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测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第4章。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B.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③④②①⑤C.④为隔水加热进行脱色,叶绿素溶解于小烧杯中的酒精里D.⑤的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2.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同学们利用一株牵牛花探究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前要将整株牵牛花放在黑暗处一昼夜B.叶片a可用来探究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C.装置甲和丙可用来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D.装置乙和丙可用来探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3.下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C.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D.滴加碘液后,甲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一颗枫树种子种到适宜的土壤里,多年后长成参天大树。枫树从种子到生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其增重部分主要来自于下列哪一项()A.阳光 B.二氧化碳 C.氧气 D.土壤中的无机盐5.某大棚种植基地栽培西瓜,为提高西瓜产量及甜度,在种植期间采取了以下相关措施,其中与应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产量无关的是(
)A.合理密植,使西瓜植株叶片充分接受光照B.白天在棚内放置适量干冰,以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C.阴雨连绵天气情况下,棚内采取一定的人工照明D.夜间适当降低棚内温度,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6.图是某同学建构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概念图。图中空格①、②应依次填写()A.淀粉、叶绿素 B.叶绿素、淀粉C.叶绿体、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D.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叶绿体7.如图是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数字表示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属于上皮组织,细胞排列比较紧密B.2内有输导组织,能够运输营养物质C.4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D.5属于营养组织,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体8.为探究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甲、乙两个装置(说明:密闭装置中NaOH溶液能吸收CO2,CO2缓冲液可使装置内CO2浓度保持恒定,装置气密性良好),丙为乙内植物释放O2的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在黑暗条件下,红色液滴向右移动B.甲在黑暗条件下,红色液滴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代表呼吸作用速率C.乙在丙图的A点光照条件下,红色液滴不移动D.乙在丙图的B点光照条件下,红色液滴向右移动9.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某生物兴趣小组测定了晴朗的一天中大棚内某蔬菜释放氧气或吸收氧气的量(相对值)随时间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B.BD段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进行C.C点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量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相等D.DE段光合作用释放氧的量小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10.下列生产措施与目的不匹配的是(
)A.蔬菜大棚施加气肥(二氧化碳)——促进蔬菜的呼吸作用B.遇到涝害时在农田挖排水沟——保证根的呼吸作用C.种植农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提高光能利用率D.春季早播覆盖地膜——提高土壤温度,利于种子萌发11.为了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一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时释放了氧气B.图二在实验前选叶遮光,遮光部分为对照组C.图三实验装置中,种子1和种子3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D.取图四中A、B叶片脱色漂洗后滴碘液,结果都变蓝,有可能是暗处理时间不够12.如图为探究植物生活的装置,塑料袋内叶片大小相同,关闭阀门①和②,置于充足的光下4小时后,打开阀门①和②,观察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I袋内叶片只能进行光合作用 B.II袋内叶片只能进行呼吸作用C.甲、乙试管中均会观察到变浑浊现象 D.I、II袋内水珠主要是蒸腾作用散失的13.截至2020年底,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0601种。要长期保存种子,种质资源库应保持()A.温暖潮湿 B.低温潮湿 C.温暖干燥 D.低温干燥14.一次性施肥过多,容易造成农作物出现“烧苗”的现象,原因是()A.根毛细胞的细胞壁极薄 B.根毛细胞具有吸收无机盐的大液泡C.根毛细胞的细胞质少 D.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的细胞液浓度15.无土栽培技术为花卉、蔬菜及其他作物生产的工厂化、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该技术能使植物从营养液里获得足够的(
)A.水和无机盐 B.无机盐和有机物C.水和有机物 D.水、无机盐和有机物16.广西是我国的甘蔗主产区。为了使甘蔗的茎秆长得更粗壮,应适当多施一些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铁肥17.为改善队员的膳食结构,我国南极科考站科技人员克服困难,实现了蔬菜的无土栽培。其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是()A.糖类和维生素 B.水和无机盐 C.脂肪和淀粉 D.蛋白质和葡萄糖18.将一株质量为20克的番茄幼苗栽种在光照等适宜生长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植株达到400克。其增加的质量不可能来自(
)A.土壤中的有机物 B.水C.土壤中的无机盐 D.二氧化碳19.将芹菜叶柄插入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做成纵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被染红的结构是()A.表皮 B.导管 C.筛管 D.髓20.生活在荒漠中的胡杨,一棵成年大树的茎、叶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能起到“拔盐改土”的作用,堪称土壤改良的功臣。下列关于胡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B.运输无机盐的动力来自蒸腾作用C.无机盐可通过筛管运输 D.无机盐主要靠根尖成熟区吸收21.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B.该过程可以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有机物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D.该过程在叶绿体中进行22.如图,果树挂果时,果农通常会在树干上环割树皮,其目的是(
)
A.减少病虫害B.防止果树长得太高C.限制有机物向下运输,使水果增产D.避免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得太多,影响水果口感2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到散失水分的过程是(
