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T8名校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T8名校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T8名校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T8名校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T8名校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T8名校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源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美学价值在多个方面。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途径。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在这个过程中,东晋诗人、史学家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惊知己”不只是属于山水,同时也属于人,只有彼此都“惊知己”,为获得“知己”而庆幸,人与山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通与共识。它表明,在这一时期,山水自然已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存在,而是和人在心灵上达成共识。一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我心如山水境”“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谈艺录》)。山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结合。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它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这个境界晶莹皎洁,充满情韵,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睨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山水审美所发生的这种带有根本性的转变,预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将要在晋宋时期诞生。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在自然感发下心灵美的艺术呈现的文学载体。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堪称范例。其不仅体现了诗人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更体现了物我融通后心灵世界的盈实、朗阔。欣赏山水风光,赞美自然景色,实则也是欣赏、赞美生命自身。中国山水文学中往往含蕴着生活美和诗人的人格美,自然美与人格美相生相融,化成一片奇光,在这方面,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后世树立了难以逾越的典范。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为中国古典诗学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如“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象”“澄怀味象”“依类象形”“应物象形”“兴象”“意象”“意境”“境界”以及心物关系、情景关系等等,无一能离开山川景物、自然物象,无一不是从中获得了灵感与启悟。而这一切又深刻地影响了诗人的创作,成为诗人主观情思的象征,不仅是诗人着力发掘与表现的,而且成为衡量诗人艺术才能高下的标识。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心灵与自然共感,诗情与灵境辉映,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一个超凡入圣、美妙绝伦的境地。只有以自然为境,获得了自然的陶冶,诗人的创作才可能真正具有灵性的感悟与诗意的呈现。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体味对象,灌注生气给对象,于是我们就在对象中看到了气韵,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并由此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摘编自高建新《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材料二:雅集是文人以文会友的集会,诞生于魏晋,文人是主体,文事是主题。魏晋名士们乐好山水,雅集时赋诗叙怀,开启了山水诗撰写之兴,更在观对、描绘、寄情山水的过程中,赋予山水以独特的哲思、美意和情致,为山水诗的兴发奠定了基础。魏晋士人贱物贵身,将目光从经业转向了文学,为满足其交流之需,雅集逐渐兴起。雅集中既有三两好友的随聚随散,也有数十人择日择地的精心安排,从谈玄论道、赋诗属文,到宴游赏乐、逞技游戏,形式丰富多样。席间文人多好即兴创作,点评切磋,促成了文学的自觉与发展。特别是其中的诗歌创作,不仅数量可观,还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山水描写,对山水诗的兴发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之一便是促成了山水诗撰写之兴,前因则是“情缘”注定下的山水雅集之盛:“缘”是田庄的便利,许多名士都置产田庄,这为山水雅集带来了方便。而比方便更重要的则是喜好山水之“情”:阮籍“登临山水,终日忘归”;孙绰“游放山水,十有余年”;王羲之更曾直叹“我卒当以乐死”(各见《晋书》本传)。他们发现了山水之道,使自然有了“广大的客观世界”的新义;发现了山水之美,使其成了赏心悦目之所在。登高而赋,临水而歌,繁盛的山水雅集自然也让山水涌进了诗篇。曹植七句的《公宴诗》里三句写景;潘岳的《金谷集作诗》移步易景,琳琅满目;兰亭诸篇更是处处见景,风光无限。这些虽与成熟的山水诗尚有距离,却已迸发出勃勃的创作生机,并为山水诗的题材拓展、表现完善、流派创建奠定了基础。这也正是魏晋雅集对于山水诗兴发的另一影响,即观对视角的丰富与山水异色的赋予。以玄心观对山水,援哲思入诗。名士孙绰赞誉虞亮“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即能以尘外之心体悟山水中的玄远之道。孙绰的“微言剖纤毫”,谢安的“万物混一理”,在意的同样是道。这些玄言诗里的山水是玄色的,也影响了后来的山水诗。寓目山水之美,发现山水中的诗情。魏晋人以此眼光观对山水,刻画其美,笔下山水自然也美。曹植的“秋兰被长板,朱华冒绿池”(《公宴诗》)楚楚动人;金谷园的池柳泉波在潘岳笔下烂若披锦,无处不善。建安时代盛行美对,虽因玄风兴起而一度消歇,但终随着庄老告退,成为山水方滋时期的主流创作趋势,奠定了山水诗唯美的风格。寄情山水,人与自然精神共鸣。对山水的喜好常见于雅集的诗文,最是直率,而在是否需借丝竹来为山水之乐助力的对比中,更可见名士们喜好的递增。石崇特意安排乐车载着琴瑟,随客屡迁,时时助兴;王羲之反觉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兰亭集序》)。“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许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宗白华《美学散步》)山水喜好的增长与山水诗兴发同步,它也正是后者滋生售永的不竭动力。