营管理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找规律练习题及答案
- 智研咨询重磅发布:2024年中国航运行业供需态势、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