)A.导管→根毛细胞→气孔→空气 B.导管→筛管→气孔→空气C.根毛细胞→筛管→气孔→空气 D.根毛细胞→导管→气孔→空气24.如图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B.三个塑料袋内壁的水珠由多到少依次是C>B>AC.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速度越快D.将装置置于湿度小的环境中,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5.2022年4月,我国科考队发现的一株高达83.2米的冷杉,刷新了中国最高树木纪录。水从该植株根部运输到茎顶端的主要动力是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26.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被剪去大量的枝叶,这样能提高移栽成活率的原因是()A.降低了叶片的光合作用B.降低了叶片的蒸腾作用C.促进了植物的呼吸作用D.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吸收27.“山上种满树,等于修水库”,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于生物圈水循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B.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C.森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吸纳大量雨水,也使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D.在植物体内,水能往高处流,主要是因为蒸腾作用产生一种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28.我国有记录的最高树木——云南黄果冷杉,高达83.2米。促进其根部的水分运输到树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29.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对植物进行暗处理后,在同样大小的两片叶片A、B外分别套上透明塑料袋和黑色塑料袋,关闭阀门①和②后,放在光下3-4小时。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此实验探究的变量是光B.两个塑料袋内有水珠出现,主要是叶片蒸腾作用产生的C.叶片A、B去除叶绿素后,滴加碘液,会变蓝的是叶片BD.打开阀门①和②,挤压塑料袋,乙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30.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B.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C.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D.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31.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经常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外因)和内部因素(内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为研究内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将若干苹果枝条均分为A、B两组,对A组进行环割处理,切断韧皮部使有机物不能向外输出,B组不做处理,如图1所示。在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两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不考虑环割对叶片呼吸速率的影响)。请回答:(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结构是,叶片中含有该结构的细胞有叶肉细胞和。(2)切断韧皮部后,有机物不能向外输出,说明韧皮部内一定含有的输导组织是。为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除保证两组叶片在相同时间点的水分、温度和光照相同外,还应提供充足的。(3)白天,B组叶片氧气释放速率最快的时间点是时,A组叶片中的有机物总量13时比15时(填“多”或“少”)。(4)7时以后,相同时间点时,A组光合速率比B组小,由此得出的结论是。32.建造塑料大棚生产有机农产品,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贝贝南瓜口感软糯,富含的胡萝卜素是普通南瓜的三倍以上,有降低血糖等功效。如图依次为大棚、贝贝南瓜及各项生理过程、晴朗的夏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变化曲线、相对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曲线。请你学以致用:(1)图三中生理过程C是,它的变化曲线可以用图四中的(“Ⅰ”或“Ⅱ”)来表示。(2)利用塑料大棚技术能更好的提高南瓜品质。王大爷将取暖用的蜂窝煤炉搬进大棚,升温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的浓度,在图四中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少的点是(填字母)。(3)在图三中,南瓜白天进行的生理活动有(填字母)。其中对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的是(填字母)。(4)在图五中,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相等的是点(填字母),这一天中叶片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点。(填字母)33.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绿色植物的生理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初步探究。图一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二是一种陆生植物在夏季某一晴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注:CO2表示二氧化碳)(1)图一中,结构③的名称是,含有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2)图二中,在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3)图二中,cd段下降的原因是植物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避免失水过多,关闭了部分图一中的[⑤]。该植物一天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填字母)点。(4)根据光合作用的表达式,请写出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写出两点)。34.下图一表示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图二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示意图,请如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一中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填写相应的字母)。把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2)图一的实验变量是,图一中步骤D滴加的染色试剂是;该实验可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3)图一过程中,把叶片隔水加热的原因是。(4)图二中表示乙表示;丙表示。(5)请你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
第4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测试卷1.B【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详解】A.在本实验中,遮光区域和未遮光区域构成的唯一的不同条件是光。因此,本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A正确。B.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暗处理,②叶片遮光处理,④叶片酒精脱色,①碘液染色,⑤观察实验现象,B错误。C.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所以,④为隔水加热,叶绿素溶解于小烧杯中的酒精里,C正确。D.⑤叶片未遮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蓝色,而叶片遮光部分缺少光照未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所以⑤的颜色变化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淀粉,D正确。故选B。2.C【分析】(1)绿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解答时结合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等。(2)分析该生物兴趣小组的实验装置可知,该小组设置了3组对照实验:a是以水分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甲与乙是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乙和丙是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解答即可。【详解】A.实验中将整株牵牛花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利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B.a叶片割断主叶脉,叶片的末端因为没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形成有无水分的探究实验,用来探究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B正确。C.装置甲和丙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有光和无光,一个是有无二氧化碳,故不能用来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C错误。D.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丙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和乙装置形成了有无二氧化碳的对照实验,可用来探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D正确。故选C。3.D【分析】图片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乙装置内盛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是为了设置一组变量因素,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详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将植物暗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B.科学探究实验的操作原则之一是控制单一变量,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B正确。C.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叶片变为黄白色,方便后续碘液的滴加,C正确。