(摘编自王红娟《魏晋雅集》)(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山水文学基于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强调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达到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B.东晋诗人袁山松提出“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意在表明自然既不是主观,也非客观,而是主客观结合。C.山水文学表现的自然美和诗人的人格美相生相融,在这一点上,《春江花月夜》和《独坐敬亭山》都是后世难以逾越的典范。D.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因为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无一不是从中国山水文学中获得灵感与启悟。(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结构,分说部分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这三个角度既相互关联,同时又层层深入。B.材料二从魏晋文人以文会友的雅集出发,分析了山水诗萌发的社会原因以及魏晋雅集对后世山水诗兴发的重要影响。C.材料一中,欣赏者在山水审美中灌注情感,于山水中窥见气韵、生命和自我,这与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相似。D.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来看,诗人将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作为诗歌题材,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3)材料一中说诗人“山水审美”时能“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种“喜悦”的一句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二)]B.“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C.“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泛》)D.“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4)魏晋时期,文人雅集逐渐大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兰亭盛会,名士们各抒怀抱,留下数篇佳作,王羲之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请依据材料二的若干观点谈谈如何欣赏《兰亭集序》的美学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狼①阎连科先爷喝了一肚子水,饥饿和口渴都被那泉水压下去,他想我只要立在这沟的脖子里,挺着不要倒下去,也许我就能活着走出这条沟。太阳最后收尽了它的余红。黄昏如期而至,沟中的天色和这群黄狼的身子一模一样。静寂在黄昏中发出细微的响动,开始从沟壑的上空降下来。先爷立在那儿如同栽在那儿的一棵树。狼群中绿莹莹的一片目光,圆珠子样悬在半空里。死寂像黑的山脉一样压在先爷和狼群的头顶上。先爷不动。先爷也不再弄出一点响声来。狼群似乎明白先爷刚才那么迅捷,就是为了抢占那段沟的脖颈时,有条老狼发出了青红条条的叫。随后,狼群便又朝先爷走过来。先爷把提在手里的勾担猛一下顿立在了面前。狼群立下了。僵持像悬桥样搭在先爷和狼王的目光上,他们每眨一下眼,那僵持就摇摇晃晃弄出一些惊心的响动来。先爷看不见狼身在哪儿,他盯着一片绿珠的狼眼不动弹,只要那些绿珠有一颗移动了,他就把勾担摇出一些声音来,把那绿珠重逼得退回去。时间和沉默的老牛拉车一模样,在僵持中缓缓慢慢,轧着先爷的意志走过去。月亮出来了,圆得如狼们的眼,不是十五就是十六。凉风习习,先爷感到他的后背上有蚯蚓的爬动。他知道,他的后背出汗了。他感到了腿上的酸困麻刺刺地正朝着他上身浸。僵持正比往日的劳累繁重几倍地消耗着他的体力。他极想看到狼群。因为纹丝不动的站立累得卧下来,哪怕它们动动身子,活动活动筋骨也行。可是狼们没有。它们成一个扇形在五六步外盯着先爷,如经过了许多风吹雨淋的石头样。先爷听到了它们眼珠转动的细碎的叽嘎声,看见它们背上的瘦毛在风中摆着有了吱吱的火光。先爷想,我能熬持过它们吗?先爷说,你死也要熬持过它们呵。先爷想,它们每一只都有四条腿,可你只有两条腿,又是过了七十的老人哟。先爷说,我的天呀,这才刚刚入夜你就这样给自己抽筋,你不是平白要把自己送到狼口吗?有一只小狼站立不住了,它没有看狼王一眼就卧了下来。跟着,另一只小狼也卧将下来。狼王对小狼看了看,发出了叫声,那两只小狼同时勾回头,哼出了嫩草叶样的回声,狼群就又复归宁静了。乏累是先从卧的小狼开始的。然而,小狼这一卧,先爷如得了传染样,两腿忽然软起来。他想活动活动腿,可他只用力把腿上的筋往上提了提,使膝盖骨上下动了动,就又挺挺地立住了。你不能让老狼们看见你同小狼一样站立不稳了。先爷想,你只消有一点疲累的样子,它们就会有力有胆地向你逼过来。能够不动地立住你就能活下来,先爷说,晃晃身子你就会永远地死了去。月亮从正东朝西南移过去,云彩在月亮脸上浮着,他闻到了云彩的焦干味,料定明儿天又是晴空日出,在山顶上称日光它最少有五钱或是六钱重,先爷把目光朝头顶瞟了瞟,他看见了月亮前边几十步远处有很浓一片云。他想月亮走到那儿时,云影一定会投到这条沟里一会儿。他如一段树桩样等到了,那云影果真投过来。在云影黑绸样从他身上掠过时,他静默悄息地把双腿轮流着弯了弯,转眼就感到腿和上身的气脉接通了,一股活力从身上输到了腿膝上。他把微歪的身子正了正,勾担的钩儿弄出了湿纸撕裂般的响声来。也就这一刻,云影又朝狼群移过去,他看见那一片绿光如巨大的萤火虫样朝他揶动了。于是他吼了一声,把勾担朝两边的崖壁上狠命地打了几下。沙石落下的声音,如水流一样在他脚边响动着,待那声音一住,云影滑出沟脖到了沟口,他便看见有五只狼离他更近了,仅还有四步或是五步远。庆幸他在云影中把筋骨松了松,使他能弄出那些有力的响动,把狼群的进逼喝止住,使他僵持中的弓步站立能继续到后半夜。他想,我七十二了,过的桥都比你们走的路长哩。他想,只要我不倒在这沟脖,你们就别有胆靠近我。他想,狼怎么会怕人站着不动的怒视呢?他想,有半夜了吧,没半夜我的眼皮怎么会涩呢。先爷说,千万不要瞌睡呵,打个盹你就没命了,瞎子和玉蜀黍棵都还等着你回呢。那卧着的一对小狼把眼闭上了。先爷看见最亮的两对绿珠子扑闪一下灯笼样灭去了。他把握勾担的右手悄悄沿着勾担往前移了移,挨着左手时,狠命用指甲掐了左手腕,觉得疼痛从手腕麻辣辣传到了眼皮上,瞌睡像被火烧了一样惊着抖一下,从眼皮上掉在了沟壑的月光里,才又把手移回来。又有一只半大的狼把身子卧下了,眼皮立刻耷下来盖住了那绿莹莹的光。狼王用鼻子哼一下,那只狼扑闪扑闪眼,还是把眼皮合上了。深夜里,时间的响声青翠欲滴。星星在头顶似乎少了几颗,月光显得有了凄苦的凉意。先爷又有几次眨动眼皮了。他偷偷抬起一只脚,在另一只脚上踩了一踩,才觉得眼皮从生硬中软和下来了。看一眼头顶的星月,他知道他终是把半夜熬过了。(有删改)【注】①本文选自《年月日》,题目是编者加的。《年月日》是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农,在村人都去逃荒的大旱之年,一个人留下来同命运抗争的故事。他与瞎狗相依,与饿鼠争粮,与野狼对峙,在贫瘠的土地上守护着一棵脆弱的玉蜀黍。(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在食尽水竭之际遇到群狼,但他不肯束手就擒,于是有了这惊心动魄的对峙。B.当群狼袭来时,老人不失时机地选好战斗位置,这为他后续的生还奠定了基础。C.紧张和沉着、恐惧和勇敢,这样看似矛盾的情绪,在老人身上化为一体,十分真实。D.经过一整夜的对峙,狼群终于都被熬困了,老人以其顽强不屈的生存斗志取得胜利。(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有意减缓节奏,在紧张的情节中穿插细致的心理描写,放大了先爷在困境里焕发出的勇气。B.小说对气味、色彩和声音的描绘独具匠心,充满着奇异的形容,极具可视性艺术效果。C.小说依托于苦难而荒诞的生存环境,使老人身上征服自然、开拓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D.