D.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实验中,在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光合作用是否产生了淀粉。乙装置内的叶片因缺少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淀粉,滴加碘液后,乙装置内的叶片不变蓝,D错误。故选D。【点睛】注意理解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4.B【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详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因此将一颗枫树种子种到适宜的土壤里,多年后长成参天大树。枫树从种子到生长成大树的过程中,枫树增加的重量主要来源于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所以其增重部分主要来自于二氧化碳,B正确。故选B。5.D【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详解】由分析可知:为了提高光合作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适当延长光照时间、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夜间降温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因此ABC的做法与应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产量有关,D符合题意。故选D。6.D【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详解】由分析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故图中②代表叶绿体。二氧化碳和水又能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故①代表有机物。故选D。7.A【分析】图为叶片横切面结构图,图示中,1是上表皮,2是叶脉,3是下表皮,4是气孔,5叶肉。【详解】A.1上表皮、3下表皮为保护组织,作用是保护内部组织,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控制植物与环境的气体交换,而上皮组织是动物体中的组织,不会出现在植物体中,A符合题意。B.2叶脉里有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向上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向下运送有机物,因此2叶脉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B不符合题意。C.4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构成的空腔,大小可以由保卫细胞控制的,气孔是气体进出和水分散失的门户,C不符合题意。D.5叶肉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叶肉属于营养组织,D不符合题意。故选A。8.A【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3)甲瓶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则甲瓶内气压变化主要是由于氧气变化而引起的。乙瓶CO2缓冲液可使装置内CO2浓度保持恒定则保证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受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乙瓶CO2浓度保持恒定,故其内气压变化也是由于氧气变化而引起的。(4)丙图中A点表示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即光补偿点,B点表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详解】A.甲在黑暗条件下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甲装置的NaOH溶液吸收,故甲装置气压减小,红色液滴会向左移动而不是向右移动,A错误。B.甲在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装置内由于呼吸消耗氧气而导致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则在单位时间内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可以代表呼吸作用速率,单位时间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越大代表其呼吸作用速率越快,B正确。C.乙在丙图的A点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氧气释放量等于呼吸作用氧气消耗量,红色液滴不移动,C正确。D.乙在丙图的B点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氧气释放量大于呼吸作用氧气消耗量,瓶内气压增大,红色液滴向右移动,D正确。故选A。9.D【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详解】A.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条件,AB段还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B.BD段光照逐级增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进行,B正确。C.C点是曲线和横坐标的交点,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相等,表现出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氧气,C正确。D.DE段在横坐标的上方,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大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只是DE段的光合作用强度比D点前的略有下降,所以出现了曲线的下降,D不正确。故选D。10.A【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详解】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蔬菜大棚里增施“气肥”(二氧化碳),能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A错误。B.植物根的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来自空气中,所以遇到涝害时在农田挖排水沟及时排涝,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B正确。C.种植农作物时,做到合理密植,植物与光接触的面积增大,提高光能利用率,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C正确。D.早春播种往往因为温度低而影响出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来提高地温,促进出苗早而齐。所以早春播种后,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能够促进早出苗的主要原因是提高土壤的温度,D正确。故选A。11.D【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3)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4)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详解】A.图一的实验现象是将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而将燃烧的蜡烛放进乙瓶里,火焰不会熄灭,能够支持蜡烛燃烧的是氧气,甲瓶中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而乙瓶中干燥的种子不能萌发,也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本实验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A错误。B.图二探究的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叶片部分遮光和一部分没有遮光,这样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光照,遮光部分为实验组,B错误。C.图三探究的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1和种子3不能形成对照实验,因为实验变量不唯一,有空气和水两个实验变量,C错误。D.图四探究的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正常情况下,有二氧化碳存在的A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机物,脱色后滴碘液后变蓝,而没有二氧化碳存在的B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制造淀粉等有机物,脱色后滴碘液后不变蓝,因此取图四中A、B叶片进行脱色后滴碘液,结果都变蓝,有可能是暗处理时间不够,叶片中还存在实验前的淀粉,D正确。故选D。12.D【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用式子表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3)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体外大气中的过程。【详解】A.I袋内叶片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A错误。B.II袋内叶片既能进行呼吸作用也能进行蒸腾作用,B错误。C.甲中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乙试管中叶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会观察到变浑浊现象,C错误。D.蒸腾作用散失水分,I、II袋内水珠主要是蒸腾作用散失的,D正确。故选D。13.D【分析】种子有一定的寿命,小麦和水稻种子一般能活两三年,白菜和蚕豆的种子一般能活五六年。在低温和干燥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以延长,在高温和潮湿条件下,种子的寿命会缩短。所以,可以利用低温、干燥的贮存条件抑制呼吸作用,延长种子寿命。【详解】植物的活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温度、湿度和氧含量的影响。在干燥、低温和缺氧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微弱,因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有利于种子度过最长时间的休眠期,种子的贮藏期时间也会延长。但在湿度大、温度高、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大,种子内贮存的有机养料将会通过种子的呼吸作用而大量消耗,种子的贮藏期限因此会缩短。所以,要长期保存种子,种质资源库应保持低温干燥。故选D。14.D【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详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若一次性给农作物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不能吸水,反而会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造成“烧苗”现象。因此要合理施肥。故选D。15.A【分析】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无土栽培可以更合理的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具有产量高、不受季节限制、节约水肥、清洁无污染等优点。【详解】植物的根可以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大分子有机物无法吸收,需要通过光合作用来合成,结合分析,A符合题意。故选A。16.C【分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要使植物生长好,就要适时地、适量地给土壤施肥,同时,还要根据植物的种类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而选择施肥的种类。【详解】A.含氮的无机盐(氮肥)能够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A不符合题意。B.含磷的无机盐(磷肥)能够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B不符合题意。C.含钾的无机盐(钾肥)能够使植物体的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C符合题意。D.铁肥对植物的叶绿素合成起重要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C。17.B【分析】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栽培职务的方法及时无土栽培。【详解】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和有机物。通过根的吸收作用吸收水和无机盐,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无机盐,故选B。18.A【分析】绿色植物增加的质量一部分来自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另一部分来自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详解】A.植物不能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大分子有机物,A符合题意。B.植物可以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B不符合题意。C.植物可以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D.植物可以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来合成有机物,D不符合题意。故选A。19.B【分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详解】A.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会被染红,A错误。B.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红墨水经过导管运输到植物各部位,因此被染红的是导管,B正确。C.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而不是水分,被染红的不是筛管,C错误。D.髓是植物的茎或少数根内由薄壁组织构成的疏松的中心部分,有时也含有厚壁组织。植物体内依靠导管运输水分而不是髓,D错误。故选B。20.C【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子,影响因素有光照、温度等。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也较凉爽,形成良性循环。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森林地区植物的蒸腾作用非常旺盛,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详解】A.蒸腾作用的结构主要是叶片上的气孔。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A正确。B.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水和无机盐运输的动力来自叶的蒸腾作用,B正确。C.筛管运输的是有机物,导管运输的是水和无机盐,C错误。D.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正确。故选C。21.D【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详解】A.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①表示进去的气体是二氧化碳,②表示出来的气体是氧气,A不符合题意。B.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化学能的过程,所以该过程可以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B不符合题意。C.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导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D.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主要场所是线粒体,D符合题意。故选D。22.C【分析】筛管是植物体韧皮部内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详解】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环剥树皮,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在向下运输,能够提高果品中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果树挂果时,果农通常会在树干上环割树皮,其目的是限制有机物向下运输,使水果增产。故选C。23.D【分析】植物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具有大量的根毛,这使得根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详解】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的细胞,然后通过根、茎、叶中导管一部分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另一部分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D正确。故选D。24.A【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通常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旺盛,植物散失的水分越多。【详解】A.主要分布在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因此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A正确。B.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通常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旺盛,植物散失的水分越多。所以,可预测该实验该的结果是叶片最多的A袋壁内水珠最多;叶片较多的B袋壁内水珠较少;无叶片的C袋壁内水珠最少,B错误。C.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但不能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C错误。D.该实验中,植物的枝叶分别套在A、B、C三个密闭的塑料袋中,因此将装置置于湿度小的环境中,不会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错误。故选A。25.C【分析】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同时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保证各组织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另一方面,植物的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其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详解】A.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A错误。B.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B错误。C.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同时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C正确。D.吸收作用主要是指根系对水分的吸收,D错误。故选C。