小说具有乡土意识,构建了一个闭塞的乡村空间,并对其中的人和动物作出寓言化描述。(3)有人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先爷是“东方的圣地亚哥”,请结合课文《老人与海》,分析两篇文本在人物塑造方式上的相似之处。(4)小说叙述故事穿插运用了“我”“你”“他”三种人称,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材料二: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徒之蜀汉。羽之伐赵,杀上将宋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呜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①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物A必先腐也B而后虫C生之D人E必先疑也F而后G谗H入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伍,指秦时乡里基层组织,也指古代军队编制,在文中指家乡。B.矫,指假托,和《归去来兮辞》“时矫首而遐观”中的“矫”词义不同。C.陋,指浅陋,和《石钟山记》“而笑李渤之陋也”中的“陋”词义相同。D.乃,指竟然,和《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人”中的“乃”词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明智的,因为范增若不离开,必然被项羽杀害,遗憾的是范增离开项羽太晚了。B.苏轼认为项氏的崛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项羽弑杀义帝,则会招致各诸侯的背叛。C.苏轼认为单凭陈平的离间计是不足以让项羽气走范增的,君臣猜疑在卿子冠军被杀之时就萌芽了。D.关于义帝被杀,苏轼与洪迈意见不一,苏轼认为责任并不在范增,而洪迈则认为范增难辞其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②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5)在范增是否为人杰的问题上,苏轼、洪迈为什么会持相反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看花回柳永玉城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玉城金阶舞舜干”,从朝廷写起,“玉城”与“金阶”为对文,皆指宫廷中的台阶。B.“正万家、急管繁弦”,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极写京城中歌吹沸天的乐舞之盛。C.“忍负芳年”一句,另起一意,重写处于这种环境中人的心态,词笔潇洒飘逸。D.这首词和《望海潮》(东南形胜)均以铺排的手法,形象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活动的热闹。(2)《艺苑雌黄》评价柳永词:“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而这首词却表达了与此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描写出微风拂过、桂影摇曳的美丽可爱,用“”描写了庭中枇杷树的生长情况。(2)人常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诗经•风•静女》里的“,”两句诗就体现了这种心理。(3)杭州大运会期间,小刚漫步西湖河畔,不由想起唐宋文人的名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同义异词即信息相同但以异形传递的语言现象。②这种传播方式的典型例子无非日常交际中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了。③例如对餐厅女服务员的称呼,④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小姐,⑤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同志、工友、师傅、服务员、大姐,⑥再回归到小姐、又转为妹子、靓女、翠花、姐姐……等等,⑦但千变万化,都指称女服务员。又如同一个人A_____会得到别人的不同称呼:同样是张三其人,以前曾称呼过张先生、张同志、老张的、近年来风气变了,围绕着此人从事的职务,当了科长就被称张科,当了处长被称张处,要是当了厅长他准会被称为张厅,如当了博士生导师会被称为张博或戏称张导(模仿影视界对“导演”的称呼),当了总经理就会被称为张总,当了校长,就被称为张校了。维系语言模因这种复制传播变体的重要特征是B_____(如女服务员)始终相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只是给这个核心信息不停地更换外衣,在不同的外衣里面不断重复着相同的信息内容。如果它们表示的信息不是同一概念或事物,如用“师傅”表示司机,“靓女”统称女孩子,那它们便不算同义异词的复制和传播,不属于同一种语言现象了。(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字。(2)文中有三处表述或标点不当的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阿Q并不赏鉴这田家乐,却只是走,因为他直觉的知道这与他的“求食”之道是很辽远的。但他终于走到静修庵的墙外了。庵周围也是水田,粉墙突出在新绿里,后面的低土墙里是菜园。阿Q迟疑了一会,四面一看,并没有人。(甲)他便爬上这矮墙去,扯着何首乌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索索的抖;终于攀着桑树枝,跳到里面了。里面真是郁郁葱葱,但似乎并没有黄酒馒头,以及此外可吃的之类。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经结子,芥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阿Q仿佛文童落第似的觉得很冤屈,他慢慢走近园门去,忽而非常惊喜了,这分明是一畦老萝卜。他于是蹲下便拔,而门口突然伸出一个很圆的头来,又即缩回去了,这分明是小尼姑。小尼姑之流是阿Q本来视若草芥的,但世事须“退一步想”,所以他便赶紧拔起四个萝卜,拧下青叶,兜在大襟里。然而老尼姑已经出来了。“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呵,阿哨,阿弥陀佛!……”“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的说。“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乙)阿Q没有说完话,拔步便跑;追来的是一匹很肥大的黑狗。这本来在前门的,不知怎的到后园来了。黑狗哼而且追,已经要咬着阿Q的腿,幸而从衣兜里落下一个萝卜来,那狗给一吓,略略一停,阿Q已经爬上桑树,跨到土墙,连人和萝卜都滚出墙外面了。只剩着黑狗还在对着桑树嗥,老尼姑念着佛。(1)文中有三个带“一”的动词“一看、一吓、一停”,说说它们和“环顾、吓住、停顿”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两个反问句,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①现在……这不是?②这是你的?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有一个比喻:“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自然界里,不清晰的边界就像一个陷阱,常常杀人于无形。而在现实生活中,模糊的边界感也会给人带来困扰,造成误解和伤害。与人交往时,保持边界感,是人际关系成功的必备修养。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T8名校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源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美学价值在多个方面。