26.B【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详解】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剪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故选B。27.B【分析】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这不是对水的浪费,蒸腾作用有其重要的意义。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对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详解】A.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A正确。B.植物的蒸腾作用是通过气孔完成的。植物的气孔很小,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却很多。B错误。C.森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吸纳大量雨水,也使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C正确。D.在植物体内,水能往高处流,主要是因为蒸腾作用产生一种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同时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D正确。故选B。28.C【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但这不是一种浪费,因为:①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还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向上运输;②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植物体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灼烧;③蒸腾作用还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气温度,调节气候。【详解】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与植物运输水分无直接关系,A不符合题意。B.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与植物运输水分无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C.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还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向上运输,C符合题意。D.吸收作用主要是指生物对水分及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植物运输水分无直接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C。29.C【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光合作用必须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详解】A.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A、B瓶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光,A正确。B.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主要是叶片蒸腾作用产生的,B正确。C.叶片A、B去除叶绿素后,滴加碘液,会变蓝的是叶片A,因为A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的产生,B套上黑色塑料袋,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制造有机物,C错误。D.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打开阀门①和②,挤压塑料袋,乙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主要原因是B叶片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D正确。故选C。30.D【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详解】A.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促进水循环,A正确。
B.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B正确。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C正确。D.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引起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能缓解温室效应,D错误。
故选D。31.(1)叶绿体保卫细胞(2)筛管二氧化碳(3)9多(4)叶片中有机物的积累,会抑制叶片光合作用的进行(或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叶片中含有机物多,光合作用速率慢)【分析】本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和条件、植物的茎的输导组织的功能及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详解】(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结构是叶绿体;叶片中含叶绿体的细胞有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2)切断韧皮部后,有机物不能向外输出,说明韧皮部中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条件有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等,因此实验过程中,两组叶片除要保证水分、温度和光照相同外,还应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3)由图可知,B组叶片在9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最大,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氧气释放速率最快;从13时到15时时,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小于0mg•dm﹣•,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A组叶片中有机物在不断消耗,因此,13时比15时有机物总量多。(4)A组枝条进行环割处理,切断韧皮部,使有机物不能向外输出,B组不进行处理,在AB两组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时,7时以后,相同时间点时,A组光合作用速率比B组小,说明叶片中积累的有机物越多,光合作用的速率越慢。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叶片中有机物的积累,会抑制叶片光合作用的进行(或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叶片中含有机物多,光合作用速率慢)。32.(1)光合作用I(2)二氧化碳a(3)ABCC(4)b、dd【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图三中,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图四中,Ⅰ代表光合作用,Ⅱ代表呼吸作用。图五中,ae曲线表示相对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其中abcde分别表示各时间对应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详解】(1)植物体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因而图三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四中曲线Ⅰ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2)煤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面膜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隔音玻璃产业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链锯行业十三五规划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运行动态与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聚苯醚行业风险评估规划分析报告
- 南宁理工学院《美国文学选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前沿》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科技学院《公共管理与服务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海报设计(数字方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安徽省安全员知识题库及答案
-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课件
- 采矿学课程设计砚北煤矿新井设计全套图纸
- 大型储罐计算书
- 检体诊断-头颈部检查(诊断学课件)
- 煤矿提升机作业理论考试参考题库(200题)
- 侯马北车辆段2023年运用机考复习题-曲沃作业场
- 手术室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PPT演示课件
-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油漆)
- 抗震支吊架安装检验批
- 桥梁各部位加固及桥梁维修技术总结
- GB/T 40336-2021无损检测泄漏检测气体参考漏孔的校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