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途径。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在这个过程中,东晋诗人、史学家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惊知己”不只是属于山水,同时也属于人,只有彼此都“惊知己”,为获得“知己”而庆幸,人与山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通与共识。它表明,在这一时期,山水自然已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存在,而是和人在心灵上达成共识。一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我心如山水境”“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谈艺录》)。山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结合。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它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这个境界晶莹皎洁,充满情韵,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睨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山水审美所发生的这种带有根本性的转变,预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将要在晋宋时期诞生。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在自然感发下心灵美的艺术呈现的文学载体。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堪称范例。其不仅体现了诗人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更体现了物我融通后心灵世界的盈实、朗阔。欣赏山水风光,赞美自然景色,实则也是欣赏、赞美生命自身。中国山水文学中往往含蕴着生活美和诗人的人格美,自然美与人格美相生相融,化成一片奇光,在这方面,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后世树立了难以逾越的典范。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为中国古典诗学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如“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象”“澄怀味象”“依类象形”“应物象形”“兴象”“意象”“意境”“境界”以及心物关系、情景关系等等,无一能离开山川景物、自然物象,无一不是从中获得了灵感与启悟。而这一切又深刻地影响了诗人的创作,成为诗人主观情思的象征,不仅是诗人着力发掘与表现的,而且成为衡量诗人艺术才能高下的标识。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心灵与自然共感,诗情与灵境辉映,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一个超凡入圣、美妙绝伦的境地。只有以自然为境,获得了自然的陶冶,诗人的创作才可能真正具有灵性的感悟与诗意的呈现。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体味对象,灌注生气给对象,于是我们就在对象中看到了气韵,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并由此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摘编自高建新《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材料二:雅集是文人以文会友的集会,诞生于魏晋,文人是主体,文事是主题。魏晋名士们乐好山水,雅集时赋诗叙怀,开启了山水诗撰写之兴,更在观对、描绘、寄情山水的过程中,赋予山水以独特的哲思、美意和情致,为山水诗的兴发奠定了基础。魏晋士人贱物贵身,将目光从经业转向了文学,为满足其交流之需,雅集逐渐兴起。雅集中既有三两好友的随聚随散,也有数十人择日择地的精心安排,从谈玄论道、赋诗属文,到宴游赏乐、逞技游戏,形式丰富多样。席间文人多好即兴创作,点评切磋,促成了文学的自觉与发展。特别是其中的诗歌创作,不仅数量可观,还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山水描写,对山水诗的兴发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之一便是促成了山水诗撰写之兴,前因则是“情缘”注定下的山水雅集之盛:“缘”是田庄的便利,许多名士都置产田庄,这为山水雅集带来了方便。而比方便更重要的则是喜好山水之“情”:阮籍“登临山水,终日忘归”;孙绰“游放山水,十有余年”;王羲之更曾直叹“我卒当以乐死”(各见《晋书》本传)。他们发现了山水之道,使自然有了“广大的客观世界”的新义;发现了山水之美,使其成了赏心悦目之所在。登高而赋,临水而歌,繁盛的山水雅集自然也让山水涌进了诗篇。曹植七句的《公宴诗》里三句写景;潘岳的《金谷集作诗》移步易景,琳琅满目;兰亭诸篇更是处处见景,风光无限。这些虽与成熟的山水诗尚有距离,却已迸发出勃勃的创作生机,并为山水诗的题材拓展、表现完善、流派创建奠定了基础。这也正是魏晋雅集对于山水诗兴发的另一影响,即观对视角的丰富与山水异色的赋予。以玄心观对山水,援哲思入诗。名士孙绰赞誉虞亮“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即能以尘外之心体悟山水中的玄远之道。孙绰的“微言剖纤毫”,谢安的“万物混一理”,在意的同样是道。这些玄言诗里的山水是玄色的,也影响了后来的山水诗。寓目山水之美,发现山水中的诗情。魏晋人以此眼光观对山水,刻画其美,笔下山水自然也美。曹植的“秋兰被长板,朱华冒绿池”(《公宴诗》)楚楚动人;金谷园的池柳泉波在潘岳笔下烂若披锦,无处不善。建安时代盛行美对,虽因玄风兴起而一度消歇,但终随着庄老告退,成为山水方滋时期的主流创作趋势,奠定了山水诗唯美的风格。寄情山水,人与自然精神共鸣。对山水的喜好常见于雅集的诗文,最是直率,而在是否需借丝竹来为山水之乐助力的对比中,更可见名士们喜好的递增。石崇特意安排乐车载着琴瑟,随客屡迁,时时助兴;王羲之反觉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兰亭集序》)。“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许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宗白华《美学散步》)山水喜好的增长与山水诗兴发同步,它也正是后者滋生售永的不竭动力。(摘编自王红娟《魏晋雅集》)(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中国山水文学基于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强调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达到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B.东晋诗人袁山松提出“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意在表明自然既不是主观,也非客观,而是主客观结合。C.山水文学表现的自然美和诗人的人格美相生相融,在这一点上,《春江花月夜》和《独坐敬亭山》都是后世难以逾越的典范。D.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因为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无一不是从中国山水文学中获得灵感与启悟。(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结构,分说部分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这三个角度既相互关联,同时又层层深入。B.材料二从魏晋文人以文会友的雅集出发,分析了山水诗萌发的社会原因以及魏晋雅集对后世山水诗兴发的重要影响。C.材料一中,欣赏者在山水审美中灌注情感,于山水中窥见气韵、生命和自我,这与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相似。D.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来看,诗人将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作为诗歌题材,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3)材料一中说诗人“山水审美”时能“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种“喜悦”的一句是B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二)]B.“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C.“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泛》)D.“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4)魏晋时期,文人雅集逐渐大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兰亭盛会,名士们各抒怀抱,留下数篇佳作,王羲之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请依据材料二的若干观点谈谈如何欣赏《兰亭集序》的美学价值。【解答】(1)A.正确。B.“意在表明自然既不是主观,也非客观,而是主客观结合”偷换概念,原文“山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结合”可知,是“山水美”,不是选项的“自然”。C.“和《独坐敬亭山》都是后世难以逾越的典范”张冠李戴,原文“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可知,《独坐敬亭山》不是“自然美和诗人的人格美相生相融”的典范,是“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的典范。D.“……因为……”强加因果,原文“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为中国古典诗学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如……无一能离开山川景物、自然物象,无一不是从中获得了灵感与启悟”可知,中国古典诗学的概念与自然物象有深刻的关系,但它不是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理念产生的原因。故选A。(2)A.“同时又层层深入”错误,材料一从“人与自然一体化”“心灵美的艺术呈现”“古典诗学基本理论范畴”三个角度分析美学价值,应属于并列关系。故选A。(3)B.此诗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故诗人在山水审美中体现的是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沉醉于自然而忘我。故选B。(4)由材料二“魏晋士人贱物贵身,将目光从经业转向了文学,为满足其交流之需,雅集逐渐兴起”可知,魏晋士人将目光转移到山水,在名士的庄园,雅集兴起,发现了山水诗之美。由材料二“登高而赋,临水而歌,繁盛的山水雅集自然也让山水涌进了诗篇”可知,魏晋士人多在山水自然环境下写诗,故写山水的诗歌就多了起来,雅集也成为风尚流行一时,并对即将到来的山水田园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5)由材料二“以玄心观对山水,援哲思入诗”“这些玄言诗里的山水是玄色的”可知,从文章表达的哲思和玄学入手欣赏;由材料二“寓目山水之美,发现山水中的诗情。魏晋人以此眼光观对山水,刻画其美,笔下山水自然也美”“建安时代盛行美对,虽因玄风兴起而一度消歇,但终随着庄老告退,成为山水方滋时期的主流创作趋势,奠定了山水诗唯美的风格”可知,从文章的山水之美入手,欣赏文章对自然唯美的描写;由材料二“寄情山水,人与自然精神共鸣”“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可知,从人与自然共鸣、物我一体和在自然中忘我的角度欣赏。答案:(1)A(2)A(3)B(4)①魏晋士人将目光转移到山水,在名士的庄园,雅集兴起,发现了山水诗之美。②魏晋士人多在山水自然环境下写诗,故写山水的诗歌就多了起来,雅集也成为风尚流行一时。(5)①从文章表达的哲思和玄学入手欣赏;②从文章的山水之美入手,欣赏文章对自然唯美的描写;③从人与自然共鸣、物我一体和在自然中忘我的角度欣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狼①阎连科先爷喝了一肚子水,饥饿和口渴都被那泉水压下去,他想我只要立在这沟的脖子里,挺着不要倒下去,也许我就能活着走出这条沟。太阳最后收尽了它的余红。黄昏如期而至,沟中的天色和这群黄狼的身子一模一样。静寂在黄昏中发出细微的响动,开始从沟壑的上空降下来。先爷立在那儿如同栽在那儿的一棵树。狼群中绿莹莹的一片目光,圆珠子样悬在半空里。死寂像黑的山脉一样压在先爷和狼群的头顶上。先爷不动。先爷也不再弄出一点响声来。狼群似乎明白先爷刚才那么迅捷,就是为了抢占那段沟的脖颈时,有条老狼发出了青红条条的叫。随后,狼群便又朝先爷走过来。先爷把提在手里的勾担猛一下顿立在了面前。狼群立下了。僵持像悬桥样搭在先爷和狼王的目光上,他们每眨一下眼,那僵持就摇摇晃晃弄出一些惊心的响动来。先爷看不见狼身在哪儿,他盯着一片绿珠的狼眼不动弹,只要那些绿珠有一颗移动了,他就把勾担摇出一些声音来,把那绿珠重逼得退回去。时间和沉默的老牛拉车一模样,在僵持中缓缓慢慢,轧着先爷的意志走过去。月亮出来了,圆得如狼们的眼,不是十五就是十六。凉风习习,先爷感到他的后背上有蚯蚓的爬动。他知道,他的后背出汗了。他感到了腿上的酸困麻刺刺地正朝着他上身浸。僵持正比往日的劳累繁重几倍地消耗着他的体力。他极想看到狼群。因为纹丝不动的站立累得卧下来,哪怕它们动动身子,活动活动筋骨也行。可是狼们没有。它们成一个扇形在五六步外盯着先爷,如经过了许多风吹雨淋的石头样。先爷听到了它们眼珠转动的细碎的叽嘎声,看见它们背上的瘦毛在风中摆着有了吱吱的火光。先爷想,我能熬持过它们吗?先爷说,你死也要熬持过它们呵。先爷想,它们每一只都有四条腿,可你只有两条腿,又是过了七十的老人哟。先爷说,我的天呀,这才刚刚入夜你就这样给自己抽筋,你不是平白要把自己送到狼口吗?有一只小狼站立不住了,它没有看狼王一眼就卧了下来。跟着,另一只小狼也卧将下来。狼王对小狼看了看,发出了叫声,那两只小狼同时勾回头,哼出了嫩草叶样的回声,狼群就又复归宁静了。乏累是先从卧的小狼开始的。然而,小狼这一卧,先爷如得了传染样,两腿忽然软起来。他想活动活动腿,可他只用力把腿上的筋往上提了提,使膝盖骨上下动了动,就又挺挺地立住了。你不能让老狼们看见你同小狼一样站立不稳了。先爷想,你只消有一点疲累的样子,它们就会有力有胆地向你逼过来。能够不动地立住你就能活下来,先爷说,晃晃身子你就会永远地死了去。月亮从正东朝西南移过去,云彩在月亮脸上浮着,他闻到了云彩的焦干味,料定明儿天又是晴空日出,在山顶上称日光它最少有五钱或是六钱重,先爷把目光朝头顶瞟了瞟,他看见了月亮前边几十步远处有很浓一片云。他想月亮走到那儿时,云影一定会投到这条沟里一会儿。他如一段树桩样等到了,那云影果真投过来。在云影黑绸样从他身上掠过时,他静默悄息地把双腿轮流着弯了弯,转眼就感到腿和上身的气脉接通了,一股活力从身上输到了腿膝上。他把微歪的身子正了正,勾担的钩儿弄出了湿纸撕裂般的响声来。也就这一刻,云影又朝狼群移过去,他看见那一片绿光如巨大的萤火虫样朝他揶动了。于是他吼了一声,把勾担朝两边的崖壁上狠命地打了几下。沙石落下的声音,如水流一样在他脚边响动着,待那声音一住,云影滑出沟脖到了沟口,他便看见有五只狼离他更近了,仅还有四步或是五步远。庆幸他在云影中把筋骨松了松,使他能弄出那些有力的响动,把狼群的进逼喝止住,使他僵持中的弓步站立能继续到后半夜。他想,我七十二了,过的桥都比你们走的路长哩。他想,只要我不倒在这沟脖,你们就别有胆靠近我。他想,狼怎么会怕人站着不动的怒视呢?他想,有半夜了吧,没半夜我的眼皮怎么会涩呢。先爷说,千万不要瞌睡呵,打个盹你就没命了,瞎子和玉蜀黍棵都还等着你回呢。那卧着的一对小狼把眼闭上了。先爷看见最亮的两对绿珠子扑闪一下灯笼样灭去了。他把握勾担的右手悄悄沿着勾担往前移了移,挨着左手时,狠命用指甲掐了左手腕,觉得疼痛从手腕麻辣辣传到了眼皮上,瞌睡像被火烧了一样惊着抖一下,从眼皮上掉在了沟壑的月光里,才又把手移回来。又有一只半大的狼把身子卧下了,眼皮立刻耷下来盖住了那绿莹莹的光。狼王用鼻子哼一下,那只狼扑闪扑闪眼,还是把眼皮合上了。深夜里,时间的响声青翠欲滴。星星在头顶似乎少了几颗,月光显得有了凄苦的凉意。先爷又有几次眨动眼皮了。他偷偷抬起一只脚,在另一只脚上踩了一踩,才觉得眼皮从生硬中软和下来了。看一眼头顶的星月,他知道他终是把半夜熬过了。(有删改)【注】①本文选自《年月日》,题目是编者加的。《年月日》是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农,在村人都去逃荒的大旱之年,一个人留下来同命运抗争的故事。他与瞎狗相依,与饿鼠争粮,与野狼对峙,在贫瘠的土地上守护着一棵脆弱的玉蜀黍。(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老人在食尽水竭之际遇到群狼,但他不肯束手就擒,于是有了这惊心动魄的对峙。B.当群狼袭来时,老人不失时机地选好战斗位置,这为他后续的生还奠定了基础。C.紧张和沉着、恐惧和勇敢,这样看似矛盾的情绪,在老人身上化为一体,十分真实。D.经过一整夜的对峙,狼群终于都被熬困了,老人以其顽强不屈的生存斗志取得胜利。(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有意减缓节奏,在紧张的情节中穿插细致的心理描写,放大了先爷在困境里焕发出的勇气。B.小说对气味、色彩和声音的描绘独具匠心,充满着奇异的形容,极具可视性艺术效果。C.小说依托于苦难而荒诞的生存环境,使老人身上征服自然、开拓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D.小说具有乡土意识,构建了一个闭塞的乡村空间,并对其中的人和动物作出寓言化描述。(3)有人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先爷是“东方的圣地亚哥”,请结合课文《老人与海》,分析两篇文本在人物塑造方式上的相似之处。(4)小说叙述故事穿插运用了“我”“你”“他”三种人称,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解答】(1)D.“老人以其顽强不屈的生存斗志取得胜利”错误。从结尾处“看一眼头顶的星月,他知道他终是把半夜熬过了”可知,人与狼的对抗还没有结束,漫长的夜晚仅仅过去一半。故选:D。(2)C.“使老人身上征服自然、开拓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错误。老人艰苦奋斗是为了维持生命,守住家园,而不是征服自然、开拓进取。故选:C。(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中,“先爷想,我能熬持过它们吗?……先爷想,它们每一只都有四条腿,可你只有两条腿,又是过了七十的老人哟”为心理描写,“他偷偷抬起一只脚,在另一只脚上踩了一踩,才觉得眼皮从生硬中软和下来了”为动作描写,“先爷说,我的天呀,这才刚刚入夜你就这样给自己抽筋,你不是平白要把自己送到狼口吗”为语言描写,“那卧着的一对小狼把眼闭上了。先爷看见最亮的两对绿珠子扑闪一下灯笼样灭去了”为细节描写;《老人与海》中,“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为语言描写,“他把鱼叉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为动作描写,“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为细节描写,“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为心理描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正面刻画老人与自然搏斗的复杂心理和顽强个性,使其“硬汉”形象鲜活立体。两篇文章都设置典型环境对人物形象进行了侧面烘托,圣地亚哥置身于苍茫的大海,孤身一人与大鱼搏斗;先爷在大旱之年独守村庄,与野狼进行生存竞争,在旷远狂烈的大自然中,人的原始伟力得以彰显。两篇文章都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塑造人物,圣地亚哥与鲨鱼、先爷与野狼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构成了人物的独特魅力,坚强不屈的硬汉形象由此矗立在读者面前。(4)解答本题需结合小说内容从三种人称各自的作用展开分析。“他们每眨一下眼,那僵持就摇摇晃晃弄出一些惊心的响动来。先爷看不见狼身在哪儿,他盯着一片绿珠的狼眼不动弹,只要那些绿珠有一颗移动了,他就把勾担摇出一些声音来,把那绿珠重逼得退回去”,小说讲述人与狼对峙的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自由,超越时空,客观冷静地将故事娓娓道来。小说穿插运用第一人称,“挺着不要倒下去,也许我就能活着走出这条沟”“先爷想,我能熬持过它们吗”“我的天呀,这才刚刚入夜你就这样给自己抽筋”,运用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聚焦先爷紧张而煎熬的内心世界,使老人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文章使用第二人称,“你死也要熬持过它们呵”“你不是平白要把自己送到狼口吗”“你不能让老狼们看见你同小狼一样站立不稳了”,老人与自己对话,拉近读者距离,便于抒情,“你死也要熬持过它们”,“你不能让老狼们看见你同小狼一样站立不稳了”,为自己鼓劲,体现了老人的顽强生命力。答案:(1)D(2)C(3)①都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刻画了老人与自然搏斗的复杂心理和顽强个性,使其“硬汉”形象鲜活立体。②都在旷远狂烈的大自然中描摹老人的生存图景,以艰难的处境烘托人的原始伟力。③都在激烈紧张的抗争情节中表现人物精神,通过与鲨鱼、野狼的生死较量有力展现出老人的智慧和坚韧。(4)①小说讲述人与狼对峙的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地将故事娓娓道来。②小说穿插运用第一人称,聚焦先爷紧张而煎熬的内心世界,使老人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③第二人称集中在先爷和自己的对话上,他给自己鼓劲,极力呼唤自己的头脑保挖府醒,表现了老人的顽强生命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材料二: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徒之蜀汉。羽之伐赵,杀上将宋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呜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①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物A必先腐也B而后虫C生之D人E必先疑也F而后G谗H入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卒伍,指秦时乡里基层组织,也指古代军队编制,在文中指家乡。B.矫,指假托,和《归去来兮辞》“时矫首而遐观”中的“矫”词义不同。C.陋,指浅陋,和《石钟山记》“而笑李渤之陋也”中的“陋”词义相同。D.乃,指竟然,和《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人”中的“乃”词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明智的,因为范增若不离开,必然被项羽杀害,遗憾的是范增离开项羽太晚了。B.苏轼认为项氏的崛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项羽弑杀义帝,则会招致各诸侯的背叛。C.苏轼认为单凭陈平的离间计是不足以让项羽气走范增的,君臣猜疑在卿子冠军被杀之时就萌芽了。D.关于义帝被杀,苏轼与洪迈意见不一,苏轼认为责任并不在范增,而洪迈则认为范增难辞其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②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5)在范增是否为人杰的问题上,苏轼、洪迈为什么会持相反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解答】(1)句意: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物必先腐也”结构完整,“物”作“必先腐也”的主语,“也”是句末语气词,所以B处断开。“而后虫生之”结构完整,“而后”是连词,表顺承,“虫”是动词“生”的主语,所以在D处断开。“人必先疑也”中“人”作“必先疑也”的主语,“也”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在F处断开。“物必先腐也”与“人必先疑也”句式一致,“而后虫生之”与“而后谗入之”句式一致。故选BDF。(2)A.正确。B.正确。假托。/抬起,昂起。句意: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C.正确。句意:浅陋啊!/而嘲笑李勃的浅陋。D.错误。竟然,副词。/副词,才。句意:范增竟劝项羽杀掉沛公。/估计我到了军营,你才进去。故选D。(3)C.“君臣猜疑在卿子冠军被杀之时就萌芽了”错误。根据原文“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可知项羽对范增的猜疑在义帝被杀时萌芽的。故选C。(4)①“间疏”,离间疏远;“私”,秘密,密谋;“稍”,渐渐,逐渐。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②“方”,在……时;“事”,侍奉,“分”身份。译文:当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君臣的身份还没有确定。(5)从苏轼的角度分析,由“增劝羽杀市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可知,从智谋角度看,范增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由“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请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可知,从忠义角度看,范增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如劝项梁拥立义帝。由“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可知,从史实角度看,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就不会灭亡了。从洪迈的角度分析,①由原文“盖出战国纵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可知,范增贪恋权力,见利忘义。②由原文“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可知,范增没有劝阻项羽弑君,违背君臣大谊。③由原文“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可知,范增无视约定,背信弃义。④由原文“杀秦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可知,项羽杀降焚宫不加劝阻。⑤由原文“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可知,不能驾驭自己的愤怒,中离间计而愤然离开。答案:(1)BDF(2)D(3)C(4)①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②当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君臣的身份还没有确定。(5)①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因为范增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就不会灭亡。②洪迈认为范增不是人杰。因为范增贪恋权力,见利忘义;没有劝阻项羽弑君,违背君臣大谊;无视约定,背信弃义;项羽杀降焚宫不加劝阻;不能驾驭自己的愤怒,中离间计而愤然离开。参考译文:材料一: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熊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当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君臣的身份还没有确定。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材料二:世人都说范增为人中豪杰,我认为并非如此。考其生平,本自战国纵横家之余,是一个见利忘义之徒。起初劝项氏立楚怀王,等到项羽夺去楚怀王的土地,把他迁移到郴,不久又杀掉怀王,范增却不能本着君臣大义,以死相争。怀王和诸将约定,先入函谷关者为关中王,沛公既已平定关中,则应履行约定,范增竟劝项羽杀掉沛公,后来又将其迁往蜀汉。项羽在征伐赵军的时候,杀上将宋义,范增为末将,坐视不管。活埋秦朝降卒,杀死秦王子婴,烧毁秦朝宫室,范增都亲眼所见,不曾听他劝过一句。到了荥阳之战,自己遭遇反间计,然后发怒离去。唉,失策啊。东坡公关于范增的评论卓有见识,但还不够充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看花回柳永玉城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起句“玉城金阶舞舜干”,从朝廷写起,“玉城”与“金阶”为对文,皆指宫廷中的台阶。B.“正万家、急管繁弦”,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极写京城中歌吹沸天的乐舞之盛。C.“忍负芳年”一句,另起一意,重写处于这种环境中人的心态,词笔潇洒飘逸。D.这首词和《望海潮》(东南形胜)均以铺排的手法,形象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活动的热闹。(2)《艺苑雌黄》评价柳永词:“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而这首词却表达了与此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解答】(1)B.“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错误,这是听觉描写。故选B。(2)“玉城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意思是华美的台阶前,舞者们跳着干舞,朝廷和民间都洋溢着欢乐。“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意思是整条街道都充斥着美丽的风光,每家每户都传来热闹的音乐声。高楼耸立在繁华的街道旁,散发出祥瑞之气。上阕描写宋代汴京城中春日繁盛的景况,流露出身逢盛世的强烈自豪感。“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意思是风雅之士和世俗之人在一起欢聚,和乐融融,风物美好。怎能忍心辜负这样美好的时光。“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意思是欢声笑语、歌舞筵席从白天延续到黑夜,酒楼纵使抬高酒价也无碍其热闹。而最令人心满意足之处,莫过于酒杯前的畅饮。下阕写文人诗酒风流的雅事,表现词人的欢快之意。此词上片铺叙京城风光景况,下片着重写处于这种环境中人的心态,表达对朝廷的颂扬之情。答案:(1)B(2)①上阕描写宋代汴京城中春日繁盛的景况,流露出身逢盛世的强烈自豪感。②下阕写文人诗酒风流的雅事,表现词人的欢快之意。③全词表达对北宋朝廷的颂扬之情。译文:华美的台阶前,舞者们跳着干舞,朝廷和民间都洋溢着欢乐。整条街道都充斥着美丽的风光,每家每户都传来热闹的音乐声。高楼耸立在繁华的街道旁,散发出祥瑞之气。风雅之士和世俗之人在一起欢聚,和乐融融,风物美好。怎能忍心辜负这样美好的时光。欢声笑语、歌舞筵席从白天延续到黑夜,酒楼纵使抬高酒价也无碍其热闹。而最令人心满意足之处,莫过于酒杯前的畅饮。赏析:这词描写宋代汴京城中春日繁盛的景况,流露出身逢盛世的强烈自豪感,也表达了当时具有普遍性的流连芳景的社会情绪。起句“玉城金阶舞舜干”先从朝廷写起,“玉城”与“金阶”为对文,皆指宫廷中的台阶。这是借用大舜帝的典故来歌颂当时崇尚文治、时世清平的局面。《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后遂以“舞干”指文德感化。“朝野多欢”一句,承上启下。柳永词中经常写到“太平时,朝野多欢”,这或许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也或许是谀圣词。前面“舞舜干”,是讲“朝”之“多欢”,“九衢”句以下,则是讲“野”之“多欢”。所谓“风光丽”,讲京城道路街市的整齐壮丽,即京城的富庶。“万家急管繁弦”,极写京城中歌吹沸天的乐舞之盛。“凤楼”,这里代指宫殿,“凤楼”句写秦楼楚馆的热闹。“嘉气非烟”句,写充溢于京城中的祥瑞之气。下片“忍负芳年”一句,则另起一意,拍合到流连芳景、及时行乐之意。芳年如此,韶光如此,怎忍轻负?正应“笑筵歌席连昏昼”,即昼夜行乐的意思。“任旗亭”句,让人联想起曹植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以及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等名句。因此这里表达的是文人诗酒风流的雅事。结句“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古人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为四美,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云所“四美具,二难并”。这里却不但说樽前歌酒之欢,超过四美,而且“惟有尊前”是最为称心快意之事,这样就把欢快之意写到了极致。“生活美好”常常是柳永“都市词”中的主旋律。此词上片铺叙京城风光景况,下片着重写处于这种环境中人的心态,词笔潇洒飘逸,正所谓太平盛世之歌。城市“底层人”的穷开心,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在柳永《乐章集》中,有很多关于“歌德颂功”的题材,对北宋当朝皇帝进行颂扬,或称颂政和民丰,朝野同庆,或歌颂物阜民康、时世清平。虽然柳永的仕途一直不是很顺,但貌似一直乐观。在当时,柳永也引领了时代潮流。《避暑录话》中有一句表现了柳永的追随者之多:“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但其中味道,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珊珊可爱”描写出微风拂过、桂影摇曳的美丽可爱,用“亭亭如盖”描写了庭中枇杷树的生长情况。(2)人常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诗经•风•静女》里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诗就体现了这种心理。(3)杭州大运会期间,小刚漫步西湖河畔,不由想起唐宋文人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解答】故答案为:(1)珊珊可爱亭亭如盖(重点字:珊)(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重点字:贻)(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重点字:妆)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重点字: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重点字: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同义异词即信息相同但以异形传递的语言现象。②这种传播方式的典型例子无非日常交际中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了。③例如对餐厅女服务员的称呼,④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小姐,⑤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同志、工友、师傅、服务员、大姐,⑥再回归到小姐、又转为妹子、靓女、翠花、姐姐……等等,⑦但千变万化,都指称女服务员。又如同一个人A_____会得到别人的不同称呼:同样是张三其人,以前曾称呼过张先生、张同志、老张的、近年来风气变了,围绕着此人从事的职务,当了科长就被称张科,当了处长被称张处,要是当了厅长他准会被称为张厅,如当了博士生导师会被称为张博或戏称张导(模仿影视界对“导演”的称呼),当了总经理就会被称为张总,当了校长,就被称为张校了。维系语言模因这种复制传播变体的重要特征是B_____(如女服务员)始终相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只是给这个核心信息不停地更换外衣,在不同的外衣里面不断重复着相同的信息内容。如果它们表示的信息不是同一概念或事物,如用“师傅”表示司机,“靓女”统称女孩子,那它们便不算同义异词的复制和传播,不属于同一种语言现象了。(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字。(2)文中有三处表述或标点不当的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解答】(1)A.结合“以前曾称呼过张先生、张同志、老张的、近年来风气变了,围绕着此人从事的职务,当了科长就被称张科,当了处长被称张处,要是当了厅长他准会被称为张厅,如当了博士生导师会被称为张博或戏称张导……”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因人事变化。B.结合与“始终相同”的搭配及“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只是给这个核心信息不停地更换外衣……”的提示可知,此处可填:原始核心信息。(2)②“无非”用词不当,可改为:这种传播方式的典型例子莫过于日常交际中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了。⑥“再回归到小姐”与“又转为……”是分句间的停顿,顿号应改为逗号;省略号与“等”不能同用,看去掉省略号。改为:再回归到小姐,又转为妹子、靓女、翠花、姐姐等等。⑦关联词语误用,可改为:虽千变万化,但都指称女服务员。答案:(1)A.因人事变化B.原始核心信息(2)②这种传播方式的典型例子莫过于日常交际中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了。⑥再回归到小姐,又转为妹子、靓女、翠花、姐姐等等。⑦虽千变万化,但都指称女服务员。(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阿Q并不赏鉴这田家乐,却只是走,因为他直觉的知道这与他的“求食”之道是很辽远的。但他终于走到静修庵的墙外了。庵周围也是水田,粉墙突出在新绿里,后面的低土墙里是菜园。阿Q迟疑了一会,四面一看,并没有人。(甲)他便爬上这矮墙去,扯着何首乌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索索的抖;终于攀着桑树枝,跳到里面了。里面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